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各代导演
中国各代导演中国第一代导演(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1.郑正秋:1913年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设立明星影戏学校。
1923年摄制完成《孤儿救祖记》,是郑正秋的第一部社会片,使演员王汉伦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1935年参加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
2.张石川:1928年导演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1931年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中国第二代导演(夏衍的《春蚕》,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1.吴永刚:1934年编导无声片《神女》。
1936年编导国防影片《壮志凌云》。
1947年拍摄《终身大事》。
1978年导演戏曲艺术片《刘三姐》。
1980年与吴贻弓合作导演的《巴山夜雨》,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2.费穆:1932年执导了《城市之夜》。
1948年导演《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3.蔡楚生:1929年拍摄了《战地小同胞》(1929)、《碎琴楼》(1930)、《桃花湖》(1930)、《红泪影》(1931)。
1931年夏先后创作了《南国之春》(1932)和《粉红色的梦》(1932)。
1934年,编导影片《渔光曲》,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
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4.沈西苓:1931年编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等影片。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 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 20世纪30——40年代
代表人物:
1 费穆 《小城之春》 诗化电影
第一部彩色影片 《生死恨》 梅兰芳主演
2蔡楚生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3 孙瑜 《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
4 吴永刚 《神女》
5 桑弧 《太太万岁》
特点:
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
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
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
代表 :北影四大帅 南北二谢 八一厂 长影厂其他人
背影四大帅
1.水华 《林家铺子》(茅盾)
2.凌子风 《中华女儿》 捷克卡罗维·发利
3.崔嵬 《小兵张嘎》 《青春之歌》
4.成荫 《南镇》 《牧马人》 《天云山传奇》 《女篮五号》
《鸦片战争》
北谢:北影厂 谢铁骊
《早春二月》
八一厂
1.王苹 《柳堡的故事》
2.严寄洲 《野火春风斗古城》
特点:
1.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本质
2.展现了地方特色 民族风格 具有艺术意蕴
第四代导演
20世纪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
代表人物:张艺谋 陈凯歌 顾长卫
田壮壮 《盗马贼》 《茶马古道·德拉姆》
黄建新 《黑炮事件》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
李少红 胡玫
特点:
1.新的思想 新的手法 新的角度
2.主观性 象征性 寓意行强烈
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
第六代导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
张元 《看上去很美》 《北京杂种》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6)
第五代导演
创作风格: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 强烈 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 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 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 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 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 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代表人物:张军钊 陈凯歌 张艺谋 田壮 壮 黄建新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 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 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 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 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 丹、张骏祥、桑弧等。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 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 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 起步阶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中国百年电影的几代著名导演和代表作品.pdf
根据约定俗成的说法,成长于旧时代,在建国初期就有丰硕成就的老一辈电影导演被划为第三代导演,谢晋是受第一代电影导演启蒙,被第二代导演牵引上路的第三代名导演。
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记录影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中国电影的发展根据几代著名电影导演和代表作品可以划分为6个不同的时代:第一代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默片时期),著名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史东山、袁牧之、蔡楚生正是那个时候的代表人物,电影作品有《难夫难妻》、《庄子试妻》、《歌女红牡丹》;第二代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导演蔡楚声、郑君里、费穆、孙瑜、汤晓丹等作为代表人物创作出了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渔光曲》、《桃李劫》、《马路天使》、《十字街头》、《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第三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导演有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鸡毛信》、《南征北战》等;第四代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导演有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代表作品有《巴山夜雨》、《城南旧事》、《没有航标的河流》、《北京,你早》等;第五代大都是第四代的学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导演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代表作品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第六代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导演以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九十年代毕业的王小帅、路学长、张元、张扬、贾樟柯为代表人物,又称为“新生代”导演,他们拍摄的电影被称为“独立电影”或“地下电影”,代表作品有《扁担·姑娘》、《长大成人》、《梦幻田园》、《爱情麻辣烫》、《卡拉是条狗》等,颇受国际电影界关注,并且于新世纪初开始进入中国电影主流。
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群体日益庞大,代际划分难以界定,导演个性的表现差异和电影风格的迥然不同,逐渐超越了以往导演群体的共性特征和时代印记,显现出别具一格和精彩纷呈的趋势和潮流。
导演代系
第一代导演:创立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第二代:完成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至有声的转变,并摆脱了戏剧化,电影逐步走向写实,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蔡楚生《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中国电影首次享誉世界影坛。
袁牧之《马路天使》第三代:如何表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寻求中国式的表达。
谢晋被当时海外影评人评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他导演的《芙蓉镇》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
第四代:弥合中国电影的一代,承上启下。
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延伸和艺术衔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代:开创了中国电影史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把中国电影传播到了全世界。
《大红》《黄土地》《霸王别姬》《活着》,第六代: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基本上没有受过“文革”的影响,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时代的印象性记忆,并不存在受到压抑的切肤之痛;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陆川、王小帅、娄烨、王超、路学长、管虎、贾樟柯、何建军、王全安、李杨、刘冰鉴、王一持、李欣、宁浩、张海洋等。
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分代,是一项从电影史学衍生到社会中的运动,当下许多导演反对这种分代,尤其是第五代以及其后的导演们对此更是十分反感。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7)
1913年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反映封建制度下婚姻 的可笑与可悲,使人感到电影除了娱乐作用还有改良社会、教化民众 的作用。 1923年摄制完成的《孤儿救祖记》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 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这也是郑正秋编剧的第一 部“社会片”,使女演员王汉伦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 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是中国 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 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
《人生》、《老井》真实再现了中国北方贫瘠 山村的生活风貌;《首席执行官》让人感受到 他对改革开放浪潮中的祖国的热切关注,对发 展、前进的渴望和企盼;《变脸》、《非常爱 情》则是对在商业狂潮中依然涌动的人间真情 的倾情颂歌。吴天明以深沉、饱含忧患意识的 目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手法去发现、弘扬美 好的东西,在长期的电影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浓 郁的民族特色。
第一 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是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导演。我们也许还可以更准确地说 是新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导演。 第二 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通过其作品的整体风貌所显示出来的特点充分表明,第四 代导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三 中国历史、中国革命乃至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通过第四代导演之手和诗人情怀 前所未有地被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度。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黑籍冤魂》 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社会片:《孤儿救祖母》 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玉梨魂》 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 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
2015-2-7
• 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 者 ,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 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 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 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 生。“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 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 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 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 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艺术学考研指导——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
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1905~1930),其后是1930年至于1949年间以“左翼电影运动”为代表的第二代;第三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代;以北京电影学院“文革”前毕业的学生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形成第四代。
第一代导演:拉开大幕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为中国电影史首开先河。
随后,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直至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了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挪用,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第一代导演总计约100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郑正秋。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独救组记》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张石川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导演的手法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天的纪录。
中国第一代电影人以承办、合办或租赁的方式创立了新民,华美和幻仙等电影公司,为其后的电影商业打下基础。
其中张石川创办的明星公司一度成为中国影业的霸主,16年间拍摄200多部电影。
第二代导演:黄金年代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部影片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中国第二代导演活跃时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但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等。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3)
谢飞
湖南宁乡人,1942年出生于延 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 学院, 是第四代导演中最有成就和有国际 影响的导演之一。 代表作品有《我们的田野》、 《湘女萧萧》、《本命年》、《香 魂女》和《黑骏马》 等 他的作品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 和人文精神。谢飞电影的常见题材, 是在大自然的慰藉下人性的复苏, 人的心灵创伤和苦难的消解,生命 意识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奋。 谢飞电影中浓郁的民族意味和东 方气质,正是他引起欧美电影界注 目的原因之一。
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越过了历史大灾难的第三代导 演的谢幕,也许只是宣布了一个红色电影经典时代画上了 句点,却并不代表中国电影最好时代的终结。将中国电影 发扬光大,让中国电影站立成树,也许这就是对第三代导 演最好的纪念。正如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所 说,“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要用自己的行动继 承衣钵,把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忠诚热情和不懈探索的精神 继承下去,以此祭奠一个逝去的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18
代表导演
黄蜀芹
代表作品有《人·鬼·情》、《画魂》、《童 年的朋友》、《青春万岁》、《嘿,弗兰克》、 《我也有爸爸》等。 黄蜀芹是一个不多产却力求完美的艺术家,女 性的身份注定她与生俱来的关怀取向:书写女性, 关怀女性。
吴天明
代表作品有《人生》、《老井》、《首席执行官》、 《变脸》、《非常爱情》等。他凭借电影《百鸟朝凤》在 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吴天明以深沉、饱含忧患意识的目光观察生活,用艺 术的手法去发现、弘扬美好的东西,在长期的电影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
代化进程,通过第四代导演之手前所 未有地被提升到诗意化和浪漫化的高 度。
中国第五代导演
中国第五代导演
简介: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 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 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 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 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 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 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 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 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 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 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 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 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 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 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和提法已成定论。
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划分依据。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崔嵬、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张暖忻、谢飞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帅等为第六代。
《难夫难妻》(1913)、《孤儿救祖记》(l923)、《劳工之爱情》(1922)、《火烧红莲寺》(l928)、《歌女红牡丹》(1930)等影片对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开山性,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
他们携手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摸索出中国电影的西化道路: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娱乐电影的路径。
第二代导演的创作时段主要在1934至1949年间,在公认的经典电影中,有脍炙人口的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渔光曲》(l934)、《桃李劫》(l934)、《大路》(1935)、《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l937)、《一江春水向东流》(l947)、《万家灯火》(l948)、《乌鸦与麻雀》(l949);有制作精美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有专业指数很高的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l947)、《太太万岁》(1947)。
优秀的导演有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等。
第三代导演(1949-1966)主要是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
其中成荫的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l982)。
水华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l959)、《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l981)。
纯粹编导之影视语言―中国影视界的六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拉开大幕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为中国电影史首开先河。
随后,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直至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了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挪用,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第一代导演总计约100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二代导演:黄金年代第二代导演活跃时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但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等。
以昆仑公司为代表的电影创作推崇“社会批判派”,如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由蔡楚生导演、有中国《乱世佳人》之称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郑君里(1911~1969)曾在《大路》、《迷途的羔羊》等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后他与蔡楚生合导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其代表作还有导演了《乌鸦与麻雀》、《枯木逢春》、《林则徐》、《聂耳》。
第三代导演:曲折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的优秀之作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
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界形成了"第三代导演"的群落。
第三代导演中,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最有代表性,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谢晋。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1
中国电影发展的代际划分
一、中国电影拓荒期――第一代导演 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
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 仲、邵醉翁等, 《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等
2021/8/14
2
二、中国电影成熟期――第二代导演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时期。1933年全面展
2021/8/14
3
三、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第三代导演 从1949至1966这十七年被电影史家称为“十七年电影”。
十七年是新中国电影的初创阶段,中国电影在内容上发龘生 了鲜明的变化,侧重于在银幕上塑造以工农兵为主体的中国 人民的新形象,表现新的时代面貌,传达新思想。在创作手 法上,创立了一套充满政治激情的电影语言体系。
2021/8/14
7
红高粱 该剧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初,九儿和余占鳌在充满生命力的山 东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谱写的一段关于爱与恨、征服与被征服, 充满生命力的近代传奇史诗巨制。
张艺谋与红高粱
1983年底,步出北京电影学院不久的张艺谋作为摄影师,与同学 张军钊、何群、肖风拍出了《一个和八个》,宣告中国电影“第
2021/8/14
4
第四代导演以(腾文骥、吴天明、张暖忻、吴贻弓、黄健 中、黄蜀芹)等为代表。张暖忻导演的《沙鸥》、郑洞天、 徐谷明联合导演的《邻居》、吴贻弓导演的《城南旧事》、 滕文骥导演的《都市里的村庄》、吴天明导演的《没有航 标的河流》等预示了姗姗来迟的第四代的突起。第四代导 演的主体是“文革”前第四代电影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和世界电影纪实美学的成就,着重从电影的观念和语言的 角度,逐步探索关于电影真实的命题,从大量运用长镜头, 利用实景、自然光拍摄和追求生活化的表演到对电影的叙 事结构散文化尝试,使一种逼真性、生活化电影观念逐渐 确立起来了,并将对电影散文化、纪实性探索与一种抒情 式美学相结合,注重表达个人的感受。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
中国导演代系划分中国导演代系划分第一代导演:20世纪初叶-20世纪20年代末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其他人物: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张郑成就:1.第一步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2.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3.第一部武侠片也是武侠系列片《火烧红莲寺》18集特点:1.他们的电影技巧不成熟,但吸收中国戏曲的手法2.他们创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性。
3.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去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 20世纪30——40年代代表人物:1 费穆《小城之春》诗化电影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梅兰芳主演2蔡楚生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3 孙瑜《野草闲花》,片中的《寻兄词》是第一首电影歌曲4 吴永刚《神女》5 桑弧《太太万岁》特点:1.关注社会,具有现实主义特色2.仍然没有脱离“戏剧意识”第三代导演(建国后走向影坛)代表:北影四大帅南北二谢八一厂长影厂其他人背影四大帅1.水华《林家铺子》(茅盾)2.凌子风《中华女儿》捷克卡罗维·发利3.崔嵬《小兵张嘎》《青春之歌》4.成荫《南征北战》南北二谢南谢:上影厂谢晋《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女篮五号》《鸦片战争》北谢:北影厂谢铁骊《早春二月》八一厂1.王苹《柳堡的故事》2.严寄洲《野火春风斗古城》特点:1.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表现生活本质2.展现了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具有艺术意蕴第四代导演20世纪60年代从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代表人物:1.吴贻弓《城南旧事》散文化的叙事2.张暖忻《沙鸥》《青春祭》《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3.谢飞《黑骏马》《湘女潇潇》《本命年》4.郑洞天《邻居》5.吴天明《老井》特点:1.“丢掉戏剧的拐杖”提倡纪实性2.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3.有理论有实践第五代导演1978级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代表人物:张艺谋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盗马贼》《茶马古道·德拉姆》黄建新《黑炮事件》张军钊《一个和八个》李少红胡玫特点:1.新的思想新的手法新的角度2.主观性象征性寓意行强烈3.具有人文气质——有社会学式的关照第六代导演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电影学院的导演张元《看上去很美》《北京杂种》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青红》路学长《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娄烨《苏州河》张扬《落叶归根》《洗澡》贾樟柯《站台》《小武》《任逍遥》《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三峡好人》特点:1.他们生活和工作的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2.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场上。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
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
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
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
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
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
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
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
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
代表人物:张暧忻、谢飞、吴天明
时间:1978——1982。
代表作品:《城南旧事》、《青春祭》、《人到中年》、《人生》、《老井》、《本命年》等。
主要功绩:1)倡导追求实践电影语言现代化,冲破中国电影中根深蒂固的戏曲化影响。
2)追求电影语言的诗意化,人文化,中国银幕开始出现非政治化的情感影像。
3)借鉴西方巴赞等人的纪实美学观念,以纪实性题材和手法对抗和冲破中国政治电影的虚假。
六、第五代导演(影像寓言者,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代表人物:陈凯歌、张艺谋
时间:1983至今。
代表作品:《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活着》、《秋菊打官司》。
主要功绩:1)完成电影本体的彻底自觉,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2)精英主题的表达,用电影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
3)开始面对商品经济的挑战,尝试商业化制作。
《红高粱》是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转变,对中国文化反思,也有了商业化。
七、第六代导演
代表人物:张元、王小帅、贾樟柯、娄烨、管虎、路学长、张扬等
代表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小武》《苏州河》《17岁的单车》
主要功绩:1)开始了中国电影的个性化叙述,中国电影开始关注青春成长题材。
2)真实反映中国城市社会的边缘阶层和人群。
3)电影语言的纪实化。
八、中国电影现状
新时期电影在1978——1988年
后新时期电影是1990——
中国电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状态,好电影是电影背后的头脑和思想,文化涵养。
电影是新旧并存的东西。
需要的是爱,关怀和头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