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问题探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思想(一院林诗蓉,2013年9月21日)教育是什么?德国教育专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关系是动态的。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里,认为教师是这三者中的关键要素,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那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差别只在于其效果是春雨润物还是上行下效。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大部分教育者的浪漫抱负,而教育是动态的、双向的实践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已成为新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本科大学生,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育思想。
德育:以人为本,先育人再育才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首先是培养人。
人是一个整体,德、智、体、美不可分割,而德是方向,是人生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既要—1—成才,又要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和前提。
如今的大学课堂,重视“制器”,而非“育人”,即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思想、灵魂、智慧的培育和塑造。
校园里这样的现象并不罕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课表上可有可无的安排,被学生贴上“枯燥乏味”、“讲大道理”的标签。
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惨淡的课堂出勤率令教育者费尽心思。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了解学生想听什么。
大二时《毛邓三》的一位讲师不实行强制点名,而是以趣味横生课堂留住了学生。
她用一本名为“流动微博”的本子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将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在课堂上娓娓道来,加以启迪,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这位讲师的举动其实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流于形式地灌输道理,而是积极创造机会去点燃学生心灵的花苗,让灵魂燃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内容摘录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内容摘录
1.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启发另一个灵魂。
——《德米安》
2. 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斯宾塞
3. 人的影响远超过其它因素。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所教学生的每一门学科,应该比那些教材本身更感兴趣。
——赫尔岑
4.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而不是教师。
——柏拉图
5.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成为完美的人,而在于帮助他们成为能够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问题的答案的人。
——杜威
6.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夸美纽斯
7. 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中成为话务员,而不是听众。
——布卢姆
8.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健康和精神状态。
——苏霍姆林斯基
9. 教育的本质就是自我教育。
——苏格拉底
10. 教育不是填鸭子式的灌输,而是启发式教学。
教育人的名言名句
教育人的名言名句
1.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启发他人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传递知识和智慧,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2.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爱尔兰诗人叶芝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教师的职责是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
”——美国教育家杜威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离开学校后继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杜兰特
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激发我们的求知欲,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真理。
5.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未来的职业准备,更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与生活紧密相连。
这些名言名句都深刻地阐述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人的过程。
希望这些名言名句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反思教育的本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力量。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影响力。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灵魂的唤醒。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去启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关于教育的目的,雅斯贝尔斯提出了“培养自由的人”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面对世界,做出自己的选择。
同时,教育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道德意识和社会关怀,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公民。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人才,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在教育方法方面,雅斯贝尔斯强调了对话和交往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契合,是通过对话和交往来实现的。
在对话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此外,雅斯贝尔斯还提倡反讽的教育方法,即通过反讽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认识能力。
雅斯贝尔斯还对教育与文化、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教育应该使学生了解和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
此外,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读完《什么是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用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成长。
同时,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我也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榜样。
教育的细节摘抄及感悟
教育的细节摘抄: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感悟: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教育上尤为重要。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或一句简单的话语,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育者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传递出积极、正面的信息。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习惯和思维方式。
教育者需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需要耐心和爱心。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天赋。
教育者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来引导和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教育者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挑战,成长为自信、独立、有责任感的人。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的话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
这对教育是多么完美的一种描述啊!如果教育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呈现,那承担教育的人将是怎样的一群人?一、他一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有位哲人说过: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绝对不是分析、理性、程序、而是一种激情和本能。
也许有些绝对,但是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这种激情,或者是比较张扬,或者是相对内敛,但一定是激情!前者以优秀教师李镇西为代表,后者以魏书生为典范。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成就事业的激情。
教育原本就是一首诗,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在变换着不同的主题,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散文家张放在描写徐志摩教书时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副场景:“他给我们在课堂上讲英国浪漫派诗,特别是讲雪莱,眼睛朝着窗外,或者对着天花板,实在是自己在作诗,天马行空,天花乱坠,大概雪莱就是化在这一片空气里了。
”徐志摩先生做教师的时候,每每上课,有时干脆把学生带出室外,到青草坡上杂乱躺坐,听小桥流水,望群莺乱飞,学生在他的激情引领下,随他遨游诗国。
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写诗是需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师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
在心中永远有一股激情,有一种冲动,如果这些东西停止,那么在一个教师身上展现出来的东西,就会变的平常、平庸、平淡。
那些教育行为就会变的琐碎、乏味,缺少感染力。
二、他一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因为有爱,常常就可以唤起一个冰封的内心世界。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师成功的基础。
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取得一种爱的热潮。
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意思
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个体或事物可以影响和启发另一个个体或事物。
具体来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意味着一棵树的摆动可以引起另一棵树的摆动,两者之间产生了互动和影响。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则是指一朵云的运动可以引发另一朵云的移动,云与云之间有了相互作用。
这句话也可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启发。
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思想等方式影响另一个人,而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
同样地,一个事物也可以通过其存在、变化或特点来启发另一个事物。
总之,这句话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启发和引导。
它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它们可能会对他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同时,也要学会从他人或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中获得启示和灵感。
《教学的模样》金句摘抄
《教学的模样》金句摘抄
以下是《教学的模样》中的一些金句:
1.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并培养人的内心世界,帮助人用爱和自由的方式呈现他内心的风景。
3. 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更好的人的过程。
4. 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是教师引导学生心灵自由成长的教育。
5. 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书育人,更是引领和陪伴学生成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7. 教育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教师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8.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师生之间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联系,彼此信任、尊重和支持,共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9.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它需要教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用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10. 教学的模样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美好人生的过程。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棵树摇动另⼀棵树,⼀朵云推动另⼀朵云,⼀个灵魂唤醒另⼀个灵魂“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欣赏泰⼽尔的这句诗,因为我欣赏⼀种只在乎过程⽽不求回报的⼈⽣态度。
作为⼀名教师,⼀位班主任,我庆幸⾃⼰从事的职业,更庆幸⾃⼰扮演的⾓⾊:在四季轮回中,不管天晴天阴,不管刮风下⾬,每天都能听到⽣命拔节、花朵绽放的声⾳,那是多么有意义的⼈⽣!送⾛⾼三毕业⽣,我⼜迎来了新⼀届⾼中学⽣,同时也担任班主任。
我⼜⼀次爱上了我的学⽣们,他们活泼、纯净、善良、勤奋,让我每天都有新的感受。
班级⾥有这样⼀位⼥⽣,每天课间、中午、晚⾃习前她都在教室⾃习,上课时全神贯注,有⼀点不明⽩的都特别急切地问⽼师。
她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历次考试中都能名列年级前20名。
她热爱劳动,每周的⼤扫除都特别积极,不怕苦不怕累,⽼师要求做什么她从不找借⼝偷懒……然⽽这位⼥⽣,却有着坎坷的童年,正经历着挫折的少年,但她仍不屈不挠,微笑着、⽣活着、进取着。
第⼀次见到她,我就觉得她不太⼲净利落。
开学第⼀周就发现她的书桌乱糟糟地塞满了书,甚⾄座位底下也放着书。
夏天⾥,隐约间能闻到她⾝上有⼀点点味⼉。
她不太擅长⼈际交往。
第⼀次来办公室问问题时,她站在我的⾝后,我要扭着脖⼦才能看到她。
讲题过程中,她似乎理解得很慢,我反复讲她还是不明⽩。
看到她⼿⾜⽆措的样⼦,我提醒⾃⼰要有耐⼼,慢慢来,但是她依然特别紧张。
她和其他⽼师的相处也不是很好,虽然喜欢找各种题⽬向⽼师提问,可交流时⼜特别胆怯。
⽼师们经常⿎励她要⼤⽅、勇敢。
但是,只要⽼师批评她哪⾥做得不够好,她就觉得⽼师不“喜欢”她。
由于过于执拗,性格略显古怪,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少,与班⾥学⽣逐渐疏远。
了解她的经历,是在⼀次困难⽣补助报名时。
当时她没有报,但我看到她⽤的⽂具、吃的饭菜都不太好,所以单独找她了解情况。
起初她有点抗拒,欲⾔⼜⽌。
我没有催她,⽽是在晚⾃习前约她聊天。
慢慢地,她打开了⼼扉。
苏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
苏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哲学教育2018-07-29 08:30:24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苏格拉底不仅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把人身上所具有的真善美特质召唤出来。
在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时,他并非只是单向灌输,他采用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通过启发互动,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此分享一篇以苏格拉底教育精髓为基础的好文给各位读者,文中所传达出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教育箴言,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理解其中所内蕴的意义。
01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只需要将其内在的良知良能唤醒。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
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02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看!”父亲说,“以这只是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唤醒“,多么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箴言!苏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个伟大的心灵雕刻师吗?他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
”他利用接生术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从蒙眛状态中唤醒。
我也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借古圣先贤的智慧唤醒无数家长的智慧,引导家长找到唤醒孩子智慧的钥匙。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1]教育的灵魂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唤醒人格心灵。
即从人的生灵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使其成为一种自觉。
可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对灵魂的唤醒越来越走向衰落。
一、教育:育人而非“制器”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
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应试化教育的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得教育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
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
教育原本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制器”活动。
这样固然使生命价值日渐衰微、道德日渐荒芜、教育日渐失去真义。
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教师是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1)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读《什么是教育》薄薄的一本书,却因为作者深邃的思想而变得无比厚重。
什么是教育?我跟随着雅斯贝尔斯,步入他神圣哲学殿堂,在美的意蕴,朴素的的字里行间,探寻着教育的本质。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什么是教育?有谁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涉足人类教育史的滔滔长河中追溯先贤与哲人的深刻领会: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韩愈:“传业,授道,解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上面对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
要求长辈或教师对于学生要以身作则使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鲁迅:“教育就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马克思、恩格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碟曲意迎合或违心曲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加德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德国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写的,收录在雅斯贝尔斯的作品《什么是教育》中。
原句: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
翻译: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解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法则应该是像云朵推动云朵一样地靠人的精神力量去影响他人的心灵,促进他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阅读答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阅读习题18.本文写到了三位老师对学生的深刻影响。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希望我们拥有。初一时的语文老师希望我们学会,高二时的语文老师希望我们懂得。(用原文回答)(3分)
19.答案示例:他很有智慧(他很爱学生)。比如,他让我们写检讨是假,练笔练字才是真。(评分标准:共3分。特点1分,结合文章谈理由2分。)
20.答案示例:多年后遇到老师的女儿,才知道老师教我们的是气质;毕业后和老师交谈,才知道老师教我们的是不要错过自己;后来偷偷写诗,才知道老师教我们懂得梦想是一种让你觉得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唤醒,仿佛盛装莅临,这样的教育对我的成长意义深远。我为此感谢那些老师。
看了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阅读答案的还看了:
1.成长和成功阅读题答案
2.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阅读答案
3.父亲守候我成长阅读题答案
4.2016年中考阅读拔掉那颗蛀牙阅读题答案
5.2016年阅读妹妹扮演的角色阅读题答案
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读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多年后,在家乡的街头,她穿一袭蓝底白花的连衣裙,绾着低低的发髻,静静地站在那里。嘈杂如水,流到她身边,却自觉地绕道而行。有人和她打招呼,她轻轻地点头,微笑致意,温婉得既优雅高贵又接地气。
摇动另一棵树
摇动另一棵树我常常感动于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名言,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
”当今教育界更有有识之士提倡“全员德育”的新理念。
可见,德育工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他学科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能陶冶人的艺术情操、提升人的品德修养,于潜移默化的熏陶渐染中达到育人效果。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八年,我一直在深思、探索并实践着这一课题,“摇动另一棵树”成为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不懈追求。
一、语文学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界专家学者将语文的性质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它不仅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而且突出了这个工具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文的这一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能让学生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感受到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进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熏染。
因此,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有着浓厚的文学性,尤其是2007年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5)更加注重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纵揽古今,横跨中外,选文或诙谐幽默、或感天动地、或文笔优美、或主题深刻、或轻柔凄婉、或粗犷阳刚……文章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如果语文老师再加以适当的分析和讲解,其感染力就更强,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思想教育。
因此,语文学科是重要的德育阵地,每个语文老师都要牢牢守住这方阵地,并想方设法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但语文教学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知识、能力、道德的统一?如何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不露痕迹地实施德育?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度”,防止语文课变政治课或班会课?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在德育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
写给教师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写给教师节|⼀棵树摇动另⼀棵树,⼀朵云推动另⼀朵云⽂|王彤⼀棵树摇动另⼀棵树,⼀朵云推动另⼀朵云2003年早春,为了让妈妈那魂魄与共的乡恋情结得以释放,爸爸和我毅然放弃了⽣活40年的北⽅,陪她⼀起回到了⽇思夜想的四川,成渝之间的⼩城——内江。
妈妈⼀改客居他乡的苍⽩与焦虑,开始从容地说起了悦⽿俏⽪的地道川话,安适地享受着正宗的⿇辣川菜,美滋滋的,像⼀条被抛上甲板的鱼⼉⼜送回了⽔中,⾃由⾃在地在温暖柔润的亲情中游来游去……⼀晃回川15年了,看到85岁⾼龄的⽗母那熠熠闪光的眼神、满⾜的笑靥和⽣命中恢复的⾃然⾎⾊,常常欣慰⼜感动,恍然明⽩了——母亲从只⾝离开四川陷⼊抗美援朝前线防空洞内外的隆隆炮声,到1958年河南“右派”农场改造与⽗亲相识的岁⽉颠簸⾥,“吸引”不⽌是他们⼀直彼此依偎与砥砺的内在⾼贵,也是⼀个⼈此岸与彼岸、遥望与期待之间的精神涉渡。
1952年,19岁参加抗美援朝的母亲(左⼀)和战友在防空洞外留影1958年,⽗母被打成“右派”在河南周⼝西华县52农场劳动改造时相识,后回河北沧州市,1978年⽗母同时平反。
吸引与憧憬是他们苦难岁⽉⽀撑的内蕴“吸引”是⽣命中那么⼀种不可忽视的⼒量……我来到沱江湖畔的内江师范学院在中⽂系⼀如既往地教外国⽂学课。
随着时间潮⽔的涌来,不得不承认,这座⼩城对我南迁的特殊引⼒除了母亲的⼀缕乡愁,其实早已潜伏在我的⽣活情绪⾥,如影随形……记得在北⽅⼀到春秋季节,⼤风像⼀个任性调⽪的孩⼦,卷起尘⼟四处飞扬,⼤⾃然的原始翠绿被遮蔽得灰蒙蒙的,⼀场夏⾬放肆的冲刷才显本⾊。
为了挡风避尘,注意教师形象,⼀些爱美的⼥教师常常头裹丝⼱,如“蒙⾯⼥侠”般骑车⽽来,⾛进教学楼才肯掀起“盖头”来,飘逸⽽⼜神秘。
⼀到冬⽇,常常凝望窗外萧条冷峭的树⼲发愣,幻想何时眼前春风⼜绿……⼀位教美学的⽼师开导我,⼼中有绿就能看到绿,我很依赖这句话,使劲点点头。
冬⽇的校园依然满⽬青翠,⼭顶球场的梧桐树叶才刚刚泛黄来到四川内江的第⼀个冬天,窗外世界依然是满⽬青翠,简直就是冬天⾥的春天!⼏位北⽅好友打来电话告诉我,他们⼜要出门拍摄题为“冬旅”的雪景,兴奋的声⾳⾥仿佛看到了那飘舞的雪花,那是我们曾经雪夜寻梅的约定,更是我们冬⽇彼此的呼唤与祝福。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的话
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
这对教育是多么完美的一种描述啊!如果教育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呈现,那承担教育的人将是怎样的一群人?一、他一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有位哲人说过: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绝对不是分析、理性、程序、而是一种激情和本能。
也许有些绝对,但是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这种激情,或者是比较张扬,或者是相对内敛,但一定是激情!前者以优秀教师李镇西为代表,后者以魏书生为典范。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成就事业的激情。
教育原本就是一首诗,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在变换着不同的主题,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散文家张放在描写徐志摩教书时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副场景:“他给我们在课堂上讲英国浪漫派诗,特别是讲雪莱,眼睛朝着窗外,或者对着天花板,实在是自己在作诗,天马行空,天花乱坠,大概雪莱就是化在这一片空气里了。
”徐志摩先生做教师的时候,每每上课,有时干脆把学生带出室外,到青草坡上杂乱躺坐,听小桥流水,望群莺乱飞,学生在他的激情引领下,随他遨游诗国。
这样的教师,这样的课堂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写诗是需要有灵感、悟性和冲动的,真正的教师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
在心中永远有一股激情,有一种冲动,如果这些东西停止,那么在一个教师身上展现出来的东西,就会变的平常、平庸、平淡。
那些教育行为就会变的琐碎、乏味,缺少感染力。
二、他一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因为有爱,常常就可以唤起一个冰封的内心世界。
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师成功的基础。
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地在教,但是他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从没有取得一种爱的热潮。
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读《什么是教育》薄薄的一本书,却因为作者深邃的思想而变得无比厚重。
什么是教育?我跟随着雅斯贝尔斯,步入他神圣哲学殿堂,在美的意蕴,朴素的的字里行间,探寻着教育的本质。
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什么是教育?有谁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涉足人类教育史的滔滔长河中追溯先贤与哲人的深刻领会:孔子:“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韩愈:“传业,授道,解惑。
”
许慎在《说文解字》上面对教育有着这样的解释:“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做善也”。
要求长辈或教师对于学生要以身作则使他们知道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鲁迅:“教育就是要立人”。
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
马克思、恩格思: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视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碟曲意迎合或违心曲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
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
加德纳:什么是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现代教育学》: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
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常有和狭义两种概念。
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
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科书上的定义)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这是一个合理的答案吗?首先我只能感受到这是一句意境优美的诗,却始终无法把它与我们每天都在从事的劳心又劳力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什么是教育》集中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他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对教育本质、教育方法、高等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反映了其对教育的独特理解。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雅斯贝尔斯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学习。
他强调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
”他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
”他批评当时一些学校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削弱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复思考的习惯”。
他主张:(1)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因材施教。
(2)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等多种能力。
(3)模仿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彼此之间可以积极开展讨论和交流。
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
他提出,要改善学生的人性,这种人性包括倾听别人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诚实、守纪律、言行一致等。
总之,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育应把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的教育相结合,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归属于所有人的事业”。
读完全书,我们应该认识到了他之所以对教育作出如此诗意的解读的原因。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法则应该是像云朵推动云朵一样地靠人的精神力量去影响他人的心灵,促进他精神力量的健康成长。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对树的崇敬与对云的向往叩问自己:我们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从事教育工作吗?怎样才能使我们也能诗意地栖居
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心灵也具有树的扎实深厚与云的轻盈灵动吗?我们的生命也像那棵树一样生长在厚实深沉的生命沃土之中
吗?我们的灵魂也像那朵云一样生长在澄澈明净而高远的碧空中
吗?如果不,我们又要去哪里才能找到那片土地与那片天空?
什么是教育?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却依然在不断地追问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