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新中国内政外交(1)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编写:王汉会●学习目标1、学习要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学习提示:了解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学习延伸:初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利用课本第15页导读框中的内容导入新课。
二、揭示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学交流(一)学生自学课本15——18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把相关问题的答案标注在课本的相应位置上。
1、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是;地点是。
2、1954年宪法:(内容)坚持,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是指。
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会议。
周恩来及时而鲜明地提出“”从而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二)学生合作交流以上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都不会回不准确的,教师明确。
四、释疑训练(一)教师点拨疑难问题1、P15和P18的想一想和P18材料阅读2、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及意义。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4、(二)学生背读这几个问题。
五、归纳总结(一)学生总结回归学习目标,结合学习目标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二)教师总结六、拓展延伸1、P19自我测评。
2、中考链接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下列选项不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的是()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C、平等互利D、求同存异●课后练习1、基础训练(C层)(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我国政府与哪个国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缅甸B.印度C.日本D.美国(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会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万隆会议2、能力提高(B层)(3)、下列对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描述,正确的是()A.1954年制定的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B.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C.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D.它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4)、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C.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D.推动了中国与苏联建交3、拔高训练(A层)阅读材料:材料一:“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课程标准: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1、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教学方法:启发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学生学习本课的导言。
进而引入新课: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二、新课:(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2、说一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学生考虑回答后,教师讲解有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第一课的一些内容相对比。
并结合本目中课文中的“想一想”与“每课一得”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
它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一部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类型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现在它的民主性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近代史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与法制的奋斗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艰辛历程,理解民主和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第3课_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 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和 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 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 一个条约。
请问: 资料图片反映 了哪两个国家 的外交场景? 两国签订了什 么条约?有什 么意义?
—中国和苏联 —《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 —打破孤立封锁, 巩固中苏团结
宪法规定
1、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的国家。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 方人民代表大会制)。
毛泽东当选为 国家主席
周恩来被任命 为国务院总理
对比两次会议的不同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地点 重要文件 文件内容 选举国家 领导人 意义
回想过去,关注当今,瞻望未来,你 对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发展有什么感触或 体会?
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智慧 谋略。 外交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弱国无 外交”。 经济发展,国家强盛是开展外交的坚实后盾。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
外交是妥协的艺术,要有“宽容大度”的气质。
外交同国家领导人正确决策分不开。
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亚洲和非洲国家政府 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 我国政府派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出席 会议。这次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 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与会 共29个国家。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会议的召开:时间1955、4 地点 印度尼西亚 万隆 中国政府代表 周恩来 2、会议的性质: 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第3课 新中国的的内政与外交
如果中国的龙,印 度的水牛,埃及的人面 狮,缅甸的孔雀,泰国 的白象,越南的蛇,菲 律宾的老虎,印尼的公 牛团结一致,必将国际 殖民主义粉碎
中国总理的发言应受到最大的重视。 ——尼赫鲁
• 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的人一个很好的答 复。 • ——吴努 • 周恩来善于等待时机的外交才能简直是登 峰造极。 • ——一个美国记者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闭幕式上发言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臧东艳
一、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背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
大规模展开,加强政治和法制建设 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立法机构: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宪法的内容及意义
• 内容 • 宪法规定的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 国家的根本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 意义: •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 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首次提出 • 1953年12月 中国与印度 •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2.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的会议 3.方针:求同存异(周恩来提出) 4.意义
新中国的态度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3.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亚非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1、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45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二、教学重点:通过感知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对中国第一部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历史知识的学习,把握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三、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完成14页“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2、新课: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是什么?其中心任务是什么?(2)、为什么说1954年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为宪法是我国要根本大法。
这部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一部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类型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现,在它的民主性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每课一得”)(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新的国家领导人有哪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新中国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国际环境如何?(讨论)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遏制和封锁,许多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内容。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②过程与方法: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我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图片《萨马兰奇宣布中国申奥成功》、《中国申奥代表团成员兴奋欢呼》、《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
教师: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申奥成功,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外交成功的重要表现。
那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如何,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方针,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民主的乐章-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教师出示导读自学,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结合课本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二:和谐的音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答案:二、(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需要。([提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产生 的影响去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内容,已 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都会发挥它的作用。对于处理国际争端仍会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万隆精神。涵义 是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 谊。 (4)继续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其它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3 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目录导航
学习目 标 讲授新
课 课堂小 结 课堂演
练
学习目标
1、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 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 史实。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观看纪录片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件3 北师大版
复习提问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从此站起来,成 为新国家和新社会的主人,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的权力得到了保障,《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 人民利益的宪法。而新中国却遭受到了以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但这并没有阻拦住中 国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让我们共同来目 睹新中国内政外交的风采!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 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一届全国人大
1954年9月
2015年3月3日起,
“两会”在京召开。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 大) 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的简称。 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 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 上,“外交”同“屈辱” 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 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 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 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 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 在地上办外交呢?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内政
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 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大 4(.会1)议通内过容《:中第类华一型人部民的社共宪会和法主国。宪义法》。
(2)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5.宪法内容: 6.宪法地位: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
(2)确立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②权力机关:各级人大 民主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毛泽东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文件 《共同纲领》
内容 国名;国家性质
地位
临时宪法
会议 第一届政协
时间
1949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印度前总统纳拉亚南
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 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 今天依然适用。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背景: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感受国家实力的增强与周恩来的外交魅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是中考的重点、热点。
训练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教学课题:《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材分析:《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在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是承上启下的内容,由于新中国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稳定了政权才有了这一时期内政与外交方面的成就,进而又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一个很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情景再现,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方法:1、互联网搜索教学,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信息化探究教学;2、情境教学法,采用情景再现,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3、问题教学法,根据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上课地点:多媒体教室课前准备:1、搜索相关资料、视频音频文件,制作课件2、做好学生课前指导,尤其是情景再现的指导(一)复习式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新中国通过稳定物价、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巩固了国家政权。
政权的巩固就为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方面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二)讲授新课(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第一个子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思考以下几个问题: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颁布的时间?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学生考虑回答后,教师讲解有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本目中课文中的“想一想”与“每课一得”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
第3课__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定稿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机 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周恩来总理与尼赫鲁总理会谈
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努会谈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 你知道“克什米尔公主号” 事件吗?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 1、会议的召开:时间 1955、4 地点 印度尼西亚 万隆 • 中国政府代表 周恩来 • 2、会议的性质: 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
毛泽东当选为 国家主席
周恩来被任命 为国务院总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缅甸时共同发表。
• ①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代表的谈判中, 首次提出。②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
为什么说周恩来的发 言体现了民主精神?
会议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新 中 国 的 内 政 与 外 交
性质 意义 提出过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会议的性质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会议的主题 “求同存异”
•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 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它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到达万隆机场 受到热烈欢迎。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
印度总理尼赫鲁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演 说。” 缅甸总理吴努说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 的人一个很好的答复”。 埃及总理纳赛尔说:“他是想答复我们昨 天听说的关于他的问题。我喜欢他的演 说。” 巴基斯坦总理穆罕默德•阿里说:“这是 和解的演说。” 菲理宾外交部长罗慕洛说:“这个演说是 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 北师大版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学目标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难点: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为了打破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封锁和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新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内政外交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改善了国际关系。
你知道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吗?周恩来总理是如何以高超的外交艺术赢得与会国代表钦佩的?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进新课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请学生们观看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2.第一部宪法的制定(1)设问:新中国成立之初分别以什么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随着形势的发展,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迅速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被提上议事日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宪法。
(2)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教师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力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3)现场新闻报道——《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见学科教研中心)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课件 北师大版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 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 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 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 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 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 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 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 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为什么说1954的宪法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 “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 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 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这种卑鄙的伎俩,不会影响中英 两国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 的和谐,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 力量阻挡不了的。
外交: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 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 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 ‘马路’呢?”周总理不假 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 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 路。”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 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 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 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 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 "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 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 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 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A、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干涉和侵略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执教者:张亮灌南县长茂中学教材内容:本课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从法律上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赢得了亚洲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执教对象:灌南县长茂中学八(1)班一、课程标准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以法治国的必要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根据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到因素的分析,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确定本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通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提出及性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和意义、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能力目标: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外交政策和成绩,提高分析、综合及组织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学习过程:整体感知:自主梳理::新中国时间第一部宪法《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提出:年,首次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共同倡导:年,三国分别为、、。
意义:时间,地点,中共代表:。
万隆会议方针,作用。
合作探究:综合以上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材料一:新中国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便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而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材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三: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犯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环境如何?(2)材料三中所说的“这些原则”指什么?根据材料二、三列出其内容。
(3)“这些原则”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这些原则在国际上发挥了什么作用?知识拓展:独立思考下列问题,之后组内交流答案。
印度总理尼赫鲁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演说。
”缅甸总理吴努说:“这个演讲是对抨击中国人的一个很好的答复。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建国初期我国内政和外交领域有 哪些重大成就?
①1954年9月,第一届人大通过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和印度、缅甸联合发表。 ③1955年4月,周恩来代表参加万隆会议,提 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对比两次会议的不同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及会议的圆满成功
这里的“同”和“异”指的是什么? 同: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
和发展民族经济。
异:
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处境不同
“求同存异”的含义?“同”和“异”指 的是? 在国际关系中任何国家都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 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权 力机关)。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被迫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主要有: 1842年《南京条约》 共同探究
1895年《马关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
昨 日 的 思 考
由此可见中国 在近代历史上 的外交特征是 什么?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 “外交”和“屈辱”是一对 孪生兄弟。……清朝的西太 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 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 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3、内容及意义:
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是在哪年提出来的?
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①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 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 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 度和缅甸时共同发表。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明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要紧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
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什么原因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收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难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如何认识西藏的和平解放导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毫无立足之地。
史实说明:“弱国无外交”。
那么,新中国建立之后,为建立和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制定了什么外交政策?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授新课:【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1954年9月北京2、会议内容: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要紧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确定了我国的全然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⑵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人民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强调: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共同纲领》失去作用;改政务院为国务院,并作为国家最高的行政结构,因此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被撤消;周恩来只担任国务院总理,不再兼任外交部长。
【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那么1、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同印度代表谈判中,中国政府首次提出。
2、和平共处五项原那么的内容〔书P16〕3、作用〔妨碍〕: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妨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一次外交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周恩来介绍了 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对外方针后,回答记者提问。 一位西方记者提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 资金?”这实际上是讥笑我国建国初的贫穷。 周恩来 正色作答:“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 分。”全场愕然,鸦雀无声。 周恩来以风趣的语调解 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十元、五元、二元、 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10种 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 由全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 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 上最有信誉的货币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周恩 来一语惊四座,大厅内顿时响起了听众的热烈掌声。
2、正式发表: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共同发表。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3、内容: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影响: 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万隆会议 —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1、地位: 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周恩来对万隆会议最大的贡献: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 同: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异: 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各国的发展情况不同、 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各国的意识形态不同。 3、万隆精神: 指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精神。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 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 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 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 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 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 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 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程标准: (1)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3)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一、内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 1、 颁布: 2、主要内容: (1)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宪法的性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外交: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最早提出: 1953年,中印关于西藏问题进行 谈判,周恩来最早提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场
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参与了起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工作。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机 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周恩来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努会谈
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到达万隆机场 受到热烈欢迎。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材料阅读: 材料1、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 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是来求同而不是 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材料2:20世纪50年代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 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
同指什么?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什么? 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各国的发展情况不同、 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各国的意识形态不同。
有何意义?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 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 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 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知识梳理 1954 1. _____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它规定我国的根本政 __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治制度是__ ___________,这是我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 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周恩来。 2. 1953年,最早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 ________ __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 _______、 、 、 万隆 4. 1955年,_______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பைடு நூலகம்这次会 亚非 议是第一次由______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求同存异” 会议上周恩来提出____________方针,促进了会 议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