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型理论的角度论_龙_的新译称的必要性
从中西“龙”的文化差异,看“龙”的翻译
从中西“龙”的文化差异,看“龙”的翻译摘要:“龙”在中国不单是一个图腾,更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把中国“龙”译为西方的“dragon”,既忽视了两种文化的不同内涵,也不符合时代精神。
本文从中西“龙”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入手,指出中西“龙”文化的差异,进而提出把“龙”翻译为“Loong”更符合中国“龙”的本色。
关键词:龙;文化;翻译“龙”在中国不单是一个图腾,更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
毫不夸张地说,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象征。
如果没有了龙,中国的文化传统乃至语言文字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而在西方文化中却不然,这体现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因此,把中国“龙”译为“dragon”,既忽视了两种文化的不同内涵,也不符合时代精神。
本文从中西“龙”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入手,指出中西“龙”文化的差异,进而提出把“龙”译为“Loong”更符合中国“龙”的本色。
1.中国龙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中国是龙文化的故乡,历史上关于龙的传说更是源远流长。
据《山海经·海内东经》载,“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有熊国君……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日黄帝。
”又载,“神农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蟠氏女。
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人身牛首,长放姜水。
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国语·晋语》则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便进一步构成了普天下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的由来。
“龙”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神圣的神异瑞兽,被赋予强大的生命力。
在《说文解字》中:“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不仅如此,龙还能兴云布雨、化育万物,具有无可估量的创造力。
封建社会中,“龙”成了帝王的象征。
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皇帝的一切御用之物也均冠以“龙”字,皇帝的容貌是龙颜、鼻子是龙准、宝座是龙座、帝铺是龙床、外衣是龙袍等。
Dragon——世界文化研究
关于世界各文化中龙文化的研究的研究报告“龙”,一般在英文中称作“dragon”;但有趣的是,近几年来,对于“龙”的翻译在英文中有了一个新的词组“Chinese dragon”,用以特指“中国龙”。
而“龙”在英文中的另一个词“imperial”则是多义词,很大程度上表示了“强权”的含义。
这些无不说明,“龙”这一形象(还不能说它是一种实际的生物),在东西方文化,乃至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当中,是截然不同的。
龙,是为中华儿女所崇拜的神圣生物,在整个以华夏为主导的东亚圈的文化中,事实上都处于一种至高无上的的地位,是图腾和力量的一种象征。
当然,在西方文化中,则很难找到作为正面形象的龙(即使是在架空的作品中);而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中,“龙”这一形象也是千差万别。
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中国龙”已经成为了崛起中的中国的一个符号;而龙所翻译而出的“dragon”一词,因其在西方的不良形象,成为了用于攻击我国,制造我国“邪恶形象”的一个扭曲意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此,先不论“dragon”和“龙”(尤其是“中国龙”)之间的是否关系——譬如是否是同一事物,是否偷换了概念——我们都抛开不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龙(姑且先用这个字作为“dragon”所广泛代表的各种传说生物的一个中文全称),到底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中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意象?为何“龙”令人又爱又恨?以下,是我的研究结果。
东亚圈•中国:既然已经说到龙文化,中国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国度——“龙帝国”。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就隐约出现了龙的身影——作为最强大的古神之一,水神共工具有蛇形;但也有一种说法说,共工的形态其实是龙形。
但是共工却不是一个形象非常正面的神,而是一个失败者——这在上古先民抗击水患,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水神拥有如此的地位,是正常的——这也是作为“龙神”的共工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其他情况下,龙是中国伟大的,有无限神力的灵兽——因此,中国龙也称为“神龙”。
专家称应将“龙”译为“loong”
专家称应将“龙”译为“loong”2015年07月17日09:15 中国网中华文化中的图腾龙的形象。
(图片来自网络)本报讯(记者肖雪)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陕西籍全国政协委员——书法家、文史学者岳崇提出了《关于纠正龙与dragon翻译错误的提案》。
7月14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对龙该译作dragon还是loong进行了讨论。
14日,中国翻译协会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暨外事翻译委员会第28届中译英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王刚毅、陈明明、徐亚男、杜艳、王丽丽、谢桥、李生江、Paul White等50多位来自中国外文局、外交部翻译司、国务院法制办国际司、中央编译局、文化部外联局、外文出版社的中外专家集聚一堂,对包括“纠正龙与dragon的翻译错误”在内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著名龙文化研究专家、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庞进也应邀出席研讨会,记者在会后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采访。
在研讨会上,庞进对“龙案”进行了解释。
他说,龙与dragon在文化意涵、功能、地位、形象上有重大差别,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吉祥瑞符、权威象征;但在西方,dragon 是喷火怪兽、恐怖象征。
庞进说,龙与dragon的误译已经延续了几百年,许多西方人不清楚龙与dragon的区别,误以为中国人崇拜的龙是“怪兽”“恶魔”。
至于为何建议将龙英译为“loong”?庞进解释说:一是因为英文中已有发“朗”音、意为“长”的“long”,如果直接用汉语拼音“long”来翻译龙,就会造成一些麻烦,故给“long”加一个“o”,用“loong”来翻译龙;二是“loong”发“龙”音,从单词的形态上也好似一条长有两只大眼睛的龙,不仅形象,也让龙有了点“萌”的感觉。
庞进的介绍和阐述,得到与会专家的热烈回应,多数专家认为将龙英译为“loong”是可取的。
中国译协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表示将汇集大家的建议,最终对龙的英译拿出一个合理的意见。
著名翻译家、省翻译家协会主席安危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支持,他撰文指出:“为龙正译,是准确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举措。
关于龙的原型说的思考
摘 要: 按照古籍的记载,中国龙应该有“屈伸从时”、“变化无形”、“上天入地”、“依水而生”、“动有风雷”的特质,闪电符合龙 的这五大特质。从甲古文中的龙字看,龙字的主要部分就是闪电形状的简单变形,并带有造字者的主观意识。所以,龙的原型是闪 电。因此,龙是中国古人对闪电认知后的具象化,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演化后为权势、祥瑞、高贵、尊荣、幸运、成功等的象征。
龙的特质,同 什 么 是 龙 的 起 源 或 原 型 一 样,从 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龙能行云降雨,善游 泳等等。
二、龙的原型是闪电 如果以上五点龙的特质被认可的话,我们不难 看到,能 上 天 的,却 不 能 入 地。 如 苍 龙 星、彩 虹、云 神、彗星 等 等。 能 入 地 的 却 不 能 上 天。 如 鳄 鱼、蜥 蜴、蟒蛇、恐龙、青蛙、鱼说、飞杆鱼、海马等等。源于 动植类的哪一个也不能变化无形。有的龙的原型 说,不是没 有 可 视 见 的 实 物 形 象,就 是 不 能 自 圆 其 说,与以上五点龙的特质相比较,更是相距太远。 各种有关龙的原型说,对我们探索或确定龙的 原型都有很大的启发或帮助。在这些说法中,有的 已经闻到了龙的气息,如“雷神说”( 闪电在空中一 伸一屈地闪现的情景,也很象龙的形象,这也可能是 古人把雷神的身体和龙联系的又一原因〔10〕) ; 有的 已经看到了龙的身影,如“闪电说”。但这些专家学 者们因工作 忙 或 其 它 原 因,不 是 与“龙 ”擦 肩 而 过, 就是与“龙”失之交臂。
( 三) 上天入地。《周易》: “潜景九渊,飞曜天 庭,上凌太清”,“飞龙在天,龙跃于渊〔5〕。”
( 四) 依水而生。《荀子 o 劝学篇》: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6〕。”《管子·水地篇》: “龙生于水〔7〕。”
( 五) 动有风雷。《山海经》: “出入必有飘风暴 雨〔8〕。”李肇《国史补》: “俄顷,风雷大至,有龙出井 而去〔9〕。”
从认知范畴化的角度浅析“龙”的英汉互译
从认知范畴化的角度浅析“龙”的英汉互译作者:黎劲飞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3期【摘要】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认知范畴化的角度浅析“龙”的英汉互译问题。
在把“龙”翻译成英语或者把“dragon”翻译成汉语时,译者往往处于一个很窘迫的境地,因为“龙”和“dragon”不是相对应的范畴和概念。
根据认知范畴化理论,“龙”与“dragon”这两个范畴是完全不同的,其象征意义也不同。
因此,作者认为直接用“龙”和“dragon”进行英汉互译是不恰当的。
【关键词】龙认知范畴化象征意义英汉互译一、引言作为一个神圣的图腾,龙是中国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除了代表着权势、尊贵和成功之外,还意味着出类拔萃,不同凡俗。
虽然龙在远东地区一般都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代表。
东西方关于“龙”的概念是不同的,东、西方的“龙”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与认知范畴化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的形式、意义及其规律都是人们对世界及相关经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结果。
通过体验外界事物或者与外界事物互动,人会识别出外界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据此对其进行切分,从而对外界事体进行对比、主观概括、归类等认知活动,这就是对外界事物的范畴化。
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概念对应于范畴,同时意义也在范畴和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产生。
三、龙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人们对于“龙”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形象差异和象征差异两个方面。
中国古人通过结合驼、鹿、兔、蛇、虎等动物以及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从而产生了龙这种神物。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既是自然的化身,还是祥瑞的符号。
在西方文化中,龙被描述为一种巨型的喷火怪兽,异常凶猛,极具破坏力,因此为人惧怕。
西方的龙多半扮演着恐怖贪婪的角色,成为传奇故事中最邪恶的动物。
四、中西文化的认知范畴化与“龙”的英汉互译对于中国人来说,龙是含有特殊意义的一种情结和符号,而在西方人眼里,龙是一种邪恶的象征。
龙的正名文化部应规定为Loong而译Dragon为灾蚣
龙的正名文化部应规定为Loong而译Dragon为灾蚣摘要:龙是中华象征物、瑞兽、吉祥物,在世界上是中华文化国力的重要因素。
Dragon在《圣经》里是撒旦的化身、因而在西方主流文化里是恶魔的代名词。
二者的形体、习性、善恶性根本不同,错误翻译造成严重误解,在西方主流文化层面造成中华形象的恶魔化、污名化,中国文化部出面去维护中华形象的准确表达,才能取得成绩。
关键词:龙;Loong;Dragon;灾蚣;文化部清代后期的欧洲传教士把中华的“龙”翻译为Dragon,使得Dragon为“龙”的说法广泛传播,也成为各大词典的常规译法。
另外,清末在美国的华人创立新词,把“龙”翻译为“Loong”(而英语里Long有日常用法),以维护“龙”字本来的正面意蕴。
目前,在中国、在国际上,“龙”为Dragon的译法是一般译法,它使得中华形象在西方恶魔化、污名化。
怎么办?有的学者和《金陵晚报》早就发出了正译倡议,但民间方式纠错之路没有力。
上海某学者提议更改中华的象征物,并被列入上海市社科研究课题,这种提议是幼稚的、行不通的。
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中国文化部出面,去改变因袭已久的错误译法,去维护国际上中华传统形象的正面意蕴,这种方法简单而有效。
一、龙是中华象征物,Dragon(误译“龙”)在西方是恶魔的代名词(一)龙是中华象征物、中华第一品牌汉族及彝族、瑶族、朝鲜族等民族传说是所谓“龙的传人”,清朝的国旗就是龙旗,因此,在中华“主族”的角度看,龙是中华象征物、中华第一品牌。
中华文化里龙是吉祥物,“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语乃表达喜庆或美好愿望,舞龙灯、划龙舟的民俗广泛流行,盛行龙的绘画、雕刻、屋顶装饰(双龙戏珠),而且天安门城楼里一直使用金龙彩绘、双龙合玺彩锦、团龙图案等。
当代,龙还是中华象征物,大象是印度象征物,北极熊是俄国象征物,中国—印度之争常被媒体称为龙象之争。
(二)龙在东亚的形象是优秀的东亚崇拜龙的国家,还有蒙古国、南北朝鲜、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不丹等,这些区域历史上很受中华文化之影响。
从“龙”字的翻译提出编纂《中国英语汉英词典》的必要性
《 田师 范专 科学校 学报 》( 和 汉文 综合版 )
J1 00第 2 ‘ u. 1 2 9卷第 期
总第 6 期 3
从 ‘ 字 的翻译提出编纂 《 ‘ 龙" 中国英语汉英词典》的必要性
。 I
●
刘子辉
‘
,
( 大连大学英语学院 辽宁大连 1 62 1 )’ 62
不 同 为 让 方 了 中 意 自 未 璨 艾 和 大 相 。 了 西 人 解 诧 的 国 思 谴中 璀 酶 明 伟 的
f
1中西方对 “ . 龙”的认识及其相对应的翻译 综上所述Dao 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是邪恶和凶残的象征, r n g 而 由于历史文化的积淀,在中国,龙传说是 “ 鳞虫之长 。能幽能 在中国, 龙是吉祥和高贵的象征, 从文化背景语境的角度讲, r o d gn a 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潜渊 ” ,矫健灵动, 和龙是不同的。 能兴云降雨。历史上更是将龙视作封建君主或皇帝的象征, 一些英 如端午节的 “ 赛龙舟”. “ 将 龙舟”一词译成 “r o ba , da n ot g 雄才俊如诸葛孔明也被称为 “ ” 卧龙 。总之, l l 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 成了西方人心中的模样凶神恶煞的乖船 , 这是因为在文化词的空缺。 祥和富贵的象征。 望子成龙” “ “ 、 龙风呈祥” “ 精 神” 、 龙马 等吉祥词 还 有 ,将 “ 风 呈 样 ”译 为 d gn ad pon rg i 龙 r o n hc' b{ n a x n 语直到现在也经常被使用。 . p se ̄ r pr " o i ,便使西方人大惑不解,作恶多端的 “ ̄ o ”,与长 d gn 而“ 两方人却认为龙 d gn r o 是邪恶的象征 , a 是凶残肆虐的怪物 , 生不死的 “ hei”相提并论很不协调, ponx 二者何以能带来繁荣昌盛? 应予消灭。甚至在圣经中, ” 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作为t g a 因为中国的 “ h rt e e 龙” “ 风”与 “r ” “hei d n pon ”,在汉民族的心 a x d gn r o,一些圣徒如圣麦克尔、圣乔治等都以杀死 & gn而被视作 目 a ao 中,龙、凤是权威、才华、吉祥的象征, “ 望子成龙”是父母对 英雄 在现代英语中,d gn用以 “ ro a 指 凶暴之徒”或 严厉透顶的 子女的美好期望;而英语中 ‘rgn " ao ”就是没有这样的寓意,它被 d
聊一聊loong和dragon
聊一聊loong和dragon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陕西省委副主委岳崇在全国政协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将“中国龙”和“外国dragon”用两种不同翻译方法。
他在《关于建议纠正“龙”翻译错误的提案》中说:建议纠正龙与dragon 的翻译错误,将龙译为“loong”,将dragon汉译为“拽根”。
主要原因是中国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崇高神圣的,是善与美的象征;而dragon在西方文化中是喷火怪兽,是恶与丑的象征。
The Economist封面人们对“龙”的翻译一直争论不休。
2006年《东方时空》栏目曾对此做过专门报道。
新浪网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2的人反对将“龙”译为dragon。
有48%的人赞同使用loong,有46%的人赞同使用long。
Loong表示龙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事,例如李小龙可以被写成Lee Siu Loong,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名字是Lee Hsien Loong。
有人也曾建议把dragon译为獗耿、巨蠹。
张勇先先生在《英语发展史》中说:对于中国特有文化名词的翻译,人们还没有调整好心态,还在音译和意译之间徘徊。
大多数人在翻译中国特有文化名词的时候,总希望请教外国人或查阅英文词典,自动放弃了命名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做法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表面看起来,顺着他人的话是为了方便他人(他人并不领情)。
实际上,这种不够原汁原味的译法降低了本国产品的价值。
所以,没有必要向一个英国人请教,问他“麻花”怎么说。
“饺子”就是jiaozi,“包子”就是baozi。
另外他说韩国的soju在2008年被《韦氏词典》收录了,日本也坚持使用shochu,然而我们在宴席上很少用汉语声调说baijiu。
刚要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系统提示我标题中loong可能是错字...费孝通先生曾提出过“文化自觉”的理论,他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面他化’”。
从对“龙”的误解看“音译”和“意译”的选择
从对“龙”的误解看“音译”和“意译”的选择作者:黄亮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1年第02期Abstract:Misunderstandings are very common in cros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some of these misunderstands are even fatal. Many of the misunderstandings come from translation. By probing into the tra nslation of a Chinese proper noun “龙”,the author explained his idea that transliteration is somewhat a better way to avoid misunderstanding than free translation, or, paraphrase, especially in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Key words:misunderstanding;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proper noun;dragon;Lon摘要:在跨文化交往中,误解很常见,其中一些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而事实上,很多误解来自于翻译。
通过对“龙”这个中文专有名词的翻译进行探讨,作者阐明了他的观点:在翻译,尤其是对专有名词的翻译中,音译也许比意译更能避免误会的产生。
关键词:误解;音译;意译;专有名词;(西方)龙;(中国)龙曾经,上海某外国语大学一位教授建议:龙的形象容易招致误解,应该废除中国由来已久的龙的标志,重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本来,中国龙与外国龙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在中国神话中,(中国)龙象征威严、正义,是吉祥与昌盛的标志;而在外国人眼里,(西方)龙则干尽坏事、无恶不作,是邪恶与凶残的代名词。
此龙非彼龙
龙源期刊网 此龙非彼龙作者:来源:《阅读与作文(英语高中版)》2018年第11期“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神圣吉祥正义的象征。
迄今为止,人们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身、猪头、鹿角、牛耳、羊须、鹰爪和鱼鳞。
在远古氏族社会,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然而在西方,人们认为它是凶恶残忍的动物,传说中的龙尖牙利爪、吞云吐雾、长着翅膀,还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形尾巴。
这与中国的龙在外表和词汇内涵上截然不同。
词源字典指出,dragon来源于希腊语,本意为“毒蛇”(serpent),当时人们用它描述一位立法者的苛政。
形容词是draconian,意为“残忍的、凶恶的”。
在英格兰古老的传奇叙事诗《贝奥武甫》(Beowulf)等文学作品和文献中都有屠龙记载。
《圣经》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
现代英语中dragon常用来指“凶暴之徒”或“严厉透顶的人”。
正因为西方龙的负面形象,dragon也衍生出了不少带有负面意思的词组,如:sow dragon’s te eth,意思是“播下(对己对人都不利的)不和(或毁灭)的种子”。
举个例句,Wherever he went,he sowed dragon’s teeth by preaching racial segregation. (他无论去哪里,都鼓吹种族隔离政策,挑起纠纷。
)因此,有专家提议要“为龙正名”:将中国龙英译为“Loong”,放弃使用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错误翻译“dragon”,并认为这是避免中国龙受到误解、建构和谐世界的根本之道。
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部分网民和市民的反对。
一些人认为,龙一直是中华民族善良心性的象征,就算是有霸气、有攻击性又如何?那俄罗斯的熊,美国的秃鹰,难道就没有攻击性?澳大利亚的袋鼠是不是因为笨拙就该摈弃?这些国家也没有因为这些动物的负面形象就考虑改变翻译。
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龙”的英译
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龙”的英译门冬梅,王一龙【摘要】“龙”曾是我们民族的图腾,是“权威、力量、吉祥”的象征,如何将其译为英文向英语读者传播我国的“龙”文化,曾经让好多译者犹豫不决。
一些人误将“龙”译为“dragon”,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汉语中的“龙”与英语中的“dragon”有文化内涵差异,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来看,中国“龙”的翻译,应译为“loong”。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关键词】中国“龙”;归化;异化在中国,“龙”的形象深入人心,“望子成龙”是中国每位父母最大的梦想,小到平民百姓大到达官显贵无一例外。
在古代“龙”是皇权的象征,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中国人都把自己称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然而,2006年12月4日爆发的“弃龙”风波,2008年“中华龙”在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中意外落选等,告诉我们中国“龙”需要一个为世界所认同的英文名称。
本文将从归化与异化角度对中国“龙”的翻译作初步的探讨。
一、“龙”与“dragon”在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差异首先,从外形上来看,“dragon”在西方神话中外形像一只长着蝙蝠肉翼的蜥蜴。
有的生活在沙漠里,有的生活在森林里,也有的生活在海洋里;他们的习性和颜色也随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但总的特点就是喜欢财宝,穴居,会喷火。
而中国的“龙”则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图腾之一。
他的形象综合了各种生物的特征:龟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
传说中他能飞能走,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
由此看来,dragon与中国的“龙”从外形上及从传说的本领来说也只是相似,不是相同的物种。
其次,从象征意义上来说,dragon是邪恶的象征,他生性凶残,口吐烈焰,让人望而生畏。
在“纯洁受胎”图中,“dragon”被踩在圣母的脚下,其含意为圣母征服了邪恶。
在早期的英国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些以勇士与“dragon”搏斗为题材的诗歌,如长篇史诗《贝奥武甫》便是其中之一。
原型理论与汉语词类教学
原型理论与汉语词类教学近年来,原型理论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结构和运作机制,并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本文旨在通过讨论原型理论的概念和内容,来探讨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中原型理论的应用。
首先,本文将简要介绍原型理论。
原型理论旨在描述一种语言特征,即个别特征,以及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如何使用这些特征来理解和表达概念和语言。
它的基本原理是,给定类别的语言具有一种偏好的形式,即最接近“原型”的形式。
对于汉语,原型指的是一种概念在口头传播中最熟悉的形式,即“默认形式”。
原型理论强调,一种语言中所有事物都可以被细分为不同的类别,每一类都有一个范例,它也作为“原型”。
其次,本文将分析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中原型理论的应用。
汉语语言类别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实词、虚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助词等等。
运用原型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类别,并将其融入学习者的汉语背景知识中。
为了加强学习者对汉语语言类别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选取代表性的原型进行教学,以便学习者了解并熟悉这些语言类别。
例如,在教授实词时,教师可以选取常见的实词原型,如“狗”,让学习者先在基本原型上掌握实词的概念和特征。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类比和同义词等方法,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新词汇。
最后,本文将介绍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中原型理论的重要性和作用。
原型理论有很深的理论价值,并且可以被灵活地运用到“实体-事件-属性”的汉语语言类别中。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并将它们融入日常语言使用中。
通过原型理论,可以极大地提升学习者对汉语语言类别的熟悉程度,并利于他们进行有效地学习。
综上所述,原型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类别,并在汉语词汇学习和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利用原型形式更好地提高学习者对汉语语言类别的认识,从而为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汉语学习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解构主义视野下的“龙”和“dragon”4200字
解构主义视野下的“龙”和“dragon”4200字摘要:本文以解构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保护、发展和传播中华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时候,要让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破除以西方的“文化霸权”为特征的西方话语权力中心。
建议给“龙”改名,这对于“龙”的形象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形象的重构和传播是有利的。
关键词:解构主义;“龙”和“dragon”;文化霸权一、引言法国当代著名家雅克,德里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解构主义,他以一种全新的批判的不破不立的目光去看待事物,引起了思想界和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德里达认为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不是一种分析。
也不是摧毁,而是一种策略,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但解构并不是否定,它总是带着肯定的要求去看待事物,对物持有一种既怀疑又肯定的批判的态度。
“解构”是一个文化时代性的特征,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保持一个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独立性变得更加重要,我们更要重视保护、发展和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价值观念,让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西方认识我们,让西方逐渐地以他们的方式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而应当以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主动的方式,让我们的文明在当今的全球文化中拥有更大的更具影响力的一席之地!二、解构主义视野下的“龙”和“dragon”2021年北京奥运日益临近,但人们始终对“龙”落选2021奥林匹克圣火形象久久无法释怀,“中国龙”落选!而鱼,大熊猫,藏羚羊和可爱的小燕子当选!许多人对此很是纳闷,这里就关系到一个很长时间至今还没有解决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中的误读问题。
“龙”在当今许多词典中被误译成“dragon”。
在这儿先来分别看看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
(一)中国“龙”先秦时,龙是一种神兽。
商代时,龙是作为神人坐骑或一种祥兽出现的。
从原型理论的角度论_龙_的新译称的必要性
收稿日期:2008-07-08作者简介:贺欢,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胡晓琼,女,湖北宜昌人,教授,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
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学科(Ungerer &Schimid,200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了人类的心智活动,范畴则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
原型理论揭示了语义范畴既是语言问题又是认知问题,它涉及符号、人脑、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感知上升到概念,语言符号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当一个词符的指称对象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事物时,它就代表一个语义范畴。
(文旭,江晓红;2001)原型理论认为原型具有范畴内大多数或全部成员的多种特性,并反映了范畴的中心倾向。
语义范畴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认知的不同。
本文将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来讨论“龙”的新译称的必要性。
二、原型理论的哲学背景传统的观点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概念是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本身并不影响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的对应关系,而只是起到一种连接的作用。
语言符号通过成功或不成功地映射客观世界而获得意义。
所谓成功,是指外部世界存在对应符号的实体。
也有一些符号无法映射客观世界的实体,但是从缺失的映射中,符号仍然能够获取意义(比如龙,鬼等词)。
认知语言观在承认客观现实对语言形成有本源作用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的认知参与能力,认为仅仅靠语言是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人脑的认知加工在其过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连接位置,即“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语言符号”。
人脑认知加工的方式不是杂乱的,而是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从原型理论的角度论“龙”的新译称的必要性贺欢胡晓琼(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原型理论认为原型具有范畴内大多数或全部成员的多种特性,并反映了范畴的中心倾向。
《龙的起源》翻译实践报告
《龙的起源》翻译实践报告
本文是一篇关于《龙的起源》日汉翻译的实践报告。
该书由日本科学史学家荒川紘撰写,是一本介绍东西方龙文化不同特征的著作。
本文详细总结了该著作
的日汉翻译过程,并分析遇到的问题及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文化翻译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本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翻译的背景、翻译的意义与价值、作者及作品简介。
第二章介绍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理论并探讨其对文化翻译的
指导作用。
第三章记录翻译的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译后事项。
第四章通过
选取典型案例,对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下不同翻译方法、技巧进行分析。
第五章
记录此次翻译实践的心得。
本翻译报告从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下具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入手,体现了归化与异化翻译对文化翻译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证明了归化与异化翻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关于龙字的研究报告概要
龙字是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符号,在中文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对于龙字的研究不仅涉及到语言学、历史学,还涉及到文化、宗教和艺术等方面。
本篇研究报告旨在深入探讨龙字的来历、意义、象征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部分:龙字的来历在研究龙字背后的来历时,我们不得不回到古代传说和神话中。
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被崇拜和敬仰着。
据传,龙是一种巨大的神兽,代表着权力、尊严和祥瑞。
因其威严和神秘感,中国古代君主往往将自己与龙相提并论,以显示其崇高的地位。
第二部分:龙字的意义和象征龙字在汉字中的构造和字义都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象征。
龙的形状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头、爪、鳞甲等,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龙的爪象征着力量和掌控力,而龙的头则象征着智慧和统治能力。
除了外形象征,龙字在汉字中的使用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龙字常常用于表示吉祥和幸福,被认为是一种神秘和瑞兽的象征。
从汉代开始,许多华服和器物上都能见到龙纹装饰,这反映了对龙的崇拜和追求。
龙字也经常被用来指代皇帝,是中国帝王宝座和权力的象征。
第三部分:龙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龙字作为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
龙字在中国书法和绘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们经常将龙字用于艺术创作,以传达其威严和瑞气。
龙字也广泛应用于节日和庆典中,例如春节和龙舟节等。
人们相信,参与与龙相关的庆典可以带来好运和祥瑞。
龙字也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
由于龙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权威和尊严,因此人们常常用“龙的传人”来形容优秀的后代,有着崇高的期望和厚重的责任。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龙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与魅力。
龙字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而其意义和象征也贯穿于汉字的构造和使用中。
龙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从书法艺术到节日庆典,以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塑造,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的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龙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符号之一,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龙》(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
《龙》(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龙》(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篇英文小说《龙》(节选)的翻译实践过程。
通过对原文的深入解读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本文尝试在保留原作风格的前提下,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原著的意境与情感。
本文采用了字面翻译、意译、音译等多种翻译手法,力求达到翻译质量与文学价值的平衡。
关键词:英译汉;翻译实践;小说;《龙》;翻译策略;文学价值一、引言英汉翻译作为一项涉及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一直备受重视。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不仅要面对语言障碍,还需要面对文化差异和情感表达的难度,因此,如何有效地把原著的文学价值和情感传达到目标语读者对于文学翻译而言是一个永恒的挑战。
本文以一篇英文小说《龙》(节选)的翻译实践为例,介绍了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英译汉文学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翻译方法与策略2.1 翻译方法根据翻译目的和要求,本文采用了逐字翻译、意译和音译等翻译方法。
逐字翻译适用于原文句子结构简单、语言通顺易懂的情况;意译适用于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差异且需要思维渗透的情况,用以保留原作的情感和思想内涵;音译适用于对于姓名或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译法,用以保留原文的声音特征和文化意蕴。
这些方法的运用有效地避免了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歧义和偏差,同时保留了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情感表达。
2.2 翻译策略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中,本文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原作风格:在保留原文的同时,避免出现西化或中国化的问题,尊重原作的文学审美和风格。
2)保留原作情感:在翻译中力求忠实地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情感内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的情绪和氛围。
3)传播文化意蕴:在翻译过程中,注意对于一些涉及文化差异的词汇,尽量准确地翻译,使文化意蕴得以传播。
三、翻译实践下面以《龙》节选中的一段为例,展示本文的翻译实践。
His name was Mike, and he was tall and thin, with curly black hair that flopped over his forehead whenhe ran. He had a lopsided smile that made him look friendly.他的名字叫麦克,身高高瘦,卷曲的黑发会在他奔跑时悬在额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7-08作者简介:贺欢,男,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胡晓琼,女,湖北宜昌人,教授,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语言学。
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研究“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感知和概念化世界的方式基础之上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学科(Ungerer &Schimid,2001)。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反映了人类的心智活动,范畴则是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
原型理论揭示了语义范畴既是语言问题又是认知问题,它涉及符号、人脑、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感知上升到概念,语言符号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当一个词符的指称对象不是一个而是一类事物时,它就代表一个语义范畴。
(文旭,江晓红;2001)原型理论认为原型具有范畴内大多数或全部成员的多种特性,并反映了范畴的中心倾向。
语义范畴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认知的不同。
本文将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来讨论“龙”的新译称的必要性。
二、原型理论的哲学背景传统的观点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是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
概念是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自然联系,本身并不影响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的对应关系,而只是起到一种连接的作用。
语言符号通过成功或不成功地映射客观世界而获得意义。
所谓成功,是指外部世界存在对应符号的实体。
也有一些符号无法映射客观世界的实体,但是从缺失的映射中,符号仍然能够获取意义(比如龙,鬼等词)。
认知语言观在承认客观现实对语言形成有本源作用的基础上,强调了人的认知参与能力,认为仅仅靠语言是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人脑的认知加工在其过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连接位置,即“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语言符号”。
人脑认知加工的方式不是杂乱的,而是采取分析、判断、归类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定从原型理论的角度论“龙”的新译称的必要性贺欢胡晓琼(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原型理论认为原型具有范畴内大多数或全部成员的多种特性,并反映了范畴的中心倾向。
原型理论揭示了语义范畴既是语言问题又是认知问题。
通过对比中西文化中“龙”与“dragon ”的异同,认为“龙”与“dragon ”在两种文化中的范畴原型具有巨大差别。
在心理认知中,“龙”与“dragon ”分别代表了两个平行相邻的范畴。
因此“dragon ”已经不再适宜做“龙”的译称,给“龙”寻找一个新的译称就变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范畴化;原型理论;家族相似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5X(2008)05-0045-04Towards the Necessity of New Translation for Chinese character “龙”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TheoryHE Huan;HU Xiao-qiong(Foreign Language College,Sanxia University;Yichan 443002,China)Abstract:Prototype is defined as the best or most representative member of a given category.It could be regarded as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which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word and serves as the reference point for categorization.This pap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gnitive study on prototype theory,believes that “龙”and “dragon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categories respectively and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a new translation to the character “龙”.Key words:categorization ;prototype theory ;family resemblances第20卷第5期2008年10月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Liupanshui Teachers CollegeVol.20NO.5Oct.2008位,从而提高人脑储存和记忆信息的效率。
这种通过人脑认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就被称作范畴化的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
(赵艳芳,2001:55)传统的范畴观,即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之间具有明确的界定边线,一个物体要么属于这个范畴要么属于那个范畴,没有个体“从某个意义上讲属于某范畴”同时“从另一个意义上又不属于该范畴”。
范畴的特性都是二元的(binary),即一个物体或具有该特性,或者不具有该特性。
用逻辑语言来表达的话,特性只有两个值,/+/或/-/。
范畴之间是有界的(boundary)并且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均享有平等的地位,没有什么“更好的”或“更典型”的成员。
但是,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在其名著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1978)中对古典范畴理论提出了质疑。
他以[game]范畴为例,提出虽然board-games,card-games,ball-games,Olympic Games等都被称作“game”,但是并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来明确区分game与非game。
“Game”的范畴成员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共有的特征,它们相互的关系只是A类似于B,B类似于C,C类似于D,而D又类似于A的关系。
换句话说,[game]范畴的边缘是模糊的,范畴内各个成员因彼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被组织在了一起。
这种相似性这与家庭成员间相互相像的关系类似,维特根斯坦把这种相似性命名为“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
这种观点为后来的原型理论提供了有利的哲学基础支持。
三、原型理论原型理论是在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大量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多项研究表明(Battig&Montague,1969;Rips,Shoben&Sm ith,1973;Rosch,1973):范畴成员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绝大多数的人会将范畴中的某些成员看作最为典型的成员。
当人们列举某一范畴成员时,某些成员总是较早和更为频繁的被举出来。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Rosch(1978)作了大量的实验。
在一组实验中,大多受试者一致认为知更鸟(robin)非常接近他们心目中[鸟]这一范畴中的原型,而火鸡和企鹅则远离原型,最不具备代表性。
在另一组实验中,Rosch测试了受试者对“典型成员的范畴性判断句的真值”的判断反应的时间,结果表明,大多受试者判断句子“A sparrow is a bird”或“A robin is a bird”时所用的时间远少于判断“An ostrich is a bird”或“A penguin is a bird”时所用的时间。
这说明范畴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心理认知的过程。
也就是说,当提到“bird”这个词时,人们会首先或者说更倾向于联想起“robin”的造型,而“ostrich”和“penguin”则很容易被忽略。
在对范畴核心成员的研究的基础上,Rosch 提出了原型理论,认为范畴的最终形成是围绕着最佳最典型成员以特征典型性程度差别而表现出来的,其结构呈放射状。
“原型”则处在结构的中心,是该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具有范畴内大多数或全部成员的多种特性,并反映了范畴的中心倾向。
它应该拥有相邻范畴中成员最少的共有特性,也就是说,原型成员是与其它范畴原型具有最大区分度(梁晓波,李勇;2006)。
范畴内的其他成员则依照与典型成员的家族相似性的不同程度从最典型到最不典型的位置向外扩展,从而确定其不同的范畴隶属度(degrees of category membership)。
由于范畴围绕原型建构,其边界“依照成员的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
就像石子在水面上激起的波纹一样伸向远方,直到与相临波纹相互渗透。
”(赵艳芳,2001:55)。
因此我们说,范畴的边界是模糊或不固定的,相临范畴的边界是互相重叠,互相渗透的。
Labov(1973,1978)对杯子原型的试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这种推论。
Labov证明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确实存在,认为若范畴成员离“原型”越远,人们对其范畴认同率就越低。
但是当某成员的范畴认同率低到一种程度时,它在另一个范畴(的认同率会开始上升,并且出现交叉。
Labov 的实验证明,当人们对某种杯子的认同率低到一种程度时,它在另一个范畴(比如碗)的认同率会开始上升,并且出现交叉。
这说明相临范畴的边界不仅是模糊的,而且是交叉重叠的。
注释:①:根据音译,“龙”不应该翻译成long 。
Long 的英文发音不是“龙”,而是“狼”,这不是真正的音译。
“龙”应该翻译成loong ,它的发音和汉语拼音“龙”相近,在英文中本来就是“龙”字的音译,如著名武术家李小龙的英文名字是“Lee Siu四、“龙”的新译称的必要性虽然“dragon ”作为汉字“龙”的译称已有相当长的时间。
但是大量调查研究证明,中国人心目中“龙”的范畴原型与西方人心目中“Dragon ”的范畴原型存在着明显差异。
在中国文化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的身体修长,没有翅膀,一般被认为是瑞兽,拥有巨大的力量,能兴云降雨,代表着尊贵和吉祥。
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帝与皇权的象征。
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 的形象类似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巨大的蝙蝠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
在中世纪,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恶魔撒旦(Satan )就被称为the greatdragon 。
Dragon 还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旗帜,在诺曼人征服英国以前,dragon 是英国皇家的主要战争徽记。
在西方文化中,dragon 是恐怖与凶悍的代名词。
Ungerer &Schmid (1996)指出,原型是范畴中成员属性表现最佳,最具代表性,最为突出清晰和最为核心的成员。
它既可以是一个范畴中的核心成员或一群核心成员,也可以是通过对各种典型特征的命题描述来完成的一个“理想化的”心理表征,可能是图像也可能是图式(Ib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