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物质代谢PPT模板.ppt
合集下载
生理学能量代谢ppt课件
腋 温 36.0-37.4 ℃ 最稳定 口腔温 36.7-37.7 ℃ 喘气、饮水影响 直肠温 36.9-37.9 ℃ 出汗、测量姿势 鼓膜、食道—反映脑组织和机体深部温度 可信度 :直肠温>口腔温>腋窝温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 无汗、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36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5959温热性发汗温热性发汗精神性发汗精神性发汗汗腺汗腺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手掌足跖除外手掌足跖除外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位汗腺部位汗腺神经神经支配支配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纤维后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刺激刺激温热刺激温热刺激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意义意义加强散热对体温调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节有重要作用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关有关606033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热环境下
14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三)临床上应用的简化测定法
通常将蛋白质的消耗量忽略不计,只测定 单位时间内的耗O2量和CO2产量,计算呼 吸商,按非蛋白呼吸商查表,得到对应氧 热价,即可计算总产热量。
另一更简便方法是将非蛋白呼吸商定为 0.82,氧热价为20.20 kJ ,只需测定单 位时间内的耗氧量,便可按下式计算机 体的产热量:
高于43
生命危险
34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人体外周组织(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
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的温度 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临床常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 无汗、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
36
(二)体温的正常变动
5959温热性发汗温热性发汗精神性发汗精神性发汗汗腺汗腺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全身绝大部分汗腺分泌手掌足跖除外手掌足跖除外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手掌足跖前额和腋窝等部位汗腺部位汗腺神经神经支配支配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交感神经的胆碱能节后纤维后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刺激刺激温热刺激温热刺激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意义意义加强散热对体温调加强散热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节有重要作用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与体温调节无关可能与湿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润手掌和足跖增加摩擦力有关有关606033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热环境下
14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三)临床上应用的简化测定法
通常将蛋白质的消耗量忽略不计,只测定 单位时间内的耗O2量和CO2产量,计算呼 吸商,按非蛋白呼吸商查表,得到对应氧 热价,即可计算总产热量。
另一更简便方法是将非蛋白呼吸商定为 0.82,氧热价为20.20 kJ ,只需测定单 位时间内的耗氧量,便可按下式计算机 体的产热量:
高于43
生命危险
34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
(一)表层(体表)体温和深部(体核)体温 人体外周组织(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
温度称为表层温度(shell temperature)。
机体深部(心、肺、脑和腹腔内脏等)的温度 称为深部温度(core temperature)。
第七章新陈代谢概述与生物能学-PowerPointPr
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 →复合体Ⅱ →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一般情况下琥珀酸、a-磷酸甘油氧化脱氢生成FADH2作为这 条呼吸链的最初供体。
38
NADH氧化呼吸链
FADH2氧化呼吸链
39
电子传递链
40
五、氧化磷酸化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体内 能量的生成就是ADP经磷酸化生成ATP的过 程。能量贮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体内 磷酸化主要有两种方式:底物磷酸化和氧化 磷酸化。
G =-30.5kJ•MOL-1 G =-33.1kJ•MOL-1
19
ATP的形成与作用
20
O O- P
O-
O O P O-
O-
NH2
N
N
焦磷酸
O O- P
O-
ATP(三磷酸腺苷)
O O- P
O-
O O- P
O-
NN OCH2 O
HH
H
H
OH OH
21
ATP的特殊作用
机械能--运动 化学能--合成 渗透能--分泌吸收 电能--生物电 热能--体温 光能--生物发光
传递电子机理:
+e
Fe3+ -e
Fe2+
+e
Cu2+
Cu+
-e
35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实验依据: 1)根据各种组分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确定顺序,
氧化还原电位逐渐增加,该值越大,说明越易 构成氧化剂处于呼吸链的末端,越小,说明越 易构成还原剂处于呼吸链的始端。 2)电子亲和力增加的顺序排列; 3)吸收光谱变化,氧化程度逐渐增高; 4)利用电子传递抑制剂选择性阻断; 5)拆开和重组 6)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根据各组分氧化 还原状态确定顺序
琥珀酸 →复合体Ⅱ →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一般情况下琥珀酸、a-磷酸甘油氧化脱氢生成FADH2作为这 条呼吸链的最初供体。
38
NADH氧化呼吸链
FADH2氧化呼吸链
39
电子传递链
40
五、氧化磷酸化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体内 能量的生成就是ADP经磷酸化生成ATP的过 程。能量贮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体内 磷酸化主要有两种方式:底物磷酸化和氧化 磷酸化。
G =-30.5kJ•MOL-1 G =-33.1kJ•MOL-1
19
ATP的形成与作用
20
O O- P
O-
O O P O-
O-
NH2
N
N
焦磷酸
O O- P
O-
ATP(三磷酸腺苷)
O O- P
O-
O O- P
O-
NN OCH2 O
HH
H
H
OH OH
21
ATP的特殊作用
机械能--运动 化学能--合成 渗透能--分泌吸收 电能--生物电 热能--体温 光能--生物发光
传递电子机理:
+e
Fe3+ -e
Fe2+
+e
Cu2+
Cu+
-e
35
呼吸链中传递体的排列顺序
实验依据: 1)根据各种组分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确定顺序,
氧化还原电位逐渐增加,该值越大,说明越易 构成氧化剂处于呼吸链的末端,越小,说明越 易构成还原剂处于呼吸链的始端。 2)电子亲和力增加的顺序排列; 3)吸收光谱变化,氧化程度逐渐增高; 4)利用电子传递抑制剂选择性阻断; 5)拆开和重组 6)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根据各组分氧化 还原状态确定顺序
07 物质代谢
《人体生理学》
肠系膜
皱褶 粘膜 粘膜下层 平滑肌 纵肌 绒毛膜
腺体
茸毛
小肠液的分泌
《人体生理学》
二、吸收
消化管内的吸收是指食物中 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的产物通过 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人体生理学》
(一)吸收的部位
o o o o
食物在口腔和食管基本上不被吸收; 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大肠主要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 小肠具备吸收大多数营养物质的条件;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人体生理学》
脂肪的分解代谢反应过程简式:
甘油 脂肪酸
β氧化
脂肪
乙酰辅酶A C02+ H2O+ATP
三羧酸循环+O2
《人体生理学》
酮体
脂肪酸在肌肉中能彻底氧化为CO2和
H20;而在肝中氧化很不完全,生成 一些中间产物,称为酮体。 在长期饥饿、剧烈运动或应激情况下, 酮体生成与输出增多,抑制骨骼肌等 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血糖 充分供给大脑,这对于维持机体工作 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生理学》
糖的有氧氧化反应过程简式
反应过程简式如下: 葡萄糖 糖原 丙酮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O2 CO2+H2O+ATP 糖有氧氧化时,1mol葡萄糖生成 38moIATP。
《人体生理学》
二、 脂肪的分解代谢
体内脂肪首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可经一系列反应步骤,最后经
糖代谢途径氧化。 脂肪酸在体内经β氧化逐步释放大 量能量供ADP再合成ATP。
《人体生理学》
(二)糖的有氧氧化 葡萄糖或糖原在氧供应充足的 条件下,氧化成CO2和H20,并生成 ATP的过程,称糖的有氧氧化。 此反应主要在线粒体进行。
物质代谢
小肠上 皮细胞
毛细血管 壁细胞
7层膜
葡萄糖
出小 肠壁2
进血 出血 管2 管2
进细 胞1
肺泡壁 细胞
毛细血管 壁细胞
11层膜
氧气 分子
出肺 进血 泡2 管2
进红 细胞1
出红 出血 进细 进线 细胞1 管2 胞1 粒体2
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 太阳能 光 合 作 用 多糖、脂肪
转化 细胞呼吸
葡萄糖
光合作用暗反应
外 界 环 O2 境 血液 呼吸系统(肺) 中 循环 CO2 的 物 尿素、尿酸、水、无机盐 质 泌尿系统、皮肤
营养物质 消化系统(小肠)
血浆
淋 巴 循 环
组 织 液
淋巴
细 胞 内 液
(肾)
排泄:排出体内代谢终产物的过程。
CO2、H2O、无机盐、尿素(尿酸)。
肾脏: H2O、无机盐、尿素(尿酸)。 皮肤: H2O、无机盐、尿素(尿酸)。
(4)作为肝功能检查指标的“转氨酶”主要是谷丙氨酸转氨酶 (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正常情况下,这两种酶主要存在 于 A.肝细胞细胞质 B.肝细胞周围的组织液 C.肝脏内的血液 A D.胆汁 (5)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身体对胰 岛素反应不佳(对胰岛素反应不敏感),后者又称胰岛素抵抗。目 前对于一些糖尿病初期的病人可口服一些降糖药以调节血糖平衡, 如磺脲药和苯甲酸衍生物双胍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 等。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这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理是( ) C D (多选) A、补充胰岛素 B、补充胰高血糖素 C、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D、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肥胖症
供能物质摄入 多 ,消耗 少。 遗传或分泌失调引起 B、治疗措施:控制 饮食 、加强锻炼;医院治疗 A、产生原因
人体代谢流程图ppt课件
从污染元素看,三氮污染在全国均较突出,普遍 遭受污染;矿化度和总硬度污染主要分布在东北、 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铁和锰污染主要分布在 南方地区。
从变化趋势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趋于 稳定或略有减轻,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污 染加重,应引起重视。
2005年11月13日, 中石油吉林石化公 司双苯厂发生爆炸。 爆炸事故发生后, 监测发现苯类污染 物流入第二松花江, 造成水质污染,造 成松花江下游地区 用水困难,哈尔滨 整个城市爆发了严
正因为水对于生命 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文化中都充 斥着水的影子。
水在中华文化中更 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力量、包容、灵性、 温柔、纯洁……这 些从中华文化对河 流的感情就可以看 出。
哲学中的水
中国的“五行学说”提出“水、金、 木、火、土”构成世界万物,并且 “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世界的运动 和对立。
人体内水分(体液)的比例极高,胎儿时期水占体 重的90%,新生儿时期占80%,幼儿时期占 75%,成年人占70%;人体内的水只要流失 10%,人就会陷入危险,流失20%,人体就会 死亡。
水分子与生物大分子 的关系非常密切。如 水分子几乎可以和 DNA双螺旋所有的成 分包括碱基对产生相 互作用,形成结构水。 DNA的遗传特性也只 有在水环境中才能表 达和体现出来。
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硝酸盐:兰婴儿综合症(6个月以下婴儿受到影响 未能及时治 疗),症状:婴儿身体发兰色况
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 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开 发利用得最多的资源。现在人类每年 消耗的水资源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 资源,全世界用水量达3万亿吨。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 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 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 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
从变化趋势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地下水水质趋于 稳定或略有减轻,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污 染加重,应引起重视。
2005年11月13日, 中石油吉林石化公 司双苯厂发生爆炸。 爆炸事故发生后, 监测发现苯类污染 物流入第二松花江, 造成水质污染,造 成松花江下游地区 用水困难,哈尔滨 整个城市爆发了严
正因为水对于生命 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文化中都充 斥着水的影子。
水在中华文化中更 是有着特殊的意义: 力量、包容、灵性、 温柔、纯洁……这 些从中华文化对河 流的感情就可以看 出。
哲学中的水
中国的“五行学说”提出“水、金、 木、火、土”构成世界万物,并且 “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世界的运动 和对立。
人体内水分(体液)的比例极高,胎儿时期水占体 重的90%,新生儿时期占80%,幼儿时期占 75%,成年人占70%;人体内的水只要流失 10%,人就会陷入危险,流失20%,人体就会 死亡。
水分子与生物大分子 的关系非常密切。如 水分子几乎可以和 DNA双螺旋所有的成 分包括碱基对产生相 互作用,形成结构水。 DNA的遗传特性也只 有在水环境中才能表 达和体现出来。
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硝酸盐:兰婴儿综合症(6个月以下婴儿受到影响 未能及时治 疗),症状:婴儿身体发兰色况
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 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开 发利用得最多的资源。现在人类每年 消耗的水资源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 资源,全世界用水量达3万亿吨。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 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 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 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
微生物学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共81张PPT)
特点:
a 、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无ATP生成,
b、产大量的NADPH+H+还原力 ; c、产各种不同长度的重要的中间物(5-磷酸核糖、4-磷酸-赤藓糖 ) d、单独HMP途径较少,一般与EMP途径同存
e、HMP途径是戊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3)ED途径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途径 1952年 Entner-Doudoroff :嗜糖假单胞菌
过程: (4步反应) 1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糖酸
6-磷酸-葡萄糖-脱水酶
特点:
a、步骤简单 b、产能效率低:1 ATP
KDPG KDPG醛缩酶
3--磷酸--甘油醛 + 丙酮酸
c、关键中间产物 KDPG,特征酶:KDPG醛缩酶
细菌:铜绿、荧光假单胞菌,根瘤菌,固氮菌,农杆菌,运动发酵单胞 菌等。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产 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3:6:1)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
2丙酮酸
2乙酰-CoA
缩合
乙酰-乙酰 CoA
(CoA转移酶)
丙酮 +CO2 丁醇
5)氨基酸的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发酵菌体:生孢梭菌、肉毒梭菌、斯氏梭菌、双 酶梭环(TCA 循环支路)
乙酸
乙酰-CoA
(乙酰--CoA合成酶)
异柠檬酸
(异柠檬酸裂合酶)
苹果酸 (苹果酸合成酶) 琥珀酸 + 乙醛酸
Ii 丙酮酸 、PEP等化合物固定CO2的方法 Iii 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获得TCA 中间产物方式
------通过TCA的逆过程
a 、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无ATP生成,
b、产大量的NADPH+H+还原力 ; c、产各种不同长度的重要的中间物(5-磷酸核糖、4-磷酸-赤藓糖 ) d、单独HMP途径较少,一般与EMP途径同存
e、HMP途径是戊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3)ED途径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途径 1952年 Entner-Doudoroff :嗜糖假单胞菌
过程: (4步反应) 1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糖酸
6-磷酸-葡萄糖-脱水酶
特点:
a、步骤简单 b、产能效率低:1 ATP
KDPG KDPG醛缩酶
3--磷酸--甘油醛 + 丙酮酸
c、关键中间产物 KDPG,特征酶:KDPG醛缩酶
细菌:铜绿、荧光假单胞菌,根瘤菌,固氮菌,农杆菌,运动发酵单胞 菌等。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产 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3:6:1)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
2丙酮酸
2乙酰-CoA
缩合
乙酰-乙酰 CoA
(CoA转移酶)
丙酮 +CO2 丁醇
5)氨基酸的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发酵菌体:生孢梭菌、肉毒梭菌、斯氏梭菌、双 酶梭环(TCA 循环支路)
乙酸
乙酰-CoA
(乙酰--CoA合成酶)
异柠檬酸
(异柠檬酸裂合酶)
苹果酸 (苹果酸合成酶) 琥珀酸 + 乙醛酸
Ii 丙酮酸 、PEP等化合物固定CO2的方法 Iii 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获得TCA 中间产物方式
------通过TCA的逆过程
生理学第7章 1能量代谢
单纯的精神活动 ,代谢率的增加程度可以忽略.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食物刺激机体产生额外能量消耗的作用。
发生时间:进食后1小时左右,延续7-8小时
机体状态:安静状态 原因:机制不详 可能由于消化系统处理食物时做功产 生的能量消耗 蛋白质>混合性食物>糖、脂肪
4、环境温度 安静状态:
20-30℃ <20℃ <10℃ >30℃ 能量代谢最稳定(肌肉松弛) 有所增加 显著增加 (寒冷引起寒战和肌紧张) 增加(生化反应加快、发汗活动旺盛 呼吸循环功能增强)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量的贮存、 释放、转移和利用。
合成代谢 -- 耗能 物质代谢 分解代谢 -- 释能 能量代谢
食物的能量转化 能量代谢的测定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基础代谢
一、食物的能量转化
6CO2+6H2O+E
57CO2+52H2O+E
体表面积测算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0.0128×体重-0.1529
BMR的正常生理变动:
男性>女性
幼年>成年,年龄↑ ,BMR↓ 正常变动:±10~15% 异常变动: 超过±20% 甲亢:+25~80%, 甲低:-20~40%
体温每升高1℃, BMR升高13%
葡萄糖氧化分解: C6H12O6+6O2 脂肪氧化分解: C57H104O6+80O2
非蛋白呼吸商(NPRQ)及氧热价
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与方法
原理:人体能量代谢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人体利用的食物的化学能,与在体内各种形式 的能量最终转化成的热能,加上所做的外功,按能 量来折算是完全相等的。 即: 能量消耗=发散的总热量+对外作功所折合的能量
物质代谢
一、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一)糖的生物学功能 (二)脂肪的生物学功能 (三)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一)糖的生物学功能
1.供给能量——机体60%的能量由糖提供。 2.细胞结构成分; 3.调节脂肪酸代谢; 4.节约蛋白质供能。
(二)脂肪的生物学功能
• • • • 1.氧化供能——是机体内能量贮存库。 2.构建细胞的组成成分;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 4.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食物中的糖消化吸收 氧化供能、产生CO2和H2O
肝糖原分解
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其它的物质糖异生
(甘油、氨基酸、乳酸)
血糖 3.9~5.9mmol/L
转变为脂肪、氨基酸
其它的单糖转变 (果糖、半乳糖)
转变为核糖、脱氧核 糖、氨基已糖
图1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示意图
糖的分解代谢
糖在不需要氧气的情况下分解成乳酸并 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糖的无氧酵解。 其反应简式如下: 糖原 葡萄糖 丙酮酸 乳酸 +ATP 糖无氧酵解时,1mmol葡萄糖产生 2mmolATP; 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CO2和H2O,并 再合成ATP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 。其反应简式如下: 糖原 葡萄糖 丙酮酸 乙酰辅 酶A 三羧酸循环+O2 CO2+H2O+ATP
• 1。运动中肌糖原贮备充足时,蛋白质供能 的比例很小(约5%),肌糖原耗竭时增加 (可达10%-15%)。 • 2。运动训练可通过刺激相关激素的分泌活 跃和增加支链氨基酸的吸收,促进肌肉蛋 白质的合成。
七、水、无机盐的代谢
请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1.水和无机盐对人体有何生理作用? • 2.正常人体水分的来源与去路? • 3.运动将引起水代谢如何变化? • 4.体内主要的无机盐有哪些,各有什么 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酶的催化效率高,一般是非生物催化剂的10— 100万倍。
分节运动
蠕动
小肠的化学消化(食物停留时间3-8h)
(一)胰液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嗅透明等渗的碱性液体(7.8~8.4)
◇间歇性分泌,分泌量约为1~2
(1)水和碳酸氢盐: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 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 活动提供最适环境。
胰酶:由腺泡细胞分泌,是多种消化酶的总称 (2) 淀粉酶:胰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效率高、速度快。10水解完毕。
6.8-7.4
乳化脂肪
大肠内消化
• 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后,绝大部分已在小肠内被吸收,剩 余的残渣进入大肠也可以进行消化。
• 随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小细菌,进入大肠得以大量繁 殖成大肠杆菌。此菌可分解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
• 大肠杆菌可将没被消化的糖和脂肪及它们的中间产物分 解称“发酵”(有酸味);将没被消化的蛋白质及的中 间产物分解称“腐败”(有臭味)。
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胃内消化
• 食物在胃内借胃壁肌肉运动与胃液混合,继续进 行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 胃内起化学性消化作用的是胃液中的盐酸和胃蛋 白酶。其中盐酸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并能引 起促胰液素的分泌。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成 更小分子的蛋白、蛋白胨、多肽。
小肠内消化
• 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主 要依靠胰液、胆汁、小肠液等消化液进行化学性 消化。当然小肠壁有平滑肌,也可以分节运动和 蠕动进行机械性消化。
酶的概念
• 它是由活细胞生成的,具有加快体内生化反应速 度,而自身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的物质。
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有些酶刚分泌出来没有催化作用,必须经过 某种物质的激活后才能变成有活性的酶。如 消化系统中存在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和胰蛋 白酶原。
酶的作用
• ①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分子结构和催化作 用极容易受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如对热和 的变化比较敏感,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骨骼肌血流增加
运动
胃肠道血流减少
消化腺分泌减弱
交感神经兴奋
胃肠运动减弱
饱食
胃肠内容积增大
阻碍膈肌运动 影响呼吸运动
饭后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使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量增多;运动时呼吸功能 的提高,膈肌、腹肌的舒缩,可对消化器官起一定的按摩作用。
第二节 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中 间代谢
• 一、生物催化剂——酶 • 二、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 三、糖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 四、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 五、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 六、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 七、运动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
第七章 物质代谢
第一节、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中间代谢 第三节、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第一节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 一、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 二、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概述 • 三、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 四、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 五、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一、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 大肠还可以进行“集团蠕动”把其内容物送往直肠,将 其内含的水分吸收。
• 直肠内又酸、又臭、又干燥的粪便存有25—50毫升时, 就会引起排便的感觉。
二、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概述
三、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口腔和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基本不吸收
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此吸收,
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
四、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水、无机盐、维 生素
单糖、甘油及大 部分氨基酸
脂肪酸及少量脂 肪微粒
消化管所分泌的 各种消化液
不经消化直接被小肠吸收
以水溶液形成吸收入血 先与胆盐结合,形成水溶性复
合物,吸收入毛细淋巴管
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小肠 内主 要营 养物 质的 吸收
五、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6.6-7.1 唾液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
0.9-1.5 胃蛋白酶 蛋白质——胨、
7.6
肠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
肠麦芽糖酶 麦芽糖——葡萄糖
肠脂肪酶 脂肪——甘油、脂肪酸
肠肽酶 多肽——氨基酸
7.8-8.4 胰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糖
胰脂肪酶 脂肪——甘油、脂肪酸
胰蛋白酶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肠肝循环
(2)胆固醇:
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的浓度呈 一定比例 若胆固醇↑→胆固醇胆石症。
表1 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和主要消化作用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小肠液
胰液
胆汁
分泌量() 值 主要消化酶
消化作用
1000-1500 1500-2500 1000-3000
1000-1500
800-1000
•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管中被分解 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
依靠消化管肌肉的收缩
消 化
化学性消化
依靠各种消化酶的分解
• 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 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 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物理过程
吸 收
生理过程
依靠扩散、滤过、渗透等 依靠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
二、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 口腔内消化
• 食物在口腔内主要依靠咀嚼运动被磨碎,并与唾 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唾液中含有少量淀粉酶可 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
章、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
需氧量 摄氧量 氧亏欠 运动后过量耗氧
第七章 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人体与其周围环境 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的过 程。 同化作用 :人体从外界环境中 摄取营养物质,在体内经过一系 列的转化,合成为人体新的组成 异成化分作的用此:过人程体原。有的组成成分不断
分解,能源物质不断消耗,释放能量 供人体利用的过程。
(二)胆汁
1.胆汁的性质和特点: 刚分泌的透明澄清,金黄色、偏
碱性(7.4),固体成分较少。800-1000,呈持续分泌、
间歇性排放。不含消化酶,但胆汁中的胆盐与脂肪的消化
和吸收有重要意义。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1)胆盐:
促脂肪吸收: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促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
(3)胰脂肪酶: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必须 在胰腺分泌的辅脂酶、胆盐的协同下才分泌, 刚分泌出来是无活性的酶原。
胰蛋白酶原
肠激酶、胃酸、 组织液、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 或
糜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蛋白质
月示、胨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多肽和氨基酸
分节运动
蠕动
小肠的化学消化(食物停留时间3-8h)
(一)胰液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嗅透明等渗的碱性液体(7.8~8.4)
◇间歇性分泌,分泌量约为1~2
(1)水和碳酸氢盐: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 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并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 活动提供最适环境。
胰酶:由腺泡细胞分泌,是多种消化酶的总称 (2) 淀粉酶:胰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效率高、速度快。10水解完毕。
6.8-7.4
乳化脂肪
大肠内消化
• 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后,绝大部分已在小肠内被吸收,剩 余的残渣进入大肠也可以进行消化。
• 随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小细菌,进入大肠得以大量繁 殖成大肠杆菌。此菌可分解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
• 大肠杆菌可将没被消化的糖和脂肪及它们的中间产物分 解称“发酵”(有酸味);将没被消化的蛋白质及的中 间产物分解称“腐败”(有臭味)。
淀粉
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胃内消化
• 食物在胃内借胃壁肌肉运动与胃液混合,继续进 行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 胃内起化学性消化作用的是胃液中的盐酸和胃蛋 白酶。其中盐酸为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并能引 起促胰液素的分泌。胃蛋白酶可将蛋白质水解成 更小分子的蛋白、蛋白胨、多肽。
小肠内消化
• 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主 要依靠胰液、胆汁、小肠液等消化液进行化学性 消化。当然小肠壁有平滑肌,也可以分节运动和 蠕动进行机械性消化。
酶的概念
• 它是由活细胞生成的,具有加快体内生化反应速 度,而自身在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的物质。
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有些酶刚分泌出来没有催化作用,必须经过 某种物质的激活后才能变成有活性的酶。如 消化系统中存在无活性的胃蛋白酶原和胰蛋 白酶原。
酶的作用
• ①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其分子结构和催化作 用极容易受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如对热和 的变化比较敏感,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骨骼肌血流增加
运动
胃肠道血流减少
消化腺分泌减弱
交感神经兴奋
胃肠运动减弱
饱食
胃肠内容积增大
阻碍膈肌运动 影响呼吸运动
饭后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使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量增多;运动时呼吸功能 的提高,膈肌、腹肌的舒缩,可对消化器官起一定的按摩作用。
第二节 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中 间代谢
• 一、生物催化剂——酶 • 二、糖、脂肪、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 三、糖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 四、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 五、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 六、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 七、运动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
第七章 物质代谢
第一节、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第二节、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中间代谢 第三节、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第一节 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 一、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 二、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概述 • 三、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 四、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 五、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一、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 大肠还可以进行“集团蠕动”把其内容物送往直肠,将 其内含的水分吸收。
• 直肠内又酸、又臭、又干燥的粪便存有25—50毫升时, 就会引起排便的感觉。
二、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概述
三、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口腔和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基本不吸收
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 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此吸收,
是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吸收盐类和剩余水分
四、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水、无机盐、维 生素
单糖、甘油及大 部分氨基酸
脂肪酸及少量脂 肪微粒
消化管所分泌的 各种消化液
不经消化直接被小肠吸收
以水溶液形成吸收入血 先与胆盐结合,形成水溶性复
合物,吸收入毛细淋巴管
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小肠 内主 要营 养物 质的 吸收
五、肌肉运动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6.6-7.1 唾液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
0.9-1.5 胃蛋白酶 蛋白质——胨、
7.6
肠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
肠麦芽糖酶 麦芽糖——葡萄糖
肠脂肪酶 脂肪——甘油、脂肪酸
肠肽酶 多肽——氨基酸
7.8-8.4 胰淀粉酶 淀粉——麦芽糖——糖
胰脂肪酶 脂肪——甘油、脂肪酸
胰蛋白酶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肠肝循环
(2)胆固醇:
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的浓度呈 一定比例 若胆固醇↑→胆固醇胆石症。
表1 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和主要消化作用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小肠液
胰液
胆汁
分泌量() 值 主要消化酶
消化作用
1000-1500 1500-2500 1000-3000
1000-1500
800-1000
•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管中被分解 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
依靠消化管肌肉的收缩
消 化
化学性消化
依靠各种消化酶的分解
• 吸收是指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 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 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物理过程
吸 收
生理过程
依靠扩散、滤过、渗透等 依靠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
二、营养物质在体内消化过程 口腔内消化
• 食物在口腔内主要依靠咀嚼运动被磨碎,并与唾 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团。唾液中含有少量淀粉酶可 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
章、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
需氧量 摄氧量 氧亏欠 运动后过量耗氧
第七章 物质代谢
物质代谢:人体与其周围环境 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的过 程。 同化作用 :人体从外界环境中 摄取营养物质,在体内经过一系 列的转化,合成为人体新的组成 异成化分作的用此:过人程体原。有的组成成分不断
分解,能源物质不断消耗,释放能量 供人体利用的过程。
(二)胆汁
1.胆汁的性质和特点: 刚分泌的透明澄清,金黄色、偏
碱性(7.4),固体成分较少。800-1000,呈持续分泌、
间歇性排放。不含消化酶,但胆汁中的胆盐与脂肪的消化
和吸收有重要意义。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1)胆盐:
促脂肪吸收: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促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
(3)胰脂肪酶: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必须 在胰腺分泌的辅脂酶、胆盐的协同下才分泌, 刚分泌出来是无活性的酶原。
胰蛋白酶原
肠激酶、胃酸、 组织液、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 或
糜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蛋白质
月示、胨
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多肽和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