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内力作用与地球表面形态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教案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通过对地表形态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1.3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演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表形态的分类:2.1.1 平原:地势低平,海拔较低,地面平坦辽阔。
2.1.2 山地:地势高耸,海拔较高,坡度陡峻。
2.1.3 丘陵:地势起伏,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
2.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2.2.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地球内部的能量作用。
2.2.2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地球外部的能量作用。
2.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2.3.1 地壳运动:地壳的变动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变化。
2.3.2 侵蚀作用:水流、风力等外力对地表的侵蚀,逐渐削减山地、丘陵等地貌。
2.3.3 沉积作用:水流、风力等外力将携带的物质沉积在平原、河谷等地貌,逐渐形成新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内容3.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1.1 平原:例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1.2 山地: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1.3 丘陵:例如江南丘陵、辽东丘陵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及作用:3.2.1 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2 外力作用:介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实例:3.3.1 地壳运动:介绍板块构造学说,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为例,解释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2 侵蚀作用:以黄河流域为例,解释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3 沉积作用:以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为例,解释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2地形变化的动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课件(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引言
问题 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玛峰高度还在增加?又是什么力量使它 如此“尖峭”?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理解褶皱、断层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以及高大山系、海沟、岛 弧等地貌的分布与成因。
(1)岩层形态:向上拱起
新
④
③
新
老②
新
(2)岩层新老关系:新-老-新 (中间老,两翼新)
①
老
(3)内力形态:形成山岭
(4)外力形态: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 裂隙比较发育,反而容 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3、地质构造——褶皱——向斜
(1)岩层形态:向下弯曲
老
(2)岩层新老关系:老-新-老 (中间新,两翼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3、地质构造——褶皱
(1)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 挤压力 ,使岩层发生 弯曲变形 ,形 成 褶皱 。 (2)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如 喜马拉雅山脉 、 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等,都属于褶皱山脉。 (3)褶皱有 背斜 和 向斜 两种基本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3、地质构造——褶皱——背斜
背斜
褶皱
向斜
断层
地垒
地堑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块沿断裂面 岩块沿断裂面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相对上升
相对下降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地垒
地堑
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
1、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
2.2第二节地球表面的形态
二、内力作用 与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地 质 作 用
内 力 作 用
板块运动与 -----板块构造学说 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 (局部)地形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外 力 作 用
2、断层(地壳的垂直运动)
岩石产生断裂未必形成断层,关键看是否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 位移。
断裂面 断层线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 的强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 产生显著的位移,成 为断层。
地垒
地堑
在地垒构造上常形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在地堑构造上则常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自学指导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P36) 2.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P36)
师生互动
1.板块构造学说 近几十年解释 大地构造 和 海陆分布规律 较为盛行的一种学说。
2.主要观点
完整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 割成 六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 运动 状态。
沙丘--风力沉积地貌
黄土高原----风力沉积
人工修建的梯田
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具有双重性?
海岭
喀斯特地貌(溶洞)---流水溶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力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浪侵蚀作用
冰碛地貌----冰川沉积地貌
山前冲积扇---流水沉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导致大 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河流中下游地区,由于流速减慢, 导致泥沙淤积,从而形成宽广的冲 击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总结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中地理
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侵
流水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 溶洞、石林、峰林等 喀斯特地貌,一般地 表崎岖,地表水易渗 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分布地区(例:桂林山 水、路南石林、瑶琳 仙境)
外力 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 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 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 普遍(例:花岗岩的 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 球状风化) 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三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高中地理
颗粒小、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比重小的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 后沉积 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 (具有明显 土)
海浪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的分选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滨海地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侵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 成戈壁、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 区(例:雅丹地 貌)
蚀 作 用
流水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 宽,形成“V”型谷,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 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 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 区(例: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地 表的千沟万壑、 瀑布)
高中地理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 裂分割成六大板块;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①为美洲板块,②为太平洋板块,③亚欧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⑤非洲板块,⑥南极洲板块2、(1)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范围小。
(2)印度洋板块,名不符实,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岛,和大洋洲的绝大部分,包括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二岛。
(3)亚欧板块包括欧洲和除中南半岛、阿拉伯半岛外的亚洲(4)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比它们所对应的大陆范围大,面积广。
3、边界类型分消亡和生长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亡边界的标志;海岭、断层是生长边界的标志。
碰撞消亡成山成岛,张裂生长变谷变洋。
板块相撞形成的岛弧或山脉并不在交界线上,往往位于两个板块中位置较高、密度较大的那个板块上。
(1)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日本群岛(日本)、台湾岛(中国)、菲律宾群岛(菲律宾)等。
(2)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小亚细亚半岛(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尼泊尔)、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印度尼西亚)。
(3)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欧洲)、阿特拉斯山脉(北非)。
(4)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新西兰。
必修一2.2地球表面形态知识要点共4页(5)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国)。
(6)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墨西哥高原(北美洲)、中美地峡(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7)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死海、红海。
(8)美洲板块与亚欧和非洲板块(生长边界)--大西洋,冰岛在生长边界大西洋“S”形海岭上(9)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10)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相会合的地区,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更是首当其冲,所以也多火山地震活动(11)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是张裂带,这使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使红海不断地扩大,将成为新的大洋。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向斜山
思考: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在外力作 用下, 背斜 顶部受张力, 岩性疏松, 易侵蚀;向斜 槽部受挤压, 岩性坚硬,不 易侵蚀。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形态来识别 背斜和向斜
背斜: 中间 老两 翼新 向斜: 中间新 两翼老
判断背斜、 向斜的主 要依据:
岩层的
新老关系
•
判断背斜、向斜的两种方法:
• 读 “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 D. 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 读 “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 C.外力作用 D. 内外力共同作用
( 1) D (2)A
考点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漂移学说
证据分析认为,侏罗纪以前,地球上只有 一个大陆,称泛大陆(或联合古陆),被一 个泛大洋包围。侏罗纪以来便开始解体, 并漂移分开,逐渐形成目前海陆分布的格 局。
1、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和中观尺度的构造地貌 (1)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要点: 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向斜 下弯
中新翼老 下弯凹陷成谷
槽部挤压岩性坚硬成山
逆地貌(次生) 顶部张裂易侵蚀成谷
(1)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 岩层中心新, 向斜 ,理由是 中所示地质的构造为_____ ________。
两翼老
(2)该地区的地形为_______ 山地 ,形成原因是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 _________________ 。
张 裂
东非大裂谷
(二)、2地球表面形态
思读 考图 落: 基 山 和 安 第 斯 山 脉 的 成 因 ?
读图:分析日本和我国台湾多地震的原因?
讨论:说说大西洋的成因?
亚 洲 板 块
非 洲 板 块
美 洲 板 块
10/28/2014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10/28/2014
①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 ②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Ⅰ.两陆块相撞-- 巨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
Ⅱ.陆块与洋块相撞—— 海沟、欧板块相撞产生的。
10/28/2014
(3)板块构造与地表形态
板块交界处 板块内部 消亡边界 (碰撞) 地壳比较稳定 陆陆碰撞 褶皱山脉
D
冰岛
〔2010· 海南地理〕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 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 图,完成下题。
3.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 B.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分离地带 C.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地带 D.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分离地带
) B
落基山
安第斯山脉
固结成岩
二、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陆漂移说的创始 人。1880年11月1日生于柏林,1930年11月在格陵兰考察冰原时遇难。 1910年提出“大陆漂移说”。
地图上的发现
难道仅 仅是巧 合吗?
魏格纳认为:全球的陆地 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 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 的作用,才不断分离并漂移 到现在海陆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
四、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了板块 构造学说的主张,板块构造学说很好地解 决了魏格纳生前一直没有解决的漂移动力 问题,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 确性。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C
注意:石英是变质岩 石英砂岩是沉积岩
北
C A
B
(1) A、 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 是哪一处? 选择B处开凿,因为岩层向上拱起结构稳固,不 易塌陷,同时不易积存地下水。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 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提示:从工程安全 C处有断层,在此处建水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 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
断裂上升常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 峨眉山万佛顶),断裂下沉常形成凹陷、凹地 (如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 盆地)
吐鲁番 盆地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泰山
华山 庐山
(2012四川卷文综1~2)下图 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 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 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 回答6~7题。 6.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 作用是
C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背斜:良好的储油、气 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水, 常形成自流盆地,水库 坝址选择点
气 A
B 油 C 水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隧道选址
建采石场
小结: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石油、天然气: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B
例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 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这里的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
⑵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
甲 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乙
北
背斜岩层受到张力作用,符合力学原理,支撑性较强, 不易塌荒;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
2.2-地球表面形态(1)-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欧亚 板块和
美洲 板块之
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生长 边界(填“生长”或“消
亡”)。
2.图中甲地发生6.3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我国某报记者从首都机
场乘飞机前往灾区做现场报道,到达时,北京时间为19时40分。
(1)甲地地震产生的原因是
A.位于板块边缘碰撞带
分类2:大陆-大 陆板块挤压碰 撞:形成高大 的山脉
举例:喜马拉雅 山、青藏高原、 阿尔卑斯山
思考: 1)板块的张裂地区,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2)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往往形成什么样的地表形态?
冰岛
落基山脉
红海
喜马拉雅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
东非大裂谷
花彩列岛 东亚岛弧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中脊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板边界分为两种类型: 两板块张裂分离叫:生长边界 两板块挤压碰撞叫:消亡边界
板块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 形成了什么地貌?
生长边界:裂谷、海洋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大西洋中脊
裂谷
海洋
东非大裂谷
褶皱山系
东北平原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zxxk
喜马拉雅山
地球 表面 形态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 质
内力 表 作用 现
作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板块 构造 学说
用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表形态变化的能量来自哪里?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B
地堑
东 非 大 裂 谷
2.2地球的表面形态
板块 张裂
生长边界
结合全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 3.2007年1月13日,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东部海底发生8.3级地震。此次地 震的震中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图中示意该位置的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在1994年被我国科学家证实为地球上最深、最长、海拔最高 的河流大峡谷。读图回答: (1)图中A属于_______板块,B属于_______板块,A、B两板块的分界线大 致是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形成原因是_______。 (3)简要分析大峡谷的形成原因。 (4)我国云南丽江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
表现
张裂:裂谷或海洋 向斜 挤压:褶皱 背斜
分类
能量 来源
表现 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震 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 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 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
六大板块
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 注意点: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范围 没有大陆的板块是?跨两大洲的板块有哪些? 拉雅地震带,它与板块边界有什么联系?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
③利用断层找水 ④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潜水
承压水 潜水井 自流井 承压井 流量稳定性比较
读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 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 据此判断 7--8题。 7.若该地在我国境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B.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 ②处是向斜,③处是地堑 8.若图中 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地球表面形态
下降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汾河谷地
断层的实践意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 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泉水
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 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洞的良好选址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河流, 利于地表水汇集
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顶部地带岩石破 碎,易开采,适宜建 采石场
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找水:向斜储水,如大自流盆地
大自流盆地是什么构造?
B A B
修建隧道应选在何处?分析原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便于施工
(2)断层
破裂
断层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 大压力和张力,超过 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 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 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 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 了断层。
断层 ↓
组合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 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 地或谷地, 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汾河谷地等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华山北坡大断崖
泰山
断块山: 庐山
平原
沙漠
丹霞地貌
喀斯特地貌
雅丹地貌
冰川地貌
1950年,面积约600多平方千米,现在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 几乎增长了一倍。
珠穆朗玛峰在以每年10mm左右的速度在长高
8844.43
2.2.1地表形态的变化(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课件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1)
课堂小结
内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力
作
用
和
外
力
作
用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2.花岗岩变成片麻岩是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A错误;溶 洞中的石钟乳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其由小变大主要是受外力作用影响, B正 确;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C错误;岩浆由地壳裂 隙喷出形成火山,是内力作用引起的,D错误。故选B。
地质作用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质构造、地表形态 等不断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据 此完成1~3小题。
(1)大尺度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小尺度地貌形态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 ①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②山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运、沉 积作用;③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侵蚀作用;④峰林和溶洞——流水 的溶蚀作用;⑤沙丘——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⑥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内力作用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表得高低不平。
02 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它们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 态。(外力作用被称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
风化 侵蚀
风化 侵蚀 产物
(二)、3内外力作用与表面形态
背向斜的判断方法:
1、岩层的弯曲状况:
2、岩层的新老关系 (最可靠)
类型
岩层 形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岩层新老 关系
形成 地貌
外力侵蚀后的地貌
背斜
向上 弯曲
中部老 两侧新
山地
谷地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
向斜
向下 弯曲
中部新 两侧老
谷地
山地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2)、断层与地表形态
成因:岩层受到压力或张力,产生破裂, 并沿断裂面错动、位移。
总 结
A
地 质 构 造 的 应 用
B C
1、读”地质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丁处地质构造类型是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中心 部分岩层较新,两翼 ,判断理由 岩层较老 ;
2、乙处地质构造类型是 背斜 ,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 的原因是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易被侵蚀,使顶层岩层缺失 ;
3、丙处地质构造类型是 断层 ,判断理由 岩层断裂并沿着 ; 断裂面发生位移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 地 震 地质构造
(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的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一)、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壳运动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水平挤压隆起 形成巨大的褶 皱山系; 水平断裂张开 形成裂谷或海 洋。
相互关系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表高低起 伏或海陆变 迁。
A.断层、向斜、背斜 C.向斜、断层、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D.背斜、向斜、断层
(3)地质构造的应用
①利用背斜找油找气,背斜是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②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 储水) ③背斜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
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 北 C
A
B
(1) A、 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哪一处? B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
(处方2面开)选 原考凿欲理择虑?在,B处。(此不开)提处易凿示建塌,:一陷因从个,为工东同岩程西时层安向不向全的易上性地积隆、下存起稳隧地符定道下合性,水力及应。学地选下择水A处运还动是等B
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背斜
1 2 3
一段时间
向斜
后,由于差别侵
蚀,背斜部位反
而低于向斜部位,
形成背斜 成谷,
向斜成山的现象
中间老、两翼新 为背斜
新
甲
老
中间新、两翼老
为乙向斜
新
特定条件下:地形倒置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新
老
老
2.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 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称为断层。
褶皱山脉
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 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 地震。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断层受风化 侵蚀,常常发育成沟 谷、河流、泉。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 高地或断块山,如 庐山、 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成 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 盆地、渭河谷地、汾河 谷地等
3.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①找水
向斜岩层下凹,易汇集水, 是天然储水结构
(一)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1、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 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地质构造】
正确的是: A.向斜成谷,主要受侵蚀作用
C
B. 背斜成山,主要受堆积作用
C. 向斜成山,主要受堆积作用
D. 背斜成谷,主要受侵蚀作用
地质勘探小组在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五百米 的A、B、C三地对某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尽管当 地潮湿、粘稠的红色土壤给探测带来了不便,但 该小组还是得到了下表中的简化数据,其中的沉 积岩埋藏深度是指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据 此回答。
2.褶皱
地质 岩层 构造 形态构造 岩来自 地貌 新老关系地形倒置
背 斜
岩层向上 弯曲隆起
山 岭
中间部分岩层 较老,两翼岩 层较新
背斜成谷 顶部受张力 岩层疏松易被 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
向 斜
岩层向下
谷 中间部分岩层 向斜槽部受挤 地 较新,两翼岩 压岩性坚硬,
弯曲
层较老
不易被侵蚀,
成山岭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2题。
28°
卢萨卡
32°
卢
安 瓜 河
12°
赞比西河 32°
16°
28° 图7
0 100 200km
卢安瓜河谷两侧悬崖林立,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其 形成的原因是 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 。(8分)
流水侵蚀而成。
一、 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 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地质 能量
举例
平行于 地表运 动
水平位 移和弯 曲变形
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断裂带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垂直 运动
垂直于 地表运 动
隆起或 凹陷
引起地表 高低起伏 和海陆变 迁
台湾海峡
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知识点2.2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地表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项目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①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形态②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1)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2)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2)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3)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小板块(4)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板块交界处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稳定。
全球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宏观地形举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陆碰撞巨大的褶皱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陆洋碰撞大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形成海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洋洋张裂大洋中脊、海岭大西洋中脊陆陆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的一个弯曲)2.褶皱与地貌(1)形态上: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2)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地形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1)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2)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保留成山背斜谷向斜山地形特点顺口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2.2地球表面形态
定 岩层受力达一定的强度发生断 义 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
的显著位移。
地 1. 裂谷或陡崖2. 块状山 貌 3. 谷地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地 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 垒 实例: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 地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 堑 实例: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底
断 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如 庐山、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向斜 断层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水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地下喀斯特地貌
风力沉积作用
新月形沙丘
移动沙丘的构造
静止沙丘的构造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台 湾 野 柳 风
景
女 王 头 区
石
外力
侵蚀地形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黄土高原的沟 壑、 河床加 宽加深、 瀑 布、峡谷、沟 谷(V型谷) 喀斯特地形等
4、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形成的地貌: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 影响:造成地壳断裂、错动。
火山和地表形态
分布: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火 山 形 成 的 地 貌
高中地理2.2.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湘教版必修1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一 二
(3)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第(1)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总体上看,在海岸线的西侧,震
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内,震源深度都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类型 地垒 地堑
岩层特点 两侧陷落、 中间突起 中间部分 相对下沉
发育的地形 陡峻的山峰 盆地或谷地
实例 华山西峰、 峨眉山万佛顶 吐鲁番盆地、 渭河谷地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预习交流
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 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断层线被侵蚀后会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D 。
(2)在地貌上,D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外力
此可推断C、D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 。
(3)断层线处易发育成沟谷河流的原因是什么?
(4)若在C、D两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
处。
作用形成的;据
N 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一 二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一 二
材料二:研究地质构造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背斜构造找油气,向斜岩层蓄水好; 开凿隧道走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点;泉水出露顺断层,工程建设避断层;矿难瓦斯储 背斜,透水事故看向斜。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的特征和表面形态?举例说明了水、风和冰川等外力对表面形态的影响?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表面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和外力的作用,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二、过程与方法能够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绪、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2.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地质构造判断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列出对比分析3个展示风景照片的多媒体课件【排课】一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看书归纳】分类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热能)活动、变质作用起伏。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地球外部外力作用搬运堆积(太阳能)固结成岩[注意]: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一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中五个部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D 构造是 。
,良好的储水
C
火山喷发
地震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火山和地表形态
(一) 、火山结构 火山锥
1 、结构 火山口 火山通道
火山灰和气体
火山锥 火山口 火山通道
熔岩流
岩浆 软流层
白头山天池图
火 山 的 类 型
活火山: 正在喷发或周期性喷发 的火山 (eg:日本富士山、台湾七星山)
史前曾经喷发,有史以来未活 死火山: 动的火山 (eg:乞力马扎罗山) 休眠火山: 有史以来曾喷发过, 但长期处于静止状态 (eg:长白山的天池、东北地区的五大 连池火山群)
岩体相对下降
地垒
断层面
断层线 地堑
地垒: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等等。 地堑:裂谷或低地: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面:悬崖 断层线:河谷、沟谷
华山 2160米 西安 396米 渭河 渭河平原
中国华山断块山
泰山
庐山五老峰
汾河谷地
吐鲁番盆地
构造名称 背斜
实践意义 寻找石油天然气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示意建 采石场 寻找地下水
褶 皱
地质构造(褶皱)规律的应用
c a b
北
(1).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 a处还是b处开凿?(提示:从工程安全性、稳定 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
选择b处,因为背斜岩 层向上拱起,能够保证 工程安全稳定,且不利 于地下水储存,便于施 工。 而a处,因为向斜岩层 向下弯曲,槽部受挤压 不稳定,且利于地下水 储存,不便于施工。
读图思考: 1.赤道穿过了 6
个板块? 太平洋 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 印度洋 板块?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
读图思考: 4、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
了哪两种板块边界? (挤压碰撞 消亡边界;张裂 生长边界 )
读图思考:在挤压碰撞区和张裂区分别会形成什么 样的宏观地形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
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A 南美洲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D 印度洋板块 图中1和2或3和4中距离在缩短的是 34 原因是 处在消亡边界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处在哪两大板块之间 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D ,地堑是 B •从地形上看,C处是向斜 ,形成原因是 凹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泰山的成因与图中 A 处 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中 E 处。
原因或依据 具有储油构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 易储水 岩隙发育,岩石破碎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向斜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 地下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 河谷发育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 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 岩层不稳定,易于诱发断 梁、水库等的回 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 水易渗漏 避处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喷发、地震和地表形态
地堑:构造盆地或谷地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能力训练: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甲 向斜 乙 断层 丙 背斜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形成的原因呢? 甲 山岭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不易侵蚀 丙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侵蚀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处开采最合 丙 适 (4)渭河平原在地质构造上与图中字母 相同。 乙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10岩层年龄由老 到新)。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要在这里 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 是乙地?
甲
如何看平面图
平面图 5 4 32 3 4 5
背
斜
剖面图
数字1-5表示岩层从老到新
断层 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地堑 地垒
类型
形态
地垒 地堑
岩体相对上升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 板块碰撞 海沟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岛弧 板块张裂—— 裂谷 海洋、 海岸山脉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背斜:山地、谷地
向斜:谷地、山地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地垒:山地
背斜
向斜
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易被 风化侵蚀,经外力的长期作用后,背 斜反成谷,向斜反成山
背斜: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向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褶皱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背斜 向斜 岩层受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板块张裂区:形成
小结:
板块挤压(消亡边界) 形成 山脉 A、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形成 高大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等 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形成 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等 岛弧:如日本群岛等 海岸山脉 :如落基山、安第斯山等 裂谷 东非大裂谷 海洋 大西洋、红海
1.环太平洋构造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
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
丰富的地热资源
产生丰富的矿产
丰富旅游资源
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
地震与地表形态
地震是地壳的岩层断裂造成的,岩层断裂 进而形成断层,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有些地方水平错开,形成裂缝 有些地方上下错动造成地势起伏
水平错开,形成裂缝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形成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褶皱 断层
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地质构造
如果水平的岩层受到挤压力作 用时,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岩层
褶皱 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
背斜 向斜
褶皱隆起常形成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因背斜顶部受张力, 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反成山。
上下错动造成地势起伏
1震源: 岩石发生断裂引 起地震的地方。
2震中:
和震源相对应 的地面上的点。 3震级:衡量地震本身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释放 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烈度: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强弱或破坏程度。 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地震带的分布
1.环太平洋构造带:
第二节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阿尔卑斯山
结论: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形成
高大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等
日本海沟 马里亚那海沟 菲律宾海沟
安 第 斯 山 脉
结论:
板块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形成 山脉
A、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形成 高大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等 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形成
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等 岛弧:如日本群岛等 海岸山脉 :如落基山、安第斯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