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
(完整版)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1章地球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是指接近地球固体表层的沉积岩和对流层大气构成的物质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地球表层系统的空间范围:上至对流层顶层(不受内力影响),下至沉积岩底层(不受外力影响)。
3.地球表层的特点:①是气态液态固态三相界面体系②是人类活动的直接环境③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④是有机与无机相互转化的场所。
4.地球表层的构造分为五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
5.岩石圈是地球外围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组成。
6.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各种存在形式覆盖的圈层。
7.大气圈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巨厚气态物质。
8.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又称生物膜)9.智慧圈指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总和,又称技术圈、人类圈、社会圈,主要强调人的作用。
10.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的方式:对流、传导和辐射。
11.地球表层的能量来源:①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来自天体的引力能。
③来自太阳的辐射能。
12.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①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换。
(大气环流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地面的主要热源是大气热量)②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
(在有机界太阳辐射能的转换时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的)13.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换:先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然后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每级转化都耗散大部分能量,基本上按链形式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基者14.地球内部热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地下热能是由地球组成物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它是火山地震岩浆活动和地壳活动的能量来源。
15.地球内部热能造成的地壳运动有突变和渐变。
火山、地震是突变的形式。
大部分情况下是渐变形式——沧海桑田。
16.引力能包括两个方面:地球对地球表层物质的吸引和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表物质的吸引。
前者以潜在的势能存在,它总是力图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稳定状态。
后者引起地球的周期性弹性形变,其中以海洋的潮汐最为明显,又是一种将引力能转化为动能的形式。
地理科学导论
本书目录还突出了“地球系统”和“空间数据分析”等重要知识点。这反映了 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也是未来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地理科学导论》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不仅介绍了地理科学的 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还突出了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的重点,并了当前社会 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这本书对于初学者和有一定地理科学基础的读者都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地理科学导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地理科学导论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地理学
科学
地理
方法
基本概念
工业
自然环境
导论
介绍
地理 作者
农业
科学
研究
包括
方面
基本
城市
旅游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地理科学导论》是一本介绍地理科学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的书籍。全书共分为十章,主要内 容包括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地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自然环境的组成与演化、 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方面。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主要分支学科。 还介绍了地理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如区域研究、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等。 在第二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调查和 野外测量等。还介绍了地图制作的基本过程和数字化地图的应用。 在第三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应用领域。GIS是一种基 于计算机技术的地理信息管理和分析工具,可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监测和城市管理等方面。
地理科学导论课程设计
地理科学导论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地理科学导论课程是地理学科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研究思维,为地理学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熟悉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2.掌握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运动规律;3.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4.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5.培养地理学科的研究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理学科概论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分支及其关系、发展历程和现状,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全貌,对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意义有初步认识。
2. 地球的形态和结构描述地球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和内外部结构,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在自然界中发挥的作用,理解地球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关系。
3. 地球的地理环境介绍地球的大气、水文、地表和生物环境特征,掌握地球不同自然区系间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地球环境的演化历程和变化趋势。
4. 地球的自然资源介绍地球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掌握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了解不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策略。
5. 地球的生态环境介绍地球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掌握生态系统的特征、演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6.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野外调查、实验研究、遥感技术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和研究打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1.综合授课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录制课程让学生提前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并提高课堂效率;3.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4.采用实践教学方式,组织探究性实验和野外调查。
五、考核方式1.作业成绩;2.期末考试成绩;3.课堂表现。
六、参考资料1.李苏民,地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2.刘学余,刘振华,地理科学原理概论,中国地图出版社,2015年;3.赵新全,世界地理体系,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年。
地理科学导论的名词解释
地理科学导论的名词解释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课程,介绍和解释了地理学中的常用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地理科学导论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变化所组成的学科体系。
它主要关注地球的自然属性、人类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涵盖了地球表面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的形状、地貌、气候、水文、生态、资源等。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技术系统。
通过将地理数据与地图相结合,GIS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问题。
GIS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农业管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三、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是一种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球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以及生物圈,而地球系统科学通过研究和模拟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探索地球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变化过程。
四、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
它通常由地壳的构造、气候、水文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
地形地貌可以是山脉、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地貌类型的总称,它们反映着地球的演化历程以及各种地质和气候作用。
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长期变化过程。
气候变化可以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措施,以减缓全球变暖、保护环境。
六、环境灾害环境灾害是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作用下,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的事件。
例如,龙卷风、地震、洪水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以及工业事故、放射性污染和水污染等人为因素引起的灾害。
七、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指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它涵盖了水资源管理、森林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资源保护、利用效率以及生态平衡等因素。
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导论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且深刻的学科,涉及到各种自然与人文要素,并通过对地球表面的观察和研究,揭示了地球环境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地理科学旨在研究地球上的空间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地球形成演化、自然地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等内容。
其研究对象广泛,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1.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系统的各个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态系统等,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揭示地球自然系统的功能和规律性。
2.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包括人类聚居和分布、城市发展、交通网络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地球形态观察到现代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贡献颇丰。
•古代地理学:古代地理学主要关注地貌、气候、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其代表作品包括《地理学》、《地形志》等。
古代学者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积累了大量地理知识。
•近代地理学:进入近现代,地理学得到了系统性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地理学家。
他们在探索地球空间规律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理论框架,推动了地理科学向前发展。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实地考察、空间分析、实验模拟等。
这些方法为地理学家提供了观察地球的不同角度。
1.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地理学家获取地理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实地考察,可以直观观测地表现象,掌握地理现状和变化规律。
2.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空间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地理空间现象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联。
3.实验模拟:实验模拟是通过实验室等控制条件的手段,模拟地球系统中的一些过程,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作用机制。
地理科学的意义与展望地理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指导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第1节1、宇宙的构成(1)总星系:是人类在这可观测到的宇宙空间中所包含的的星系总体。
总星系在运动和分布上都是均匀的;总星系中包含10亿个以上恒星系及巨量的星际物质。
(2)恒星系:恒星系是构成总星系的下一级系统。
人类所在的恒星系是银河系,银河系意外的恒星系通称为河外星系。
每个恒星系是由许多颗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
恒星系按形状可分为椭圆星系、漩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3)类星体:是河外星系中比星系小、比恒星大的天体,是离我们最远、最古老的的天体。
(4)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天体。
太阳就是恒星。
恒星的亮度用星等来衡量,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
(5)行星:环绕恒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天体。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行星自己不发光。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6)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
卫星本身也不发光,而是依靠表面反射太阳的光。
月球是卫星。
太阳系的行星除水星、金星尚未发现卫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7)其他天体:彗星、流星(8)星云及星际物质:星云是云雾状的气体和尘埃;星云按其形状可以分为行星状星云和弥漫状星云。
星际物质是指充满星际空间,比弥漫状星云还稀薄几十倍以上的物质。
第2节2、月球的地理效应:潮汐。
由于月球离地球最近,地球上的物质,受其引力影响,发生周期性起伏,即固体潮汐、海洋潮汐和大气潮汐,特别是海洋潮汐视觉上很明显。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时,月球离地球远近发生周期性变化,由于地球自转及其地轴的倾斜,使这种周期性变化在地球各部分表现不同,使海水产生半日潮、全日潮、半月周期潮、月周期潮、年周期多年周期的变化。
第3节3、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形似正圆的椭圆,赤道半径是6378.137km;“梨形地球”地核:从地心至地表2900km的地方;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体(古登堡面)地幔:从2900km到莫霍面为地幔以1000km为界可以分为上地幔4、地球内部圈层和下地幔,上部以橄榄岩为主要成分,下部与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为主。
地理科学导论(上海师范大学,白润光)
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森林破坏 草原退化 物种灭绝 基因改变 改变生态系统、提高生物量
第三章 地球表层空间系统
环境空间系 统
区位空间系 统
区域空间系 地缘空间系 统 统
纬度地带性:
环 境 空 间 系 统
陆地生态系纬度地带性 海洋生态系纬度地带性 社会经济纬度地带性
人种纬度地带性 种植业纬度地带性 文化纬度地带性南北对比
认识宇宙
无限的宇宙 人类观察到的宇宙 宇宙的构成
人类宇宙视野 的不断扩大
18世纪以前:太阳系和银河
19世纪:发现河外星系 20世纪60年代:100亿光年 目前:150亿光年 今后将继续扩大
宇宙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证据:
1.红移现象 2.微波背景辐射 3.天体化学元素的丰度与理论值吻合 (76%的氢,24%氦)
海陆梯度地带性:
自然环境海陆梯度地带性 社会经济海陆梯度地带性
垂直带性:
自然环境垂直带性 社会经济垂直带性
非地带性:
物质组成、地壳运动
纬度地带性(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林 温带阔叶林 温带针叶林 极地苔原带
表3—5 我国东部季风区主要作物的纬度地带性 (据《中国自然区划概要》
地理科学导论
主讲教授:白光润
第一章
地理科学研究的 基本单位是什么?
板块运动
厄尔尼诺
上海的环境特征有何特点?为什么 有这样的特点? 中东问题为什么特别复杂?它受哪 些因素影响?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
遥感(RS) ——太空的眼睛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 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的革命
地理科学导论
1地球具有同心圆状层圈构造。
从地心到地表依次分为明显的三个不同层圈:地核(0—3478 公里)、地幔和地壳。
地球的液体部分上界为江河湖海的水面,下界为江河湖海底部及地下水的最下层;海平面距地心约6378 公里。
气体部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同温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逸层。
2地理学所研究的地球表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智慧圈。
3地球表层的特征:地球表层是物质三态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
气态、液态、固态三相共存相互作用的地球表面在界面机制、异质机制共同作用下使地球表层处于不可逆的进化状态,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物质流、能量流运动和转换系统,强化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共生性和整体性,系统的组织水平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使之质地区别于地球其他层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质;地球表层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地球表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互相转化的场所;地球表层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地球表层是循环发展的动态系统。
有地质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
地球表层各种形态的物质循环运动处于发展演化过程中,这从生物圈的产生、进化中看得最为明显,虽然生物循环从生态系统出现就存在了,但整个生物届并不是原样重复,而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的发展进化着的,循环的强度也随之不断增加。
4地理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相当于地球表层的范围。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
自然环境又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自然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那些未受人类影响和只受轻微影响、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荒漠、冻原、原始森林等,它们又可以称为原生自然环境。
人为环境是指受人类直接影响,自然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环境,如人工草场、人工林地、农田、绿地、人工湖、运河等。
人为环境又称为次生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环境,又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5自然综合体又称地理综合体,指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成统一的整体。
地理科学导论1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1、对于“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国内外众多的地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国外部分学者的观点(1)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洪堡和李特尔,在他们的地理学研究中,逐渐认识并阐明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自然地理学见长的洪堡认为地理学是对地球的描述,研究位于地球上某一区域或片段上的各种联系的现象的多样性。
以人文地理学见长的李特尔认为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的家园即布满人的空间的地表空间的科学,不以整个地球为研究对象而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重点是研究和理解在地区上结合在一起的各个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
——国内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1)地理学家竺可桢院士认为地理科学是研究地面环境的科学,应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的相互作用,其任务是研究地球外壳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和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
(2)钱学深院士认为地理科学是进行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理想科学,地理科学就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球表层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的认识我认为地理科学研究的是人和地域的关系,地理环境的产生、发展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理科学的发展应服务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人地关系”(1)不加区域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泛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不加区际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这个区域内的人的群体的活动与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3)不加过程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这个区域内的人的群体的活动与这个区域内得到资源及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和与这个区域有关的区域之间关系的总和。
(4)不加时空界定的人地关系的概念。
——这个区域内的人的群体活动与这个区域内的资源及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和与这个区域有关的区域之间关系以及历史继承(乃至未来规划)关系的总和。
地理科学导论
1、区域学派
近代地理学中的区域学派 近代地理学中的区域学派早期代表人物是德 国地理学家赫特纳。他的主要思想是: 1、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有局部差异的地球; 2、赫特纳提出了区域研究规范,或者叫区域 地理描述的传统纲要; 3、在关于地理学方法论的争论上,他坚决主 张地理学和几乎所有其他学术领域一样,既 要进行描述,又要寻求规律。
2、近代地理学
西欧北美近代地理学 西欧、北美近代地理学除德国以外,主要以 英、法、美三国地理学为代表。 英国地理学最著名的是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 说;法国地理学的保尔·维达尔·德·拉·白兰士 是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主张“或然 论”;美国的哈特向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 的地理学家。
2、近代地理学
1-1 古代地理学
西方中世纪地理学 进入中世纪以后,科学在神学的压抑下发展 很慢,而且被歪曲和颠倒。基督教寺院的学 者不去科学地考察分析地球,而是竭力把各 种文献资料和发现的事实与《圣经》中的经 典协调起来。使当时的地理学不但没有进步, 反而后退了。
1-1 古代地理学
地理大发现 1、航行热带心理障碍的突破; 2、美洲的发现; 3、绕过非洲通往东方航线的发现; 4、首次环球航行; 5、世界地图的基本完成。
3、现代地理学
理论革命与计量革命 1、谢费尔对例外主义方法论的挑战 谢费尔观点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认 为一切科学都是统一的,最终目的是对法则 和规律追求,区别仅仅在于论理程度而已。 2、理论革命、计量革命的形成与发展
3、现代地理学
行为革命 1、行为革命的产生:1925年美国的索尔注意到经 过训练的人可以影响环境,1941年提出行为地理与 知觉地理相关的问题。30年代末英国的邓尼森提出 工业布局中社会心理、行为因素作用的问题。1947 年赖特提出研究个人的知觉与行为地理和现实之间 的关系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地理学界, 掀起了行为地理研究热,这种变化是有其社会背景 和认识论背景的。
地理科学导论第四章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
(二)西欧北美近代地理学
英国地理学最著名的是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
法国地理学在欧美地理学中独树一帜。保尔· 维达尔· 德· 拉· 白兰士是 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其后的代表性人物还有让· 白吕纳等。 到20世纪前半叶美国地理学起到近代欧美地理学领头羊的作用。戴维
斯是美国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哈特向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地理
埃拉托色尼还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居住适应地带学说,将世界分为欧洲、亚
洲和利比亚(以后的非洲)三个地区,以及一个热带、两个温带和两个寒带等五 个地带,并首次根据经纬网绘制世界地图。
第四章 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
第一节 地理科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地理学(19世纪中期以前)
(一)西方古代地理学
2. 西方中世纪地理学
第四章 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
第一节 地理科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地理学(19世纪中期以前)
(一)西方古代地理学 1. 古希腊地理学
古希腊地理学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地球球体的发现,即所谓 “地圆说”。
公元前6世纪毕达格拉斯制定了天体圆周运动的数学法则。 公元前5世纪-4世纪,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前428-前 348)和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分别从演绎推理角度和实 际观察角度提出地球是圆的看法。
地理科学导论
版社,234~258. 2.郑 度.中国西北干旱区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版),2006,30(3):349~352. 3. 郑 度, 2007.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地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撰写出关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论文并在比较高级别学报发 表,可以不受一般考核的限制。
九、实践教学
1、总体安排
(1)专题实践
(2)拓展实践 (3)综合实习
利用第二课堂或理论讲授之外的学时进行。预 计2到4次。 跨学科问题。预计2到4次。 本课程的专业实习,将在2、3年级与专业实 习一起进行。
2、本次安排
长期致力于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著有《中国农
业地理总论》(与邓静中等合著,1980),并组织编制《百万分
之一中国土地利用图》。多次率领中国地理学家代表团参加国际
学术会议、出访欧、美、亚等洲10多个国家,积极促进国际学术
交流。曾被聘任东京联合国大学校长顾问,美国出版的《中国地
理学者》、香港出版的《亚洲地理学家》以及西德出版的《地学
学术成就:
在国土开发研究方面,他参与了国家计委领导编制的《全国国 土总体规划纲要》工作,组织和参与了《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和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国家级规划的制定,以及众多发展战 略研究与规划。他在实践工作和在德国学者区位论及空间结构理论的 基础上,科学地构思了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国土开发的框架,提出了 “点-轴系统”模式和以海岸带及长江沿岸为国土开发、经济布局战 略重点的“T”型宏观战略。这一理论模式被写入《全国国土规划纲 要》(草案,1987年)和23个省、自治区的国土规划。自80年代后期 开始,“T”型空间结构战略在全国得到大规模的实施;许多省和自 治区都按照“点-轴系统”模式确定了本地区的重点发展轴线和中心 城市。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
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与其他行星 进行比较,有特殊的地方吗?
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的原因:
运动特征:
– 同向性 – 共面性 – 近圆性
结构特征:
– 类地行星 – 巨行星 – 远日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中 一颗普通的行星
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呢?
1、有适合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 ( 地表平均气温15 ℃)
重力异常的地质意义:
– 重力正异常——此处地下往往有密度较大的物质,可能是铁、 铜、铅、锌等矿区。
– 重力正异常——此处地下往往有密度较小的物质,可能有石 油、煤、盐类以及大量地下水等 存在。
看教材,想一想:
– 重力的自由空气校正?自由空气异常?重力的布格校正?布 格重力异常?看图1-3了解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布格重力异常。
– 大地热流----地球内部热能向地表传输的现象。 – 全球平均为:6.15×10-6J /cm2·s。 – 则全球每年为: 6.15×10-6J /cm2·s×一年×地球表面积
≈9.63×1020-1.09×1021J,这个数字相当于燃烧300多亿吨 煤放出的热量。
地热流量(值)
地热(续2) – 4.1868×10-6J/cm2·s——1个地热流量单位。用(HFU)表示。
地磁的特点
– (1)地磁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的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 都有变化(如表1-1),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
– (2)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它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磁 偏角和磁倾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做地磁异常。
– (3)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受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区域内, 这个区域叫磁层。
– 地热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 增加值。平均:3 ℃/100m。地热增 温的规律只适用于地壳部分或岩石圈。
地理科学导论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科学导论一、什么是地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
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
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厚度约20公里左右。
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
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
对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
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
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
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科学导论一、什么是地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体的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表层空间。
更具体的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表层中发生的空间尺度的现象、过程、机理和规律等的的学科。
人地关系就成为研究地理学的核心。
二、地球表层系统与地理环境(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地球表层的圈层组成主要有五部分的内容:1、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部分,包括地壳的全部和地幔的一部分。
岩石圈的表层还可分为土壤圈和沉积岩石圈。
2、水圈水圈即指地球表层中的各种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以及岩石、土壤孔隙中的地下水,最大厚度约20公里左右。
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38,600km3,海洋水占96.5%,面积占71%,陆地淡水占3.5%(其中冰川占1.74%,地下水占1.7%),地表淡水仅占0.6%。
地球上的水通过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的形式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有其大循环与小循环。
3、大气圈大气圈即指地球的气体部分。
从上到下主要分为:电离层--中间过渡层--平流层--对流层。
对流层的厚度约为8-18km,平流层厚度为从对流层顶到50km,中间层为从平流层顶到85km,逸散层为从85km往外的空间范围。
电离层又可分为三层,最外的层次称为逸散层,次外层称为暖层.大气中氮、氧成分占99%(N2占78%,O2占21%),此外还有少量的Ar、CO2、O3、H2O以及微粒物质。
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成分的3/4,其中99.9%的大气集中于大气层50km高度以下。
4、生物圈生物圈即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其中绝大多数生物都集中生活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相互接触交融的地带,大致在地面、水面上下100-200米范围以内。
地球上有动物100多万种,植物有34万种,微生物4万种,植物占生物有机质量的90%。
5、人类圈人类圈又称为智慧圈、技术圈、文化圈等,指人类及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质环境。
"智慧圈"的概念是前苏联学者维尔纳茨基在1945年提出的。
他认为:"智慧圈是地球新的地质现象,在这里首次成为巨大的地质力量。
他能够而且应该以自己的劳动和思想改造自己的生存领域,与过去比较是根本的改造" 。
人类虽然也是生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它具有新的,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因而使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圈层与生物圈分开,但是却渗透于自然演化形成的生物圈,二者相互共存。
它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各圈层构成的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是一个整体。
各圈层间不是绝对的、彼此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
但除了固体岩石圈和大气圈以外,其他圈层也不都是处处连续的。
因此对各个圈层的划分应从宏观上、整体上相对的去理解。
1. 地球各个圈层构成了地球表层系统。
2.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转换与循环(1)物理循环:大气、海洋的环流及其相关联的热量输送、水分循环;地壳升降、平移运动及其带来的物质、能量循环等过程。
(2)化学循环:岩石、矿物溶解成分以及其在土壤中的循环;大洋中的碳酸盐等的沉积过程;大气中氧气的生成与消耗过程。
(3)生物循环: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生物之间的食物链等与生命活动相联系的过程。
(4)所有这些的循环过程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作用影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能量平衡、转化与循环。
(三)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与基本特征1.地球表层的空间结构指各要素组成部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形成的稳定的分布与配置关系。
(1)分层结构:个自然地理要素安照环境条件而发生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而各自集中于地球表层的一定空间部位形成的空间结构。
上下圈层结构、表面的垂直地带性。
(2)地域结构:地球表层的地域分异,及其形成的地域子系统的次一级地域单元之间通过地域联系而形成的空间结构。
包括了自然地域系统、人类社会的政区系统。
自然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特征;海陆梯度地带性特征;自然地理区划2.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1)是由自然演化形成得不同圈层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整体。
(2)各圈层层面特别是岩石圈表面是不均一的,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太阳能辐射分布、控制表面变化的内能分布、人类的体质、习性、文化与经济活动的不同等。
(3)地球的表层是在不断变化的。
如:海陆变迁、地壳活动;气候变迁、演化与交替;人类活动的发展等(四)地理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或者称为地理环境。
地理学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在发展过程中从不同学科视角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地理环境这一概念是法国地理学家E.雷克吕(Reclus)于1876年提出的,他把地理环境理解为"围绕人类生存的自然现象的总称"。
通常地理学中所谓的地理环境与其看法不完全一致,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
我国相当多的地理学家(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家),将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地理环境的相对划分。
人文环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内涵和范围不断扩大。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是一个综合各自然要素的整体,相当于地球表层的范围。
但二者不是截然分开彼此孤立的,它们在空间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相互联系的,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随系统论的出现,一些地理学家开始将之用于研究理论地理学。
1963年,前苏联地理学家索恰瓦提出用地理系统的概念替代自然地理学中"地理壳"、"景观壳"等概念,70年代发表了《地理系统学说导论》,从系统论角度建立自然地理的研究体系。
80年代以后我国地理学家也十分重视用系统论思想研究地理学,提出了"自然地理系统"(牛文元,198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吴传钧,1979)等概念。
地理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
地理系统就其组织水平来看,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它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由众多子系统构成,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全球地理系统、区域地理系统、局地地理系统等。
将地理系统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反映了现代地理学对自身研究对象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五)地理系统系统思想是现代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整体性的一次飞跃。
随系统论的出现,地理学家们提出以地理系统的概念替代以前的"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等概念,先后提出"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
地理系统应当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系统;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
地理系统的特征:1、整体观点。
一切部分、要素都是一个系统,是由地球表层各部分有机结合的整体,各个孤立部分性质和活动方式的集合,简单相加不能形成高一级组织水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动态观点。
地理系统中一切有机体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生命不等于机器。
3、等级观点。
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具有层次性。
三、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的研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球的表层系统,始终都紧密围绕着人类与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相互关系问题而形成、发展的,逐渐形成了为人类服务的、人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关系研究的核心。
1. 地理学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变化过程;2. 二十世纪以来不同时期地理学的中心任务有所变化,可是虽然这些中心任务名称和具体内容有较大差别,但始终未脱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3.地理学的研究地球表层空间系统,是从空间的视角、是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的,这就形成了地理学研究的"空间视角"与"环境视角"(或生态视角)1、基本概念的分析⑴人地关系中的"人"--------即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地域空间内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
⑵人地关系中的"地"-------是指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⑶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⑷地域系统--------是分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系统。
地域结构和地域过程的整合,即为地域系统。
⑸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
(吴传钧)第二节地理学的性质与科学体系一、地理学的性质长期以来,科学被习惯地分成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一般科学面对这种分类都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每种科学,要么是自然科学,要么是社会科学,相互不可逾越。
这种划分的根源在于二元论的科学观,即自然现象有自然现象的规律,社会现象有社会现象的规律,两者之间没有综合的整体的规律。
这种科学观给地理学的发展带来严重障碍。
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苏联地理学曾普遍认为地理学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甚至于有的学者干脆认为经济地理学不属于地理学,而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
这种认识破坏了地理学的整体性,阻碍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60年代以后,科学在继续分化的同时,综合的趋势日趋明显。
地理系统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人文内容也包括自然内容,地理学所要研究的不是这两个方面的机械组合,而是作为系统的整体联系与规律。
因此它既不单纯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而具有综合性,是两种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二、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地理学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
(一)传统地理学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平面的。
一般地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区域地理学、系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二)现代地理学科学体系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重视地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二是重视应用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三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地理技术迅速发展。
按照对地理科学大科学性质的理解,现代地理科学分三个层次。
1.基础理论层次,又分三个亚层次:(1)理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学的方法论、认识论。
是关于研究地理学思想的。
地理哲学、地理学思想史、地理科学学等。
(2)地球表层学:是以地球表层物质体系的整体规律为对象,关于地球表面规律的更高层次的综合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