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羊皮鼓舞蹈文化解读

合集下载

鼓之 舞之 神之——浅谈“陕南羊皮鼓舞”

鼓之 舞之 神之——浅谈“陕南羊皮鼓舞”

人 手拿 一 用 羊 皮 蒙制 而 成 的 在蒲 扇形 鼓 道
具 而得其 名 。 ( ( 羊 角壶 舞 的表 演 以双人 一 组对 舞 为 主, 场 面大 的可 组 成三 四组 , 反 复接 跳 。 舞 者 所 用道 具 有羊 皮扇 鼓 、 司刀 、 角 号等 。 表演 时 先 吹起 号 角 , 挥动摇响“ 司刀” , 舞 者 即 上 场 表演。 舞 者 击鼓 抖环 , 同进 同退 , 时而屈 膝 前 进, 时 而弯 腰后 退 , 时 而拉 手对 转 ; 或背 靠 背
果。 也为 后世保 存 了珍 贵的舞 蹈文 化 的活 史
料。
舞蹈 成 为一 种技 艺 的展示 , 创 造 了精 湛 的表
演技 巧 。

韵 的 整体 韵律 性和 含仰 、 屈伸、 开合、 顿挫 的
鲜明 , 以及 鼓声 发 出 的节 凑快 感 。他 们穿 着

民 间舞 蹈 是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一 个 重要 组 成 部分 , 由于 它 世 代繁 衍 于 民 间 , 长期 植 根 于群 众 , 并和 广 大群 众 的思 想 感 情 、 道 德 观念、 宗 教信 仰 、 文化素质、 审美时尚、 民风 世俗 等有 着 千 丝万缕 的联 系 , 不 仅成 为 民族 精神 的凝 聚 , 也还 是 特定 社会 生产 力 发展 水
的声 响 , 再伴 以脚 步节 奏 声 、 急促 的腰 铃声 、
象征 性 ,与 传统 诗歌 、 绘画“ 寄物 抒情 、 托 物
言志 ” 的 艺术特 色相 一致 。 它是道 具之 一 , 而
道具 就是 描述 出人物 的形 象 , 性格 , 感情 , 说 明人 物关 系 , “ 羊皮 鼓舞 ” 的动作 大 而有 力 , 是动 中直 境 , 舞蹈 ,讲 究外 在 的 手 、 眼、 身、 法、 步与 内在 的意 、 劲、 精、 气、 神 的 舞蹈 形 式 。 羊 皮鼓 ” 既

非遗中国: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羊皮鼓金丝猴

非遗中国: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羊皮鼓金丝猴

非遗中国: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羊皮鼓金丝猴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络资源整理编辑。

羊皮鼓舞又称“跳经”,在羌语中称为“莫恩纳莎”、“莫尔达沙” 或“布滋拉”,是“释比”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具有鲜明的羌族文化特色。

这种舞蹈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祭祀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祭祀过程庄重严肃,后来演变为民间舞蹈,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言也更为丰富。

它生动地反映了古羌民族的生活状况、宗教信仰和内心世界,羌族“释比”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羌民族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表现形式。

羌族羊皮鼓舞在羌族传说中,天神阿巴木纳带着很多在各种祭祀场所用的经书赶路,由于路途劳累,在休息时睡着了,醒来后所有的经书都被一只山羊吃进肚里,正急的时候,树上的金丝猴对他说:“羊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山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

”此法果然灵验,为感激金丝猴,此后阿巴木纳在做法事的时候都佩戴金丝猴皮帽。

“羊皮鼓舞”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逆时针方向围圈而跳。

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执羌族羊皮鼓舞铜铃。

其他表演者手执羊皮鼓,人数一般为6——8人。

由于鼓大而沉,舞动起来费劲,鼓的摆动是靠表演者身体转动,伴以膝的上下颤动才得以起舞,形成独特的风格。

这种舞蹈一般无乐曲,无歌唱伴舞,凭着鼓点节奏,响盘敲击出的不同音响节奏组合而成。

羌族羊皮鼓舞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年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和请神、送神、祛病去灾等宗教活动中跳,分独舞、双人舞、集体舞三种,跳时由1到2名或多名巫师表演,他们戴金丝猴皮帽,手持神杖和盘铃,念动经文、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动鼓槌,在敲击中起舞,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轻响,在单一、迟缓的舞步中很快就能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

在“神灵附体”后,节奏开始加快,动作力度开始加强,蹲跳、转打,情绪一片振奋。

值得注意的是,表演中击鼓的舞姿看似简单,却技巧性很强,像著名的羊皮鼓舞《布拉兹》,既要有粗犷、稳健的特点,又要像猴一样轻盈敏捷,如“拧腰转身击鼓”、“持鼓绕头”、“屈腿左右旋转”、“旋摆髋部”及一些蹲跳击鼓动作,难度很高而且精彩,表演者和观看者都能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

岷县祭祀舞蹈“羊皮鼓舞”的源与流

岷县祭祀舞蹈“羊皮鼓舞”的源与流

TIBETAN PLATEAU FORUM岷县祭祀舞蹈“羊皮鼓舞”的源与流余吉玲(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作者简介:余吉玲(1986—),女,宁夏西吉人,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摘要:岷县羊皮鼓舞是人们祭祀神灵最直接的形式之一,这一项古老的祭祀活动,携带了许多文化信息,是农耕时期一种娱神又娱人的民俗仪式。

在历史的演进与传承中,岷县羊皮鼓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我们研究当地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岷县;祭祀;羊皮鼓舞羊皮鼓舞这一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陕南、甘肃、青海、川北等地区。

关于羊皮鼓舞的研究目前多为对陕西志丹县,甘肃陇南武都县、天水秦安县以及岷江上游羌族等这些地区羊皮鼓舞产生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文化象征符号、艺术审美等方面的研究。

如邓小娟《羌族羊皮鼓舞的文化符号与美学思考》一文,分析了羌族羊皮鼓舞包含的诸多羌族文化信息以及美学内涵,并认为在民族宗教观的影响下,羊皮鼓舞的仪式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与实用性,并兼着行教化而正习俗的作用。

王永强《武山旋鼓舞旅游开发初探》一文认为,武山旋鼓舞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是以舞蹈、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多元素的传统民间舞蹈。

它具有神秘性、地域性和季节性资源特点,同时具有艺术欣赏和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实现旋鼓舞旅游产业开发。

孔薇在其硕士论文《秦安传统民间仪式舞蹈文化研究》(2015年)中,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认为“羊皮鼓舞”作为一种当地特有的传统仪式舞蹈,在实践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文化特征,蕴含着秦安人的审美情趣、精神信仰与价值取向。

徐兵《羌族舞蹈艺术形成发展探析》、董密《羌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等论文都对羌族羊皮鼓舞的艺术表演形式、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等进行了探析。

目前对甘肃岷县羊皮鼓舞的研究较少,岷县羊皮鼓舞的表演道具、舞者的服饰、唱词、舞步、象征隐喻及文化内涵相较其它地区都有其独特之处。

秦安羊皮鼓舞发展概况综述

秦安羊皮鼓舞发展概况综述

秦安羊皮鼓舞发展概况综述作者:庞莹来源:《丝绸之路》2010年第08期[摘要]秦安羊皮鼓舞最初是作为一种祭祀仪式而存在的,其中不可避免地掺杂了一些封建迷信的糟粕。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沉淀了久远的历史,厚载着生活于此的人民的传统与文化,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特殊价值,体现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秦安羊皮鼓舞;民间艺术;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43-02甘肃秦安县的羊皮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过程。

有着“羲里娲乡”之称的秦安,自古属于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远古时代,祖先们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羊皮鼓,以羊皮鼓高亢嘹亮的鼓声来镇邪除妖、驱赶野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羊皮鼓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据《秦安县志》记载,在秦代、汉代、宋代时期,地处边疆的秦安连年征战不断,将士死伤无数。

为了祭奠将士们的英灵,当地巫师便以羊皮鼓为基础,配以特定的歌词,创造出一套祭祀用的仪式,于是羊皮鼓舞就与民间宗教相结合,成为祭祀场合专用的舞蹈。

随着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演变,羊皮鼓舞逐渐定型为现在的舞蹈形式,俗称为羊皮鼓舞。

秦安羊皮鼓舞分布广泛,几乎覆盖全县各乡镇,主要以兴国镇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分别有西南方向的千户乡、王窑乡、郭嘉镇,东北方向的莲花镇、五营镇、陇城镇等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全县各地的羊皮鼓舞传承状况好坏不一,由于它的出现总和祭祀相关联,所以,始终被笼罩在迷信的阴影之下,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更是遭受重创,几乎绝迹。

然而,这种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始终为一部分民间艺人默默坚守,因此才得到一线生机,得以流传至今。

秦安羊皮鼓舞的表演一般用于特殊场合,有其固定的程序,表现的内容与目的也因地而异。

其表演主要用于庙会、祭祀、镇山祈雨、家庭祭祖、驱邪以及社火表演等场合。

如庄户人家家道不顺或遭遇天灾人祸,便认为是鬼邪作祟,于是向神许下心愿,请司公(旧时民间专门从事巫术祭祀活动的人)前来跳神还愿;或者家人久病不愈,认为是邪祟缠身,于是请神下界擒拿。

百年老店传承技艺怎么表述羊皮鼓跳神唱词

百年老店传承技艺怎么表述羊皮鼓跳神唱词

百年老店传承技艺怎么表述羊皮鼓跳神唱词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百年老店的历史与传承
2.羊皮鼓的概述
3.跳神唱词的概述
4.羊皮鼓跳神唱词的技艺传承
5.结论:如何表述羊皮鼓跳神唱词
正文
1.引言
百年老店,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老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更赋予我们精神上的寄托。

其中,一种名为羊皮鼓跳神唱词的技艺,在这些老店中得以传承,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2.羊皮鼓的概述
羊皮鼓,又称为羊皮鼓舞,是一种源自古代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

它是由舞者身穿羊皮,手持鼓槌,边敲击羊皮鼓,边跳舞的一种艺术形式。

羊皮鼓的声音深沉悠扬,独具特色,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

3.跳神唱词的概述
跳神唱词,又称为神歌,是一种源于民间的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它是由舞者在表演过程中,根据舞蹈的内容和节奏,即兴创作并吟唱的歌词。

跳神唱词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对神灵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充满了民间智慧和艺术魅力。

4.羊皮鼓跳神唱词的技艺传承
羊皮鼓跳神唱词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技艺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口传心授和实践演练。

在过去,这种技艺通常由家族传承,或是师徒相传。

而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团体和学校也开始致力于羊皮鼓跳神唱词的传承和发扬。

图腾文化与“S”形的表意构造——甘肃秦安羊皮鼓舞表演队形的文化含义

图腾文化与“S”形的表意构造——甘肃秦安羊皮鼓舞表演队形的文化含义

娲风姓 ,而“风”与“凤”相通 ,故在今秦安有和女娲 故事相关的地名如 :娲皇村 、凤尾村 、风台 、风沟、 风茔等 。
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 ,龙图腾 始终是最显亮的旗帜 ,远在上古的伏羲时代 ,伴随 其部族的不断强大和迁徙 ,逐渐兼并和融合了黄 河中下游及西南地区的许多部族 ,同时在自己的 大鲵 (原始龙) 图腾中 融入了其他部 族的马 、牛、 狗 、鹿 、鱼、鸟等图腾 ,因而形成多图腾组合的综合 图腾 ———龙[2 ] 。伏羲而下 ,炎帝神农、勾芒 、共工、 颛顼、祝融 、轩辕皇帝等远古文化英雄都继承了龙 图腾。他们创 造的文化与 龙文化也是一脉 相承 的[ 2] 。历代帝王都以龙 身自居 ,他们 的旗章 、宫 室 、器用等一切都刻着龙文 。数千年来 ,以龙命名 的地名 、人名 、以及民间娱乐项目中的名称枚不胜 举 。从物质世界到精神天地 ,龙的气质与精神无 所不在 ,龙的子孙遍及神州大地 ,龙是每一个中国
邓 小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秦安羊皮鼓舞是广泛流传 于甘肃 天水一 带 ,以羊 皮鼓 为基本 道具 的一 种民间 祭礼歌 舞活 动 。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因而较为纯粹地 保留了 原有的 形态特 征 。本文以 该活动 中舞蹈 表演场 图所展 示的
“S”形为研究对象 ,试图 解释 其与当地民众的信仰及图腾文化的渊源 。 【关 键 词】羊皮鼓舞 “; S”形态 ;图腾与信仰 ;文 化含 义 【中图 分类号】J 72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2707X(2010) 0120070206
第 26 卷第 1 期 2010 年 1 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 版) Jour 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 rsity (Social Sciences)

对羌族民俗舞蹈“羊皮鼓舞”的文化探究

对羌族民俗舞蹈“羊皮鼓舞”的文化探究

文/刘爽对羌族民俗舞蹈“羊皮鼓舞”的文化探究内容摘要 羊皮鼓舞是古代羌族重要的祭祀舞蹈,承担着古羌族人祈福禳灾的重要功能,是羌族核心文化——释比文化的“活”载体。

如今羊皮鼓舞逐渐演变为一种粗犷热烈的民间舞蹈,集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内。

近代以来,羊皮鼓舞的发展经历现代文明的冲击,羊皮鼓舞的现有表演者数量不断减少,经典的表演形式也逐渐商业化。

如何良性传承和保护羊皮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代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羊皮鼓舞;古羌族;释比文化鼓声咚咚,唤醒古老的记忆;铃声阵阵,伴着脚步旋转跳跃。

一左、一右、一上、一下,略显单一的动作踩着鼓点,踏着口号,借喃喃的羌语同神明对话,与天地沟通;用斑斓的服饰传达虔诚,祈福禳灾。

这原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如今随着一支民族的繁衍生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演化,在当代民俗文化中依旧熠熠生光。

羌族,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素有羌族释比文化的“活”载体之称的——羊皮鼓舞。

1 羊皮鼓舞从何而来羊皮鼓舞,羌语中又称为“莫恩纳莎”或“布兹拉”,原是羌族在举行祭祀先祖、崇拜神灵、驱鬼与超度亡灵、祈福禳灾的仪式时,由“释比”主持表演的一种祭祀舞蹈,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演化成今天的民间舞蹈形式。

羊皮鼓舞凝聚了丰富的羌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是当代研究羌族习俗风貌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关于羊皮鼓舞的来历,民间流传着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盛行的是“山羊吃经书”说。

据说远古时期的羌族是有文字的。

一日,古羌祖师释比将刻有羌族经文的桦树皮放在河岸边晾晒,不料却被一只白毛公山羊尽数偷吃。

师祖发现经书丢失后,正着急时,旁边树上的一只金丝猴告诉他“你的经书被一只山羊偷吃了,快去抓住那只山羊,用它的皮制成鼓,这样每次敲鼓时,你就能记起经文来。

”祖师忙按照金丝猴的指示行事,抓住山羊后剥皮制鼓,每敲一次羊皮鼓,果真就能诵出一句经文来。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羊皮扇鼓舞是陇南地区传统的舞蹈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该舞蹈表演艺术的精髓在于,将羊皮扇、鼓和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节奏感和动感的表演形式,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表演艺术中,除了舞蹈动作的精致高雅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文化内涵。

首先,羊皮扇鼓舞最能体现陇南地区的牧民文化。

这种舞蹈表演艺术是在牧民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表现的是牧羊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景。

而在舞蹈动作中,特意加入了羊皮扇的道具,极具象征意义。

羊皮作为羊的皮毛的一种表现形式,和羊群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而舞蹈中用羊皮扇来拂去身上的灰尘和虫子,也表现了牧民的生活细节和生活方式。

此外,鼓是表现节奏的重要工具,引领着舞者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其次,羊皮扇鼓舞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演艺术。

该舞蹈表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陇南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岁月中,陇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家们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舞蹈表演艺术,将其演绎得更加细腻和高雅。

这种绵延流传的传统文化是陇南地区人们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羊皮扇鼓舞是一种艺术创新和改进的过程。

在传承和发展中,陇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将舞蹈表演艺术发扬光大。

他们积极推崇舞蹈动作的舒展自然和舞姿的优雅动人,在表现细节的同时,注重丰富表现手法。

例如在舞蹈表演中加入了鼓点的节奏变化,增强了整个表演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同时,在群众演出中,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他们也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推陈出新,展现了陇南民间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智慧。

百年老店传承技艺怎么表述羊皮鼓跳神唱词

百年老店传承技艺怎么表述羊皮鼓跳神唱词

百年老店传承技艺怎么表述羊皮鼓跳神唱词【实用版】目录1.引言:百年老店的历史与传承2.羊皮鼓的制作技艺3.跳神唱词的艺术特点4.羊皮鼓与跳神唱词的结合5.结论:百年老店传承的意义正文百年老店传承技艺,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手工艺的延续,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在众多传统技艺中,羊皮鼓制作技艺及跳神唱词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探讨如何表述羊皮鼓跳神唱词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羊皮鼓的制作技艺。

羊皮鼓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其制作过程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制作羊皮鼓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步骤:选皮、剥皮、鞣皮、绷皮、上色、雕刻和定音。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把控,以确保羊皮鼓的质量和音色。

制作羊皮鼓的工匠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艺,才能制作出具有良好音质和外观的羊皮鼓。

其次,跳神唱词是一种富有民间特色的说唱艺术,通常伴随着羊皮鼓的敲击进行。

跳神唱词的内容多样,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历史故事,还有现实生活的描绘。

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有俚语口语,又有诗词歌赋,既有对仗工整,又有押韵和谐。

跳神唱词的表演需要演唱者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才能将故事讲述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羊皮鼓与跳神唱词的结合,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完美呈现。

在表演过程中,羊皮鼓的敲击为跳神唱词提供了节奏感,使得唱词更加富有韵味。

同时,跳神唱词的内容也为羊皮鼓的表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羊皮鼓的敲击更加富有表现力。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百年老店传承的意义。

在这个时代,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百年老店的存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传统文化的样本,更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技艺,让它们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总之,百年老店传承的羊皮鼓跳神唱词技艺,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瑰宝。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我们来看一下“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

羊皮扇鼓舞是由扇鼓、羊皮鳞衣和舞蹈三部分组成。

表演者身着羊皮鳞衣,手拿扇鼓,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起舞。

扇鼓是重要的乐器之一,由鼓身和鼓面两部分组成。

鼓身一般采用木制或竹制,鼓面则用羊皮制成。

在演出时,演员将两只扇鼓互打,发出不同的节奏声,伴随着身体的摆动和舞蹈动作,形成独特的舞蹈形式。

我们来看一下“羊皮扇鼓舞”的乐器和服饰。

除了扇鼓,演出中还会使用其他乐器,如笛子、板凳、铃铛等。

这些乐器通过合奏和独奏的方式,展现出独特的音乐魅力。

在服饰方面,演员身着传统的陇南民间服饰,头戴花冠,身着鳞衣,腰束红色绣带,脚踩彩绸鞋。

这种服饰不仅体现了陇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还使演员在舞蹈中展现出优雅和飘逸。

我们来看一下“羊皮扇鼓舞”的演出技巧。

在演出中,演员需要通过手腕和指尖的力度控制扇鼓的节奏和音量。

他们还要与伴奏的乐器和合唱团进行配合,形成和谐的音乐效果。

在舞蹈方面,演员通过各种身体动作和舞蹈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舞蹈技巧和舞台表演能力,以使演出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我们来看一下“羊皮扇鼓舞”的文化内涵。

它是陇南地区人民的精神象征,是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庆祝和祈福。

演出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元素都是陇南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所表达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由于陇南地区地处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所以“羊皮扇鼓舞”还融入了一些西域文化元素,增加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羊皮扇鼓舞”作为陇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它不仅体现了陇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还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表演形式、乐器和服饰、演出技巧等方面的考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羊皮扇鼓舞”的魅力和意义。

希望它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陕南羊皮鼓舞的发展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陕南羊皮鼓舞的发展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陕南羊皮鼓舞的发展陕南羊皮鼓舞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南部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陕南羊皮鼓舞在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上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新媒体环境下陕南羊皮鼓舞的发展进行探讨,以期给予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陕南羊皮鼓舞的历史与意义陕南羊皮鼓舞起源于秦岭南麓的农村地区,是陕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其表演者身着古老的服饰,手持鼓锣,伴随着悠扬的民歌或器乐,以舞蹈形式展现生活情感、表达祈福祭祖的愿望。

陕南羊皮鼓舞在陕南地区被视为重要的民俗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被誉为“民俗文化明珠”和“舞蹈之魂”。

陕南羊皮鼓舞的发展与当地的土地、气候、人文等因素密不可分,是陕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之一,对于促进当地乡村的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

陕南羊皮鼓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认同感。

保护和传承陕南羊皮鼓舞不仅是陕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二、新媒体环境下陕南羊皮鼓舞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陕南羊皮鼓舞而言,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传播和推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挑战:新媒体环境下,陕南羊皮鼓舞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长期的坚守和投入,而新媒体时代的商业化特点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会让人们忽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在获取信息时更加倾向于接受现代化的内容形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相对减弱。

由于受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较低,缺乏对陕南羊皮鼓舞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2. 机遇:新媒体环境下也为陕南羊皮鼓舞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机遇。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是甘肃陇南地区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源于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陇南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劳作,是他们寻求生活富足和美好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一艺术形式凝结了陇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示了陇南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舞蹈、音乐、鼓舞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羊皮扇鼓”表演。

表演者手持羊皮扇,用手摇动扇面,扇面在空中左右摇曳,发出一种独特的声响。

这种声响犹如鼓声,因此被称为“羊皮扇鼓”。

表演者们身着传统服装,在音乐的伴奏下,舞动羊皮扇,用舞蹈的方式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陇南地区的“羊皮扇鼓舞”在表演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考究。

表演者必须掌握独特的表演技巧。

他们需要熟悉羊皮扇的使用方法,灵活控制扇面的摇动,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和力度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

表演者的舞蹈动作也需要纯熟而优雅。

他们需要通过舞蹈的姿态和动作,将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传达给观众,让观众在观赏中感受到陇南人民的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音乐伴奏也是整个表演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陇南地区的“羊皮扇鼓舞”通常使用传统的藏族音乐作为伴奏,通过歌唱和乐器演奏来增强表演的艺术效果。

陇南地区的“羊皮扇鼓舞”是一种独特而精彩的表演艺术形式。

它不仅体现了陇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更展示了陇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

通过精心的表演和音乐伴奏,陇南的“羊皮扇鼓舞”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听觉和情感上的享受,让他们感受到了陇南人民朴实而乐观的生活态度。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陇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演艺历史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羊皮扇鼓舞”是陇南地区独有的一种表演艺术,源于民间,如今已经成为陇南地区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和艺术技巧三个方面来探讨“羊皮扇鼓舞”的考究。

我们来了解一下“羊皮扇鼓舞”的历史渊源。

相传,明朝末年,陇南地区发生了灾害,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开始用羊皮扇子演艺祭拜。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演艺形式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被人们称为“羊皮扇鼓舞”。

在近代,这种表演艺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我们来了解一下“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主要由四个元素组成:羊皮扇、鼓、枥马、乐曲。

表演者手持羊皮扇,轻扬柔摆,形成美妙的舞姿。

他们用双手拍打鼓,配合表演动作,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还会骑在枥马上,以更加灵活和动感的方式展示技巧。

乐曲是表演的重要伴奏,能够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加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我们来了解一下“羊皮扇鼓舞”的艺术技巧。

表演者在演艺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功底。

羊皮扇的摆动要流畅、自然,能够与身体动作相协调,并能够灵活地转换各种舞姿。

鼓的节奏要清晰、有力,能够准确地配合表演动作,形成韵律的变化。

而骑在马背上的技巧要求更高,需要表演者具备驾驭马匹的能力,尤其要注意保持平衡和协调性。

乐曲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乐器的技巧,能够准确、鲜明地演奏出乐曲所要求的节奏和情绪。

“羊皮扇鼓舞”作为陇南地区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体现了陇南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求。

它的表演形式和艺术技巧也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通过对“羊皮扇鼓舞”的考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做出贡献。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陇南“羊皮扇鼓舞”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艺术,源于甘肃陇南地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

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鼓舞和羊皮扇动作而闻名,是陇南地区的一种地方文化代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陇南“羊皮扇鼓舞”进行深入的考察,探索其起源、特点以及表演艺术的内涵。

我们来探究一下陇南“羊皮扇鼓舞”的起源和发展。

据了解,“羊皮扇鼓舞”这一艺术形式起源于清朝,当时陇南地区贫穷,人们为了解闷和娱乐,开始进行这种舞蹈表演。

在漫长的岁月里,陇南“羊皮扇鼓舞”逐渐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了陇南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艺术。

如今,“羊皮扇鼓舞”已经成为了陇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我们可以从艺术形式和表现特点来了解陇南“羊皮扇鼓舞”的独特魅力。

这种舞蹈以其独特的音乐、服饰和舞蹈动作而著称,整个表演过程充满了阳刚之气和激情。

舞者们手持羊皮扇,随着饱满的鼓声,翩翩起舞,舞姿舒展、动作流畅,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惊喜。

而舞蹈中的服饰也是独具特色,常常选用明快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为整个表演增添了不少色彩。

我们来探讨一下陇南“羊皮扇鼓舞”在传承和发展中的现状和未来。

如今,“羊皮扇鼓舞”已经逐渐扩大了影响力,成为了甘肃地区的一种知名文化品牌,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青睐。

但与此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传承人数量不足、经费短缺等问题。

我们需要加强对“羊皮扇鼓舞”的保护和传承,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羊皮扇鼓舞”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陇南“羊皮扇鼓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中国西部陇山地区,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表演者手持羊皮扇和鼓,在音乐和舞蹈的配合下,表演出独特的节奏和动作,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听享受,也是陇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传统之一。

在中国文化界,“羊皮扇鼓舞”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

“羊皮扇鼓舞”是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

这种艺术形式主要以舞蹈为主,音乐为辅,通过手持羊皮扇和鼓的击打和舞蹈的动作,表达出当地居民对生活、劳动和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表演者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翩翩起舞,把简单的器具变成了具有节奏感和美学价值的表演艺术作品。

在表演艺术的考究中,“羊皮扇鼓舞”最为重要的是音乐和舞蹈的配合。

首先是音乐的编排,这种音乐主要以鼓为主,羊皮扇为辅。

鼓声有力,节奏明快,通过不同的击打方式和位置产生出不同的音色和节奏感。

而羊皮扇的挥舞和摩擦也能发出独特的声音,这些音色和节奏的组合在一定的音乐结构下形成动听的曲调。

其次是舞蹈动作的编排,表演者们的舞姿婀娜多姿,配合着音乐的节奏,以自然、优美的动作展现出生活的欢乐与情感,通过动作的起伏变化展现出田园牧歌的意境。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使整个表演艺术产生了无限的魅力。

在表演艺术的考究中,表演者的艺术修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首先是技艺的要求,表演者必须熟练掌握击鼓和挥舞羊皮扇的技巧,能够准确地配合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使整个表演显得自然、流畅。

其次是形体的要求,表演者必须具备柔韧的体魄和舞姿,能够通过身体的表现来展现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的欢乐。

表演者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演技和表演风格,能够在表演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魅力,与音乐、舞蹈和情感相互融合。

在表演艺术的考究中,服装和道具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表演者的服装以民族特色为主,颜色鲜艳、图案独特,能够突显出表演者的个性和舞台效果。

而道具则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和羊皮扇是整个表演的灵魂,它们通过音乐和舞蹈转化为视听效果,需要经过精心的制作和选择,才能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

羌族羊皮鼓的艺术人类学解读

羌族羊皮鼓的艺术人类学解读

羌族羊皮鼓的艺术人类学解读羌族羊皮鼓的艺术人类学解读李祥林摘 要要:羌族羊皮鼓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民间舞蹈”类。

单从名称及归类看,似乎羊皮鼓舞就是一种表演性的艺术舞蹈,羊皮鼓之于羌人也不过是娱乐伴舞的乐器和道具。

研究羌族文化遗产可知,正如羊皮鼓舞原本是羌民生活中具有非凡意义的仪式性舞蹈,羊皮鼓也不单单是常人跳舞所击之物,其最主要功用在于此鼓非释比莫属,是羌族释比在击鼓诵经跳舞以请神祈福、逐祟驱邪仪式中使用的具有神圣性的法器。

在川西北羌族聚居区,从来历到制作,从材料到形态,从功用到意义,围绕释比手中羊皮鼓的神话传说、仪规禁忌多多,其中蕴涵着羌民族的古老文化密码和深层族群心理,值得从艺术人类学角度进行“深描”式探究。

关键词:羌族 羊皮鼓 民间信仰 族群意识 艺术人类学关键词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人类学视野基金项目中的羌族民间文化研究”(编号10YJA850023)的阶段性成果羊皮鼓舞,羌语称“布兹拉”(理县佳山寨)或“莫恩纳莎”(汶川龙溪乡)等,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民间舞蹈”类。

单从名称及归类看,似乎羊皮鼓舞就是一种在舞台或广场上表演的艺术舞蹈,羊皮鼓之于羌人也不过是娱乐伴舞的普通乐器和道具。

其实不尽然。

研究作为“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羌族文化遗产可知,正如羊皮鼓舞原本是羌民传统生活中具有非凡意义的仪式性舞蹈,羊皮鼓严格说来也并非是常人跳舞所击之物,其最主要的功用在于此鼓非释比莫属,是羌民社会中释比在击鼓诵经跳舞以请神祈福、逐祟驱邪仪式中使用的具有神圣性的法器。

(1)在“5·12”地震中心的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从来历到制作,从材料到形态,从功用到意义,围绕释比手中羊皮鼓的神话传说、仪规禁忌多多,其中蕴涵着羌民族古老的、隐秘的、执着的文化意念和族群心理。

本文拟从艺术人类学入手,“深描”(thick description)羊皮鼓的非凡内涵,就其中文化密码进行探视。

秦安羊皮鼓作文

秦安羊皮鼓作文

秦安羊皮鼓作文秦安羊皮鼓舞蕴含着远古先民与大自然抗争并为之奋斗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

“当今遗存的大地湾地画中,羊皮鼓舞的诸多舞蹈元素都记刻其中”,庞莹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在秦汉宋时期,此舞蹈用来祭奠在边陲秦安征战而亡的将士,随着元明清三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逢庙会、端午、秋收后的民间舞蹈。

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持鞭,时而如巨龙般蜿蜒移动,时而按八卦图阵往来穿插。

如此富有律动的羊皮鼓舞,是以舞者人手一只用羊皮蒙制的鼓道具得名,并用牛筋做成鼓鞭。

已有十余年表演经验的“老戏骨”杨让忠,14岁便在当地的王窑乡崭露头角。

秦安羊皮鼓舞唱腔雄浑高亢,动作粗犷质朴、敏捷矫健,整个舞蹈节奏明快、气势恢弘,西北大地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展露无遗。

“近代以来,羊皮鼓舞越来越趋于大众化”,现在,秦安羊皮鼓舞已吸收了多种艺术的精髓,在其原始舞蹈上加入了大量武术动作,以及高空翻筋斗等高难动作。

至于唱词,庞莹研究发现,其既有随机创作,又有老调配唱,内容从“盘古开天”到“三黄五帝”,从中国的四大名著再到民风民俗,花样翻新且通俗易懂。

秦安羊皮鼓舞是在举世瞩目的大地湾文化发源地这一具有浓厚文化积淀的黄土地上产生、流传并发展,涉及当地民风民俗、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宗教艺术,以至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尽管这样,秦安羊皮鼓舞仍处在尴尬境地。

庞莹表示,秦安羊皮鼓舞在当地分布广泛,几乎覆盖全县各乡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全县各地的羊皮鼓舞传承状况好坏不一。

秦安目前仅存30余表演艺人的现状,同样也令秦安县文化馆馆长姚常道担忧。

他说,随着娱乐的多元化,以家族世袭的秦安羊皮鼓舞受到挑战。

只有农闲时,老一辈的艺人才走街串巷表演。

艺人虽然锐减,但每年农历七至八月间,当地民众仍墨守成规般维系着传统习俗:各庄各户杀鸡宰羊,艺人甩开膀子敲打羊皮鼓,围观群众人山人海,以此表达他们美好的心愿。

从祭祀边陲将士到祈求五谷丰登、从简单动作到多元文化的渗透、从以其养家糊口到一腔热情,秦安羊皮鼓舞正悄然变化着。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羊皮扇鼓舞”是陇南地区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精妙的技巧在陇南地区广泛流传和欣赏。

本文将对“羊皮扇鼓舞”的表演艺术进行考究,探究其起源、表演过程以及艺术特点。

“羊皮扇鼓舞”起源于陇南地区,据考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传说在明朝末年,陇南地区发生了一场旱灾,庄稼歉收,百姓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在这样一个困苦的时期,陇南地区出现了一位名叫张献之的年轻人,他凭借扇子和鼓演奏的艺术,给百姓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羊皮扇鼓舞”的表演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扇鼓”和“舞蹈”。

在“扇鼓”中,演员手持扇子和鼓,通过鼓点和扇子的摇动,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音响效果。

演员需要在节奏的指引下利用扇子和鼓的不同部位进行击打、敲击和摇动,形成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舞蹈”环节中,演员通过舞蹈动作的表演,结合扇子和鼓的节奏,展示自己的舞技和身体韵律。

他们灵活地运用身体、手臂和腿部的动作,与节奏相融合,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形象。

“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它采用了扇子和鼓的组合,两者相互配合,形成独特的音响效果,充分展示了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

该艺术形式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节奏和动作的节奏,形成一种紧密的整体效果。

该艺术形式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创造。

演员通过扇子和鼓的表演,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心境,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艺术享受和共鸣。

在保护和传承“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方面,陇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设立专门的培训和传习机构,培养和培训年轻的表演者,传授给他们技巧和知识。

举办各类“羊皮扇鼓舞”文化艺术活动,推动该艺术形式的传播和推广。

加强对艺术剧团和演员的资助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水平和创作能力。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

陇南“羊皮扇鼓舞”表演艺术的考究陇南“羊皮扇鼓舞”是陕甘宁边区地方文艺中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这种表演形式以皮鼓、羊皮扇为乐器,取材于各种社会生活场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了边区人民朴素生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但是,在这种表演艺术中,存在着很多考究之处,下面我将从音乐、动作、服饰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音乐方面来看,皮鼓和羊皮扇是表演艺术所使用的乐器。

在演出的过程中,皮鼓和羊皮扇的演奏是紧密配合的。

以皮鼓为主,使用的演奏技巧主要是鼓面大小、敲击位置、演奏力度等方面的把握。

羊皮扇演奏使用的技巧更为丰富,手法既有拨、切、扇等,又有上、下、左、右、前、后等几个方向的不同演奏技巧。

在演奏之中,演员需要把握好乐曲的速度和节奏,使整个表演过程更加流畅。

其次,从动作方面来看,陇南“羊皮扇鼓舞”也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改进。

所有的表演艺术都需要有对于表演者肢体动作的严格要求,在陇南“羊皮扇鼓舞”中,演员需要将所有动作做到极致,例如转头、跑步、跳跃、摔倒等等,力求将表演过程内化于身体力行之中。

同时,要注意动作的配合和协调,要做到一起动作的统一,以便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接受表演艺术所传递的内涵。

最后,从服饰方面来说,陇南“羊皮扇鼓舞” 的演员一般穿着古时候的服饰,这也是表演艺术的一个特点。

演员穿着的服饰有民族服装以及官方服饰两种。

在民族服饰方面,男演员通常穿着白色或黑色的上衣,下着松广的裤子,鞋子则是绣花鞋或者布鞋;女演员则是穿着花杏色的锦缎,还有盘发、穿花鞋等传统配饰。

而在官方服饰方面,表演者穿着应该是朝廷官员、兵士或宫廷武士等的服饰。

整套服装颜色厚重,配件繁琐,既有美丽的外观,也有令人充满敬畏感的气场。

总之,陇南“羊皮扇鼓舞”是一种朴素又充满活力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在这种表演艺术中,音乐、动作、服饰等方面均需考究,因而也远离了盲目的浮夸和刻板的陈旧。

这种把表演艺术融入到生活之中的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安羊皮鼓舞蹈文化解读
作者:孔薇
来源:《艺海》2012年第12期
[摘要]
秦安羊皮鼓舞蹈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秦安羊皮鼓舞蹈对探讨甘肃陇右的地域文化有着深刻的含义,本文主要探究秦安羊皮鼓舞蹈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
秦安羊皮鼓舞蹈文化
秦安县位于我国甘肃省的东南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羲里娲乡”的美誉,秦安的羊皮鼓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天水地区最具特色的羊皮鼓舞蹈之一,保持着最为原生态的舞蹈形态,本文主要对秦安羊皮鼓舞蹈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解读。

一、秦安羊皮鼓舞蹈的历史渊源
秦安县是陇右文化的代表和中心,秦川羊皮鼓舞蹈的形成与陇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皮鼓舞蹈的出现和代代的传承正是为了满足当时陇右人民的心理需要。

秦安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一直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来源,秦安的气候环境并不好,经常出现干旱、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对于古代靠农作物吃饭的人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天灾少一些,有个好收成能够养活全家老小。

古代人没有如今先进的知识,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只能把精神寄托在神鬼上面。

所以,当地的人们经常用自己的方式来祭祀土地爷、山神爷、马王爷、牛王爷等等。

羊皮鼓舞蹈正是人们一种原始的祭祀形式,利用祭神、驱鬼、求福的法事表演反映出古代陇右人民的信仰和内心世界,蕴含着古代陇右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信仰。

二、秦安羊皮鼓舞蹈中舞蹈形态蕴含的文化含义
秦安羊皮鼓舞蹈的队形一直为“S”型,从来未出现过直线型队列,鼓手们脑后的鞭子也是人面蛇身的形象,队形和舞步也是对蛇的形状的模仿,二龙吐须、旋四角、两龙摆尾、剪子股等队形也是在“S”型队列的基础上面衍生出来的,所有的舞者在跳舞时都是庄严肃穆的,随着舞蹈中不同内容的呈现,舞者们变幻着不同的队形,将整个祭祀的场面形象的呈现出来。

在秦安羊皮鼓舞蹈中,蛇出现的频率很高,蛇是古代陇右人民的禁忌,羊皮鼓舞蹈中频繁出现蛇,实际上是代表古代陇右人民对龙的崇拜。

除此之外,秦安羊皮鼓舞蹈中的“双龙太极”舞等,也蕴含着古达陇右人民对生殖的崇拜,在古代,繁衍后嗣是一项极其重大的事情,人丁兴旺也是判定一个地区是否繁荣富强的标准。

秦安羊皮鼓舞蹈中也非常注意五行的变化和八卦的结合,以自己的方式和方法表达了古代陇右人民初步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和对自然规律的揭示。

三、秦安羊皮鼓舞蹈不同的仪式也包含了不同的意义
秦安羊皮鼓舞蹈是一种全体村民参与的集体活动。

在这种集体舞蹈中,每一个舞蹈段落中都有固定的唱歌、占卜和跪拜的固定流程,在击鼓歌唱的段落中,主要有独唱、两人对唱和众人合唱的表现形式。

同时,在击鼓歌唱的段落中,也有着不同的歌调和旋律,在舞蹈的每一个段落结束后,也有击鼓叩首的礼仪,这种固定形态的仪式是在古代陇右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艺术形式的表现,这种高度程序化的形式是古代陇右人民精神文化的产物,是人们情感的真是流露。

四、秦安羊皮鼓舞蹈中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秦安羊皮鼓舞蹈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师公”和“师婆”,即主持祭祀的人,“师公”和“师婆”地位崇高。

在秦安羊皮鼓舞蹈中,“师公”和“师婆”不止一人,并根据不同的祭祀活动“师公”和“师婆”分别穿着不同的服饰,作为神的代表,在戏神、掖神、炸山、开坛、割宝状等不同的舞蹈段落中传达着神的旨意并实现人们的一些祈求,反应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羊皮鼓舞蹈中,“师公”和“师婆’的身份可以进行互换,这种互换体现了古代陇右人民对平等、有序礼仪的遵循。

五、秦安羊皮鼓舞蹈道具的含义
在秦安羊皮鼓舞蹈中,除了以羊皮鼓为主要道具,还采用了总旗、板板、三尖两韧九环刀等辅助道具,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含义。

羊皮鼓是十分重要的祭祀法器,不同的环形羊皮鼓分别代表者伏羲、女娲和轩辕帝,在舞蹈中有着重要作用,板板是羊皮鼓舞蹈中主要的伴奏乐器,共计12块,分别代表一年中的各个月份,三尖两韧九环刀是传说中二郎神的法器,代表着古达陇右人民期盼风调雨顺的心愿,总旗是羊皮鼓舞蹈中师婆的伴奏道具,用于保证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邓小娟:秦安羊皮鼓舞的文化解读,天水师范学院院报{J},2010,24(6)
2.张兵、李子伟:陇右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张华:中国民间舞与农耕信仰{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刘小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