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过秦论

合集下载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古今异义篇一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中篇篇二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X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殽函之固[1],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3],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4],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5],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馀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伏,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6],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7],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苔天下,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己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馀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9],甿隶之人,而迁徒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过秦论》理解性默写及翻译

10《过秦论》理解性默写及翻译

13、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 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工具;棘矜,用酸枣木做的棍子。棘,酸枣 木。这里的意思是农民军的武器只有农具和木棍;铦,锋利。于:介词,比; 钩,短兵器,似剑而曲;铩,长矛;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抗:匹 敌,相当;师:军队;行军用兵:同义互文,指军队作战;及:比得上。向 时:先前。) 译文: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迁谪戍边的士卒(的作战能力), 并不能和九国的军队匹敌;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 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14、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译文:然而成功和失败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也完全相反,为什么呢?
译文:秦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然而,九国的军队犹豫徘徊而不敢前进。 秦人没有损失一支箭杆失去一支箭的耗费,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困顿不堪了。 5、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 天下,分裂山河。 (制:控制;弊:弱点;北:败北的军队,原为动词,在此用作名词;漂: 使……漂浮;因利乘便:同义叠用) 译文:秦有多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 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使盾牌漂浮。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 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
译文:六国诸侯都很害怕,于是会面结盟来谋划使秦国削弱的办法,不吝惜 珍贵的财宝以及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有本领的人,采用合纵策略 缔结盟约,相互援助,结为一体。
4、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 诸侯已困矣。 (延:迎。 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亡,遗:同义叠词,损失。 矢,镞:同义叠词,箭。 费:耗费。 困:困顿。)
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8、《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024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10课过秦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板书设计
1.课文的中心论点:过秦论——仁政兴国,暴政亡国
2.文章结构:总——分——总
3.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排比论证
4.秦国兴衰的原因:政治、军事、法制
5.作者观点:施行仁政,关注民生,避免暴政
6.现实启示: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关注民生,创新思维
4.观点阐述题
题型:请阐述你对《过秦论》中“仁政兴国,暴政亡国”观点的理解。
答案:《过秦论》中的“仁政兴国,暴政亡国”观点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理念。施行仁政,关心民生,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而施行暴政,忽视百姓疾苦,国家必然走向灭亡。这一观点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很大的启示。
答案:《过秦论》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作者总述了秦朝的兴衰原因;然后,分别从秦国的政治、军事、法制等方面分析了秦朝的强大和衰落;最后,作者再次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论证方法识别题
题型:请找出《过秦论》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案:《过秦论》使用了对比论证和排比论证。对比论证通过对秦朝的兴衰进行对比,突显了作者的观点;排比论证则通过列举秦朝的种种举措,强调了秦朝的衰落。
(3)领悟作者观点和启示: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领悟作者贾谊对秦朝兴衰的看法,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由于《过秦论》是文言文,学生可能对一些词汇和句子结构感到困惑。教师需要采取讲解、翻译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运用:学生可能对如何分析文章结构和运用论证方法感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原文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0课过秦论原文翻译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扣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译文: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

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

不吝惜珍稀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10.过秦论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 10.过秦论课件
Biblioteka 再见文言通假约从离衡
合从缔交 倔起阡陌之中
(通“横”)
(通“纵”) (通“崛”)
赢粮而景从
百有余年 陈利兵而谁何 孝公既没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通“影”)
(通“又”) (通“呵”) (通“殁”) (通“敝”)
威振四海
(通“震”)
词类活用
有席卷天下……囊括四海之意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云/回声)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一词多义
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履至尊而制六合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动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动词 统领、统率 控制并利用 统治 规模 招纳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动词
达到
一词多义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蒙故业,因遗策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动词,丢失 形容词,原来的、旧的 名词,遗失之物 动词,读wèi,给予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为天下笑者,何也? 陈利兵而谁何。 崤函之固,自若也。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之君也。
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却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 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本文是如何从史实中提炼观点的?
(对比)
秦国
秦朝
仁 义 不 施 而 攻 守 之 势 异 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文章小结
崛起(1) 兴亡过程(1-4) 过 秦 论 发展(2) 极盛(3) 灭亡(4)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导语】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向,请你认识⾃⼰,好好爱⾃⼰。

再怎么羡慕别⼈的钱包,⾝份,地位。

那都不是⾃⼰的。

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记住⾃⼰在糟糕也是⾃⼰,请善待⾃⼰。

为你整理了《⽂⾔⽂《过秦论》原⽂及翻译》,学习路上,为你加油! 【原⽂】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于*,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③”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⒂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⒆秦之⼼礼⒇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23)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犹有可以(28)不赂⽽胜之之势。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 10 过秦论(附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3单元 10 过秦论(附答案)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论语·颜渊》 ——孟子 ——雪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然向荣。 ——梵·高
真正的爱是夜的花香,是黑暗中的宝石,是医生听到的第一声心跳。它是 寻常中的奇迹,是用柔软的白云织成而撒在夜空的满天星斗。
——凯恩斯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崤.函( ) 孝公既没.( ) 膏腴.( ) 陈轸.( ) 逡.巡( )
囊.括( ) 昭襄.( ) 合从.缔.交( )( ) 倪.良( ) 亡矢遗镞.( )
鞭笞.( ) 蒙恬.( ) 隳.名城( ) 劲.弩.( )( ) 氓.隶( ) 蹑足行.伍( ) 锄櫌.( ) 谪.戍( ) 万乘.之势( )
(5)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6)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古“影”字,像影子一样 (7)追亡.逐北(动词用作名词)逃兵,逃亡的人 (8)外连衡而斗.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9)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0)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固然、诚然)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名词,有利的形势) (4)利故 天木 时受 不绳 如则 地直 利., ,金 地就 利砺 不则 如人利.和((形名容词词, ,锐 便利 利、 的锋 形利 势) )
商人重利.轻别离(名词,利润)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动词,丢失) (5)遗夜 小不 学闭 而户 大, 遗.路 ,不 吾拾 未遗 见.其(明名也词(,动丢词失的 ,东 遗西 漏) 、忽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给予)

贾谊的《过秦论》原文译文注释_文言文

贾谊的《过秦论》原文译文注释_文言文

贾谊的《过秦论》原文译文注释_文言文贾谊《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贾谊《过秦论》翻译秦孝公凭据崤山和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关隘,又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东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方、囊括四海、吞并八荒之地的野心。

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建立法规制度,鼓励农民种田和织布,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武器装备;对外推行连横政策,使诸侯之间互相争斗。

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继承祖上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并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东面占据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势险要的州郡。

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

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第10课 过秦论

第10课 过秦论

春我开口,我表达。

我交流,我收获!第十课过秦论【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感受本文广用对比、对偶,极力渲染铺陈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感;积累常用的实虚词意义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学习重点】准确翻译字词和掌握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语言现象。

积累常用的实虚词意义【学习难点】感受本文广用对比、对偶,极力渲染铺陈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感【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议论的节奏、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解义,结合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解读字词的意义,必要时再借助工具书。

第一学时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结合句子成分,准确翻译字词和理解活用、通假。

自主学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尝试新知一、文学常识1、走进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

其文章,明人辑有《_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与他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_》。

2、解题“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体。

《过秦论》是贾谊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文章不仅总结了秦灭亡的原因,而且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

贾谊认为,秦之过,在于“仁义不施”,不知“攻守之势异”,以此为当政者提供政治上的借鉴,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高中语文必修三:10过秦论 课件(共5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三:10过秦论 课件(共52页)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yōng 雍州 méng 氓隶 shā 长铩 zòng 合从 qūnxún 逡巡 yī 猗顿 duó xié 度长絜大 yǐng 景从 dí 销锋镝 yōu qín 锄耰棘矜 shèng 万乘 yuè 乐毅 yǒu 瓮牖 xiān 非铦 nàn 作难 tián 蒙恬
字音
• 单音: • 腴(yú ) 轸(zhěn) 镞(zú ) 笞(chī) 藩(fān) 瓮(wè ng)牖(yǒu) •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 孝公既没(mò ) 召滑(shà o) 俯首颈系(xì ) • 践华为城(huà ) 劲弩(jì ng) 中人(zhōng) • 墨翟(dí ) 行伍(há ng) • 将数百之众(jià ng) • 比权量力(liá ng) • 朝同列(chá o)
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 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 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这一类人
统率
军队
尝以十倍(于秦)之地,百万之众,叩关 迎接,迎战 曾经 凭借 军队 击,此攻打 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 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 耗费
矢 : 箭 . 镞 : 箭头 . 丢失一 有顾虑而 枝箭,同义叠用 . 徘徊不进 下诸侯已困矣。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君臣
拥有 占据 形作名,险固地势 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表目的 牢固的守卫 并吞 窥 视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八方荒远之地,此指天下
并吞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
辅佐
对 建 法规 代词,指秦孝公 内 立 制度
从事
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政策
席卷;包举;囊括; 并吞 内……;外…… 拱手而取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0课《过秦论》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0课《过秦论》含答案

过秦论1。

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以及对比论证的手法。

3.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培养“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识。

4。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重点段落.1。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

2。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说理,力争熟读成诵。

3。

仿照文章运用的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文章。

4.积极参与同学探讨,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积累文言知识。

2.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和写作意图。

3。

学习对比等论证方法。

1.本文是一篇史论,但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秦二世灭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

3。

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1。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2。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3。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1.一时谋议略施行.贾谊,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

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

少年时,师从荀况的弟子、秦朝的博士张苍,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

★贾谊(前 200—前 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 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 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 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 33 岁。 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5.“陈涉之位”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评: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对比有二: 一是以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相比。作者认为陈涉的个人素质,军队装备、 数量与质量以及用兵之道都不及九国之师,但结局偏偏是“成败异变,功业 相反”,这是什么缘故?作者有意先不作答,让读者存一悬念于胸。 二是秦立国前后自身的对比。立国前是区区之地,现在是“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而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客观上的有 利条件也没变,为什么在弱小的时候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而现在却是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呢?这让读者心中再添一个悬念。 设下悬念的目的,也是在于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寻求答案。 经过前面几大段的例证铺叙,最终作者一语道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 攻守之势异也。”由于论证基础雄厚,结论的得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今义 喜爱,喜欢 表结果的连词
表顺承的连词
船桨 谋划,策略 士兵 泛指所有的河流 交易双方的中间人
山东省
6.明句式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省略句)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判断句) 为天下笑者(被动句) 以为桂林、象郡(省略句)
帮助你知人论世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借论述 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向汉文帝提出以“仁义”治 国主张的一篇政论文。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 谓的“太平盛世”。贾谊却以他敏锐的洞察力, 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 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为了调和各种矛 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 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目的是希望西 汉政权“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这篇文章 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 成败得失,意在为汉文帝提供借鉴。《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 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课文预习及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0课《过秦论》课文预习及答案
9.突出地写出了陈涉起义时的地位低微,才智不足,兵力弱少,武器简陋。而这些内容正表明陈涉队伍的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陈涉一举灭亡了秦王朝。这些内容是明显地针对“仁义不施”写的,为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提出做了准备。
10.作者的对比点如下:(1)秦国与山东九国实力的对比;(2)秦国与秦朝实力对比;(3)陈涉与九国实力对比。最后的结果是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
三、字词归纳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
因利乘( )便万乘()之势
②宁()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
乐()毅安乐()
③翟()景墨翟()
召()滑累召( )不应
蒙恬( )
④逡()巡鉏耰棘矜() 矜()持
度()长絮( )大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⑨铸以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关中之固()
⑩斩木为兵() 同年而语()
⑾天下非小弱也()为天下笑者()
3.说明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③然陈涉瓮瞩绳枢之子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
3.①名词作状语 ②使动用法 ③名词作状语 ④使动用法
4.下面句中各采用了什பைடு நூலகம்修辞手法?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秦无亡矢遗链之费()
简称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它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古代政论文往往配合策对(向君王提出治国安邦策略的论文),善于引经据典,运用举例、对比论证手法,运用排比手法,气势如虹。两汉时期晁错的《守边劝农疏》 《论贵粟疏》《论削藩疏》,贾谊的《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唐代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等就是其代表。

第十课:过秦论(课件)

第十课:过秦论(课件)

21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 秀人才。
所著政论文有《过秦论》 《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3
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 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 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贾谊 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 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贾谊祠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1
过秦论
贾谊
2
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洛阳人,杰出的 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 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 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 治,遭权贵嫉妒、毁谤, 贬为长 沙 王 太 傅 。 不 被 重 用 , 33 岁 抑 郁而死。
14
1.一词多义
文言知识
追亡逐北
北 北收要害之郡
将军战河北
名词
败逃的人
名词作状语 向北
名词
北方
因力乘便
介词
趁着
因 因遗策
动词
沿袭
虎因喜,计之曰
介词
因此
15
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以致天下之士
致 致万乘之势
而致千里
延及孝文王

课件20:第10课 过秦论

课件20:第10课 过秦论

(三)一词多义 1.制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动词,制服 ) (2)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3)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衡传》) (4)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 动词,统率、统领 ) ( 名词,形制、构造 ) ( 名词,规模 )
2.亡
(1)吞二周而亡诸侯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
( 动词,损失,丧失 )
(2)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名词,丢失的东西 )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 动词,给予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外﹒连﹒衡而斗诸侯
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 采取连横的策略 )
2.﹒履至尊而制六合
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 登上 )
成就:他的政论散文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积极进取的精 神以及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 散文创作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论 积贮疏》等。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
【景行行止】 少年才高
弱:_形__容__词__的__使__动__
(6)杜赫之属﹒为﹒之谋 属:_名__词__,_类__、__辈__,_指__某__一__类__人__ 为:_介__词__,_给__,_替__ (7)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 延:_动__词__,_迎__接__ 师:_名__词__,_军__队__ (8)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弊:_名__词__,_弱__点__、__毛__病___ (9)﹒因利乘便 因:_介__词__,_趁__着__
2.文化常识。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雍州:在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和宁夏一带地方。 (3)连衡:也作“连横”。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 而各个击破的策略,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4)合从,从,通“纵”,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合纵派的主要代 表是苏秦。 (5)战国四公子: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 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 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 过秦论(共32张PPT)

语文统编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0课 过秦论(共32张PPT)
【课文题解】
《过秦论》,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淆函( ) 膏腴( ) 合从 ( ) 逡巡( ) 隳名城( ) 销锋镝( )瓮牖( ) 氓隶( ) 猗顿( ) 作难( ) 窥视( ) 万乘( )鞭笞( ) 行伍( ) 阡陌( ) 谪戍( ) 蹑足( ) 墨翟( )
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吊屈原赋》
创作背景
秦始皇灭六国时间表
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政策
内……;外……
成功
拱手而取
雄心
【第1段·内容】
写合纵形成及瓦解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请服,请朝
反衬
【第2段·内容】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jì)
(zhōng)
(liàng)
(jiàng)
(sh)
(duó)
(shè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
• 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 • 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 • 公元前222年,灭燕; • 公元前221年,灭齐。
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经历春秋战 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 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 期,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 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 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 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 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国的土地,上百万的军 队,开往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打开函 谷关的大门来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 疑起来,不敢进去。秦国没有消耗一支箭、 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诸侯已经陷入狼狈不 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六国诸侯 争着割地去贿赂秦国.秦国有多余的力量利 用他们的弱点来制服他们,追逐逃走的败兵, 使百万败兵尸横遍地,流的血能让盾牌浮起; 秦国进而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 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 服,,弱国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 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 么大事。
翻译课文第三自然段
• 【第三段参考译文】:
到秦始皇的时候,他发展前面六代君主遗 留下来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国,吞并了 东周和西周,相继灭掉了诸侯各国,登上最尊贵 的皇帝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 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攻取了百越 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 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官吏处理。 秦始皇于是又派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 境,击退匈奴人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再到南边来 放牧、六国的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雪恨。
听读课文: 注意重点字 词的读音, 以及断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 注释,准确的翻译课文。
翻译课文第一自然段
• 【第一段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 方,拥有雍州一带的土地,(秦国的) 国君臣子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 朝,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 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雄心。在那时候, 有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 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 武器,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山东诸侯 各国相斗。这样,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 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过 秦 论
贾谊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 2、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 下注释,准确的翻译课文。 •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 4、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特点及蓄势、对比 等写法对深化中心的作用; • 5、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 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 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 6、积累文言字词。 • 7、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最后三段。
读准字音
• • • • • • 崤函(xiáo) 窥视(kuī) 孝公既没(mî) 膏腴(gāo yú)合从 (zîng)宁越(nìng) 陈轸(zhěn )召滑(shào)翟景(zhái) 乐毅(yuâ)逡巡(qūn xún) 遗镞(zú) 因利乘便(chãng)鞭笞(chī) 俯首系颈(jì) 蒙恬 (tián)藩篱(fān ) • 黔首(qián)隳名城(huī)销锋镝(dí) •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nǔ) • 瓮牖(wâng yǒu)甿隶(mãng)
然而秦国凭借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拥有 万辆兵车的国势,统治八州,使本来跟自己地 位相同的各国诸候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 史了;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把崤山、函 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使秦朝灭亡, 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 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 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
概括第四段主要内容
第四段: 陈涉起义,秦朝灭亡。
纵 散 约 败
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 秦王朝势力的发展(前337-前247)
第二段:
九国盟约要合力攻打秦国,招纳大 批有才能的人。九国的军队来到函谷关, 秦人打开关门,九国人犹豫徘徊,不敢 进关。九国失败。秦人追赶逃亡的士兵。 秦国的国力更加强大。
概括第三段主要内容
秦 王 朝 的 极 盛
前期: 奋余烈、履至尊、吞二周、亡诸侯、
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 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 亦有《鹏鸟赋》(亦作鵩鸟 赋 )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 长安。为梁怀王太傅,后为梁 怀王因坠马而亡,自伤失职, 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三岁。
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 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
贾谊祠
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 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 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 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 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 兼并了六国。
【第二段参考译文】:
•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 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策略,向南攻取 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 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 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 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 结成一体。
解 题
•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
…过失、过错);
•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的过
失。
• 论,一种议论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
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 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 过失。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 秦”,实是“戒汉”。着重叙述秦 王朝的兴起,灭亡及其灭亡原因, 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提出了本 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 原因。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 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 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 “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 “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 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 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是 聪明而又忠诚可信,宽仁厚道而又爱护人民,尊 敬贤能而又重用士人的君主。他们相约实行合 纵政策,击破秦国的连横政策,集聚了韩、魏、 燕、赵、宋、卫、中山等国家的军队。在这时, 六国的贤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 这些人为他们出谋划策,有齐明、周最、陈轸、 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些人沟通他 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 田忌、廉颇、赵奢这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秦孝公:秦王朝势待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括 商鞅变法的状况,以及西河之战的大捷。 总写孝公的功业,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地盘扩大——南、西、东、北 人才云集 叩关攻秦 合纵之盟(约纵离横) 十倍之地 百万之师 争割地而赂秦 对比、 反衬 开关延敌 无亡矢遗镞之费 秦 天下诸侯已困矣 对比 请服、请朝
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 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 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 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 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 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 《陈政事疏》、《过秦论》 上、中、下三篇 。其中《过 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 训,实则昭汉之过。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政治雄心: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人和:君臣固守 基本国策: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商鞅变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首战告捷: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攻天下) 取百越、却匈奴 后期:
(守天下)
废先道、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
销锋镝、 弱人民、守要害
设想:
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秦始皇: 统一天下,秦王朝势力极盛(前246-前
第三段:
秦始皇统一大下,阐明秦的强盛达 到极点,秦的骄横暴虐也达到极点。 (秦始皇继位后一统天下的整个过程。)
完 秦 始皇: 余威震于殊俗 喽 王 !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朝 迁徙之徒 的 陈涉: 才能——不及中人 迅 兵力——疲弊之卒,数百之众 速 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灭 亡 结果: 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秦二世:秦王朝灭亡(前209-前207)
翻译课文第四自然段
• 【第四段参考译文】:
秦始皇死后,他遗留下来的威风仍然震慑着边远 的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系 门轴的穷人子弟,是农村被雇佣的种田下层人民,后来 做了被征发戍边的士兵;才能比不上普通人,既没有 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的富 有;置身于守边的队伍当中,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 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 头来进攻秦王朝;砍削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天下人如同云一样汇集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和他,许 多人担着粮食如影子一样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 杰于是一齐行动起来,消灭了秦的家族。
• • • • • • • •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猗顿(yī) 蹑足(niâ)行伍(háng)阡陌(qiān mî) 将数百之众(jiàng)赢粮而景从(cïng) 谪戍(zhã shù) 锄耰棘矜(yōu qín) 铦于(xiān)钩戟(jǐ)长铩(shā) 度长絜大(duï xiã)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âng)朝同列 (cháo) 一夫作难(nàn)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烧毁了 各学派的著作,以使百姓变得愚昧;毁坏高大 的城墙,杀害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 中在咸阳,去掉刀锋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 金人,以便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据 守华山当做帝都东城,借着黄河当做护城河, 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着不可测量的深渊, 把它们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 有力的弓弩,守卫着险要的地方,可靠的官员、 精锐的士卒,握着锋利的武器,盘问过往的行 人。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心里自认为关中这 样险固的地方,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正是 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