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

合集下载

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

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
( ) 三 区位 与 交通 。
二 、 皖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 “ 的优势
通 过 对 “ 江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 转移 示 范 区” 皖 的调 查 和分 析 ,
本 文认 为其 优 势 主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个 方 面 :
( ) 业 基础 。 一 产
1 区位 优 越 。安 徽 省位 于 华 东地 区 , 于 中部 省 份 , 着 、 南 事变 遗 址 、 四军 军 部 旧址 ; 安 的 宣 新 六 20 0 9年 1 , 月 国务 院 正 式批 准 安 徽省 政 府 《 于 设立 皖 江 大 别 山等 。 文化 旅 游方 面 包 括合 肥 的 包 公祠 、 关 逍遥 津 ; 湖 的 芜 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积 极 推 进 泛 长 三 角 区域 合 作 的 请 黄 盖墓 : 马鞍 山的太 白楼 、 白墓 等 。 太
县 ( 、 ) 0 8 , 区域 面 积 76万 平方 公 里 , 口 3 5 生产总值为 10 2 亿元, 市 区 。2 0 年 该 . 人 08 05 . 9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 1.%, 29
万人, 国内 生产 总值 5 1 亿元 , 别 占安徽 省 总量 的 5 %、5 88 分 4 4 % 增 幅 比上 年提 高 0 . 百 分点 。比全 国 高 42个 百 分点 。2 0 2个 . 05 和 6 %。其 政 治 、 济方 面 的重要 地 位 由此可 见 。 6 经 年 — — 2 o 年 ,皖 江 城 市 带 实 际 利 用 外 资额 年 均 增 速 达 到 o8 4 %, 别 比全 国 、 三角 、 3 分 长 中部地 区 高 2 . 2 . 78 %、5 %和 1. 4 54 %。
“ 皖江 城 市 带承 接 产业 转 移 示范 区 ” 国 家首 个 以“ 业 转 积 达到 6 3 公 顷 , 中未利 用 土地 总 计 7 . 是 产 3万 其 33 6万 公顷 , 占全 省 移” 为主 题 的 规划 区 , 安 徽省 首 个 跻身 国家 战略 层 面 的大 型 总 量 的 6 . %, 是 22 2 可开 发 利用 潜 力 大 。 () 动 力 。皖 江 城 市 带 2劳 区域 规 划 项 目。其 主要 依 托 为 皖 江城 市 带 , 安徽 省 内长 江 流 总 人 口 3 5 , 动力 资 源丰 富、 本 相 对较 低 , 大量 的 熟 即 0 8万 劳 成 有 域 附近 地 区 , 括合 肥 ( 会 )芜 湖 、 鞍 山 、 包 省 、 马 铜陵 、 庆 、 州 、 练 产业 工 人 , 安 池 劳动 力平 均 成 本只 相 当于 沿 海地 区 劳 动 力成 本 的 巢湖 、 州 、 城 九 市 , 滁 宣 以及 六 安 市 的金 安 区和 舒城 县 , 5 共 9个 二 分之 一 至三 分之 一 。 () 3 资本 。据 统计 ,0 9年安 徽 省 国 内 2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水利规划最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水利规划最终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市水利专项规划工程编号:2010232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2010年9月“未加盖院勘察设计文件图纸专用章者对外无效”前言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长江,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因湖得名。

现辖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县和居巢区。

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2009年末总人口456.8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2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880元。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巢湖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五个县(区)均被列入全国粮棉生产大县,并先后进入全国粮、油百强县行列。

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基本形成建材、机械、纺织、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拥有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并在省内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的骨干企业。

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综合配套功能明显增强,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称号。

根据2010年初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规划》,巢湖市为示范区十大城市之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巢湖集中区建设的基本定位是“三基地一新城”,即:建设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

充分发挥我市临江通海、要素供应充足和生产成本低廉等优势,积极承接化工、电工器材、汽车配件、造船、农副产品加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巢湖集中区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加工制造业新兴成长区和集聚地。

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煤化工基地。

以上海华谊安徽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基地为依托,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以煤直接气化为龙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基地,同时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化工企业,进一步延伸煤化工后续产品,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型煤化工基地。

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的中转物流基地。

依托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开发,以大运量工业项目建设为主,构建立体综合交通平台,重点建设无为二坝、和县郑蒲等综合性港区,将巢湖集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物流基地。

从“微笑曲线”理论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策略

从“微笑曲线”理论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策略
我省 皖江城 市带 承接 产业 转移 示范 区科 学承接 产业 转移 , 提高 产 业转 移质 量 和效 益 , 更 好 地 发挥 “ 示 范
长期 以来 , 皖江 城市 带经 济发 展较 落后 , 产 业基
础较 薄弱 , 发展 观念 也较 落后 . 缺 乏对 产 品研 发 的重
视 和投入 , 致使 产 品研发 和设 计水 平低 , 品牌创 建 和
通化 师范 学院 学报 ( 人 文社 会科 学 ) 施正 荣 先生 认 为 ,在 当今 世 界 的产业 链 中 , 研 发、 制造 、 营销各 环 节 的附加值 呈两端 高 中间低 的形
态, 即研发 和 营销环 节附加 值 高 , 而制 造加 工环 节 附 加值 低 , 基 本呈 “ V ” 形 状态 。
征 着产业 价值 链 的上游 , 产 品附加 值逐 渐上 升 。 因此
其 利润 空 间很 大 ; 在抛 物线 的右侧 , 即产业 价值链 的 下游 , 随 着 营销 渠道 的 建立 , 品牌 推 广 的成 功 , 产 品 附加值 会逐 渐上 升 , 利 润空 间相 应也很 可 观 。 处 于抛 物 线 中间底 端 的 , 是产 业价值 链 的 中游 , 产 品技 术含 量低 , 附加值 也低 , 相 应 的利 润也 很少[ 2 1 。因此 , 施正 荣 认为 : 在 经济全 球 化 的条 件下 , 企业 只有 不断 创新
区”大多 数企 业 营销观 念 比较落 后 。市场 开发 不 积
极, 思 想较 保 守 ; 品牌 意 识 缺 乏 , 产 品 宣传 和 服 务 不 到位; 中小企 业缺 乏长期 战 略规划 , 小 农经 济意 识 比 较强, 小 富 即安 , 有 饭 吃就行 。与东部 经 济发 达地 区

扶贫开发战略指导思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扶贫开发战略指导思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

扶贫开发战略指导思想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与战略定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和产业转移不断推进。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受国外市场需求减弱和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的影响,迫切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升级。

皖江城市带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重要节点。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缺乏政策和规划引导,产业集群式、集约式转移不足,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有待创新,区域联动推进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等。

二、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中心,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区域资源、提高使用效率、遏制生态恶化、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根据皖江各城市发展潜力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牢牢把握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承载能力,科学承接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环境。

通过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主导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成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三、战略定位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定位和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要求,将皖江城市带打造成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

(一)中西部地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坚持产业承接与科学发展相结合。

加强思想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基础设施和能源保障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先走一步、快进一拍,成为发展的表率、崛起的先锋、统筹的示范,在推动安徽跨越式发展中发挥脊梁作用,带动和促进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奋力崛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基础设施规划的通知

0 千两 支” 内河航 道骨 架体 系基 本形 成 , 西 50千伏 皖电 东送 通 道 ,皖江 南北 电 网 以芜湖港 、马 鞍 山港 、安 庆 港 、合 肥 港 主 有序相连 。到 20 0 9年底 ,示 范 区拥有 5 0 0

要 港 口和铜 陵 港 、池 州 港 、巢 湖港 、滁 州 千 伏 变 电 站 1 O座 ,变 电 容 量 占 全 省 的
综合 交通 运输 网络 日趋完善 九 江城 际 铁路 前 期 工作 进展 顺 利 ,铁 路 跨
公路 运输 网络 基 本建 立。公 路 建设 迈 越式发 展的序幕全面拉开 。
, —— '
《 安徽省人 民政 府公报 》2 1 0 1年笫 8号
水运条件 明显 改善 。合 裕 航 道 部 分航 区拥有统 调 电厂 2 5座 ,总装 机 14 . 2 0 5万 段完 成疏 浚 改造 ,合肥 港 综 合码 头 、巢 湖 千瓦 ,装机 容量 占全 省 的 4 .% ,其 中火 37 O3 J 0. 港巢城 港 区一 期工 程 竣工 使 用 ,合 裕 航 道 电装机 14 . 万 千瓦 ,水 电装 机 10 1万

标准 。 铁路 客 货 运 网络 加 快 形 成 。京 沪 等 9
条干线铁 路 和合 宁 等 2条快 速 客运 专 线 投
入运 营 ,区域 间铁 路 客 货运 输 交流 能 力 大
第一 章
建设基础
幅提高 ;京 沪 高速 铁 路 ,合蚌 、合 福 客 运
近年来 ,示 范 区基 础设 施 建设 步 伐 不 专线 、宁安城 际铁 路 、阜 六铁 路 、宁西 铁
各 市 、县人 民政府 ,省政 府各部 门 、各直 属机构 :
发给你们 ,请认 真组织 实施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要说明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要说明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3、第一次将滁州的优势产业纳入国家重点支 持领域 装备制造业领域 原材料产业领域 轻纺产业领域 高技术产业领域 现代服务业领域 现代农业领域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4、第一次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 5大支持方面:城镇化 ,园区建设 ,交通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 。 5类政策领域 :投资政策 ,财税政策 ,金 融政策 ,土地政策 ,对外开放政策 。
• • • •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坚定不移地融入南京都市圈
• 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科教、文化等都市资源 • 更加注重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形成良性竞争, 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 • 建设南京都市圈后花园 • 超越南京都市圈,以上海为核心,以整个长三角、 闽三角为重点,放眼全国。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 • • • • 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 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 世界知名品牌
Hale Waihona Puke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3、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总的是四个方面的指标,共16项,主要三项: • 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 • 人均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 城镇化率达到55%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二)规划所体现的滁州亮点 1、第一次把滁州全境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第一 次进入安徽开发开放战略
回顾以往的安徽发展战略,特别是区域开发开放战 略,滁州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上世纪90年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 。
二、规划的主要亮点 2、第一次对滁州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 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和“重要一翼”。 先进制造业基地。 现代服务业基地。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2010年2月1日)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进度(一)目标分解。

《示范区规划》提出了16项主要指标。

结合实际,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项指标,并预测了2015年目标值,这22项指标构成实施《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表。

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选择可以分解的指标,分解下达到示范区各市、县(市、区,下同),作为落实工作任务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对无法分解到市的目标,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也要纳入工作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努力实现目标。

(二)进度妥求。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

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

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

到2015年,《示范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良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 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 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成员市:9 个。

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 市组成。

数据:面积5.6 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 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 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 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 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

“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

“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

“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

2006 年8 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 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安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摘要: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和实施,为安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

从城市规划的视角,提出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工作一些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建议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长怀向海之心的皖江龙翘首起浪,即将巨龙腾飞。

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九个城市之一,安庆作为安徽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产业组团之一、六大交通枢纽之一的地位在规划中得以明确体现,石油化工、轻工纺织、装备和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和新材料、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得以进一步确定和显现。

随着示范区规划实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安庆已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重要功能区。

做为人口大市和资源大市,安庆市辖一市七县三区,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611万人,具有区位、资源、产业、文化和教育、市场、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发展优势,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在看到良好的发展态势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制约快速发展中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加以解决,促进安庆更快更好的发展。

从城乡规划的角度看,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差距和弱势,表现在:一、对外立体交通格局尚需完善。

安庆市境内有国家高速公路3条,省高速公路1条,水运方面,安庆港辖区长江岸线总长247公里,天柱山机场正常开通的航线有3条。

在经济发展进入铁路和航空港主导经济发展的阶段,各地都十分重视铁路和航空港建设。

铁路和航空港安庆只有运输形式,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多年来安庆交通通道密而不畅,而且一直没有快速通往长三角的交通运输体系,制约了与长三角的联系,影响了安庆的快速发展。

二、内部功能分区不尽合理影响市级经济和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形成若干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中心。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

题 的区域发 展振 兴规划 —— 《 皖江城 市带承 接产业 转
产业承接力 的研究则更少 。展宝卫 ( 2 0 0 6 ) 从吸引力、 鉴 别力 、 支 撑力 和发 展力 四大 能力 出发 构建 了包 含 8
个 定量 指标 、 1 2 个 定性 指标 的评价 指 标 体 系 , 通 过 层 次 分析 、 专 家打 分 的方 法 对一个 地 区 的产 业 承接力 进
低、 基础设施不完善、 劳动力素质低等 , 这些因素就表
现为产 业 承接力 。如 果 承接 地 的产 业 承 接 力不 高会 让转移 方 对该地 区 的产业 转 移 有 所 顾 虑 甚 至放 弃 产 业 转移 , 可 以说 产业 承接 力高 低是 能否 成功 实现 产业 转移 的一 个重要 因素 。 从 目前 针对 我 国地 区产业 转移 的研 究进 展来 看 ,
2 0 0 3 ) ( 刘 嗣 明, 2 0 0 7 ) 、 企 业 的迁 移 成本 ( 俞 国琴 , 2 0 0 6 ) 、 地 方政 府行 政 干 预 等 ( 程必定 , 2 0 1 0 ) ; 从 产 业
承接地 角 度 来 看 , 制 约 因素 有 承 接 地 的 工 业 化 水 平
指标 。从 பைடு நூலகம்有 的研究 成果 来看 , 选取 的指标 绝大部 分 是总 量指标 , 而总量 指 标 不 能 很好 地 反 映 一个 地 区 , 特别 是一个 地 理范 围很大 的 区域 的真 实发 展水平 , 鉴 于此 , 有必 要将 总 量 指标 改 为 平 均指 标 。另 外 , 部 分
移示范区规划》 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 标志着皖江城市 带承 接产业 转移 示 范 区建 设 正式 上 升 到 国家 战 略 层
面。随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载体逐步成形 , 产 业综合配套能力得 到提升 , 但也面I 临 着诸多挑战, 特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议

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议
必 要 。 府 部 门 应 主 动 推 介 示 范 区 的 现 状 和 发 展 前 景 , 内 媒 政 省 体 要 加 大 对 示 范 区 的 推 介 , 示 范 区 的 城 市 也 应 当 积 极 打 造 城 市 广 告 ,通 过 多 层 次 全 方 位 的 舆 论 宣 传 努 力 扩 大 示 范 区 的 影
( ) 大示 范 区 的 宣传 力 度 五 加 示 范 区 的 长 远 发 展 离 不 开 资 金 支 持 , 这 就 需 要 更 多 的 企
皖江城市带 包括合肥 、 湖 、 鞍 山、 陵、 庆 、 州 、 芜 马 铜 安 池 巢 湖、 州 、 城九市 , 滁 宣 以及 六 安 市 的 金 安 区 和舒 城 县 , 5 共 9个 县
持 ; 力 推 进 企 业 与 高校 及 科 研 院 所 的 合 作 , 建 共 同的 研 发平 大 创
皖 江 城 市 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是 安 徽 发 展 的重 大 机 遇 和 挑 战 , 给 安 徽带 来 了梦 寐 以求 的 宝 贵 机 遇 ,示 范 区城 市 应 充 分 发 挥 自 身 优 势 , 动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 极 推 动 转 型升 级 , 断探 索 科 学 主 积 不 发 展 的 新 途 径 , 力 构 建 区 域 分 工 合 作 、 动 发展 的 新 格 局 , 努 互 率 先 实 现 中 部 崛起 ,早 日把 示 范 区 打 造 成 为 促进 中部 崛起 的重 要 增 长 极 , 安徽 加 速 崛 起 进程 注 入 更 加 强 大 的动 力 。 为
行 , 快 农 村 信 用 合 作 社 的改 造 ; 大 直 接融 资 比重 , 励 中小 加 扩 鼓
( ) 理 规 划 土地 使 用 六 合 安 徽 是传 统 的农 业 大 省 , 地 面 积相 对 较 为 充裕 。 是 随着 耕 但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探讨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探讨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探讨摘要:皖江城市带顺应当前产业转移的发展要求,其所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承接载体初具规模,步伐明显加快,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与此同时,受产业转移区域粘性、配套产业体系优势不足、产业承接园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等因素制约,产业承接面临诸多问题。

为加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充分发掘比较优势,打造产业特色,构筑产业集群化;加快承接园区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完善配套软环境。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长三角;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寻找比较优势、拓展消费市场,将部分或全部的产品生产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而发生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过程。

在推动中西部崛起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安徽省结合自身的物流和成本优势、资源和市场优势、政策和产业优势等一系列组合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出了构建皖江城市带的战略构想。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称《规划》),该规划是迄今为止我国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振兴规划。

皖江城市带以芜马巢(江北产业集中区)、安池铜(江南产业集中区)两大核心并依托10大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整个皖江示范区的建设找寻突破口和着力点,肩负起推进中西部崛起而探索创新产业承接模式的重任。

一、皖江城市带建设现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三保”方针。

安徽省凭借自身独有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扎实的传统产业基础,无疑成为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承接点。

皖江城市带自古就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体系,自建设以来,其所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承接载体初具规模,步伐明显加快,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一) 承接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0.01.20•【文号】发改地区[2010]97号•【施行日期】2010.0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9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 5号)精神,现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

加快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全国范围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请安徽省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密切与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要继续加强与安徽省的合作,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深化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结合《规划》的实施,引导和支持本地产业向示范区有序转移,加快推进自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平 ,为 示 范 区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提 供 技 能 型 人
成 多途 径多 形式 实现工 学结合 的局面 ,推 动 “ 企 一 体 ” 改 革 取 得 明显 进 展 。 校
创 新 职业 教 育 运 行 机 制 ,完 善 职 业 教
才保 障 ,为全省职业教育发展 作 出改革 创 新示范 。
为贯彻落实 《 国务 院关 于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示 范区规划 的批 复》 ( 函 国
[ 00 2 1 ]5号 ) 《 、 中共安 徽省 委 、安徽 省 人 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 接产业转移示
教育 发 展 迅 速 。20 09年 末 ,示 范 区有 中
等 职 业 学 校 37所 ( 中 技 工 学 校 6 4 其 3 所) 、在校 生 5 . 6 6万人 ( 中技 工 学 校 其 62万人 ) . ,分别 占全省 的 5 % 、5 . % ; 5 91
力 度 ,在办学 机制 、校企合作 、人才 培养 模 式 、终 身 教 育 体 系 建 设 等 方 面 先 行 先
示 范 区 中等 职 业 教 育 年 招 生 规 模 达 到 2 0万 人 左 右 ,在 校 生 规 模 保 持 在 5 0万 人 以上 ,高 中阶 段 教 育 职普 规 模 大 体 相 当 。
领 、就业 为 导 向 、素 质 为 基 础 、能 力 为 本 位 ,动 态 更 新 专业 、课 程 和 教 材 ,基 本 形
(0 8 2 1 年 ) ,围绕示范 区承 接 产业 20 - 0 2 》
发 展 对 高 素 质 劳 动 者 和 技 能 型 人 才 的 需 求 ,保证 事业 规模 、调整 内部结 构 、强 化 基 础 能 力 、深 化 教 产 合 作 、提 升 服 务 水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一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安庆、池州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规划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提出了到2015年的发展目标:一是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稳固,非农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三是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市场体系、体制机制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四是公共服务日趋完善。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五是人居环境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规划还对2020年的目标进行了展望,到那时,皖江城市带将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住机遇促发展:产业承接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明确了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

重点从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提升原材料产业,加速壮大轻纺产业,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与长三角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提出了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指出了区域产业承接的重点和方向,指导性较强;明确了各产业基地(集群)的建设内容,重点突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论文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发展论文

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摘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是安徽省首个跻身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型区域规划项目。

其相关研究可以促进安徽省及中部地区甚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立足于此,介绍区域概况,在分析各方面优势的基础上,探讨本区域的产业发展。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优势发展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概况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安徽省政府《关于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请示》。

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编制、修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于2009年底正式出台。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是安徽省首个跻身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型区域规划项目。

其主要依托为皖江城市带,即安徽省内长江流域附近地区,包括合肥(省会)、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

2008年,该区域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5818亿元,分别占安徽省总量的54%、45%和66%。

其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通过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调查和分析,本文认为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基础。

1、产业部门齐全。

农业方面,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农业基础扎实,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工业方面,皖江城市带已形成包含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在内的完整工业体系,拥有马钢、铜陵有色、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大型工业企业;服务业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餐饮业、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等发展迅速。

2、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2009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为10052.9亿,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495.6亿、4902.8亿、3654.5亿,结构比例为14.9∶48.8∶36.3,增长率分别为5%、16.8%、11.1%。

产业承接集中区快速发展路径探析——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研究

产业承接集中区快速发展路径探析——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研究
NO .23。 O1 2 0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 rd d s y d r ui s T aeI ut n s n r
21 0 9年第 2 期 3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快 速 发 展路 径 探析
基 于皖 江城 市 带 承接 产 业 转移 示 范 区 的发 展研 究
王 磊
( 南 大 学 经 济 管理 学 院 , 庆 4 0 t ) 西 重 0 7 5

要 : 快 推 进 皖 江城 市带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建 设 的 关 键 在 于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的 先 行 快 速 发 展 。 从 分 析 皖 江 城 加
市 带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的 基 础 条 件 入 手 , 合 实 际 , 提 出一 条 加 快 推 进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建 设 与 发 展 的 新 型 路 径 : 先 进 的 结 试 用
理 念进 行 科 学规 划 , 持 推 进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个 核 心 和 三 根 支 柱 ” 发 展 模 式 , 可 持 续 发 展 道 路 , 设 生 态 产 业 承 接 坚 一 的 走 建
集 中 区。
关 键 词 : 业 承 接 ; 中 区 ; 速 发 展 ; 径 ; 态 产 集 快 路 生
1 导 言
拥 芜 沿 3 8国道 等 多 条 高 速 公 路 , 成 了 形 范 区 的建 设 便 开 始 拉 开 帷 幕 。 产 业 承 接 园 区 作 为 皖 江 城 市 里 , 有 合 宁 、 宣 、 江 、 1 四 高 与 另 带 承 接 国 际 国 内尤 其 是 长 三 角 地 区 产 业 转 移 的 重 要 载 体 , “ 纵 三 横 ” 速 公 路 骨 架 网 , 长 三 角 的 接 口有 六 个 , 有 0 拥 沿 宣 对 于 整 个 示 范 区 的 建 设 与 发 展 具 有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 承 在 建 高 速 公 路 约 5 0公 里 ; 有 京 沪 、 江 、 杭 以 及 铜 九 是 皖 4 0公 里 , 占 接 产 业 转 移 的 主 体 。规 划 建 设 的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是 产 业 承 等 多 条 干 线 铁 路 ; 江 城 市 带 航 道 总 里 程 为 4 4 8 20 皖 接 园 区 最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产 业 承 接 园 区 的 核 心 发 展 区 域 。 全 省 航 道 总 里 程 的 6 ,0 8年 , 江 城 市 带 各 港 口共 完 是 .1 占 2 产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的 发 展 速 度 直 接 影 响 到 整 个 产 业 承 接 园 区 成 港 口吞 吐 量 2 4 9亿 吨 , 全 省 港 口 总 吞 吐 量 的 9 。 城 的 发 展 进 程 , 至 影 响 到 整 个 示 范 区 的 总 体 发 展 目标 能 否 随 着 快 速 客 运 铁 路 、 际 铁 路 以 及 跨 长 江 通 道 和 疏 港 道 路 以 机 产 按 期 实 现 。 目前 , 徽 省 委 省 政 府 已 经 出 台 了 《 江 城 市 带 的 建 设 , 场 布 局 的 建 设 与 完 善 , 业 承 接 集 中 区 的 综 合 交 安 皖 通 网 络 体 系 将 会 更 加 完 善 , 对 接 长 三 角 、 接 产 业 转 移 中 在 承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示 范 区 规 划 》 实 施 方 案 , 案 在 加 强 开 发 园 的 方 两 给 区建 设 中 着 重 强 调 要 编 制 实 施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集 中 区 的 建 设 的作 用 将 更 加 突 出 。另 外 , 处 集 中 区 在 园 区 道 路 、 排 水 污 能 总 体 规 划 和 起 步 区 详 细 规 划 , 且 于 今 年 5月 份 在 芜 ( ) 系 统 、 水 处 理 、 源 供 应 等 配 套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方 面 也 取 得 并 湖 这 马 ( 山) 湖) 鞍 巢( 和安( 池 ( 铜 ( ) 庆) 州) 陵 两处 省 直管 产业 承 了 长 足 的 进 步 , 些 都 为 集 中 区 的 加 快 发 展 奠 定 了基 础 。 . 接 集 中 区 分 别 设 立 了 省 直 建 园 区 和 市 直 建 园 区 , 是 当 前 2 2 经 济 基 础 分 析 但

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

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意见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通信管理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 5号)精神,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集聚发展,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以下意见:一、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发挥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的综合优势,强化规划指导,深化部省合作,加强自主创新,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髙起点承接产业转移,高层次推进示范区建设,提升皖江城市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经验和示范。

二、支持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一)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节能降耗减排1.推进技术创新。

支持示范区内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活动。

支持示范区内企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

加快推进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开展大型产学研用对接活动。

支持部属院校与示范区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开放实验室,组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鼓励和支持部属院校在示范区发展髙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示范区设置急需专业,定向培养专门人才;支持部直属科研单位在示范区设立分院分所。

2.加强质量和标准化管理。

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部省标准化互动机制。

支持和指导示范区企业加强工业产品自主品牌建设,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指导示范区开展工业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开展“提髙工业产品质量示范”试点和推广;支持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解读徐涛松,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胡小兰,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程师一、国家战略出台的背景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起,我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的实施成效明显。

东部增强紧迫感,打好“转方式”硬仗中部培育新增长点东北让“共和国长子”成为“共和国脊梁”西部保护生态,不破坏心中的美丽神话一年多以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央密集出台了13个区域发展规划或指导性文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产业跨区域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周边国家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快经济转型,推动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内需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在实施扩大内需、落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的强力推动下,承接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黄金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区位优势明显;与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产业分工互补,合作基础较好;自主创新特色鲜明,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矿产、土地、水、劳动力资源丰富,长江岸线条件优越,承载空间较大;综合商务成本低,生态环境优良,宜业宜居。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着力推进皖江开发开放,加快推进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为设立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规划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探索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探索产业合理布局、要素优化配置、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节约集约发展、推动节能减排等方面探索新的路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试验示范,发挥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

第二,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设立示范区,实施重点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这一区域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步伐。

同时,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新格局。

第三,有利于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

安徽一直在探索和寻找皖江开发开放的路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委、省政府就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的重大决策,提出实施“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的总体战略。

进入新世纪,安徽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明确了东向发展战略,皖江地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本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开启之际,设立示范区,标志着国家关于皖江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与安徽的长期追求实现了历史性契合,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安徽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第四,有利于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通过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产业区际合理分工,推动区域间良性互动,稳定扩大就业,激发内需潜能,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夯实全国可持续发展。

在指导思想上,重点突出了“六个着力”,即: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规划》明确了示范区发展的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规划》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创新承接模式和发挥示范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结合起来。

《规划》以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系统整合皖江城市带各市空间与产业资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从整体发展战略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二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打造承接载体结合起来。

《规划》着眼于皖江城市带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打造产业承接载体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推进现有开发园区转型升级的基础上,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

同时,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方式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示范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战略投资者和中央直属企业采取建设园中园、托管园区和共管园的方式合作共建开发园区,鼓励示范区内有条件的市、县突破行政区划界限,跨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园区,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规划》始终突出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承接这个主题,按照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的要求,明确产业承接重点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升级,提升主导产业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与自主创新相融合,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增强和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的过程。

四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规划》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节约集约资源的新举措,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的原则,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五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实现区域联动发展结合起来。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实现加速崛起的重点地区,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接近区域。

2008年,皖江城市带引进的省外资金占安徽全省的72%,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占55%以上,2009年更是超过六成。

《规划》突出强调要加强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全面合作,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不断拓展合作方式和领域,着力完善合作机制,构建示范区与长三角地区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快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同时引领和带动安徽其他地区发展,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六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开展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结合起来。

《规划》鼓励示范区大胆探索,赋予其在经济和社会管理相关领域改革、探索跨区域合作新途径等方面的先行先试权,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建立与沿海发达地区接轨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法制环境,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规划的实施“一、三、五”实施方案一年打基础。

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省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扎实推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示范区宣传推介深入开展,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引进资金和项目明显高于上年,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

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

到2015年,《示范区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良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5%;城镇居民收入超过285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万元。

到2020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

五、承接产业集中区建设——规划最大亮点设立集中区目的是打造一个集约的平台,包括项目的、产业的、功能的、要素的多个方面的集中、集约和集成。

确立集中区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集中区的条件要优中选优,二是集中区的位置要合理布局,三是集中区的效应要着眼于示范。

重点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形成一批特色园区和榜样园区。

皖江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布局依托马鞍山市、芜湖市,利用皖江北岸深水岸线资源优势,重点在巢湖市无为县、和县沿江一带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主要承接新型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推动产业协作、共同发展。

依托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利用皖江沿岸承载空间大的优势,在长江沿岸共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主要承接有色金属深加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促进产业合作、联动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和要素,加快构筑各类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把集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以临港工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跨江联动和区域合作发展先行区。

集中区“二区八园”布局方案主要形成芜马巢集中区,包括四个园区:指省直管沈巷园区、巢湖园区、芜湖园区、马鞍山园区、安池铜集中区,包括四个园区:省直管梅龙园区、江北产业园区、池州园区、安庆园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