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及传染病管理
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职业安全防护目的1、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健康。
2、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也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和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病人。
二、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实施标准预防,对于传染病患者,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职业安全防护措施(一)认真落实手卫生制度1、以下情况应及时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在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2、以下情况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1、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带手套;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脱手套后应及时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2、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4、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应穿隔离衣;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
5、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应穿防护服;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防护服。
6、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科。
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和医务处。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
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 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对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
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1.医护人员诊治、护理病人时衣帽轚齐,为保证无菌或防止交叉感染必须戴口罩。
2.为防止血液、污染液体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操作时必须进守操作规程,使用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镜、隔离衣等。
3.搬运救护外伤出血病人时除戴口罩、手套外还应穿防水隔离衣。
4.使用热力灭菌器、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灯时应注意防护,以免造成烧伤、灼伤等。
5.疑有特殊细菌、病毒感染者必须按有关传染病法进行隔离、防护、转院、运送、消毒。
6.医护人员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或消毒。
7.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隔离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消毒清洁双手。
8.临床医、护、技人员每年体检一次,检测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乙肝表而抗体阴性者应持化验结果到预防保健科接种乙肝疫苗。
9.实验室专职负贵HIV检测人员,每半年检查一次HIV血清抗体,发现HIV阳性立即报院感科,必要时转传染病医院诊治。
10.放射人员职业防护按国家相关政策执行。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雜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九、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XXXX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以下预防控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对诊疗护理传染性病人应按要求进行分级防护(1)一级防护1)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2)防护配备:白工作衣、工作裤、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3)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2)二级防护1)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病房的工作人员:医、护、技、工、勤;转运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司机。
2)着装要求: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
进入传染病区时穿隔离衣、戴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戴防护镜;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戴手套;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戴面罩;进入传染病房或病区穿鞋套。
(3)三级防护1)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2)防护要求: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必须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标准
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和血源性疾病的卫生管理标准一、在以下情况时小心防止外伤:当使用针头、刀片或其它锐器时,当操作后整理锐器时,当清洗使用后的器械时,当丢弃用后的针头时。
二、不得套上用过的针头,不得对用过的针头做任何处理,无论用手还是任何器具,不得将用过的针头指向身体的任何部位。
三、如果必须套上用过的针头,使用单手“上挑”的动作,或用专门持针头的器具。
不得用手从用过的注射器上取下针头,不得用手折断、毁坏、或处理用过的针头。
四、将用过的锐器放入防刺的容器内,此容器应尽量靠近操作的位置。
一、医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手卫生管理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二、医务人员应当加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三、各科室必须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措施提供必要条件。
重点部门必须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四、取消肥皂块洗手,改为洗手液洗手。
禁止将洗手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洗手液容器中或在洗手液中添加水。
洗手液和手消毒剂、干手纸巾等手卫生用品必须由医院统一购买,保证产品合格。
五、手消毒剂的包装和洗手后的干手物品(毛巾)或设施应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六、院感办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七、院感办负责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并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八、对不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及规范,手卫生监测不符合要求的医务人员要及时整改。
手卫生考核结果与医疗质量挂钩。
一、手卫生设施(一)一般洗手设施1、采用流动水洗手,医院的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2、采用洗手液洗手,取消肥皂洗手,禁止将洗手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洗手液容器中或在洗手液中添加水。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1、每年开展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相关防范措施、标准预防原则等,有效预防自身感染。
2、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视其具有感染性,接触这些物质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传播的隔离、空气传播的隔离和飞沫传播的隔离。
3、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工作帽、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专用防护鞋或使用护目镜、防护面罩),认真落实手卫生制度,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4、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
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防止锐器伤。
严格禁止针头回套操作,以防刺伤。
工作人员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储存、处置、消毒工作等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配备必须的防护用品,垃圾回收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和胶皮手套,穿工作服,回收物品后和下班前要注意清洁双手。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注射,防止其健康受到损害。
6、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清洁,完成操作或离开工作区域时及时摘手套并洗手。
实验室、手术室、产房等重点部门工作人员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
7、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应参加血源性传染疾病病人的直接诊疗工作,如须参加应戴双层手套。
8、重点科室(手术室、血透室、检验科、口腔科、胃镜室、消毒供应室等)人员应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并每年体检一次,体检时应将血源性疾病的免疫情况做为必检项目,同时重视自身的预防接种。
9、医院感染分级防护管理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一)基本防护(一级防护)(1)、适用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2)、防护配备:白大衣、戴工作帽和医用口罩。
医护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护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doc 医护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1.前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他们的健康与安全,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建议和应急预案。
2.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要求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的卫生法规和制度。
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职业卫生培训,了解相关职业病防护知识和技能。
医护人员应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接触前后应进行手卫生,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医院应提供清洁和卫生的工作环境,保证医护人员的工作场所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医院应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检查和设备维护,确保无害化处理并消除污染风险。
3.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建议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及时识别和处理职业卫生问题。
加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相关辅导和咨询服务。
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其质量和供应充足。
增加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在可能的情况下减少直接接触。
加强医护人员的卫生教育,提高其对感染病原体传播和预防的认识。
建立紧急响应和卫生事件管理机制,确保在危机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4.应急预案制定医护人员在突发事件或传染病暴发时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行动流程。
做好感染病例的隔离和治疗,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药物。
加大对患者和访客的监测力度,避免传播风险。
定期组织演练,提升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5.结论医护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所有相关人员应积极遵守相关要求和建议,并不断改进与完善职业卫生防护工作,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
注意:以上内容仅作为参考,具体制度的制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完善。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坚持按需实施个人防护的原则1.基本防护基本要求:适用对象:在医院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配备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工作裤、防护服(或隔离衣)、胶鞋(或鞋套)、工作帽、医用口罩、眼罩、一次性手套(或乳胶手套)、污物袋、快干消毒液等。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2、分级防护措施:一般防护:适用于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人员。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
一级防护:适用于初筛门诊、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发热留观室、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说明:(1)、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1表示应穿戴,2表示不需要穿戴,3表示根据工作需要穿戴,4表示为二级防护级别中,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条件,选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2)、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气管插管及相关操作、心肺复苏、支气管镜检、吸痰、咽拭子采样、尸检以及采用高速设备(如钻、锯、离心等)的操作。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换药等无菌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
3、穿戴防护用品的顺序:①手卫生→②戴帽子→③戴口罩→④穿防护服→⑤戴眼罩→○6穿胶鞋→○7戴手套脱防护用品顺序:○1脱第一层手套→○2摘眼罩→○3.脱防护服→○4.脱胶鞋→○5.脱一只手套→○6.摘口罩→○7.脱另一只手套→○8.摘帽子→○9.洗手消毒。
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防护制度及防护措施一、目的保护医务人员安全,防止发生医院感染二、适用范围全院各科室三、依据[1]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2] 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3] 卫生部:《隔离技术规范》.2009[4]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 480号四、内容(一)医务人员防护原则:医院应当根据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接触疑似传染病病人或临床确诊传染病病人和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包括:(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强调双向防护。
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或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二)医务人员分级防护:1、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二、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三、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四、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五、使用紫外线消毒时,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七、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入体内或皮肤粘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通知,为做好我院感染管理工作特做如下规定:。
1、药剂科购入的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加强索证管理。
2、各临床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每季做一次空气培养、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有登记记录。
每半年对紫外线辐射的强度进行监测。
各科使用的器械消毒液由药剂科统一配制,使用中的消毒液,应保持有效浓度。
3、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一次性用品用后科室进行毁形.4、定期对换药室、注射室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并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及传染病管理
其他防护工具的使用
医务人员在操作前要评估被体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 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具;
急诊科、外科等处理大出血患者时要考虑戴防水围裙, 气管插管和吸痰时则应戴护目镜和面罩;
妇产科护理人员辅助接生时应穿防水围裙,避免羊水喷 溅造成的污染;
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时应配戴铅衣、铅帽等。
23
感染性职业防护
遵照标准预防原则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24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病人使用的一种预防,将病人 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 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25
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或伤口必须 戴上手套
14
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
过敏反应 生殖系统毒性 骨髓抑制
15
二、我院职业暴露现状(2010年至今)
感染性职业暴露 放射性职业暴露 化学性职业暴露
其他职业暴露
16
感染性职业暴露
暴露的种类 肝炎暴露 梅毒暴露 未知暴露 正常暴露
例数 96 6 24 16
其中针刺伤114例,锐器伤10例,血源性暴露18例
47
传染病报告时限
甲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 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于2小时内通过网 络报告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规定须 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告
48
首诊负责制
对于发现的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例,首诊医生为疫情 责任报告人,严格按规定登记病员的基本信息,规范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 求及时报告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出现迟报、漏报现 象按千分制考核,造成疫情蔓延的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及传染病管理
沟通协作
建立相应的内部和外部协作组织, 对抗涉及多个机构和地区的传染 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基本原则
自我保护
防护措施要符合最新的职业安全标准,如戴口罩、 手套、护目镜、护甲等。防止污染衣物和皮肤。
传染源控制
对严格隔离和抗菌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做好技术 指导。住院治疗废物要单独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瑜伽可以安抚医护人员情绪,缓 解身体缺氧,增加内源性幸福。
放松让身心愉悦
热水洗浴缓解疲劳
放松身体,享受自然,善待自己, 让身心愉悦,提高人体的自然免 疫力。
热水洗浴是舒缓疲劳,消除压力 的多方面手段。泡澡期间可以放 松肌肉,增强心肺功能。
应急处置及危机管理
紧急预案
事先培训并制定专业的应急预案,以确保快速响应及准确有效的执行。
延迟感染链
早发现早隔离,减少传染源;不重感病人,事先 到他处医疗救治,避免相互污染造成重症。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 减少病人耐药性。慎用抗菌素,减少不正确使用 和过度使用。
常见的传染病类型及其防护要求
1
流行性感冒
尽量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防范呼吸道感染飞沫传播。
2
诺如病毒感染
患者隔离治疗,医护人员佩戴防护装备,医疗器械严格消毒。
3
可疑艾滋病病例
医疗机构员工应实施严格的消毒操作,避免采血针头刺伤、蚊虫叮咬、皮肤损伤。
个人防护措施
氧气治疗专用房间通 风装备
确保空气清新,流通,防止二 次污染。
隔离病人
独立床铺,独立用餐,使用独 立受压的病床,尽量避免在空 气流通的治疗区内实施止咳、 咳痰、氧疗、吸痰等治疗程序。
正确佩戴防护装备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性
05 个人防护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
传染病疫情期间的个人防护
总结词
在传染病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面临着 极高的感染风险,因此个人防护至关 重要。
详细描述
医护人员需佩戴N95口罩、护目镜、 手套、隔离衣等防护装备,并定期更 换。此外,应保持手卫生,避免直接 接触患者体液和血液。
手术室的个人防护
总结词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风险最高的区 域之一,因此医护人员的个人防 护措施必须严格。
总结词
护目镜和面罩可以保护医护人员的眼睛、面部和口鼻不受病原体污染。
详细描述
在可能接触到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或其他污染物时,医护人员需佩戴医用护目镜或面罩。选择合 适的护目镜或面罩,确保与脸部贴合紧密,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并妥善保管。
鞋套和防护服的使用
总结词
鞋套和防护服是保护医护人员脚部和全 身免受污染物污染的重要措施。
高风险科室的个人防护
总结词
高风险科室如呼吸科、感染科等,医护人员 需加强个人防护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详细描述
在高风险科室工作的人员应穿戴专门的防护 装备,如呼吸器、隔离衣等。同时,应定期
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状况良好。
谢谢聆听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在 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
要性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目录
•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的重要性 •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的主要措施 •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的培训和教育 • 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与维护 • 个人防护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
01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的重要性
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安全
01
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 一环,他们的健康和安全直接关 系到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医院的正 常运行。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第三条各级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切实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工作,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二、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三、职业安全分级防护第八条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2)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3)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4)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二标准预防的措施l、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2、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4、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5、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三医护人员的防护要求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中从事诊疗活动的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的医护人员和司机;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的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的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对传染病尸体进行解剖的医务人员;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应使用面罩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医院供应室担负着各临床科室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洁、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是医院无菌物品的供应站,也是污染物品的集中点;加强供应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和保证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显得十分重要;一、危害因素1、生物因素医疗用品在供应室进行去污、清洗、消毒和灭菌,再返回临床使用的循环程序中,频繁地接触病毒和细菌;污染物品的数量多、种类复杂,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这不仅仅是造成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也是危害供应室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之一;2、物理因素消毒灭菌时高压锅、排气扇等的噪声,可损伤人体的听神经,引起心血管系统等的生理变化;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可以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及皮肤红斑,它照射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也有损害;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发的热量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对健康造成影响;3、化学因素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化学消毒剂在应用时散发的气体,可污染供应室的工作环境;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直接接触人体时可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的损伤;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长期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的损害;另外对人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还可以引起接触性皮炎;4、锐利器械伤害在物品回收和清点的过程中,污染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工作人员的血液暴露,,有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5、环境因素供应室工作繁琐单调,消毒灭菌工作需付出较大的体力,人体容易疲劳,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每日把医院各处回收来的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重新分类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又造成了回收间环境的污染;二、防范措施1、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加强供应室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险性的认识,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强化护理人员消毒、灭菌和隔离及预防感染的意识,加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在回收的过程中, 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应室时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各种引流液的器械时,要求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2、建立医护人员健康档案供应室人员必须维护自身健康,不能患有急慢性传染病;每年定期进行健康查体两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3、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在操作中应戴手套,注意避免损伤,动作轻巧,避免碰撞,对金属器械应先分类,,采用持物钳持物;锐器必须放在利器容器内进行运输,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锐利器械,以免刺伤;一旦被利器刺伤,应立即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用碘酒、乙醇等消毒,必要时包扎;如被HIV、HBV等污染利器刺伤,应进行相应的接种及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严重刺伤,立即到外科处理;4、环境因素的防护安装排气扇,在制作敷料、棉球等,应戴口罩;5、化学消毒剂的防护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配置时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配备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既可以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了对身体的危害;定期通风,工作时应开排气扇,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强酸浸泡物品操作要小心谨慎,操作完毕用自来水充分冲洗所接触物品及区域;放酸位置需固定,切忌与其他溶液混放,容器表面要有明确标志;锐器伤的防范措施及处理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1、常见的锐器在医疗活动中,常见的锐器包括:手术刀片、注射针头、医用缝合针、安瓿碎片、玻璃及剪刀等一些锋利的医疗器械;2 、防范措施①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他人,以防不慎刺伤;操作完毕,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禁止双手回套针帽,防止刺伤自己的手;禁止用手去折弯或弄直针头;在为不合作患者做治疗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②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将用过的针头、刀片、缝针等及时处理,丢入合适的锐器盒内,不要将针头、刀片、缝针等丢在一般的垃圾桶内,以免刺伤保洁员;③严格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项操作规程,手术科室医护人员与锐器接触机会多,操作者要严格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做到忙而不乱,从而避免锐器刺伤自己或他人;当手要接触血液、体液或污染物品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特别是医务人员手上有伤口时必须戴手套操作,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处理血液污染的器械时均应戴手套进行,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④完善防护措施,接种乙肝疫苗,定期体检,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3、锐器伤后处理医务人员工作中不慎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伤时,应立即挤出伤口的血液,流水冲洗伤口,再用碘酒、酒精消毒,遇特殊感染手术中医务人员不慎刺伤,应立即进行临床处理和消毒;并在手伤后48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填写报表,在伤后72h内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体液时,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最迟不超过7天,1个月后再注射1次;可疑暴露于HCV感染血液、体液时,尽快于暴露后作HCV抗体检查;可疑暴露于HIV感染血液、体液时,即刻抽血检测HIV,3、6个月后复查,72小时越早越好内采用二联或三联药物治疗28天,并随访6个月;X光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一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通过职业教育,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二职业安全防护措施1、工作时尽量缩短接触X 线的时间以减少危害,定期脱离放射环境以减少射线的照射及积蓄;2、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与X射线管焦点或散射体的距离来减少其受照剂量;3、对病人进行X光透视、照片操作时,应穿戴铅橡胶防护衣,佩戴铅围裙、专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在不影响正常操作的条件下,使身体尽量远离X 射线管和患者,避开有用线束的直射线;对患者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在保证诊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照射时间,并用铅胶板屏蔽非检查部位;4、加强通风换气,消除X射线机房内有害物质:除安装迷宫式百叶窗保持良好通风外,设机械通风,保持每天换气4~6次; 实验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室医务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临床标本,而标本中含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因此实验室医务人员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为保护实验室医务人员的健康,防止污染向实验室外扩散;特制定实验室人员安全防护措施:1、实验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1实验室检测的标本大多是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尿等;其内可能含有多种病原体,为了提高标本阳性检出率,选送的标本往往都是含菌数量和活菌数最多的部分;另外,带菌者、防护用品床感染者、潜伏期病人,这些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人有时送检标本做例行检查时,标本中也可能含有病原体;2实验室锐利器械实验室人员在采血工作中被针头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可导致医务人员血液暴露,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3检验操作时形成的微生物气溶胶检验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产生危害性的微生物气溶胶;①直接涂片或制作湿片时;②吸取和稀释体液标本或排除注射器内的气泡时;③倾倒微生物悬液时;④使用组织搅拌器后立即打开搅拌器盖或当培养管振摇后打开管塞时;2、防范措施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控制实验室医源性感染的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实验室微生物学监控制度、保洁工作制度、消毒工作程序和感染性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及登记制度;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要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要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要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一项内容,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3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戴一次性手套、口罩,高危操作环境要求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正确配制消毒液,定期对工作环境消毒,经常保持实验室内空气流通;4加强锐器损伤的防护和处理医务人员被锐器意外刺伤后,应先脱去手套,再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使部分血液排出,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受伤部位,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5加强接触部位的消毒在配制、使用和处理污染物的过程中如发生接触,必须做到:①迅速脱去手套和隔离衣;②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接触部位的皮肤;③眼睛接触后迅速用水或等渗洁眼液冲洗;④记录接触情况,必要时就医治疗;。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规范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规范预防认定病人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地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地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l、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地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地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地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地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二)规范预防地措施l、洗手:接触病人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其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
遇有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
2、戴手套:接触病人地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3、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地污染。
4、被上述物质污染地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地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污染地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地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6、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7、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8、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地病人应隔离。
(三)医护人员地防护要求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中从事诊疗活动地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2。
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地医护人员,传染病流行期地发热门诊地工作人员;转运疑似或临床诊断传染病地医护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地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进入传染病区时;防护镜:有体液或其他污染物喷溅地操作时;外科口罩:进入传染病区时;手套:操作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或破损皮肤黏膜地操作时;面罩:有可能被病人地体液喷溅时;鞋套:进入传染病区时。
医务人员医院防护管理制度
一、医院为医务人员提高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可靠的防护用品。
二、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将职业暴露防护纳入新员工、实习生、进修生岗前培训内容,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和防止职业暴露作为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落实。
三、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常规、服务流程和防护措施,防止因违规操作或者防护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以及医院感染的发生。
科主任护士长认真进行日常安全工作督导,及时发现、纠正各种违规现象。
对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职业暴露者,赋予处罚。
四、院感办制定严格、规范和可行性强的职业暴露保护制度以及处理流程。
五、院感办负责职工职业暴露登记表的汇总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院领导和各级质量控制中心。
一、工作人员发现职业伤害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办公室.二、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
三、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烧伤或者灼伤.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采用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采用气体化学消毒时应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泄露 ,时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4)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时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5)处理锋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割伤害.四、各科为医务人员备齐并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
五、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做好个人防护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完成操作或者离开工作区域时应及时摘手套,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进入食堂。
六、医护人员预防艾滋病等经血传播性疾病的职业防护见流程。
七、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见流程.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者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含有 HIV的针头刺伤后,平均感染率 0.3%; 被含有HIV的血液溅到眼睛、鼻腔平均感染率0.1%;
含有HIV的血接触到皮肤上的感染机率估计小于 0.1%;
少量的血液接触到皮肤可能不会引起感染。
消毒剂
甲醛、煤酚皂、戊二醛都是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对 皮肤和粘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且甲醛还有致敏诱变 致癌作用。 长期暴露于这些多种微量的有害气体之下,会出现有害气 体的相加现象,这种慢性的远期效应,往往不易被人们注 意。
对于非危重病人(肺结核除外)首先转到感染科治疗;危重病 人先就地隔离、抢救和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转诊到感染科进 一步治疗;特殊病人转诊定点医院治疗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拒诊患有传染病或疑似 传染病的伤病员,违者将按规定严肃处理
传染病监测、职业暴露
传染病传报时注意事项
1.填卡字迹工整 2. 带“*”项目务必按要求填写完整
手部皮肤发生 破损,在进行 操作时必须戴 双层手套
注意防止被针 头、缝合针、 刀片等锐器刺 伤或者划伤
禁止用手直 接接触使用 后的针头、 刀片等锐器
特别警示
(1)防护用品和设备 (2)遵守接触抗癌药物操作规程 (3)抗癌药物外溅的处理 (4)污染废弃物的处理
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
3.按传染病传报时限要求填报,做到不迟报、不漏报
4.新增的传染病应填在“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项
5.性病报告卡“备注”项需填写婚姻、学历、接触史情况。
6.除急性传染病需在入院和出院时需填写两张传报卡,其余传 染病在诊断时填写一张即可 7.同一病人多次住院,同一传染病仅填报一次
8.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务必填写三联转诊单,安排病人 转诊
工作中增加感染危险性的因素
受损的伤口较深 接触污染血液的量多 空心针头刺伤比实心针头的危险性大 造成伤口的器械上有可以见到的血液 器械曾置于患者的动、静脉血管内 体液离开身体的时间越短,危险性越大 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 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
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的注意事项
勿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勿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 勿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垃圾铲和夹子处 理,勿将锐利废弃物同其他废物混在一起,就近将用过的针头、 刀片及其他锐器丢弃在利器盒里。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法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规范性文件
卫生部文件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年版)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督导的通知(卫办
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
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
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依法报告的传染病,由责任报告人负责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 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卡),由责任报告单位负责组织录入报告卡 信息,由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审核。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 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 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 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 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疾控函〔2009〕391号)----对常规工作的一次梳理
国家CDC文件
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试行版)
工作规定
◦ 属地管理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
职业暴露原因 我院职业防护现状 职业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X射线、放射性
物理因素
同位素等
化学因素 消毒剂、麻醉废气、化疗药物等
生物因素
肝炎病毒、HIV、布鲁氏杆菌等
分离输液器时
整理污物 在患者或其他人员 突然移动时注射
抽血
将血标本放入试管内
双手盖上针帽
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
医务人员在操作前要评估被体液污染的危险程度,根据 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具;
急诊科、外科等处理大出血患者时要考虑戴防水围裙, 气管插管和吸痰时则应戴护目镜和面罩; 妇产科护理人员辅助接生时应穿防水围裙,避免羊水喷 溅造成的污染; 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时应配戴铅衣、铅帽等。
遵照标准预防原则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 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所有操作 后应由操作者自己处理残局,避免意外刺伤的发生。源自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的注意事项
紫外线照射消毒时不得将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室内不 宜留人,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应戴防护镜和穿 防护服以防结膜炎和皮肤红斑的发生。
戴 手 套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 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的血量少50%以 上; 一副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一副手套也不能用于不同的患者, 操作中如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立即彻底洗手;
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血液、处理污物等操作时应戴手套。
其他防护工具的使用
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1、对病区空气污染的自身防护:戴好口罩,须注意的是 正确使用口罩。 2、对接触性细菌传染的防护:了解洗手指征,掌握洗手 的规范方法。 3、对血液、体液传染的防护:切记,只需 0.004毫升带 乙肝病毒的血液就足以致感染。因此在操作中应牢固树主 自我保护意识。 4、长时间在紫外线照射的环境下工作,更需要注意保护 眼睛。 5、注意饮食结构,保持乐观情绪,加强锻炼,增强自身 抵抗力,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各种疫苗。
手术过程中传递刀、缝针时放慢速度,或将手术刀放在变盘 中传递,避免手-手直接接触。不可直接用手装卸刀片、弯 曲或折断针头。 清洗、消毒器械时,锐利器械单独放置,打包时器械尖锐端 使用安全套,避免刺伤。
长期站立会引起静脉曲张,可穿大隐静脉弹力袜,适当的 压迫下肢血运以减少发生率。也可在休息时抬高下肢,促进 血液循环。
长期的三班倒造成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加重,角色及 生物钟紊乱。
1978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颁布实施,
本条例规定管理的急性传染病分为甲乙两类25种传染病。 1989年2月2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 会议对该法完成修订。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七号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2004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7种。 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麻醉废气
长期接触微量的麻醉废气后,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 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 能产生慢性的氧化物中毒和遗传学影响,同时对手术 室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等也产生影响。
化疗药物
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容易受到抗肿瘤药物毒性潜在的职业 危害 一些研究己发现抗癌药物的低浓度接触,可以引起流产 和一些潜在危害 有些资料表明使用抗癌药的护士常出现眩晕、头痛、咳 嗽、恶心、脱发等现象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及 传染病管理制度
柏涌海 主任
长征医院预防保健科
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过程中被其服务 对象的感染性体液、血液、排泄物和飞沫等感染的机率很 大,其职业风险与职业防护问题必须加以充分重视。 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 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确保医务人员与患 者的身心健康,注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教育,提高医务人 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 的措施与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因 此,加强职业防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敏反应
生殖系统毒性
骨髓抑制
二、我院职业暴露现状(2010年至今)
感染性职业暴露
放射性职业暴露 化学性职业暴露 其他职业暴露
暴露的种类
例数
肝炎暴露 梅毒暴露 未知暴露 正常暴露
96 6 24 16
其中针刺伤114例,锐器伤10例,血源性暴露18例
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职业暴露以及其他职业暴露未发生
重视程度不够
违规操作 注意力不集中
工作经验不足
医生误伤 有防护用品但不用 „„
常用的防护用品
口罩 帽子 面罩 手套 鞋套 护目镜 N95口罩 隔离衣 铅衣、铅帽 防护服
口罩的正确戴法
1、将口罩戴上,金属软条应该向上; 2、将金属软条向内按压至该部分压成鼻梁形状; 3、完成时,口罩必须覆盖鼻至下巴,紧贴面部。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病人使用的一种预防,将病人 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
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或伤口必须 戴上手套 若有可能会溅出血液、体液必须戴上口罩、眼罩及穿 上防护衣 小心处理废弃的针头及利器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或伤口,或 除下手套 后应立即洗手 正确穿脱隔离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