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
高2017级高二下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为正确答案,共48分)1.西周时期,与中原较近的诸侯国墓葬内除了突出国君及夫人的地位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也会埋葬在其附近,但晋国公墓内只有诸侯国君及夫人墓,未见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的族人的墓葬。
这种现象说明A.周礼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淡薄B.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亲疏导致墓葬差异C.周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渐趋瓦解D.诸侯国与周王室地理位置影响墓葬方式2.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A.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B.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C.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春秋战国时期,原来西周贵族政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发生演变,士与卿大夫和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民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表明:A.学术下移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B.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关键D.社会转型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4.历史解释的要求之一是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基于下表中史实能够得出的解释是A.宗法破坏,等级不再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分封破坏,王室内讧D.尊王攘夷,走向统一5.商代重神轻民,结果失掉天下;代之而起的周逐渐由重天转变到重民上来,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
这一变化表明A.小农经济是民本思想的基础B.民众力量壮大消除了残暴统治C.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政治思想D.王权天下与民本思想渊源密切6.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春秋时期,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共48分)1.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2.清代,皇子被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按等第发予粮银俸禄、赐田土牧场及庄丁,有领兵打仗、参与国政之权,但均建藩于北京,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B.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C.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 D.顺应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3.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月考试题(无答案)「、选择题(共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为正确答案,共分)•西周时期,与中原较近的诸侯国墓葬内除了突出国君及夫人的地位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也会埋葬在其附近,但晋国公墓内只有诸侯国君及夫人墓,未见其他与之有血缘关系的族人的墓葬。
这种现象说明.周礼对晋国的约束力和影响力相对淡薄•诸侯国与周王室血缘亲疏导致墓葬差异•周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渐趋瓦解.诸侯国与周王室地理位置影响墓葬方式.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春秋战国时期,原来西周贵族政治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结构发生演变,士与卿大夫和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民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表明:.学术下移有利于士阶层的崛起•分封制的瓦解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经济发展是分封制瓦解的关键•社会转型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历史解释的要求之一是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基于下表中史实能够得出的解释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尊王攘夷,走向统一.商代重神轻民,结果失掉天下;代之而起的周逐渐由重天转变到重民上来,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
这一变化表明 .小农经济是民本思想的基础 .民众力量壮大消除了残暴统治 .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政治思想.王权天下与民本思想渊源密切.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中提到:“春秋时期,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原则已经过时了,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 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这说明春秋时期.西周以来的土地国有制全面崩溃 .出现了土地私有和卿大夫专权 .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土地由周王控制变为诸侯控制.“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 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 面。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主要的社会生产模式,也正是这种模式的长期存在,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
下列有关这一生产模式认识错误的是()A.铁犁牛耕是形成的主要条件B.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C.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基础D.以家庭为单位,限制了精耕细作3.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4.中共十八大报告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发展民生的幸福画卷,其中指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这一论述与下列哪一思想相符()A.“礼之用,和为贵”B.“仁者无敌于天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养心莫善于寡欲”5.“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7.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8.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这一举动有利于: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党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毛泽东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办法。
”基于此,新中国实行了:A.“依法治国”方略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4.“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和避干戈。
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
”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5.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
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
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
这两次移民高潮: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加强了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交流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6.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另起炉灶”的方针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一边倒”的方针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③7.2017年夏,中印在西藏洞朗地区发生对峙。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答案)
高2017级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
其评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村民自治制度2.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3.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
万民争看,轰动香港。
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
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
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
”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A.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B.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D.大陆成立了“海协会”4.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5.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
他在一份口述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又再次强调:“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刻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
”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正常化已是大势所趋B.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客观条件已具备C.西方遏制中国的阵营开始瓦解D.美国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的立场改变6.《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高2015级第二学期6月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1.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
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B.周天子重视礼制建设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D.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解决权力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B.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A.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4.“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
”这一“退步”是指A.师法黄老B.郡国并行C.设置刺史D.颁推恩令5.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6.中国隋唐科举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A.扩大了统治基础B.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C.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D.实现了选贤任能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完善机构,皇权顶峰D.分工明确,相互牵制8.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
宜宾三中2014级高二下期6月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表明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2.《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洩其溪,取铁英”,铸成“龙渊”“秦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
这反映了当时楚国A.水利事业发达B.青铜铸造业发达C.铁器应用于军事D.铁农具普遍使用3.《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人文精神B.民本思想C.天人感应D.唯物主义4.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5.回顾历史,远古姓与氏不同,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
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
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
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B.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C.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D.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6.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2018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2018年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这句话的含义是()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D.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领袖,他的主张对于天主教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他主张世俗权力应该高于教会的权利,教会的权利应该受到制约与监督。
因此他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2.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服装的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弥补人体的缺陷。
服装理念以追求人体美为核心,显示了外倾、外显、外向的特征。
”材料反映了文艺复兴①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②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③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构想④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A.①②④B.②④C.②③D.①③④参考答案:B3.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央的三个官职。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③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常设官职④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参考答案:考点:17: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秦朝的中央官职”切入,结合三公九卿制度进行思考.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太尉是虚设的,而非常设官职.所以有③的就排除.故选B.4. 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单项选择题(共题,每题分,总分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战国时代存在一种分封体制,其封君有在封邑征税的特权,但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
这表明战国时期.传统分封体制基本延续.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封建割据经济基础强化.周王室权力日渐衰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
这反映了.华夏正统的意识.家国同构的理念.王权独尊的观念.国家统一的趋势.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体现入世精神.主张中央集权.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
这表明当时.唯物思想初步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汉光武帝时期取士注重四个方面:“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总分48分)1.道光年间(1821—1851),湖州南浔有诗人写道:“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买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C.沿海城市开埠通商D.列强对中国大量资本输出2.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
”这反映了当时当地A.自然经济仍然存在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D.近代纺织业发展迅速3..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发展。
这“三次热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不包括A.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C.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广泛传播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4.《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
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
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
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A.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C.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5.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推动B、E段发展的共同原因是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B.政治革命为其扫清发展障碍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D.政府的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6. 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要求)。
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在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这一阶级在社会中异常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故A项正确。
百家争鸣日趋合流是战国之后的现象,并非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排除B。
是分封制与井田制瓦解促进了政治经济重大变革,并非奴隶制全面崩溃,排除C。
封建制度的发展并非是题干思想主张的共同社会背景,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A. 有教无类B. 诲人不倦C. 仁者爱人D.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教无类”主张人不分高低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选项A最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而选项B诲人不倦意思是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选项C是孔子“仁”的思想;选项D项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A.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6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1.周公平定了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文王之九子)以建卫国,周公告诫康叔要实行文王当年制定的“明德慎罚”的方针,加强周法的统治。
这说明A.中央集权制度在西周初期已初步确立B.周朝统治在宗法原则下得到巩固C.儒家“德治”思想促进了分封制推行D.周文化随周制的推行而不断扩大2.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遣将军常頞率军修筑了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的“五尺道”。
此举旨在A.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B.使少数民族汉化C.实现对西南的统一D.便于农耕经济传到西南3.《史记》以“黄帝”为始祖,构筑了一套“完整”的帝王血脉传承体系,不但尧、舜、禹是黄帝后人,连被视为“戎狄”的秦、有“蛮夷”之称的楚,与西汉连年交战的匈奴,都不例外。
司马迁这种刻意给所有部族提供一个共祖的做法,旨在A.满足汉朝大一统的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D.缓和民族和阶级矛盾4.西汉匡衡“好学,家贫,佣作以助资用”。
东汉第五访“少孤贫,尝佣耕以养兄嫂,有暇则以学文”。
这表明当时A.两人都属于具有人身依附关系的“隶佣”B.农村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C.存在一种拥有人身自由、出卖劳力的雇农D.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破产沦为雇农5.亳州古称谯,西汉,谯县隶属沛郡;东汉时,沛郡改为沛国,建安末年,分沛国的一部置谯郡,曹操以谯郡一带为基地不断扩充实力。
两汉时期亳州地区建制的变革反映了A.西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B.东汉封国的势力扩张威胁中央集权C.两汉推行了郡县封国并行制度D.两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矛盾尖锐6.图1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据图1可以推知,当时A.南北地区交流减少B.南方秩序相对稳定C.南北经济趋于平衡D.专制政体遭到严重破坏7.隋唐时期,皇帝布施土地现象普遍存在,成百上千顷土地被授予或布施给寺院,一些寺院甚至“田连阡陌”。
这种状况的发展A.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C.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D.造成国家的积贫积弱8.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
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图2。
据图2可知,当时A .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B .交通设施趋于完善C .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D .政治重心发生转移9.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
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 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B .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 .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D .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10.下表为中国古代饮⻝文化的变化(节选),材料足以说明图2A.中外饮食文化交流频繁B.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C.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具有封闭性D.南方饮食比北方丰富11.按宋仁宗《嘉佑禄令》规定,包拯作为龙图阁直学士,每年有1656贯的货币收入,还有10匹绫、34匹绢、2匹罗和100两绵的实物收入。
另《宋史·职官志》规定,包拯做为开封府尹每月有30石月粮,此外每月还有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干草、1500贯“公使钱”。
根据史料包拯每年的各项实物收入,加上货币收入(工资),总共是21878贯。
按当时的购买力21878贯铜钱相当于今天的1367万元。
据此可以推知A.北宋社会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较多B.北宋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C.这个时期自然经济繁荣D.北宋农民负担沉重超过前代12.南宋时期政府岁入三分之一来自四川,而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仅占全国税收的0.96%。
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显示,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
四川经济地位在宋元时期的变化说明A.四川经济发展缓慢B.战乱对四川的影响大C.元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相对宽松D.元政府未能有效管理四川13.宋代民户买卖田地、房屋、牲畜、车船等,凭契约赴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称为印税;另收牙契税,否则即是无效的白契。
宋代官府这样的征税方式A.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负担B.既扩大税源又提供了合法保障C.便利了部分民众的偷税漏税D.体现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支持14.耕读传家是指农民经过读书而做官,有了钱回乡买地,致仕时还乡耕作,并使子孙继续读书。
耕读传家本来是中国普遍的现象,在宋朝被定型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并且大加提倡。
宋朝大加提倡表明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B.社会阶层固化C.统治者文治的理念D.农本思想根深蒂固15.白娘子和许仙的故事在唐宋时期就流传开来,但主人翁的身份却在发生变化。
唐宋时期的小说和话本中,许仙这个角色或是盐铁使之子,或是统制(将领)之子,而到明代就变为开药铺的了。
这反映了A.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文学的内容在不断变化C.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D.社会等级观念不断强化16.“衣冠禽兽”一词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明朝规定,文官服绣禽,武将官服绘兽。
到了明朝中晚期,大小官员欺压百姓,百姓视官为匪,于是衣冠禽兽一词有了贬义。
该词含义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明A.明朝封建制度衰落B.明朝中晚期出现了腐败现象C.明朝服饰文化发生变化D.国家加强对官员腐败的控制17.明清商人在经营过程中恪守“诚实守信”的原则,个别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其他商人与顾客的谴责和冷落,最终被排除出局,从此无颜归故里面对父老乡亲。
这表明明清时期商人A.对程朱理学持肯定的态度B.受到儒家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C.严格遵守政府的商业法规D.重农抑商政策下生存空间狭窄18.下表为官方统计的官民信息,足以说明A.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B.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C.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D.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19.清代在交通要道芜湖设置户关对过往船只征税,税额按船的梁头大小和船只宽窄计算,税船不税货。
户关的实征税额往往超过预定的“正额”,如雍正四年征银26万两,超过定额3万两;雍正九年征银38万两,超过定额6万两。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流通的频繁B.苛捐杂税的沉重C.高产作物的推广D.交通运输的进步20.乾隆时期,地方政府多设立机局,“雇募织工以教民纺织”。
乾隆八年,决定“凡各省有可开采之山场”,除金银外,“其余俱听百姓于地方官给照开采”。
这些做法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体现出对传统手工业重视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D.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21.在古代雅典,曾立法禁止奴隶主杀害奴隶。
奴隶主不能随意卖掉奴隶,在奴隶年老之后还得赡养他们。
在城市的多数行业中,奴隶可以取得与自由人一样的薪水,甚至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这反映了当时雅典A.民主制度趋于完善B.人文精神受到重视C.公民群体日益壮大D.商品经济发展受阻22.苏格拉底被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后,其好友劝他逃亡,而他却说:“假定我准备从这里逃走,雅典的法律就会来质问我:‘如果一个城邦已公开的法律判决没有它的威慑力,可以为私人随意取消和破坏,你以为这个城邦还能继续生存而不被推翻吗?’”这反映出苏格拉底A.赞赏陪审法庭的公平审判B.否认私人权利的合法性C.宣扬公民个人的道德约束D.对雅典城邦的高度认同23.《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了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惩罚,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第八表限制了利率,每月利息不得超过1%;第三表规定了还债的30天“恩惠期”等等。
这些规定A.保护了平民的部分利益B.维护了自由人的公民权益C.凸现了法律的公共意志D.有效调解了平民间的纠纷24.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有如下规定:“死者的丧衣限于3件,随葬乐手以10名为限”“废除在各种丧宴上豪饮、奢侈地奠酒、太大的花环和用香炉焚香的做法”及“死者不得有金饰随葬”等。
这些规定旨在A.适应帝国扩张的需要B.限制氏族贵族的特权C.维护平民的经济利益D.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
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材料二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
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
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
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和罗马法的特征。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律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之处及其共同影响。
(1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2分)材料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
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
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制度(政策)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政策)演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摘编自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27.【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明初禁用金银交易,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
但市场经济萌发及扩大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白银货币化进程,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满足了对金银的社会需求。
与此同时自明初后“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非拨给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