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险驱动的迭代开发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

合集下载

软件需求管理中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技术研究

软件需求管理中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技术研究

软件需求管理中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技术研究随着软件开发的不断发展,软件需求管理变得越发重要。

在软件需求管理中,需求优先级排序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技术。

本文将重点讨论软件需求管理中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技术。

一、需求优先级的概念和意义需求优先级一词源于优先级调度的概念。

在软件开发中,需求往往存在着优先级的差别。

通过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可以将软件开发中的资源和精力更加专注地用在优先级高的需求上,从而达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同时,需求优先级也能够帮助研发团队更好地处理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实际需求。

因此,需求优先级排序成为软件需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需求优先级排序原则对于需求优先级的排序,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1.需求价值原则需求价值指的是某个需求在整个软件开发流程中的应用价值。

以此为原则进行需求排序,按照需求对整个软件开发效益的贡献大小来排列需求优先级。

2.需求稳定性原则需求稳定性是指需求对于软件开发进度的稳定性影响。

具体体现在需求是否稳定,需求变更的频率与影响等方面。

根据需求的稳定度进行排序,需求稳定性较好的排在优先级较高的位置。

3.需求紧急性原则需求紧急性是指需求在实际的业务运营中紧急程度的高低。

对于一些紧急需求,需要在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保证整个软件开发的进度。

因此,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时,具有较高的紧急性的需求应该排在优先级较高的位置。

4.需求实现顺序原则需求实现顺序是指需求实现的可行性以及实现的先后顺序。

具体体现在需求的复杂度和先后依赖关系两个方面。

对于需求实现顺序有依赖关系的,优先实现存在依赖关系的需求。

三、需求优先级排序的方法在软件需求管理过程中,为了使需求优先级排序更加具体明确,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专家评估法专家评估法是将需求由专家进行评估和打分,最终评出需求的优先级。

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到评估专家的品位和评估标准的合理性。

同时,评估专家的数量需要足够多,这样才能够消除评估标准的主观性和评估专家的偏差。

需求优先级的确定及划分方法

需求优先级的确定及划分方法

需求优先级的确定及划分方法随着项目开发的进行,确定需求的优先级及其划分方法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确定需求优先级的几种常用方法。

1. 价值优先价值优先方法将需求的价值作为确定优先级的主要依据。

这种方法要求团队评估每个需求的价值,以确定其对项目成功的贡献程度。

评估可以基于多个标准,例如用户满意度、业务价值、竞争优势等。

根据评估结果,将需求划分为高、中、低优先级,以便在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分配资源。

2. 困难度优先困难度优先方法将需求的实施难度作为确定优先级的主要考虑因素。

团队评估每个需求的实施难度,根据难度高低排序需求的优先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让团队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避免出现后期阻碍项目进行的难题。

3. 风险优先风险优先方法将需求的潜在风险作为确定优先级的主要考虑因素。

通过评估每个需求的潜在风险,团队可以划分出优先级较高的需求,以减少项目中的潜在风险。

这种方法适用于风险较高的项目,可以确保团队及时处理可能对项目造成重大影响的问题。

4. 紧急程度优先紧急程度优先方法将需求的紧急程度作为确定优先级的主要考虑因素。

通过评估每个需求的紧急程度,团队可以在开发过程中优先处理那些对项目具有紧迫性的需求。

这种方法适用于时间紧迫的项目,可以确保团队及时满足关键需求。

5. 结合多种方法实际项目中,通常会结合多种方法来确定需求的优先级。

可以将不同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或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结合多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需求,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确定需求优先级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团队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和需求的复杂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灵活调整优先级,以达到项目成功的目标。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优先级管理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优先级管理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优先级管理需求优先级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项目需求,确保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优先级管理,并探讨如何有效地确定和调整需求的优先级。

一、需求优先级管理的重要性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的数量通常是非常庞大的,但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一项关键的任务就是根据项目的目标和约束来确定和管理需求的优先级。

需求优先级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项目的成功:通过合理地管理需求的优先级,可以确保在资源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首先满足项目的关键需求,保证项目的成功。

2. 提高开发效率:合理安排需求的优先级,可以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分配工作,集中精力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提高开发的效率。

3. 增加客户满意度:将客户的需求与产品规划相结合,通过优先满足客户最关键的需求,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二、确定需求优先级的方法确定需求优先级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并综合评估不同需求的价值和影响。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 价值/风险评估矩阵:将需求的价值和风险作为两个维度进行评估,通过对每个需求进行打分,确定需求在矩阵上的位置,从而确定其优先级。

2. MoSCoW法则:根据需求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将需求划分为四个级别:M(Must have,必须有)、S(Should have,应有)、C (Could have,可以有)和W(Won’t have,不会有)。

根据不同级别的需求,确定其优先级。

3. 收益/代价分析:将需求的收益和代价进行比较,通过评估不同需求对项目成功的贡献以及实现这些需求的成本和风险,确定其优先级。

三、调整需求优先级的方法需求的优先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随着项目的推进和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需求的优先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定期评审:定期对需求进行评审,根据项目的进展和变化,对需求的优先级进行调整。

研发项目评估与优先级排序方法研究

研发项目评估与优先级排序方法研究

研发项目评估与优先级排序方法研究研发项目评估与优先级排序是研发团队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不同的项目需求和资源限制下,合理评估和排序项目的优先级,能够提高研发团队的工作效率,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研发项目评估与优先级排序方法,并探讨其应用。

评估研发项目的重要性在于了解项目的优先级,确定资源的分配以及项目的进度计划。

一个合理的评估方法能够帮助研发团队避免资源浪费和工作重叠,同时保证重要项目的优先推进。

常用的项目评估方法之一是基于ROI(Return on Investment)的评估方法。

该方法会对项目的投资产生的回报进行评估,并根据回报的大小确定项目的优先级。

ROI评估方法需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通常包括成本分析、收益预测和风险评估等环节。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发团队可以合理地评估项目的价值和优先级。

除了ROI方法之外,还可以运用目标优先级评估法。

目标优先级评估法通过对项目的目标和关键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将项目按照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该方法适用于项目目标明确、量化指标明显的情况下。

通过设置目标的权重和指标的权重,可以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定优先级。

研发项目的评估还可以结合团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到团队的技术能力、资源分配、时间限制等因素。

对于一个技术能力较弱的团队来说,技术能力的提升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因此可以将具有技术学习价值的项目放在更高的优先级。

对于资源有限的团队来说,可以将短期内能够产生较快效果的项目放在更高的优先级。

综合考虑团队的实际情况,可以制定出更为符合实际的项目优先级排序。

在评估和排序研发项目时,还需考虑项目的风险。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

高风险项目可能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关注,因此在排序时应当将风险因素考虑进去。

总之,研发项目评估与优先级排序是研发团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项目的顺利推进。

常用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常用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常用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信息系统的开发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和业务流程,通过编写程序代码和设计数据库等工作,构建一个能够提供信息支持和处理业务的系统。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可以分为传统开发方法和敏捷开发方法两种。

传统开发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开发流程和步骤,通过详细规划、设计、编码、测试和上线等多个阶段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1.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经典的传统开发方法,按照顺序完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和运维等阶段。

这种方法注重规划和文档化,适用于较稳定和明确的项目需求。

2.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指通过迅速构建一个原型系统,用于用户试用和反馈,然后再逐步完善系统的开发过程。

原型模型适用于项目需求不明确或需求频繁变动的情况。

3.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将整个开发过程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完成一个小的功能增量。

增量模型适用于大型项目的开发,可以提前交付部分功能,减少风险。

4.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开发方法,将开发过程按照迭代的形式进行,每个迭代完成一个阶段的开发,并进行评估和修改。

螺旋模型适用于复杂项目,可以在开发过程中不断调整需求。

敏捷开发方法是指根据敏捷宣言和敏捷原则,采用迭代、增量和协作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强调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和持续优化。

1. ScrumScrum是一种敏捷开发方法,将开发过程分为多个固定时间的迭代周期(Sprint),每个周期内完成一些功能的开发。

Scrum注重团队协作和需求的逐步细化,适用于多变和复杂的项目。

2.极限编程(XP)极限编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敏捷开发方法,强调面对面的沟通和持续测试。

XP注重快速响应需求和交付高质量的软件,适用于小型项目和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

3.敏捷建模(AM)敏捷建模是一种使用简单图标和文档的方法,快速构建原型和编码,强调可视化和迭代开发。

敏捷建模适用于需求较为明确的项目,可以快速交付原型和系统。

4.轻量级迭代模型轻量级迭代模型是一种结合了敏捷开发和传统开发方法的方式,注重迭代、协作和快速响应需求。

需求优先级的确定及划分方法

需求优先级的确定及划分方法

需求优先级的确定及划分方法
在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需求的优先级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项目开发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周期。

本文将介绍需求优先级的确定及划分方法。

确定需求优先级的方法
1. 利益相关者投票法
利益相关者包括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用户等,他们可以利用投票的方式来确定需求的优先级。

具体方法可以选择各个利益相关者独立投票,或者在协商过程中形成一致意见后再进行投票。

2. 价值评估法
通过对需求的价值进行评估,以此来确定需求的优先级。

对于公司或用户或项目经理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说,对需求价值的评估标准也将不同,可以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在评估结果中确定需求优先级。

划分需求优先级的方法
1. 高中低优先级法
将所有需求按照其优先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在开发的
过程中,按照其等级优先进行开发。

当高优先级开发完成后,再进
行中等优先级的需求开发,以此类推。

具体实现可以通过建立需求
清单和任务清单来进行划分。

2. 时间迫切法
将所有需求按照其完成时间的紧迫程度来进行划分,需要最快
完成的需求视为高优先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需求视为低优
先级。

综上所述,确定和划分需求的优先级是一个精细、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有效规划和合理分配。

在确定需求优先级的过程中,可以
通过利益相关者投票法和价值评估法来进行;在划分需求优先级的
过程中,可以采用高中低优先级法和时间迫切法等方法。

项目开发的方法有哪些

项目开发的方法有哪些

项目开发的方法有哪些
项目开发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方法论根据项目的特性、风险承受能力、团队组织结构等因素进行选择。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项目开发方法:
瀑布模型:这是一种线性的开发方法,将项目开发划分为顺序执行的阶段(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维护),每个阶段必须完成且得到确认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敏捷开发:敏捷方法强调迭代和增量开发,通过短周期(如冲刺或迭代)持续交付可用的产品版本,并在开发过程中密切与客户合作,适应需求变化,常见实践包括Scrum和Kanban 等。

螺旋开发模型:由Barry Boehm提出,是一种结合了瀑布模型的系统化方法与快速原型法的灵活性,以及风险驱动决策的开发过程,每一轮螺旋都包括目标设定、风险分析、开发和测试,然后对成果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进入下一轮。

迭代开发:每一阶段都包含了所有软件工程活动的一个小规模版本,即每个迭代都要经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直到产品可以发布的一个完整流程,随着每次迭代,产品逐步细化和完善。

极限编程(XP):敏捷框架的一种,注重软件质量及响应变化,包含了一系列最佳实践,如结对编程、持续集成、测试驱动开发等。

精益开发:受到精益制造理念的影响,旨在消除浪费、提高效率,只构建客户真正需要的功能,通过反馈循环不断改进产品。

DevOps:虽然严格来说不是一种开发方法,但作为一种文化和实践体系,DevOps 强调开发团队和运维团队间的紧密协作,通过自动化工具链来优化软件交付和服务运营的速度和质量。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场景,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特点、客户需求、团队技能等多个因素。

敏捷开发流程详解

敏捷开发流程详解

敏捷开发流程详解敏捷开发流程详解敏捷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迭代、循序渐进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强调团队合作、客户需求和适应变化。

敏捷开发流程包括许多不同的方法和框架,例如Scrum、极限编程(XP)和精益开发(Lean Development)等。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敏捷开发的核心原则、方法和实践。

一、敏捷开发的核心原则1.以人为本:敏捷开发强调人的重要性,包括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产品负责人和客户。

它认为只有当人们能够有效地协作和沟通时,才能实现最大的效益。

2.可持续的开发:敏捷开发追求可持续的开发速度,保持长期稳定的工作节奏。

这需要避免突击和过度工作,以保持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效率。

3.适应变化:敏捷开发能够灵活地适应需求变化,因为客户和业务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敏捷团队应该能够快速响应这些变化,以满足客户需求。

4.快速反馈:敏捷开发通过频繁的反馈循环来优化开发过程。

团队成员应该能够及时获得反馈,以便对产品进行持续改进。

5.质量保证:敏捷开发注重质量保证,通过持续测试和代码审查来确保软件质量。

团队成员应该对代码质量负责,并采用自动化工具来提高效率。

二、敏捷开发方法1.Scrum:Scrum是一种流行的敏捷开发框架,它采用迭代式开发方法,将大型项目分解为小的可交付成果。

Scrum团队由产品负责人、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利益相关者组成,他们共同协作完成产品目标。

2.极限编程(XP):XP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敏捷开发方法,它强调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软件开发。

XP的核心原则包括简单性、沟通、反馈、勇气和尊重。

XP实践包括测试驱动开发(TDD)、持续集成(CI)和重构等。

3.精益开发(Lean Development):精益开发是一种旨在消除浪费和提高生产率的开发方法。

它强调价值流分析、持续改进和客户需求,以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价值为目标。

精益开发框架包括价值流映射、5S管理、看板管理等。

4.Kanban:Kanban是一种可视化工作流管理方法,它通过可视化板和卡片来跟踪工作进度。

敏捷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方法:以用户为中心,快速交付高质量产品敏捷开发,是一种快速响应需求变化、控制开发风险、提高团队效率的软件开发方法。

它强调跨职能团队协作、迭代开发、用户需求优先、实体交付等特点,成为当今软件开发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敏捷开发的定义、原则和实践三个维度详细讲述的特点和优势。

一、敏捷开发的定义敏捷开发,是一种计划灵活、反应快速、关注需求的开发方法。

相对于传统瀑布式开发模型,敏捷开发更注重团队协作、持续改进、用户反馈等方面。

它通过迭代开发、自动化测试、实时交付等方法,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为用户生成高价值的产品。

敏捷开发最早出现在2001年,那时一群软件开发者在瑞士雪山度假时共同讨论了敏捷开发的概念,并签署了《敏捷宣言》。

该宣言包括四个核心价值观:1. 个体和交互胜过流程和工具2. 可以工作的软件优先于详尽的文档3. 客户参与合作胜过合同谈判4. 响应变化胜过遵循计划这四个价值观成为敏捷开发的灵魂,指导着开发团队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的工作和思考。

二、敏捷开发的原则敏捷开发有12个原则,它们是:1. 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和团队交互2. 提供可工作的软件3. 跟进变化,加入需求变化4. 迭代开发,创造价值5. 强调实时交流与反馈6. 着眼于用户需求7. 倡导可持续性开发8. 提倡精益思想,消除浪费9. 推广自组织的协作模式10. 追求技术卓越11. 着眼于整体优化12. 重视细节和质量这些原则体现了的特点和优势,超越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

三、敏捷开发的实践敏捷开发有很多具体的实践方法,包括:1. Scrum敏捷框架:围绕迭代式开发、持续变更等原则,通过短期计划会议、日常站会、演示会等方式管理开发过程。

2. XP(极限编程)实践:强调测试驱动开发、重构、团队精神等环节,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进行开发。

3. Kanban敏捷方法:借鉴了丰田生产模式中的“看板”,通过限制工作在制品和工序数量,实现高效的流程管理。

软件工程简答题

软件工程简答题

软件工程简答题1. 什么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是一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和量化的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的学科。

它关注软件开发全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环节,以提高软件质量、降低开发成本和缩短开发周期。

2. 软件工程有哪些基本原则?软件工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按照客户需求导向:软件工程过程应始终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并持续与客户进行合作和沟通。

- 适应性和灵活性:软件工程方法应当具备适应不同项目需求和灵活变化的能力。

- 风险管理: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和管理,以减少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 团队合作:软件开发需要各个角色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协同努力。

- 不断改进和学习:软件工程过程应不断反思和改进,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

3. 解释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指软件从开始开发到退役的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发布和维护等阶段。

常见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有瀑布模型、迭代模型、螺旋模型等。

- 瀑布模型:按照线性顺序依次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每个阶段产生的文档和成果是下一个阶段的输入。

- 迭代模型:迭代模型强调快速迭代开发,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内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

每个迭代周期都会产生可工作的部分软件。

-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采用风险驱动的迭代方式,每个迭代周期都会评估和处理风险,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下一步的开发方向。

4. 请解释软件需求工程的概念和目标。

软件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旨在确保软件开发过程中对需求进行全面、一致和可验证的规格说明。

其目标包括:- 理解和明确用户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 确定需求的优先级和约束条件。

- 分析和定义需求的功能和非功能特性。

- 确保需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 验证和验证需求的正确性和满足性。

- 管理和追踪需求变更。

5. 什么是软件验证和确认?软件验证是指通过评审、检查、演练和测试等手段,确认软件是否符合规定的需求和规格要求。

敏捷开发中的需求管理与优先级排序方法

敏捷开发中的需求管理与优先级排序方法

敏捷开发中的需求管理与优先级排序方法在敏捷开发中,需求管理与优先级排序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需求管理指的是在整个开发生命周期中识别、分析、评估和跟踪需求的过程。

而优先级排序则是确定哪些需求应该被优先考虑和实现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敏捷开发中的需求管理和优先级排序的方法和技巧。

一、需求管理的方法1. 产品背景调研在开始开发之前,团队需要对产品的背景做详细的调研。

这包括市场调查、用户需求分析、竞品分析等,以便了解目标用户的真正需求,为制定合理的产品需求提供依据。

2. 用户故事(User Story)用户故事是一种简洁的表达方式,用于描述用户的需求,强调用户价值。

用户故事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角色、期望和原因。

例如,作为一个用户(角色),我希望能够快速登录(期望),因为我想节省时间(原因)。

用户故事能够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开发任务。

3. 产品需求文档(PRD)产品需求文档是对产品需求的详细描述。

它包括产品功能、用户界面设计、性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PRD应该尽量清晰、明确,避免模糊和冲突的表述,以便开发团队能够准确理解和实现需求。

4. 需求评审会议在项目启动和开发过程中,可以定期召开需求评审会议,邀请相关人员参与,包括开发人员、产品经理、设计师等。

通过讨论和辨别需求的可行性、优先级和风险,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变更,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优先级排序的方法1. 用户价值排序法根据用户对不同需求的重要程度和期望价值,将需求进行排序。

可以采用用户调查、访谈以及对用户反馈的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需求的优先级。

2. 效用-成本排序法根据每个需求的成本和预期效果,进行排序。

通过评估对每个需求的工作量、资源投入和预期产出,将需求分为高效用低成本、低效用高成本等不同类别。

3. MoSCoW法MoSCoW法是一种常用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将需求分为四个类别:Must have(必须有)、Should have(应该有)、Could have(可以有)和Won't have(不会有)。

开发 方法

开发 方法

开发方法开发方法主要是指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开发方法对开发周期、开发质量、开发成本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选择合适的开发方法对软件开发过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开发方法,包括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和敏捷开发。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

瀑布模型把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

每个阶段都要逐一完成,不能够跳过或回头。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便于管理和控制;缺点是对于需求变更比较敏感,一旦变更需要重新回到前面的阶段重新开展工作,进度和成本都会增加。

2.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快速开发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需求比较复杂、模糊或者不确定的项目。

原型模型的特点是从需求收集开始就不停地设计、编码、测试,产生一个个原型,逐步完善功能。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响应需求变化,即时对系统进行修改或拓展;缺点是原型过多,需求确认不够,会降低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可扩展性。

3.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一种迭代式的软件开发方法,主要是在瀑布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一个迭代的环节。

在开发过程中,将系统功能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中的功能都可以单独实现、测试和交付,形成增量。

开发团队按照递增的顺序,逐步实现整个系统。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适宜于大型、复杂的项目,可以加快开发进度、提高开发质量,同时减少变更带来的影响;缺点是需要在需求分析方面下大功夫,否则很容易导致增量之间的重复开发和集成复杂度的提高。

4.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型的开发方法,主要针对于复杂、大型的项目。

该模型的核心是在瀑布模型基础上添加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环节。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地评估风险、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方案并监测风险管理的效果。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在项目开发的早期就明确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缺点是过于关注风险,容易降低开发进度和开发成本,同时也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才能实现。

产品开发模式案例

产品开发模式案例

产品开发模式案例产品开发模式是指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论,它涉及到产品的设计、研发、测试、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

不同的企业和产品,采用的产品开发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常见的产品开发模式案例。

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它将产品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按照顺序进行的。

这种模式适用于需求比较稳定的产品,但缺点是开发周期长,无法及时响应市场变化。

2. 敏捷开发模式敏捷开发模式是一种迭代式的产品开发模式,它强调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不断改进产品。

在这种模式下,产品开发过程被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等环节。

这种模式适用于市场变化快速的产品。

3.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快速开发的产品开发模式,它通过制作原型来验证产品的可行性和用户需求。

在这种模式下,产品开发过程被分为原型设计、原型制作、原型测试和产品开发四个阶段。

这种模式适用于需要快速验证产品可行性的场景。

4.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是一种逐步完善产品的产品开发模式,它将产品开发过程分为多个增量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可用的产品版本。

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增量都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等环节。

这种模式适用于产品需求不断变化的场景。

5.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产品开发模式,它将产品开发过程分为计划、风险分析、工程实现和评审四个阶段。

在这种模式下,每个阶段都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环节。

这种模式适用于产品风险较高的场景。

6. V模型V模型是一种测试驱动的产品开发模式,它将产品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五个阶段。

在这种模式下,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测试环节,测试结果会反馈到前面的阶段进行修改。

这种模式适用于测试要求较高的产品。

7. 好莱坞模型好莱坞模型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模式,它将产品开发过程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发布五个阶段。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一)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一)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一)引言概述软件工程模型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中采用的一种组织和管理开发过程的方法。

它们帮助开发团队在开发软件时更好地规划、设计、开发和测试软件系统。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见的软件工程模型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势和适用场景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1. 瀑布模型- 顺序性:瀑布模型按照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顺序进行,每个阶段完成后才进入下一个阶段。

- 明确需求:在瀑布模型中,需求被充分明确,避免过多的变更。

- 适用场景:适用于对需求明确的项目,如简单的小型软件系统开发。

2. 增量模型- 渐进式开发:增量模型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有自己的功能集合,可独立开发与测试。

- 反馈循环:通过不断的迭代和反馈,逐步完善软件系统。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求可能变化的项目,如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开发。

3. 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原型模型通过快速构建一个用于演示或验证需求的原型,以便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

- 多迭代开发:每个原型通过多次迭代逐渐完善,直到满足用户需求。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求可能不明确或较为复杂的项目,如创新性软件系统的开发。

4. 敏捷模型- 灵活适应:敏捷模型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变更灵活地调整开发计划和进度。

- 持续集成:通过每天进行集成和测试,实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适用场景: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需求变动的项目,如创业公司的软件开发。

5. 螺旋模型- 风险驱动:螺旋模型通过不断评估和解决风险,控制项目的进展和开发方向。

- 增量开发:每个螺旋循环是一个增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继续开发或停止开发。

- 适用场景:适用于风险较高的项目,如军事、航天等领域的软件开发。

总结在软件工程中,选择适合的模型方法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规模较小的项目;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可能变化的大型项目;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较为复杂的项目;敏捷模型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需求变动的项目;螺旋模型适用于风险较高的项目。

软件测试中的风险管理和优先级排序

软件测试中的风险管理和优先级排序

软件测试中的风险管理和优先级排序在软件测试过程中,风险管理和优先级排序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于软件测试团队而言,一方面要确保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尽可能全面地覆盖测试,另一方面要对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管理,以确保测试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本文将探讨软件测试中的风险管理和优先级排序的方法和技巧,旨在帮助测试团队提升测试质量和效率。

1. 风险管理在软件测试过程中,风险是无法避免的。

风险可能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项目进度延误、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

因此,测试团队需要通过风险管理来降低和控制这些风险的影响。

1.1 风险识别首先,测试团队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如经验评估、检查列表、头脑风暴等方法。

测试团队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测试领域的知识,列出潜在的风险清单。

1.2 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后,测试团队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风险的目的是确定它们的概率和影响程度,以便能够为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风险评估可以基于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定性评估主要关注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使用常见的评估标准如高、中、低等级别来进行判定。

定量评估则基于具体的数据和模型,通过计算得出风险的数值化指标。

1.3 风险应对在评估了风险后,测试团队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根据风险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如避免、减轻、转移和接受等。

避免:如果某个风险被判定为高风险且无法接受,测试团队可以采取避免策略,即通过调整项目计划或资源分配等方式来避免风险的发生。

减轻:对于无法完全避免的风险,测试团队可以采取减轻策略,即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的概率或影响程度,如加强测试环节、提高质量规范等。

转移:有时候,风险可以通过转移给其他方来减轻测试团队的压力。

测试团队可以与相关方进行协商,将一部分风险责任转移到其他组织或个人。

接受:对于一些无法避免或减轻的风险,或者风险的后果相对较轻,测试团队可以选择接受策略,即接受风险的存在,并通过相应的应急措施来应对风险发生时的影响。

风险优先级的计算方法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风险优先级的计算方法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风险优先级的计算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概述:在各种组织和项目中,风险评估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它有助于识别和管理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不确定性。

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计算风险优先级是一个关键步骤,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哪些风险需要首先处理。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组织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因此,如何有效地计算和排序各类风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已经有一些成熟的方法和工具用于计算风险优先级,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风险优先级的计算方法,包括其定义、意义、常用计算方法、计算步骤以及实例分析与应用场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利用风险优先级这一指标来帮助组织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各类风险。

2. 风险评估基础知识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首先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是通过系统性地识别、分析和评价各种可能导致损失或影响实现目标的潜在风险,以便做出有效的决策和规划。

2.1 什么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对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的事件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其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帮助组织了解自身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

2.2 风险评估原理风险评估的核心原则包括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全面性要求考虑到所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系统性要求按照统一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估;实用性要求结果可靠且能够为决策提供支持;灵活性要求适应不同环境和需求之间的变化。

2.3 为什么需要计算风险优先级计算风险优先级有助于确定哪些风险最值得关注和处理。

通过将概率与影响程度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风险的重要程度,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和控制措施。

同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办法有针对性地处理高优先级的风险,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并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3. 风险优先级计算方法介绍风险优先级是指在风险评估中对不同风险事件进行排序和分类的一种方法。

项目风险评估和优先级排序

项目风险评估和优先级排序

项目风险评估和优先级排序在项目管理中,风险评估是关键的一环,它能够帮助项目团队识别和解决潜在的风险,以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

同时,为了更好地处理项目风险,对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风险评估1.1 风险识别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首先需要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

这需要项目团队集思广益,通过头脑风暴、SWOT分析等方法,识别可能对项目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技术问题、人员变动、资源不足、市场变化等。

1.2 风险分析通过识别出的潜在风险因素,项目团队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这可以通过建立风险概率和影响矩阵,以及制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评分来实现。

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风险的发生概率、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以及客观性等因素。

1.3 风险评估在完成风险分析后,可以对风险进行评估。

这一过程通常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得到风险的评估结果,以便后续的风险应对工作。

评估结果可以以概率、权重或其他形式进行表示,以便于项目团队进行优先级排序和资源的分配。

二、优先级排序2.1 根据风险影响程度排序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根据风险的影响程度对其进行排序。

影响程度可以通过确定风险事件对项目目标、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的影响来衡量。

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重,将不同风险的影响程度量化为分数,从而进行排序。

2.2 根据风险概率排序除了影响程度,风险发生的概率也是进行排序的重要指标之一。

风险发生的概率高,可能会对项目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需要更高的优先级。

可以根据风险事件的概率大小将风险进行排序,确保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优先解决概率高的风险。

2.3 综合排序为了综合考虑风险的影响程度和概率,可以采用综合排序的方法。

这可以通过将影响程度和概率两个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并根据加权求和的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

加权的权重需要根据项目特点和风险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

三、风险应对在进行风险评估和优先级排序后,项目团队需要根据风险的优先级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需求优先级管理

需求优先级管理

案例三: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开发
总结词
内容为王,质量为本
VS
详细描述
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开发注重内容质量和 教学效果,通过深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 习惯,制定出符合其需求的课程大纲、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 习体验。
案例四: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需求响应
总结词
快速响应,个性化服务
详细描述
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需求响应要求快 速、个性化,通过实时监测用户动态 和反馈,快速响应热点事件和用户诉 求,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流和服务,以 满足用户的即时需求。
详细描述
电商平台的需求优先级管理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收集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识 别出用户最迫切的需求点,如页面加载速度、商品分类、购物流程等,优先进 行优化。
案例二:智能硬件产品的功能迭代
总结词
技术驱动,创新为王
详细描述
智能硬件产品的功能迭代以技术为驱动力,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功能,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例如,智能音箱不断升级语音识别技术,智能家居设备不断丰富控制功能。
价值评估矩阵是一种基于需求价值和紧迫性 的评估方法。
详细描述
价值评估矩阵通过分析需求的潜在价值和紧 迫性,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该方法将价 值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紧迫性分为紧 急和不紧急两个级别,根据价值和紧迫性的 不同组合确定需求的优先级。价值评估矩阵 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需求的实际价值和
紧迫性,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和分配资源。
重要性
需求优先级管理有助于确保项目或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需求得 到优先满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开发风险,提升产品或项 目的市场竞争力。
需求来源与类型
来源
需求可能来自客户、市场、竞争 对手、技术发展、内部团队等多 个方面。

开发一种方法有哪些

开发一种方法有哪些

开发一种方法有哪些引言无论是软件开发、产品设计还是工程建设,在进行任何项目之前,我们都需要先确定一种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流程和实施步骤。

本文将介绍开发一种方法所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开发方法。

一、确定项目需求在开发一种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项目的需求和目标。

这包括确定项目的规模、预算、时间限制、技术要求等内容。

只有深入了解项目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的开发方法。

二、选择适合的开发方法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一种线性开发方法,包括需求定义、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各个阶段。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稳定的项目,但不适合需求频繁变更的项目。

2. 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一种灵活、迭代的开发方法。

敏捷开发把项目划分为多个可交付的小模块,通过不断迭代和反馈来逐步完善产品。

敏捷开发适用于需求经常变更,要求快速响应的项目。

3.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是一种试错的开发方法。

开发人员通过制作原型来展示产品的功能和界面,用户可以提供反馈意见,从而改进产品。

原型模型适用于需要用户参与设计和反馈的项目。

4.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开发方法。

在螺旋模型中,每个阶段都包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以确保项目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中能够进行合理的决策和调整。

三、实施开发方法1. 制定计划:根据所选择的开发方法,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

包括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安排、人员配备等。

2. 分工合作:根据项目需求,将任务分解给不同的团队成员,并确保合理的协作和沟通。

每个人都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和目标。

3. 执行项目:根据计划,执行项目的各个阶段。

及时记录和跟踪项目进展,确保项目能按时、按质量要求完成。

4. 进行测试:测试是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测试,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测试可以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

5. 持续改进:在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应持续进行反思和改进。

收集用户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产品的功能和性能。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

软件工程模型方法软件工程模型方法引言软件工程模型方法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和管理项目的方式。

不同的软件工程模型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模型方法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软件工程模型方法,包括瀑布模型、迭代模型、敏捷模型和螺旋模型,并对其特点和适用场景进行分析。

1. 瀑布模型1.1 特点瀑布模型是软件工程中最经典的开发模型之一,它采用线性的顺序流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维护等阶段。

每个阶段依赖于上一个阶段的成果,并且只能按照顺序进行。

瀑布模型适用于具有明确定义的需求和相对稳定的环境。

1.2 适用场景瀑布模型适用于对项目要求和需求有明确定义的大型软件开发项目。

它适用于需求稳定的项目,且开发人员对所需技术和环境有一定的经验和了解。

2. 迭代模型2.1 特点迭代模型是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评审等阶段。

每个迭代周期都会产生一部分可交付的软件产品,通过反馈和评审来不断改进和更新。

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不完全明确或容易变化的项目。

2.2 适用场景迭代模型适用于需求难以完全确定或可能会频繁变化的软件开发项目。

它适用于对需求有一定灵活性需求的项目,且可以根据反馈进行不断调整和迭代。

3. 敏捷模型3.1 特点敏捷模型是一种灵活的开发方法,强调团队合作、快速反馈和迭代开发。

敏捷模型通过将开发周期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评审等活动。

敏捷模型注重不断与客户进行沟通,按照优先级进行需求规划和交付。

3.2 适用场景敏捷模型适用于对需求变化敏感的项目,尤其是移动应用开发和Web开发等领域。

它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客户反馈的项目,且要求开发团队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协作能力。

4. 螺旋模型4.1 特点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开发模型,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每个迭代周期都包含风险分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评审等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E-mail: jos@Journal of Software, Vol.17, No.12, December 2006, pp.2450−2460 DOI: 10.1360/jos172450 Tel/Fax: +86-10-62562563© 2006 by Journal of Softwar e. All rights reserved.∗一种风险驱动的迭代开发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黄蒙1,2+, 舒风笛1, 李明树1,31(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互联网软件技术实验室,北京 10008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3(计算机科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北京 100080)A Risk-Driven Method for Prioritizing Requirements in Iteration DevelopmentHUANG Meng1,2+, SHU Feng-Di1, LI Ming-Shu1,31(Laboratory for Internet Software Technologies, Institute of Softwa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2(Graduate School,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3(Key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Science (Institute of Softwar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Phn: +86-10-82620803 ext 804, E-mail: hm@Huang M, Shu FD, Li MS. A risk-driven method for prioritizing requirements in iteration development.Journal of Software, 2006,17(12):2450−2460. /1000-9825/17/2450.htmAbstract: Prioritizing requirements priority is the action that stakeholders assign the orders of requirements to beimplemented. It is the basement of the iteration plan. Existent methods of prioritizing requirements are inadequateto support stakeholders’ negotiation or the adjustment of requirements’ priorities. These shortages always lead to arigid iteration plan that is difficult to be adjusted to adapt changes of requirements and environments. In this paper,a risk-driven adaptive method is put forward for prioritizing requirements which combines adaptive planning andrisk-driven methodologies. Requirements are prioritized adaptively, and risks ar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of prioritiesdecisions. The negotiability and adjustability of requirements priorities can be enhanced by the method. Thenegotiable and adjustable requirements priorities improve the developers’ capability of controlling requirements andreduce the faults of software project caused by requirements.Key words: requirement priority; requirement negotiation; iteration development; adaptive planning; risk摘要: 需求优先级排序是指系统参与者为需求指定实现的优先次序,是迭代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制定项目迭代计划的基础.现存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对系统参与者之间的协商和调整优先级的支持能力不足,导致根据需求优先级所制定的迭代计划难以作出符合需求变更和环境改变的调整.提出一种风险驱动的需求优先级自适应排序方法.该方法将自适应计划方法学与风险驱动相结合,将风险作为排序决策的依据,以自适应的过程为迭代开发排序需求优先级.该方法能够改善需求优先级排序过程中系统参与者之间的协商和调整需求优先级的能力,增强在迭代开发中对需求的控制,降低因需求导致项目失败的可能性.关键词: 需求优先级;需求协商;迭代开发;自适应计划;风险∗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s.60273026, 6057308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the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2005AA113140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Received 2005-10-24; Accepted 2006-01-11黄蒙等:一种风险驱动的迭代开发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2451 中图法分类号: TP311文献标识码: A需求变更和估算不准确是导致软件开发失败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1].迭代开发是一种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由多次迭代构成的软件构建方式.每个迭代是自包含的迷你项目(mini-project),每次迭代后产生一个部分完成的系统,最终迭代产生完整产品[2].迭代式的开发能够让开发者每次只估算和实现一次迭代所要完成的部分系统,从而改善开发者对系统的估算精度和控制需求变更的能力[3,4].在迭代开发过程中,需求以分阶段、逐渐增加到系统上的方式完成.为了尽快满足用户的核心需要并保证开发过程受控,开发者需要对每次迭代所要实现的需求作出选择.需求优先级是系统参与者所指定的需求实现次序,需求优先级排序是迭代开发中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3,5,6].系统参与者所选择的需求优先级决定了迭代方式能否获得在功能、非功能、费用、进度和质量方面都能让用户满意的软件产品[3,7,8].需求优先级排序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每个需求对于用户核心业务的价值、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开发团队可用资源、开发者和用户对系统目标和限制的理解程度、环境的演化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需求优先级,这使得在迭代开发过程中需求优先级排序变得非常复杂.需求优先级的相关研究[9−11]主要集中于研究评估需求价值,并在可用资源限制条件下确定优先级的方法,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系统参与者对系统多个目标的理解深入和环境演化等因素均未作过多考虑.因此,根据这些方法所获得的需求优先级在迭代过程中难以协商和调整,使得开发者难以在需求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控制需求.具体来说,软件系统开发过程存在不同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很难找到某个优先级方案,使得需求的实现次序可以恰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系统参与者的目标,这就需要为系统参与者提供多种优先级方案,使他们有机会考虑采用不同的优先级方案对软件开发目标的影响,进而对不同目标的满足程度加以折衷,使得软件开发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此外,迭代过程是系统参与者对系统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系统参与者对需求的业务价值、完成需求所需的工作量等会有越来越深的认识,这就要求在迭代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需求优先级,以保证软件开发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相关研究中提供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很难同时满足以上要求.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风险驱动的迭代开发的需求优先级自适应排序方法.这种方法结合了风险驱动和自适应计划方法学(adaptive planning)[2],以与迭代过程进展同步的方式获得需求优先级.风险是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带来的损失[12].本文方法中的风险分析为系统参与者协商和调整需求优先级提供了基准.这样,使得系统参与者能够在风险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协商和合理的决策;自适应的排序过程能够让系统参与者在迭代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需求优先级,从而改善系统参与者在迭代过程中对需求的控制能力.1 相关研究一般来说,在迭代开发中排序需求优先级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 在每次迭代的可用资源和需求依赖关系等限制条件内,将高收益、低成本的需求优先实现,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系统的可用性[10].其中,成本是指在系统中实现需求所需要的工作量;需求依赖关系是指需求所描述的业务过程之间的依赖关系,例如对于业务过程来说,业务事件A必须在业务事件B之前完成,那么描述B的需求依赖于描述A的需求;收益一般是指需求对用户业务的价值,通常使用需求重要性来表示.(2) 建立开发者和用户的协商并调整需求优先级机制.在迭代过程中,随着开发者和用户对于系统理解的深入,会导致需求优先级发生变化[2,13].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协商和调整早期定义的需求优先级,是保证开发出的软件产品持续满足用户需要的关键步骤[13−15].在早期研究中,需求优先级排序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11]、质量功能部署(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简称QFD)[16]等技术量化需求重要性,然后估算需求的成本,使用优化函数[9,10]寻找成本限制条件下的重要性之和最大的需求组,并对剩余需求迭代使用优化函数,直到所有的需求都被排序为止.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还分析了多参与者的需求重要性冲突[17,18]和需求之间存在依赖关系的问题[11,19],并提供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另一方面,对迭代开发过程方面的研究一般都会涉及到需求优先级排序问题,2452 Journal of Software软件学报 V ol.17, No.12, December 2006如螺旋迭代模型[20]和敏捷开发过程选择[21]中在成本、收益基础上使用风险作为驱动迭代中需求选择的根据.这些研究关注于需求价值和开发团队可用资源之间的平衡,并提供技术来支持需求价值评估,平衡需求价值和可用资源,从而获得需求优先级的活动.但是,这些方法缺乏优先级的协商、决策和调整机制,通常只能给出单一的优先级方案.而软件开发的多目标特征决定了需求优先级一般不存在最优方案,因此,要为多个系统参与者提供多个方案供他们进行选择.这样,系统参与者可以根据不同方案对不同目标的满足程度进行协商,从而获得一致的意见,保证软件开发向着正确的目标进行.此外,这些研究提供的方法假设需求已经完全明确,需求优先级不需要进行大的调整.但是在迭代开发过程中很难第一次就把需求完全定义好[22],例如,不完美的人际沟通、复杂的商业过程等都会使得在项目开始的时候所确定的需求优先级不太准确.因此,需求优先级需要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2,13].一些报告显示:没有从整体上考虑系统开发所指定的需求优先级,会导致优先级难以协商和调整,使得软件开发存在大量的返工甚至导致项目无法完成[7,8,23−25].因此,在需求优先级排序时,有必要为开发者和用户提供协商决策和调整优先级的途径.近年来,敏捷开发方法学成为一种重要的迭代开发实践.文献[2]提出了两种适用于敏捷开发过程的基于自适应计划方法学的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自适应计划方法学也称为波浪计划(rolling wave planning),其基本思路是:开发者和用户设定大粒度的时间里程碑,然后只为下一个迭代制定精确计划.自适应计划方法学为系统参与者提供了根据迭代成果不断改进后续开发活动的途径,为协商决策和调整需求优先级提供必要的过程支持.但是,该研究没有提供量化数据支持的需求优先级协商决策和调整技术,导致需求优先级排序过程中的协商决策和调整活动效率较低甚至难以进行.随着COTS和开源组件在软件构造中应用范围的扩大,需求优先级排序成为基于COTS或开源组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这是因为基于开源软件开发的特征是需要在需求和可用组件之间进行折衷;此外,对于开源组件来说,组件功能的演化速度较快,这在开发过程中又会反馈为需求变更的要求.这些特征导致协商决策和调整需求优先级是保证开发活动的正常进行的关键活动.在文献[26]中,我们给出了一种基于开源软件开发的需求和组件匹配过程.然而,该过程没有给出在需要分阶段构造的复杂系统开发情况下的需求优先级协商决策和调整的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风险驱动的迭代开发需求优先级自适应排序方法.该方法在使用成本收益分析的传统需求优先级排序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风险驱动的自适应排序过程来确定需求优先级.风险驱动是指将风险分析作为优先级协商决策和调整的基础.风险分析能够改进开发者对环境和组织能力的理解并增强在多个Stakeholder之间的一致性[21],在需求优先级排序过程中使用风险驱动,能够改善需求优先级自适应排序方法中缺乏协商和决策的支持数据所导致的优先级协商决策和调整活动效率较低等问题.2 风险驱动的迭代开发需求优先级自适应排序方法风险驱动的需求优先级自适应排序方法包括自适应排序的过程框架、多优先级方案生成算法和优先级方案的风险分析技术3个部分,下面分别加以介绍.2.1 自适应排序过程框架以不同次序实现需求会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因此,需求优先级是在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从决策的过程来看,作出正确的决策首先要构造决策方案,然后对决策方案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出每个决策方案所导致的结果,最后作出决策.为了使决策过程能够以自适应的方式进行,从而保证系统参与者可以根据早期决策的结果来改进后期决策,我们在方法中设计了一种风险驱动的需求优先级自适应排序过程框架,如图1所示.该过程框架中包含3种活动,分别是为下一次迭代生成多个可行的需求组合;分析每个需求组合的风险;作出选择需求组合的决策.这个过程框架强调排序的目标是找到下一次迭代所应该实现的需求,而不是为所有需求和整个迭代过程制定需求实现次序.以这种方式所获得的需求优先级,可以通过度量每一次迭代后的成果来验证需求优先级决策的效果,从而获得后续迭代中优先级决策所需要的信息.(1) 为下一次迭代生成多个可行的需求组合黄蒙等:一种风险驱动的迭代开发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2453为一下次迭代构造多个可行的需求组合是构造决策方案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开发者需要搜集每个需求对用户业务的价值、需求的规模、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一次迭代可完成的工作量等方面的信息,然后确定出多个对于下一次迭代可行的需求组合.可行的需求组合是指在工作量和依赖关系限制范围内收益成本较高的需求组合.可定义如下规则来寻找可行的需求组合:在满足可用工作量和依赖关系限制条件下,应优先选择那些价值之和较高的需求组合.提供多个可行的需求组合作为优先级方案来支持决策,可以帮助系统参与者发现采用不同的需求实现次序对系统开发所造成的影响.这些需求组合在经过风险分析之后将提供给系统参与者挑选.Fig.1 A process framework for risk-driven adaptive methodfor prioritizing requirements in iteration development图1 风险驱动的需求优先级自适应排序过程框架(2) 分析每个需求组合的风险分析每个需求组合的风险,是分析每个决策方案所可能导致后果的活动.分析需求组合风险包括识别风险和评估风险活动.识别风险的目标是识别出一个需求组合中存在的不确定事件.一个需求组合可能存在多种不确定事件,如易变的需求、难以设计和实现的需求、错误的需求规模估算和对团队生产率的不正确估计等;评估风险的目标是确定出这些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带来的损失,进而得到一个需求组合的整体风险情况.不确定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包括产品质量、成本和进度等方面.此外,在为下一次迭代选择了需求组合之后,风险分析的结果也用于执行迭代计划中的风险跟踪和控制,开发者根据所采用需求组合的风险情况跟踪风险,并在迭代活动中采取合适的措施控制风险,从而降低开发失败的可能性.(3) 作出选择需求组合的决策在此活动中,系统参与者根据每个需求组合的风险情况,经过协商,从多个需求组合中选择出下一次迭代所要实现的需求.历史数据支持的、基于风险的协商是实现该活动的关键.开发者根据每个需求组合中所包含的用户价值、所需要的成本和风险与过去的类似迭代进行对比,并依照当前项目的进展程度来作出决策.例如,在项目早期,应该尽可能地实现风险高且实现用户价值大的需求组合,这样可以尽快获得对系统的深入理解,从而保证软件开发活动向着正确的目标进行.而在靠近里程碑的迭代中,应该尽可能地实现风险小的需求组合,从而保证在里程碑发布可用的系统.在决策过程中,可以使用多指标决策的技术,系统参与者首先为进度、成本和产品质量3个风险的损失指标分配权重,然后将损失指标规范化,最后使用线性加权等多指标决策技术作出决策.当系统参与者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难以选择出一个合适的需求组合时,说明项目需求和估算存在潜在的问题.此时,系统参与者需要返回早期的需求分析、成本估算等活动,重新考虑需求和成本估算中潜在的问题,如2454 Journal of Software 软件学报 V ol.17, No.12, December 2006是否应该继续精炼需求从而更准确地确定出用户的真正需要;判断估算是否过于乐观等等.然后,在修改需求和估算之后重新进行需求优先级排序.修改需求和估算活动可能涉及到调整项目的目标、范围、成本和进度计划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用如Win-Win 模型等技术手段.这些活动在协商基础上进行,风险为其中的协商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从而促进系统参与者尽快达成一致.在选定需求组合并执行完一次迭代后,系统参与者能够根据迭代成果验证优先级决策效果并改进后续迭代的决策.迭代过程和迭代成果的度量包括迭代实际成本、获得的用户价值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用于验证优先级排序过程中所获得的需求价值、成本估算、进度计划、风险等分析结果,通过与实际情况比对,系统参与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目标和限制,发现早期迭代对需求和估算的错误认识,从而改进后续迭代的开发 活动.尽管本文的方法强调为下一次迭代找出适于实现的需求组合,但该方法仍然可用于完整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需求优先级排序.例如,一个系统的开发计划使用3个里程碑点,那么,首先可以使用本文的方法找出里程碑1内要完成的需求组合,然后对剩余需求递归使用本文的方法,找出里程碑2内要完成的需求组合,最后再将剩余需求指定到里程碑3内完成.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这种全生命周期的需求优先级并不具有严格规范开发计划的意义,只能作为参考使用.这是由于随着系统参与者对系统目标的理解加深和环境的自然演化,开发过程必然存在着需求变更的情况,例如需求缺陷的更正、需求演化、更准确的需求成本估算等等.此时,早期指定的需求优先级次序可能失效,系统参与者需要重新指定需求优先级.一般来说,使用本文的方法只需要为大时间跨度的里程碑点和里程碑内的下一次迭代指定需求组合,保证开发过程以自适应的方式进行.2.2 可行需求组合生成算法在构造决策方案活动中,我们提供了一种为下一次迭代生成多个可行需求组合的算法.这种算法的目的是自动生成多个可行的需求组合,从而为构造决策方案提供支持.为下一次迭代生成多个可行的需求组合的基本原则是在成本、依赖关系限制条件下找到多个高价值、低成本的需求组合.需求成本是指实现需求所需要的工作量,成本限制是指一次迭代可完成的工作量.约定如下:n :假定未完成的需求集有n 条.L :表示期望找到的需求组合个数,L ≥1.x i ={0,1}:表示在下一次迭代中是否实现需求i ,x i =1表示在下一次迭代中实现需求i ;否则,x i =0.C i :表示完成需求i 所需要的工作量.C t :表示迭代t 可完成的工作量.d ik ={0,1}:表示需求依赖关系,d ik =1表示需求r i 依赖于需求r k ;d ik =0表示需求r i 不依赖于需求r k .指定∀i =k , d ik =1;V i :需求i 对用户核心业务的价值.其中,C i 通过对需求规模的估算获得.C t 根据项目的迭代时间长度以及团队生产率来确定.d ik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获得.需求对用户业务的价值V i 由用户决定,价值可能包括客观的价值,如经济价值,也包括着主观的价值,如用户的满意程度等.对于排序需求优先级来说,只需要理解需求的相对价值[13].AHP 是建立不同对象之间相对价值的有效工具[27],可以使用该方法获得每个需求在0~1之间的一个值,值的大小代表相对商业价值的大小,所有需求值之和为1.根据以上约定,将寻找可行需求组合的规则表示为以下目标函数和约束,分别如式(1)~式(3)所示.其中,L _max 是指在所有解中g 值最大的前L 个;x i 按照V i /C i 降序排列,在原始需求集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可以使用任何排序算法调整需求集中的需求次序以满足此要求.(1) i ni i x V g L_×=∑=1max s .t . (2)t i n i i C x C ≤×∑=1黄蒙等:一种风险驱动的迭代开发需求优先级排序方法2455∀x i,x k, x i×d ik≤x k, i,k∈{1,…,n} (3) 生成多优先级方案相当于对以上目标函数求解,由此,我们设计了算法1.该算法是普通0-1背包问题回溯求解算法的改进.普通0-1背包问题不存在依赖关系限制和寻找前L个解的要求,无法直接应用到本文多需求优先级方案生成中.因此,我们在普通0-1背包问题回溯求解算法的部分可行解判定和完整可行解更新两处进行了改进,以处理依赖关系限制和寻找多个可行解.其中,V和C表示V i和C i组成的向量;D是d ik组成的矩阵;X是x i不同取值的解向量.在算法中,S表示包含着L个完整可行解的队列.完整可行解按照g值降序排列,其中g值最小的一个解向量记作X min,其对应的值记作g min.Update(S)用于更新S,当算法所获得的一个完整解X对应的函数值g大于当前S队列中的X min所对应的g min,从S中删掉X min,加入X并根据g值重新排序S,可以使用任何排序算法来完成此任务.backtrace函数用于在X中从x i向x1搜索找到第1个x k=1,将x k←0,cu←cu−C k,使算法能够寻找另一个完整的可行解,从而最终获得在所有可行的需求组合中g值最大的前L个.p s函数为部分可行解的判定函数,即对于某个x l=1或者x l=0,所得到的部分解能够满足约束条件.ps函数中的bound用于进行边界检查,对于x l=0时某个x1到x l−1的取值组合,从x l+1到x n即使在全部都等于1时,也不能产生出比当前S队列中最小的一个更好的解,那么,在应该直接舍弃该组合下寻求完整可行解的尝试,转而考虑其他x1到x l−1取值组合,从而加速求解速度.算法1. 多需求优先级方案生成算法.procedure re_comb(V,C,C t,X,D,n,g min)for i←1 to n+1 docase:i=n+1 & X=0: return //exit //:i=n+1 & g i>g min: update(S); backtrace //update S queue, and backtrace//:else: backtraceendcasecase // construct solution along x i=1 or 0 or jump to other combination//:ps(1,i,D): x i←1; cu←cu−C i:ps(0,i,D): x i←0:else: backtraceendcaserepeatend re_combprocedure ps(x i,i,D)if cu−C i×x i<0 then return (false) endifcase // dependencies restraints //: x i=1: for j←1 to i−1 doif d ij>x j then return (false) endifrepeat: x i=0: for j←1 to i−1 doif x j×d ji>0 then return (false) endifrepeatendcasefor j←i+1 to n do bound←bound+C j repeatif C t−cu+bound<g min then return (false) endifreturn (true)end ps算法1中,dependencies restraints部分能够保证算法执行后所获得的完整解满足公式(3).证明:按照公式(3),如果x1~x i−1的取值组合所构造出的部分可行解加入x i←1后仍为部分可行解,对于依赖关系限制来说,∀x k,k∈{1,…,i−1},应有d ik≤x k.x i←0时的情况类似.算法中提供了对x i←1和x i←0情况下部分解是否满足依赖关系限制的判定,保证了算法最终所获得的完整解满足公式(3). □2.3 需求组合风险分析分析需求组合风险的过程包括识别风险和评估风险活动:识别风险的目标是确定一个需求组合中存在的2456 Journal of Software软件学报 V ol.17, No.12, December 2006不确定事件;评估风险的目标是确定出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带来的损失.风险分类表用于识别风险.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自己的风险分类表.本文提供了一种适用于识别需求优先级风险的风险分类表,见表1.Table 1 A taxonomy for identifying risks during prioritizing requirements表1用于识别需求优先级风险的风险分类表Type Risks NotesUnstable requirements Volatile requirements caused by environmentsUnclear requirements Requirements are not enough clear and detailed for system goals and designingRequirementsDifficult i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requirements conflictions in architecture or hard to implement which are caused by technologiesWrong estimation of requirements size Estimation of requirements size is wrongEstimationWrong team productivity Estimation of team productivity is wrongPeople Customers Requirements not come from domain experts评估风险包括确定出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带来的损失,进而确定出每个不确定事件造成的风险暴露度(risk exposure,简称RE),最后把多个不确定事件的风险暴露度组合在一起,得到需求组合的风险情况.可以使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定量分析不确定性事件带来的损失需要较高的费用和时间投入,且有时难以搜集到足够的数据[28].因此,除了为一些关键系统的重大里程碑排序优先级以外,定性地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更适合于迭代过程.评估损失和可能性来源于根据开发者的经验以及历史数据的统计所得到的一些规则,如“不稳定的需求带来的质量损失为高”,这些规则通常是组织特定的.本文在文献[27]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需求组合的风险暴露度定性评估方法.文献[27]方法使用低(low)、中(medium)和高(high)定性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然后使用表2中的不可接受的(unacceptable)、关键的(critical)、重要的(significant)和一般的(minor)来描述风险暴露度.为了确定一个需求组合在产品质量/成本/进度方面的整体风险情况,并实现在定性方法基础上的定量分析,我们将定性的风险暴露度描述转化为风险暴露度得分(见表2),并通过累计得出每个需求组合在产品质量、成本和进度方面的风险暴露度,这样为系统参与者比较不同需求组合的风险提供了直观的、可与历史数据比较的数据.使用式(4)来累计一个需求组合k在产品质量上的风险暴露度,累计进度和成本方面风险暴露度公式与其类似.RE产品质量(k)=Σk中产品质量方面风险暴露度得分 (4) 最后,将每个组合的风险暴露度得分、所包含的用户价值、所需要的工作量等信息提供给开发者和用户,辅助他们进行协商决策.Table 2 A qualitative method for evaluating risk exposure表2 风险暴露度定性评估方法PossibilityDescription of risk exposure (Score of risk exposure)Low Medium HighLow Minor (1) Significant (2) Critical (3)Medium Significant (2)Critical (3) Unacceptable (4)LostHigh Critical (3) Unacceptable (4)Unacceptable (4)3 应用研究本文提出的风险驱动的需求优先级自适应排序方法可与eXtreme Programming(XP)等敏捷方法学结合使用.我们通过应用研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使用该方法在XP实践中更容易进行需求协商,并改善了开发者的估算及控制项目进展的能力.3.1 应用背景我们针对一个项目,安排了两个人员组成结构、能力以及经验近似的项目组进行XP实践.研究项目的背景特征见表3.在参与应用的两个项目组中,一组使用标准的XP实践(以下简称为对照组A);另一组在XP实践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