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数学建模课程改革浅见

合集下载

“互联网+”时代数学建模课程改革浅见

“互联网+”时代数学建模课程改革浅见

“互联网+”时代数学建模课程改革浅见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对数学建模课程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数学建模课程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纸质教材,学生们缺乏实际动手实践的机会,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传统的评估方式也往往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导致教学效果与实际需求脱节。

互联网+时代对数学建模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引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为数学建模课程注入更多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改革评估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核,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数学建模课程的改革必将推动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000字】1.2 问题提出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数学建模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前数学建模课程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解决。

传统的数学建模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他们对数学建模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

数学建模课程中缺乏与行业需求的深度对接。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对数学建模的需求越发迫切,然而当前的数学建模课程与实际行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无法有效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建模课程往往缺乏足够的个性化和参与度,学生们缺乏对课程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导致他们缺乏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和热情。

如何解决当前数学建模课程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3 研究意义数、格式要求等。

谢谢!具体来说,研究互联网+时代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促进学校教育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使数学建模课程更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贴近产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背景下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数据背景下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数据背景下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思考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数学建模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这篇文章将从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时代需要能够对庞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挖掘的专业人才,而数学建模正是培养这样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因此,数学建模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2.传统教育模式的不适应性传统的数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口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而数学建模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大数据背景下数学建模教学存在的问题1.实践性不足传统的数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

数学建模教学应该重视实践性,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2.跨学科融合不足数学建模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但传统的学科边界明确,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较为困难。

在大数据背景下,要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教学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更深入的融合,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形成合力。

3.缺乏实际问题的引入数学建模教学应该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但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很少有实际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三、大数据背景下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思路1.加强实践环节数学建模教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传统的教育方式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改革的压力。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并提出一些思考。

互联网+为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学术论文、在线课程等。

教师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教学,通过网络平台和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大学数学课程可以更加生动和具有针对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互联网+为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数学软件和工具进行实践性学习,如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程序设计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互联网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数学竞赛和科研项目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

互联网+为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好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传统的数学教学评估主要依靠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评估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计算能力的掌握。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通过在线作业、实践项目、开放性问题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互联网可以提供实时的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互联网+还为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好的合作和交流机会。

通过互联网,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远程交流和合作,分享学习资源和经验。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到各种数学社群和讨论组中,与其他学生和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合作和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和工具来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评估和反馈机制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合作和交流机会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一、实施所谓“互联网+”教育,就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实现信息的无限传输和资源的共享。

在高中数学建模中,我们可以将其具体实施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平台建设可以利用互联网建设一个高中数学建模的教学平台,包括课程设置、作业布置、在线答疑等。

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在线学习,并在完成作业后将其上传到平台上供老师批阅和评价。

2.题库资源共享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高中数学建模题库,将各地的优秀试题和答案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分享,方便学生进行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3.数学建模竞赛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将高中数学建模竞赛进行线上组织和管理,使得各省市的优秀学生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展开竞技较量,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学习。

二、思考1.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和知识传授者。

而在“互联网+”教育下,教师的作用将发生一定的改变。

教师不再是主导者,更多地扮演着“导师”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灵感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培养其创新精神。

2.注重思维的培养高中数学建模强调的是实际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的不仅是数学技能,还有思维方式。

因此,在“互联网+”教育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种植数学思维的种子,发展创新精神,协助学生掌握正确解题思路和方法。

3.平衡知识和应用“互联网+”教育下,应用性和实际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提升。

但我们也需要平衡知识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关系,避免偏重应用性,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总之,“互联网+”教育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上进行更多的学习、交流和分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互联网+”教育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思维方式的培养和知识性与应用性的平衡等问题。

这些思考,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高中数学建模的相关教学和管理工作。

大数据背景下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数据背景下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数据背景下数学建模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学建模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科交叉能力已受到广泛关注。

数学建模作为一种将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抽象思维、建模能力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

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数学建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引入大数据背景下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传统的数学建模教学主要以一些简单的经典问题为基础,学生难以通过这些问题体验到真实的社会应用场景。

而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引入诸如无人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等实际问题,能够更直观地展示数学建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学建模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剧增,如何从庞大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分析成为了重要的能力。

因此,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当引入一些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例如,可以结合统计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此外,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学建模教学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数学建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入跨学科的内容,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例如,在课程设计上可以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合作,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项目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跨学科地运用数学建模方法。

最后,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学建模教学需要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建模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相对较弱。

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数学建模教学可以引入一些实践性的项目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际的数据挖掘比赛,让学生能够在与同学竞争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互联网+"教育为高中数学建模课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取到丰富多样的数学建模案例和实例,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到更深入的数学建模知识,还可以参与到各种数学建模比赛中去,从而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

这样一来,学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渠道获取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资源,提升了学生数学建模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互联网+"教育为高中数学建模课程提供了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传统的数学建模教学大多停留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课堂练习上,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较为单一,而"互联网+"教育可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和指导。

通过互联网,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而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学习,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和思考必须更加深入。

学校需要强化对数学建模课程的意识和重视,提高数学建模课程的地位和影响力。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数学建模课程的宣传活动、组织数学建模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数学建模课程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更加重视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

学校需要加强对数学建模教学技术的培训和引导,提高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互联网+"教育的要求,因此需要教师们积极参加各种数学建模教学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掌握更加先进和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需求。

学校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自觉和主动性。

学校可以通过学习指导和学习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更好地学习数学建模课程。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也开始改变、升级。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顺应潮流,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数学教育方面,高中数学建模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而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中数学建模是指借助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策略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中,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们需要充分发挥数学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际探索中深入了解数学的内涵,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应用网络和数字化工具。

网络和数字化工具是“互联网+”教育的标志性特征。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数据,同时数字化工具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模型建立和分析。

比如,在高中数学建模活动中,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问题搜集、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实际问题,全面掌握数学知识。

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建模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积累和运用,更重要的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探究和分析。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探究来培养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而教师可以适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发,让学生在设计模型、解决问题中逐渐成长。

三是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高中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通过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和分析,提高其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四是积极开展竞赛和评比活动。

竞赛和评比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和能力,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通过竞赛和评比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究,让学生更好地参与高中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

总之,在“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仍需要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们不断探索和尝试。

只有适应新时代、注重实践探究、鼓励创新思维,才能更好地推进高中数学建模教育的实施工作。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首先介绍了“互联网+”教育对高中数学建模的影响,指出数字化教育工具在数学建模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讨论了网络资源在高中数学建模中的作用,强调了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渠道和合作平台。

然后分析了“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指出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同时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探讨了高中数学建模课程设计与实施,强调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互联网+”教育为高中数学建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努力应对。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中数学建模、数字化教育工具、网络资源、挑战与机遇、课程设计、实施、引言、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

互联网+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趋势,正在改变着传统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数学建模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施高中数学建模课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我们将分析数字化教育工具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动态的学习体验。

我们将探讨网络资源在高中数学建模中的作用,分析网络资源对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帮助。

接着,我们将讨论“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挑战与机遇,探究互联网时代给数学建模教育带来的影响。

我们将关注高中数学建模课程设计与实施,讨论如何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方式,更好地设计并实施这门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2. 正文2.1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高中数学建模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我们需要明确“互联网+”教育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在这种新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更广泛、更精准的知识,老师可以更方便地进行教学和管理。

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将会得到以下几方面的促进: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数学建模所需的数据和资料。

传统教学中,学生们往往需要到图书馆查找各种相关资料,费时费力。

而在“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下,学生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文献库等途径,快速精准地找到所需的信息,从而更加高效地开展数学建模的工作。

利用网络平台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数学建模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而传统教学中学生们的合作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在“互联网+”教育下,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地进行合作讨论,共同研究问题、分享思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与工具。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数学建模的视频教程、参与在线的数学建模比赛、使用各种数学建模的模拟软件等。

这些丰富的资源和工具可以使数学建模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思考。

需要警惕虚拟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质量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学生可以在网上自主学习,但是如何保证学生在虚拟化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指导和监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要思考如何保证网络平台的安全性。

在网络上进行数学建模学习,学生们需要频繁地上传、下载各种资料,这就需要保证网络平台的安全性,避免学生的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安全问题。

需要警惕网络平台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在“互联网+”教育下,各种在线教育平台层出不穷,一些商业化的教育产品和服务也开始充斥其中。

需要警惕一些教育平台过度追求利润,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价值。

需要警惕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互联网+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探讨 (4)

互联网+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探讨 (4)

互联网+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探讨【前言】互联网+的发展为现代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数学建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培养方式,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是数学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议题,也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本文从互联网+下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出发,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高,实用性强的教学策略。

【正文】一、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教育平台的建设已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

针对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建立一个开放、便捷的在线学习平台,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与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的平台应当具备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将大量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包含标准化的课程、案例分析、题目集以及学生讨论帖等。

2.互动性强:纵向和横向的交流都非常重要。

学生和教师应该在此平台上可以进行及时的讨论和交流。

3.易操作、可维护性:平台的操作应该方便简单,而维护应该更加容易。

二、主动学习的班级管理利用互联网建设好的平台,需要配合针对性的班级管理。

传统班级管理中一般都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被动接受者。

而在数学建模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里:“主讲”不一定要是老师。

学生可以利用编程、科研等途径进行研究,并介绍他们的成果和思路。

2.更加细化的评估方式:鼓励并感谢一切积极参与的学生,并将他们的贡献体现在学生成绩上,同时给予详细的评估和反馈。

3.更有生命力的课程设计: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进行自由探究、开发模型,还可以通过直播、互动等方式神奇地让教材变得更加生动。

三、项目化学习的推行项目化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项目化的教学方式,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学科的教学中。

但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因为项目背景独特,确立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任务,使得项目化学习的效果十分显著。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迎来了“互联网+”时代。

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无疑为高中数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就“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进行探讨。

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数学建模相关教学和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材、教学软件等,学生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组织数学建模竞赛。

互联网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竞赛环境,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与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进行比赛,互相学习和交流。

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实时互动和讨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讨论和互动,而在互联网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平台或社交网络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实时的交流和讨论,提高交流和合作能力。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技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训练方案。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系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训练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思考。

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信息,学生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的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和平台。

教育机构和教师也需要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管,确保学生获取到的信息真实可靠。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互联网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需要更加灵活和有效。

教师需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各种工具和资源进行教学和评价,学生也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教师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

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建模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高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改革已成为大多数高校数学教师的关注焦点。

在实践与探索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要加强数学建模的理论教学。

数学建模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应该通过课堂讲解和实例说明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数学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和改革。

数学建模的核心是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实践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开展实际调研、实验和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要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演练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现代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数学建模的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通过数据处理软件、模拟仿真软件等工具,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

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数学建模案例和经验,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路。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建模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开展竞赛、实习和项目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理论教学、改革实践环节、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探索,相信数学建模课程的质量将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信息获取也更为便捷。

这为大学数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阐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具体措施。

首先,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适应时代的要求。

现在的大学生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而传统的数学课程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因此,需要把数学课程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其次,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数学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在实际应用中创新并解决问题。

最后,大学数学课程需要采取具体措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

这些措施包括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开展实践活动,以及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

具体来讲,大学数学课程改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课堂教学改革。

在数学课程中,老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应该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练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应加以讲解,激发学生对实际应用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是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参加数学竞赛、数学建模,还可以通过对数学模型的仿真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数学活动。

同时,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数学课程改革是必要的,旨在培养具备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数学课程需要更好地融入现实生产和社会,开展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建模在“互联网+”教育下的实施与思考进行探讨。

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数学建模教育的现状,随后论述了“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以及高中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在实施策略探讨部分,提出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技术来促进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了“互联网+”教育对高中数学建模的影响和意义。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强调了“互联网+”教育对高中数学建模的推动作用,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本文旨在为高中数学建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互联网+教育、现状分析、优势、重要性、实施策略、案例分析、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教育是一个重要领域,也受到了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和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被“互联网+”教育所取代,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教学。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互联网+”教育的优势、高中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实施策略探讨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探讨在“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希望可以为教育界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2. 正文2.1 现状分析当前,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高中数学建模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受到重视。

在目前的现状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流地位,学生的学习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应试技巧的掌握上,对于数学建模的培养和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难以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资源也面临着一定的瓶颈。

由于数学建模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数学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目前我国部分学校的教师水平和教学条件有待提高,这给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词之一,其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教育、医疗、农业、金融以及各种行业。

而在教育方面,“互联网+”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和途径。

1. 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在“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针对高中数学建模而言,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加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建模的方法和技巧。

网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教学视频,辅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2. 强大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教育平台通常具有强大的互动性和个性化学习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实时交流和讨论,分享建模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实现个性化学习。

3.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辅助建模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各种先进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辅助建模,比如利用数学建模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建模的过程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1. 加强教师的网络化教育培训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师的网络教育培训也变得尤为重要。

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积极参与网络教育培训,提高自己的网络化教学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教育的需求。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互联网+”教育下,学生更加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网络平台自主获取学习资源,自主探索和解决建模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摘要:数学建模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

本文讨论了数学建模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改革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数学建模;创新能力;教学改革一、数学建模课程现状分析数学建模所解决实际的实际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泛,这包括的领域有国防、经济、管理、经济、工业等等。

当对问题处理需要做定量分析,这时候一定要数学作为重要工具。

数学本身不是自然科学,但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工具。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及分析基础上,作出合理假设,在研究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使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来表达内在关系即称数学表达式,然后再设计算法并用数学软件实现计算来得到结果,结合已知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效果。

数学建模越来越显得重要性,受到更多的学生欢迎。

能够掌握运用数学这个重要的工具,那就掌握了开启科学技术大门的钥匙。

同时,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在不断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

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数学教育,已经习惯于常规的数学教学体系,这种体系采用“定义--定理--证明--例题--习题”。

这似乎是按照教学大纲教给了学生一套从定义、公理到定理、推论等看来天衣无缝的体系。

原因有很多,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数学思想内涵渗透不足,而更多地精力放在题目的解题技巧、归纳总结做题规律。

另外再布置给学生一定量的练习题强化,最后期末在用一张卷子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种情况的存在,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数学的曲解,以为数学仅仅就是在做题,没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思想的魅力,以上的后果是让学生逐渐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对数学建模课程的改革,就是试图想突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将数学直接面向实际问题。

二、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1.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和对数学理论理解。

只有掌是握有更为全面数学理论知识,才能够高质量地进行数学建模。

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探索。

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注重的是数学理论和计算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高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改革成为当前数学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实践和探索两个方面探讨高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改革。

1. 强化实践环节传统的数学建模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

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引入实际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建模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可以选取一些真实的社会问题或工程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调研和数据收集,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通过这样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多学科融合数学建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需要涉及到数学、物理、生物、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引入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全面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3. 强化团队合作在实际建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复杂的问题分析和模型构建。

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在数学建模课程中引入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团队中协作合作,共同完成建模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强调实际应用2. 注重创新思维数学建模课程的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创新的灵感激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调研和讨论,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提出创新性的建模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界也出现了“互联网+”教育的概念。

在这个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方兴未艾,给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重点探讨“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和思考。

1. 教学平台的建设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的教学平台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升级。

建模教学平台应具备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和在线评价的功能,以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建模知识,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实时交流,并参与到建模竞赛中。

建模教学平台应提供丰富的建模资源和案例,以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和实验,提高建模能力。

建模教学平台还应具备自适应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为其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学习路径。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被动接受者,学习过程基本依赖于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讲解。

而在“互联网+”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丰富的建模资源和案例,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

教师则扮演着辅导员和指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建模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建立和完善。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课堂测试和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而在“互联网+”教育中,评价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项目展示、作品评比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建模作品和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1. 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互联网+”教育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传统的建模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和问题的解答者的角色,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被动和机械。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互联网+”教育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通过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教育资源与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教育内容的在线传播与共享。

高中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高中数学建模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资源相对有限,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复杂的问题。

而在“互联网+”教育下,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到更多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等途径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通过参与各类数学建模竞赛或论坛活动,学生可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交流、合作,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互联网+”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进行教学。

而在“互联网+”教育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在高中数学建模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课外辅导和学习指导,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互联网+”高中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数学建模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和数据处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数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数据处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协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沟通和分工合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中数学建模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而高中数学建模恰恰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与思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育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开始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建模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将数学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互联网+”教育下,高中数学建模的实施和思考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技术可以丰富高中数学建模的教学资源。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大量的数学建模案例,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的资料和论文,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互联网还可以提供各种数学建模软件和工具,帮助学生进行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提高建模的效率和准确性。

互联网技术可以促进高中数学建模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与全国各地的同学进行建模竞赛和项目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路和经验,从而提高建模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互联网还可以建立线上的数学建模社区,供学生交流学习和分享成果。

互联网技术可以拓展高中数学建模的应用场景。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互联网相关,对数学建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

通过互联网,可以将数学建模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数学问题。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可以通过建模来分析股票的涨跌趋势;在交通领域,可以通过建模来优化交通流量分配等。

互联网的发展为数学建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实践机会。

“互联网+”教育下的高中数学建模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互联网资源的丰富性也带来了信息的多样化和碎片化,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资源时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筛选和评估能力。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网络上存在着诸多不良信息和不实信息,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和道德风险,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引导。

“互联网+”教育下的高中数学建模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建模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合作交往,并拓展建模的应用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时代数学建模课程改革浅见
作者:李晗杜宇静侯方博
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9期
摘要:数学建模竞赛源于1938年,由美国律师、银行家Putnam(1861-1923)首先提倡,每年面向美国和加州地区的本科生所举办的一场竞赛。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数学建模;课程改革
最初的数学建模竞赛是纯数学题,分为两节,每节有6道题目,限时3小时。

Putnam竞赛结果的评判和奖励的发放由MAA(MathematicalAssociationofAmerica)负责。

但当时的Putnam竞赛应用型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也基本不用计算机解题。

1983年前后,Fusaro担任SIAM教育委员会主席,开始提倡改革Putnam竞赛,这就是现代数学建模竞赛的雏形。

我国自1989年开始参加,直到1996年才首次获得O奖。

我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于1992年9月创办了数学建模竞赛,1994年起开始由教育部高教司和CSIAM共同举办“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之后数年,深圳杯、泰迪杯、电工杯等数学建模竞赛如雨后春笋般迸发,目前数学建模竞赛已经成为高校理工科学生必参加的一项科技竞赛。

随之应运而生的是数学建模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了数学建模竞赛赛题的方向,而数学建模课程也应当随之有所改革。

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教师在数学建模竞赛中所起的作用相当于航海途中的灯塔——“好学生不是我教出来的,差学生我也教不了”。

由于竞赛期间禁止教师有任何形式的参与,那么指导教师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1982年11月7日,在西安召开的教育部直属12所工科院校应用数学协作组(应用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前身)会议上,清华大学萧树铁教授建议尽快为本科生开设数学模型课,这是数学模型课第一次被列为重要内容在教育部主办的会议上进行研究。

1983年2月,清华大学萧树铁教授(时任系副主任)身体力行:开设《数学模型》课。

萧先生数学模型课程单独开课,不打乱现有课程教学体系;教师自发开课、写教材、交流,规模较小;到80年代末,估计不超过三十所学校,主要对象是数学系。

初步形成了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以案例为主,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并不强调一定要利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而且学生建模实践活动仿真与现实兼顾。

开课初期没有中文教材,在翻译、消化国外数学模型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80年代末陆续出版了一些中文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姜启源编写的《数学模型》是国内第一本教材)。

在以往的数学建模课程中,指导教师大多千篇一律的讲解运筹学中的各种统筹或者优化方法、讲解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讲解各种评价方法。

以至于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千篇一律的使用诸如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评价方法,解题方法的滞后导致了学生数学建模成绩的落后。

因此数学建模课程的改革,重点在于教师的课程改革。

首先教师应突出数学建模在数学课程和实际问题应用之间的桥梁和联系纽带作用;其次教师应当明确数学建模课程不是数学课,应侧重于对数学思想的认知和模型化思维方法、模型精准表达方式、算法设计或实验方法的训练,淡化理论推导,切勿按数学课教法讲建模;最后教师还要践行数学建模教学目的是让更多的各个学科的学生从中受益——既是通识教育,又是技能训练课程。

数学建模课程培养的目标是交叉、创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让更多非数学学科的学生,更多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求解算法、实验方法;让数学学科的同学更多地理解实际问题,推动对数学理论、方法的认知,以及方法的适用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掌握现代计算机求解数学模型的实验方法。

教师应当在平时的课程中多讲案例,在案例讲解过程中教学生建模的方法和思想。

我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六个方面思想和能力的培养:直觉能力、联系能力、求异能力、选择能力、归纳能力和建模基本素养。

直觉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洞察力;联系能力就是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的后知识体系建构的能力;求异能力就是养成学生批判精神与深度思考习惯的能力;选择能力是指要让学生有宏观把握和判断抉择的能力;归纳能力就是学生思维模式要完善;学生还要具备模型检验意识以及对结果敏感性的建模基本素养。

课程改革不仅仅要改革教学的内容,还要改革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由于现在数学建模课程的建课规模很大,教室和教师资源均不充足,往往是100人以上的大班上课,很难做到在课上进行讨论式教学。

而数学建模课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并逐步掌握建模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应当采用小班上课、探究和讨论式教学。

除了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应当教会学生使用工具,尤其是在当今的数字时代,更要与时俱进的使用和培养学生使用更合适的数学建模软件,比如MATLAB软件包中的每年都要更新的各种新的功能、LINGO软件中求解优化模型的工具包、工科中常用的仿真软件proteus等。

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方法要适应时代,那么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师团队也应当建设。

数学建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是师资,围绕数学建模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建模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数学建模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要瞄准数学建模的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该课程的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数学建模专业核心课程群。

要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谢金星.数学建模课程三十年:回顾与思考[J].数学建模及其应用,2012(2).
[2]王丹,吴孟达,毛紫阳.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定位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1).
[3]谢金星.科学组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和数学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作者简介:
李晗,杜宇静,侯方博,吉林省吉林市,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数学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