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同步练习1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填空题(共4题)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答案】yìpānchènyèmǐnzú难度:中等知识点:字音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答案】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评卷人得分【答案】(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

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3)①引出对象,可译为“向”②在③表示比较④动词后缀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4.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二、语言表达(共1题)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案】(1)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

(2)利:认为……有利可图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仲永》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

《伤仲永》同步练习-word文档资料

《伤仲永》同步练习1、在下面各句横线上补上原句省略的成分。

⑴ 明道中,____从先人还家,____于舅家见之,________十二三矣。

⑵ ______借旁近与之,_______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你能一眼看出下列加粗词语中谁的用法“与众不同”吗?()A、父利其然也B、稍稍宾客其父C、不能称前时之闻也D、一狼洞其中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B、忽啼求之C、余闻之也久D、或以钱币乞之4、火眼金睛!下面句子谁被翻译错了?选出来()A、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译:又过了七年,我回到扬州,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B、余闻之也久译: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了。

C、稍稍宾客其父译:渐渐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D、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5、做个小翻译!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粗的词的意思。

⑴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⑵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⑶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仔细阅读下列选段,完成练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练习题附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附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1.文学常识:①本文选自《》。

作者是(朝代)。

他字,晚年号,是杰出的家、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宋朝的。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②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皆有可观者③其文理..古义:今义:宾客其父④稍稍..古义:今义:⑤世.隶耕古义:今义:⑥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4. 词类活用。

其父:。

①稍稍宾客..②父利.其然也:。

③邑人奇.之:。

④父异.焉:。

⑤伤.仲永:。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词语解释。

6.语句翻译。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泯然众人矣。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7)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8)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伤”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伤”?请简要分析。

(9)《伤仲永》能给我们什么启示?(10)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伤仲永练习题参考答案1.文学常识:①《临川先生文集》北宋(朝代)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语文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下《伤仲永》同步练习1

(语文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下《伤仲永》同步练习1

《伤仲永》同步练习1一、预习导航(一)字词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___环谒.___不能称.___扳.___世隶.耕___mǐn然___或以钱币qǐ之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⑴世隶.耕_____⑵未尝.识书具_____⑶即书.诗四句_____⑷收.族为意_____⑸宾客..其父_____⑹余.闻之_____⑺令.作诗_____⑻称.前时之闻_____⑼泯.然众人矣_____⑽固.众人_____(二)资料积累①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②本文是一篇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③补充课文注释词语解释1、“养.父母”: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4、“从.先人还家”:跟从。

5、“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6、“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众:普通。

7、“如此之贤.也”:才能。

8、“且.为众人”:尚且。

9、“固.众人”:本来。

用法特殊的词1、“即书.诗四句”:写。

名词活用为动词。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

名词活用为状语。

3、“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特殊句式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二、课堂互动(一)自主研讨1、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二)语言品味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2.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②指物作诗立就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④或以钱币乞之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还有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我们今天所读的教材没有删,你认为删了好还是没删好?为什么?2.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实践拓展】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同步练习(一)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 同步练习(一)新人教版

伤仲永同步练习(一)一、基础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邑人( ) 环谒( ) 泯然( ) 称前时之闻( )2.解释加线字词。

未尝识书具:稍稍宾客其父:受之天:卒之为众人:3.辨别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①其诗以养父母……()①忽啼求之()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借旁近与之()③父利其然也()②借一乡秀才观之()(1)(2)④其受之天也()③以钱币乞之()⑤如此其贤也()④余闻之也久()⑥彼其受之天也()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①环谒于邑人()⑥受之天也()②于舅家见之()(3)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点词的意思(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余闻之也/久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父利其然/也6.本文选自《》,作者,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二、能力提高:课文阅读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现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类。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__________通__________,音为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或以钱币乞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环谒于邑人:有可观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仲永生/五年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与例句中加线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忽啼求之A.传一乡秀才观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5.翻译下列句子。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语文 《伤仲永》标准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语文 《伤仲永》标准化同步练习

《伤仲永》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 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还家()..皆有可观者()④从先人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不能称.()前时之闻③泯.()然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附:参考答案1.①曾经②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③文采和道理④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①pān yè②chèn ③mǐn3.①自己的②他的③他的④他的⑤这种4.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5.C二、类文阅读颜之推教子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鉴赏要点本文与课文中的父亲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对比读之,我们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问题探究1.“我”与那位士大夫看问题有何不同?2.文中的父亲与仲永的父亲有何相同之处?附:参考答案1.教育观念不同,士大夫以子为奴,反以为乐,“我”致卿相也不愿为。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同步练习1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同步练习1

伤仲永练习【课文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4、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5、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6、了解本文的作者王安石。

【课文学习指导】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父异.焉即书.诗四句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卒.之为众人固.众人4、初步阅读课文;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请根据下面的划分;归纳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第二部分( 3 自然段)议论:2、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4、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语文版七上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

语文版七上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伤仲永》同步练习一、阅读《伤仲永》回答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2、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3、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4、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答:()A、传/一乡秀才/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传一/乡秀/才观之D、传/一乡秀/才观之⑵余闻之也久答:()A、余/闻之/也久B、余闻/之也久C、余闻/之也/久D、余闻之也/久5、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河北省西八里中学语文 《伤仲永》同步练习(一) (人教新课标版七下)

河北省西八里中学语文 《伤仲永》同步练习(一) (人教新课标版七下)

《伤仲永》同步练习(一)【感知·领悟】细读《伤仲永》,然后回答问题。

一、试按下列提示在“__”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伤仲永》这篇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部分包括两段,第一段写______。

第一段又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至__句)写________;第二层(__句至__句)写__________。

第二段写___________。

第二段也分为两层,第一层(首句至__)写_______;第二层(__句至__句)写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议论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王子曰”至“__”)写__________;第二层(“__”至文末)写_____。

二、本文就事说理,通过___的故事,说明了____和_____的关系,强调了______________。

【质疑·探究】一、细读《伤仲永》第一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2、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二、细读《伤仲永》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3、少年时期的方仲永发生了哪些变化?成年以后又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细读《伤仲永》第三自然段,然后回答总题。

5、此段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6、此段中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_____,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______。

至此作者认为在____和______的两个因素中,______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7、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

【品味·赏析】本文在写作方法上颇具匠心,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

请你边品读课文,边在下面“__”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内容预览:5.伤仲永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不能称()前时之闻③泯()然众人矣④得为众人而已耶()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未尝识书具________②收族为意__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⑤从先人还家________⑥仲永之通悟________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①稍稍宾客其父“稍稍”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②或以钱币乞之“或”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得为众人而已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9.文学常识填空《伤仲永》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朝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二、课内阅读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0.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方面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探究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伤仲永》同步练习一、阅读《伤仲永》回答下列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长生五年,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亲母亲,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大家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大家,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这样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大家;今夫不受之天,固大家,又不受之人,得为大家而已耶?1、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穿而有条有理,详略有致而构造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亮。

请仔细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 " ”到" ”详写仲永才华极盛。

⑵从 " ”到" ”略写仲永才华枯竭。

⑶从 " ”到" ”略写仲永才华衰败的原由。

第1页/共4页2、先按要求摘句填空,而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并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 ”。

⑴ 从上边能够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 、天资聪颖B、平凡无奇C、日趋衰败 D 、日新月异⑵ 产生这类结果的原由是:()A 、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 D 、不使学3、文章的谈论部分,就事说理,表示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以为作者的才能观是如何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 、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B、一个人即便有很高的天分,假如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获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天生就有的,没有天分,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5.伤仲永【积累·感知】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传()___还()___识()___为()___()___()___()___()___三.给形似字注音组词谒()___泯()___悟()___稍()___葛()___岷()___晤()___俏()___揭()___抿()___捂()___销()___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世隶耕______2.未尝识书具______3.即书诗四句______4.收族为意______①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②指物作诗立就______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④或以钱币乞之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5.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6.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7.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8.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9.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____属于侧面描写的有____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 父异焉。

1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七.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还有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我们今天所读的教材没有删,你认为删了好还是没删好?为什么?2.结合社会现状和自身实际,请你思考: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实践·拓展】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

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二、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这一主题是如何体现的?)
答: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通过从仲永的才思敏捷到才思衰退的对比体现出来的。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同时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忽啼求之,“啼”字有什么作用?
答:“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5、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侧面描写)
答:"奇"是"对……感到好奇"的意思。

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
答:侧面描写
7、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8、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

答“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9、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写出了仲永的天资聪明,与后文形成对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更能突出伤这一主题。

10、"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体现了仲永的天资非凡,名声在外。

11、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12、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3、"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4、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5、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6、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7、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8、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9、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20、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21、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22、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3、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

——普列姆昌德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