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获奖教案3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以及物质的分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和基本性质,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分类的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需要在本节课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现象充满好奇,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分类,掌握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能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对物质现象的探究能力;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分析身边的物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和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的分类,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难点:对身边物质进行分类,运用分类方法分析物质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运用分类法,让学生对身边的物质进行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固体、液体、气体样品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你们认识的物质有哪些?”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物质的分类,展示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教案信息: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物质的存在和变化规律;认识和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时间:2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兴趣。
2.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讨论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分类?物质有哪些性质?二、理论学习(30分钟)1.介绍物质的分类与性质:a.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b.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电导性、磁性等。
2.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
a.颜色: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颜色的物质,并尝试混合这些物质,看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b.硬度:让学生用硬度不同的物质划过不同硬度的物质,观察现象。
c.电导性:让学生用电路测试几种不同的物质是否导电。
d.磁性:让学生用磁铁测试几种不同的物质是否具有磁性。
3.讲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a.常见固体物质:金属、非金属、半金属、合金等。
b.常见液体物质:水、酒精、油等。
c.常见气体物质: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三、实践操作(50分钟)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
a.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固体、液体或气体的物质进行实验研究。
b.学生们可以尝试改变物质的形状、颜色或其他性质,并讨论实验结果。
2.实验报告: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3.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与反思(10分钟)1.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对我们有重要意义?教学资源与评价:教学资源:1.幻灯片,包括物质的图片和实验步骤等。
2.实验器材,包括容器、烧杯、磁铁、电路等。
教学评价:1.学生的互动参与情况。
科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三套)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蜡烛、打火机、纸、记录纸、剪刀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1、同学们,我们教室有很多物体,我们具体来看其中一种:桌子,你能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木头)2、科学上,把像木头这样,做成物体的东西叫做物质。
(多媒体展示)其实,在教室中就存在很多的物质,能举几个例子吗?(塑料……)3、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说到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看到、摸到,它们都实际存在。
(副板书:物质:实际存在)4、其实在我们教室里还存在一种物质,同学们没有提到,虽然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它,但它却是实际存在的。
(可提示学生:我们呼吸需要它)5、空气、电、光、火、声音它们也是物质,虽然这些看不到、摸不到,但它们是实际存在的。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小学科学《我们身边把的物质》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执教者:【教学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三单元第1 课。
【教材分析】本课通过理解“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探究“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几个活动,使学生注意我们身边的物质,了解物质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本课在本单元中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教材首先阐述了我们身边的-些具体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实例的方式简单说明物体与物质的区别,如桌子是物体,构成桌子的木材就是物质。
教材问题“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意在让学生在理解了具体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思想后,再对一些抽象的物质进行理解。
如果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直接告诉给学生。
最后在总结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第二部分:物质在变化。
教材在此部分列举了两组物质的变化,第一组:把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第二组:火柴燃烧和铁丝生锈。
第一组实验让学生在比较中总结出:有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 第二组实验让学生在比较中总结出:有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
教材问题“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岩石房屋、马路,它们在变化吗?”意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岩石房屋,马路的变化速度,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的观念。
第三部分:让物质发生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此部分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铁丝、水、纸和蜡烛的变化,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
◆科学知识1.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案标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物质的性质。
3. 知道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4. 领会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观察、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水、冷水、冰块、热水、透明玻璃杯、塑料袋、铁块、塑料块、石头、树叶、粉末状物质、蜡烛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思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类物质,并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Step 3:探究(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1. 实验一:观察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变化。
2. 实验二:观察铁块、塑料块、石头和树叶在火焰下的变化。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4: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关系。
Step 5:总结(10分钟)总结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6:拓展(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物质的性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实践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入、探究和巩固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通过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以及物质的性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物质有更深入的认识,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能够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但部分学生对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认识不同的物质。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观察和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固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烧杯等。
3.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你们知道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和思考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利用物质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分类和性质的重要性。
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知识。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教材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物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种类和性质,认识常见的物质。
2. 能力目标:观察、记录、归纳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验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物质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种类等问题。
1. 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水、石头、铁、盐等),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猜测它们的性质。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表对物质性质的猜测,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
比如,观察不同物质的外貌、颜色、形状、质地等特点,并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测试其溶解性、导电性等性质。
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物质的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质地等是物质的表观性质,溶解性、导电性等是物质的内在性质。
5.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更多的物质例子,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再引入液体、气体等不同状态的物质。
6. 心理启发:通过讲解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保护和珍惜物质的意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2. 实验环节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意识,确保学生的安全。
3. 在总结归纳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物质的特点和性质,加深学生对物质的理解。
4. 教学反思不仅限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思考,也可以向学生征求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对身边的物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
但他们对物质的认识还比较片面,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物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盐、糖、醋等。
2.准备一些关于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教学图片或视频。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盐、糖、醋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触摸和闻气味,区分不同的物质。
如:摸一摸,闻一闻,区分水和醋。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说出不同物质的特点和用途。
如:盐可以用来做什么?糖可以用来做什么?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不能燃烧?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特点和变化。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物质,说出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物质
1、我們身邊的物質【教學目標】:科學概念: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教學準備】:師:塑膠袋、易開罐、水結冰圖片生:蠟燭、火柴、鐵繡釘、紙【教學過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質構成的1.切身環境導入:觀察我們的周圍,由哪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教室?2.學生自由發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3.深入探討: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的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麼?4.建議討論,要求學生列出證據和理由。
5.教師介入抽象物質的界定:對學生見解適當點評,必要情況下以空氣做示例,塑膠袋實驗證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質構成。
6.小結:無論是實際存在的物質還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感觸的到的物質,都說明了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二、過渡物質在變化:以教室為例,教室裡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麼?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
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裡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開罐和水結冰的圖片。
討論:捏扁易開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生了變化,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點呢?(物質本身沒有變,形狀改變,變化速度不同)我們生活裡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2.分組實驗發現:實驗盒裡有火柴和鐵釘,它們會發生變化麼?它們的變化又會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實驗討論:火柴燃燒過以後變成了什麼物質?和之前一樣麼?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麼?(除變化速度不同以外,都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麼?3.比較前後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麼相同和異同點?(前者沒有產生新的物體,後者產生新的物體)三、讓物質發生變化:1.在教師提供的鐵絲、熱水、紙張、蠟燭、火柴中,它們都會產生在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的思維面不會停留在課本展示的變化中,要求學生作出適當合理的解釋,教師適當補充,尤其是蠟燭的燃燒)2.各種變化中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重點在自然產生的變化和人為產生的變化、變化速度的快慢、是否產生新的物質)3.過渡引申:我們說的是我們現有的物質,對於岩石、房屋、馬路在變化麼?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麼?說出你的依據。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品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品教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品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了解这些物品的名称、用途和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教学准备-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物品的图片- 物品的实物或模型- 学生的练纸和笔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物品的名称和用途。
-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这些物品的认识和了解。
2. 分组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品来探究。
- 学生自行查找有关该物品的信息,并记录在练纸上。
-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或咨询父母等途径获取信息。
3. 分享和展示(10分钟)- 让每个小组介绍他们选择的物品,并展示他们整理的资料。
- 学生可以用幻灯片展示图片、用模型演示物品的使用方法等方式呈现。
4. 总结归纳(5分钟)- 整理学生的观点和发现,总结出各个物品的共同特点和使用场景。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需的。
5. 练巩固(15分钟)- 给学生分发练纸,让他们写下几个他们最常接触的物品,并描述其用途和特点。
-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指导和反馈。
6. 总结结束(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收获。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研究。
扩展活动- 学生可以在家里进行调查和观察,找出更多身边常见的物品,并整理归类。
- 开展小型展览,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物品展示给其他同学观看。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
- 收集学生的练纸,评价他们对物品的描述准确性和全面性。
参考资源- 学科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 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一单元,本单元主要通过学生身边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本单元共包含3课时,分别是《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概念,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探究物质性质、组成和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物质的认识,提高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物质探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物质的微观组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物质样品、实验仪器等。
2.教学课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质样品,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内容,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加深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物质,并能运用物质的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概念,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物质分类和物质性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知道常见的物质有哪些。
2.让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来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分类的概念和特点。
2.物质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来理解和掌握物质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分类和性质的课件。
2.实物模型或图片。
3.实验器材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物质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不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性质。
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物质性质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运用物质性质的例子。
教师点评并引导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 properties in dly life.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有哪些,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分类。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认知,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物质。
但他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物质的分类意识也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性质,并培养他们分类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识别常见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并能够根据性质进行分类。
2.难点:理解物质性质的概念,掌握分类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样本: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水、盐、糖、铁等。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称等。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物质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些物质的性质,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盐是白色固体,糖是有甜味的固体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性质。
教科版科学最新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
在这一课中,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理解物质是实际存在可直接观察的和间接观察到的东西,让学生得出“物质”的概念,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
通过举例例证和观察,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比较不同变化的相同之处,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
通过归纳,最终得出物质都在变化。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
重点通过对两种变化活动的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体会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但形式是多样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变化的速度不同,有些变化快,有些变化较慢。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很容易理解,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一些难度。
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如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等常见的现象。
但学生对这些现象了解,却不清楚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我们身边的物质》精品教案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活动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实际存在的东西就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活动二:物质在变化
1物质在不断地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易拉罐压扁、橡皮泥变形……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铁钉生锈、蜡烛燃烧……
2世界上没有不变化的物质,物质的变化速度不同
变化快、变化慢
活动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物质变化〔自然力量、人力力量〕
活动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的状况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让物质发生变化呢?
人们用什么方法使一根铁丝、一杯水、一张纸、一支蜡烛发生变化学生交流。教师提问;它们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各有什么不同?
教师给每四人小组发一支蜡烛,一包火柴。让学生仔细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
通过大量的事实可以说明:构成世界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此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让学生理解水、冰和水蒸气是相同的物质,只是状态不同。
组织学生重点讨论蜡烛是怎样变化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正是这些物质的不断变化,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些物质的变化有的只是改变了形状和状态,如易拉罐压扁、橡皮泥变形……有的不仅仅改变形状和状态,还产生了新的物质,如铁钉生锈、蜡烛燃烧……。
学生对这些物质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它们产生的原理和本质上进行理解。如声音是由物休的派动产生的,没有物体振动就不会产生声音,所以声音可以看成是振动的物质。其他也以此理解
教师小结: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质在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以生活中的物质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观察物质性质、分析物质变化方面,学生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物质,但缺乏系统地认识和科学的观察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物质,认识到物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的变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物质变化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各种物质样品,如金属、非金属、液体等。
2.准备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滴管等。
3.准备课件,展示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物质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特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外观、质地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生锈、醋酸与碳酸钙反应等。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物质有哪些基本性质?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出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固体、液体、气体;有颜色、有气味、有味道等。
教科版我们身边的物质优秀教案3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2. 能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 认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二、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2. 教学难点:简单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以及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
演示材料: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同学们,请看看我们的教室里都有哪些物体?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学生自由说一说)2. 小结: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体,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给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物质”。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
(板书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二)认识物质1. 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察到的物体是物质,我们的教室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的校园是由物质构成的,就连我们每个人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可有些东西看不见或摸不着,甚至有的物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们是不是物质呢?2. 讨论:空气实际存在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出示图片:证明空气存在)3. 提示:注意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 学生汇报:垃圾袋鼓起来,说明空气的存在。
5.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看到了空气的存在,所以空气也是物质。
实际上除了空气,还有我们看到的灯光,以及我们发出的声音和我们每天用到的电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它们也都是物质。
(出示图片:它们是物质吗)6. 我们聊了这么长时间,现在关于物质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知道什么是物质了吗?概念:物质是指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我们身边的物质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物质体的不同形态和性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认识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形态的物质体,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3. 物质体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重量等。
4. 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如溶解、熔化、冻结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入本课主题,让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
物质体是什么,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
讲解物质体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不同形态的物
质体,并探讨它们的性质。
3. 实验活动
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物质体的
改变和转化。
例如,将固体糖溶解在水中,观察糖的颗粒是否消失,引导学生讨论糖溶解的过程和结果。
4.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整理物质体的不同性质和形态,以及物质体的改变和转化规律。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质量和实验结果来评价学生对物质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拓展延伸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物质体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编制实验报告或展示作品,拓展对物质体的深入理解。
六、教学反思
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总结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用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
4、通过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进行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1、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2、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纸杯、一杯水、火柴1盒、铁生锈图片、回形针、小纸片、粉笔、多媒体等。
学生:回形针、纸、粉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们身边的书、笔、衣服、树、昆虫等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
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
二、物质在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出示一次性纸杯,把它捏扁,问纸杯发生了哪些变化?
(形状、体积……)
2、出示一杯水,问水结冰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状态、形状、大小……)
3、比较这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形状、体积、状态、大小等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拿出两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另一个点燃,问这两种变化一样吗?
2、哪一种变化跟纸杯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似?
3、火柴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前者:只是形状、体积、状态的改变;后者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并发光、发热了。
4、再出示铁生锈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是属于哪一种变化?
5、它的变化跟火柴燃烧的变化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个快速、剧烈,一个缓慢、柔和)
6、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问房屋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岩石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公路会变化吗?跟哪种变化相似?
7、小结: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办法让回形针、纸片、粉笔、蜡烛发生变化?
2、分组实验:怎样使物质发生变化?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分组做回形针、纸张、蜡烛、粉笔的实验,自己动手使物质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情况。
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交流实验结果。
结合实验问:纸片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
小结:
有些物体只是形状、状态、大小、体积等发生了变化,有些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课后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