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分类 (1)纪传体 A 性质:以‘人’为主 B 举例:《史记》、《汉书》等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
古代史书四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都是哪本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
早期的史书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1、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而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2、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3、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著史体裁。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约427年的史实。
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
《国语》的记事比《春秋》详细生动得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史记》全书共分为十二卷,包括纪传体史书和列传体史书两种形式。
纪传体史书是以年代为序,按照君主的先后顺序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列传体史书则是以人物为单位进行记述。
司马迁在《史记》中精确地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史记》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思想分析。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借鉴了当时已经存在的各种史书资料和先秦诸子的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述和解析,表达了对政治、道德、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史记》以其独特的史学方法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后世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思想启示。
除了史料考证和思想分析外,《史记》还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精彩的故事叙述而闻名。
司马迁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塑造了许多深具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人物的情感。
同时,《史记》中也穿插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典故,成
为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史记》以其独特的纪传体通史形式、严谨的史料考证、深入的思想分析和生动的叙述方式,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之一,并对后世史学家和文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能分得清楚吗?
「古代文化常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能分得清楚吗?历史,是跟语文联系最紧密的学科。
以全国卷和新高考卷为例,每一年文言文阅读板块都有一道题专门考查古代的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来自方方面面,有历法、官职、礼俗、地理、教育、衣食住行等。
而高考文言文的选材,最常见就是史书篇目,尤以人物传记为主。
今天小编老师就来带大家搞清楚史书体例中的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一、纪传体与“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史实,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十四史”即官方正史,都依照《史记》,以纪传体编纂。
纪传体史书包含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部分,其中:1.本纪:记述帝王或者实际统治者的事迹,如《史记》的《项羽本纪》;2.世家:主要记载诸侯、贵族的历史,如《史记》的《赵世家》、《楚世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历代正史中,只有《史记》存在“世家”体系,且历史功绩较大,历代祭祀不绝之人,司马迁也将其纳入“世家”中,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3.列传: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要注意的是,凡侯王而能世袭的,《史记》原列入“世家”,后代的纪传体史书则取消“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
少数列传则是外国史和少数民族史,如《明史》的《外国·日本列传》。
4.书志: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如《史记》的《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
5.史表:采用表格的形式记载各个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事实,对于那些在历史事件中起过作用而没有立传的人物,也可于表中载之。
一般是年表,详则有月表,略则有世表(世表只记世次,不记年代)。
6.载记:记载不属于正统王朝的割据政权的事迹。
汉·班固作史时最早列此目,后《晋书》、《四库全书》等沿用之。
7.史论: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实和人物的文字。
【二十四史】列举如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几种体裁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常用的体裁
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常用的体裁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编写史事,名著有《春秋》、《资治通鉴》。
《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列为儒家的经部书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修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编写史事,名著有《史记》。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都采用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编写史事,名著有《通鉴记事本末》、《明史记事本末》等。
《通鉴记事本末》是南宋袁枢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它始于"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之征淮南",文字全抄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原文,每一事详书始末,并自为标题,凡四十二卷,共记239事,另附录66事,开“纪事本末体”之先河。
《明史记事本末》是清朝谷应泰撰写,成书于《明史稿》、《明史》之前,属于私人著述,为当时人所重视。
史籍的分类——精选推荐
史籍的分类标准1、按史料记叙时间标准:有通史(贯通古今、贯穿两个王朝以上)断代史时代史(一位皇帝在位时间的历史)2、按地域划分:有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地方史(其包容性大,是及在某一个地区历史)3、按史料题材:有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典志体、纲目体、实录体等4、按性质:有全史、专史(某一方面的史书)、杂记(风俗、发生的历史事件、言论)、史评、类书等5、按史料价值:有基本史料(研究历史必须看的史料)辅助史料(群经史料,诸子书)文学史料(唐杜甫诗,明清小说)直接历史(时刻文字,如甲骨文、出土文物)6、按作用:有生产发展史、阶级斗争史、社会意识形态史史籍综合分类法一、含义:采用史籍的体裁与性质两者结合,对史料进行划分的方法(最常用)二、分类:㈠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历史的体裁(最古老的史书体裁)《隋书·经籍志》称之为古史最早创始之作:《春秋》其它:《左传》、《汉纪》、《资治通鉴》又可以分为断代编年史和编年体通史两类:1、断代编年史:按时间写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史如:东汉荀悦《汉纪》东晋袁宏《后汉纪》明谈迁《国榷》在明史中地位重大清陈鹤《明纪》)2、编年体通史:按时间贯通古今,贯穿两个王朝以上如:宋刘恕《通鉴外纪》毕沅《续通鉴外纪》(衔接起来)司马光《资治通鉴》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3、其他表现形式:(1)纲目体:以年代为序记大事为纲补充注说史事为目如:朱熹《通鉴纲目》清吴乘权《纲鉴志录》(2)起居注:记录帝王言行专书,汉代后基本历代皇帝都有起居注如: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明《万历起居注》(3)实政记:由宰相撰写,关于朝廷君臣议论军国要政的记录,唐朝建立,宋代一直沿用,到明代废止(4)日历:史官根据起居注、实政记、杂事稍加论述汇编而成的,唐朝始创,明废止(5)实录:新皇帝即位后,有国史关馆,根据前代皇帝起居注、实政记、日历等重新汇编撰修成的前代皇帝的言行或者大事的编年体长编,创自北梁如:刘日丙《敦煌实录》唐后成为定制:元《蒙古秘史》明明太祖到崇祯上一任清:资料较全※往往会有篡改的地方,与其他史料对比研究特点: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优点:历史事件与时间紧密结合,历史发展线索十分清楚缺陷:记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连贯,很难在相对集中的篇幅中了解首尾连贯的过程,对人物生平、典章制度,对文化叙述过于简略㈡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司马迁《史记》开山之作,历代皆有,民国被列为正史,有二十五部,大多断代史。
中国史书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
中国史书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
1.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纪事本末》
4.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特别注意:以上6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史记》《汉书》高祖纪异同
《史记》《汉书》高祖纪异同-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史记》《汉书》高祖纪异同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祖年间大约3000的历史,而班固的《汉书》继承了《史记》纪传体为主的体制,将西汉一朝的历史创新为断代史,由此,《史记》和《汉书》在体制上大致相同,皆由本纪、世家、列传等组成,只是分类略有不同。
例如,《日者列传》、《龟策列传》等在《汉书》里就被删除了,因为《汉书》乃班固奉命所着的官修史书,班固认为在正史里不应该有此卑贱者的地位。
虽有此不同,但是在记录同一人物的事迹时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毕竟司马迁和班固都是史家,对于历史事件都是立体还原其真相的,更何况,《汉书》集成的不仅有《史记》的体制,也将《史记》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原文照录《史记》的,然而究竟是不同的史书,因此也能从班固删节、改动中发现二者间的差异。
下面,我们将从《史记》和《汉书》中找到有关汉高祖刘邦的记载,从中发现一些异同。
首先是不同之处,由于两部书涉及的时间范畴不同,《史记》是从皇帝到汉武帝期间,《汉书》则是西汉一朝,因而在《史记》中关于汉高祖的记载列于《高祖本纪第八》,而高祖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其事迹自然是列于《汉书》第一位。
司马迁与班固二人的家族都与历史有莫大关系,司马迁之父做到了太史令,而班固则是以其父遗着为基础而作《汉书》,但二人做熟的理由却不尽相同。
司马迁作《史记》是其在遭受宫刑做了中书令后才将写史作为毕生的事业和理想的,所以《史记》是司马迁的个人作品,《汉书》则是奉诏所修的官书正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多了许多正统色彩。
正是由此,两书中对高祖的记载才会有所不同。
第一是对刘邦的称呼,在《史记》中,《高祖本纪第八》开篇第一句话是“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直接写出了刘邦的姓名及字,并在下文多处称其为刘季。
史书体例常识(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断代体)
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就是我国现存编年体史书中影响最大得一部)。
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左丘明《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就是编写历史最早用得也就是最简便得方法.其优点就是给人以明确得时间观念,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与发展得时代背景;其缺点就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得联系。
弥补方法就是,在记载史事时,有时要追叙往事,有时也附带记述后事。
2、国别体:以国(诸候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
(共两部)最早得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得《国语》;较好得一部就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得《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得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得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就是纪传体。
《史记》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得史书。
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她所著得《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得历史。
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得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得范围。
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得史书,以朝代为断限得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得《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就是以事件为中心得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得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与纪传体得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它创立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本末》。
小结:1、编年体——史书编著得一种体裁。
编年体史书就是按在世皇帝得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中国史书的分类
按照史书的体例分类
• 按照史书的体例可以分为三类:编年体、纪传体 和国别体。 • 编年体史书就是以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作为编写 史书的顺序来写人叙事的,如《左传》、《资治 通鉴》。 • 纪传体史书就是以人物传记的体例来叙述历史、 塑造人物的史书,如《史记》。 • 国别体史书就是以不同国家(或者是诸侯国)为 单位来叙述历史的史书,如《战国策》。
中国史书的分类
其一,按照内容分。 其二,按照体例分。
按照史书的内容分类
• 我国的史书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断代史和通 史两类。 • 断代史就是只叙述一朝一代的历史的史书, 例如《宋史》 、《元史》、《明史》。 • 通史则是不于一朝一代的历史,而是从 上古年间开始记起,一直到现在的史书。 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从传说中的黄 帝一直记叙到他生活的西汉武帝时期的历 史。
史书的分类
史书的分类一.按编排方式不同按史书内容编排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常见的史书分为: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分类方式。
(一) 国别体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类的史书是按照国家的不同来编排的,用来记录各个国家的事件,常见的国别体史书如《国语》、《战国策》等。
这里以《国语》为例来具体说明,《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几百年的历史事件和传说,是以国家为单位记录历史的国别体史书。
(二) 纪传体纪传体,顾名思义,“传”就是传记,因此主要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的一类史书,这类史书与以往的史书不同,的最大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元史》等都是用的纪传体。
如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它的核心体例:本纪、世家、列传,分别记录帝王、诸侯和一些重要人物的史实和传说,这些都是以人为中心来叙述史实的。
(三)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来记录史实的,因为是记录同一时间的不同事件,所以能够更加清晰地反映出同一时期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常见的编年体,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二.按时间的连贯程度按时间的连贯程度,又可以将史书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一)通史通史很好理解,就是历史前后贯通的史书,这类的史书一般连贯地记录各个时代的史实,也就是从最早的文明记录到现在的历史。
最常见的同时,比如《史记》和《资治通鉴》,前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者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二)断代史断代史,是相对于通史而言的,通史是博古通今的,那么断代史就是只记录某一朝代或者某一历史时期事件的史书,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史》、《元史》等等,都是断代史。
例题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有( )。
A《三国志》B《资治通鉴》C《史记》D《战国策》【答案】B。
解析:四个选项中,只有《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记》是纪传体,战国策是国别体,而《三国志》是纪传体国别史。
纪传体史书有哪些
纪传体史书有哪些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扩展资料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
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
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
《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古代史书分类及特点
古代中国的史书分类主要有四种基本体裁:
1.纪传体:
o特点: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包括帝王的“本纪”、诸侯贵族及其他重要人物的“世家”、“列传”,以及记录典章制度的“书”或“志”,还有
编年大事记的“表”。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之后成为官方
正史的标准体裁,如《汉书》、《后汉书》等二十四史均为纪传体。
2.编年体:
o特点:编年体史书按照时间顺序逐年记载历史事件,以年、月、日为线索串联历史。
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有《春秋》,著名的《资治通鉴》
也是编年体的代表作。
3.纪事本末体:
o特点:纪事本末体史书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每一事件为一篇,独立成章,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便于读者了解整个事件的始末。
这种体
裁始于南宋袁枢所著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
o特点:国别体史书按照国家或地区来划分篇章,分别记述各自区域内的人物和事件。
如《国语》是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述周朝
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故事。
另外,还有以专门记载典章制度为主的“典志体”或“典章体”,如《唐六典》等,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史书体裁,但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因其详载了历代王朝的官制、礼制、法制等制度沿革。
每种体裁各有其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史学体系,服务于不同角度的历史记录和研究需求。
《史记》《汉书》高祖纪异同
《史记》《汉书》高祖纪异同比较《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太祖年间大约3000的历史,而班固的《汉书》继承了《史记》纪传体为主的体制,将西汉一朝的历史创新为断代史,由此,《史记》和《汉书》在体制上大致相同,皆由本纪、世家、列传等组成,只是分类略有不同。
例如,《日者列传》、《龟策列传》等在《汉书》里就被删除了,因为《汉书》乃班固奉命所著的官修史书,班固认为在正史里不应该有此卑贱者的地位。
虽有此不同,但是在记录同一人物的事迹时还是有许多相同之处的,毕竟司马迁和班固都是史家,对于历史事件都是立体还原其真相的,更何况,《汉书》集成的不仅有《史记》的体制,也将《史记》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原文照录《史记》的,然而究竟是不同的史书,因此也能从班固删节、改动中发现二者间的差异。
下面,我们将从《史记》和《汉书》中找到有关汉高祖刘邦的记载,从中发现一些异同。
首先是不同之处,由于两部书涉及的时间范畴不同,《史记》是从皇帝到汉武帝期间,《汉书》则是西汉一朝,因而在《史记》中关于汉高祖的记载列于《高祖本纪第八》,而高祖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其事迹自然是列于《汉书》第一位。
司马迁与班固二人的家族都与历史有莫大关系,司马迁之父做到了太史令,而班固则是以其父遗著为基础而作《汉书》,但二人做熟的理由却不尽相同。
司马迁作《史记》是其在遭受宫刑做了中书令后才将写史作为毕生的事业和理想的,所以《史记》是司马迁的个人作品,《汉书》则是奉诏所修的官书正史,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多了许多正统色彩。
正是由此,两书中对高祖的记载才会有所不同。
第一是对刘邦的称呼,在《史记》中,《高祖本纪第八》开篇第一句话是“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直接写出了刘邦的姓名及字,并在下文多处称其为刘季。
《汉书》是官修史书,因而在文中并未明写其字为“季”,下文借以沛公、高祖称刘邦,即使是刘邦为泗水亭长长欠酒钱时,依然对其尊称,因为这是官修史,绝对是要避讳的。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
史书的体例有哪些史书体例有着多种分类,你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史书的体例有哪些,欢迎参考阅读!1. 编年体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起源于春秋。
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
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2.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略谈纪传体史书的体例
作者: 卢中岳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63-64页
主题词: 纪传体;史书;人物传记;史记;体例;断代史;新唐书;后汉书;清史稿;我国古代
摘要: <正> 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古代史籍的一种重要体例,它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述史事。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了第一部完整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从唐代开始,纪传体史书多数由封建朝廷组织撰写。
各时代编辑的纪传体史书颇多,其中常用的有二十六部,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
上述纪传体史书历来称之为“正史”(《清史稿》除外),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即指这一系统。
其中《史记》是通史,《汉书》开始为断代史。
纪传体的体例,《史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大部,《汉书》改书为志,改世家为列传,成纪、传、表、志四部分;尔后的断代史(或是几个皇朝的。
史记文学分类
史记文学分类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文学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纪传体:史记以纪传体为主要文体,包括了历代君王的纪事和名士、英雄的传记。
其中的纪事部分主要记载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而传记部分则介绍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品行。
2. 编年体:史记中也包含了一些编年体的文字,以年代为单位,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论次体:史记中有许多以“次”为单位的篇章,主要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论述和评价。
这些论次可以是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分析,也可以是对历史人物的品质、德行等方面的评价。
4. 采访体:史记中也包含了一些采访体的文字,以对话的形式呈现。
这些对话往往是作者采访历史人物或亲历重要事件的情景再现,具有生动的形象和对话交流。
5. 诗赋体:史记中也穿插了一些诗歌和赋文,以丰富文学性和艺术性。
这些诗赋往往是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赞美和颂扬,或者是对社会风俗、自然景观等方面的描写。
总体而言,史记是一部集纪传、编年、论次、采访、诗赋等多种文
学形式为一体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史记的内容分类
史记的内容分类《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共130篇,分为:十二本纪:按年月记载某个帝王在位期间发生的大事;十表:又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一目了然地简要纪事,显得脉络十分清楚;八书:实际上是有关天文、历数、地理、水利、经济、文化的专门史;三十世家:记载世代割据一方的的诸侯和虽无割据却世袭爵位的王公贵族的历史;七十列传:重要人物的传记。
简述史记的体例
简述史记的体例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
即在历史的进程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史学著作和文化经典,其所表现出来的体例也分为很多种,但其主要可以分为六种: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
《史记》所属的体例是纪传体,其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该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十二篇,主要记载帝王;表十篇,主要记录大事年表;书八篇,主要记录典章制度;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侯王勋臣;列传七十篇,主要记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名族的传记。
(一)十二本纪。
刘咸炘《史学述林》:“本纪著一书之纲纪,为一时势之所集,无择于王、伯、帝、后。
”意在说明本纪所述的是时势主宰者,是天下的政治中心所在,当天子、帝王的统治力度强,足以影响和控制全国政治局势时,这个时势主宰者就是天子、帝王。
而当天子、帝王本身力量削弱,权势下降,实际上不能成为政治中心的时候,如东周王室,依据历史变化发展趋势,谁在政治风云中起主导作用,就该列为本纪。
(二)十表。
牛运震《史记评传》:“史之有年表,犹《地理志》之有图经,族谱之有世系也。
”汪越《读史记十表》:“按表者纪月编年,聚而为绘图指掌,经纬纵横,有伦有脊。
”依照他们的观点,表在全书中不仅有提纲擎领的作用,而且能够对本纪、列传、世家等部分因篇章、行文的原因而不能够完整记载叙述的部分进行补足,使读者能够简明清楚地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弥补了纪传体记载事件的不足以明晰事件全貌的缺点。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
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春秋》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1.编年体。
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
2.纪传体。
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创始人是西汉的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纪传体史书。
3.纪事本末体。
主要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4.国别体。
主要特点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5.通史。
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6.断代史。
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汉书》。
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
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
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
下面对我国古代几部著名的史书作简要介绍:《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實,由項羽本紀「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這段敘述即可知,在秦滅之際,項羽雖無帝王之名,卻掌握了帝王實權,號令天下,連劉邦的「漢王」頭銜也是項羽所封,是政局變化的關鍵人物。司馬遷首創本紀體例,又將項羽及呂后列入,正代表了一個史學家卓越宏闊的史觀。以下分四點說明:
1.政由羽出:秦十五載而楚,楚五載而漢,項羽有滅秦之功;楚漢之際,秦已滅,而漢尚未稱王,雖當時立有楚國義帝,但代秦而號令天下,分封諸侯的實際人物是項羽,連劉邦之為漢王也是項羽所封,所以項羽已有其天子之實,只是無其名而已,而且他號稱霸主,儼然已有天子的氣概。
B.舉例:《國語》、《戰國策》。
(5).記言體
A.性質:以「言」為主。
B.舉例:《尚書》、《國語》。
《項羽本紀》
項羽既非帝王,司馬遷何以為其立「本紀」?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就對司馬遷的作法不以為然,他認為「項羽崛起,爭雄一朝,假號西楚,竟未踐天子之位,而身首別離,斯亦不可稱本紀,宜降為世家。」(《史記》索隱)
史書分類
(1).紀傳體
A.性質:以「人」為主。
B.舉例:《史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漢書》等正史。
(2).編年體
A.性質:以「時」為綱。
B.舉例:《春秋》、《春秋》三傳、《資治通鑑》、《竹書紀年》。
(3).紀事本末體
A.性質:以「事」為綱。
B.舉例:《通鑑紀事本末》。(宋袁樞撰)
(4).國別史
A.性質:以「國」為主,分國記載。
2.不以成敗論英雄:史公深深惋惜項羽事功不成,其實也在隱約之中,有為他自己救李陵失敗申辯的意味,即:不當以成敗論英雄。
3.揭亡秦之功:「秦失其道」,始皇殘忍暴戾,焚燒典籍,使先王之道幾墮於地,項羽和陳涉同樣都有亡秦之功,在<始皇本紀>後列<項羽本紀>,寫他推翻秦朝的經過,正可大快人心。
4.由項羽牽出時事:秦漢之際時局紛亂,英雄紛沓並起,史事千頭萬緒,盤根錯結,史公以簡馭繁,藉<項羽本紀>一筆寫之,或插敘,或陪敘,或帶敘,或附傳,以人著事,井然有條,寫項羽而旁及他事,諸事最終合到項氏,如節節歸根,亦如百川之歸大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