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艺”点亮校本教材的编写之路
中国结校本课程设计方案22
“中国结”校本课程设计方案课程名称:中国结课程开发背景分析:中国结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经过几千年时间,绳结早已不是记事的工具,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
学习编制中国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还蕴含着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
中国结是我国的传统工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结的有关知识,认识一些常见的中国结,学习几种中国结的编制方法,提升学生的动手、逻辑思维能力,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我们中国民间传统编织艺术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开发教师或团队:劳动技术学科教师课程实施的年级:初中一年级(说明:初一的学生对中国结有所了解,有的在小学学过一些简单的编法,但对中国结所要表达的寓意、编结特点只是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中采取观察思考、再动手练习的方法,注重学生会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会设计表达,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结的起源,特点及其文化。
2. 掌握基本编织方法,赏析优秀作品,培养创新能力。
3. 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程意义宗旨原则:课程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为载体。
改变原有单纯的接受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的主动参与。
课程致力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学生设计制作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辅助,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不断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课程架构:课程内容纲要:七年级上学期20课时安排如下:1.认识结(1课时)2.材料与工具(1课时)3.铃铛结(2课时)4.双钱结(2课时)5.万字结(1课时)6.平结(2课时)7.三环结(1课时)8.蛇结(2课时)9.单线吉祥结(2课时)10.纽扣结(1课时)11.盘长结(3课时)12.团锦结(1课时)13.结穗子(1课时)课程实施策略:让学生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不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为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本教材助力,传承民俗文化
校本教材助力,传承民俗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许多学校开始引入校本教材,将民俗文化融入到课程中,从而助力传承民俗文化。
校本教材是什么?校本教材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学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写的教科书。
校本教材的出现,使得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更具有时代性和灵活性。
在传承民俗文化方面,校本教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校本教材可以将民俗文化融入各门课程中。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诗词歌赋来介绍和讲解民俗文化;在音乐课上,可以学唱古老的民歌,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美术课上,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来表现民俗文化的美丽和多样性。
通过各门课程的综合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感受民俗文化,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喜爱。
校本教材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开设各种文化活动,如民俗文化展览、传统手工制作比赛、民俗艺术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还可以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愿意去继承和传承民俗文化。
校本教材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和家庭的传统文化活动。
在校本教材中,学校可以编写一些案例或者调研题目,让学生回到家乡,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各类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状况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从小事做起,逐渐融入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去,以实际行动关爱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校本教材可以引导学生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在传统民俗文化的课程中,不仅需要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更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观、礼仪、道德规范等。
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实践和传承民俗文化。
“中国结”校本课程
《中国结》校本课程纲要曲广波一、课程理念:中国结艺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丰富多彩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既包括技能的训练,又有传统文化、科学观念与艺术的融合,与一般劳动技能课相比,同样是强调手工劳作,中学生在进行传统手工艺劳动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还能亲身感受传统工艺文化的存在,弥补基础教育单纯依靠书本获取知识的缺憾,同时可以提高他们对传统工艺的认知能力。
其意义远远超过工艺制作学习本身。
二、开发背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和新课改的推进,我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更为规范,素质教育日益深化,教学质量明显提升,高位均衡正在成为现实,在此基础上,倡导个性化办学,办有特色的学校,使我校在办学风格上呈现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格局,通过捕捉结艺亮点,构建校本课程,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最终实现新的目标追求。
让民间手工艺走进课堂,这一举措不但有利于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还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很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虽然传统手工艺是简单的手工劳作,但伴随着传统手工文化的衍生,创造了今天的现代文明,这种看似简单的手工劳作方式,是人类进程中不可磨灭的轨迹。
文明国家的现代美育教育都离不开手工劳作的体验。
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过程、感受传统审美的同时,也逐渐受到传统工艺文化的熏陶,从中认识、理解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科技文明的发生与发展。
这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动手能力、造型能力、材料认知及科学精神和劳动观念等综合能力的同时,无形中增强和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及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切实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艺术。
校本教材-奇幻编绳术
宁阳县现代小学校本教材系列-----奇幻编绳术宁阳县现代小学二年级二〇一六年二月奇幻编绳术校本课程教材(一)第一课:概述一、概述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当代多用来室内装饰、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
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中国结是我国所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成的装饰品,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
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精美艺术品了。
每个基本结均以一根绳从头至尾编制而成,并按照结的形状为其命名。
把不同的结相互结合,与吉祥饰物搭配起来,变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吉祥饰品,用以表达美好的心愿和诚挚的祝福。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双联结、双钱结、吉祥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
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文化沉淀使“中国结”蕴涵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
它不仅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结构的展示,更是一种自然灵性与人文精神的表露。
因此,对传统“中国结”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是极有意义的。
一根根五彩的丝线,悬垂在居室四周,古朴而风情流转。
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吉祥漂亮的中国结,既为主人祈福来年的平安富贵,同时也体现着主人不同的个性与审美观念。
中华儿女很久以前就学会了打结,而且『结』也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结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重要性,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同时,它也是一门可供欣赏的艺术。
我们学习彩绳编结艺术,不仅可以用我们的双手美化装饰我们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让小细绳走出更宽的路
让小细绳走出更宽的路无锡市南长街小学的“结艺研究社”15年的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活动品牌化发展的好路子,被评为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
其亮点有三:坚持“结为艺、和为魂”的传统结艺文化精髓,在活动实践中引导队员感知以中国结为象征的和谐文化;坚持“社团激趣、活动提升”的民间工艺学习与传承的活动模式,队员学习结艺,展示亮相于国内外重大活动,增强了组织自豪感、荣誉感;坚持“课程保障、多方结合”的活动思路,以课程建设保障了品牌活动的长效推进,并与时俱进地巧妙融合了多个主题教育,丰富校本品牌活动的内涵,使之有意思也更加有意义。
中國结是中华古老文明的一个缩影,它起源于古代的结绳记事。
始于上古的中国结,每一个结从头到尾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根据其形、意命名,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国结饰品。
祈祷健康的“长寿安康结”、祝福婚姻的“团圆美满结”、恭贺新春的“吉祥喜庆结”……缠缠绕绕的丝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美好心愿。
中国结也从单纯的民间手工艺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称之为“中国结艺”。
南长街小学自20XX年成立“结艺研究社”以来,坚持把“编中国结、做中国人”的理念融入少先队活动中。
学校少先队紧扣结艺文化,带领队员通过中国结了解传统文化、接触民间艺术,以中国结为媒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一、课程保障校本教材显功力《跟楠楠编中国结》是南小在十多年的中国结研究活动中逐步摸索整合,编写而成的校本教材。
教材从中国结文化内涵、中国结制作工具、中国结编结技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编排,并设计了详细而具体的教案。
图文并茂是教材的一大特点,孩子们在学习了基本的编结技法后就能看着图片边学边做,还能在基础结上进行加工和创新。
学校在三~六年级开展中国结校本课程,每两周一个课时,从基本结入门开始教起,到六年级毕业,每一个孩子都会编几种中国结。
同时学校也将中国结的元素融入每个年级的特色课程中,让中国结一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2024年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
谈《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一、课程目标(一)我校博·雅教育校本课程总目标我校的博·雅教育校本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和乡土教育资源为蓝本,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培养知书达礼、文明守规、自主好学、阳光健康的小学生为总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校本课程》的目标1.了解、掌握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文化的内涵,践行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并能体现在自己的行为中。
从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2.能够记忆和理解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的传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传说的丰厚意蕴。
3.能够背诵一些中华传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节日相关诗词,并能够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4.体验“诵读节日经典——探究学习——实践导行”的学习过程。
二、编排体系(一)教材的架构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博文、约礼、善行”的办学理念,开发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本教材体现“文化传承”和“体验活动”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文化性、实践性,注重将节日文化内涵与活动过程、方法、技能融合起来,设计具有趣味性。
本校本教材介绍的主要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大主要节日的简说、传说、习俗、相关诗歌、谚语及体验活动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开展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索,使其能真正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重任。
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上、下册各15课,每课需2课时完成。
利用国粹艺术开发校本教材
傅寿松内容摘要: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国粹文化艺术,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自创办以来,精心设计国粹馆,展示传承国粹文化艺术,拉近孩子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充分利用苏州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国粹优势,目前已开设丝绸之路、昆曲、国学、传统手工、书法等多项国粹课程项目,为广大青少年搭建起一个学习交流国粹艺术的舞台,让园区乃至苏州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及手工艺有更多认识与了解,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和正在研究的国粹课题,试从各个角度挖掘国粹资源为教育教学所用,从校本教材的理论内涵、校本教材与国粹的契合点及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等方面出发,并以苏绣艺术为例,阐述校本教材的开发的思路与思考。
关键词:校外国粹校本教材开发一、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相关理论内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从那以后地方和校本课程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重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不仅是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动力,也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
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各学校利用地方文化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也越来越普遍,并更受社会、家长和学校的青睐。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
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
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非遗”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
2019年26期┆55教法研究“非遗”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王依娜摘 要: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中职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结合仙居丰富的非遗资源,开发非遗校本教材,让非遗进课堂,通过挖掘当地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期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当地传统文化。
关键词:非遗;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最优秀的文化传承,我们能从其中能感受一个地区的文化脉络和家园情怀。
但是现在的学生对家乡的非遗认识不深,非遗的宣传与传承面临断代,开发非遗校本教材,让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将仙居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相结合,不仅能丰富我校校本课程体系,传承和弘扬仙居的传统文化,还能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
一、非遗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仙居是非遗资源十分丰富。
据《台州日报》报导,截至目前,仙居县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5项、市级31项(详情见附录);拥有2名国家级、17名省级、38名市级传承人;拥有1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1个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3个省非遗旅游景区。
近年来,仙居日益重视非遗的传承和文旅产业的发展,尽管有如此丰富的非遗资源,但目前并没有关于仙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教材。
二、非遗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一)有效传承非遗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认同开发非遗校本教材,将线狮、彩石镶嵌、仙居花灯等技艺写进教材,让学生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了解仙居的传统习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且和所学的语文、体育、音乐、美术、以及专业知识相结合,将地方传统文化可持续地传承下去,这不仅提升学生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还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
(二)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材是根据学校发展需求以及课程改革要求而编写的教材,要求编写教材的教师全员参与,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解、调查研究等方法,挖掘仙居非遗项目的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技艺方法、制作过程等,在与学生学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非遗非遗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编纂。
中国结从课堂走向校园
中国结从课堂走向校园作者:张晓芳来源:《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8年第01期【摘要】校园文化的创建是学校文化精神的灵魂与核心,它承载着学校的历史,突显着学校的特色。
为了谨敬地传承和发扬学校文化,让绳文化影响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和人才的培养。
本文旨在通过笔者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从拓展教材内容、改变授课模式、营造学习气氛、多彩主题活动这四个方面作详细阐述。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中国结;编织技艺;校园文化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在不断追求知识技能完美结合的新课程改革中,中国结的编织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编入了省编劳动与技术教材。
我校就结合劳技教材中的绳编内容,把“绳”融入课堂,编入课程,打造极具我校特色的绳生活课程,涉及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玩等五大方面。
把“有形的绳文化”和“无形的绳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建设中,把单一的中国结绳编文化提炼成课程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德育文化,从而更好地融入到学校文化品牌的创建中。
一、量身定制,拓展教材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拓展课程资源空间、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笔者从小学劳技教学的课堂实践和研究中对小学阶段的绳编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从绳编内容的编排来看,每一个年级都是以一个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如三上年级的奇妙的绳结和可爱的挂件。
通过学习简单的二股辫、三股辫来学编挂件进行装饰,三下年级的纽扣的缝制和小布垫的缝制。
四上年级运用单向平结、双向平结、变化的平结来进行手链、挂件、花卉以及小动物的编织。
四下年级小布袋的缝制,把布条拼接组合缝制成小袋子。
五上年级用方形玉米结、圆形玉米结和变化玉米结来编织小狗、小马、小蛇等可爱的小动物。
六上年级的教材中则通过百变吉祥结来编织一幅完整的壁饰创意作品。
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都把中国结绳的基本结以一个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整个小学阶段它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组合到变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校本课程——手工编织
社区教育校本课程《手工编织》当你看到一款很漂亮的毛衣或鲜红的中国结时,也许你会有一种冲动,希望马上能拥有它。
那么就来学习编织吧!其实编织并不很难,但想编织一件精美的毛衣或漂亮的饰品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心思,除了需要具备一些编织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外,还应多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花样。
本教材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汇集了毛衣编织、中国结编织、串珠饰品编织、十字绣编织及废物利用编织等内容。
每种都配有详细的编织过程描述及图解,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可使社区居民在闲暇之余,按图例编织出称心如意地好东西。
本教材共分为七个章节,原定教学总课时为36课时,其中讲授14课时、实践操作22课时。
但为了更加紧密的满足咱们社区居民的要求,在七个章节中我们将重点学习中国结的编织、手链的编织、十字绣编织、纸篓的编织、串珠纸巾盒的制作等五个内容。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中国结的编织法。
第一节中国结的编织法中国结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尤其是逢年过节之时,四处张灯结彩,中国结也会变得非常畅销。
那中国结的来历是什么呢?中国结的寓意又是什么,为什么如此受到大家的喜爱呢?一、中国结的来历和寓意中国结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装饰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它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纪事。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而作为一种装饰品正式始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人们才开始给这种结命名,便有了“中国结”,从那时开始中国结也才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
中国结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多用来装饰室内、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
现如今已发展成为多个产品,其中主要有两大系列:吉祥挂饰和编结服饰。
每个系列又包括多个品种,如吉祥挂饰有:大型壁挂、室内挂件、汽车挂件等;编结服饰有:戒指、耳坠、手链、项链、腰带、古典盘扣等。
“中国结”的编制比较简易。
每个基本结均以一根绳从头至尾编制而成,并按照结的形状为其命名。
卫生类高职公选课“中国结艺基础”课程建设与探索
卫生类高职公选课“中国结艺基础”课程建设与探索作者:吴岸晶熊映红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4年第04期公共選修课不仅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同时也是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闰桂萍,2023)。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培育和沉淀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每个人的精神内涵,也丰富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通过一些传统手工艺作品,还可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祝愿。
将公共选修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影响学生,既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又能提升学生美学品味和艺术修养(庞杰,2023),在人才素质培养中起到积极作用。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
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特长,我校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中国结艺基础”,现将课程开发过程及效果分享如下。
一、目的中国结是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仪礼记事,不仅有美化器物的实用性,不同的绳结还有不同的寓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绳结艺术,包括多种不同的基础编结方法。
其用途也很广泛,可用于编织项链、手绳、包挂、压襟、动植物等多种作品。
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旨在通过课程学习,增进学生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知晓中国结绳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到中国结的艺术魅力和实用性。
本课程定位为公共选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视野(邵建辉等,2021;吴超,202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方法(一)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学时分配本课程计划学时36,计2学分,每次4节课,均为操作课,开设于春季学期。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D卷 附解析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库综合试题D卷附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小学开设的科学、艺术课程,其课程类型属于()。
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经验课程2、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了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效能感3、《中国少年先锋队队章》规定,少先队的入队年龄是()。
A 6~12周岁B 6~14周岁C 7~12周岁4、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标志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结构状况D.基础教育水平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这强调了课程结构要体现()。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统一性6、某小学为弘扬民族文化,围绕“中国风”,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书法练习、风筝制作。
中国结编制等活动。
这属于()。
A.学科活动B.科技活动C.游戏活动D.主题活动7、小英帮助生病在家的小勇辅导功课后,感到很快乐、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幸福感8、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语文” “数学” “英语” 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9、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C.社会文化传统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0、小英帮助生病在家的小勇辅导功课后,感到很快乐、这种情感属于()。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幸福感11、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这在心理学上称为()。
A.挫折现象B.回退现象C.抑制现象D.高原现象12、“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中国结艺点亮校本教材的编写之路
“中国结艺点亮校本教材的编写之路摘要:校本教材的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能凸显学校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中国结艺特色;校本教材我以学校“中国结艺”特色作为校本教材的研究内容,归纳出了“目标定位凸显教育亮点”“常熟文化呈现教育生机”“课程整合实现多维目标”这三个“研究点”,展现出了中国结艺特色校本教材编写的创新思路与校本研究价值。
一、目标定位,凸显教育亮点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实现教育价值的过程。
触摸着结艺文化的脉搏,闪现在我眼前的是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时代变迁碰撞出的活力与色彩。
它,照亮了我们对校本教材的目标定位:(1)让“中国结艺”搭建起师生获得自我实现与成功体验的平台;(2)让“中国结艺”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的同时,提升文化的内涵,开拓发展的空间;(3)让“中国结艺”成为提升师生思想素养的渠道,让师生学会在曲折盘绕中,绘出自己的人生幸福圈。
循着目标定位,在教材编写时,我有意识地针对教师中可能存在的对手工艺制作入门的心理及操作障碍,实现有效弱化,努力让不断提高的审美能力与对中国结日益增长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教育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及终生学习的意识。
二、常熟文化,呈现教育生机常熟文化源远流长,它在七弦河中流淌,在虞城楼阁里回响,它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常熟人。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却在慢慢退去往日的华彩。
如何让常熟文化以另一种更具时代感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就是我着力去探寻的教育生机。
我以“感受幸福”为主基调,采取古今对话的形式,通过方塔风铃见证我们的幸福,我们编织中国结风铃表现幸福为主线索,设计了《风铃篇》,绵绵古韵,幽幽古塔,让“结艺”教学传递着常熟古城悠久的文化历史;又以“感恩热土”为思想引领,设计了《蟹壳篇》,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蟹壳与中国结进行完美的搭配,让“中国结艺”结合常熟特产孕育恋乡情……一个篇章一个文化窗,它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应该主动去补习一下那“遗失”已久的文化,用心去感受一下创造的神奇魅力,让孩子在创造过程中,对常熟本土文化产生兴趣,学着成为一个真正的常熟人!三、课程整合,实现多维目标走在“中国结艺”校本教材的编写之路,我深深地感受着其巨大的价值——它就像个极具生命力的中国结,你可以给它赋予不同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它在饱经磨合之后,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一个技能,更大的意义在于塑造出一个个有内涵、有创造力的社会栋梁。
利用国粹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利用国粹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孙媛
【期刊名称】《作文成功之路(下旬)》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在当前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当中,对于国粹资源都充分利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对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展现的一个必要的手段。
校本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与校本教学课程相关需求进行适应的重要执行载体。
校本课程是非常重要的特色新课程,其是由学校进行主导和开发的,在当前教学过程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1页(P前插2)
【作者】孙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的个案研究r——以铜仁职院药学专业为例
2.农村寄宿制小学校本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3.依托地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专业
校本教材4.利用国粹资源开发校本教材5.新课标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设计与资源
开发——以《健康生活》模块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结艺教材开发结题报告
《中国结艺》教材开发结题报告耿淑丽1、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将《中国结艺》设为高校选修课,在国内已有四家:沈阳工业大学时,淮阴师范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和我校。
但是,目前还没有一本针对高校选修课《中国结艺》教学的专门教材,教学中多参考女红系列的书籍,使得课程内容比较浅薄,没有史料方面的内容,在结艺历史研究方面还有大片的空白。
没有设计、提高,研发和创新的内容,欣赏的精品作品较少,没有说服力。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根据:1高职高专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是以传授技能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这一理念,结合学生就业技能要求。
目前在小学、幼儿园教学中有涉及到相关的内容。
2《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最深层次的改革,‘学校文化’的再生正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
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建立民主的课程管理文化,------主张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
”据此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将中国结艺,这一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引入我们高职高专的选修课堂,以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增色添彩,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遇。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要先行!唯有通过教育,才有可能期望我们以及后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者、传承者和发展者。
”4、响应国家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政策号召。
3、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研究中国结艺的教材目的是为了使这个课程教学更科学,更合理。
主要的内容有五部分:1结艺的发展历史2结艺的基本技法3结艺的设计与创新4结艺在小学和幼儿园的应用实例5结艺欣赏大全。
4、重点和难点:重点是:1结艺的发展历史2结艺的基本技法3结艺的设计与创新4结艺在小学和幼儿园的应用实例。
难点是:结艺的发展历史、结艺的设计与创新。
{这部分内容目前是无人研究}5、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丰富我们的校园文化,指导学生,将学习的结果,能够灵活、巧妙的用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
中国结校本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中国结校本化教学的实践探索摘要:中国结校本化教学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劳动和技术教育的水乳交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可利用的资源优势,通过优化教学目标、寻求新型教学范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等途径和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中国结的古朴淳厚、独具匠心的特点,对充实学生知识涵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凸显学生个性特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结;校本化教学;实践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织装饰品,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其独特造型、绚丽色彩和深沉寓意,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空间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礼俗及视觉元素。
然而,在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愈加西化,再加上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导致中国结这一传统工艺品逐渐被淡忘,传统中国结文化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为此,我们立足学校和当地实际,组织、开展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结教学活动,旨在运用中国结的艺术完善来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用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一、中国结校本化教学的资源优势1.民族资源优势长期以来,劳动人民总结、积累了大量中国结文化财富,为我们开展中国结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人文理念、审美理念。
2.教师资源优势我校有三名专职劳技教师,其中一人为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另外两人分别为区、校级骨干教师。
在多年的劳技教学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国结教学经验。
3.学生资源优势调查显示,我校98的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结,我校学生大多喜欢中国结,许多学生不仅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已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
4.材料资源优势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而线绳的种类又很多。
中国结教学既经济实惠,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中国结校本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1.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教学目标叶澜教授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还应包括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
《中国结艺》——教学案例 探究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中国结艺》——教学案例探究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发表时间:2020-12-30T15:07:30.413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6期作者:蔡明菊[导读] 校外教育基地层出不穷,各具特色,作为非专业的基地教师,压力和机遇并存,努力开发探究适合学生学情的,学生和自己斗喜欢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蔡明菊山东省日照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 [背景]校外教育基地层出不穷,各具特色,作为非专业的基地教师,压力和机遇并存,努力开发探究适合学生学情的,学生和自己斗喜欢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以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为主的特色课程,迫在眉捷。
[教材分析]《中国结艺》项目简介中国结艺起源于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它的意义在于不仅促进了盘扣的美观化、多样化,而且在服装、服饰以及居室的设计与点缀上也已经逐渐趋于形象化.。
《中国结艺历史变迁》1、文字的前身(具体内容见课件)2、穿着的习惯(具体内容见课件)1)服装2)玉配3)应用4)妇女佩件3、近代:结绳艺术见课件4、现今中国结艺见课件[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喜欢动手制作,渴望获得成功。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以学生自主活动、探索、体验为主要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自信和快乐。
[设计意图]中国结艺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经过几千年历史变迁,绳早已不是记事的工具,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
本活动除了继承和弘扬这一民间艺术外,更主要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学会发展美,欣赏美,创造美,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丰富经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与人合作、勇于创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享受创作和合作分享的快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各种节编制方法。
初步了解我国独特的中国结文化。
了解中国结的编制原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形成自主获取相关信息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初步掌握操作技能学习和技术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技术交流;以行引知,以知导行,让学生从本次活动中,学会更好的走进社会和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结艺”点亮校本教材的编写之路
摘要:校本教材的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它能凸显学校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中国结艺特色;校本教材
我以学校“中国结艺”特色作为校本教材的研究内容,归纳出了“目标定位凸显教育亮点”“常熟文化呈现教育生机”“课程整合实现多维目标”这三个“研究点”,展现出了中国结艺特色校本教材编写的创新思路与校本研究价值。
一、目标定位,凸显教育亮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实现教育价值的过程。
触摸着结艺文化的脉搏,闪现在我眼前的是多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时代变迁碰撞出的活力与色彩。
它,照亮了我们对校本教材的目标定位:(1)让“中国结艺”搭建起师生获得自我实现与成功体验的平台;(2)让“中国结艺”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的同时,提升文化的内涵,开拓发展的空间;(3)让“中国结艺”成为提升师生思想素养的渠道,让师生学会在曲折盘绕中,绘出自己的人生幸福圈。
循着目标定位,在教材编写时,我有意识地针对教师中可能存在的对手工艺制作入门的心理及操作障碍,实现有效弱化,努力让不断提高的审美能力与对中国结日益增长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教育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及终生学习的意识。
二、常熟文化,呈现教育生机
常熟文化源远流长,它在七弦河中流淌,在虞城楼阁里回响,它
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常熟人。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却在慢慢退去往日的华彩。
如何让常熟文化以另一种更具时代感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就是我着力去探寻的教育生机。
我以“感受幸福”为主基调,采取古今对话的形式,通过方塔风铃见证我们的幸福,我们编织中国结风铃表现幸福为主线索,设计了《风铃篇》,绵绵古韵,幽幽古塔,让“结艺”教学传递着常熟古城悠久的文化历史;又以“感恩热土”为思想引领,设计了《蟹壳篇》,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蟹壳与中国结进行完美的搭配,让“中国结艺”结合常熟特产孕育恋乡情……
一个篇章一个文化窗,它无时无刻提醒着我们应该主动去补习一下那“遗失”已久的文化,用心去感受一下创造的神奇魅力,让孩子在创造过程中,对常熟本土文化产生兴趣,学着成为一个真正的常熟人!
三、课程整合,实现多维目标
课程整合的意义在于将更为丰富的学科内容融入课程整体,改变结构体系,创立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观念与实践能力。
为此,我在完成《风铃》结编织教学之后拓展了两个内容:(1)开展一个作品展示活动,写一写参观感受或画一画现场作品。
这种将“中国结艺”与写作教学、艺术学科相结合的活动,不但形成了学科上的优势互补,而且给学生收获成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开展一次常熟方塔风铃的研究活动,通过参观、资料搜集等形式,感受古今文化的碰撞,风铃艺术的创新,并汇报活动收获。
这种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将“中国结艺”渗透德育教学阵地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开阔学生文化视野,开拓了“教学观”与“学习观”,促进了师生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提高。
走在“中国结艺”校本教材的编写之路,我深深地感受着其巨大的价值——它就像个极具生命力的中国结,你可以给它赋予不同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内涵,它在饱经磨合之后,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一个技能,更大的意义在于塑造出一个个有内涵、有创造力的社会栋梁。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冶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