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解剖图

合集下载

前庭器官解剖和超微结构

前庭器官解剖和超微结构

椭圆囊底部略增厚, 约4.22mm2,有感觉上 皮,呈椭圆形,名 椭圆囊斑。正常体 位时,与颅底几乎 平行,受前庭神经 椭圆囊支支配。
椭圆囊大小:6mm*5mm*3mm 向后与半规管五个开口相接,向前有椭圆球囊 管与球囊和前庭水管相接相接。
前庭器官组织学超微结构
球囊斑
球囊前上壁略增厚,
约2.7mm2,名球囊
膜半规管壶腹嵴
壶腹嵴底部由感觉上皮 细胞组成,呈马鞍形, 以便容纳更多的细胞, 感觉上皮由支持细胞和
毛细胞组成。
前庭器官组织学超微结构
膜半规管壶腹嵴 壶腹嵴顶为胶状物,是弹性 膜,由黏多糖和胶原蛋白构 成,毛细胞纤毛伸入其中,
但胶质中无耳石。 嵴顶比重与内淋巴液相同。
前庭器官组织学超微结构
膜半规管和壶腹嵴
膜半规管和壶腹嵴
毛细胞、壶腹帽、支持细胞、半月平面
前庭器官组织学超微结构
膜半规管和壶腹嵴
毛细胞、壶腹帽、支持细胞、半月平面
前庭器官组织学超微结构
膜半规管 膜半规管约为圆周的2/3
直径0.75mm-0.9mm 管厚约5㎛,壶腹嵴处厚为
30㎛-40㎛. 三个膜半规管互相垂直 三个膜壶腹,一个单脚,一
膜半规管 蜗管
内淋巴管 内淋巴囊 内淋巴液相通连
膜迷路
膜迷路外面观(右)
膜迷路
膜迷路组成 椭圆囊、球囊经过 椭圆球囊管与前庭 水管连接,通过颅 内的内淋巴囊,进 行内淋巴的代谢。
内淋巴液相通连
膜迷路内面观(右)
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
内淋巴管,又称前庭水管, 位于岩锥的前庭小管内,连接椭 圆囊、球囊和颅内的内淋巴囊之 间,内含内淋巴,单向流入内淋 巴囊。
骨迷路
骨半规管 新生儿弯骨曲迷2路/3与环成形人骨大管小相同。 骨迷前路、不外随、颅后骨三的个增互大相而垂增直长。 管径0.8-1mm,壶腹部1.6-2mm

前庭蜗器 解剖知识PPT课件

前庭蜗器 解剖知识PPT课件
位置 形态
锤骨后襞 松弛部 锤骨前襞 鼓膜脐 紧张部 光锥
鼓 膜
2.上壁:鼓室盖壁 3.下壁:颈静脉壁


4.前壁:颈动脉壁
颈动脉壁 鼓膜张肌半管口 咽鼓管鼓室口


5.后壁:乳突壁

乳突窦、乳突小房、外半规管凸、面神经管


6.内侧壁:迷路壁
岬、 前庭窗、 蜗窗、 面神经管凸
面神经管凸
内耳 由骨迷路和 膜迷路组成
膜迷路
一、骨迷路
组成: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前骨半规管 耳蜗 前庭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窗
蜗窗
1.前庭
内侧壁: 骨半规管 前庭嵴、椭园 囊隐窝、球囊 隐窝,筛孔、 前庭神经、前 庭小管内口
前庭
椭圆囊隐窝 前庭嵴
球囊隐窝 耳蜗
前骨半规管
耳蜗
前庭
后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前庭窗
前庭窗

乳突窦
乳突小房
蜗窗
咽鼓管
(二)鼓室内结构
砧骨
1.听小骨
锤骨
镫骨
2.运动听小骨的肌
鼓膜张肌
镫骨肌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5
二、咽鼓管
咽鼓管骨部
咽鼓管软骨部
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鼓室
乳突窦 乳突小房
第三节
位置:颞骨 岩部的骨质 内,鼓室和 内耳道底之 间
内耳
骨迷路
前庭膜 觉感受器
外壁
蜗神经
蜗神经节
螺旋器 (Corti器) 基底膜 下壁 骨螺旋板
前庭阶 上壁 前庭膜 螺旋器 下壁 外壁
蜗神经 基底膜

耳声发射讲稿

耳声发射讲稿

耳声发射研究历史II
耳声发射产生机制I
• 耳声发射来源于耳蜗,且是听觉神经前 • 外界声刺激通过鼓膜和听骨链振动而诱发 耳蜗基底膜振动,后者以行波的形式从蜗 底向蜗顶传播,基底膜振动使特征频率附 近的外毛细胞发生主动运动,外毛细胞的 主动运动提供的机械力不仅克服了基底膜 运动的粘性阻尼,而且能放大特征频率附 近的基底膜振动幅度,并使基底膜行波在 该处发生尖锐的调谐,耳声发射就产生于 此耳蜗放大器工作过程中。
本单元完
第二单元
耳声发射性质和种类
耳声发射性质: ①与其他听觉诱发反应不同,耳声发 射是声信号而非“诱发电位” ②耳声发射是耳蜗 主动机制的副产物,它本身在耳蜗听觉过程中不起任 何生理作用。
类目 刺激频率耳声发射 (SFOAE) 刺激方式 连续纯音刺激 耳声特点 单频或多频的窄带谱峰 一定潜伏期,频率和刺激 声频率完全相同,故得名 频率与刺激电流相同 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 无刺激
耳声发射研究历史I
• 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是一种产生于耳蜗,经听骨 链及鼓膜传导释放外耳道的音频能量。 • 1948年Gold从理论上指出耳蜗内可能存在主动性的生理机械性耗能活 动过程,即可能存在着与声-电转换过程相反的电-声反馈转换模式和 过程。鬼才,天文学家。 • 1960年Bekesy通过实验指出了由于耳蜗基底膜振动导致的行波学说: 即由于耳蜗基底膜振动产生行波——“被动耳蜗”反应。忽视Gold。 获诺奖。 • 1971年Rhode报道了基底膜运动的非线性特点,从理论上指出了耳蜗 可能存在着主动性的活动的观点。Rhode实验中使用的声刺激强度应 当不会引起一个被动系统产生非线性反应,因此Rhode观察到的现象 意味着在此活动中存在着其他反应机制。 • 1978年Kemp报道了耳声发射现象。Kemp设计了一个耳机/传声器(麦 克风)组合探头,将其插入人的外耳道,通过耳机发出的瞬态声刺激 信号(click)同时用高灵敏度传声器记录外耳道内的声信号。他发现 短声刺激后,在外耳道内可以记录到一延迟数毫秒出现、持续十余毫 秒以上的“回声”。在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后,Kemp认为这一声信号 来自耳蜗,是由耳蜗内耗能的主动活动产生,将其称为“耳声发射”。

耳蜗解剖图

耳蜗解剖图

耳蜗解剖图人类的耳蜗形似蜗牛壳,由底端(Basal end)至顶端(Apical end)螺旋环绕三又八分之五周,展开长度约为35 mm。

耳蜗是一个骨质结构。

耳蜗由三个内部充满淋巴液的空腔组成。

这三个空腔由上到小依次为:前庭阶(Scala vestibuli),内含外淋巴(Perilymph)液体。

蜗管(Scala media),内含外淋巴。

鼓阶(Scala tympani),内含内淋巴(Endolymph)液体。

蜗管在底端中止于卵圆窗(Oval window),是镫骨施力的部位。

鼓阶在底端中止于圆窗(Round window),毗邻中耳腔,是声压释放的窗口。

赖斯纳氏膜(Reissner's membrane)分隔前庭阶和蜗管,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分隔蜗管和鼓阶。

听觉转导器官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坐落于基底膜之上、蜗管内部。

前庭阶和鼓阶在蜗孔(Helicotrema)相通。

听神经的纤维通过基底膜与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形成突触连接。

其细胞体位于在耳蜗中心部的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

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attachment=382]外耳包括: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

外耳道:长约2。

5-3。

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

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

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几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稍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外耳道神经和血管:一为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当牙病等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一为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来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

内耳解剖与主要畸形影像

内耳解剖与主要畸形影像
分,前庭蜗神经通常存在,内听道常在中央进入到腔内, 常伴有半规管畸形 共同腔必须与CADV鉴别。CADV的内听道在扩大前庭的 前内侧,无前庭蜗神经。共同腔畸形耳蜗前庭神经存在, 内听道常在中央进入到腔内
5.耳蜗发育不全
妊娠第6周发育受阻导致,占所有耳蜗畸形的15% 患者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 耳蜗外形异常,面积小于正常,并伴有各种内部结构(蜗轴和阶
8.蜗神经孔畸形、蜗神经发育异常
前庭蜗神经发育分类标准
正常 CNCN CN发育不良 CN缺如 正常前庭蜗神经 前庭蜗神经发育不良 前庭蜗神经缺如
CN独立位于 IAC前下部,和 同侧面神经大小一致或略大
比对侧正常 CN或同侧面神经 小
内听道前下部无蜗神经
为同侧面神经1.5-2. 0倍或与 对侧正常前庭蜗神经相似
患者表现为严重低频感音性神经听力 损失
影像表现为没有内听道的耳囊,呈圆 形或椭圆形的几毫米囊腔,无内听道
在病理形态上表现为介于 Michel 畸 形和共同腔之间的畸形,Michel 畸 形没有内耳发育,共同腔有神经经内 听道和脑干交流
3.耳蜗未发育
罕见(3%),耳蜗结构完全缺失 可能由于妊娠第3周末耳蜗发育受阻所致 患者表现为对声音完全无反应或低频极重度听力损失 影像:在正常耳蜗位置可见致密的骨质,内耳仅存前庭和半规管,前庭可能正常
膜半规管套于同名的骨半规管内, 管径约骨半规管的1/4-1/3
内耳解剖-半规管
锤砧关节
锤骨头 前庭
外半规管
内听道 后半规管
内耳解剖-膜迷路
正常MR水成像无法显示膜迷路,内外淋巴液均呈高信号 内耳钆造影可间接显示膜迷路形态,高信号为外淋巴液,低信号为内淋巴液
前庭导水管 耳蜗导水管
前庭导水管起源于前庭,位于后半规管内侧平行走行,沿颞骨从内上向外下运行 VA宽径通常小于1.5mm,内包含内淋巴管 MR上内淋巴管呈高信号,通向小脑脑膜的内淋巴囊,正常内淋巴囊不显影

人工耳蜗的构成组件及工作原理

人工耳蜗的构成组件及工作原理

听觉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途径
1 气传导
2 骨传导
声音的传导通路
----气传导
骨传导:
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 传音效能与正常的空气传导相比微不足道 临床工作中用于鉴别传音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声波→颅骨→骨迷路→内耳淋巴液→螺旋器→听神经→大 脑皮层听觉中枢
人工耳蜗的概念

人工耳蜗也称电子耳蜗,是一种将声音 转变成电 信号 刺激人耳蜗从而使人对声音产生知觉,用来 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部分听力的一种人工 电子替代器件
面神经垂直段
西电集团医院耳鼻咽喉科
6.颞骨外段
人工耳蜗手术程序简介
1作耳后皮肤切口,暴露乳突
2磨除乳突部分气房,进入鼓窦
3.暴露水平半觃管和砧骨短突,定位面隐窝
4.解剖面神经幵轮廓化,开放面隐窝
5.开放幵扩大面神经隐窝
6暴露圆窗龛,有时可观察到镫骨肌 腱
7圆窗下耳蜗造孔,见到鼓阶的浅蓝色骨内膜线
一、人工耳蜗植入术适合哪些人群?
(二)语后聋患者
1.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 2.各年龄段的语后聋患者;
3.助听器选配后言语识别能力无明显改善;
4.对人工耳蜗有正确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
二、人工耳蜗植入术不适合哪些人群?
1.内耳严重畸形病例,如Michel畸形或耳蜗缺如;
2.听神经缺如; 3.严重的精神疾病;
乙状窦前 置
颈静脉球高位
前庭导水管扩大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一起学习人工耳蜗
耳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耳由外耳、中耳、内耳组成
外耳由外耳道、耳廓构成 中耳由鼓膜、鼓室、听骨、咽鼓管、肌肉、前庭 窗和蜗窗、鼓窦和乳突构成 内耳又称迷路。分膜迷路和骨迷路

系统解剖学课件-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1)

系统解剖学课件-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1)
一. 耳廓 位置:
位于头部两侧,凸面 向后, 凹面朝向前外。 结构:
大部以弹性软骨作支 架,外覆皮肤,皮下组织 少, 血管神经丰富。
有耳轮、 对耳轮、 耳甲、耳屏 耳垂:临床采血常用部位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
第一节 外耳 二、外耳道
皮肤薄、缺少皮下组织 耵聍腺——分泌耵聍
为横‘S’形的弯曲管道,可分软骨部、骨部。呈“S”状弯曲
二、咽鼓管
(auditory tube)
软骨部:近鼻咽的2/3,开口于 咽鼓管咽口
是连通咽与鼓室的管道,
借咽鼓管咽口开口于鼻咽
侧壁。
平时此管在咽部开口处
于闭合状态,当吞咽或张
口时则开放,空气经咽鼓
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
内外压力的平衡,利于鼓
膜的振动。婴幼儿咽鼓管
短且平直,管腔较大,故
咽部感染可沿咽鼓管侵入
第十五章节 前庭蜗器
第三节 内耳
二、膜迷路
(一)椭圆囊、球囊
是前庭内两个相互连通的膜 性小囊。
椭圆囊和球囊的内面各有 一个斑状隆起,分别称椭圆 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 受器,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化 和身体直线变速运动的剌激。
前庭神经 囊斑
椭圆囊 球囊
前庭蜗器
第三节 内耳
三个膜半规管内的壶腹嵴相互
二、膜迷路
前骨半规管:凸向上方,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 后骨半规管:凸向后外,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平行 外骨半规管(水平半规管):凸向外方,呈水平位
颞骨岩部
前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后骨半规管
前庭蜗器
第三节 内耳 一、骨迷路
蜗螺旋管
骨螺旋板 蜗螺旋管
蜗轴
(三)耳蜗 (cochlea)
骨螺旋板

人类耳蜗的解剖和听觉感知

人类耳蜗的解剖和听觉感知

人类耳蜗的解剖和听觉感知近年来,人们对听觉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尤其是人类内耳——耳蜗的解剖和听觉感知方面的研究,让我们对这个复杂的器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什么是耳蜗?它是人类内耳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器官之一,控制着人类听觉系统的许多方面。

耳蜗的解剖结构耳蜗位于人类内耳中,是由螺旋形的骨质残壳组成的。

它有一个位于顶部的小孔,以及一个名为圆孔和卵圆孔的两个离子通道,其中圆孔是听觉器官和上半规管之间的连接路径,而卵圆孔则连接着听觉器官和下半规管。

两个通道上的膜质结构构成了分离听觉器官和半规管之间的重要隔离屏障。

听觉器官由蜗壳、圆锥体、基底膜、斯蒂利膜和螺旋神经束组成。

耳蜗中包含了完整的听觉系统,该系统涵盖了物理、化学和神经元活动方面的作用。

这里不仅有具有数千条名为鬆貝细胞的分子发生声波运动的听觉细胞,还包括大量的支持细胞和其他类型的细胞,例如神经元和巨噬细胞等。

听觉感知听觉与听觉神经传播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

声波通过耳道到达鼓膜,再通过鼓膜的振动进入内耳。

鼓膜振动引起了听骨的运动,听骨又影响了内耳内的液体。

液体中的波动使基底膜和听觉器官上的毛细胞产生振动,信号随后通过斯蒂利膜传递给听神经,并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听觉区。

在这个过程中,与声波物理属性匹配的复杂化学过程发生在各种细胞之间以及淋巴系统中。

听觉感知的本质是一种神经电信号的过程。

大脑的听觉皮层对从听觉神经传来的电信号产生了几十个响应模式。

它们产生了大量的信号,而这些信号仍然有待于不断加以研究。

总结人类耳蜗是一个神奇的器官,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听觉系统。

通过对其周围的生理过程进行研究,人类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器官,从而更好地了解听觉作品背后的科学原理。

对如何感知声音以及大脑如何理解声音的深入了解,对我们理解社会和人际交流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帮助。

耳蜗的构造.pptx

耳蜗的构造.pptx

谢谢
前庭窗/卵圆窗,镫骨底板占据 蜗窗/圆窗,朝向鼓室,由圆窗膜/第二鼓膜封闭
蜗小管,为小的漏斗 形管,长约10mm,内 口位于圆窗膜附着处 的小骨嵴内侧,连向 蛛网膜下腔
Hale Waihona Puke 蜗轴蜗轴是骨蜗管中央锥形的骨质中轴,为疏松骨质结 构,内藏螺旋神经节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束,还有血 管结缔组织。
骨螺旋板
骨螺旋板是蜗轴伸入螺旋管腔的薄骨片,形似螺钉 的螺纹,外端有基底膜附着。 自蜗底向蜗顶盘旋向上,逐渐偏离蜗轴,宽度逐渐 变窄,终于钩状的螺旋板钩。
耳蜗膜性结构
前庭膜 盖膜 基底膜
基底膜
是上皮组织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
分隔中阶(蜗管)和鼓阶的膜状结构,包含中阶(蜗管) 侧的螺旋器、鼓阶侧的上皮及二者间的基膜。
螺旋器
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受蜗神经支配。位于基底膜上,由 Hensen细胞、外指细胞、外毛细胞、外柱细胞、内螺旋器、柱细 胞、内毛细胞、内指细胞、齿间细胞以及盖膜组成。有神经纤维 发出连接螺旋神经节,能够将内淋巴的震动转化为神经冲动。
耳蜗
耳蜗剖面模式图
耳蜗三个管腔
前庭阶(Scala vestibuli) 中阶(Scala media) 鼓阶(Scala tympani)
8
膜蜗管/中阶
外壁:耳蜗外侧壁的内骨膜变厚形成,与 前庭膜、基底膜相连接,富含线纹状排列 上壁:前庭膜 的毛细血管,称血管纹。血管纹下方有一
下壁:基底膜 增厚的、血管丰富的由骨外膜形成的突起, 称螺旋隆突。
耳蜗的解剖
耳蜗
耳蜗主要由一条骨质管腔围绕一锥形骨轴(蜗轴)盘 旋而成,从基底至顶部高5mm,底部宽约9mm。
2
骨蜗管
耳蜗的骨性蜗螺旋管起自前庭,终于盲端,绕骨质中轴作 螺旋状盘旋,

内耳解剖知识点图解

内耳解剖知识点图解

内耳解剖知识点图解内耳是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之一,也是平衡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位于颅骨内,由多个结构组成。

本文将以图解的方式,逐步介绍内耳的解剖知识点。

第一步:了解内耳的位置内耳位于头颅骨的颅底部分,与中耳相连。

它包括迷路和前庭。

第二步:迷路的组成迷路是内耳的主要部分,它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骨迷路是由一系列位于颅骨内的空腔组成的,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耳蜗是迷路的主要听觉器官,它类似于一个螺旋形的结构,内部包含听觉神经元。

膜迷路则位于骨迷路内,是由一层薄膜覆盖的空腔系统。

膜迷路内充满着内淋巴液,它是一种含有特定离子的液体,对于听觉和平衡功能至关重要。

第三步:前庭与平衡感知前庭是内耳中与平衡功能密切相关的部分。

它由三个半规管和两个囊泡组成。

半规管分布在不同的平面中,分别被称为前庭半规管、后庭半规管和外侧半规管。

这些半规管与头部的转动相关,当头部转动时,半规管内的内淋巴液会向半规管壁上的感受器施加压力,从而触发平衡感知。

囊泡分为球囊和椭圆囊,其中球囊与重力感知相关,椭圆囊与线性加速度感知相关。

这两个囊泡中也充满了内淋巴液,通过对内淋巴液的压力感知来判断身体的姿势和加速度变化。

第四步:听觉的传导耳蜗是内耳中主要负责听觉传导的结构,它有一个复杂的内部结构。

耳蜗内部有一个称为基底膜的结构,上面覆盖着感觉细胞。

当声波进入耳朵时,它会引起基底膜的振动,这些振动会被感觉细胞感知并转化为电信号。

电信号随后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并在大脑中被解码为我们能够理解的声音。

第五步:内耳与听力损失内耳是人类听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容易受到损伤。

听力损失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遗传因素、噪音暴露等。

当内耳受到损伤时,它可能会影响到听觉神经元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一旦发现听力问题,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并进行必要的治疗。

结论内耳是听觉和平衡功能的关键器官,它由迷路和前庭组成。

了解内耳的解剖知识对于理解听觉和平衡功能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蜗解剖图人类的耳蜗形似蜗牛壳,由底端(Basal end)至顶端(Apical end)螺旋环绕三又八分之五周,展开长度约为35 mm。

耳蜗是一个骨质结构。

耳蜗由三个内部充满淋巴液的空腔组成。

这三个空腔由上到小依次为:前庭阶(Scala vestibuli),内含外淋巴(Perilymph)液体。

蜗管(Scala media),内含外淋巴。

鼓阶(Scala tympani),内含内淋巴(Endolymph)液体。

蜗管在底端中止于卵圆窗(Oval window),是镫骨施力的部位。

鼓阶在底端中止于圆窗(Round window),毗邻中耳腔,是声压释放的窗口。

赖斯纳氏膜(Reissner's membrane)分隔前庭阶和蜗管,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分隔蜗管和鼓阶。

听觉转导器官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坐落于基底膜之上、蜗管内部。

前庭阶和鼓阶在蜗孔(Helicotrema)相通。

听神经的纤维通过基底膜与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形成突触连接。

其细胞体位于在耳蜗中心部的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

耳、内耳三部分构成。

[attachment=382]外耳包括:耳廓:耳廓具有聚集和反射波的作用。

外耳道:长约2。

5-3。

5CM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约占其外1/3,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为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另一为骨部距离鼓膜约0。

5CM处,后者称外耳道峡,外耳道呈S形弯曲。

外耳道皮下组织甚少,皮肤几与软骨膜和骨膜相贴,故当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稍受压而引起剧痛,软骨部皮肤含有类似汗腺构造的耵聍腺能分泌耵聍,并富有毛囊和皮脂腺。

外耳道神经和血管:一为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分布于外耳道等到的前半部,故当牙病等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一为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等的后半部,故当来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另有来自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以及来自面神经和舌咽神经的分支。

中耳包括:鼓室:鼓室为含气腔,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

鼓室内有听骨、肌肉及韧带等,腔内均为粘膜所覆盖。

鼓室外壁即为鼓膜。

咽鼓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的管道,成人全长约35MM。

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其内侧端的咽口位于鼻咽侧壁,适在下鼻甲后端的后下方成人咽鼓管的鼓室口约高于咽口2-2.5CM,小儿则接近水平,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传入鼓室。

鼓窦乳突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内耳道颅中窝颞骨岩部听觉听觉和平衡觉的受器皆位于耳内,人耳可分外耳、中耳及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人的耳廓不能转动,放在辨别声音的方向以及收集音波等方面,皆不若其他哺乳动物者有效(哺乳动物通常能转动耳壳以收集声音)。

听管内有脂腺的分泌物,管壁内层有毛,两者皆可阻止异物入耳。

中耳与外耳道交界处有一薄膜,称为鼓膜,由外耳传来的音波,可以振动鼓膜。

中耳为一小空腔,横越中耳腔有三块小骨,该三骨依序为槌骨、砧骨和镫骨,彼此前後衔接。

由外耳传来的音波振动鼓膜後,便可经由该三小骨而向内耳传递。

中耳腔内有空气,其下方有一耳咽管与咽腔相通,该管与咽腔相通处平时关闭,但在咀嚼或吞咽时便会打开,容空气进入中耳;以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气压。

耳咽管的关闭,可以阻断自己的声音由咽喉部直接经耳咽管进入耳,否则声音仓太大。

假若病菌自耳咽管进入中耳,便会引起中耳炎。

内耳与中耳相接处亦有薄膜,中耳内的镫骨便与此薄膜相接。

内耳为复杂而曲折的管道,故亦称此管道为迷路。

该管道分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管内充满淋巴。

耳蜗和听觉有关,前庭和半规营则与平衡觉有关。

耳蜗内有听觉受器,由中耳传来音波之振动,会振动耳蜗内的淋巴,於是刺激听觉受器而产生冲动,再出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听觉。

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且位於三个不同的平面上,不论头部向任何方向转动,至少其中一个半规管会受淋巴振动的刺激而产生冲动,由听神经传到大脑,就会有头部转动的感觉,此即为平衡觉。

人类习惯放在平心之灵2007-01-01 22:53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两部分。

人的耳廓虽较某些低等哺乳动物的小并且不能活动,但仍可收集声波到外耳道。

耳廓形似喇叭可收集声音。

双侧耳廓协同集声可以判断声源方向。

其表面凹凸不平呈喇叭形,故有其自身的滤波特性,可随声波的入射角不同而改传入声的特性。

外耳道平均长约2.5厘米,为一个一端封闭的管腔,根据物理学原理,这样的管腔可对波长为4倍的声波起最佳的共振作用,外耳道的共振点在4千赫处,可使该频率范围的声压提高10—12分贝,即增压作用。

外耳道形状弯曲,上皮组织有耳毛和耵聍腺分泌,有抗菌和阻止异物进入的作用,鼓膜在外耳道底可避免外界的直接损伤。

外耳的神经、血管及淋巴外耳的神经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及迷走神经耳支分布,其中主要为耳颞神经和迷走神经,耳颈神经分布于外耳道的前半部,故当牙病等疼痛时,可传至外耳道。

迷走神经耳支分布于外耳道的后半部,故当刺激外耳道皮肤时,可引起反射性咳嗽。

这些神经在皮内形成密集的神经网,由神经网发生的神经纤维在表皮形成感觉神经末梢,因此耳廓皮肤对各种感觉都很敏感。

外耳的血液由颈外动脉的额浅动脉,耳后动脉和上颌动脉供给,后者只供给外耳道,耳廓的前后面分别由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供给。

静脉伴动脉行走,汇流至颈外静脉,部分血液可回流至颈内静脉,耳后静脉可经乳突导血管与乙状窦相通。

外耳的淋巴汇入耳前、耳后、耳下、颈浅及颈深淋巴结上群。

心之灵2007-01-01 22:54 中耳介于外耳与内耳之间,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乳突等四个重要部分,是人体含气腔之一,其容积约2毫升,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其中鼓室是中耳功能的主要部分。

(1)鼓室也就是中耳腔,形状好像一个直立火柴盒,包括鼓膜、听骨链与鼓室肌。

鼓膜在中耳的外侧,呈漏斗状,除保护中耳、内耳外,主要起传音和扩音作用;听骨链由锤骨、砧骨、蹬骨依次连接而成,除有传声、扩音功能外,还有保护内耳的作用;鼓室肌由鼓膜张肌和镫骨肌这两块全身最小的肌肉组成,主要起对声音传递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由于二肌的相互作用,即使传入声波强度很大,也可减少其振动,保护内耳不使受到声波损伤。

(2)咽鼓管是连接鼓室与鼻咽部的一根管子,成人长约3.5厘米,近鼓室段为骨部经常是开放的。

近鼻段为软骨部,可缩小或扩大,平时是关闭的,当吞咽、咀嚼、打哈欠或用力擤鼻时才开放,使鼓室内外压力得以调节,并有引流作用。

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平直,口径相对较大,因此,当鼻或鼻咽部感染时较成人易患中耳炎。

(3)鼓窦是乳突与鼓室相连的小腔,鼓窦盖上为颅中凹与颅内相隔。

鼓窦粘膜与鼓室咽鼓管粘膜相连的,能起到引流分泌物作用。

(4)乳突位于鼓室的下方,内含有大小不一、形状不同气腔。

若按压乳突部有疼痛,则表示乳突有急性炎症,因乳突气房与中耳腔粘膜相连续,当患有中耳炎长年不愈,则称为慢性中耳乳突炎。

中耳的生理学中耳包括鼓室、鼓窦、咽鼓管和乳突气房,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其中鼓室是中耳功能的主要部分;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振动能量引起介质分子位移所遇的阻力或抵抗称声阻抗,两种介质声阻抗相同时,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的声能传递最有效。

两种介质声阻抗相差愈大,则声能传递效率愈差。

由于水的声阻抗大,高于空气的声阻抗,因此空气中的声能仅约o.1%传入水中,其余能均被水面反射而损失。

中耳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变压增益装置,使液体对声波传播的高阻抗与空气较低的声阻抗得到匹配,从而可把空气中的声波振动能量高效而顺利地传入内耳淋巴,并且是通过鼓膜与听骨链组成的传声压结构来完成此种功能的。

鼓膜在中耳的外侧,呈漏斗状,除了有保护中耳和内耳的作用之外,主要起传声和扩音作用。

来自外耳的声音的能量集中的鼓膜上,引起鼓膜振动才能传向听骨链。

所以鼓膜的振动情况和鼓膜的完整性对声音传递影响很大。

鼓膜的振动频率一般与声波是一致的。

但其振动形式则因声频不同而有差异,Bekesy(1941)观察结果认为:声频小于2400赫时,以锤骨前突与侧突连线为轴而振动,在锤骨柄下方近鼓膜处振幅很大。

声波频率在2400赫以上时,鼓膜呈分段式振动,这样有利于各种频率声音的传入,不易失真。

锥形鼓膜的曲率还有增压作用,khanna和Tonnodorf分别于1970年、1972年用猫作实验证明,当声波引起鼓膜振动时,锤骨的振幅比它周围的鼓膜振幅小,后者是前者2倍。

但作用在锤骨上的声强比其周围的鼓膜提高1倍,具有增压作用。

鼓膜受声振动时,对听骨链振动起作用的部分称为鼓膜的有效振动面积,因为这部分的鼓膜振动才能传递到镫骨上,有效振动面积仅约解剖面积2/3,即约55平方毫米,比镫骨底面积3.2平方毫米大17倍,亦即从鼓膜表面的声压传到镫骨底板时可增强17倍。

2.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时,同时带动锤骨柄,牵动听骨链,通过镫骨足板振动,从而使内耳液发生波动,产生听觉。

这一传声过程是声波由外耳到内耳的重要途径,听骨链的损伤和缺失会造成传导性听力下降。

听骨链作为一个杠杆,形成有效的阻抗匹配。

以轴心为支点,分别以锤骨柄和砧骨长脚为杠杆的两臂,两臂长度之比为1.3:1,在轴心的两侧,听小骨质量大致相等。

根据物理学的杠杆作用原理,在支点两侧力量达到平衡时,力臂长的受力小,力臂短的受力大,其受力大小取决于两臂长度之比。

因此,通过听骨链的杠杆作用可使锤骨柄上所受的声压传至镫骨足板时增加1.3倍,这样声波通过鼓膜,听骨链后到达镫骨足板时,整个阻抗匹配作用可以使声压提高17×1.3=22.1倍。

相当于声压级27分贝,若加上鼓膜弧度的增压作用,则增益更多,因声阻抗不同,声波从空气达内耳淋巴时所衰减的能量约30分贝,通过中耳的增压作用得到补偿。

3.鼓室肌中耳传递声能不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同时,受着整体的统一调节。

鼓膜张肌收缩时将锤骨柄与鼓膜向内牵引,使鼓膜的紧张度增加,并相应地引起镫骨底板推向前庭窗,以致内耳外淋巴压力增高。

镫骨肌收缩时牵引镫骨头向后,使底板前部向外跷起,导致外淋巴压力减低。

鼓膜张肌反射阈大于橙骨肌反射阈。

故声强较弱时镫骨肌引起收缩,以防镫骨底板过度地推入前庭窗内。

强声刺激时鼓膜张肌亦引起收缩,以增加鼓膜张减弱锤骨柄的活动。

此二肌相互作用,可防止或减轻耳蜗受损。

当声强大于85分贝时,正常耳的鼓室肌即引起收缩,致听骨链拉紧,可有20分贝或更多的保护效能。

肌反射对声刺激的保护作用,低频较高频为优。

但因这种肌反射有一定的潜伏期,对于突发性的响声可在肌反射产生之前,耳蜗已遭损害,故其保护作用是有弱点的。

临床听力检查中,常应用声刺激引起镫骨肌反射的生理特性,作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

4.咽鼓管主要功能(1)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咽鼓管软骨部具有弹性.平时呈闭合状态。

每当吞咽、打哈欠、打喷嚏或大声喊叫时皆可使咽鼓管开放,从而调节鼓室内气压使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