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曾国藩四句话遗嘱何以传世百年 曾国藩后代名人
历史趣谈:曾国藩年轻时的成长史 不只靠家训让家族兴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年轻时的成长史不只靠家训让家族兴盛导语:曾国藩是晚清重臣,知名政治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的家训和遗嘱对子孙影响深远,使其代代出人杰,曾曾国藩是晚清重臣,知名政治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的家训和遗嘱对子孙影响深远,使其代代出人杰,曾家200年不衰。
甚至有人整理成册,供后人借鉴。
曾国藩在30岁以前,性格方面有很多平常人常有的缺点和毛病。
在他到北京做官之后,他每天用于社交的时间特别多,到处去喝酒、聊天、听戏、下棋,用于读书的时间特别少,读书也往往坐不住。
有一次,翰林院放了40天的假,在假期结束的时候,曾国藩在日记中做了一个自我总结,说自己这40天做了什么事情?除写了几封家书之外,什么事都没做,稀里糊涂就混过去了。
他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脾气比较暴躁,曾经和别人发生过几次比较严重的冲突。
其中一次是和同乡的一个京官郑小山,两个人因为吃饭的时候意见不合就打了起来。
什么脏话都骂了出来,甚至“问候”了双方的亲人。
曾国藩过后感到非常后悔,说自己这种举动太有辱斯文了。
为什么后来曾国藩能够脱胎换骨,能够刻苦地自我修炼呢?这个也跟他到北京当官分不开。
曾国藩在北京见到了很多大儒、大学者,他很受触动。
所以在30岁的时候,曾国藩觉得三十而立,不能像以前那么混下去,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学做圣人。
曾国藩学做圣人是如何入手的呢?说起来很简单,他学做圣人就是从写日记开始,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把自己每天的所作所为,每天早晨一睁眼到晚上睡觉所做的事情,特别是把不符合圣人标准的都摘出来,痛自反省。
在日记当中,他还给自己定下每天攻克的下限,每日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临终之时的四句遗嘱(原文解读)
曾国藩遗嘱:这四句话可保你一生无忧,从此百事可成
发布时间:18-06-1511:51
曾国藩临终之时有四句遗嘱:
原文说道: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
代有人才。
慎独则心安
古人常说:君子自处,必慎其独也。
慎独的意思就是持身之道要谨严。
为所当为,为所不为。
克制欲望,贪欲、爱欲、物欲,每日三省其身,总结自己的缺点。
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自己。
这样长此下去,必能涤荡心灵,心中泰然。
主敬则身强
敬字,就是与人相处保持好一个恰到好处的距离。
对待自己要保持内心的专精,外表要严肃整齐。
内心笃定,目光温和而坚毅。
这样给人的感觉才可靠,长此下去,必定能身心皆安。
求仁则人悦
仁字是儒家的核心。
做人要以仁义为本。
所谓:仁者爱人。
对待身边的朋友兄弟,要亲善和睦,待人宽容仁慈,独乐了不如众乐乐!
这样即是中庸之道,也是保身交友之道!
曾国藩名言挂框字画
习劳则神钦
人生必定要自强不息,勇往不怠!
只有不断的知行合一,不断的在做事中体察世道人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踏实和笃定!
所谓:一勤则天下无难事。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让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一是: 慎独,则心里平静。
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
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二是: 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
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三是: 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
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
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
四是: 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古代的圣君贤
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勤劳能使人长寿,安逸能使人夭亡;勤勉则人尽其才,安逸则无能而被人抛弃;勤能够广济百姓,而神灵敬仰,安逸对人无好处,鬼神也不羡慕。
曾国藩4句遗嘱
曾国藩4句遗嘱,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俗话说,“盛不过三代”,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繁盛三代。
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而这其中,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功不可没。
一、慎独则心安慎独才能心安,一个人要修行,最难的是修心,修心最难的是慎独。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在大家能看到、指到的地方,大庭广众之下,有着严格的监督。
人们做事情自然慎重,不愿让事情出了差池,也不愿冒着被抓现行的危险谋取私利。
但在独处的时候,人其实更要慎重。
慎,谨也。
——《说文》慎,诚也。
——《尔雅》慎独:独处的时候,失去了外在的监督,更要谨慎、用心地约束自己的欲望。
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王密趁夜送去十斤黄金,杨震当场拒绝。
王密以为他是假装客气,于是说,夜幕无知者,大晚上的没人知道。
杨震回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带着礼物灰溜溜地走了。
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能够做到慎独,那么检省自己的时候就能没有愧疚,可以坦坦荡荡面对天地鬼神。
一个人内心就会愉快、满足、宽慰、平和,这是人自立和快乐的方法,是立心守身的基础。
二、主敬则身强敬,肃也。
——《说文》态度严肃,内心专注宁静,外表衣着整洁,这就是敬。
一出门就像去拜访一位尊贵的客人一样,就像人们在祭祀祖先时候的那种态度一样,这就是敬。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庄重严谨地对待学业、事业,那么掌握的知识就会一天天丰富,安逸放肆,那么人的能力就会一天天变差。
如果能做到,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大事情小事情都能态度恭敬而不懈怠,那么身心不但充满动力,也因为得到锻炼而更加强健。
北宋司马光,为了编写《资治通鉴》,提供给皇帝做治国参考。
历时十九年,先后查阅几千卷藏书,三百多种史学著作,草稿堆放了整整两间屋子,他的儿子后来翻看草稿,发现居然没有一个潦草的字,可见司马光对待此事的庄重严谨。
历史趣谈曾国藩曾解家乡琐事 送信孤寒安抚家人别得罪乡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曾解家乡琐事送信孤寒安抚家人别得罪乡
里
导语:皇帝都有三门子穷亲戚,更何况从湖南山冲里走出来并逐渐在皇城根下站稳了脚跟的曾国藩!曾哥老家荷叶塘的穷亲戚一大把,家人也基本待在山冲
皇帝都有三门子穷亲戚,更何况从湖南山冲里走出来并逐渐在皇城根下站稳了脚跟的曾国藩!曾哥老家荷叶塘的穷亲戚一大把,家人也基本待在山冲里,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他剪不断,当然也没法剪,因为剪了就是不孝。
道光二十四年,是曾国藩在官场上的上升期,他却在家书里记述了一些自己和家乡的小龃龉。
那么,他是如何化解这些小龃龉的呢?
职场上升期
应酬渐多
名声渐起
公元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曾国藩在京城的处境渐渐改善。
首先是居住环境,于是年三月二十四日搬到了前门内西边碾儿胡同,共有房屋28间,每月房租为三十串钱,曾哥很惬意地说:“极为宽敞。
”
而且,曾哥在京这几年坚持读书提高,修身养性,功夫也慢慢显示出来了,他在该年五月十二日的家书中交代:“今年应酬,较往年更增数倍。
”那都是些什么应酬呢?信中有罗列——
一、为人写对联,客户大多来自四川和湖南,忙到了“日不暇给”的地步。
几年的练习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敢拿着毛笔出来抖一抖了。
二、借钱的也多了。
曾哥的收入虽然有改善,但也不至于多到请人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的四条遗嘱
曾国藩的四条遗嘱曾国藩生前封侯拜相,满族荣华,死后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田地、金银珍宝,留给子孙后代的,是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
他认真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得归纳为四条,并将它端端正正地写下来,要儿子悬挂中堂,每日诵读,恪遵不易,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
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
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
”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
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
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
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曾国藩遗书
电费,9839760425227曾国藩的四条遗嘱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提问者:husaiyang - 试用期二级最佳答案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曾国藩的四句遗嘱
龙源期刊网 曾国藩的四句遗嘱作者:董深纯来源:《闽南风》2012年第06期人言,富不过三代。
这话诚然不假。
甚至,在古代官场,很多人活不过三代。
细数古代的名将良相们,大多下场不好。
他们的后代,基本都默默无闻。
更有甚者,遭满门操斩。
然而,也有一些人可以善始善终。
比如三国时候的贾诩和晚晴时节的曾国藩。
贾诩是曹操手下的第三号谋士,字文和,早期却多行乱武之事。
曹操攻打张绣之时,贾诩鼓动张绣投降。
张绣投降之后,贾诩又鼓动张绣趁曹操不备反叛,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第一猛将典韦战死于这一战役。
而在曹操再次攻打张绣之时,贾诩却再次鼓动张绣投降。
大家都知道,曹操一向多疑,而贾诩的行为又有点小人做派。
所以,我们很难理解,曹操那些忠心耿耿的谋士们都大多下场不好,为什么唯独反复无常的贾诩却可以善始善终,并官至太尉。
直到后来,我读到曾国藩的四句遗嘱,才明白其中的原委。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搀扶下散步。
忽然,他连呼“脚麻”,瞬间已不能说话。
临终之时,他用手指了指已经写好的遗嘱。
他的遗嘱在概括了一生的经历后,写道: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裔影响十分深远。
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成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中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大都出国留学。
曾氏后代没有一个人加入行伍之列,甚至很少有人当官,远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
其实,贾诩之所以下场比其他谋士好,正是和曾国藩的遗嘱说的一样——在他终于找到了曹操这个明主之后,开始做到慎独、主敬、追求仁爱、参加劳动,达到了心里平静、身体强健、人高兴、鬼神敬重的效果。
正因为如此,虽然曹操手下的人勾心斗角,他却能泰然处之。
在别的谋士早死的早死,被杀的被杀的时候,贾诩却可以步步高升。
值得一学!“千古第一完人”四句家训,他后代没有出过败家子
值得一学!“千古第一完人”四句家训,他后代没有出过败家子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他的成就少有人可匹敌,他的人格则更胜事业之上,如此“千古第一完人”,一生所悟,究竟为何?有副对联这样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但其实曾国藩一生成就,靠的只是这与他一身恪守的四句家训密切相关,并且他将这些家训代代相传,使其子孙后代都受到了良好熏陶:一曰慎独则心安修身之道,最难是养心,养心最难之处,又是慎独。
“慎独”,是独自一人时,亦有一双慧眼观照自己,不做出格事,不说出格话。
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
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事无不可对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顾忌……种种阴暗,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曾国藩将慎独作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曰主敬则身强一个人的涵养,就在于一个“敬”字,待人不分众寡,待事不分大小,一一恭敬,从不懈慢。
主敬,不是不闻不思不见的兀然端坐,反而是一种淡然,因为时时有敬意,反而无事能安然,有事能应变,反观放纵的人,才会状况百出,手忙脚乱,所以曾国藩说,聪明睿智,皆由“敬”出。
一日敬畏一日精进,一日放肆则一日怠惰,一个人气象如何,由此可见。
三曰求仁则人悦“仁”,是仁爱,是推己及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一方面,每个人,都不该自私,子女对父母有责,为官则对生民有责,为学则对社稷有责,知仁爱,才不失大道。
另一方面,世上大部分的伟业,都不是一个人建立的,人生中许多转机,都是朋友提供的。
但若以功利之心交友,别人回馈的也不过是功利之心而已。
当你用豁达待人,以仁爱处世,自然可收获一批以心相交的挚友。
四曰习劳则神钦习劳,即身体力行,一个人衣食住行,与他所行之事所用之力想匹配,这才符合天道、受人赞许,也就是神钦。
有些富贵子弟,不营一业,而锦衣玉食,这必然是不能长久的。
历史趣谈: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的原因 四条遗嘱”的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的原因四条遗嘱”的作用导语:曾国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
能不能做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对此,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
唐浩明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曾国藩一生中,曾有四次被别人劝说当皇帝。
能不能做皇帝?他为什么不当皇帝?对此,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
唐浩明从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进行了剖析。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
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
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他勤奋好学,孜孜不倦。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生活常识分享。
曾国藩240个子孙,无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240个子孙,无一个败家子《格言联璧》有云:“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曾国藩家族两百年来“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其240个子孙后代中,无一个败家子,靠的就是其独创的家教理论和自成一派的曾氏家风,而《格言联璧》的五句话,也被曾国藩运用得炉火纯青,从而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经八代而不衰”的现象。
勤俭,治家之本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曾国藩治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秉持的也不过是“勤俭”二字,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
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将“勤俭”二字淋漓尽致地运用到了治家的全过程,他要求家人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就连拾柴、收粪、插田莳禾这样的事,也要其力亲为,至于女儿家的女红、厨艺、纺纱做衣,更是不能假手他人。
在饮食上,曾国藩则是一个“要求不高”的人,丝毫不讲究宰相排场,每餐只食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因此得了个“一品宰相”的雅号。
穿着方面,他的鞋袜都是由太太和媳妇女儿缝制而成。
住上,曾国藩也没有一国宰相的派头,其弟曾国荃曾以家中人口增多为由,在已有百年之久的曾家老屋之外另建了一栋新屋,费资三千余串,曾国藩知道了之后,非常不高兴,并发誓此生决不住新屋。
曾国藩所持“勤俭”二字,终身不渝,由此,他一生官运亨通,曾氏家族也奇迹般避开了“富不过三代”的宿命。
和顺,齐家之本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于“和顺齐家”之道,也有一番独到的认知,他说:“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
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在给曾国荃的家书中,曾国藩也曾引经据典,强调“家和”的重要性,他说:“‘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对兄弟竭力地以德去爱护,而不是姑息纵容,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以家族为重。
140年前,此人说了四字遗言,他的后代240个人“出人头地”
140年前,此人说了四字遗言,他的后代240个人“出人头地”静说历史 2017-04-21 22:53提起曾国藩很多人都很熟悉,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湘军的创建者,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
他不仅有军事才能,而且有文化底蕴,被清廷所看重。
此外,他还有跟范仲淹一样的人格魅力。
曾国藩对一个国家影响是大的,对于他的后代影响更是大的,对湘乡曾氏文化影响更大。
他的《家书》旧时代读书人几乎人手一本。
作为一个儒生,曾国藩实现了儒生一切愿望,儒家的“三不朽”都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不是曾国藩做出多么辉煌的事业,而是他的后代。
中国人认为富贵不能家传万代,最多三代就玩完,君子有德,也不能福荫几代子孙,更何况开枝散叶长盛不衰安享富贵荣华,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是曾氏家族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
可能是曾氏祖坟冒青烟,这个家族传了很多代,总是有杰出的人才出现,这一点很多儒家学问深厚的官宦世家也没办法做到。
所以我们说曾国藩的家书简直是瑰宝,是为人处世的摹本。
曾国藩是如何齐家、教子的呢?中国讲究孝道,你想,一个连孝道都没有的国家,这些人能对朝廷尽心尽力吗?所以孝道总起来说,是衡量人根本品性的一把尺子,对亲生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你就别指望他能为国为民做什么大事。
曾国藩就是一个孝子,像他这样的官场楷模按理说应该顾不上为人子、为人父的义务,但是他兼顾的很好,对教育子女也有一套理论,非常厉害。
曾氏家族的辉煌不仅仅是曾国藩的示范作用,也不仅仅是他写的家书,还因为他的家训——家训是曾国藩弥留之际的遗书。
一八七二年,曾国藩离世时说:此生带兵打仗已经损了不少阴德,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再出武夫,希望子孙后代尽是读书人。
他的遗嘱概括起来就四句话: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慎独则心里平静主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爱则人高兴他还对家人使劲叮嘱,说这四条独门秘籍,他闭关研究了几十年才获得,如果能遵守,并且传之于子孙后世,曾氏可长盛不衰。
这四条遗嘱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个个的来剖析。
解读曾国藩遗嘱:回顾一生所学,不过在这四字而已!
解读曾国藩遗嘱:回顾一生所学,不过在这四字而已!当局能肩天下事,读书深得古人心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午后,久病未愈的曾国藩来到重新修缮不久的两江总督府西花圃,儿子曾纪泽陪侍于身旁,突然曾公连呼足麻,于是其子扶掖着回了书房,端坐三刻,悄然而逝。
大凡大人物去世,都会有一些奇异的天象,曾国藩之死也是如此,“金陵微雨,天色阴惨”,“有红光圆如镜面,出天西南隅,良久渐微”。
从黎庶昌编撰的《曾文正公年谱》来看,似乎曾公死前,来不及留下遗嘱。
其实曾公有着良好的习惯,每逢危难之际,便会写信给儿子们,也就是遗书、遗嘱,咸丰十一年三月,太平军围困祁县大营时,他写下了遗嘱;()同治九年六月,时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又写下了遗嘱,这一次则写得更为详尽、恳切。
同治九年六月,曾国藩前往天津处理著名的教案,明知外国人“性情凶悍”,而天津人也是“习气浮嚣”,故而难以和平解决,极有可能引发兵变。
抱着病残之躯的曾国藩,担心自己“效命疆场”,难免一死,故而写下遗嘱,“以备不虞”: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
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叶,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
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
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
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谕纪泽纪鸿》,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在此遗嘱之中,曾国藩首先说到,对于天津教案,自己虽然也是反复筹划,思虑再三,然而还是没有良策以保两全,再说自从咸丰三年招募乡勇起兵以来,早已将自身之生死,置之度外了,为国而死,则也不负初心,所以即便教案的处理,总是难免被人非议、诟病,他也在所不惜了。
只是身后之事,尚且需要交代一番。
身后之事,首先就是遗体与遗物的处理: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
中间虽有临清至张秋一节须改陆路,较之全行陆路者差易。
去年由海船送来之书籍、木器等过于繁重,断不可全行带回,须细心分别去留。
曾国藩后代:绵延两百年个个富贵,皆因奉行这六点家训!
曾国藩后代:绵延两百年个个富贵,皆因奉行这六点家训!
曾国藩的家族自曾国藩传承至今,已历经7代,在这200年间曾氏子孙绵延不息,从没有出过一个败家子!
在湖南曾国藩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曾门,没有逆子!在曾国藩的子孙后代中,有商界巨贾,有学界泰斗,每一代皆烜赫一时!这完全得益于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曾国藩平生有六戒,其后世子孙也代代相传!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教育子孙做事需当收敛,一切事情盛极必衰,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交友之道不可因小失大,不能因小怨而弃大美,人生当修炼涵养,懂得容人之道!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那些揭短别人的行为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短处,那些炫耀自己优势的人其实是忌惮别人的长处!
曾国藩六戒摆框细节图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这句话教人要懂得合作共赢,谋划大事要具备独断之能力!
下面是曾国藩六戒名家手写真迹实木框裱的摆框书法作品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
以一傲字致败;
自古庸碌之人,大凡懒惰。
那些才学过人之人,大多傲慢。
这两点是失败的根本!
下面是曾国藩六戒实木画框装裱的名家手写书法作品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自古欲成大事,必要顺应天道!
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
但尽人事,且听天命!。
曾国藩的家教理念
曾国藩的家教理念原文地址:曾国藩的家教理念原文作者:王老师曾氏后裔,人才辈出,长盛不衰。
曾国藩家书提到:“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曾国藩三个儿子,五个女儿。
二儿子曾纪泽是中国近代着名的外交家。
小儿子曾纪鸿是清代着名的数学家。
孙辈曾广钧是曾家第二个进士,23岁中进士入翰林,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一位。
孙女,曾广珊是着名诗人,她儿子就是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
直系第四、五代一共一百四十多位都非常优秀,大部分在学术、科技、文化上很有成就。
如曾约农,英国伦敦大学理科工程课学士,台湾东海大学校长;曾宝荪,国际知名教育家;中国第一个在伦敦大学获得理科学士的女生,过湖南省第一女师校长,第二女子中学校长等职;并曾多次出席世界有关政治、教育、宗教性质的会议,如出席伦敦世界校长会议、印度世界和平会议、联合国妇女地位会议等。
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是我党领袖叶剑英夫人,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后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她儿子叶选宁,中将军衔,现在广州。
曾宪楷,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曾昭抡,原高教部副部长,着名化学家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者和化学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曾昭燏,原南京博物院院长,中国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俗话说:“富不过三”,但曾氏后裔历经100余年而不衰,与其严谨的家教紧密相连。
儒家把“齐家”放在“平天下”前,就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曾国藩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据,经过自己的理解、消化,独创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对子孙温言细语,不厌其烦,言传身教,最终获得成功。
曾国藩认为:“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即使在戎马倥偬、甚至生死未卜之际也不忘写信回家,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体现了他“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儒雅一面,十分难得。
曾家门风以“八本”、“三致祥”为里,以“耕读”、“勤俭”、“和睦”、“敦厚”为表,构筑了百年家族长盛不衰的坚固堤防,也为今人提供了堪为典范的家教蓝本。
“八本”是“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
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曾国潘遗嘱观后感300字如下:曾国藩说过:“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食;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
”子孙贤,没有先人的遗产也有饭吃;子孙不肖,再多的家业也会败掉。
正因如此,曾国藩死后并没有留下什么金银珍宝,他认为,真正的珍宝是经过千百年考验而应遵循的家教,子孙奉行这些家教,则家族可长盛不衰。
同治十年(1871年),60岁的曾国藩,已经身患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后又大小便失禁,自知大限将至,于是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四条经验,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互勉。
这封信写成的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
15年前的二月初四,他父亲去世了,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正话家常,突发中风,扶进屋后,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便是他早已写好的这封遗嘱。
儿子纪泽哽咽念完,与弟弟纪鸿一齐说到“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
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
人虽远逝,但他传下来的精神却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他说:“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人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这四条遗嘱,可谓话尽兴家之本,道尽一生所得。
一、慎独“慎独而心安。
”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思想、言语、行为谨慎。
做到这一点,便会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这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道路,也是寻找快乐的方法。
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慎独,是古代圣贤最为看重的品德,也是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
很多经典古籍中也都提及这一观点。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守本分,表里如一,不违反道德,不自欺欺人。
慎独,是对前贤的继承和吸收,更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省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曾国藩四句话遗嘱何以传世百年曾国藩后代名人
导语: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
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
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说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
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十二日,六十二岁的曾国藩在儿子曾纪泽的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