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莎士比亚的复仇剧在众多的改编中推陈出新,成为戏剧史的一大奇观。
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哈姆雷特》教案设计】【超前学习】学习目标1.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雷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学习难点哈姆雷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学习方式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学生展示——延伸拓展——反馈提升以学生活动为主,以质疑、提问展开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学案设计以程序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完成学案。
【善后学习】一、导入新课To be and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虑得到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名句。
你能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二、依案自学(一)初步感知1.交流初读感受。
《哈姆雷特》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即全剧的结尾部分,主要情节是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是全剧的高潮。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2.理清人物关系。
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请同学们设计人物关系图。
(二)质疑问难由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解决。
小组不能解决的,提到全班解决,或老师参与解决。
三、合作探究(一)合作学习1.尖锐的人物矛盾冲突设问1: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的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那么选文中“比剑决斗”有几组主要矛盾冲突?设问2:哈姆雷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2.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设问3:如何认识雷欧提斯这个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5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引言《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也是全球文化史上最为经典和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教案将为教授该剧的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杰作。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哈姆雷特》,学生能够了解并分析戏剧文本的结构与形式;2.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升他们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3. 帮助学生掌握表演戏剧的基本技巧,并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4. 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哈姆雷特》原文剧本;2. 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译本和解读材料;3. 影音资源,如电影版本的《哈姆雷特》;4. PPT或其他教具。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了解背景知识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和文化。
第二步:读剧本1. 学生分组,分配剧本角色,然后大家一起朗读《哈姆雷特》的部分场景。
这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戏剧的语言和情节,同时熟悉各个角色。
2.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提问、讨论和思考。
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剧中人物的性格、动机和思想。
第三步:深入探究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对特定主题或场景进行深入研究,比如自杀主题、父子关系、复仇等等。
2.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问题或讨论指南,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深化对剧本的理解。
第四步:角色扮演和演出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并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组内成员可以自由分配角色,也可以通过面试等方式选拔角色。
2. 学生们可以在小组内排练,然后在全班面前表演。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演技巧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演绎角色。
第五步:评价和总结1. 学生们可以互相评价和反馈,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评价指标,引导学生进行有建设性的讨论和反馈。
2. 教师可以组织小测验、写作和口头报告等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对《哈姆雷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哈姆莱特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liuxue86。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帮助学生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哈姆雷特的复仇动机和内心挣扎。
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社会批判。
2、教学难点探讨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
理解作品中的悲剧意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品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人物特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的电影片段或讲述一个与复仇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2、讲述《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
(三)情节梳理1、请学生概述《哈姆雷特》的主要情节,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2、重点强调关键情节,如哈姆雷特父亲的死亡、鬼魂的出现、哈姆雷特的装疯等。
(四)人物分析1、哈姆雷特引导学生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优柔寡断等。
探讨他延宕复仇的原因,如道德困境、对死亡的思考等。
2、其他人物分析克劳狄斯的阴险狡诈、乔特鲁德的软弱等。
探讨波洛涅斯、奥菲利娅等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
(五)主题探讨1、复仇主题讨论复仇在作品中的意义和表现。
思考复仇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2、人文主义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如对人性的尊重、对自由的追求等。
探讨人文主义在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局限性。
(六)艺术特色1、语言艺术分析作品中精彩的对白和独白,体会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讲解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戏剧结构探讨作品的结构特点,如情节的紧凑性、悬念的设置等。
(七)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你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2、作品中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吗?为什么?(八)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哈姆雷特》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教案大全
⾼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亚创作于1599年⾄1602年间的⼀部悲剧作品。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希望⼤家喜欢! ⾼中语⽂《哈姆莱特》教案⼤全⼀ 教学⽬标: 1、了解莎⼠⽐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体味“⽐剑”中主要⼈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学评论界有⼀句名⾔:“有⼀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剧作家莎⼠⽐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物。
⼆、作者简介。
威廉·莎⼠⽐亚,英国⽂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代表作有四⼤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莎⼠⽐亚⽣活在⽂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到中年的莎⼠⽐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主义的理想给⼈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分突出。
《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种审美观照。
三、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物的死亡⽽结束。
主⼈公虽然死了,令⼈⼼痛,但他为之奋⽃的理想却胜利了,使⼈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公之死给⼈以悲壮感,⽽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物的⾏动必须出⾃他们本⼈的意志和内⼼,即悲剧⼈物之所以⾛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应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四、复述基本剧情 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
⽽叔⽗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与幽魂对话,获知叔⽗谋害⽗王之真相,王⼦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出⽼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当场⾊变,母后以为王⼦疯了。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哈姆雷特》,使学生了解莎士比亚戏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分析戏剧的结构、人物性格塑造和语言运用。
3.运用英语进行文学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1.2阅读、分析和理解《哈姆雷特》的戏剧结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1.3探讨《哈姆雷特》的主题、意义和影响。
1.4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考。
2.教学方法2.1小组合作阅读讨论。
2.2师生互动讲解。
2.3视听材料辅助教学。
2.4课堂讲演和作文等形式展示。
四、教学步骤1.第一课时1.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莎士比亚时代的背景和作品风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1.2介绍《哈姆雷特》的故事背景、主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1.3分组进行第一幕阅读,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2.第二课时2.1师生合作解读第一幕的戏剧结构和语言运用,解释古英语的一些常用词汇和习惯说法。
2.2针对第一幕的内容,展开学生之间的辩论,讨论哈姆雷特的性格和行为是否合理,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3引导学生反思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的发展,并预测后续情节的走向。
3.第三课时3.1观看相关视频材料,比较不同导演对于哈姆雷特的演绎和解读,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不同演绎方式对戏剧意义的影响。
3.2进行第二幕的阅读,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读人物对话和行为背后的含义,分析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
3.3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或小组讨论,探讨戏剧中的父子关系、亲情和欺骗等主题。
4.第四课时4.1学生进行剧情推理和角色心理分析,预测哈姆雷特的下一步行动并解读其动机。
4.2阅读第三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斗争。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
《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哈姆雷特》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悲剧作品,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
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哈姆雷特》阅读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哈姆雷特》阅读教案1【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
2. 掌握该戏剧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3. 分析戏剧中的角色、对白和意象等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戏剧简介和背景知识。
2. 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 情节梗概和主要事件。
4. 文学艺术手法分析。
5. 主题和思想探讨。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戏剧1. 创设情境,介绍莎士比亚的背景和戏剧的重要性。
2. 展示《哈姆雷特》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认识戏剧1. 简要介绍《哈姆雷特》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步:解读情节1. 通过简要梗概介绍戏剧的情节发展。
2. 学生自主阅读或分组阅读戏剧,理解故事情节。
3. 导引学生分析关键场景和重要事件。
第四步:分析文学艺术手法1. 引导学生分析戏剧中使用的比喻、隐喻、对白等艺术手法。
2. 讨论这些手法在戏剧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步:探讨主题和思想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哈姆雷特》所探讨的主题和思想。
2. 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的表现,自由发挥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六步:总结与展示1. 小组展示分析文学艺术手法和思考的结果。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收获和思考。
3. 分享其他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文学艺术手法的准确性和深度。
4. 学生的群体合作和展示能力。
五、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或相关人士进行讲座或讲解莎士比亚戏剧。
2. 组织学生观看《哈姆雷特》的电影或舞台剧。
3. 设计戏剧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改编或重新演绎经典情节。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哈姆雷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有了初步掌握。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哈姆雷特》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二、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1、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具体情节略。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3、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四、欣赏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雷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雷特:得意,纳闷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
《哈姆雷特》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哈姆雷特》为主题,选取了教材中与该剧相关的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剧情梗概、主要角色介绍、戏剧背景、著名独白与对话、主题思想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哈姆雷特》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理解该剧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精神。
2. 培养学生品味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戏剧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哈姆雷特》主题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深入理解。
重点:分析戏剧文本,学习著名独白与对话,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片段、戏剧道具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哈姆雷特》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戏剧的世界。
2. 讲解:详细介绍《哈姆雷特》的剧情、角色和背景,让学生对戏剧有全面的了解。
3. 分析:选取著名独白与对话,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感受戏剧的语言魅力。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戏剧中的某一角色或情节,并进行分享。
5.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剧情梗概2. 主要角色3. 社会背景4. 著名独白与对话5. 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爱情悲剧源于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冲突,表现了人性的挣扎和无奈。
2. 作业题目:以《哈姆雷特》为例,谈谈你对悲剧的理解。
答案示例:悲剧是一种表现人生苦难、冲突和毁灭的艺术形式,通过悲剧,人们可以反思生活、认识自我,达到心灵的升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了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品味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
哈姆雷特教案(优秀11篇)《哈姆雷特》节选1《哈姆雷特》(节选)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人物的方法;2.启发诱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品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资源《哈姆雷特》剧本、计算机网络、《哈姆雷特》课件、贝多芬《献给爱丽丝》教学程序一、课前展示课题(幻灯片1),同时播放贝多芬《献给爱丽丝》。
导语:文学是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感染着读者。
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前段时间我们阅读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且写出了短评,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来谈谈阅读《哈姆雷特》的体会。
对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品评。
今天我们着重谈谈《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品评人物的一般规律。
二、展示教学目标:通过讨论掌握品评人物的方法。
(幻灯片2)三、引导学生讨论:由于知识水平、生活阅历、思想观念、阅读心理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是不相同的。
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幻灯片3)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眼中的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展示《王子复仇记》剧照:哈姆雷特特写镜头。
(幻灯片4)三、学生畅所欲言。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
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哈姆雷特》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篇一: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
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
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
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哈姆莱特》教案7篇
《哈姆莱特》教案《哈姆莱特》教案7篇《哈姆莱特》教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学习重难点】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3.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4.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一、莎士比亚(1564-1616):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在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传奇剧:《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辛白林》二、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三、关于《哈姆莱特》:1.《哈姆莱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剧本。
2.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
他是个乐观、充满理想的青年。
但是,父王老哈姆莱特突然身亡、叔父克劳狄斯登上王位、母亲改嫁新王等一连串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
他对这个世界感到厌倦,更使他烦恼的是,他不清楚父亲的死因。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
克劳狄斯趁国王午睡时,用毒草汁滴入他的耳朵里,毒死国王。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3篇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理解本剧的主题。
3.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雷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2. 把握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戏剧结构。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哈姆雷特》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复仇而展开的故事。
2. 主要人物:哈姆雷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波洛涅斯等。
3. 关键情节: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奥菲莉亚的悲剧、克劳狄斯的阴谋等。
4. 经典台词:例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疯狂的母亲,疯狂的儿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戏剧结构。
2. 难点:如何评价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简介、人物关系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关键情节、人物性格等。
3. 鉴赏法:分析作品的语言、戏剧结构等艺术特色。
4.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哈姆雷特》的背景和作者莎士比亚。
2. 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
3. 分组讨论,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4. 课堂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分析:《哈姆雷特》与其他莎士比亚作品的异同,如《奥赛罗》、《李尔王》等。
2. 电影鉴赏:观看《哈姆雷特》的改编电影,分析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差异。
3. 舞台剧体验:组织学生观看《哈姆雷特》的舞台剧表演,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如评论文章的质量。
3. 知识掌握:测试学生对《哈姆雷特》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4. 思辨能力:评价学生在分析作品、提出见解等方面的批判性思维。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哈姆雷特》原著剧本或简化版剧本。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模板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模板《哈姆雷特》教学设计模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哈姆雷特》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⑴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⑵欣赏戏剧的语言艺术⑶掌握欣赏戏剧的一般技巧⑷通过哈姆莱特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教学重点:⑴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⑵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⑴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⑵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
板书:《哈姆雷特》二、复习提问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哪些人物?2、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三、布置任务:围绕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幻灯片)1、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⑴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⑵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⑶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坚持个人复仇。
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2、戏中,哈姆雷特的内在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哈姆雷特,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雷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四、完成任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1、(1)不是。
高二语文必修课程《哈姆雷特》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
高二语文必修课程《哈姆雷特》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高二语文必修课程《哈姆雷特》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⑴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⑵欣赏戏剧的语言艺术⑶掌握欣赏戏剧的一般技巧⑷通过哈姆莱特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教学重点:⑴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⑵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⑴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⑵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
板书:《哈姆雷特》二、复习提问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哪些人物?2、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三、布置任务:围绕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1、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
⑴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⑵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⑶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坚持个人复仇。
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2、戏中,哈姆雷特的内在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哈姆雷特,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雷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四、完成任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1、(1)不是。
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
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
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教学要求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释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悲剧的情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
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
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
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四、研习课文。
(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匍匐..(pūfū) 意旨.(zhī) 暴虐.(nuè) 祈祷.(dǎo) 轻蔑.(miè) 难堪.(kān)怪诞.(dàn) 忏.悔(qiān) 踌躇..(chóuchú) 迷惘.(wǎng) 延宕.(dāng) 虔.敬(qián)紊.乱(wěn)劝诱.(yòu)嫁奁.(lián)陨落..(yǔnluò)横.暴(hèng)2.解释下列词语:(1)神魂颠倒:【注音】:shén hún diān dǎo【释义】:神魂:精神,神志。
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
(2)紊乱:【注音】:wěn luàn【释义】:杂乱;纷乱:秩序紊乱|言语紊乱。
(3)涂脂抹粉:【注音】:tú zhī mǒ fěn【释义】:脂:胭脂。
搽胭脂抹粉。
指妇女打扮。
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4)鞭挞:【注音】:biān tà【释义】:鞭打。
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
(5)当机立断:【注音】:dāng jī lì duàn【释义】:当机:抓住时机。
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6)陛下:【注音】:bì xià【释义】:对君主的尊称。
(7)殿下:【注音】:diàn xià【释义】: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
现用于外交场合。
(8)创伤:【注音】:chuànɡ shānɡ【释义】:1.伤害。
2.被刀剑﹑火器等所损伤。
3.指伤口。
4.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等给国计民生带来的破坏。
(9)烟视媚行:【注音】:yān shì mèi xíng【释义】:烟视:微视;媚行:慢行。
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二)整体分析课文1.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
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
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
)2.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
)3.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
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文主义的代表。
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4.这一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
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
这时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
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
5.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
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6. 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五、作业:1.熟读课文。
2.预习讲义。
第二三课时一、复习提问:(略)二、分析课文内容:1.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国王与身边的侍臣及王后之间的对白。
写心怀鬼胎、惊疑不定的国王与侍臣密谋商量试探是否“因失恋而疯狂”的哈姆莱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
写的是奥菲利娅被狡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试探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
写的是他们试探后的密谋。
)2.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的冲突进行的?(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之间的冲突进行的。
课文节选的这场戏,也将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冲突放在主要冲突的位置上。
戏中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之间因无法沟通产生误解后的冲突,及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都是围绕这一主要冲突展开的。
)3.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这些冲突实际上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
在当时来讲,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
从表面看来,冲突是在一对恋人之间展开,但表现的却是对人生的思索。
通过冲突塑造了人物,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通过人物,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
总之,这场戏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情节生动曲折,波澜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特别是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的塑造,是戏剧通过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为典型的艺术特色之一。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充分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