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的浅析
关于幼儿饮食习惯培养的思考
关于幼儿饮食习惯培养的思考幼儿的饮食习惯是其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还能够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
很多家长在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上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孩子偏食、挑食等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家长在培养幼儿饮食习惯时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家长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在饮食方面更是如此。
孩子会模仿父母的饮食习惯和态度,如果父母自己不爱吃蔬菜和水果,那么孩子也会觉得这是正常的选择。
家庭成员都要意识到自己的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影响,尽量选择健康的食物,并且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出对某些食物的厌恶和嫌弃之言。
孩子的饮食习惯的培养需要从早期便开始。
母婴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间的饮食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口味偏好。
孕期的妇女要注意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高糖高盐的食物,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对健康食物的偏好。
母乳喂养也很重要,母乳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能够培养孩子对各种食物的感知和爱好。
幼儿园和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幼儿的饮食教育。
幼儿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家,也是孩子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
学校应该设置和鼓励孩子食用蔬菜水果的政策,比如设置蔬菜水果条款,鼓励孩子多食用蔬菜水果。
在食堂中,也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蔬菜水果选择,并且要给与孩子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自主选择食物。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饮食知识宣传活动、健康饮食讲座等方式,增强孩子对健康饮食的认知,培养其健康饮食习惯。
除了家庭和学校,媒体在培养幼儿饮食习惯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们会通过电视、互联网等途径接触到各种信息,电视节目、广告、网络等媒体内容中也应该强调对健康饮食的宣传和教育。
媒体可以制作一些专门针对幼儿的健康饮食宣传片,提供有趣的故事、动画,向孩子们展示蔬菜水果的重要性,培养对健康食物的兴趣。
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耐心。
很多孩子在饮食方面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偏食、挑食等,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理解和耐心。
对幼儿进餐教育的思考
对幼儿进餐教育的思考幼儿期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饮食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幼儿进餐教育是指指导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健康的饮食意识和习惯的一系列教育措施。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幼儿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与饮食相关的健康问题,如肥胖、贫血和营养不良等。
因此,对于幼儿进餐教育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幼儿进餐教育应注重培养健康的饮食意识。
这种意识是指幼儿对于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和体会。
通过这种教育,幼儿能够学会辨别健康食物和不健康食物,并且知道如何选择健康的食物。
幼儿进餐教育可以通过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进行。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自觉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且和孩子一起学习、挑选食物。
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提供适宜的食物和饮食教育,让幼儿在吃饭时学习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社会则可通过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和宣传活动来加强幼儿的饮食意识。
其次,幼儿进餐教育应注重培养自主选择和控制食量的能力。
幼儿在饮食过程中应该学会自主选择食物,并且能够自控饮食的量。
通过幼儿进餐教育,幼儿能够认识到饮食的种类和数量对健康的影响,学会根据身体需要来选择和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为了培养幼儿的这种能力,教育者可以利用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引导幼儿进行选择和控制食物的练习,如在餐桌上放置多种食物,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并且自主控制食物的摄入量。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自主选择和控制食量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此外,幼儿进餐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餐桌礼仪。
餐桌礼仪是人们在进餐过程中遵守的一种规范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
通过幼儿进餐教育,幼儿的餐桌礼仪可以得到提升,帮助他们养成文明的进餐习惯。
幼儿园在餐食时间要严格要求幼儿对待食物的态度和行为,鼓励幼儿讲究餐具的使用和餐具的摆放。
家庭教育则应从幼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导幼儿如何使用餐具,告诉幼儿在餐桌上应该怎样礼貌待人,以及学习如何与人进行简单的对话。
对幼儿进餐教育的思考
对幼儿进餐教育的思考幼儿进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和健康饮食意识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幼儿进餐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促进健康成长。
在幼儿进餐教育中,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家庭是幼儿进餐教育的第一道防线。
家长应该给予幼儿正确的饮食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进食习惯。
首先是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
在用餐时,家长应该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避免干扰和娱乐设施的干扰。
其次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家长应该给予幼儿均衡的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避免给予油炸食品和高糖食物。
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饭量控制意识,避免过量进食和挑食。
此外,家长还应该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饮食示范,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园在幼儿进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幼儿园应该提供健康的餐食,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同时,幼儿园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用餐计划,确保幼儿的饮食均衡。
在用餐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幼儿正确的饮食指导,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食物,培养他们的口味。
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增加幼儿对饮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进餐过程中。
此外,幼儿园还应该定期组织有关饮食健康的活动和讲座,提高家长和幼儿的饮食意识。
社会也应该加入幼儿进餐教育的行列中。
社会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保证幼儿食品的安全可靠。
同时,社会媒体和广告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不给予幼儿不健康的食品广告,不宣传高糖高脂的食品。
社会还可以通过举办饮食健康讲座和展览,提高大众的饮食意识,引导家长和幼儿正确对待饮食。
幼儿进餐教育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应该给予幼儿正确的饮食指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进食习惯;幼儿园应该提供健康的餐食,给予幼儿正确的饮食指导;社会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大众的饮食意识。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培养他们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孩子餐食的深刻剖析与认识心得
幼儿园孩子餐食的深刻剖析与认识心得一、餐食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幼儿园孩子餐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餐食不仅提供孩子们所需的营养,还对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对幼儿园餐食的深入观察和认识,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二、幼儿园餐食的营养均衡幼儿园餐食应该具备营养均衡的特点。
在幼儿园,孩子们的餐食通常包含主食、蔬菜、肉类和水果等多种食物。
这样的搭配能够提供孩子们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餐食的口味偏好幼儿园餐食的口味偏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孩子们对于餐食的口味有很强的偏好,一些孩子喜欢甜食,而另一些孩子喜欢咸食。
因此,幼儿园餐食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口味偏好进行调整,以增加他们对餐食的接受度和食欲。
四、幼儿园餐食的安全卫生幼儿园餐食的安全卫生是至关重要的。
餐食的制作过程应该符合相关卫生标准,使用新鲜、安全的食材,避免食品污染和细菌感染。
此外,幼儿园还应该加强对餐食的质量监管,确保孩子们的餐食安全可靠。
五、幼儿园餐食的教育意义幼儿园餐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生理需求,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餐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饮食习惯、自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餐食还可以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通过食物的介绍和讨论,让孩子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六、幼儿园餐食的改善措施为了提高幼儿园餐食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改善措施。
首先,可以加强对餐食的监管,确保食材的安全和卫生。
其次,可以提高餐食的口味和色彩,增加孩子们的食欲。
此外,还可以增加餐食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种类的食物,满足孩子们的口味偏好和需求。
幼儿园孩子餐食的深刻剖析与认识让我更加重视餐食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搭配营养、满足口味偏好、确保安全卫生以及注重教育意义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餐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024年幼儿进食中教育与心理问题论文
2024年幼儿进食中教育与心理问题论文一、引言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进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基本行为,同时也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塑造健康心理的关键环节。
然而,当前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幼儿进食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其背后潜藏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二、幼儿进食中的教育问题1. 饮食习惯的培养幼儿期是形成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允许其随意挑食、偏食,可能会导致孩子长大后难以纠正的饮食习惯问题,如营养不良、肥胖等。
2. 餐桌礼仪的教育餐桌礼仪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
然而,许多家长在幼儿进食时,往往忽视了餐桌礼仪的教育。
幼儿可能会出现大声喧哗、随意跑动等行为,这不仅影响了孩子的自身形象,也可能对他人造成干扰。
3. 独立性的培养在幼儿进食过程中,部分家长过于包办代替,导致孩子缺乏自主进食的能力。
这不仅会影响孩子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可能影响其独立性的培养。
三、幼儿进食中的心理问题1. 厌食与偏食厌食与偏食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问题。
部分幼儿由于对新食物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而表现出厌食或偏食的行为。
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 进食过程中的情绪问题部分幼儿在进食过程中会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如哭闹、发脾气等。
这可能与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3. 过度进食与肥胖在现代社会中,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部分幼儿由于过度进食、缺乏运动等原因,导致体重超标。
这不仅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可能引发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教育策略与建议1.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孩子尝试各种食物,避免挑食、偏食。
同时,要合理控制孩子的饮食量,避免过度进食或暴饮暴食。
2. 加强餐桌礼仪教育在幼儿进食过程中,家长应加强餐桌礼仪的教育。
教育孩子在餐桌上保持安静、有序,尊重他人,遵守基本的用餐规则。
浅谈小班幼儿进餐问题及良好用餐习惯的养成
浅谈小班幼儿进餐问题及良好用餐习惯的养成进餐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用餐习惯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修养和社交能力。
然而,幼儿阶段的进餐问题往往受到家庭环境、个人特点以及社交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进餐问题及良好用餐习惯的养成。
一、小班幼儿进餐问题1.厌食/挑食问题小班幼儿由于身体在快速发育阶段,味蕾敏感,容易产生厌食或挑食现象。
这种问题可能源于幼儿对食物的陌生,也可能是由于压力、焦虑或家庭风格等因素导致的。
2.进食速度过快小班幼儿的进食速度往往过快,吃得太快不仅容易导致消化问题,也无法享受食物的美味。
此外,进食过快还容易导致幼儿食量过大,造成不适。
3.无规律进餐小班幼儿在进餐时间上容易缺乏规律,有时可能因为游戏、玩耍过于聚精会神而忽视了进餐,导致饥饿感过程中食量过大或过小,进而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培养良好的用餐习惯1.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为了营造良好的用餐氛围,教师需要重视用餐区域的布置。
用餐区域应该整洁明亮,桌椅应适合幼儿使用,并且桌面上要有绘画、书籍等吸引幼儿的物品,同时也要保持安静和舒适。
另外,餐具的选择也很重要,要选择适合幼儿使用的餐具,比如使用小勺、小碗等。
2.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为了改善小班幼儿的挑食问题,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食物选择,使得幼儿能够逐渐尝试新的食物,培养广泛的口味偏好。
3.培养节制和分享的观念幼儿在进餐时应当培养节制和分享的观念,避免食物的浪费。
教师可以通过身教和引导的方式,让幼儿学会适量取食,不要浪费食物,并且尝试与同伴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
4.建立进食仪式和规定时间为了改善幼儿无规律进餐的问题,教师可以建立进食仪式和规定时间,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进食仪式可以包括洗手、祷告、报告食物等过程,提醒幼儿进食时的行为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小班幼儿的进餐问题及良好用餐习惯的养成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个人特点、家庭环境以及社交经验等。
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健康
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安静吃饭有利于健康,我认为,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
推而知之,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做好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大方面的工作,即不仅要照顾幼儿身体发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对幼儿的心理加以保护,不断增进幼儿的心理能力。
因此,幼儿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一.“安静进食”纪律对幼儿的影响(一) 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即在教师管理下能较好地按要求去做,如碰巧其他老师同该老师说话,幼儿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表现出异常兴奋。
如果老师不在或是管理松懈时,他们还常与同伴有攻击性或发泄行为的产生。
进食中,幼儿紧紧并排坐着,在老师的监督下, 幼儿之间的“小摩擦”仅仅表现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
如果老师有所松懈,特别是忙着给一些幼儿喂饭时,孩子们便有机可乘,大声说笑、指责、踢闹,有些大孩子则凭借力量“强占”更大的桌面或欺负弱小。
(二) 易使幼儿情绪低落,消极被动,处处依赖成人,缺乏活动的兴趣,思维求同性高,有从众心理倾向幼儿园中老师对幼儿保护有加,生怕幼儿受到伤害。
如吃饭时,老师要主动添饭加汤,吃得慢的,教师便会亲自喂饭。
幼儿无须解决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教师就已将之化解。
幼儿之间无须互相学习,交流吃饭的心得。
在家里更是如此,家长或许是害怕幼儿吃不来,或是幼儿吃得慢焦躁不安,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多数幼儿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吃完饭。
幼儿没有自我服务的机会,长此以往,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处处依赖成人。
在严格的进食制度下,幼儿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没有了吃饭的兴趣,不能享受到进餐的愉快。
为了避免惩罚与责备,严格遵守着各式各样的规矩。
幼儿被人为地剥夺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变得胆怯、退缩,缺乏创造性。
幼儿园膳食与儿童心理健康
幼儿园膳食与儿童心理健康在幼儿园阶段,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一个良好的膳食习惯对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膳食应当合理搭配,营养均衡,不仅能够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需求,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膳食搭配、饮食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膳食搭配与营养均衡
幼儿园膳食应当合理搭配,包括主食、蔬菜水果、蛋白质食物等,确保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均衡。
主食以米饭、面包、杂粮为主,蔬菜水果丰富多样,蛋白质食物包括肉类、鱼类、蛋类等。
同时,适量的奶制品也是膳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满足儿童对于钙的需求,促进骨骼生长发育。
二、饮食习惯与健康成长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幼儿园可以通过有趣的膳食教育活动,引导孩子们养成吃饭细嚼慢咽、不挑食、不过量等好习惯。
同时,家长的示范也对孩子们的饮食习惯具有重要影响,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健康饮食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与膳食关系
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膳食密切相关。
一方面,膳食不良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到饮
食消化吸收。
因此,保证膳食的营养均衡可以提升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更加快乐、积极地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膳食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保证膳食的合理搭配、营养均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幼儿园和社会应当共同关注儿童的膳食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让我们携手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师必备】幼儿进餐环节中的常见问题
幼儿进餐环节中的常见问题进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是很平常的一个环节了,真是因为觉得它平常,所以我们容易忽视其中很多的教育契机。
在进餐环节中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教师存在的问题1.催促幼儿吃饭,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往往孩子刚刚坐下,老师就已经开始打“预防针”了,“吃饭的时候不要聊天”,“大口吃,别玩”,“看,他都吃完了,你不要走神”,“怎么每次都是最后一名”。
像这样催促幼儿吃饭的现象在很多班级都会发生,也许我们的初衷是好的,然而我们都忘了吃饭本身来说应该是一件温馨、美好的事情。
2.对幼儿统一标准,造成浪费严重在分饭的时候,老师往往忽略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饭菜都差不多,这对于吃的较多的幼儿来说,也许还好,不够可以再添,但对于吃的少的幼儿来说,一方面他们看到这么多的饭菜,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吃不完自信心上也会受到打击。
同时,剩下的食物过多容易造成严重的浪费。
3.常规提醒、过分约束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食不言,寝不语。
”幼儿在吃饭的时候说话容易被呛到,分散注意力,影响吃饭速度。
因此,我们常常提醒幼儿园保持安静。
然而在这种用餐氛围中,容易使幼儿产生厌烦心理。
幼儿存在的问题1.合理膳食意识薄弱幼儿通过先吃自己爱吃的食物,甚至将自己喜爱的食物全部吃光了,其他的食物还一口没吃。
还有的幼儿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进食量,遇到特别爱吃的食物,吃了一碗又一碗,导致肠胃不适。
2.挑食偏食现象严重有的幼儿刚刚看见饭菜就开始说:“老师,我不想吃蘑菇”,“老师,我不想吃青菜”。
想这种偏食、挑食的现象,在用餐时屡有发生,这很容易造成幼儿营养的不均衡。
3.缺少用餐卫生习惯用餐前,我们常常提醒幼儿,注意自己餐桌和地面的卫生,用勺子舀食物不要太多;喝汤时用手扶好碗……但尽管这样,吃完饭后餐桌上、地面上依旧到处都是。
4.个别幼儿的依赖心理个别幼儿在家里形成的依赖心理,到幼儿园坐在餐桌前依旧等待老师来喂饭。
老师走到跟前鼓励时就自己拿勺子吃几口,老师转身离开,又坐在椅子上无动于衷。
幼儿园食物中事件中如何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食物中事件中如何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然而,当幼儿园发生食物中事件时,不仅会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创伤。
在这样的突发事件中,如何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儿童在面对食物中事件时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
年幼的孩子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不安和困惑。
他们可能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担心自己的身体会一直不舒服,甚至害怕再次经历类似的情况。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会长期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出现信任问题、过度焦虑等心理障碍。
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给予孩子们安全感是关键。
教师和工作人员应该以温和、亲切的态度陪伴在孩子身边,用拥抱、抚摸等肢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保护。
告诉孩子们他们现在是安全的,医生和老师们会照顾好他们,让他们不必害怕。
同时,要保持环境的稳定和舒适,避免过多的嘈杂和混乱,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静、温馨的氛围,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与孩子们进行坦诚而简单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要注意语言的选择,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恐怖的词汇,以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可以说:“小朋友们,我们吃的一些食物出了点小问题,让一些小朋友的肚子不太舒服。
但是现在医生叔叔阿姨已经在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快大家都会好起来的。
”对于受到食物中事件影响较大的孩子,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心理支持。
可以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恐惧和担忧。
同时,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但只要勇敢面对,总会解决的。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并指导家长在家中如何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家长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恐慌,以免影响孩子的情绪。
幼儿进食中的行为习惯培养与心理支持
幼儿进食中的行为习惯培养与心理支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进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
作为一名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工作者,我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大家分享如何在幼儿进食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提供心理支持。
一、培养幼儿良好进食行为习惯1.设定规律的进食时间2.创造愉快的进食氛围进食氛围对幼儿的进食行为影响很大。
家长和教师要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的进食环境,避免在饭桌上训斥、指责幼儿。
可以和幼儿一起谈论饭菜的口感、颜色等,让幼儿感受到进食的乐趣。
4.引导幼儿自主进食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应该学会自主进食。
家长和教师要适时引导幼儿使用餐具,从简单的抓握到熟练地使用,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进食能力。
5.鼓励幼儿尝试新食物幼儿可能对新食物有抵触情绪,家长和教师要耐心引导,鼓励幼儿尝试新食物。
可以和幼儿一起制作美食,让他们参与到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增加对食物的兴趣。
二、为幼儿提供心理支持1.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在进食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
如果幼儿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要及时沟通,了解原因,给予关心和支持。
2.鼓励幼儿表达需求家长和教师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希望什么时候吃饭等。
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进食习惯。
3.肯定幼儿的进步在进食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肯定幼儿的进步,如:学会使用餐具、吃得更快、吃得更多等。
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成就,增强自信心。
4.尊重幼儿的选择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选择,如:不强迫幼儿吃他们不喜欢的食物,不强迫幼儿吃得过多等。
这样可以避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进食能力。
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们总是善于模仿大人的行为。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自己就要做到规律进食,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
当我们以身作则,孩子们自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这些好习惯。
小班幼儿进餐问题及改进策略
小班幼儿进餐问题及改进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长工作忙碌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幼儿在早教机构或幼儿园中度过大部分时间。
在这个环境下,幼儿的进餐问题越来越凸显,不仅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影响,还涉及到幼儿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本文将从小班幼儿进餐问题的背景,分析进餐问题的原因,并给出改进策略。
一、小班幼儿进餐问题的背景在早教机构或幼儿园中,小班幼儿每天都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进餐,然而却存在各种问题。
首先,小班幼儿在幼儿园中通常与其他幼儿一起进餐,环境相对喧闹,幼儿容易受到干扰,影响进食。
其次,由于幼儿处于生长发育期,年龄较小,进餐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差,所以稍微复杂一些的进餐行为,如使用餐具等,往往难以完成。
此外,幼儿可能对食物有偏好,不愿意尝试新的食物,导致单调的饮食结构。
二、小班幼儿进餐问题的原因分析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
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往往是由于家长的饮食行为和教育方式所导致。
一些家长喜欢挑食、偏食,或者依赖外卖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食物的认知和兴趣。
其次,幼儿在进餐过程中往往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和引导。
由于家长的缘故,幼儿在进餐环节中经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无法获得关心和鼓励,影响了他们的食欲和兴趣。
另外,幼儿园的进餐环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一些幼儿园的进餐环境嘈杂,食堂饭菜质量较差,给幼儿的进餐体验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小班幼儿进餐问题的改进策略为了解决小班幼儿进餐问题,我们需要从家庭、幼儿园和幼儿自身等多个方面加以改进。
1. 家庭改进策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做出健康的饮食选择。
作为孩子的榜样,家长要重视自身的饮食习惯并且参与到孩子的进餐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对饮食的重视。
此外,可以多给孩子提供新鲜、多样的食材,培养他们对食物的兴趣。
在家庭餐桌上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孩子主动尝试新的食物,不要强迫孩子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
2. 幼儿园改进策略幼儿园应该提供安静、整洁的用餐环境,确保幼儿在进餐过程中能够集中精力。
幼儿园食物中后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幼儿园食物中后如何进行心理疏导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学习知识、培养习惯,还享受着集体生活的快乐。
然而,当幼儿园发生食物中事件时,这无疑会给孩子们带来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创伤。
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要理解食物中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影响。
孩子们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身体是否还会出现问题,害怕再次经历这样的痛苦。
同时,食物中事件可能会破坏他们对幼儿园的信任,觉得在幼儿园里不再安全。
在进行心理疏导时,第一步是建立安全和信任的环境。
老师们要以亲切、温柔的态度对待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爱护。
告诉孩子们,老师会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保护他们的安全。
对于身体已经恢复的孩子,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休息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让他们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中。
第二步,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们可能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们的害怕和担忧,老师要认真倾听,不要打断或者批评他们的感受。
比如,孩子说“我再也不想在幼儿园吃饭了”,老师不能立刻反驳,而是回应“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不过我们会一起想办法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第三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食物中的原因和处理过程。
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图片等方式,让孩子明白这是一个意外,而且幼儿园已经采取了措施来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比如,“就像我们在路上不小心摔倒了,但是我们会爬起来,把路上的石头搬走,这样下次就不会再摔倒啦。
”第四步,帮助孩子重新建立对食物的信心。
可以一起讨论如何选择健康、安全的食物,了解食物的来源和制作过程。
也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参观厨房,让孩子们亲眼看到食物是如何准备的,增加他们的信任感。
对于那些在食物中事件中受到较大影响的孩子,可能需要进行个别辅导。
与家长密切合作,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和情绪变化,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心理疏导方案。
同时,老师们自身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孩子们很敏感,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情绪。
幼儿饮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
幼儿饮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幼儿的饮食习惯对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幼儿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品的种类和质量也面临着挑战。
因此,研究幼儿饮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饮食与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食物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为幼儿饮食和心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幼儿饮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2.1 营养物质与脑发育营养物质是幼儿大脑发育的重要基础,包括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这些营养物质在幼儿期起着促进脑细胞生长和发育的作用,对于幼儿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2.2 饮食结构与情绪调节幼儿期是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饮食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
研究表明,高糖、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会导致幼儿情绪波动,而富含蔬果、谷物和蛋白质的均衡饮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情绪稳定性。
2.3 心理需求与饮食习惯幼儿期是个体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心理需求的满足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满足幼儿对美食的渴望,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从而促进幼儿的心理成长。
第三章幼儿饮食与心理发展的干预3.1 家庭饮食环境的影响家庭饮食环境是幼儿饮食与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长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对幼儿的饮食选择和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家庭应创造良好的饮食环境,提供多样化和均衡的饮食选择,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2 学校饮食改革的重要性幼儿园是幼儿饮食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饮食改革对于提供健康、均衡的食物选择和营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加强饮食管理,提供多样化的菜肴,增加蔬菜和水果的供应,培养幼儿的良好饮食习惯。
第四章幼儿饮食与心理发展的实证研究4.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通过收集幼儿的饮食记录和心理评估数据,分析幼儿饮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关注幼儿进餐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幼儿进餐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被摆在了幼儿园教育的首位。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一、幼儿进餐存在的问题幼儿园的进餐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幼儿卫生进餐、礼貌进餐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在进餐过程中不断催促幼儿。
教师将饭菜分好,不一会儿就会说“看看今天谁吃得最快”“谁能一个吃完”等。
幼儿的进餐原本应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可在教师的催促声中,幼儿往往以争第一为目标,使得进餐活动变得紧张,久而久之给幼儿的心理造成压力。
2.强制幼儿多食。
经常有家长叮嘱幼儿或拜托教师让幼儿多吃点,因此为了能让他们多吃点,教师会连哄带骗地说:“再吃点,吃完才是好孩子。
”结果,有些幼儿为了把饭菜消灭掉会偷偷把饭菜扔掉或藏起来,教师经常在收拾卫生时会发现某个角落有剩饭剩菜。
幼儿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在进餐时存在边吃边玩完的现象,有些幼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如果教师强迫他们去吃那些对他们来说难以下咽的食物,会使幼儿产生进食的压力,这样非但起不到促使幼儿多进食的目的,反而会降低幼儿的食欲。
3.进餐时要求幼儿保持安静。
一方面从安全角度考虑怕幼儿在进餐时说话噎着,另一方面怕影响进餐的速度,因此在进餐时教师会不断提醒幼儿别说话,快点吃。
在这种情况下,使幼儿错失了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4.要求幼儿把饭菜吃干净。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提醒幼儿不要把饭吃的到处都是,不要浪费粮食等,这样说的后果就是,有的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往往偷偷地将掉在桌上或地上的饭菜捡起来吃掉,有的幼儿则将吃不了的饭菜偷偷塞到兜里或书包里。
教师之所以不断提醒幼儿是为了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和勤俭意识,但是如果从我们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对勺子、筷子还不能运用自如,因此进餐时掉菜撒饭是常见的。
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心理学
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_心理学是其中之一。
在进食期间,幼儿只有一件事可做--专心吃饭.而这种习惯是否因此?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说话不多,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
生活中也不例外,尽管许多人受过幼儿教育,但人们往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交谈,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饭桌上决定的。
边吃边聊是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幼儿园老师在用食时也经常在一块交谈。
为什么幼儿就不能说话?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吃饭速度相当快.如某小班最早吃完的与最迟吃完的相差20分钟.教师几乎从一开始用餐就开始催促。
教师更多看到的是没吃完的孩子,吃得慢的孩子。
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许自由活动,并严格将他们与没吃完的幼儿分开,以免干扰没吃完饭的幼儿吃饭。
在观察中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坐在另一个没吃完的孩子旁边,老师立刻走过来:“到那边玩去,没看见他在吃饭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饭速度快的孩子越来越多,而老师关注的孩子越来越集中,在让所有的幼儿都吃完后,教师才开始关注所有的孩子.一些幼儿为了能够自由活动或是免受教师最后的“关照”,狼吞虎咽。
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使幼儿一种观念—-吃饭是阻碍活动自由的负担,吃饭是的工具.有些教师经常说:“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给你添一碗.”这更使幼儿对此。
二是吃饭越快越好。
有些幼儿在几分钟内便可吃完,所有的幼儿都希望自己的吃饭速度。
幼儿园所规定的科学用食时间成为最后期限,教师只关注那些吃得慢的,却没有担忧过那些吃饭过快的幼儿是否因速度影响了消化吸收。
观察中发现一男孩因吃得过快而发生呕吐现象.此外,人进食后血糖会慢慢升高,当升至一定水平就会刺激大脑,发出饱足感信号,于是人们会停止进食。
而快食者进食过快,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进食速度滞后,发生饱足感信号较晚。
由于进食过快,在停止进食之前,可多食入一些食物,快食的结果是超量进食,有可能引起肥胖。
ﻭ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对“吃饭中说话”的理解是有极大的偏差的。
吃饭不说话除了能方便教师,维持幼儿园**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以外,其他作用较少.尽管它确实可以避免呛食洒汤,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有关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的浅析
有关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的浅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安静吃饭有利于健康。
本文以吃饭中的纪律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实地观察以及与美国幼儿园进食活动相比较,来探讨幼儿进食中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首先从幼儿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个性培养等方面剖析这种传统做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在幼儿教育中应具有的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提出应当为幼儿创造一个民主、宽容的就餐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幼儿园,常常可以听到都是这样善意的提醒:“你怎么还说呀?”、“你聊上了是不是?”、“好好吃,别说话”……膳食活动中幼儿保持安静,不说话是指幼儿园的纪律。
许多老师、家长十分认同。
一些幼教专著也认为幼儿吃饭不专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会发生厌食”。
吃饭不说话还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春秋时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时,提到边吃边谈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
除了被视为传统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曾听到一个幼儿老师说:“让孩子边吃边玩一个小时也吃不完。
”吃饭不说话,有利于加快进食速度。
教师可以及时将用过的餐具给食堂送去,不耽误食堂员工的工作,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让幼儿做好午睡的准备,不耽误教师的换班。
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幼儿园的这一项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
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对长期贯彻的规定重新修正。
说话问题与幼儿的健康发展有何种深层的关系?对健康的标准的理解是关键。
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
推而知之,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做好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仅要照顾幼儿身体发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对幼儿的心理加以保护,不断增进幼儿的心理能力。
因此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幼儿园小朋友的饮食健康问题分析与解决
幼儿园小朋友的饮食健康问题分析与解决幼儿园小朋友的饮食健康问题分析与解决饮食是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幼儿园阶段,许多孩子面临着各种饮食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幼儿园小朋友饮食健康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满足小朋友的饮食需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小朋友饮食健康问题的分析1. 偏食问题:幼儿园小朋友普遍存在偏食现象,喜欢选择一些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而对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不感兴趣。
这可能导致孩子的营养摄入不均衡,影响其健康发展。
2. 零食过多:幼儿园小朋友容易受到促销活动和同伴的影响,频繁食用零食。
这些零食通常含有高糖、高脂肪、高盐等成分,长期摄入可能导致孩子肥胖、牙齿龋坏等问题。
3. 不良饮食习惯:有些幼儿的家庭饮食习惯不良,比如快餐、外卖、重口味等,这种不良饮食习惯容易传递给孩子,并影响其饮食品质。
4. 缺乏饮食教育:幼儿园中的饮食教育普遍缺失,导致孩子缺乏关于合理饮食的认识,无法正确选择和接受健康的饮食。
二、幼儿园小朋友饮食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1. 提供多样化的食物选择:幼儿园应提供多种营养丰富的食物选择,包括蔬菜、水果、粗粮、奶类和适量的肉类等,以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
为了增加孩子对健康食物的兴趣,可以将蔬菜水果等食物制作成有趣的造型,增添色彩,吸引孩子的注意。
2. 控制零食摄入量:幼儿园应制定相关政策,控制零食的摄入量和种类,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零食。
可以鼓励家长提供健康的零食,如水果、饼干等,以替代垃圾食品。
3. 与家长合作:幼儿园应与家长密切合作,加强饮食习惯的沟通和指导。
鼓励家长在家中提供均衡饮食,并分享健康食谱和烹饪技巧。
此外,可以组织家长参与饮食教育活动,加强家校合作,形成一致的饮食理念。
4. 饮食教育:幼儿园应加强饮食教育,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习惯。
通过大班会、小组讨论等形式,向孩子传授有关合理饮食的知识,包括食物的分类、营养成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等。
幼儿园吞食食品安全教育(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食品安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对幼儿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的责任。
本文将从幼儿园吞食食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吞食食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1. 增强幼儿的食品安全意识幼儿时期是儿童认知、情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幼儿园的食品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幼儿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使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2. 保障幼儿身体健康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
幼儿园吞食食品安全教育有助于预防食物中毒等疾病的发生,降低幼儿患病率。
3.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食品安全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责任感等心理素质,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4. 响应国家政策要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幼儿园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对幼儿的食品安全教育。
二、幼儿园吞食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1. 食品安全知识教育(1)食品的基本概念:食品是指供人类食用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包括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微生物食品等。
(2)食品的来源:了解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掌握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3)食品安全标志:认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等食品安全标志,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1)个人卫生:教育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摸嘴巴、不乱吃手指等良好卫生习惯。
(2)环境卫生:教育幼儿保持教室、食堂等场所的卫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3)食品卫生:教育幼儿不购买、不食用过期、变质、有异味的食品,不食用野生动物等。
3. 食品安全行为教育(1)购买食品:教育幼儿在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
(2)储存食品:教育幼儿了解食品的储存方法,防止食品变质、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幼儿进食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的浅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安静吃饭有利于健康。
本文以吃饭中的纪律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实地观察以及与美国幼儿园进食活动相比较,来探讨幼儿进食中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首先从幼儿情绪、行为、人际关系、个性培养等方面剖析这种传统做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说明在幼儿教育中应具有的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提出应当为幼儿创造一个民主、宽容的就餐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在幼儿园,常常可以听到都是这样善意的提醒:“你怎么还说呀?”、“你聊上了是不是?”、“好好吃,别说话”……膳食活动中幼儿保持安静,不说话是指幼儿园的纪律。
许多老师、家长十分认同。
一些幼教专著也认为幼儿吃饭不专心“偶有不慎,呼吸不得法,在吞咽中就会发生厌食”。
吃饭不说话还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美德。
春秋时期,孔子指出君子“食不语”,南宋朱熹批注此句时,提到边吃边谈恐怕对呼吸器官有害。
除了被视为传统美德、有益于健康外,也有益于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曾听到一个幼儿老师说:“让孩子边吃边玩一个小时也吃不完。
”吃饭不说话,有利于加快进食速度。
教师可以及时将用过的餐具给食堂送去,不耽误食堂员工的工作,教师也可以及时地让幼儿做好午睡的准备,不耽误教师的换班。
由此,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幼儿园的这一项保育制度受到了普遍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更深的理解。
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有必要对长期贯彻的规定重新修正。
说话问题与幼儿的健康发展有何种深层的关系?对健康的标准的理解是关键。
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传统上认为的身体强壮、发育正常、无缺陷,还包括心理健康,它涉及认知、情绪、情感、个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
推而知之,在幼儿园中要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做好包括身体保育和心理保育两大方面的工作,也即不仅要照顾幼儿身体发育,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还要对幼儿的心理加以保护,不断增进幼儿的心理能力。
因此进食问题已不能仅从身体健康考虑,必须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
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
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兴奋灶的弱化。
进食中,教师为了让幼儿吃饱吃好,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往往不厌其烦地提醒幼儿:“别说话,好好吃”、“快点吃”、“不要把饭粒撒在桌上”、“保持桌面的干净”、“注意细嚼慢咽”等等。
原本愉快的进食顿时严肃起来。
幼儿必须运用较低的记忆能力记住相当数量的规矩,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按要求吃饭,这势必造成兴奋灶的抑制与弱化,注意力分散,消化腺分泌减少,食欲下降。
另外,从生理解剖特点来看,神经系统调节反应的区域与消化腺的区域都在下丘脑中位,凡能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的一切因素都能影响食欲,其中情绪起了重要作用。
当人的情绪低落时,消化腺受到抑制,就没有食欲。
教师对吃得慢的幼儿的催促(事实上,就餐一开始教师就不断地对所有孩子催促),以及对规则不时地提醒,使幼儿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影响了食欲,甚至会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恐惧、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厌食、畏食。
对比一下,美国幼儿园孩子们的用食环境十分宽松,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座位,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孩子们很愿意告诉大家他吃的是什么,也很喜欢讨论饭桌之外的话题,如《忍者神龟》或是同爸爸妈妈上哪儿玩了,等等。
老师也同小朋友坐在一起边聊边吃,只是在幼儿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如将大块的三明治或奶酷切小,剥水果皮等,颇有成年人工作午餐的气氛。
孩子们吃饭十分愉快,吃不完的孩子也不会受到催促。
而在中国老师们忙个不停,为每个孩子盛饭菜,并注意随时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说话。
然而让幼儿专心吃饭还是让老师大为伤神。
在观察中,仍有些幼儿不吃饭或是吃了半天了也没有吃几口。
有些保育员为了让幼儿把饭菜都吃完,就给幼儿塞饭,往往没等幼儿咽下便一口接一口地喂,幼儿的嘴鼓鼓的,嚼也嚼不动,有的甚至出现呕吐现象。
是美国的饭菜香吗?中国幼儿园食堂的精美饭食比起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幼儿食物十分简单。
宽松的进食环境使美国幼儿吃得更愉快。
然而这又与我国传统和幼儿园中的“吃饭说话易呛食,不利于专心吃饭”的告诫大相径庭。
中国幼儿的咽食能力、呼吸能力比美国幼儿差吗?在观察中,我们也看到即使有老师的督促,幼儿之间仍进行着悄悄话,“吃完了,我去看《小蝌蚪找妈妈》。
”“那我跟你一起去看好吗?”发生呛食的幼儿很少。
在家庭中幼儿也不免与父母在饭桌上谈话。
种种迹象表明幼儿说话与吃饭不专心呛食没有密切的关联。
而幼儿在吃饭不许说话的要求下引起的对吃饭活动的反感、厌食、畏食、食欲不振却值得我们关注。
处于此年龄阶段的儿童语言发展十分迅速,有说话的兴趣,在相互交流中体会着说话的乐趣,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环境总有摸一摸、动一动、说一说的欲望;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大于抑制的特点,幼儿不能十分安静地坐着吃饭。
长期以来,对此项纪律的维护给幼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首先,幼儿的行为出现明显的双重性,即在教师管理下能较好地要求去做,如碰巧其他老师同该老师说话,幼儿往往有说不完的话,表现出异常兴奋。
如果老师不在或是管理松懈时,他们还常伴有攻击性或发泄行为的产生。
进食中,幼儿紧紧地并排坐着,在老师的监督下,幼儿之间的“小摩擦”仅仅表现为瞪一眼或是不理睬,如果老师有所松懈,特别是忙着给一些幼儿喂饭时,孩子们就便有机可乘,大声说笑、指责、踢闹,有些大孩子则凭借力量“强占”更大的桌面或欺负小孩子。
其次,不利于幼儿同伴交际能力的提高。
在幼儿园生活的8个小时中,由教师控制的时间占去了绝大部分,幼儿很少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在共同进餐活动中,小朋友们被要求“自己管好自己,自己吃好自己的饭”,幼儿之间极少能够交流,其中“听话”、守本分的幼儿常常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成为全班幼儿学习的榜样。
这不仅强化了“乖”孩子的行为,而且使其他幼儿为了取悦老师纷纷模仿:不说话加快吃饭的速度,自我封闭式的进食环境,使幼儿特别是缺少伙伴的幼儿,再次失去了形成良好同伴关系的机会。
再次,易造成教育者于被教育者的对立,不利于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幼儿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了发展主体、完善主体的进程。
4至6岁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说话,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现。
教师屡次强令禁止“快吃,还聊哪?”、“你吃不完了?”,给幼儿心理造成相当大的精神负担,产生厌恶甚至逆反心理,并在其他活动中发泄出来,幼儿变得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或是公然违抗。
作为被影响者的幼儿,其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必有意无意地影响教师的行为,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评价态度和处理方式等。
长此以往,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效果。
最后,易使幼儿情绪低落,消极被动,处处依赖成人,缺乏活动的兴趣,思维求同性高,有从众心理倾向。
幼儿园中老师对幼儿保护有加,生怕幼儿受到伤害。
如吃鱼,教师要挑鱼刺;吃饭时,老师要主动添饭加汤;吃得慢的,教师便会亲自喂饭。
幼儿无须解决活动中的一切困难,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教师已将之化解。
幼儿之间无须互相学习,交流吃饭的心得。
在家里更是如此,家长或许是害怕幼儿吃不来,或是幼儿吃得慢焦躁不安,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多数幼儿都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吃完饭。
幼儿没有自我服务的机会,长此以往,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处处依赖成人。
在严格的膳食制度下,幼儿如同被人操作的木偶,没有了吃饭的兴趣,不能享受到进步的愉快。
为了避免惩罚与责备,严格遵守着各式各样的规矩。
幼儿被人为地剥夺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变得胆怯、退缩,缺乏创造性。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
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这也正是幼教事业如此受到世人重视的根本原因。
幼儿园里,都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从小班开始就十分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吃饭不说话,保持安静就是其中之一。
在进食期间,幼儿只有一件事可做--专心吃饭。
而这种习惯是否因此形成?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说话不多,而大班的孩子往往在吃饭时悄悄说话。
生活中也不例外,尽管许多人受过幼儿教育,但人们往往喜欢在吃饭的时候交谈,甚至一些重要的事往往是在饭桌上决定的。
边吃边聊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使是幼儿园老师在用食时也经常在一块交谈。
为什么幼儿就不能说话?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吃饭速度相当快。
如某小班最早吃完的与最迟吃完的相差20分钟。
教师几乎从一开始用餐就开始催促。
教师更多看到的是没吃完的孩子,吃得慢的孩子。
吃得快的孩子被允许自由活动,并严格将他们与没吃完的幼儿分开,以免干扰没吃完饭的幼儿吃饭。
在观察中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坐在另一个没吃完的孩子旁边,老师立刻走过来:“到那边玩去,没看见他在吃饭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饭速度快的孩子越来越多,而老师关注的孩子越来越集中,在让所有的幼儿都吃完后,教师才开始关注所有的孩子。
一些幼儿为了能够自由活动或是免受教师最后的“关照”,狼吞虎咽。
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
一是使幼儿形成一种观念--吃饭是阻碍活动自由的负担,吃饭是惩罚的工具。
有些教师经常说:“你吃不吃,再不吃,就再给你添一碗。
”这更使幼儿对此深信不疑。
二是吃饭越快越好。
有些幼儿在几分钟内便可吃完,所有的幼儿都希望加快自己的吃饭速度。
幼儿园所规定的科学用食时间成为最后期限,教师只关注那些吃得慢的,却没有担忧过那些吃饭过快的幼儿是否因速度影响了消化吸收。
观察中发现一男孩因吃得过快而发生呕吐现象。
此外,人进食后血糖会慢慢升高,当升至一定水平就会刺激大脑,发出饱足感信号,于是人们会停止进食。
而快食者进食过快,血糖上升速度相对进食速度滞后,发生饱足感信号较晚。
由于进食过快,在停止进食之前,可多食入一些食物,快食的结果是超量进食,有可能引起肥胖。
由此可见,传统教育对“吃饭中说话”的理解是有极大的偏差的。
吃饭不说话除了能方便教师,维持幼儿园各项工作按时有序进行以外,其他作用较少。
尽管它确实可以避免呛食洒汤,但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人与生俱来有趋利避害的能力,只要需要,本能便可得到发展。
而在现实中的过度保护,会让幼儿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
在国外,家长特别重视不替孩子干事,几个月的孩子学习自己吃饭,吃得满脸满身满地,也被视为学习的必经过程而听之任之。
一味防范的不当的教育行为、要求、措施,给幼儿身心造成了负面影响,并由此使幼儿形成对吃饭的错误态度。
另外,从长期效果看,“吃饭不许说话”也没有得到世人的普遍遵从。
人们喜欢在进餐时聊天,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齐克森·默海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并认为饮食中,人们心情愉快,思维活跃,乐于接纳新想法,富于创造性联想。
让幼儿边吃边聊,体验进餐的愉快,不仅有助于增进食欲,也可以为幼儿多方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是否因此而对幼儿的吃饭放任不管呢?在进食活动中毫无纪律的约束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