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形象之我见
八学年下册语文《诗经二首》原文译文解析理解练习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八学年下册语文《诗经二首》原文译文解析理解练习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12 《诗经》两首原文,译文,解析、练习、中考真题及答案guān jū关雎guān guān jūjiū,zài hézhīzhōu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yǎo tiǎo shūnǚ,jūn zǐhǎo qi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ēn cīxìng cài,zuǒyoùlíu zhī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yǎo tiǎo shūnǚ,wùmèi qiúzhī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qiúzhībùdé,wùmèi sīf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yōu zāi yōu zāi,zhǎn zhuǎn fǎn cè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cēn cīxìng cài,zuǒyoùcǎi zhī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yǎo tiǎo shūnǚ,qín sèyǒu zhī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ēn cīxìng cài,zuǒyoùmào zhī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yǎo tiǎo shūnǚ,zhōng gǔyào zhī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
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简析】: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伊人”形象之我见
“伊人”之我见伊人一词,最早出现与《诗经》中的《蒹葭》一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其中“伊人”一词所指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所指的是心中所想的恋人;有人认为是指隐居的贤士。
两种说法都可以说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只要理据正确不偏移《蒹葭》中扑朔迷离的意境任何的说法都可以说得通。
“伊人”一词有多种解释:1、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所崇敬和热爱但一刻也不曾忘怀的人。
在古代男女通用,现今多指年轻女性,“伊人”也就是心目中所倾心喜欢的那个女子。
2、伊人,指明君或贤臣。
3、伊人,指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及良民;4、伊人,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它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情,也可以使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使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我根据“伊人”一词的解释,想到了“伊人”在《蒹葭》一诗中的多种代表。
一、“伊人”代表了诗人心中的恋人。
诗的开头使用“蒹葭”作为起兴,蒹葭即芦苇。
芦苇给人的感觉是柔韧、含蓄、可怜,而诗人心中的恋人也是如此。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意思是说“逆流而上追寻他,道路曲折而且漫长。
顺流而下追寻他,他好像在水中央”。
这两句说明了“伊人”的意境朦胧、捉摸不透,也表达了诗人本身对“伊人”执着追寻和追寻不到失望的心情。
二、“伊人”代表了诗人心中渴望的贤士或明君、和谐的世风或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
诗中“伊人”给人的印象是无法捉摸、可遇不可求的。
作者也用“蒹葭”起兴表达了没有得到贤士或明君的惆怅;“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两句让人觉得“伊人”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正如和谐的世风、风调雨顺的国家和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
三、“伊人”代表了诗人心中的理想或信仰。
诗中“在水一方”是一种象征,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及的理想、信仰等。
诗人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在诗中“伊人”的身上得到了回响。
《礼记》二则 公开课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2《礼记》二则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回延安 公开课 公开课教案
2回延安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所谓伊人
所谓伊人作者:杜雨欣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6年第32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每每吟到此句,我都禁不住想象那伊人的模样,该是怎样的女子,才令人如此心驰神往。
文学史上,从不乏对佳人的描摹和赞美。
不管是李延年笔下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还是《卫风·硕人》中的“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都精彩地为我们展现了佳人的美貌。
这也反映了我国先民对于美的追求以及评判美的标准。
在物质条件不发达的时代,对美的追求就已产生并普遍存在,可见其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外貌的追求上,未免有些肤浅。
青春易逝,韶华易老,再美的容颜也有凋零的一刻,但有些美,是永远不会消逝的。
记得小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念过这样一段文字:“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那时只知罗敷美得出众,直到后来将《陌上桑》读完,才发现她最美不在外表,而在品德。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她不畏权贵,对使君严词拒绝,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忠贞不渝。
她的斗争精神与美好人格让她的形象更加完美。
与美德并肩而行的,还有美政。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君在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迎候湘夫人的到来,筑芳宫香室于水中,却最终未能与她相见,越是深情,越是期望,就越是失望,令人嗟叹不已。
这其实是屈原对贤明君主、清明政治的渴望,求而不得的他,凄哀迷惘。
伊人之思,远非儿女之情,伊人是美貌的表现,美德的载体,美政的化身,从古至今,有无数人为她折服倾倒,无怨无悔。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那一抹倩影就在不远处,看得见却抓不住,美的魅力正在于此,只有不断追寻,才能有所收获。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点评作者以《诗经》中的伊人为引,逐步深入地挖掘古人對于美的追求,从女子之美貌到人之美德,最后到君主之美政。
诗经蒹葭中的“伊人”形象及其哲学意蕴分析
诗经蒹葭中的“伊人”形象及其哲学意蕴分析《诗经・蒹葭》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吟唱着,正是《蒹葭》的独特性使千年之后的人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其中蕴含着人生永恒的难题:理想的美妙与现实的残酷,人生重在过程而非结果,人生的幸福有赖于对现实痛苦的超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现实的执着与对痛苦的超越。
以下从理想与现实、过程与结果、执着与超越三个方面探讨《诗经・蒹葭》所蕴含的人生的哲学意蕴。
关于《诗经・蒹葭》的主旨一直众说纷纭,历史上有美刺说、求贤说、爱情说等。
《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劝其遵循周礼。
“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如果顺从周礼,就“宛在水中央”。
招贤说:“贤者隐居水滨,人慕而思见之。
”爱情说则认为伊人是诗人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
宋代朱熹《诗集传》中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得。
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傅斯年《诗经讲义稿》称:“此亦相爱者之词。
辛稼轩《元夕词》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诗情景同。
”《蒹葭》一诗主题的多义性恰恰说明这首诗主题的复杂性,正好显示这首诗的多重象征意蕴。
追寻“伊人”已经超越了单一的指称,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真、善、美的化身,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象征性。
一、理想的美妙与现实的残酷“伊人”在整首诗中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妙存在。
伊人的最大特性是不确定性,她若隐若现,飘忽不定,使诗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上下求索,终不可得,因此诗人陷入难以割舍又追寻不到的痛苦中,难以自拔。
“伊人”是诗人朝思暮想的理想境界,但“伊人”却居处不定,时而在“水一方”,时而在“水之湄”,时而在“水之”,但无论在哪里,“伊人”都与主人公之间有着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她始终处在彼岸,难以企及。
这正如同理想永远在现实的彼岸。
它是那样唯美、缥缈,“伊人”在诗人心中是完美的,但这种美究竟是怎样一种美,诗中却并未言明,这种模糊的影像,且来去不定,飘忽难测,让人怀疑她是否真实存在,然而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她是诗人心中至善至美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和人生境界。
结合个人理解,论述蒹葭中你认为伊人形象900字
结合个人理解,论述蒹葭中你认为伊人形象900字今天讲《诗经》中的第二首诗歌“蒹葭”,全诗描写的是一个痴情的男子对于“伊人”的思慕和追求的过程,“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男子不管道路艰险、漫长,上下求索,苦苦追求,求而不得的惆怅、伤感、失落、悲伤的心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全诗通过“蒹葭”“白露”营造出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深秋之景,与现在的季节刚好温和,表达出了一种伤感、迷茫的情感,而诗中的“伊人”形象没有直接描写,但是从“在水一方”、“在水之涘”、“在水之湄”写出了她飘渺不定、可望而不可即的形象,通过“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写出了追求过程的艰辛,又通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写出了男子追求的热烈、求而不得、但是用不罢休的痴情。
全诗笼罩在一种极度朦胧、极度忧伤、极度虚幻的意境下,表达出了一个痴情男子渴求爱情的心理和感受。
如果对这首诗的理解仅限于此,就太肤浅了。
课堂上我让学生对“伊人”的形象做了讨论。
诗中对“伊人”没有做正面的描写,诗词表情达意,最高的境界是所写的“美人”的意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给读者留下极大地想象空间,所谓能表达出来的美都不是罪极致的美。
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面描写林黛玉的形象,除了第三回里面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些具体的描写,其他的都是侧面描写,比如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
”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
而《蒹葭》中所描绘的“伊人”的形象更是如此。
所以,我让学生想象这个伊人的形象,用所有美好的词语去形容她。
很遗憾,我们的学生不知道是想象能力很差,还是词语表达能力差,没有描绘出这个“伊人”的形象。
诗经蒹葭诗中伊人的形象意义
诗经蒹葭诗中伊人的形象意义
蒹葭诗中伊人的形象表达着一种长期深情的等待、不断努力奔跑,
最终愿望实现的信念。
“伊人”的在《诗经》诗歌中的表现是一种自强、深情的心灵意识,正如此句歌词“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中所表达的,它充满激情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并坚信最终能实现。
这一形象更为有力地表达了一种奋力披荆斩棘、实现理想的坚持信念。
也可以说,在《诗经》中伊人的形象体现了古人立志把梦想变成现实
的信念。
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世代代人记住这一重要概念,受其启发,坚定勇毅,向着理想不断迈
出新步伐。
伊人”意象的哲学拓展
“伊人”一词源于《诗经》,引申出来更深层的含义让它成为了许多领域的一个抽象概念。
它同时具有肯定和抗拒的意义,它反映了对社会制度、精神追求和历史传承的思考。
从历史角度来看,“伊人”可以看作是中国构筑起来长期传承的历史思想的象征,而这一思想源自自然是古老的道德源头、伦理本我,它受到中国历史的洗礼,凝聚为民族的行为准则。
“伊人”的概念有助于社会维护公正、友爱、尊重他人、寓意和谐等价值观,让人们拥有更全面的认知能力,并与他人建立起美好的关系。
“伊人”的影响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代时代它也被广泛应用到文化艺术、法律规范等其它领域中,例如,日本著名绘画艺术家及其作品之一《黑水伊人》中,将“伊人”塑造成一个寓意对历史文化不断追求的形象,见证着文化的脉络的广大根源;其声名远播的音乐《伊人》,向人们提醒着要尊重他人,生而不可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法》中,也将“伊人”作为法律可执行标准引入,从而有效规范了公民行为、提示公民应注意强调的义务及权益等。
也许就是这种对“伊人”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让它一直活跃在不同领域中,一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古今中外。
说起来,“伊人”也成为“历史文化的永恒符号”,它承载的社会思想价值,以及其优秀的审美美学,不仅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更提升社会精神,坚守自身原则,追求自身价值。
伊人、帝子形象系列
1 蒹葭 10《笑面人》:盲姑娘蒂 《笑面人》 2 庄子《逍遥游》 11《法国中尉的女人》:莎拉 庄子《逍遥游》 《法国中尉的女人》 《幽谷百合》 3 湘夫人、山鬼 12《幽谷百合》: 湘夫人、 娜塔莉·德 玛奈维尔小姐 娜塔莉 德·玛奈维尔小姐 4 洛神赋 13《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 5 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 俏姑娘雷梅苔丝 6 苏轼《卜算子》 14 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 苏轼《卜算子》 7 辛弃疾《青玉案》 辛弃疾《青玉案》 8 林黛玉 9 戴望舒《雨巷》 戴望》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 华茂春松。 •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5、李商隐《无题》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2、 12、巴尔扎克《幽谷百合》 《幽谷百合》
娜塔莉·德·玛奈维尔小姐 娜塔莉 德 玛奈维尔小姐
“杰出的女性对待受苦而患病的灵魂,能扮演 杰出的女性对待受苦而患病的灵魂, 高尚的角色,犹如修女给人包扎伤口, 高尚的角色,犹如修女给人包扎伤口,犹如母亲原谅 孩子。” 孩子。 面对男主人公长篇大论的求爱信, 面对男主人公长篇大论的求爱信,这位娜塔 玛奈维尔小姐只回了一封极短的信: 莉·德·玛奈维尔小姐只回了一封极短的信:“您求我 以基督的慈悲心肠爱您;不瞒您说,我出于慈悲心肠, 以基督的慈悲心肠爱您;不瞒您说,我出于慈悲心肠, 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可以做一切, 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可以做一切,惟独爱情不 行。”
伊人形象之我见
“伊人”形象之我见对于《蒹葭》里的“伊人”,政治家们想象他是一位隐居的贤士,求而不得;怀情者说他是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寻而不见;暗藏壮志的人把他升华为人生理想,命途多舛;而我实无高见,只依稀觉得或许可以把他理解为我们的家人,若非让我说出理由,那应该是这样的吧。
百家讲坛中有一位曾仕强教授,记得他在讲授《易经的奥秘》时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的文明历史未有断过。
从远古的炎黄始祖到今天的新世纪,华夏五千年更迭往替,分分合合,神州大地曾出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也曾遭受外族入侵,破败萧条。
至于近代,有目而不观世界,有耳而不入新闻,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之久。
但是,中华儿女从来没有被异族完全奴役,中华民族未被任何一个国家征服,中华文明更没有被其他文明所同化,上下五千年我们是完整的,连续的,从未间断,从未消失。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为什么我们的文明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的民族一样重视家庭,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家”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时的“家”虽与现在的“家”概念不同,但无论古今“家”一刻也没有被我们忘记。
那是有“治国平天下的贤士”,那里有“幸福快乐的爱情亲情”,那里是我们扬帆远航的起点,那里是漂泊打拼后终要回去的地方,就如落叶要回归根一样。
既然“家”如此重要,我们没有理由排除这样一个可能:《蒹葭》这首诗中的“伊人”指代“家人”。
多少个秋深月明之夜,多少颗灰飞云漫之心,寒冷的夜安静得有些可怕,流逝得有些无聊,孤独和忧伤将游子包围,久寝不寐的他辗转反侧。
一阵风略窗而过,吹进了他的心田,拂乱了他的思绪,此刻他在想念谁呢?是独守香闺的娇妻,是调皮可爱的孩子,是年迈体弱的父母。
他不忍再继续回忆那一张张面孔。
他努力寻找着那个“伊人”,可是仿佛有千山万水在阻隔,道路又极其艰难,怎么也触碰不到她,他感到无助甚至有些绝望,一行热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最新伊人形象分析
伊人形象分析12姓名:黄磊学号:1002061042 班级;10食品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4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每当吟诵起《诗经》中的这首诗,眼5前就浮现出一副图画:在深秋的河边,一丛丛芦苇迎风招展,白色的花絮6上有晶莹的露珠在闪烁,好似主人公——一位英俊少年盛开的心事,纷乱7而又纯洁。
远处,有个美丽女子的身影飘然而过,少年急忙去追寻。
他沿8着河岸向上游追溯,可是河水汹涌阻隔,只能远远地朦朦胧胧地看到她的9裙裾飘在风中;他又顺着水流往下游寻觅,依然只是隐隐约约地瞥见她在10河的中间,好像一个缥缈的幻影,可望而不可及。
11对于这首诗大多数人对其中的伊人都印象深刻,给人留下很多的联想,但12对与伊人这个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
有的人13认为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所崇敬和热爱但一刻也不曾忘怀的14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15在她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她16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有的人认为伊人,17指明君或贤臣。
还有的人你认为伊人,指遵循善良风俗的百姓,即良民。
18大多人认为伊人主要指情侣,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伊”用来指女性是19“五四”时期的事。
但如果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我认为“尹”“攵”“父”“伊”20“君”应是同源字,“尹”“攵”“父”的字形都像一只手执着木棍、石斧、权杖21等形状的东西,它们的初义都有用武力管理和治理的意思。
“尹”甲骨文作“”,22初义应是管理和治理的意思,“伊”的甲骨文作“”,像一个手执权杖的人在向23人发号施令,“伊”是指手握大权管理的人,而“君”是“尹”的下面加上一个24“口”,甲骨文作“”,表示有权杖并可用口发号施令的人,当指“君主”之义,25而“君子”一词,最早似应指“有权势的贵族和官员”,因此我认为“伊人”最26早似应指男人,而且还是贵族男子。
伊人之我见作文
伊人之我见作文
今天下午放学,我回到了家,路边的小花都开得鲜艳,像是在跟我颔首挥手致敬。
我忽然想起老师亲自布置的作文题目——“伊人之我见”,我摸着脑袋,嗯……该怎么写呢?
突然想起昨天去书店,看见了一本书叫《神奇的动物世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的凶猛,有的可爱,有的神秘。
它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适应着有所不同的生活。
它们跟我们人类一样,应该是有自己的故事,对这个世界应该有自己的看法。
看起来好像像我家的狗狗,它是一只金毛犬,叫毛毛。
毛毛很喜欢我,每天放学时我回到家,它都会奔到门口等候我,摇着尾巴,用湿漉漉的鼻子蹭我的手,好像在说:“快回来吧!”它肯定会陪我一起玩啊,陪我一起看电视电影。
在它眼中,我绝对是它的全世界吧。
毛毛有时候也会调皮捣蛋,它会偷吃我的零食,会把家里的拖鞋咬坏,会把玩具丢得满地都是。
可惜,我一点也不生气,毕竟我很清楚它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
我看着远处窗外的夕阳,它逐渐悬浮在空中地平线,染透了半边天空。
我突然注意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自己平等的眼光和世界。
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理解彼此,像花儿一样光芒璀璨自己的美丽,像阳光一样温暖彼此的心。
我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我的“伊人之我见”。
我心中伊人的形象作文
我心中伊人的形象作文
哎呀,说起我心中的伊人呐,那可真是有得一说了。
首先嘛,这伊人的长相,得是那种让人一看就心动的那种。
脸蛋儿嘛,得像四川的辣椒一样,红扑扑的,看着就喜庆。
眼睛得像贵州的山泉,清澈明亮,一眼就能望到底。
鼻子呢,得像陕西的黄土高原,高挺有型,一看就是个有福气的人。
说起性格呢,我心中的伊人,得是那种既温柔又坚韧的。
就像北京的烤鸭,外皮酥脆,内里鲜嫩,看似柔弱,实则有力。
她得能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像贵州的大山一样,给我坚实的依靠;也得在我得意忘形的时候,像陕西的秦腔一样,提醒我保持清醒。
还有啊,这伊人得是个有才华的人。
就像四川的川菜一样,色香味俱全,让人回味无穷。
她得能跟我聊诗词歌赋,也能跟我一起探讨人生哲理。
她得是那种既能跟我一起在繁华的都市里打拼,也能陪我一起回到乡村,享受田园生活的人。
我心中的伊人,还得是个有爱心的人。
她得像贵州的苗族姑娘一样,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她得关心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总的来说嘛,我心中的伊人,就是那种既美丽又有才华,既温柔又有力量,既善良又有爱心的人。
她可能来自四川,也可能来自贵州,或者陕西,甚至更远的地方。
但不管她来自哪里,只要她是我心中的伊人,那我就愿意用我全部的热情去爱她,去珍惜她。
哎呀,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们听懂了没有。
反正我心中的伊人,就是
那么一个让人心动、让人着迷的人。
要是哪天我真的遇到了她,那我可得好好珍惜,不能让她跑了!。
蒹葭中伊人的形象理解
蒹葭中伊人的形象理解
在《蒹葭》这首诗中,“伊人”是一个令人向往、追求、仰慕的美好形象。
他代表着主人公日夜思念的意中人,清雅高洁,可亲可爱,由于种种阻力,变得遥不可及。
虽然主人公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仿佛飘渺阻隔,可望难即,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如果将“伊人”理解为美好而崇高的人生理想,那么这首诗则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这种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总之,《蒹葭》中的“伊人”形象是美丽、高洁、可亲可爱的,也是难以触及的。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对伊人的理解
对伊人的理解
伊人是一个古老而优美的词语,在中国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
伊人一词通常用来描述女性的美丽、温柔、高雅和神秘。
首先,伊人这个词语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在古代汉语中,“伊”通常用来指代第三人称单数的女性,而“人”则是人类的意思,因此“伊人”就指代一位美丽的女性。
在古代文学中,伊人常常被用来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例如诗歌中常常出现“伊人在水一方”的句子,意思是美女在水边。
其次,伊人这个词语还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的文艺作品中,伊人通常被描绘成文化修养高雅、情感深沉、美丽温柔、高贵优雅的形象。
因此,伊人这个词语不仅仅是用来形容一个女性的美丽,更是一个文化符号和精神标志。
此外,伊人这个词语还经常被用来形容一种神秘感和遥远感。
因为伊人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因此它所描述的美丽和高贵已经超越了现实世界,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
总之,伊人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内涵。
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女性的美丽和高雅,更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符号和文化象征。
想想你未来伊人的形象作文
想想你未来伊人的形象作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初见伊人,河边泠泠弦上,花香飘逸,微风轻摇。
伊人年华尚豆蔻,青丝微拢未及笄,素指弄七弦,河水孤寂,两岸青绿,却掩不住伊人侧容姣好。
俏丽若春桃,清素如秋菊,眉眼脉脉,柔荑轻舞,环佩叮当,素衣猎猎。
一见此倾心,只缘伊人一回顾,我思伊人朝与暮。
再见伊人时,陌上花开,伊人容颜仍未改,双眉入鬓,唇角微敛,轻裙水袖,腰间白玉垂。
秀色掩古今,百花羞玉颜。
伊人知否?一面缘,便思念,谁家千金,仅豆蔻之年,冠压天下红颜?韶华恰好,惊破春色正相逢,夜不能寐。
愿待伊人及笄时,提亲聘礼,娶得伊人归。
必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此生伉俪情深。
那日别后,再见伊人,便是伊人成亲时。
风起,似天公作美,暮然回首伊人盖头掀。
伊人美如画,凤冠霞帔,红毡花轿。
白玉簪、翠华胜、金步摇、银花钿、双跳脱、玉如意、朱色唇、芙蓉面、红酥手、柳叶眉、青丝绾、...。
蒹葭中伊人的多重含义
蒹葭中伊人的多重含义“伊人”的形象:“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清雅高洁,可亲可爱,然而由于种种阻力,变得遥不可及。
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扩展内容: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意境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蒹葭伊人形象教案
蒹葭伊人形象教案教案标题:蒹葭伊人形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词《蒹葭》中的蒹葭伊人形象,并理解其象征意义。
2. 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和解释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蒹葭伊人形象的象征意义。
2. 分析和解释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蒹葭》诗词原文。
2. 与蒹葭伊人形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包括对古代诗词的基本了解。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蒹葭伊人形象,并引发学生对该形象的好奇和兴趣。
2. 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蒹葭伊人形象”在古代诗词中的意义和作用。
探究:1. 学生阅读《蒹葭》诗词原文,了解蒹葭伊人形象的描述和表达方式。
2.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蒹葭伊人形象的象征意义,并结合诗词中的情感和意象进行解释。
3. 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蒹葭伊人形象的多重意义。
拓展:1. 学生选择其他古代诗词中的形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比较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
2.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运用蒹葭伊人形象或其他形象进行表达。
巩固与评价:1. 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词,分析其中的形象和意义,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2. 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任务成果,进行同伴评价和教师点评。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词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诗词知识和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了解艺术与诗词的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蒹葭伊人形象在古代诗词中的意义和象征作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蒹葭教案[1]
《蒹葭》讲课稿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准确朗读并能熟读成诵;(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感受《诗经》重章叠句的写作特点;⑵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重点:把握诗歌内容,领会全诗的情感。
难点:分析伊人形象,体会优美意境。
教具准备与课时安排: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你们听过这首歌吗?知道是什么歌吗?(对了,这是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这么优美动听的歌,它最初的原型是什么呢?(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
)让我们追溯到它的源头,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来共同欣赏《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复习旧知,找一个学生简介《诗经》的基础知识。
(对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它的魅力)2、朗读诗歌(1)、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诗歌,用笔把新认识的与不认识的字词标记出来;(2)、出示生字词;考查学生学得怎么样?(指名读-齐读生字词)(3)、指名读诗歌—评价(语速太快、沉住气、读准确)齐读诗歌(看来大家把字词都掌握了,就让我们完整的读一读这首诗歌吧!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动听,老师都禁不住想试一试了。
)(4)、老师配乐诗朗读;(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5)、(出示全文的停顿标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人”形象之我见
对于《蒹葭》里的“伊人”,政治家们想象他是一位隐居的贤士,求而不得;怀情者说他是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寻而不见;暗藏壮志的人把他升华为人生理想,命途多舛;而我实无高见,只依稀觉得或许可以把他理解为我们的家人,若非让我说出理由,那应该是这样的吧。
百家讲坛中有一位曾仕强教授,记得他在讲授《易经的奥秘》时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的文明历史未有断过。
从远古的炎黄始祖到今天的新世纪,华夏五千年更迭往替,分分合合,神州大地曾出现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也曾遭受外族入侵,破败萧条。
至于近代,有目而不观世界,有耳而不入新闻,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之久。
但是,中华儿女从来没有被异族完全奴役,中华民族未被任何一个国家征服,中华文明更没有被其他文明所同化,上下五千年我们是完整的,连续的,从未间断,从未消失。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为什么我们的文明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的民族一样重视家庭,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家”的位置是不可替代的。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时的“家”虽与现在的“家”概念不同,但无论古今“家”一刻也没有被我们忘记。
那是有“治国平天下的贤士”,那里有“幸福快乐的爱情亲情”,那里是我们扬帆远航的起点,那里是漂泊打拼后终要回去的地方,就如落叶要回归根一样。
既然“家”如此重要,我们没有理由排除这样一个可能:《蒹葭》这首诗中的“伊人”指代“家人”。
多少个秋深月明之夜,多少颗灰飞云漫之心,寒冷的夜安静得有些可怕,流逝得有些无聊,孤独和忧伤将游子包围,久寝不寐的他辗转反侧。
一阵风略窗而过,吹进了他的心田,拂乱了他的思绪,此刻他在想念谁呢?是独守香闺的娇妻,是调皮可爱的孩子,是年迈体弱的父母。
他不忍再继续回忆那一张张面孔。
他努力寻找着那个“伊人”,可是仿佛有千山万水在阻隔,道路又极其艰难,怎么也触碰不到她,他感到无助甚至有些绝望,一行热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天渐渐放亮,露水还未干透,清晨的阳光散满整个屋子,他睁开惺惺的睡眼,才发现那是一个梦。
这个梦很多人都有过,一个游子在深秋之夜,由于思恋亲人,在梦中不断出现“伊人”的画面,他很累很累,却一直没有放弃追寻。
《蒹葭》很可能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梦境,这个梦也符合这首诗所渲染的意境,再看这首诗诞生的环境,犹如这个梦产生的环境一般,既然三点都非常吻合,那么还有理由不相信“伊人”指代“家人”吗?
所以,综合上述的论证,我认为《蒹葭》中的“伊人”指的是“家人”。
当然其他观点也有可能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