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英译“忠实”的重要性——《道德经》译本比较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作者:万向兴杨芳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摘要: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
《道德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的来源。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
关键词:《道德经》;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作者简介:万向兴(1979-),男,汉族,云南宁洱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杨芳芳(1992-),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1一、引言《道德经》虽只有五千余字,却词意锤炼、博大精深,是中国哲学著作的源泉,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其语言非但不枯燥艰涩,还凝练简洁,充满诗意,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参差错落,极富音乐感和美感。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深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节选部分的阿瑟·韦利、许渊冲、刘殿爵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译者对原文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总结不同译本的特点二、《道德经》节选英译赏析1.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在这里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生活的弊害,寻求官能的刺激,流逸奔竞。
老子唤醒人们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得安足。
根据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原文中“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五颜六色。
“五音”:宫、商、角、徵、羽,概指种种音乐声响。
“五味”:酸、苦、咸、辛、甘,泛指美味佳肴。
典籍《道德经》翻译版本框架对比下中外译者翻译视角研究
典籍《道德经》翻译版本框架对比下中外译者翻译视角研究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道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其中文版本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外译者在翻译《道德经》时会受到文化、语言、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版本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角。
本文将从翻译版本框架对比的角度,探讨中外译者在翻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翻译视角,以期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一、《道德经》的翻译版本框架对比目前市面上流传着大量的《道德经》翻译版本,其中既有中国译者的版本,也有外国译者的版本。
这些不同版本的翻译框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1. 文化转化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会对《道德经》的翻译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内在修为,因此中国译者在翻译《道德经》时可能更注重其道德与修养方面的内涵。
而外国译者可能会更注重其智慧和哲学思想的传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会更注重文字对外国读者的沟通效果。
2. 语言表达汉语和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的译者在翻译《道德经》时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的译者会力求忠实原文,保留原文的古文风采和修辞格调;而有的译者则会更注重通俗易懂,采用较为现代的语言表达方式。
3. 翻译策略不同的翻译版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直译、意译、加注解等。
这些翻译策略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结果的质量和表达效果。
二、中外译者的翻译视角中外译者在翻译《道德经》时,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影响,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翻译视角:中外译者在翻译《道德经》时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些翻译策略也会体现其不同的翻译视角:1. 直译与意译中国译者可能更倾向于直译,力求忠实原文;而外国译者可能更倾向于意译,注重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不同的翻译策略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结果的质量和表达效果。
古典哲学名著《道德经》二译本比较研究
科技信. |
0高校讲 台0
S I N E I F MA I N C E C N OR T O
20 0 6年 嚣 l 0期
古典哲学名著《 道德经》 二译本比较研究
赵 斌
( 三峡 大学 外 国语学 院 湖北
宜昌
43 0 ) 4 0 2
学 范畴 葵译 处 理方 法 。 关键 词 : 子 ; 德 经 ; 者 道 范畴 ; 比较 研 究
第2 3章两位的译 文也有很大的差别 ,现摘抄其 中差 异比较 大的 古热哲学 名著《 道德经》 作为道家思想的源头 , 不仅对传统文化产 段 如下。原文 :故从事于道者 同于道 , “ 德者 同于德 , 失者同于失。同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响 . 而 且 对 中 国人 的 文 化 心 理 结 构 也 产 生 了 重 要 的 作 道 同 德 同 失 ” 用。其外儒 内道 , 刚柔并济 的观念 , 制约着 中国人 的心理张力结构 , 规 于 道 者 , 亦 乐 得 之 : 于 德 者 , 亦 乐 得 之 ; 于 失 者 , 亦 乐得 之 。 导看 中国传 统文化 的发展和 自身 的完瞢 老子 的思想 不仅对哲学 , 政 WAL Y译 文 如 下 : rl,f n l steWa E T uy io e ̄e y鹪 o esisrmette s h n ’ nt n,h u
rs lswilb ie te W a ;I n SSte p we so e’ n tu n, e ut l e l h k y fo e U e h o ra n sisr me t
t ers l l b ie t ep  ̄ r I o e u e h ti t erV o h h e ut wi e l e. f n s sw a s h e 6 s l k h o fte
《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赏析
57【外语长廊】【才智】[2013.5]《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字,八十一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全书以“道”这一抽象哲学概念为核心,阐述了世界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存在方式、矛盾及解决方法等,其思想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态和思维。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其中Brian Brown Walker、Ch'u Ta-Kao、Alan B.Taplow 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借此来探讨典籍英译时应予以关注的一些问题。
一、首句的英译辨析例句1:道可道,非常道。
Brian Brown Walker:Tao is beyond words and beyond understanding.Ch'u Ta-Kao:The Tao that can be expressed is not the eternal Tao.Alan B.Taplow:The true Tao escapes definition.“道”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经》一书的中心内涵。
在全书中,“道”共出现了74次。
三个译文都将“道”译为“Tao”,基本可视为纯粹的音译。
采用这一译法,让读者通读全文揣摩其意义,既可保留“道”的精神实质,又能保持这一概念在全书中的贯穿和统一,而且也更具有中国文化色彩。
从句法结构而言,可以肯定汉语第一个、第三个“道”都是名词,指的就是整篇文章所传达的囊括天地万物规律的抽象概念“道”,第二个“道”是动词,意思是用语言说的。
从整句看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个转折关系的并列句,意思是:道是可以被说的,但是可以说的道不是常道。
译文一从原句意思的反面来翻译,即“道是不能言说,不能明了的”,基本属于意译,但显然少了前半句意思,不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深刻内涵;结构上使用了两个“beyond”,达到了并列的效果,与原文的并列结构相一致。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
《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文化的普及,对《道德经》的英译研究也日益丰富起来。
在《道德经》的英译研究中,首先要提到的是亚瑟·威利(Arthur Waley)的译本。
威利是20世纪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威利的译本以流畅、优雅的英文准确地传达了原作的含义,既展现了《道德经》的哲学深度,又让西方读者能够轻易理解。
然而,威利的译本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他的译本过多地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可能会误导读者将《道德经》的哲学与中国古代的观念混淆。
因此,近年来,一些新的英译本开始出现,试图更准确地反映《道德经》的原意。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理查德·巴赫曼(Richard Bachtiar)的译本。
巴赫曼的译本注重在语言和语义层面忠实于原文,他运用了大量的注解和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道德经》中的思想和概念。
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他的译本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国的《道德经》英译研究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也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中国企业家和领导者开始研究《道德经》,并将其中的管理哲学应用于商业实践。
例如,《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就被许多企业家的管理策略所借鉴。
这种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管理方式强调领导者的指导和协调作用,而不是强制性的控制,这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的英译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通过《道德经》的英译,西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哲学、文化和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多元文化。
《道德经》的英译研究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桥梁。
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但随着更多学者和翻译家的参与,《道德经》的英译将不断得到完善和丰富,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德经》三个权威英译本差异及深层原因--以辜正坤、陈荣捷、R. B. Blakney译本第九章为例
摘 要 :中国典籍 《 道德经》 译本数量众多,然而汉学家译本尤为受到关注,其 中比较权威 的译著学者有
美国的 R . B . B l a k n e y 和 中国的辜正坤、陈荣捷等著名专家。本文选取 了上述三位学者英译本中的第九章为例 ,分 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个译本之 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关键词 :道德经;汉学家;英译本
一
。
一
二、 酋德坌 三英译本特色
本文选 取 《 道德 经》 第九 章为 例进 行研 究 ,原
文如下 : 持 而盈之 ,不如 其 已;揣 而锐 之 ,不 可 长保 ;
金 玉满 堂,莫 能守之 ;富贵 而骄 , 自遗其咎 。功 成 身退 ,天之 道。 辜氏译 文韵律感 强烈 ,押韵 法 的使 用使 得译 文
深 邃 的道家哲学 思想 ,对 中国社会文 化和 中国人 的
思维、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 ,随着 《 道 德生 各 种译本 的不断 问世 ,针对各 译本译 者的研 究 也越来 越受 到关注 。由于东西方学 者或译 者深受 不 同文 化体系 、不 同学术 体系 的熏 陶 ,他们 翻译 的 《 道德垒 至 》 自然风格各异。其中,汉学家更是 因为 同时拥 有 中西 学界 的知识背景 和学术影 响 ,往往成 为研 究 的热 点 。而在 研究 《 道德垒 的汉 学 家 中 , 美 国的 R . B . B l a k n e y 和中国的辜正坤、陈荣捷等人 被公认 为是具 有较高水 平 的译 著学者 。因此 ,本 文 以 《 道德 》第九章为例 ,选取辜正坤、陈荣捷和 R . B . B l a k n e y 的三个 《 喧德垒 英译本来分析不同文 化背景下各汉学家译本间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中Hale Waihona Puke 图分 类号 :I - I 3 1 5 . 9 文 献 标志 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2 - 5 4 0 9 ( 2 0 1 3 ) 1 1 - 0 1 5 0 - - 0 2
浅析《道德经》两个英译本之差异及原因——以《道德经》第四、第九章内容为例
Ch p e a tr4 n1 e Wa s a l t s e s l y i i l s v s e; mi e
2 原 文 本 的 多 样化 和 有 限制 的 开 放 性
译 者选 取 的 原 文 本 不 同,那 么 翻译 出来 的 作 品 也必 然会 不
关键词 : 德经 道 翻译 差异 原 因
中 图分 类号 :H 1 . 3 59
1 引 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6 2 1 7 ( 0 97 0 5 — 2 1 7 — 5 8 2 0 )— 0 1 0
I n t a g o a so i g n i . s o s o d s tpp n i tme
学 家 施 特 劳 斯 译 有 道 德 经 的英 译 本 ;8 3年 ,俄 国 列 夫 托 耳 斯 19
泰和波波夫一起从德文本转译了道德经 。 在英 国, 有汉学家李雅
格 译 有 道 德经 的英 译 本 。本 文选 取 林 语 堂 的《 老子 的智 慧》 陈 和 荣 捷 的《 子 之 道 — — 道 德 经 》 老 中第 四 、 九 章 的英 译 来 进 行 对 第
Whn gl n ae f yu al e o a djd i orhl d Ⅱ ,
Y u wi o e a l o k e h m. o l n t b b e t e p t e l
W h n h n r a d we l k o r u , e o o n at ma e y u p d h o
I c n o e c t n t d i t a n tb u ,k o t ,d mme r si e ; e d o t ld l I e t s a e hd e ,u iu t u n t r a; t d p h r i d n b q i s a d e en l s o I d n t k o h r t c me r m; o " n w w e e i o s fo
《道德经》论文:《道德经》英文译本对比研究哲学阐释学
《道德经》论文:《道德经》英文译本对比研究哲学阐释学【中文摘要】《道德经》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种影响力已经通过翻译的手段蔓延到世界各地。
仅在上个世纪,《道德经》就被多次翻译,使得它成为除《圣经》之外最为广泛翻译的经典著作。
正因为如此,对于《道德经》英译的研究此起彼伏,绵延不绝。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基于阐释学与翻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以及辩证统一的深刻联系,以阐释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现象将会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因此本文将选取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作为其理论依据,对《道德经》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为反映《道德经》翻译的共时以及历时特征,笔者选取的译本跨越了各个历史时期,涵盖了中西译者。
论文运用描述性研究的客观态度,分别以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三个核心概念—理解的历时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原则为依据,尽可能客观地对《道德经》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对比研究的,并不是要找到“最好”或“更好”的译本。
相反,论文旨在通过《道德经》三个英译本的哲学阐释学视角对比研究,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道德经》会引发不同的阐释?为什么同一部《道德经》会有各种不同的译本?有没有必要对《道德经》...【英文摘要】Tao Te Ching, 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Chinese classics,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ts charm has expanded all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the means of translation. Within the last century, Tao Te Ching had been translated for numerous times, which makes it the most widely translated text except the Bible. Many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its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 to some extent. Since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he...【关键词】《道德经》英文译本对比研究哲学阐释学【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从三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比较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Jonathan Star的翻译版本。
在这个版本中,Star将《道德经》翻译成了现代英语,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了其中的思想。
同时,他也注重了翻译的准确度,尽可能避免了语言的歧义。
例如,在翻译“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著名的开篇语时,他的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准确表达了庄子引言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D.C. Lau的翻译版本。
Lau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道德经》翻译家,他的翻译版本被广泛认为是最为准确的版本之一。
在他的版本中,他注重了对原文的保留,同时也尽可能避免了语言的歧义。
例如,在翻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时,他的翻译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准确表达了道的创造力和生命的起源。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Stephen Mitchell的翻译版本。
Mitchell 的版本不同于其他两个版本,他将《道德经》翻译成了一种诗歌形式。
他的翻译语言非常优美,使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到其中的意思。
例如,在翻译“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时,他的翻译为“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constant way”,非常优美地表达了庄子引言的意思。
综上所述,不同的翻译版本各有特色,但无论哪种版本,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
《道德经》第三章四个英译本赏析
词在老子生活的那个 时代 的真正含 义。 例一 不 尚贤 , 使民不争。 “ 无为 ” 实际包 含着 “ 自然 ” “ 与 无为 ” 两层 内涵 :自然 ” 一种 观 “ 是 以下是摘选 自其 四个英译本 的译文 : 念、 态度 和价值 , 也是 一种状态和效果 ;无 为” “ 则是 一种行 为 , 是实 现 辜 正 坤 : ep tep ol rm o tninb i eadn n o “ K e h epef o cnet y ds grigme f o r 自然” 的手段和方法 “ 自然” 无 为” 与“ 密不可分 、 相得益彰:自然” “ 的 a it s bl i ; ie 观念 、 态度 和状态 必然要求“ 无为” 的行 为; “ 无为” 的行为必然体 现“ 自 林语 堂 : xln th i ,Ota ep ol hl n t ce n 然” E a o tews S th epesal o sh mead t e h t 的观念 。 必然实现“ 自然” 的价值和效果。老子提倡清静无 为 , 主张 c n e d o tn ; 自然 的生活态 度。老子 的 “ 自然 ” 和现代的“自然界 ” 大 自然” , 或“ 大 Arh r W a e I t p lo i g f r ‘ e s ns o u e o r lt t e l y:fwe so o k n o p r o fs p r r mo a i i y’ 相径庭 . 自” “ “ 是 自己” “ ” “ 样” 如 此” 整个 就是 “ .然 是 这 “ , 自己如此 ” t u o e,h r i en oe e[uisa o gtep ol. op tnpw r teewl b om r a s m n epe i l j o e h “ 本来如此” 的意思 老子认为 : 宇宙是一个和谐 的、 平衡 的整体 , 这种 Jme e g No o v lea d e ly me fs p ro b ly i h 和谐 、 a sL g e: tt au n mpo n o u e ra ii ste i t 平衡的状态 . 通过构成这个 宇宙 的万 事万物 自 不受外界 强 是 身 wa o k e h e p e fo rv l mo h ms l e ; y t e p t e p o l r m a r a ng t e e v s i y 力干扰 的存在 与发展而形成 和维持 的。 其 中对 “ ”分别译 为 :m no it s ,tews” “ esn f 贤 “ e f bli ” “h i .proso a ie e “ 自然 ” 人为 ” 与“ 是一对矛盾 . 但又不是绝对排斥 的 . 关键在 于“ 人 spr r rly ,me f u e 0 bly 。 推之下 便可 发现 . 位 为” u e o ai ” “ n o p r ra it” 细 i mo t s i i 几 的程度 、 性质和其 产生的结果 如何 , 会不会破 坏事物 的 自然状态 。 译者都倾 向于 以一个方 面的品质来认定贤者 . 或是能力 , 或是才智 . 或 万事万物本身就具 有存在和发展 的一切潜 在的可能性 , 不需要外 界的 是德行 。而在先秦时期 , 所谓贤者一般应是才 . , 德 学三者兼备之人 。 事物制约它。 一般说来 .人为” “ 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 , 不至 都 老子提 出“ 尚贤” 不 的思想是有其深刻 的历史根源 的 在春秋 战国 于对事物的 自然状态造成 破坏。 只要不是勉 强的 、 强力的 , 不是违反 常 时期 , 诸侯争霸 , 战乱纷纭 , 国诸侯都极尽所能 网罗人 才 . 各 招募贤士 . 规的行 为 . 事物就可以保 持和谐 与平衡 状态 。 由此可见 , 老子“ 无为” 中 作 为争权夺利 , 王称 霸的资本 。 称 而究竟何 为贤者 . 评判 贤者 的标准是 的“ 字 . 为” 正是这种不必要的 、 不适 当的作为 , 并不是 我们 现代意义的 什么却很难界定 。 在老子看来 .尚贤” 导致争权夺利 . “ 会 社会动荡 如 不作为 . 决不是排斥任何“ 人为” 决不是什么都不做 . . 而是 指顺任事物 果领导 阶层不特别去 推崇 某一个榜 样 . 某一个典 型 . 么有 才能 的人 的自然状态 以及排除不必要 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 为.是无 意于为 . 那 是 会依循 自然趋势 而发展 ; 平庸 的人也会安 于现状 . 安定生活 而一旦有 “ 作焉而不辞 ” “ ,为而不恃 ” 为而不争 ”的 自 “ 然平 和 、无私 无欲的状 了贤者 得到君 王赏识 而步步高升的例子 . 则势必会引起各种争名夺 利 态. . 它实 际上是对 自然界 的无意志 、 目的的本质属性 的一种概括 。 无 的情况 , 而致使 国家不稳 定。 真正的贤者是安于平凡 。 大隐于市的 。 因 而在 以上 四个英译 本 中 “ 为”分别 被译 为 “ncin .at n 无 iat ” “ci o o 为尚贤而催生 的“ 贤者 ” 并不是真 正的贤者 . 而是 国家的祸患 “ 尚 不 wto t ed” “ co ls” “bt ec o at n 。从 以上 的分 析 来 i u e s .at nes ,asi n ef m ci ” h d i n r o 贤” 一观点并非 消极 , 这 而是有其深 刻的内涵 . 它与老子的 自 然观也 是 看 .i c o ” “c ol S 和“bt e c f m at n 都强调没有行动 . “ at n , t ne ” a sn ne o i " n i ai s i r co 致 的。 老子追求清静无为 , 任何带有欲望的行为都是伴随着祸患的 但此处 的“ 无为” 并非 是没有行 动 . 而是顺应 自然 . 自然 的要求而 为。 以 从 以上 的分析 可以看 出 , 老子所 说的 贤者应 是才 , . 德 学兼备 的 因此 “ci i o t ed” at nwt u e s似乎更贴近原文的意思 at n 和 “ ed” o h d “ci " o de s 人 。而 且更偏 重 于道德 高 尚 ,安 于平凡 ,淡 泊名 利之 人 “ o 。 f 实一 虚 . 一抽象 一具体 . 虽然不 能完全 展现出原文 的内涵 . 但也 能使 a lt s bi i ”,“h s ” p r o s o u e o mo a i ”.“ n 0 u e i r ie t e wi e esn fs p r r i rlt y me f s D r o 读者 了解原文 的十之八 九 ait”这四种英 译都没有概括出老子所说的贤者应具有 的素质 诚 bly i 然, 四位 译 者都 是 根 据 自己 的 理解 来 翻译 , 于 历 史 文 化 的局 限 性 以 3 句 式特点及 其英译 赏析 由 及译者 主体性 因素等 等, 文与原 文有 出入是难 免的 但从 以时代 、 译 文 《 道德经》 短短五 千言 , 却是博大精 深, 奥义无 穷。文章句式简短 . 化背景为基础角度来说 , 此处 的“ ” 贤 应理解为才 能出众 品德高 尚. 学 近于格言 。 排比 、 等修 辞贯穿全书。 对偶 句式是体现作者写作风格 的一 识渊博之人 , 并且品德是最 为重要 的一方面 因此 . 者 认 为在 四个 译 笔 个重要标志 , 因而在翻译 中对原文句式 的考虑尤 为重要。下面 以第三 卒 中“ esn fspr r oa t” 然也只代 表了贤者的一面 但却 更 proso u ei rly虽 om i 章作为例子来分析英译《 道德经》 时在句式上应予 以考虑 的因素 加 贴 近 于 原 文 的 意 蕴 例三 是 以圣人 之治 , 虚其 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强其 骨 . 常使 民无 2 特 有 文 化 词 汇 英译 赏析 知无欲 , 使夫智者不敢 为也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其中的思想深邃而超脱尘世。
下面我将简单比较三个英译本:
1. The Tao Te Ching of Lao Tzu translated by John C. H. Wu
约翰·吴的译本对原文的忠实度较高,同时他用的语言容易被现代人
理解。
他在翻译时避免使用太多诗意的表达,而是更加注重清晰明了
的语言。
但是,他也加入了一些解释性注释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2. Tao Te Ching: An Illustrated Journey translated by Stephen Mitchell
史蒂芬·米切尔的译本较为通俗易懂,同时也融入了一些个人的理解
和注释。
他的翻译风格注重诗意和美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同
时也使得这个古老的文本更加现代化和有趣。
3. 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by Ursula K. Le Guin
乌苏拉·勒·格温的译本采用了现代口语,使得她的译本更加容易读懂。
同时,她在翻译过程中增加了自己的注释和理解,以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
她的译本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解释性,但可能不太符合原著的风格。
综上所述,这三个英文版本各有特点。
选择哪个版本读取,主要
取决于读者的偏好和需求。
“三美论”视角下《道德经》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三美论”视角下《道德经》三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中国文化典籍,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本文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作为翻译标准,对吴经熊、Sam Torode和Stephen Mitchell的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后,认为吴的译本更胜一筹,其不但忠实于原文与中国文化,而且较好地传递了《道德经》的“意美”、“音美、“形美”。
关键词:三美论;《道德经》;英译本对比一、引言《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其内容博大精深,结构工整分明,韵律优美动听,与中国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许渊冲的“三美论”正是针对诗歌的翻译标准而提出的,因此在“三美论”视角下对《道德经》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是可行的。
二、“三美论”的理论内涵许渊冲在《翻译的标准》一文中针对诗歌的美学特征提出诗歌的翻译标准,他认为,在这三者中,“意美”是最重要的,译文首先要忠实、准确地翻译出原文及其深层含义,然后还应该尽量让译文彰显出原文的“音美”,而“形美”相对于以上两者来说可以放到最后考虑。
“意美”,是指译者在翻译原作的过程中,不仅要传递原文的含义,还应做到像原作一样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感动,保留其中的意境美。
“音美”,是指译文要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目的语读者常见的格律,还可以借助叠韵、叠音、双声、押韵、重复等方法,从而传达韵律美。
“形美”,是指译文的结构形式应尽可能与原文保持相同或者相似,或者采取选词的典雅或通俗与原作一致等方式,传达形式美。
三、《道德经》三个英译本在“三美论”中的对比分析本文选取John C.H.WU(吴经熊)于1961年出版的英译本、Sam Torode2018年的修订本、Stephen Mitchell出版于1988年的英译本,对其中片段进行比较分析。
(一)意美原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吴译:As for holding to fullness,Far better were it to stop in time!Sam译:If you continue filling a pail after it is full, the water will be wasted.Stephen译:Fill your bowl to the brim and it will spill.原文“持而盈之”为比喻说法,意为自满自骄,吴译抽象、准确地翻译出了原文内涵,与原文风格一致。
典籍《道德经》翻译版本框架对比下中外译者翻译视角研究
典籍《道德经》翻译版本框架对比下中外译者翻译视角研究作者:王婷婷来源:《山东青年》2019年第05期摘要:我国的翻译研究领域不断扩宽,不再停留在简单语言转换形式的语言层面进行研究而是把翻译与历史、文化、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翻译视角。
本文从文化翻译观角度出发,对国内外译者的翻译理论和观点进行了总结。
旨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道德经》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索对经典典籍《道德经》在英文目标语研究中存在尚未开辟的路径。
关键词:《道德经》;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对比1. 典籍翻译中的历史文化因素及研究方法、目的意义中国古籍外译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甚至更早,迄今也有很多古籍被译成了外文,就翻译过程看,中国古籍的翻译通常都会早在16世纪,中国古籍的翻译就已出现,就翻译过程看,中国古籍的翻译通文言文到白话文的的转换。
据记载,圣德太子撰写《三经义疏》时引用了《道德经》,玄奘也将《道德经》译为梵文[1]。
通过传教士将《道德经》译本传往西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0世纪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进行统计,《道德经》的发行量仅此于《圣经》、《道德经》传往西方[2]。
关于佛经翻译自古译者有着不同的主张,从古代的“文质”之争到的现代的“直译、意译”之分,针对社会和审美发展的需求,中国传统译论的范畴从翻译的标准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傅雷提出的“神似形似”延续到钱钟书“化境”以及一些现当代理论家提出的翻译理论[3]。
玄奘除了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还将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开辟了中国人进行典籍翻译的历史,被道家奉为经典的《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文明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文化产生积极作用。
中外翻译家也纷纷争相翻译,推崇度最高的版本有国内辜正坤和国外 Arthur Waley的译本。
《道德经》的翻译对比研究属于中国古典学的扩展延伸部分,其目的在于重新诠释经典让读者和译者重新评估这部典籍的价值,从而推动中国典籍的现代化进程译程。
典籍《道德经》翻译版本框架对比下中外译者翻译视角研究
典籍《道德经》翻译版本框架对比下中外译者翻译视角研究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之一,《道德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力,因此其翻译版本一直备受关注。
不同的译者在翻译《道德经》时会受到文化、语言、历史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翻译的角度和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中外译者的翻译视角出发,对《道德经》的翻译版本框架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不同译者对于这一典籍的翻译理解和表达方式。
一、《道德经》的翻译版本框架对比1. 中文本原《道德经》的中文本原由老子所作,其语言简练、意味深远,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翻译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道德经》翻译版本包括罗振宇、陈鼓应、林语堂等多位译者的版本,它们的翻译框架有所不同。
2. 外国译者翻译版本框架外国译者在翻译《道德经》时,通常会从其所处的文化、语言和传统出发,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来诠释这一古老的典籍。
英国学者刘玉树的《道德经》翻译版本中,他将老子的思想与英国哲学家的思想相结合,试图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诠释《道德经》的意义。
而美国学者施道尔的翻译版本则更加注重对《道德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背景的探讨,试图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来诠释《道德经》中的思想。
中国译者在翻译《道德经》时,通常会更加注重对其本土文化、语言和传统的体现,力图忠实地还原老子的原意和思想。
魏晋时期的王弼在其翻译版本中,注重对《道德经》中思想的阐释和内涵的传承,力求表达出老子的真正意图。
而近现代的林语堂等译者,则更加注重对《道德经》的语言层面的表达和诠释,试图通过文学性的表达方式来传达《道德经》的智慧。
二、中外译者翻译视角的对比1. 文化视角外国译者翻译《道德经》时,通常会从自己的文化视角出发,试图将老子的思想与西方哲学、宗教等文化相结合,以适应当下西方读者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方式。
而中国译者则更加注重对老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力求将老子的思想完整地传达给读者,以实现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浅析_道德经_两个英译本之差异及原因_以_道德经_第四_第九章内容为例
1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巨著,全书篇幅不长,仅五千多字,却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道家哲学思想。
它不仅对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各界学者也从其中汲取促进本国哲学,宗教,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养分。
被转译最多的典籍除《圣经》外,就是《老子》。
在西方,从19世纪到现在,已经出现了百余种道德经译文。
第一个翻译道德经的人是罗马天主教教士波捷;1872年前后,德国汉学家施特劳斯译有道德经的英译本;1893年,俄国列夫托耳斯泰和波波夫一起从德文本转译了道德经。
在英国,有汉学家李雅格译有道德经的英译本。
本文选取林语堂的《老子的智慧》和陈荣捷的《老子之道———道德经》中第四、第九章的英译来进行对比分析,译文原文如下:林语堂译文:Chapter4The Way is a limitless vessel;Used by the self,it is not filled by the world;It cannot be cut,knotted,dimmed or stilled;Its depths are hidden,ubiquitous and eternal;I don't know where it comes from;It comes before nature.Chapter9Fill a cup to its brim and it is easily spilled;Temper a sword to its hardest and it is easily broken;Amass the greatest treasure and it is easily stolen;Claim credit and honour and you easily fall;Retire once your purpose is achieved-this is natural.陈荣捷译文:Chapter4The Way is empty.It may be used without ever being exhausted.Fathomless,it seems to be the ancestor of all things.Blunting the sharpness,Untying the tangles,Subduing the light.Merging with the dust.Profound,it appears to exist forever.Whose child it is I do not know.It seems to have existed before the Lord.Chapter9To hold it upright and fill itIs not as good as stopping in time.To sharpen it to its sharpestMeans it cannot last for long.When gold and jade fill your hall,You will not be able to keep them.When honor and wealth make you proud,You bring disaster upon yourself.When your work is done,then withdraw:This is Heaven’s Way.2原文本的多样化和有限制的开放性译者选取的原文本不同,那么翻译出来的作品也必然会不同。
《道德经》三译本对比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
善 和深 入 探 讨 。基 于 国 内学 者 胡 庚 申提 出 的 生 态
翻译学 理 论 ,笔 者 选 取 在 国 内 具 有 代 表 性 的三 位 翻译 家刘 殿 爵 、辜 正 坤 和 许 渊 冲 的 《 道 德 经 》英
第 3 8卷 第 4期 2 0 1 7年 8月
衡 阳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g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4Vo1 . 3 8
Au g.用 翻译 适 应 选 择 论 的 相 关 理 论 ,从 语 言
维 、文化 维 、交 际 维 三 个 维 度 对 三 位 翻 译 家 的 译
在全 球 文 化 热 潮 的 背 景 下 , 中华 文 化 毅 然 紧
跟世 界 的脚 步 ,不 甘 落 后 。作 为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要 集 中在 国 内 外 译 本 的 对 比分 析 ;三 是 个 别 字 词
的 诠 释 研 究 , 比如 对 “ 道” “ 德 ” 等 字 词 翻 译 的 解
理论 话 语体 系 ;是 一 个 翻译 研 究 的 生 态 范 式 ;是
一
个 翻译研究 的方 法 论 。 " E 1 3 2 3 这 一 理 论 既 是 世 界 观
《 道 德 经 》 三 译 本 对 比研 究 :基 于 生 态 翻 译 学 视 角
王 青
( 武汉 大 学 外 国语 言 文 学学 院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2 )
摘 要 :《 道 德 经 》 作 为 中 国 古 文化 的 结 晶 和 人 类 共 享 的 文 化 财 富 已被 翻 译 成 二 十 多种 语 言 ,译 本 多达 1 0 0 0多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
《道德经》节选三个英译本比较赏析《道德经》是指儒家经典书籍中最基本的经典著作,在全世界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力,至今仍以“道德经”指代中国古代伦理学和伦理思想。
下面用三个英文版本对“道德经”节选进行赏析。
第一个英文版本的《道德经》节选:"The Tao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an unchanging Tao;The Nameless is the beginning of Heaven and Earth.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ten thousand things.The Nameless has ever existed and the Named is but a development thereof."这段英文版本把中国儒家古典哲学思想用很精炼又相当完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了观念抽象的概念,如“道”、“天地”、“无名”等,与可数的“十万物”作反论对比,以此论证“没有名字的道是一切之始,有名的道却是十万物之母.”第二个英文版本的《道德经》节选:“The T ao that flows out of the vast can not be named;It is the source of all that exists.The Tao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It has no name, yet all things are born from it.”这段英文版本使用流动的词句,形象而活泼地描写出大自然神秘的意境,它对“道”及其所代表的精神理念也表达得相当形式化,“道”被描述成“伟大的”皈依大自然、吸收大自然,强调“道”是一切事物产生的触动源头,但它却无形无名。
第三个英文版本的《道德经》节选:“The Tao that can be grasped, is not the eternal Tao;The Wordless is the origin of all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The named is the mother of 10,000 things.By looking at it we can get to know everything;But it s use cannot be exhausted.”这段英文版本用“把握”来构思“道”的本质,强调“道”被把握的,与前两个版本“无名”多了一份抽象的概念,“无字的道”的深刻精神意义贯穿整段文字,全文强调“道”被观察,而被把握的“道”也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万物,以及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道德经》两个英译本的开题报告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道德经》两个英译本的开题报告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出发,对《道德经》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目的进行分析。
首先,本文会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会对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目的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会探讨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的影响及其意义。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本重要文献,是中国儒家、道家、法家等多个学派的哲学基础。
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将其翻译为外语,既是交流中西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推广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重要途径。
本文选取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Victor H. Mair的《Tao Te Ching: The Classic Book of Integrity and the Way》和Stephen Mitchell的《Tao Te Ching: A New English Version》。
这两个英译本在翻译目的上存在差异。
Mair的《Tao Te Ching》旨在传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和内涵,并将其翻译为现代化的语言,使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Mitchell的《Tao Te Ching》则强调将原作诗性和哲学内涵完美结合,将其翻译为一种美学体验,使读者能够欣赏到《道德经》的诗歌之美。
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目的有所不同,导致了其翻译风格和表现形式也不同。
就翻译目的而言,Mair的《Tao Te Ching》更加直白和简洁,使用了更加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使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分享。
而Mitchell 的《Tao Te Ching》则更注重神韵表现和诗意表达,其翻译风格偏向于美学艺术而非实用翻译。
对于读者而言,两个英译本的翻译目的和风格具有不同的魅力。
Mair的《Tao Te Ching》更加注重内容的传达和理解,适合西方读者理解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Mitchell的《Tao Te Ching》则更加注重汉英文化的融合、诗歌的表现和美学效果,适合文化研究和文学爱好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 词 ] 道德经; 古文英译; 忠实
中图分类 号 : 3 5 9 H 1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2—8 1 (0 9 1 一0 4 0 17 6 0 2 0 ) l 14— 2
从古至今 , 于翻译 的标 准众说 纷纭 , 关 但要想 给 翻译制 定一个包纳一切 、 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是不可能 的。这 中 放 “ 可能” 不 是由于翻译本 身涉及 的范围之广 、 章题材 、 文 体裁
想用语言表达 出来 , 为一个信息 , 成 另一方接 受信息 , 自己 在 头脑中形成一种思 想 即得来思 想。其 中必要条 件就 是两人 都能理解彼此 的语言 , 这种交流 比较容易进行 。语际交流 则 不一样 , 交流的双方语 言不通 , 他需要第 三者的介入 , 将信 息
义与歧义更令译 者 困惑而 已。时空差 距大 , 文化 差异 大 , 造
— —
《 道德 经》 译本 比较
。 王 芳
( 放军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洛 阳 4 10 ) 解 河 700
[ 摘 要 】 古文记栽着中华文化 , 要向世界介绍中国, 古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g ̄有其特征, 4 ' g- 这给翻
译工作者带来 了难处。 以《 道德经》 译文为例 , 分析 古文的特征后 , 认为古文英译应 以“ 忠实” 为基 本的标准。
中华 民族有着十分灿烂的文化 , 留下 了汗牛充栋 的古代 典籍 。这其 中, 歌 、 文、 诗 散 小说 、 戏剧 等各 种 体裁 , 彩纷 异
呈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 日益交流 , 中国的古文也越来越 多地 被译成英文 , 思维 、 言迥 异 于东 方 的西方 世界 里 传 播。 在 语
的多样化 、 不同文化 间“ 不可译 ” 成分 的存在 、 者读 者的个 译 体化差异等 因素造成 的。但 翻译 的基本标准一 “ 忠实” 还 是 ,
大多数学者所认 同的 j 。
二 、 文 的 一 些 特 征 古
本文以《 道德经》 文为 例 , 探讨 古文 英译 的一 些基 本规 译 来
成语义模糊 而又无 法查 证 、 以表 达 。古文 英译 起 自 1 难 9世 纪, 为时 已经很晚 。在近二百年 的翻译史 中 , 项工作 虽未 这 停 顿但 也始终没 有得 到满意的发展。笔者认 为 , 针对古 文的 特点 , 古文英译应 以 “ 忠实” 为基本 的标准。 好的译 文应该忠实于原文 , 即在尽 可能保持 原文语言形
质是 释 义 , 意义 的转 换 J 是 。
翻译包括语 内交 际和语 际交 际。语 内交 际就 是在 同一 语言环境下两者进行的 口头或书面的思想交 流 , 即从 原始思
古文言简意赅 , 多名言佳 旬成 为脍 炙人 口的座 右铭 , 许 但古文 中的词语 的多义 与歧 义历 来有 之 ,只是 古文 中 的多
的第一关。古 文在 翻译 为 目的语 之前 , 首先 要将 古 代汉 语
“ 翻译 ” 为现代汉语 , 即古文 的今译。译者 对古文 正确 、 深刻 的理解是古文英译的前提和基础 , 也是译者 翻译 古文面临 的
第一个难题 。
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 化 的部分 和载体 。我们在 转换 一个
文本的语言信息时 , 也在传达其蕴含 的文化意义 。翻译 的本
律 , 求教于方家。 并
一
、
翻 译 的标 准 之 一 “ 实 ” 忠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 , 言的翻译 几乎同语言本 身一样古 语
古文 的特点 , 人 多有论述 , 词汇 特点 : 前 如 多用单 音词 、 常见用语气词 、 一字多用 ; 句法 特点 : 多短句 和无主句 现象 ;
篇章 特点 : 汉民族是一个重形象思维 的民族 。表现在语 言形 式上 , 即在句与句衔接 , 句群与 句群 的接合 中 , 有浓重 的“ 意 合” 色彩。在古文当中 , 我们较少看到英语 当中表示参照 、 替
王 芳 /古 文英译“ 忠实” 的重要性
s u d ulte e r h a ts s olt e p l t . o n sd l h a ,t e tse p i h aae
目的语 , 语言功夫应该非常扎实可靠。
[ 作者简介 ] 王芳 , 毫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 解放军外 国语学 院翻译专业在读硕士。
一
l4 — 4
域外 采凰
者必须把原作 的 内容完整 而准 确 的表达 出来 , 得任 意篡 不
改 、 曲 、 或 增 删 原 文 的 内 容 。 歪 遗漏
老。两个操着不 同语言的原始部落 间的关 系 , 从势 不两立 到 友善相 处 , 无疑要 依靠彼此思 想的交流 , 要依靠相互理解 , 要
依靠翻译 。从某 种意义上说 , 明的保存 、于翻译 。从古 罗马帝 国到现在欧 洲共同体 , 从基督 教
的传播到佛教 的弘 扬 , 任何 离 开翻译 的工作 都是 难 以想 象
再现 , 即将其 中一个 说话 者 的意 思用 不 同的语 言 传达 给 对
方, 让对方重现思 想。中 间人 将来 源语译 成 目的语 , 在交 际 过程中起 一个 桥梁的作 用 , 即需 要熟悉 来源 语 , 他 又要精 通
式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译 文 与原文 的信息 等值 与艺术 上的等 同效果。具体地说 , 实 , 先是指 对 原作 内容 的忠实 。译 忠 首
从古罗马帝国到现在欧洲共同体从基督教的传播到佛教的弘扬任何离开翻译的工作都是难以想象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思想文化的交流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种语言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的部分和载体
语 文学刊
20 09年 第 1 期 I
古文 英 “ 译 忠实 ” 的重 要 性
的… 。
换、 连接等照应关系 的标志词 。这势必 给译 者带来 了难以想
象的困难。因为一种现代语 言转换成 另一种 现代语言 , 已很 艰难。要将一种古 代语 言转换成 另一种语言 , 其艰 巨性可想 而知。原文愈古愈难 , 先要过理 解关 。这也是 翻译 过程 中 首
翻译是一种语 言活 动 , 思想文 化 的交 流 , 是 是运 用一 种 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 达的思 维 内容 准确而 完整 地重 新表 达 出来的语言活 J 。意义 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 来实现 , 而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