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a78f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0.png)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以下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
1.生物的生存需求:这包括对食物、水、空气、阳光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需
求。
同时,生物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2.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是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通常从绿色
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食物网则是一个更复杂的网状结构,包括多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3.种子发芽的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
4.植物生长的条件:除了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植物生长还需要阳光和
土壤。
5.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动物的生活习性: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这说明它们对环
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以上是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知识点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的生存需求、食物链和食物网、种子的发芽和植物的生长条件以及蚯蚓和动物的习性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理论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e92d5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0.png)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巩固所学内容。
1. 第一单元:物体的热胀冷缩1.1 热胀冷缩的概念- 物体受热后会膨胀,受凉后会收缩。
1.2 热胀冷缩的原因- 物体中的分子受热时会运动更加剧烈,造成物体体积的增加。
- 分子受凉时会运动减弱,造成物体体积的减小。
1.3 热胀冷缩的应用- 铁路铺设时要考虑铁轨的热胀冷缩,避免变形和断裂。
- 钢轮车在行驶时,由于受热会膨胀,需要留有一定的缝隙。
2. 第二单元:物体与环境的关系2.1 空气的特性- 空气是气体的一种,无色无味无形。
- 空气是物体的一部分,占据物体的一部分空间。
2.2 空气的作用- 空气可以支撑物体,使物体能够浮在水中或悬挂在空中。
- 空气对物体运动具有阻力,使物体减速或停止。
2.3 空气的压力- 空气对物体的压力是由空气的重量所致。
- 空气的压力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3. 第三单元:风的产生和大气的循环3.1 风的产生- 风是空气运动的产物。
- 太阳的照射造成地面温度不均匀,形成气流,产生风。
3.2 大气的循环- 大气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系统。
- 大气循环可以平衡地球上的温度,影响天气变化。
4. 第四单元:物体的结构和变形4.1 物体的结构- 物体有体积、质量和形状。
- 物体由分子构成,分子之间有空隙。
4.2 物体的形状- 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拉、扭、压等方式改变。
4.3 物体的变形- 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变化,称为物体的变形。
- 物体的变形有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
以上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3d8d20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60.png)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课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一-天。
2.用日影来计时(1)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每天最短),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
(2)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根据晷面上晷针的日影角度,人们就可以确定时刻。
3.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1)取一支香,分别在四分之一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
(2)燃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3)注意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4)燃香时间记录表。
燃香的长度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一-整支测量的时间15分钟. 30分钟45分钟. 60分钟我的发现同-根香,燃烧相同长度所用的时间相等4.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1.观察水流的速度: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缓流出。
仔细观察发现:水流的速度不是均匀的。
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但对同一个容器,我们控制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时,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相同。
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1)用瓶子(无底、瓶盖带孔)装200毫升水,用量杯接住从瓶中流出的水。
测量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100 毫升、150 毫升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记录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50毫升)1 第1个50毫升91 100毫升198第2个50毫升107 150毫升327第3个50毫升129(3)实验结论: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越来越慢,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时所用时间增加。
3.当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以均匀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用水滴的好处是流速较慢,计时更准确,而且不用频繁地进行加水等操作。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91c4b29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7b.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2.把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3.太阳能热水器涂成黑色,是为了增加吸热的效果。
对于简易的太阳能,吸收太阳能最好的是斜放式黑色金属箱。
太阳能是最洁净的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4.太阳光给我们带来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热,太阳表面的温度是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摄氏度。
5.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的中午太阳最高,影子最短。
6.物体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一天中影子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总在一条直线上。
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长—短—长。
7.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同样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医生戴的额镜和汽车的后视镜,都是巧妙的运用了反射的原理。
通过光的反射,我们以看到书本上精美的插图。
8.潜望镜的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两个镜片都是平面镜。
问答:1.凹面镜对光线有反射汇聚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也有汇聚的作用,2.奥运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场上是如何点燃的。
答;运用凹面镜取火,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3.用温度计测量镜子反射光的光斑处温度,不用镜子光弱温度低,1面镜子光较弱 3面镜子光较强,6面镜子光强,会画柱状图,光的强度跟温度有关,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红板黑板蓝板黄板绿板白板,受热后温度最高的是黑板,最低的是白板。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地球内部的火山和地震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076a99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8.png)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33db92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f.png)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一、知识点梳理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
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如石头、泥土、空气等。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直接用感官去感知事物。
间接观察:利用工具或仪器进行观察。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对某个现象或问题产生疑问。
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测。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收集证据: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4. 生物的分类动物界: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植物界: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
微生物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5.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6.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过程。
二、重点概念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无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两种基本的观察方法。
直接观察用感官,间接观察用工具。
3.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1db67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c.png)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44455aa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a.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习内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极光)。
人速光源:(点燃的蜡蚀)、(点燃的油灯)、(开启的电灯)、(篝火)、(火炬)、(手电筒)、(点燃的火把)。
月亮、彩虹、玻璃幕墙、反光板等不是光源。
4.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5.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2.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4.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3.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刽(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的光。
6.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7.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8.手影游戏、猴子捞月、凿壁偷光、杯弓蛇影、一叶障目、圣火采集,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4.七色光1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2.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4.彩虹的颜色从(内圈)至(外圈)接顺序是:紫、靛、蓝、绿、黄、橙、红。
5.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6.光既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60803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79.png)
// 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4.(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5.(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6.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4.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5.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物体向光的一面是(明亮的),背光的一面是(黑暗的)。
2.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如果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地球处于月球阴影中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便形成了日食。
5.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时,如果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月球处于地球阴影中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便形成了月食。
6.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五年级上册科学 知识点梳理归纳,暑假预习
![五年级上册科学 知识点梳理归纳,暑假预习](https://img.taocdn.com/s3/m/fbc0713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13.png)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梳理归纳,暑假预习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第1课《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2)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第2课《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2)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3)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60192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8.png)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光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电灯、萤火虫等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6、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会画光在潜望镜中的路线图)8、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0、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ebb6ade89eb172ded63b7ae.png)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0a673bcbceb19e8b8f6baaf.png)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种子发芽实验(一)(二)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例如:要看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温度、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保持干燥);要看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温度、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另一组种子不受到光照,放在黑暗的地方);要看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不控制的条件为(光、水、空气、养分),要控制的条件为(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下,另一组种子放在低温下)。
4.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香蕉树、松树、仙人掌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香蕉树生活在热带,长着宽叶,可以更多的蒸发水来适应炎热。
松树生活在高山上少水,叶子是针状叶,这样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适应缺水,仙人掌生活在沙漠等干旱的地方,叶子是刺状叶,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
三蚯蚓的选择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3.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
4.请你说出企鹅、青蛙这两种动物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它们混身长满了厚厚的毛,身上有厚厚的脂肪,这样可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青蛙,生活在水里和陆地上,到了秋天,它就会钻到泥土里冬眠,这样它就可以安全的过冬了,来年春天它就会回到地面上来。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五年级科学上册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23f99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8.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必考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
1. 光的折射:当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例如,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
2.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时会发生折射,形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3. 棱镜:棱镜是一种由两两相交但彼此均不平行的平面围成的透明物体,用以分光或使光束发生色散。
4. 反射: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5. 光的反射规律:光在反射过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6. 潜望镜原理: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度角放置。
潜望镜的应用有很多,被广泛用于军事上作为侦察仪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详细内容,建议查阅课本或者咨询相关老师。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82838a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1a.png)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 地球和宇宙
-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近似球形的天体,围绕太阳公转,同
时自转。
- 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旋转,对地球的潮汐有影响。
2. 物质和能量
-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能量的转换:如热能、电能、光能等,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量保
持不变。
-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3. 生物和环境
-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
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 人体的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 人体对疾病的防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5. 科学探究方法
- 观察: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收集信息。
- 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 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交通、通讯、医疗等方面的进步。
- 科学伦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 环境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ceea76a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9.png)
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总结植物
- 植物的特征: 有根、茎、叶,并能进行光合作用。
- 植物的繁殖: 通过种子和无性繁殖进行。
- 植物的生长: 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 植物的分类: 被分为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
动物
- 动物的特征: 能动、有感觉和呼吸,多细胞和异热动物。
- 动物的骨骼: 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动物的繁殖: 通过交配和生产后代进行。
- 动物的分类: 被分为鸟类、昆虫、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
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环境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健康。
- 省电节能: 合理使用电力,减少能源消耗。
- 节约用水: 合理使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 分类回收垃圾: 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科学实验
- 科学实验的步骤: 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
- 实验室安全: 进行实验时需佩戴安全眼镜、手套,注意实验室设备的正确使用。
- 常见的科学实验: 分离混合物、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容积、观察物体的密度等。
以上是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知识点的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动物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已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已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ce82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b.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已整理)
本文档汇总了五年级科学上册的各个知识点,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提供参考。
科学与生活
- 科学是什么
- 科学的特点和方法
- 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质
-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区别和特点
-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
声音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特点和性质
- 听力保护的重要性
光
- 光的传播和反射
- 彩虹的形成
- 光的折射和透明物的特点
磁铁
- 磁场的形成和性质
- 磁铁的吸引和排斥
- 磁铁的用途
力和运动
- 力的作用和特点
- 初速度、终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与静摩擦的区别
生活中的化学
- 溶解和溶液的性质
- 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特点
- 食物中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简单电路
- 电流的产生和电路的组成
- 导电材料和绝缘材料的区别
-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的主要知识点的汇总,希望对学生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知识解释和例题讲解,请参考教材或向老师寻求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
草、兔、鸟、蛇、蝗虫、鹰
1草→兔→鹰2草→蝗虫→鹰3草→鸟→蛇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6草→蝗虫→蛇→鹰
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
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每秒。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特点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有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
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注意:拉开的弓才有弹力,没有拉开的弓就没有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鞭炮、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必须对物体用阻力。
7. 弾簧测力计在生活中常被称为弾簧秤,它由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弾簧五部分组成,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
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1)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2)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值。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5、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