(通用版)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学前诊断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生物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生物试题解析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
其中表示错误的是【答案】D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答案】C【解析】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A错误;T2噬菌体病毒要借助宿主细胞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用含有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能将T2噬菌体的DNA标记上32P,即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HIV,它的遗传物质是R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3.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答案】C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下降后上升,所以该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复原。
自动复原的原因是物质A能进入细胞,A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体的收缩比整个细胞的收缩要快,B错误;2~3 h内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0~1 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D错误。
(完整word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重点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八个大专题根据二轮复习的总时间,建议分8个大专题,每个大专题下再分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小专题的目的是对重要知识进行深化、对相似或相近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和比较。
每个大专题约一周时间,每个小专题1节课。
专题一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包括: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细胞膜有结构和功能(含生物膜系统)、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本专题知识是其它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应细一点、慢一点,可分出以下小专题进行复习:化学元素专题、水专题、无机物专题、糖类专题、蛋白质专题、核酸专题、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专题、细胞分裂专题、细胞工程专题、细胞的全能性专题。
如水专题为例可包括水的存在、水的来源、水的排出、水的调节、水的标记、水的生态、水的污染。
专题二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固氮包括:光合作用、C3、C4植物、提高光能利用率、生物固氮、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矿质营养、人和动物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细胞呼吸、代谢的基本类型。
本专题知识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如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融合、植物的整体性、动物的整体性。
可以分出酶和ATP专题、植物代谢专题、动物代谢专题、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
在植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课本中有关植物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经典实验。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的综合题、实验设计题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动物物代谢专题复习时应补充初中生理卫生课本中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
生物的代谢类型专题应给学生归纳整理出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生物,特别是课本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生物、微生物的代谢特点。
如酵母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反硝化细菌、产甲烷杆菌、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红螺菌。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真题详解2卷(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Ⅱ) 1.D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
该细胞中G与g、H与h分别为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在正常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所形成的配子中不会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D错误,A、B、C正确。
2.C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以及病毒的相关知识。
T2噬菌体专一性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因此在肺炎双球菌体内不能复制和增殖,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也不能合成mRNA和蛋白质,A、B错误;T2噬菌体以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为原料合成自身的核酸,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核酸是RNA,该病毒为逆转录病毒,T2噬菌体的核酸是DNA,二者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不同,D错误。
3.C 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
细胞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在适宜环境下,酶在生物体内外都有催化活性,B错误;在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溶液后,可以使胃蛋白酶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C正确;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应该在低温下保存,D错误。
4.C 本题考查细胞失水和吸水的相关知识。
由题中原生质体的体积变化趋势曲线可知,该细胞放入物质A溶液后先出现失水现象,随后吸水,说明此过程中物质A可以被细胞吸收而进入细胞内,A错误;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不同,所以前期失水过程中细胞的体积和原生质体的体积的变化量不同,B错误;2~3 h内该细胞正在吸水,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0~1 h内该细胞正在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D错误。
5.B 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
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 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不在大脑皮层,B错误;甲状腺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C正确;胰腺的生理活动既受神经支配,也受激素的调节,D正确。
2017届高考生物(通用版)二轮特训:专题6第2讲生态系统含解析
第一部分专题六第2讲一、选择题1.(改编题)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D)A.群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动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群落。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个体的总和,而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不是同一物种。
群落由一个区域内的全部种群组成。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C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细菌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光、水分、空气、无机盐等,细菌是生物,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D)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2种成分解析:分析图形可知,该图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生物;该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4.(2017·衡水中学调研)动物生态学家对某林区周边区域进行了四种经济动物(M、N、O、P)的调查,所得结果如下:这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中M的种群密度最小,且各物种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N、P处于同一营养级,M处于最高营养级.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 ) A.动物的营养级一定与种群密度呈反比例关系B.只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C.四种动物的种间关系不只一种D.M动物一定处于第五营养级解析:动物的营养级不一定与种群密度呈反比例关系;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用标志重捕法,但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于N、P 处于同一营养级,M动物有可能处于第四营养级。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九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
(2)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昆 虫、杂食性鱼类同时以水草为食,又存在竞争关系。杂食 性鱼类、底栖动物、滤食性鱼类以生产者(水草、浮游植 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同时,它们又以初级消费者 (底栖动物、浮游生物)为食,所以又属于次级消费者。
(3)水草腐烂后,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浮游生物数量首 先增加。
2.能量流动的去向、关系式及特点
(1)去向。 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无该去向); ③流入分解者; ④暂时未被利用(定时分析考虑)。
(2)关系式。 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一个营养级的粪便量不 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 “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 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 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 +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同化量-呼 吸量。 (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的种类,还需考虑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如氧气、温度
和水分等。
(3)植物根细胞对无机盐离子如NO
-
3
的吸收是通过主
动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
解成无机物 (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
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3)主动
热点1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 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 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 和厌氧型两类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消费者 可有可无
②通过色、声、磁、温度等传递——物理信息 ③通过化学物质(或气体)传递——化学信息 (2)速记信息传递功能。 ①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②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③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024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15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练习
第15练生态系统和环境爱护一、选择题(每题6分)1.(2024吉林长春一模,34)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阳光、热能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消费者的存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生产者和分解者缺一不行,都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2.(2024北京顺义二模,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该生态系统中( )A.绿藻、水草汲取的光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轮虫和螺蛳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一养分级C.鲫鱼和螺蛳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和捕食D.鲫鱼位于最高养分级,其群体所含的能量最多3.(2024河南八市学评一,6)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淌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B.能量流淌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更呈正反馈调整4.(2024重庆巴蜀中学适应性月考,6)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养分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每一个阶梯代表的含义是相应的养分级同化的能量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只有1条食物链:Ⅰ→Ⅱ→Ⅲ→ⅣC.图中一般不会涉及的生态系统成分包括分解者D.图中能体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淌的特点5.(2024河南南阳一中九模,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B.温室效应主要由过程②③④造成的C.增加图中各养分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反抗力稳定性D.④是微生物的有氧呼吸6.(2024宁夏银川一中二模,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产量,这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7.(2024甘肃二诊,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的传递B.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自我循环,能量需系统外供应C.动物尿液中所含能量不属于该动物的同化量D.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爱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8.(2024河北衡水中学十七模,6)目前南方地区普遍釆用在荔枝园内养鸡的生产模式,总收益约是一般荔枝园的2倍。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生物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二卷高考生物试题解析1.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
其中表示错误的是【答案】D2.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答案】C【解析】T2噬菌体只能侵染大肠杆菌,A错误;T2噬菌体病毒要借助宿主细胞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用含有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能将T2噬菌体的DNA标记上32P,即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HIV,它的遗传物质是R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3.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答案】C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下降后上升,所以该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复原。
自动复原的原因是物质A能进入细胞,A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原生质体的收缩比整个细胞的收缩要快,B错误;2~3 h内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0~1 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D错误。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写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 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意义和应用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物质循环的功能和过程3. 能量流动的规律和途径4.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 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意义2. 难点: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具体过程和相互作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直观地展示生态系统功能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4. 案例分析,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生态系统实例,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应用4. 小组讨论:探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其合作和探究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资源1. 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图表、动画和案例资料2. 教学PPT课件3. 自然景观图片和视频素材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2. 第3-4课时:讲解物质循环的功能和过程3. 第5-6课时:讲解能量流动的规律和途径4. 第7-8课时:讲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 第9-10课时:分析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进行小组讨论6. 第11-12课时:总结与反思,布置课后作业九、教学反馈与改进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十、教学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反思教学效果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3. 强调生态系统功能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请继续按照您的要求提供后续章节的教案内容。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写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编写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 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功能的机理和过程;2. 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生物》;2. PPT课件;3. 相关案例资料。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如生物、环境等,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讲解(25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间关系、生态位等;2. 讲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 讲解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及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讲解(25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功能的机理和过程,如物质循环的途径、能量流动的规律等;2. 讲解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写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4.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基本功能。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功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 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用于讲解和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准备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案例,用于课堂讨论和思考。
3. 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3. 讲解生态系统的功能:详细介绍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功能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和看法。
6.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7. 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功能,反思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
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频考点】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态系统的功能》优教课件
第五章 第1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3
模型二 模型三
模型四
模型二分析:A 为 生产者;B 为 消费者 ;C 为分解者;
D 为 大气中的 CO2 库 。
[方法技巧] 限制能量来源比例或能量分配比例,当求最 多需求量时,在限制范围内的所有食物链中按最低能量传递效 率计算;当求最少需求量时,在限制范围内的所有食物链中按 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计算时注意当限制能量来源比例时, 由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逐级递推。当限制能量分配比例时,假 设出低营养级的需求量,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逐级递推。同 时要注意分配比例)
[第二步 明辨高考二个常设误点——少失分]
一、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 1.能量传递效率 能 量 传 递 效 率 = ( 下 一 营 养 级 同 化 量 ÷该 营 养 级 同 化 量)×100%,约为 10%~20%。 2.能量利用效率 (1)一般指流入最高营养级(或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总 能量的比值。 (2)一般来说,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3)有时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使营养结构更复杂,以实现能 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第五章 第1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3
3.某营养级同化能量的两种分析方法
第五章 第1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生物 ·必修3
二、碳循环过程(填空) 1.理解碳循环及其过程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或化能合成 作用。
限制能量来源或分配比例的计算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名师讲义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名师讲义生态系统功能分析类1.解读:(1)呈现形式,常以表格、数据呈现,或以食物网为载体进行考查。
(2)考查要点:食物链条数、某种生物的营养级别、不同生物间的关系、生物的数量变化、能量流动的有关计算等,还可以联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内容。
2.特点:图表性、简洁性、综合性。
3.考查能力:观察、分析、辨析、计算能力。
(2011•东高考)6月日是世界环境日,2011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明,共享绿色未”。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 000 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__。
若外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__和竞争。
若某年兔种群的值为1 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值变为________只。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解析】(1)对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说,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由于该草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比较简单,所以其自我调节能力较低,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食物网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成分,作为生物成分的分解者不包含在内。
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课时闯关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课时闯关(含解析)中图版必修31.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解析:选B。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而不是①流向初级消费者的总能量。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信息传递系统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二是信息还能调节生物间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一个池塘中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d B.a>b+dC.a<b+d D.a<c+d解析:选B。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除了自身的呼吸消耗、微生物分解、一部分未利用外,只有10%~20%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
同样,初级消费者也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次级消费者体内。
所以,a>b+c+d,B项符合能量流动关系。
4.(2012·广东中山一中高二检测)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是( )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选A。
由表中能量数据知戊为第一营养级,乙、丙为第二营养级(能量相近,不满足至少10%的传递关系)、甲为第三营养级、丁为第四营养级(能量值最低),故①错②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功能”学前诊断一、选择题1.(2016·全国乙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解析:选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只能认识并利用其运行规律,不能改变它。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利用。
“退耕还林、还草”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
2.(2016·全国甲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选C 根据文字信息写出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鹰的迁入会导致黄雀减少、螳螂增加、蝉减少等系列变化。
细菌一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分解者从动植物遗体、遗物中获得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会再被生产者利用。
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由4个营养级变为5个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鹰的迁入使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营养级增加,但食物链还是只有一条,所以能量流动的方向未改变。
3.(2015·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选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
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4.(201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选D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每个营养级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有10%~20%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
5.(2013·四川高考)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解析:选B 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不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导致拟水狼蛛摄食褐飞虱增多,褐飞虱的种群密度将下降。
6.(2014·天津高考)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解析:选A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任一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题图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不能反映其营养结构组成,且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输入的能量。
7.(2013·广东高考)右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解析:选A 鲈鱼与土著鱼之间是捕食关系;引入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后,土著鱼a、b的数量都下降,短期内浮游动物总量先急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相应地浮游植物锐减后再急升最后近于稳定;鲈鱼以土著鱼为食,按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A项叙述正确。
8.(2012·海南高考)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解析:选D 根据题中简图可知,甲能够固定太阳能,为生产者,乙从甲获取能量,为消费者;该生态系统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同时能量也可以扩散到外界,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9.(2015·福建高考)下面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解析:选B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鲈鱼属于第五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二者共有的能量为3 780+4 200=7 980,因此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
一个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题目中1 357是1 483(太阳鱼总同化量)减去126(下一营养级摄入量)得到的,因此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比1 357 J·m-2·a-1要少。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所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10.(2015·四川高考)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选A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
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二、非选择题11.(2016·江苏高考)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
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②光合放氧③厌氧④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部分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污染水体中的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的。
(2)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的N、P等元素含量过高,N、P元素可被水稻吸收利用。
(3)图示稻田接近正方形,并且害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各种异养型微生物将其分解为无机物供水稻利用,这些微生物包括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藻类被稻田中的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
答案:(1)蛋白质(2)N、P (3)五点取样各种害虫(4)①③④(5)水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12.(2014·全国卷Ⅱ)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