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6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增分突破四 课件

合集下载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单元 第1节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第2单元 第1节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 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 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 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 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 艇……”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 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 失望的心情,不愿它再兴起。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 奋迅地起了悲哀!
丝雨蒙蒙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阑,忽然见天幕 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 一点星光闪烁——
我郑重地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 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 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 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 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 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我勇敢地说:“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 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 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地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 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的 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 群’,只知‘敬业’……”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创新设计2016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增分突破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增分突破四 实战演练

创新设计2016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增分突破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增分突破四 实战演练

增分突破四特殊句式,特殊翻译题组一语段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看松庵记[明]宋濂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

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

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

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

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注意倒装句式“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和“负”“砺”“植”等关键实词的翻译。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学案2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江苏专用)课件 第一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学案2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言虚词常常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它在句中 的位置大多是固定的,记住了这些标志,我们也就能够迅速 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宾语前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 “惟……之……(惟弈秋之为听)”“孰(孰与君少长)”“焉(且焉置 土石)”等。定语后置常见的虚词标志有“……者(求人可使报秦 者)”“……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再如“所”字结构,即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所”是助词。只要我们记住了 这些标志,就很容易确定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解析 两个“乎”都是助词,表反问语气。A项②可抓标志词, 这个“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而①中的“者”构不成定语后置, 应是代词,“……的人”,“少有全者”即“很少有保全的人”。C 项的两个“之”均为标志性词语:①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禽兽 之不若”即“不若禽兽”;②中的“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 之利”即“利之爪牙”。相比较而言,D项有一定难度,如能知道 ②出于《愚公移山》,这个“焉”做语气助词,再将其代入①, 确认①中的“焉”不是助词,可以得出答案,否则,只能通过语 法分析来推断。①中的“造”可组词“造访”“登峰造极”,可见, 它是“到、去拜访”的意思,因此,它的后面须带宾语,所以这 个“焉”应是代词。全句意为“于是带酒挟琴去拜访他”。而②中 的“反”通“返”,为“返回”的意思,“一反”即“回去一次”,无须 带宾语,所以它是语气词,不译。 答案 B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所谓“单复”,即看加点词是单个的虚词,还是和其他词 构成复音虚词。常见的复音虚词有:何以(即“以何”,拿什么、 凭什么)、所以[用来……的方法、……的原因]、为……所(表 被动)、有(无)所[有(没有)用来……的]、……之谓也(说的就 是……啊)、以……为(把……当作、看作)、是以(因此)、于是 (对此、从此)、见……于……(被)、孰与(跟……比较,哪一 个……)等,此外,还要注意,该虚词后是否有省略,如“以” 后常省略“之”。在试题中,加点的如是复音虚词中的一个, 它一定和单个的虚词用法不同。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河北专用)第2部分 第2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节 第1课时

2016届《创新设计》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课件(河北专用)第2部分 第2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节 第1课时





3.“随”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随”就是“跟随、随着、缘着” 的意思。“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 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 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解析 本题属于考查语言特色题,第一要正 确理解诗句的内容,第二要找出句子中有特色 或者有手法的字词加以分析。“钟声”写听觉, 写声音,是动景,“翠微”写视觉,写颜色,

答案 ①以景作结,读来蕴藉含蓄,耐人寻 味。②以动衬静。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 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 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③ 从色彩和声音(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连” 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 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 的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
【注】
杪:树梢。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怪”字,属于炼字的 范畴,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结合全词”理解 “怪字”,谁在怪?怪什么?为什么会怪?又 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 出答案。
考点一 鉴赏“炼字”

[先做 后讲]


(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 目。 钓船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 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创新设计2016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增分突破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增分突破二 实战演练

创新设计2016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增分突破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增分突破二 实战演练

增分突破二虚词不虚,四类关键虚词译到位题组一语段训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己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鄱阳,能图人状貌。

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

”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

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1.(1)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因”,于是;“且”,并且;“何以”,即“以何”,用什么。

(2)“虽然”,即使这样;“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志有乐得未致者”语序调整为“有乐得未致(的)志”。

答案(1)我请他替母亲画一张肖像,于是向母亲请示,并且问道:“母亲用什么游戏取乐,就当把画像作为娱乐。

”(2)即使这样,母亲有什么喜爱但还没达成的心愿,请寄托在这幅画像里也该可以吧?【参考译文】又过了十年我们回乡,居住在鄱阳,己巳年,南昌有位老画师游历鄱阳,能描绘人的形状相貌。

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组1 历史·文学文1[2016全国卷丙卷(Ⅲ卷),1—3,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探讨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探讨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识。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究竟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样的看法。

神话传闻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闻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闻,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闻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闻探讨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原委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看法与指责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书目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纳。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明显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

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

• 4【答案】 C【解析】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 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D两 项;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故答 案为C。 • 5【答案】D 【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 退的婉辞。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 错误。 • 6【答案】B 【解析】文中没有说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 故错误。 • 7、(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 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合适。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俩人都是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 才拿起的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看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发展。 2.“战争”这个题目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文章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其实处处 在说战争,两人是因为战争相识、相恋到最后的永别。3.在艺术手法上,题目“战争” 是一个饱含象征寓意的词汇,战争代表着残酷和毁灭,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在它面 前都会毁于一旦,这也预示着两人不得善终的结局。4.在情感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因为“战争”,才使得俩人的性格表现充满矛盾,既防备又坦诚,既克制又浓烈,也 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和丰满。5.在思想内容上,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控 诉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6.在艺术结构上,做到了跟前后文的呼应,给读 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尤其是最后作者突然挂断的电话,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和对两人恋情的无限惋惜之情。
•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 • 【答案】①“一洗”句的意思是曹霸画的马,能够超越所有凡人俗匠画的 毫无灵气的马。②先帝的马本身气宇非凡,迎风站立在巍峨的宫殿前,更 显飒爽之姿。曹霸听命展开绢素作画,认真观察琢磨,用心思考作画,一 会儿的功夫,如“九重真龙”一样的马就跃然画卷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画 匠们的匠气之马。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怎样做,所以, 答案的重点构成在于曹霸作画前的观察琢磨、认真思考(颔联部分)和作画时 谨慎落笔、酣畅淋漓(颈联和尾联部分)两个部分。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二) 专题一

《创新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课件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二) 专题一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 “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 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 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 “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 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 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 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 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 吗?给你青霉素。”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 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 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 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 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 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 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 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 的。“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 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 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现代文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新闻类文本的考查频率较低,新 课标全国卷近几年一直没有考查新闻类文本,但是,2017年高 考《考试大纲》将原来的“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 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调整为“了解新闻、传记、 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并且增加 了“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表述,这一 明显调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2017年高考考查“新闻类文本” 的可能性。

2016届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1)---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6届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1)---论述类文章阅读

2016届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1)(2015·兰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周易》的前生今世《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10篇文字,故又称《十翼》。

《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自从阴、阳爻由数字中归类抽象出来之后,很自然地固定为六十四个六爻卦体,对这些卦体作出有序排列,并且各自给予一个卦名,便诞生了第一部《易经》。

据史传,这第一部《易经》诞生于夏代初期,其名为《连山》。

夏代之前,洪水泛滥,人或为鱼鳖;大禹治水,洪灾顿息,舜将帝位禅让于禹,建立夏朝。

由于长期的洪灾,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洪灾之后的渔猎生活,山上盛产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对山的崇拜,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因此,在对六十四卦排序之时,象征山的“艮”卦名列榜首,也就顺理成章。

六爻重卦“艮”是由两个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形山连着山。

所以,夏代制定的以“艮”为首卦的《易经》,便取名为《连山》。

我国最早图腾对象“山”,也因此可以确认。

由渔猎社会转向农业社会,也是在以“山”为崇拜对象的夏代。

个中原因,显然是洪水消减之后,人们纷纷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的缘故。

长期的农事活动,使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产生了感情。

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深入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

由于古籍资料的残缺,我们已无法知道改编的全部内容,但是从商朝初期诞生的第二部《易经》称名《归藏》,可以确定这部《易经》的首卦已由“艮”改换为“坤”。

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我们祖先由此进入第二个图腾崇拜时代。

商代八百年,是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

成熟的农业生产,使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6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卷2)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创新设计》2016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增分突破五

《创新设计》2016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一部分第一章文言文阅读增分突破五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 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上面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 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见现场采样
【题目】 上面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 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4分)[原文见“自我诊断”]
文学科的各位儒生都出身高贵,年华正盛,志向高远,开 始接受学校教育,谈论学习典籍,这正是成就大事业、树立 德行的基础。圣人的学问平淡而缺少趣味,所以开始学习的 人不喜欢。等到满一个月,看的东西越来越多,学习的东西
越来越多,每天听到没听过的知识,看到没看过的学问, 然后就能心灵开悟,专心于学业,乐于与朋友相切磋,不知 不觉之间深广的道德教化陶冶了自己,深刻的道理融入精神。 所以学习对于人的熏陶胜过绘画用的颜料。我看见绘画用的 颜料时间长了会褪色,没见过长时间学习之后退步的。
工匠染色时,先处理好底子,然后给它上颜色,底子处 理好了,颜色沉积,染色的工作就完成了。学习也有本质的 东西,那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诚、守信。君子能够 在内端正自己的思想,在外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事有余力, 就来学习学问,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这样就形成 了真正的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
现场失分答案
得分
失分探源
0分
该答案表述错误。
该答案只答出一个要点,且直 1分 接引述原文,宜改为“立业,
立德”关键词的说法。
该答案答出了两个方面,属要
3分
点不全面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领悟
该答案无论是用原文回答,还 4分
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均准确、 全面,语言简洁。

【创新设计 简易通】(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 三级排查大提分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

【创新设计 简易通】(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 三级排查大提分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

第一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第一节文言文阅读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一、文言实词提分要领:1.以课本为基础,联系语境,由已知推未知。

2.用这个词的常义解释不通的,就要看这个词是否通假、活用。

3.切忌以今义释古义。

对下面实词的解释,每组都有一个错误,请选出并在后面的框中改正。

第一组1.鄙⎩⎪⎨⎪⎧①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名词,边境)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卑鄙)2.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动词,辞别)②停数日,辞.去(动词,告别) 3.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②杀人如不能举.(动词,尽)③举.一反三(动词,引出,提出) 4.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感谢)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③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动词,谢罪) 5.如⎩⎪⎨⎪⎧①杀人如.不能举(动词,好像)②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到)③固不如.也(动词,比得上) 6.军⎩⎪⎨⎪⎧①为击破沛公军.(名词,军队)②沛公军.霸上(名词,军队) 7.坐⎩⎪⎨⎪⎧①因击沛公于坐.(名词,座位)②王曰,何坐.?曰,坐盗(动词,犯罪)③停车坐.爱枫林晚(动词,坐下) 8.胜⎩⎪⎨⎪⎧①沛公不胜.杯杓(动词,经得起)②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取胜)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美好的)9.引⎩⎪⎨⎪⎧①秦王惊,自引.而起(动词,指身子向上起)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③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动词,举起)④引.而不发(动词,拉开弓)10.兵⎩⎪⎨⎪⎧①不得持尺兵.(名词,武器)②不及召下兵.(名词,军队)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 11.使⎩⎪⎨⎪⎧①使使..以闻大王(动词,派遣;名词,使者)②使.毕使.于前(名词,使者;名词,使命)12.诚⎩⎪⎨⎪⎧①诚.能得樊将军首(副词,果真)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实在) 13.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难道)②顾.笑武阳(动词,回头看)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拜访)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难道)14.穷⎩⎪⎨⎪⎧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形容词,贫穷)②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穷尽)③图穷.而匕首见(动词,尽) 错题改正答案1.③“鄙”应为“目光浅陋” 2.①“辞”应为“推辞” 3.②“举”应为“副词” 4.①“谢”应为“道歉” 5.①“如”应为“唯恐” 6.②“军”应为“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7.③“坐”应为“介词,因为,由于” 8.②“胜”应为“副词,尽” 9.③“引”应为“拉,牵引” 10.②“兵”应为“士兵,武士” 11.②第一个“使”应为“动词,让”12.①“诚”应为“连词” 13.①“顾”应为“连词,不过,只是” 14.①“穷”应为“走投无路” 第二组1.一⎩⎪⎨⎪⎧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形容词,一样的)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形容词,一样,相同)2.夫⎩⎪⎨⎪⎧①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语助词,表感叹语气)②夫.人之相与(合成词)3.信⎩⎪⎨⎪⎧①信.可乐也(副词,实在)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③忌不自信.(动词,相信)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书信)4.坐⎩⎪⎨⎪⎧①列坐.其次(名词,座位)②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动词,坐落)5.修⎩⎪⎨⎪⎧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美好的)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容词,长)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修建)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动词,整治,修理)6.临⎩⎪⎨⎪⎧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动词,面对)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动词,迎)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动词,接近) 7.歌⎩⎪⎨⎪⎧①歌.曰:“桂棹兮兰桨”(动词,唱)②扣舷而歌.之(动词,唱)③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8.胜⎩⎪⎨⎪⎧①何可胜.道也哉(形容词,尽)②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动词,战胜,取胜)③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 9.危⎩⎪⎨⎪⎧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形容词,端正)②危.楼高百尺(形容词,高)③危.言危行(形容词,使……害怕)10.道⎩⎪⎨⎪⎧①有碑仆道.(名词,道路)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道德,道义)③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讲)④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⑤于是废先王之道.(名词,法度)11.观⎩⎪⎨⎪⎧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动词, 观察、观赏)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名词,值得观赏的 景物、景观)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动词,观看)12.文⎩⎪⎨⎪⎧①其文.漫灭(名词,碑文)②独其为文.犹可识(名词,文章)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④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花纹)13.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动词,命名,定名,叫做)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动词,命名)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命名)④呼中丞之名.而詈之(名词,名字)⑤隳名.城,杀豪杰(形容词,有名的,出名的)14.悲⎝ ⎛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动词,感叹)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容词,悲伤)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动词,哀怜) 15.然⎩⎪⎨⎪⎧①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 然而)③吴广以为然.(名词,这样)错题改正答案1.①“一”应为“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的” 2.②“夫”应为“发语词” 3.④“信”应为“诚意” 4.①“坐”应为“动词,坐” 5.①“修”应为“高” 6.③“临”应为“副词,将要” 7.①“歌”应为“名词,歌词” 8.①“胜”应为“副词” 9.③“危”应为“形容词,正” 10.④“道”应为“方法,途径” 11.③“观”应为“观察,考察” 12.②“文”应为“碑上残存的文字” 13.③“名”应为“识其本名” 14.②“悲”应为“动词” 15.③“然”应为“形容词,对、正确” 第三组1.加⎩⎪⎨⎪⎧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词,更加)③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加上,放上)④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虚报)2.数⎩⎪⎨⎪⎧①数.罟不入洿池(形容词,细密的)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词,几)③范增数.目项王(形容词,屡次,多次) 3.发⎩⎪⎨⎪⎧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动词,打开粮仓,救济百姓)②发.闾左適戍渔阳(动词,开发)③百发.百中(动词,发射)④主人忘归客不发.(动词,出发)4.或⎩⎪⎨⎪⎧①或.百步而后止(代词,有的人)②所守或.匪亲(连词,或者)③云霞明灭或.可睹(副词,有时) 5.强⎩⎪⎨⎪⎧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形容词,强大)②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形容词,强大)③乃自强.步(动词,竭力,勉强) 6.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②博闻.强识(名词,见闻,知识)③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听到的东西)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听到)⑤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 7.假⎩⎪⎨⎪⎧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凭借、借助)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 假装)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利用)8.绝⎩⎪⎨⎪⎧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终止)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没有希望的)④以为妙绝.(形容词,到了极点)⑤佛印绝.类弥勒(副词,非常)9.制⎩⎪⎨⎪⎧①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治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并利用)③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 10.将⎩⎪⎨⎪⎧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名词,将领)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动词,带领)③爹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名词,将军)④季氏将.伐颛臾(副词,将要)11.信⎩⎪⎨⎪⎧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可靠的)②低眉信.手续续弹(通“伸”,动词,伸出)12.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丢失)②蒙故业,因遗.策(形容词,遗留下来的)③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动词活用作名词,遗失之物)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遗留)13.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老师)④吾师.道也(动词,学习,效法)⑤或师.焉,或不焉(动词,从师学习)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14.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传记)③作七十列传.(名词,传记,一种文体) 15.道⎩⎪⎨⎪⎧①传道.受业解惑(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道理)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④有碑仆道.(名词,道路)⑤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正确的方法) 错题改正答案1.②“加”应为“把本来没有的加上” 2.③“数”应为“副词”3.②“发”应为“征发”4.②“或”应为“连词,如果”5.②“强”应为“名词,有力的弓” 6.③“闻”应为“声誉、名声”7.③“假”应为“借”8.③“绝”应为“与世隔绝的”9.①“制”应为“统领,统率”10.③“将”应为“动词,扶持”11.②“信”应为“副词,随便,随意”12.④“遗”应为“wèi,动词,给予”13.③“师”应为“动词,以……为师”14.②“传”应为“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15.②“道”应为“风尚”第四组1.请⎩⎪⎨⎪⎧①因跪请.秦王(动词,请求)②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动词,邀请)③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动词,要求)④璧有瑕,请.指示王(敬辞,希望对方允许做某事)2.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牵引)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拉)③相如引.车避匿(动词,掉转)④将军夜引.弓(动词,拉开)3.负⎩⎪⎨⎪⎧①宁许以负.秦曲(动词,背负)②秦贪,负.其强(动词,凭借,凭仗)③决负.约不偿城(动词,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着) 4.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动词,回头)②顾.吾念之(连词,只是,不过)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连词,难道)④荆轲顾.笑武阳(动词,回头)5.会⎩⎪⎨⎪⎧①会.于西河外渑池(动词,举行盟会)②相如闻,不肯与会.(动词,见面)③适逢其会.(动词,开会)④会.天大雨(副词,正好,恰巧)⑤长风破浪会.有时(副词,必然,一定) 6.使⎩⎪⎨⎪⎧①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命)②单于使.陵至海上(动词,派,让)7.相⎩⎪⎨⎪⎧①数通使相.窥观(副词,互相)②副有罪,当相.坐(副词,互相)8.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名词,一样)②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处)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把守)④安步当.车(动词,当作)9.数⎩⎪⎪⎪⎨⎪⎪⎪⎧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副词,屡次)②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名词,数目,数量)③礼、乐、射、御、书、数.(名词,六艺之一,算术)④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名词,数字)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名 词,定数,命运)⑥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数词,几,几个)⑦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动词,计算)⑧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形容词,细密的)10.属⎩⎪⎨⎪⎧①衡少善属.文(zhǔ,动词,连缀)②属.予作文以记之(zhǔ,动词,嘱托)③忠之属.也(shǔ,动词,属于) 11.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动词,征召)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名词,应验)③问征.夫以前路(形容词,出征的)④从此替爷征.(动词,出征)12.就⎩⎪⎨⎪⎧①连辟公府不就.(动词,取得成功)②金就.砺则利(动词,靠近,接近)③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上,登上)④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13.观⎩⎪⎨⎪⎧①观.太学(动词,看)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动词,观赏)③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动词,观察)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名词,景象)⑤大王见臣列观.(名词,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14.发⎩⎪⎨⎪⎧①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动词,拨动)②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动词,发动)③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发达)④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动词,打开)⑤发.闾左適戍渔阳(动词,征发)⑥使人发.书至赵王(动词,送)⑦野芳发.而幽香(动词,开放)错题改正答案1.③“请”应为“敬辞,希望对方做某事” 2.①“引”应为“延请” 3.①“负”应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 4.③“顾”应为“副词,难道” 5.③“会”应为“名词,时机,机会” 6.①“使”应为“使者” 7.②“相”应为“代词,偏指一方,你” 8.①“当”应为“动词,抵押” 9.④“数”应为“规律” 10.③“属”应为“名词,类” 11.③“征”应为“离乡远行的” 12.①“就”应为“就职,赴任” 13.①“观”应为“观摩、游学” 14.③“发”应为“起,出身” 第五组1.行⎩⎪⎪⎨⎪⎪⎧①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要)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③赵王畏秦,欲毋行.(动词,前往)④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动词,实行,做)⑤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名词, 品行,品德)⑥琵琶行.(名词,古诗一种体裁)⑦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名词,行列)2.乘⎩⎪⎨⎪⎧①聊乘.化以归尽(动词,顺着)②乘.虚而入(成语)(介词,凭借,利用)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驾车)④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量词,sh èn ɡ,辆)3.策⎩⎪⎨⎪⎧①策.扶老以流憩(动词,拿着)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马鞭子)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政策) 4.绝⎩⎪⎨⎪⎧①请息交以绝.游(动词,断绝)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③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词,走不通的)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没有希望的)5.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②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动词,消尽)③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完了) 6.故⎩⎪⎨⎪⎧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形容词,与“新”相对)②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矛盾)③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名词,缘故)④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⑤故.内惑于郑袖(连词,所以)7.引⎩⎪⎨⎪⎧①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引领)②恭疏短引.(名词,一种文体)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拉)8.志⎩⎪⎨⎪⎧①《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③博闻强志.(动词,记)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记住)9.名⎩⎪⎨⎪⎧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字)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名词,名字)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动词,命名)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说出本相)⑤隳名.城,杀豪杰(形容词,有名的)10.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动词,休息)②请息.交以绝游(动词,断绝)③长太息.以掩涕兮(动词,叹息) 11.图⎩⎪⎨⎪⎧①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图画)②图.穷而匕首见(名词,地图)③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词,商讨) 12.薄⎩⎪⎨⎪⎧①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形容词,浅薄)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动词,迫近)③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形容词,浅、少)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形容词,浅薄)13.卒⎩⎪⎨⎪⎧①保卒.余年(动词,终、尽)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副词,最后)③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名词,士兵)④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副词,最后)14.凶⎩⎪⎨⎪⎧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名词,不幸)②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形容词,凶暴)③趋吉避凶.者为君子(名词,不吉利) 15.见⎩⎪⎨⎪⎧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代词,自己,我)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表被动)③风吹草低见.牛羊(动词,看见) 错题改正答案1.⑤“行”应为“行为” 2.③“乘”应为“坐同一辆车子” 3.①“策”应为“拄着”4.④“绝”应为“与世隔绝的”5.③“尽”应为“名词,死”6.②“故”应为“旧交情”7.①“引”应为“连接”8.④“志”应为“做标记”9.②“名”应为“名声”10.①“息”应为“风”11.①“图”应为“计划、打算”12.④“薄”应为“轻视”13.②“卒”应为“死”14.②“凶”应为“名词”15.③“见”应为“动词,通‘现’,显现”二、文言虚词提分要领:1.“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二轮教师文档讲义: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42页)

《创新设计》2017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二轮教师文档讲义: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42页)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点,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因对学生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的考查全面而深受命题人的青睐。

但从历年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古代诗歌鉴赏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

究其原因,在于有的读不懂诗歌,有的找不到答题方向,有的答题不规范。

为此,二轮复习重在提供给考生一套可操作的解题流程,教考生依据流程答题,一步步缩小思考范围,一步步检索加工。

抓关键词句,明诗歌意旨;抓设问角度,明答题指向;抓答题规范,明表述逻辑。

做到步步为营,稳“抓”稳“答”!两步教你读懂诗歌1.看标题(结合注释)(1)标题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节日(如除夕、重阳);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内容。

(2)注释。

有些诗歌后面有对作者、写作背景或是诗词中偏僻语的解释,有的是一些典故的出处及其解释等等。

要注意,任何一个注解对解读诗歌都是有用的,特别是在高考的试卷中。

2.看作者(知人论世)即看作者生平事迹、思想、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信息来全盘考虑诗歌主旨,这有赖于考生平时的了解与积累。

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诗中多流露出自信达观、傲视权贵、追寻精神自由之思想;杜甫诗的沉郁顿挫,多抒写忧国忧民之思;陶渊明的恬淡闲适;再比如婉约派的柳永,豪放派的苏辛,一生忧国忧民矢志北伐却又壮志难酬的陆游等。

3.看情语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握,这是理解诗歌情感的一条命脉。

如2015年全国卷Ⅱ《残春旅舍》颈联中的“愁”、尾联中的“免被尘埃污”“待眼明”,都是“情语”;2015年江苏卷《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首联中的“爱”“暂开颜”,也是“情语”。

情语多出现在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也“移情”到景、物中。

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哀”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创新设计2016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增分突破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含解析

创新设计2016二轮语文专题复习全国通用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增分突破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含解析

第一章论述类文本阅读增分突破三步阅读,题文比对【考点解读】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精确性、整合信息的周密性和把握文意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对考生理性思维素养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大部分考生所存在的问题在于阅读粗疏,语感迟钝,思维笼统,认知模糊,每年的高考试题命题人也正是从上述方面设置“陷阱”的。

因此,二轮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握阅读要领,切实掌握解题技巧,尤其是题文比对法.一、(2015·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
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 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 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 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海
思维盘点
1.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
2.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 3.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题目】 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4 分 )[ 原文见
“自我诊断”第4题]
9.文章结 构类
独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 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 伏笔、前后呼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 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起
10.表达 技巧
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 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 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①战 中箭身死,辄书长句 杜 牧 将军独乘铁骢马,榆溪战中金仆姑②。
死绥③却是古来有,骁将自惊今日无。
青史文章争点笔,朱门歌舞笑捐躯。 谁知我亦轻生者,不得君王丈二殳④。 【注】 ①党项:西北少数民族。②金仆姑:箭名。③死绥: 古军法规定军队败退,将军当死。④殳:兵器。 颈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见“现场采样”。
富有哲理、画龙点睛
2.意境类 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 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3.思想感 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 情类 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4.情感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类
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
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 ——怀旧、梅花——傲骨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 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 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
解析
(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前两句
以“杨柳”“丝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
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 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 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
答案
葱翠。
(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
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
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
的快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尾照应、层层深入、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先总后分、承上启下、 过渡、伏笔、铺垫等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熟记表达技巧常用鉴赏术语 掌握常用鉴赏术语,现将一些术语分类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 1.评价主 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远、言 旨类 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
三、鉴赏表达技巧类题目的答题模板汇总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其中抒情包括直抒胸臆、借
景抒情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所起到的作用 2.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烘托、抑扬、联想、想 象、托物言志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所起
增分突破四 表达技巧鉴赏之规范答题
【考点解读】 对古诗表达技巧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个
重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难点。难在第一步 —— 准确判断所
用的表达技巧。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使用的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
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表
达技巧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网络,其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
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 寸不移。三三两两
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①番腾:同 “ 翻腾 ”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5.抒情方
式类
6.语言风 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
格类 练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
7.使用典
故类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
婉约、含蓄、清新、风趣„„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 8.诗歌风 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 格类 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 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 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 崛险怪
校书郞。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 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象)的能力。回答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可结合诗歌中描写雨后景象 的诗句逐一筛选、提炼、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 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问题的答题思路是:首先指 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说明怎样具体运用的, 最后赏析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解答本题,可从修辞手 法、描写手法等角度入手,指出运用的艺术手法并结合词句 加以分析即可。(3)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情感的能力。思想感 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品读诗 (词 ),理解内容, 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切忌空洞,要写 出因什么而产生或寄予的感情。
高考考查的热点。
1.(2015·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
现场失分答案 得分 失分探源 本题答案应包含能表达情感 的方法。但是回答的是借代, 1分 与表达情感关联不大,勉强 可得1分。至于对手法的分析
及要表达的情感,都不正确。
该答案手法答得准确,部分情感 2分 (指“对„„不满”)表述准确, 但对“对比”手法分析不准,还 有一重情感未答出。 该答案“对比”手法答得准确, 3分 所要表达的两方面情感表述得准 确、完整,可是在谁与谁的对比 上分析不准确。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 , 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 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
句赏析。(5分)
解析 答案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我们不难发现这 此句采用了比拟 ( 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 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就可以了。 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领悟 该答案“手法”答得
4分
准确,“分析”到位,
“情感”答得完整且 准确。
完善你的答案 答案 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史家和达官贵人对赵纵将军
的态度作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对赵纵将军的热烈赞扬,对达 官贵人的强烈愤慨。
一、进一步熟悉并掌握表达技巧有关概念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它包括三大方面,现列表如下:
解析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
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 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 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
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 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说明、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议论 起兴、联想、烘托(渲染、映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 乐情)、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
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首
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 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 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海棠,对比之下, 更增添心中伤愁。用海棠反衬,貌似红绿满眼的场景,实际 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 答案 (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 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后两句运用比喻、 比拟、夸张手法 (答出其中两种即可 ),将抽象的愁形象化, 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 出愁之浓重。 (2)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 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
到的作用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排比等)+ 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到的作用 4.行文结构(起承转合、伏笔铺垫、过渡照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这种行文结构在诗歌中所起到的作用 5.材料取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