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各类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图像系统”。这些图像系统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负载着大量显性的或隐性的地理信息,一方面为教师讲解知识、演示地理原理、说明地理成因及地理分布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变化规律提供了方便,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真正重视地理图像,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才能极大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理清教材图像,解读课标要求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地理图像可分为5种类型:1、地图:包括各级各类政区图、地形图和专题图(如气温、降水量、资源、人口、交通分布图等);2、示意图:包括线形图(如各类等值线图、经纬网图等)、剖面图(如地形剖面图等)、立体图(如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等);3、统计图表:如气温、降水量数据表格及各类扇形统计图等;4、景观图;5、以提示某一地理主题为内容的地理漫画。
关于地理图像的阅读,课标中有明确的能力要求。例如:掌握地图基本知识,正确阅读地图和各种地理图表,正确地从地图或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根据地理图像中的显性信息获取隐性信息等等。仔细解读地理课标,不难归纳出地理学科教学对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即:学会识图、学会记图、学会析图。
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1、识图能力的培养
识图是读图的第一步,其根本要求是学生能看懂图像,看出“有什么”、“怎么样”。
首先,要为学生识图排除“障碍”。地理图像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看懂图像的起点和关键。我们知道,不同图像对地理信息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地图表达信息主要是依托其三要素,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达信息是依靠其坐标的意义等等。因而,教学中下大力让学生理解各种图像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是学生能读懂图像的关键所在。于是,概念教学就应该是地理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要指导学生有序看图。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地进行。比如,看区域位置图,就应按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一步步地进行指导。通过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良好识图习惯的养成。
再次,要指导学生多角度看图。图看三遍其“义”自见。但是,反复看图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比如,在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上,可以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区域,从黄河、长江各流域,从各地形区甚至各省区等不同角度去认识。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不仅能形成巩固,还能使认识全面。
此外,要引导学生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看图。特别是在看区域图时,不能让学生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是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但对于区域中的一些重点地区,又应该进行“放大”观察,细致入微地认识其细部特征。比如: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对于其“十字路口”位置的认识,就要把它放到更大的范围,看到它与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甚至美洲、欧洲、非洲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形成“十”字形象;同时,对于“十字路口”之“咽喉”马六甲海峡的认识,又应该把其范围缩小,把局部放大,细致观察它的准确位置和细部轮廓特征。这样把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看图,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2、析图能力的培养
所谓析图能力,就是学生对图像展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其根本要求是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分析出“为什么”。
首先,在意识上,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图像所反应的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的互为因果,有的相互制约,并且这些联系之间一般有普遍规律、共同原理可循。例如: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与其气候、河流、植被等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并对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旅游和聚落等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自然资源、能源、交通、人口分布等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并对工业或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等等。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的联系分析,放开思路,瞻前顾后,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其次,方法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可着重进行两类思考方法的训练:一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普遍规律。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的分布面积小而狭长,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一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普遍规律;二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个别现象,分析其特殊原因。例如: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赤道及其附近一般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东非高原出现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避免在析图过程中,片面、绝对、静止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
3、记图能力的培养
既然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那么很显然,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应是学生读图能力不可或缺的。记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记忆图示的重要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心理图像”。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记忆训练。例如:
形状联想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像“几”字,广东像“象鼻”,黑龙江像“天鹅”),相对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绘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等。通过各种感观的结合,形成有效记忆,从而更多地积累地理信息。
培养学生识、记、析图等读图能力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常规任务,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素质。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从地理课标“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出发,坚持不懈地抓好读图的长期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注入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