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

合集下载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是非对错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是非对错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是非对错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

弟(悌)于长,宜先知。

”后世常常以这个故事来教育小孩子,凡事要懂得谦让。

但孔融让梨的故事,核心真的是谦让而已吗?对于为什么拿小梨,四岁的孔融的回答是:“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按照人的天性,有其是四岁小朋友的天性,不取大梨怎么都说不过去。

但小孔融没有出于天性,确实依据“法”而拿小梨。

这个“法”,其实就是大人制定的规矩,就是儒家推崇的“忠义孝悌”这套道德规范。

儒家道德的基础,就建立在长幼尊卑有序的“忠义孝悌”上。

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要对我孝,因为我生得比你早,所以你要对我悌。

在家庭成员之间,并没有人格和权利的平等,只有尽孝尽悌的义务。

与其说是谦让使得孔融不要大梨,还不如说是儒教使然,让梨是家长和成人所喜闻乐见的事情。

很难想象在这种伦理道德压力下,有谁会问出:“到底是凭什么,我要把梨让给哥哥?”“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了许多年,在提倡谦让的教化上一直都很有市场。

谦让可不可以提倡?当然没有问题,在任何社会里,都有公共秩序和良善习俗。

见人打招呼礼待他人,尊老爱幼,富贵了兼济他人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嘉许的有道德的行为。

谦让也一样,出于善心或亲情或爱心,自己舍不得吃梨把梨给哥哥,没有任何问题,有人自发受到道德感召学习也可以。

但是因为谦让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将不谦让这种“道德色彩”没那么高的行为判定为错,则是矫枉过正。

道德历来就只宜自律不宜他律。

无论是家长,老师,都可以认同“孔融让梨”是一种有道德的谦让行为,假如他们自己遇到了“有两个梨摆在你面前”的情况,他们受到道德感召选择小梨也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不意味着因此那个小学生就必须“学孔融让梨”,否则就是错的。

把道德水平高低与是非对错挂钩,常常会惹出一些可怕的后果来。

据《艺文类聚》引三国吴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

小学生答“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引争议

小学生答“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引争议

龙源期刊网 小学生答“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引争议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2年第20期“孔融让梨我不让”不是一道简单是非题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答:“我不会让梨。

”——看到这个回答,您一定在想,孔融让梨不是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的吗,为什么不让梨呢?该名小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

然而,这个回答虽然反映了孩子真实甚至有点“萌”的想法,却“萌”不倒判卷老师:一个大大的红叉落在了考卷上。

“这道题也没固定答案啊,凭什么说真话就错了呢?”这位小朋友的家长“一怒之下”把考题晒上微博,请网友们评评理。

这条微博被网友争相转载,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有网友说被这位可爱的小朋友“萌”倒了,认为,“言之有理”就算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不能算错。

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样答题不好,谦让是一种美德,还是不能丢的。

您觉得呢?面对争议和讨论,这位小学生家长表示:“其实,我的孩子并不自私,他懂得分享,每天吃饭都会给我、他妈妈还有奶奶夹菜。

”这位家长对这件事情颇感无奈。

他打算一直都保留着这条微博,“可能过10年后给儿子看,会非常有意思。

”不同的答案在风中飘扬。

这道试题带来的心理乱象,足以证明,价值溃散给不同人群都带来了巨大的迷茫。

这世间,很多问题,从来就不应该成为一道标准化考题。

古代的小孔融愿意让梨,那当然是好事。

可是,现代小朋友觉得自己4岁时做不到孔融的“大气”,也完全是内心真实表达,没有什么错。

如此真实的童心,值得呵护,而不是伤害。

问题则是,我们的教育界太习惯于用传统的道德框架,来束缚现代人自由而又真实的心灵了。

而家长在教育权力面前,在应试教育功利性面前,又无法成为培养孩子独立精神与自由人格的支撑力。

(单士兵,央视:《“孔融让梨我不让”呼唤教育独立精神》)“孔融让梨我不让”不是一道简单是非题;学生不让梨该谁有“压力”;学会谦让与学会真诚;美德与真实;多元与理性……。

由“孔融让梨我不让”想到的……

由“孔融让梨我不让”想到的……


更 多的 时候是 为 了方便学 校 ,方便 教师 ,
… m 4 } 一 m 1
为 了学校 的荣 誉和 影 响。家庭 教育 关怀 备至 、 体 贴入微 ,更 多 的时候 只是关 心孩 子 的学 习, 以此 来寄托 家长 自己 是 “目中无人 ”,把孩子看做 一个被 加工的产 品而 已。学校 和家庭 如果真的为孩子着想 ,就不要 以培养 适应学校 、家长 的孩子为 目
的 ,要 为他 们 创 造 出一 片 自 由徜 徉 的 碧海 、 自由翱 翔 的蓝 天 ,让 他们 在 阳光 雨露 的 滋 润 下活 泼 、 健康 地 成 长 。
( 摘自 《 教 育文摘周报 》2 0 1 3 . 7 . 3 1)
尊敬长 辈的鼓励,值得提倡。孩子的回答 ,诚实,不虚伪 ,也 同样值得称道 。 《 新
京 报 》 曾有 这 样一 则 报 道 :2 0 1 2 年 “ 六 一 ” 国际 儿童 节 前 夕 , 国务 院 总理温 家宝 在
湖南湘西武陵 山区调研扶贫 开发工作时 ,专程到当地农村小学看望慰 问师 生。5 月 2 5 日,在古丈县默戎镇毛坪村 教学点—— 毛坪小学 ,温家宝为孩子们带来 了新书 包 。当工作人员递上一个粉红色书包让总理给八岁的龙英俊时,龙英俊不接受,他
上 了一 课 — — 教 育 不 应 该 整 体 划 一 ,尊 重 和

保 护 孩 子 良好 的个性 是 第 一位 的 。 孩 子 是 诚 实 的 ,是 无 辜 的 ,这 一 点毫 无
簧 墨 璺

疑问,但孩子的回答折射 出了时下教育中的问 题 ,我们的学校、家庭何 曾为孩子的成长想过
呢 ?放 眼 现 实 , 学 校 管 理 颐 指 气 使 、 整 体划

孔融让梨-你让不让?——小学德育案例

孔融让梨-你让不让?——小学德育案例

014平阳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德育(少先队)暨传统美德教育论文、案例评选论文□案例□题目:孔融让梨,你让不让?——小学德育案例学校:姓名:联系电话:孔融让梨,你让不让?——小学德育案例小学德育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规定的德育教育的正式开始阶段。

也是在为学生日后成长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德育教育虽然不是结业考试科目,但其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多样化,分数不再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相反目前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地被置于学生品德教育方面。

一个人及时再有才华,若其没有基本道德,只能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小学作为每个人离开家庭的第一个集体,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良好性格与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是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这些传统美德当中,有很多的典故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时代感和现实性很强,《孔融让梨》就是代表,笔者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每一个孩子应该树立的道德准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树立的过程却也不那么容易,以下是两个笔者经历的真实案例。

案例一:一、基本状况姓名:刘华(化名),性别:男,目前就读于三年级,不懂得尊重长辈。

二、存在的问题就文化课水平来说,刘华同学是可圈可点的,不仅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在学习当中也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灵感,其性格也比较温和,与同学、朋友的相处也能做到比较融洽,但是笔者在对其家庭成员了解的过程当中却发现其父母对他并不十分满意,特别是她的父母不止一次的对笔者说过刘华对待长辈很不礼貌,这不仅经常让他们在亲友之间很没有面子,还为他的未来而担心。

三、原因分析一个学习优秀为人和善的小男孩为什么在学校和在家庭中的反差如此之大呢,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刘华对长辈的无礼貌呢?笔者通过对刘华本人和他的父母多次接触中,终于发现了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

“我不让梨”的启示

“我不让梨”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我不让梨”的启示作者:史峰来源:《江西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4期在一次语文考试时有一道题是:阅读短文《孔融让梨》,回答问题:假如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办?有一个小学生答为:“我不会让梨。

”这一以真实的心里话为内容的答案被教师判错,打了一个大大的“×”。

教师为什么判错呢?不是因为这个答案有错字,也不是因为句子不通顺,而是因为不符合道德要求。

也就是说语文教师的评分标准不是语文知识标准,而是附于知识之中的道德标准。

用道德标准去评价这个答案,当然就会给判错,因为主流的道德标准要求“让梨”才是对的。

我们常说语文教学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

这两项功能相辅相成,都很重要,不能重一项轻一项。

如果只重工具性,语文教学将变得非常枯燥,会丢失对学生心灵的润泽功效;如果只重视人文性,语文教学又会走进德育化倾向的窄胡同里,这会让语文失去语文的原味,变成只会“说教”的嘴巴而已。

从“我不让梨”被判错这一事件来看,语文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所得时,心中常常会存在一个“道德大棒”,以此“敲打”他们的思维过程或是结论。

如果学生的思维或是答案偏离了教师默认的“正确”的道德方向时,则一律给予“零分”,反之才有可能得分。

这就是语文评价中的“道德一票否决制”。

其实,学生回答“我不让梨”,从知识角度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即使从道德角度来讲,或许有问题,但问题也不算很大,所以给“我不让梨”打全错,是教师用“道德大棒”棒杀学生语文思维结果的行为。

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现在是主流,很多地方已经无真正的语文教师了,因为都变成“道德教主”了。

语文教师心中有道德标准是可以的,但往往只是把道德标准用于评价阶段,而不是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学生说“我不让梨”并不是不愿意让梨,而是因为他在语文学习中接受的“道德教化”太生硬——教师没有将传统道德的输出做得很到位,很有效。

比如教师对于课文中所含的道德观念,只给予说教灌输,把道德当成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不结合实践引导体验道德的价值。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三字经》里孔融让梨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孔融的小朋友。

他家有好多兄弟姐妹。

有一天,家里人买了一堆梨回来。

这些梨呀,有的大大的,黄澄澄的,看起来就特别甜;有的呢,稍微小一点,但是也很不错。

孔融的哥哥姐姐们都争着去拿大梨,可孔融却没有。

他挑了一个最小的梨。

爸爸看到了,就问孔融:“你为啥挑个最小的呀?”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姐姐们。

”爸爸听了,可高兴啦,直夸孔融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小朋友们,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不能只想着自己。

就像在学校里,发新的作业本,如果我们只想着拿最漂亮的,那其他小朋友就没有啦。

我们要像孔融一样,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

还有在公交车上,如果有老人或者小朋友没有座位,我们也要主动让座,这也是一种谦让。

小朋友们,记住孔融让梨的故事,做个懂谦让的好孩子哟!《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小朋友们,咱们再来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有一天,孔融一家围坐在一起吃梨。

那梨一个个又大又香,可诱人啦!哥哥姐姐们一下子就冲上去,抢着拿大梨。

可是孔融呢,他慢慢地走过去,拿了一个最小的梨。

爸爸觉得很奇怪,就问:“融儿,你为啥不拿大的呀?”孔融眨眨眼睛,认真地说:“爸爸,我是弟弟,应该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姐姐们。

”爸爸听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抢着要大梨,那是不是会吵起来呀?就像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如果都抢着当第一名,谁也不让谁,那游戏还能开心地玩下去吗?但是如果我们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大家就能友好地一起玩啦。

在和小伙伴分享玩具的时候,也不要只想着自己玩最好的,要学会让一让,这样大家的友谊会更深厚哟!《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原文》小朋友们,我们又来讲孔融让梨啦!那次吃梨呀,场面可热闹啦。

大梨散发着甜甜的香气,好像在说:“快来选我呀!”哥哥姐姐们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大梨,只有孔融站在一旁不着急。

他最后挑了一个小小的梨。

2021高考资料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

2021高考资料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

2021高考资料整理:孔融让梨我不让一个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题,取材于“孔融做梨”的故事。

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让梨吃”,老师就做了个大叉。

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昨晚记者联系了孩子的父亲,他告诉记者,他没有想到这条微博引发的热议。

孩子在本市市区一所小学一年级。

当他看到试卷时,他也问孩子。

孩子说他不是在恶作剧。

“我问:你为什么写‘我不让吃梨?’他回答:我觉得4岁的孔融不会这么做。

我问:为什么?他回答:因为他才4岁。

”他还说,孩子对自己的回答很信服,所以没有纠正这个问题。

父亲和他沟通的时候,孩子很肯定的说会先问老师再改。

在网络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搞错了”。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

好的行为不是考试就能学会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诚实地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在这件事情上,老师的做法确实有点武断。

我们可以批评道德教育方式有问题,但不能理直气壮地说:孔融让我拒绝梨是有道理的!有网友说这是个好问题,但是需要老师来引导孩子。

这个红十字会很没礼貌,但是孩子的回答可以理解。

第一,孩子是有规矩的,父亲授权的,按年龄分。

他们的梨比他们弟弟的大,所以不能让他们吃。

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

第二,孩子至少说了实话,比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人强。

[1]还有人说老师不让孩子说实话。

“整个社会怎么可能诚实?”无论是语言问题还是德育问题,这种判断都是不恰当的。

”其他人质疑:题目明确问“你会怎么做?“只要你用自己的方式回答,只要你不回答无关的问题,你怎么能做叉子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根据价值观判断是非。

目前在21世纪,我们更强调个人权益,或许“禁止”更符合主流。

有些人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举个例子,我小侄子上小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语文问题。

他说,有一点的“大”字是什么?侄儿写“狗”,被老师授予“x”。

据说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太”。

还有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有问题。

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_作文素材

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_作文素材

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_作文素材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作者/ 辽宁李大彬[焦点展示]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问题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有一个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孩子父亲发现试卷后,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事件回放]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孩子的父亲说,孩子在小学读一年级,他看到试卷后也问孩子为什么写“我不会让梨”,孩子说“我认为4岁的孔融是不会这样做的”,他又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他只有4岁。

”他还说,孩子坚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其实,我的孩子并不自私,他懂得分享,每天吃饭都会给我和他妈妈还有奶奶夹菜。

”孩子的父亲对这件事情颇感无奈。

[各方争论]反对:不应该要求人人做圣人在网上的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判错了”。

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正确引导。

这个红叉很粗暴,其实孩子的答案原本无可厚非。

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梨比弟弟的大,可以不让。

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

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

还有人表示,老师不让孩子说真话,“怎么能使整个社会有诚信呢?不管是作为语文题还是德育题,这样判都不合适”。

还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的做法就可以了,没有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

目前,较多强调个人权益,或许“不让”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感同身受,并举例说: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在“大”字上加一点,是什么字?外甥答“犬”,被老师判了“X”,因为正确答案是“太”。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成年人平均每年才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孔融让梨我不让

孔融让梨我不让

孔融让梨我不让
佚名
【期刊名称】《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问:“如是你是孔融。

你会怎么做?”答:“我不会让梨。

”看到这个回答,你一定在想,孔融让梨的故事不是每个人小时候都听过的吗,为什么不让梨呢?别急,这个回答其实出自上海一名小朋友的语文考卷。

前段时间,这份考卷在微博上火了。

【总页数】1页(P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1
【相关文献】
1.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 [J], 董华英;邹静
2.“孔融让梨我不让”:教育到底有没有标准答案? [J], 李凌云
3.“孔融让梨我不让”,谁的错? [J], 逯长春
4.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 [J], 董华英;邹静;
5.在“让”与“不让”之间——由《孔融让梨》故事引发的思考 [J], 张晓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融可以不让梨吗?.

孔融可以不让梨吗?.

孔融可以不让梨吗?孔融让梨,是一个经典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所折射出来的要义,非常契合我们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礼仪之邦的道德教化,不知被多少人引为教育范例。

尊老爱幼向来是传统美德,于是在待人接物上就要讲究一个谦让。

为什么要让,却没有多少人去追问。

也许人们都认为,年幼者,弱势者需要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扶持一把,这种理解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觉得,谦让也要讲究方法。

单凭年幼就可以享受特权,坐享其成,其实对别人来说是一种不公平。

我丝毫不怀疑孔融的向善之心以及他以后所取得的成就,但用这种谦让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在今天来说,似乎有些不妥。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美国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

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的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

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侯,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等。

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

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

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

我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

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侯,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等。

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想要得到它。

当代孔融,让不让梨

当代孔融,让不让梨

当代孔融,让不让梨一次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一年级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上大叉,该学生却坚信没有答错。

“不让梨”的问题,是该实话实说,还是该信奉标准答案?“不让梨”的判断,是该尊重个性,还是应认为德育有瑕?“不让梨”的做法,是符合竞争规则,还是有违道德律令?孔融让梨,作为一个尊老爱幼,谦恭敬让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楷模,成为中小学教育课程的必学一课,理应得到推广和传扬,其存在也有合理性,但是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的价值观念随着社会的变化在变化,包括我们认为的一些道德传统,伦理价值观等,于是乎关于道德的规范和评价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去看待,在今天这个张扬个性,崇尚个人发展的时代,个人的权利更加的敏感,个人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关于小学生的在选择回答“孔融让莉我不让”的问题上、多一些理解。

作为中国的道德的教育,一直停留在书本上的文字教育,选取传统道德的典型对学生进行灌输性的宣讲,老师们的评价标准,也一直停留在问题的对与错上去看待学生的德育发展,却没有为孩子们剖析故事后面的深层次的原因,随着多元化的时代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急需突破传统的说教,灌输统一标准的方式,对道德的推广和认识,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广的经验和更高的技巧。

在观念自由的市场上,道德教育面临的考验,耳提面命不如耳濡目染,如何将道德标准化为自我的行为意识,才能将道德落实到实处,如是仅仅以灌输,强迫的方式让他们去接受那些很古老的道德标准,可能起到的作用是相反的。

当代孔融,让不让梨,给我们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机会,我们应该用这次机会去思考现实大环境下,我们如何更好的开展道德教育,他的落脚点恐怕不是只为了让孩子明白,我们该不该让的问题,更多的是让他们们在生活中懂得去践行那种传统的谦让的美德。

二年级作文:孔融让梨

二年级作文:孔融让梨

二年级作文:孔融让梨
我诵读过很多中华国学经典,印象最深的是出自《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意思是说:“汉代人孔融,四岁就知道要把大的梨给哥哥吃,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这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

有一次,妈妈在水果店里买回了三个梨,让我挑一个,另两个给姐姐和妈妈吃。

我沉思片刻选哪个好呢?我决定把最小的留给自己,把那两个大的分给姐姐和妈妈吃。

妈妈笑着说:“真乖。

”我说:“孔融四岁就能让梨,我都八岁了,我觉得孔融比我乖一百倍,我还要多多学习。

”妈妈听了,笑的更甜了。

读了《三字经》我感悟深刻,不知不觉书中人的言行举止已刻在我心中了。

孔融让梨我不让,学完课文该学会让梨

孔融让梨我不让,学完课文该学会让梨

孔融让梨我不让,学完课文该学会让梨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的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

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孩子的答案。

“孔融让梨”讲的是我国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

孔融4岁时,一天,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从故事中我们看到孔融在掌握资源分配权的时候,本来可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即自己占有最大的那个,把小的留给别人,但他没有这么做。

如果把这个故事扩展到经济生活中,就会发现一个人的经济行为按照后果对人对己、有利有害来区分,会有四种选择,即:利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

从道德的价值观点来看,“利人的行为”都值得称颂,尤其为了别人的利益让出自己的利益;而“损人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尤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别人的利益就更为人所唾弃。

如果单纯从道德的角度,我们基本上能够作出决定,应该提倡“损己利人”的行为,坚决抵制“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但是不要忘记,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利人利己”。

我们过去曾经最流行的口号之一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这个命题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如果大家都不利己,把利益提供给别人去享受,那么至少应该有一个人不这样做,所有的利益都归他,如果他也奉行“损己利人”,那么利益只好“出口”到国外去了。

我们在鼓励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时候,实际上也在鼓励接受利益者成为“损人利己”的人。

过去我们一度认为人如果完全抛弃了私心就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大同社会,全国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权利,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得到的结果却是和理想距离越来越远。

好在我们及时觉醒了。

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中可以看出,倒是讲究“私心”的市场经济救了中国。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看法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看法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看法
《智勇斗谦让》
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故事,那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是一个年纪轻轻却聪明才智过人的孩子,被誉为小小英雄。

在这个故事中,孔融却没有让梨。

我个人认为,孔融没有让梨的做法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社会,礼教十分重视年长者的权威和尊严。

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孔融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孩子,让梨的行为可能会被误解为对长辈的不敬。

他可能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被人误解,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保持沉默,不让梨。

我们不能忽视孔融作为一个聪明才智过人的孩子,他也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或许,他在思考之后认为自己并不必非得让梨。

也许他相信自己通过其他方式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而不是通过让梨来展示自己的尊敬和懂礼貌。

我们需要记住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

孔融选择不让梨,虽然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尊敬和礼貌有所出入,但是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并尊重每个人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这个故事中,孔融没有让梨的行为确实与我们对尊敬和礼貌的理解有所出入,但是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理解他的处境,并从中获得自己的思考启示。

毕竟,每个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我们不能片面地否定或批评,而是应该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

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

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

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导读:本文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作者/ 辽宁李大彬[焦点展示]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问题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有一个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孩子父亲发现试卷后,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事件回放]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孩子的父亲说,孩子在小学读一年级,他看到试卷后也问孩子为什么写“我不会让梨”,孩子说“我认为4岁的孔融是不会这样做的”,他又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他只有4岁。

”他还说,孩子坚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其实,我的孩子并不自私,他懂得分享,每天吃饭都会给我和他妈妈还有奶奶夹菜。

”孩子的父亲对这件事情颇感无奈。

[各方争论]反对:不应该要求人人做圣人在网上的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判错了”。

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正确引导。

这个红叉很粗暴,其实孩子的答案原本无可厚非。

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梨比弟弟的大,可以不让。

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

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

还有人表示,老师不让孩子说真话,“怎么能使整个社会有诚信呢?不管是作为语文题还是德育题,这样判都不合适”。

还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的做法就可以了,没有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

目前,较多强调个人权益,或许“不让”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感同身受,并举例说: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在“大”字上加一点,是什么字?外甥答“犬”,被老师判了“X”,因为正确答案是“太”。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成年人平均每年才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新孔融让梨

新孔融让梨

人物介绍:【陈俊念旁白】上初二的小孔和上初一的小融以及小孔的爸爸跟小融的妈妈【分别停顿,演员举手示意】他们四人面前有一大一小两个梨。

小孔:【眼疾手快,一把把大梨抓在手里】哇~我要这个大的!爸爸:谦让是美德,你上初二了,比上初一的小融大,快把大的梨让给小融小朋友吃!小孔:让不让梨是我的自由。

我没有让梨的义务,不让也是我的权利。

你不能以美德为借口来绑架我的行动。

【小孔把大梨抱在怀中,不肯松手】爸爸:【拍拍小孔的头,轻声说】让梨从短期看可能会让你的既得利益受损,但这样做能获得对方小朋友的喜爱及其家长的青睐。

从长远来看能获得比一个梨更多的利益。

你可以自己权衡一下再决定怎样才是最优解。

【微笑着望着小孔,继续拍拍他的头】小孔:【想了一会儿】给。

【小融伸开了手,被小融的妈妈拦住了】妈妈:【使不得!!!】虽然我很想让我的孩子收下,但如果我的孩子痛快地收下了梨,不仅会让我们成为道德劣势的一方,还会让我们欠下你们一个人情。

下次我的孩子得到了什么东西,我们就得优先想着你们,而我们并不想这样做。

因此,我们决定把这份人情就地还清。

小融:【想了一会儿】谢谢大哥哥,还是大哥哥你留着吃吧。

虽然我内心很想要,但如果我在这里坚持自己的立场,回家之后我可能会遭到来自上级的制裁。

【瞟向妈妈】这个梨的获利可能无法弥补我被骂一顿带来的精神损失。

所以综合考虑,我主动放弃这点利益。

【把大梨递给小孔】小孔:【使不得!!!】如果我就此把梨收回,会显得我让梨的心不诚。

从社交礼仪角度讲,我必须推让至少两回合,才会打消对方的疑虑。

【微笑着把大梨还给小融】还是给你吧。

哥哥让着妹妹是应该的。

小融:【使不得!!!】如果我一口收下,会显得我推辞的心不诚。

从社交礼仪角度讲,我必须推让至少两回合,才会打消对方的疑虑。

【微笑着把大梨又还给小孔】还是给大哥哥吃吧。

大哥哥一向很照顾我,梨应该你吃。

小孔:你吃吧!小融:你吃吧!小孔:你吃吧!小融:你吃吧!小孔:【慢慢地说】我们已经仪式性地推让了几个回合。

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

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

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董华英;邹静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2(000)08X
【摘要】<正>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

(4月19日《新闻晚报》)儿童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学校组织作文比赛,用抽签的方式决定选手,抽到了小留学生汤姆,东方老师给汤姆进行辅导,先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问这位小男孩"假如是你,你会拿哪一只梨?"汤姆毫不犹豫地回答:"那还用说,当然是拿大的了!"老师"啊"了一声,明显出乎其意外,汤姆感到了老师的异样,问:"有什么不对的吗?"老师教育到道:汤姆,你想想,
【总页数】1页(P42-42)
【作者】董华英;邹静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1
【相关文献】
1.诚实和谦虚都是一种美德——有感于“孔融让梨我不让” [J], 董华英;邹静
2.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 [J], 李大彬
3.宽容是一种美德——有感于《指环》掌声欢呼之外的那几声“不” [J], 栀子;梁
彦(图)
4.在“让”与“不让”之间——由《孔融让梨》故事引发的思考 [J], 张晓华
5.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该让还是不该让_800字

该让还是不该让_800字

该让还是不该让_800字孔融,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出名,还得是靠上上上上……世纪的那回事,他把梨让给了亲人,故事具体内容想必大家都了解,我就不多讲了。

如今,不知什么缘故,孔融一家突然玩起了穿越,来到了21世纪,可没多久,又走了,这个问题还在困扰着国际刑警,让我们仔细来看看吧。

在大山深处,孔融一家生活在那,由于孔融的让梨事件,令全家人为之一惊。

但为了不张扬,孔融他爸特意从卡里取出10000元,给孩子他哥与姐每人100的封口费。

正巧,一记者开车开错了方向,误入大山,孔方(孔融他哥)见其人扛着摄像头,手抓麦克风,口袋里还装着笔记本,便小心翼翼地走过来,一脸赔笑的问:“敢问您是否就是那位专题记者?”那记者上上下下把孔方看了一番,方开口:“正是在下。

”孔方喜上眉梢,对记者说:“我有重大新闻!”记者听后,先是半信半疑,但此时又无较好内容,只好问:“不妨说来听听。

”“可以。

”孔方说:“但是……”还没等孔方说完,记者便从包里取出10万元,往地上一放,说:“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一旦查证属实,剩余30万也是你的。

”孔方大喜,扫视四周无人,方开口……记者听后大惊,连忙奔进山中。

现在,我们看看孔融那吧,当天晚上,孔融正准备睡觉,突然一阵巨大的声音,把孔融的床震得陷了下去,是不是大地震了?惊慌的孔融连上衣都不穿便飞奔出去,但紧接着一阵阵闪光刺得睁不开眼,“孔龙,你能详细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景吗?”孔融一边揉眼,一边吼道:“你才是恐龙呢,我是孔……”还没等他说完,又有一个记者问:“作为现在无数幼儿园小同学的粉丝,你有何感想?”孔融沉思了一会说:“自豪!”“还有呢?”另一个的记者问。

“困。

”孔融一下子打了三个哈欠,他发现,父母正被CCTV的教育栏目组访问:“你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第二天,孔融脸上多了两个黑眼圈,但这并没使广告商放弃,按他们的话来说,这么好的摇钱树笨蛋才不要,再说了,给他画个妆,神探也看不出他脸上的黑圈……孔融受不了,躲到了别的村庄,但是,它好比一个八路军,记者如一群鬼子,走到那,那个村子就遭殃,刚漆好的门槛,才不到一分钟,又被踏平了……四天后,孔融终于受不了,他走了,他除了把悲伤与遗憾留给了那些记者与商家,同时,也在门上刻下了一行令人不由自主的去好好思考的一番话:“我这梨,该让,还是不该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孔融让梨我不让”对不对
作者:李大彬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中)》2013年第02期
【焦点展示】
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问题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

有一个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叉。

孩子父亲发现试卷后,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事件回放】
孩子坚信自己没有答错。

孩子的父亲说,孩子在小学读一年级,他看到试卷后也问孩子为什么写“我不会让梨”,孩子说“我认为4岁的孔融是不会这样做的”,他又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他只有4岁。

”他还说,孩子坚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其实,我的孩子并不自私,他懂得分享,每天吃饭都会给我和他妈妈还有奶奶夹菜。

”孩子的父亲对这件事情颇感无奈。

【各方争论】
○反对:不应该要求人人做圣人
在网上的热议中,大部分网友认为“老师判错了”。

一位网友说,这是一道好题,但需要老师正确引导。

这个红叉很粗暴,其实孩子的答案原本无可厚非。

第一,孩子是讲规则的,父亲授权,严格按照年龄大小来分,自己的梨比弟弟的大,可以不让。

道德教育不应该要求人人都做圣人。

第二,这个孩子至少说了真话,比那些口是心非回答“让梨”的好。

还有人表示,老师不让孩子说真话,“怎么能使整个社会有诚信呢?不管是作为语文题还是德育题,这样判都不合适”。

还有人质疑:题目明明问“你会怎么做”,只要答出自己的做法就可以了,没有答非所问,怎么能打叉呢?如果题目改成“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可以凭价值观来判断正误。

目前,较多强调个人权益,或许“不让”才更符合主流。

有人表示感同身受,并举例说:小外甥上小学时遇到一道语文题:在“大”字上加一点,是什么字?外甥答“犬”,被老师判了“×”,因为正确答案是“太”。

还有不少人认为,这道题出得有问题,“教改这么多年了,语文这门学科仍偏重于德育,真正的语文知识却很弱,文言文、世界文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核心点反倒没人重视,成年人平均每年才读几本书,知识面多窄,以读书为兴趣的人少得可怜”。

一些网友直接指出,这道题不是语文题,而是思想品德题,或者是心理测试题。

○赞成:小学语文课和德育无法脱节
有不少网友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无法完全脱节,在语文试卷里出现这样的题无可厚非,“中国教育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拿这个说事很无聊。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有抑制力,有是非观,懂谦让和礼貌。

这道题本身就包含了对孩子是非观的培养和引导,和教人说谎根本无关。

教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抢最大的,就是释放天性吗”。

也有人猜测,也许这是一道逻辑题,“题目没问题,孔融是让梨的,如果你是孔融,那你就得让梨,这是基本的逻辑。

如果题目问: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可以答:我不会让梨。

”因此,这道题和德育、智育、诚信、启蒙……都没有关系。

○家长:德育应在生活中进行
让记者惊讶的是,这位孩子的家长也不完全认为问题出在老师一方,“语文老师在试卷上打叉没有错,换位思考,我也会在错误答案上打叉。

正因为是语文课,教会孩子如何阅读,正确理解短文中心思想很重要,我也认为这样回答确实是错的”。

不过,他对题目本身,即“是否需要用这个典故来教育下一代了解中华美德”,则持保留意见。

他认为,德育课和语文课很难完全分开,德育教育是贯彻于所有行为习惯和细节方面的,不是喊口号,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体现,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要教育孩子,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告诉孩子…安全带不系,车就不动‟…出电梯,帮忙按住开门钮,让别人先走‟等”。

在他看来,教孩子这些,都比教让梨更贴切、更有效。

他还表示,打算一直保留这条微博,“10年后给儿子看,会非常有意思”。

【理性思考】
“孔融让梨我不让”的是非对错
道德历来只宜自律不宜他律。

无论是家长、老师,可以认同“孔融让梨”是有道德的谦让行为,假如他们自己遇到了“两个梨摆在面前”的情况,受到道德感召选择小梨也完全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这不意味着那个小学生也必须“学孔融让梨”,否则就是错的。

“孔融让梨”是谦让吗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道德教育故事。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

弟(悌)于长,宜先知”,后世常常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凡事要懂得谦让。

但孔融让梨的故事的核心真的是谦让吗?对于为什么拿小梨,4岁的孔融的回答是:“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按照人的天性,尤其是4岁小朋友的天性,不取大梨怎么都说不过去。

但小孔融确实依“法”拿小梨,这个“法”,其实就是大人制定的规矩,就是儒家推崇的“忠义孝悌”的道德规范。

儒家道德的基础,是建立在长幼尊卑有序的“忠义孝悌”上的。

因为你是我生的,所以你要对我孝,因为我生得比你早,所以你要对我悌。

在家庭成员之间,并没有人格和权利的平等,只有尽孝尽悌的义务。

与其说是谦让使得孔融不要大梨,不如说是儒教使然。

让梨是家长和成人喜闻乐见的事情,很难想象在这种伦理道德压力下,有谁会问:“到底凭什么,我要把大梨让给哥哥?”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多年,在提倡谦让的教化上一直都很有市场。

提倡谦让,当然没问题,在任何社会里,都应有公共秩序和良善习俗。

礼待他人、尊老爱幼,等等,都是值得嘉许的有道德的行为。

谦让也一样,出于善心、亲情或爱心,把大梨让给哥哥,没有任何问题,有人自发受到道德感召学习也可以。

但是因为谦让是一种道德行为,而将不谦让这种“道德色彩”没那么高的行为判定为错,则是矫枉过正。

提倡谦让不意味着“不谦让就是错”
把道德水平高低与是非对错挂钩,常常引发一些可怕的后果。

《艺文类聚》引三国吴秦菁的《秦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时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亡父,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发现这人哭是哭了,面容却一点都不憔悴。

按照儒家的经义,父母死时应该悲伤,但不能过度到损害身体的地步。

然而在后汉,所有自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都以悲伤到哀毁骨立为荣,孔融也曾经靠这个搏出位,哪能容忍有人和自己背道而驰,当即把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杀了。

人们有不让梨的权利吗
后人往往对孔融让梨给予高度评价,并排斥不让梨的行为。

然而,既然梨是孔融的,可以随便挑,产权上没有问题,挑大与挑小完全是个人权利与自由,与对错有何关系?既然有这么多梨可以挑,挑选最大的对于个人而言无疑是最优选择,而且也是正当行为。

而从个人自主的角度说,孔融有个人意志,只要没有越界(比如在一人一个梨的前提下拿走所有梨),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无需顾虑他人的眼光。

然而当让梨被许以“道德优越”的意味之后,不让梨就不被认可了。

很多时候,有些人会打着“让梨”的旗号去侵犯个人财产权利,以高尚的名义,把公民应有的权利剥夺和抹杀。

这时,人们让梨就是被迫让梨,而非自由选择。

可以拿宗教作类比,人人都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与权利,也可以认为自己宗教里的神就是唯一的真神,却不能因为个人信仰而剥夺他人不信教、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觉得耶稣就是救世主,而去砸烂佛像。

让梨与否是个人道德判断
一种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与其动机有关。

假如一个人做好事只是渴望奖赏或者惧怕惩罚,或者只是遵从权威,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道德意义了。

著名美籍德裔思想家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中区分了“权威主义良心”和“人道主义良心”。

前者的规定,往往不是由人自己的价值判断决定的,而只是由权威所明确的戒律决定的。

弗洛姆说,“权威主义良心”可能是良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孩缺乏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所以要求其服从父母和老师的权威。

当人长大,心智成熟以后,自主的道德观念要求我们不再听从权威,而是听从自己,权威主义良心就转化成为人道主义良心。

在被问道“你为什么写不会让梨”时,小学生说自己并非恶作剧,而是坚信只有4岁的孔融是不会这样做的,孩子的家长也称小孩并不自私懂得分享。

然而,无论是我们的教育,还是传统的道德教化,都以父母老师自居,觉得人人都是孩子,需要听话。

人人让梨,没人吃大梨
“孔融让梨”既是谦让,也是利他。

然而中国历史上一味推崇的都是利他主义,都是舍己为人,在“牺牲自己”的鼓吹上不遗余力;与之相反,在尊重个人权利,维护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上,既没有经典故事可循,也不见相关教育举措。

为什么?一般而言,一种社会制度往往与一种道德体系相适应。

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制度,推崇的都是“国家至上”“社会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利他主义,个人权利不可剥夺、财产私有的观念被铲除得几乎一干二净。

“别把自己当人”“无条件服从和利他”,这种种的宣传,表面上披着儒教道德的外衣,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专制制度服务。

当所有人都默认“利他”为理所应当的价值观,谁能保证不会有一个变节者,偏偏只“利己”,窃取了所有革命果实?一个人人都毫不利己专门顾人的“君子国”里,恰恰是最适宜“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

在正常社会里鼓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人趋利君子国将被小人国所替代。

然而在层级固化的专制社会里,小人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到大梨,君子们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啃着小梨,并为自己浑身散发出的道德光芒而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