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课堂更具生命化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抓住质疑的星星之火,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抓住质疑的星星之火,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清朝的陈宪章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
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而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
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
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才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对疑难问题探究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摸索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一、教师要转变观念,逐渐由教师设疑向学生质疑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抓住课文重难点“自我”设疑,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把知识“喂”给学生。
不可否认,这种牵着学生鼻子走路的教学方式曾经一度培养出了“师云亦云”的所谓的“听话、高分”的学生。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环境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也暴露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弱点:第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思考老师的问题,然后再被动地接受答案,围着老师转,不利于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成了学习的局外人,自主学习能力低弱。
第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对于一个班级来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教师设疑,无形中将他们的思路纳入了教师铺设的轨道,造成学生只会盲目跟从附和,没有独到见解。
质疑能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质疑能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质疑能让课堂教学更精彩引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质疑作为一种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有效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而精彩。
本文将从质疑的定义和特点、质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质疑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明确质疑能够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正文:一、质疑的定义和特点质疑是指对某种观点、事实或问题提出疑问,并希望通过合理的论证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质疑常常是基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讨论,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事物本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质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启发思考:质疑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得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通过质疑,学生能够主动地发问、猜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2. 拓展视野:质疑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拓宽视野。
通过对问题的质疑,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物和现象,从而培养出综合思维的能力。
3. 激发兴趣:质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质疑,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增强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4. 培养创新能力:质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质疑,学生能够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培养出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质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并且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灵活应用。
1. 激发学生思考:通过质疑,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使得学生不仅仅是单纯地记住知识,而是理解和运用知识。
例如,在教授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两个正数相乘得到的结果是正数?”这样的质疑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论文]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创新要从质疑开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拓展中渗透于各个环节,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从才艺展示,激活思维;学会倾听,善于质疑;课外拓展,体验成功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了探讨。
质疑能力学会倾听善于质疑新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引领者,组织者,倡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们要实现“有问题的教学”,有教师将我们现在的教学变成“去问题的教学”,很多热闹活跃的课堂上,教师不停地在问问题,学生积极踊跃的举手作答,但更多的是明知故问或者“假问题”。
例如:can you speak english? yes,i can.学生无需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
一节课里的问题应该是课堂中学生理智投入时遇到的挑战,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所必须克服的困难和障碍。
例如,三年级起点的新标准小学英语第二册出现了第三人称单数,学生就是不明白,可以提问嘛!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不用讲语法”。
我在执教三年级小学英语过程中借鉴了很多优秀教师的闪光点,在学生小组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摸索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提问。
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和更大兴趣走出教室。
一、才艺展示,激活思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听课时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如何引导他们由随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呢?我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free talk.每节课两位学生上前进行free talk.谈话内容包括季节、天气、爱好、作息时间安排等,也可以唱英语歌,演课本剧,但我要求学生必须提前写好稿子(写得好的稿子经我推荐在红领巾广播站上广播),每人最少准备一个与free talk有关的问题。
同时,其他学生要动笔动脑记下所听信息,准备回答所提问题。
刚开始,培养三年级学生用英语free talk难度很大,我就耐心的一句一句示范,引导他们巩固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活学活用。
学会质疑,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学会质疑,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论文提要: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学生质疑能力薄弱的原因,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对策。
提出如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广大科学教师面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宽松环境,培养质疑兴趣,并做好引导、调控工作,以促使学生形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这是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主题词:小学科学教学问卷调查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强弱已经不是单单的思维习惯的好坏,而是上升到了衡量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高度。
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和主要学习方式,已被公认能有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只有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一、目前学生质疑能力的现状质疑能力不强是我国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的现状,几十年来的教育模式造成的我们学生不善于质疑,他们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的知识,而不善于思索和怀疑。
有这样一则故事很具有代表性。
据说在一次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各个年龄段的金牌都被中国的学生包揽了,赛后组委会安排参赛学生和出题的教授进行交流,在这次交流过程中,国外的学生纷纷发言,和出题的教授交流出这题有什么意图?这题为什么不可以这样解?……,唯独中国的学生当了一回忠实听众。
不是他们不想问,是他们不知道该问什么好,因为这个问题老师没教过。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中国的学生正是缺少这一点,这也许是中国至今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原因之一。
质疑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质疑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疑而难问,已得知识之半。
”而另一半就是从释疑中来。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
学生受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他们希望得到一个满意的解答。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质疑释疑,是自主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当前,部分教师仍然没有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充分利用学生质疑这一教学资源,要么不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要么不想办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要么对学生的质疑充耳不闻、置之不理,要么照单全收,不筛选,不优化,解决问题无重点。
在一次听课中,一位教师执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巧妙地将质疑、释疑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教学回顾有的问:有的问:“父母之”问往往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思来设计的。
在这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的过程,也是学生新旧知识不断构成矛盾、产生疑问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一有问题就提出来。
教学中,这位教师改“以教促学”为“以学定教”。
在初读课文后,一句“我有问题想问你们,你们有问题需要问我吗?”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学生不仅能问,而且也能问得深、问得妙。
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案例中,执教老师借班上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
当第一个学生举手发言后,老师不失时机予以表扬。
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到了愉悦,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潜能。
在什么情景下学生学得最好?曾经有人这样回答:“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更重要的事情时,他们学得更好。
怎样让课堂教学在质疑中绽放异彩论文
怎样让课堂教学在质疑中绽放异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张扬民主的教风、民主的学风,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它淡化书本的权威和教师的霸权,而以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和批评争论的习惯为要,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主张把属于学生的课堂“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钻研学问。
那么,何为自主学习?什么又是课堂的主动权?我想它的第一体现就是质疑。
学问学问,为学必问。
学而无问,就不是积极地学习;学而不问,知识也会流于表面、肤浅极至。
因此,我呼唤着语文课堂上学生们积极的艺术质疑。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绽放出异彩来。
一、引导学生质疑是艺术的再现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教学方法。
早在孔夫子时,他的教学很多时候就是学生提问质疑,孔子也因而特别欣赏“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时下,尽管大多数的教师都努力践行着让学生积极、主动质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宁愿让老师牵着鼻子走,每每此时,困惑和迷惘就会袭上心头,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啊!其实,学生不是不想问,只是不知怎样问、问什么。
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看来,如何引导学生质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教问”,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虽然有人说教无定法,但学会质疑问难仍有规律可循,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角度,让学生有的放矢,不致无所适从。
品读一篇文章总不外乎弄清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等三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质疑的方向。
第一,要弄清文章写什么。
可以教学生盯住“眼睛”问题目,了望全文。
文章题目一般都是一个词或词组组成,要把它扩充成意思完整的句子,思考还缺哪部分的内容,然后把这些内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思考,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
这是写作方法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要从这几方面质疑:文章按什么顺序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文章抓住事物或人物的哪些特点来写?通过哪些描写、举了什么事例或用了哪些关键词句来突出这些特点?这些内容的选择和词句的运用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第三,弄清文章为什么这么写。
论文《质疑让课堂更精彩》
论文《质疑让课堂更精彩》王军政2010年12月22日一、质疑,让课堂更精彩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
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好奇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良好的“竞技状态。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初读课文,表层质疑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
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通过仔细读文或运用工具书就能解决。
随着疑问的解决,学生所获得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
但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
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研读课文,深层质疑质疑的深度与读者的能力和对文章的感悟程度密切相关。
质疑让数学课堂更精彩论文
质疑,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所谓“质疑”,就是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疑”,有很多名人名言。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
”“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启动思维的起点。
那么,数学课堂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激疑启思呢?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的中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而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于听,习惯于回答老师提的问题,他们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不爱问,缺乏自信。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不良师生关系中,小学生对教师的感觉通常是敬畏的,敬而畏,畏而远。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地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
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
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你真会想”“你的看法很独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应从兴趣入手。
儿童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室的公示栏上贴一张表格,上写“提问题争红旗”。
质疑的课堂更具生命化
有幸聆 听过一节 “ 生命 化教育” 汇 报课——《 丑小鸭》 和专家的点评 , 感受 到了一节语文课的双重精彩。 先来 看教 学 片段 : 师:星期五 的时候, 我们初读了课 文, 相信那 只最后从蛋壳 里钻出来的丑 小鸭, 那 古 怪 丑 陋 的样 子 , 一 定 还 留在 同 学 们 的印 象 里 ,请 你 轻 轻 地 打 开 课 本 , 找 出描写丑小鸭长相的句子 , 大声地读 给所有的老师听 , 让他们感受到你百灵 鸟 一 样 的 声音 。 生: 它 的毛灰灰的 , 嘴巴大大 的, 身 子瘦瘦的 , 大家都叫它丑小鸭 。 师: 读得真好 , 灰 灰的 、 大大的 、 瘦 瘦的这三个叠词 , 给我们呈现 了一只好 丑好 丑的小鸭 的形象。其实 , 把这些词 换个位置 , 它 的 意 思还 是 一 样 的 , 比如 : 毛灰灰的 , 可以说 是灰灰 的毛。谁来说 说, 下面 的词换完位置后是什么呢? 生: 大大的嘴巴 , 瘦 瘦 的 身子 。 师: 说得真好 , 在 你 表达 的时 候 , 写 作文的时候 , 如果灵活运用这些 词语 的 位置 ,一 定 能 让 你 的文 章锦 上 添 花 , 增 色不少。现在 , 我们就把这些叠词送进 课文 中再 来 读 一 读 。 生: 齐读 , “ 一 只只毛绒绒的小鸭 子 从 蛋 壳里 钻 出来 了 …… ” 师: 三 个 叠词 勾 画 出 了一 只又 大 又 丑 的小鸭子 , 现在 , 你 就 把 这 三 个 词 放 在你的语言运 用中来试一试 , 用上 “ 因 为……所 以……” ,说说大家 为什么 叫 它丑 小 鸭 ? 生 1 : 因 为丑 小 鸭 长得 非 常丑 . 所 以大家都 叫它丑小 鸭。 师: 很好 , 但是 , 老 师有 点 失 望 的 是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自 己知 识 的 广 度 和 深 度 ,为 提 高 自 己 的创 新 能 力 打
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坚实的基石。
总之 , 学贵有疑。质疑是开山斧 , 质 疑是 敲 门砖 , 质 疑 是 创 新 的前 提 , 质 疑 是 创 新 的 源 动 力 。 如 果 学 生 们勇于质疑 、 不 断质 疑 , 他 们 的学 习效 率 能 不 提 高 吗 ?
精华 , 博 采 众 长 。 他 山之 石 可 以攻 玉 , 通 过 他 人 的 回
答, 来 拓 展 自 己 的思 路 。通 过 倾 听 他 人 的解 答 , 理 解 问题的来龙去 脉 , 了 解 书 本 上 没 有 的知 识 , 从 而 拓 宽
二、 因势利 导 。 不 断 质疑
学 生 质 疑 的问 题 有 共 性 的 , 有个性的 , 有简单的 ,
课堂内外. 教师版 J 教育短论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张 浩
【 河南省西峡县 。 河南 南阳 4 7 4 5 0 0 l
质疑是“ 敢 于 打 破砂 锅 问 到底 的精 神 ” 。 质 疑 是 不 迷 信权威 , 敢 于 打 破 常 规 的 先 行 者 的一 种 行 为 , 质 疑
简 单 的问 题 采 取 “ 兵教兵 ” 的 方 法 在 同桌 之 间解 决 , 稍 复 杂 的问 题 小 组 继 续讨 论 解 决 , 棘 手 的 问 题 要 集 集 体 智慧解决 。
如果学生们解决了问题 , 他们 的创新力还会 差吗?可
2 0 1 3 , 1 2 I I 7 7
笔者 认 为 , 应 从 以下 三个 方 面 人 手 。
创设课堂质疑,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创设课堂质疑,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诸种能力的核心,它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密切相关。
然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化学知识为载体,依靠中学各个方面的协同来完成。
对中学化学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网络化,有序贮存,作“意义记忆”和抽象“逻辑记忆”,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必须依靠老师精心设计,通过课堂质疑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情境中,老师要善于诱思。
设疑提问可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中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愤悱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从而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一、疑处设疑化学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质疑,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胶体的性质,从概念可知胶体微粒直径介于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其实胶体微粒表面积很大,具有强的吸附能力。
这时引导学生质疑:1、为什么胶体微粒带电荷?2、为什么胶体能发生“丁达尔”现象?其原理是什么?3、制豆腐的原理、土壤的保肥作用、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明矾的净水原理,工业除尘等与胶体的什么性质有关?这样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能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最终取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原理应用灵活。
相反靠他人灌输形成的能力是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
二、枯燥无味中设疑教师在此处设疑,似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可收到奇效。
例如: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学生学起来总觉得难度大,枯燥无味,容易将其与物质的质量相混淆,为此我设计一系问题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入。
①水的密度为多少?②用胶头滴管取用lml水需滴几滴?③l滴水含有约1.67×l021个水分子,则lml水由几个水分子组成?④3.34×1025个水分子要装在多少只容积约为200ml的烧杯中?这样学生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实验常识就可以知道lml由几个分子组成(3.34×l021)此时就可以引入“摩尔”,和“阿伏加得罗常数”等概念,学生容易接受,且让学生觉得“物质的量”是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的一个桥梁。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掌握知识”的一方,而学生则是“获取知识”的一方。
然而,对于现代教育来说,这种模式已经落伍。
现代教育不仅要满足传授知识的任务,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而这样培养的关键便是质疑。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质疑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首先,质疑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创新。
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虽然是专业的、权威的,但是事实上还是有不足之处的。
对于学生来说,质疑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了解知识。
如果能够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解释,或者能够提出问题,那么就考验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和掌握能力。
同时,这些质疑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果学生能从知识的角度之外发现某些新的问题,或者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就是非常有创造性的思考。
因此,质疑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的过程并不总是平稳的,它需要学生不停地质疑自己、质疑知识,从而推动着自己不断地前进。
在一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往往只是被动地听课,听到自认为理解不了或者有疑问的地方便选择沉默或者由他人代表提出问题。
但是,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那么他们就能够在课后进行相应的问题解决或是讨论,从而增强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学生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学习热情也越来越高涨。
质疑可以让学生不断探究、不断提高思考能力,从而让学习真正变得充满活力。
综上所述,课堂因质疑而精彩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质疑和提问不仅能够促进他们掌握和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敏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质疑,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堂中的质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和质疑,而教
师能否正确引导和回答这些质疑,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这种背景下,课
堂因质疑而精彩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课堂中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展示。
质疑是学生主动思考的表现,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和
表现。
学生的质疑可以激发出教师的激情,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学生的质疑也可以推动
课堂的进程,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有深度,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
课堂中的质疑是师生互动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桥梁,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的质疑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
而更好地指导学生。
课堂中的质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展示。
学生的质疑可以表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课堂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质疑,这样才能真正
发挥出课堂因质疑而精彩的效果。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是一个需要引起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
只有充分发挥出质疑在课堂
中的作用,才能真正使教学过程更加深入生动,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和有效。
希望每一个
课堂都能因质疑而精彩,让学生能够在质疑中不断成长进步。
让小语课堂惊现生命奇迹论文
让小语课堂惊现生命的奇迹在课改中求索,在求索中课改。
从开始在这个广阔世界外的窥探,到如今能试着把我所解读的课改理念放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教学,在整个过程中,我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慢慢被点燃。
对语文教学渐渐地有了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觉。
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以至于使我无法再平静如水般漠然地去面对我所从事的职业,而是无条件地将我的思维、我的智慧、我的情感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感动、震撼,冲动、渴望交织在一起,让我清晰地感到在语文课堂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在我内心跃动,那么强烈,那么鲜明!这种力量让我对语文教学如痴如醉。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就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吗?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我内心充满激情的呐喊,也是我努力践行的课改理论之一。
我呼唤生命的教育,呼唤融入了生命意义的课堂,期盼我的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并且共成长的绿洲。
一、拨动心弦,凸显生命的价值有人曾经这样写道:“在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老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相反——站着的老师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
”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教育,我们有不少人就曾经深受其害。
彻底改变这种“酷刑折磨”的现状,让教师教得有味,教得尽兴,学生学得多彩,学得盎然,让师生真正从灵魂深处感受生命的价值,这很必要。
在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受由于作者等游客对自然规律的无知,导致了几乎整个龟群的灭顶之灾,从中让学生再次受到震撼,既体现教育无痕,却又给学生心灵上抹上一笔生命的浓墨重彩,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师:平常当我们听到鸟儿的欢叫,一定是觉得是那么动听、悦耳。
(学生脸上立刻泛起无比甜美的笑意,仿佛听到鸟儿那婉转的鸣叫声一般)如今,你再听到这数十只食肉鸟“响彻云霄”的“欢乐叫声”时,你还会有那样的感受吗?生齐声说(摇头,皱眉,进而是气愤):不会。
生1:我觉得这数十只食肉鸟太可怕了,太恐怖了!师:可我觉得,可怕的,恐怖的并不是这些食肉鸟,而是——生齐声:是人类。
质疑的课堂更具生命化
质疑的课堂更具生命化作者:田晓克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年第5期有幸聆听过一节“生命化教育”汇报课——《丑小鸭》和专家的点评,感受到了一节语文课的双重精彩。
先来看教学片段:师:星期五的时候,我们初读了课文,相信那只最后从蛋壳里钻出来的丑小鸭,那古怪丑陋的样子,一定还留在同学们的印象里,请你轻轻地打开课本,找出描写丑小鸭长相的句子,大声地读给所有的老师听,让他们感受到你百灵鸟一样的声音。
生: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它丑小鸭。
师:读得真好,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这三个叠词,给我们呈现了一只好丑好丑的小鸭的形象。
其实,把这些词换个位置,它的意思还是一样的,比如:毛灰灰的,可以说是灰灰的毛。
谁来说一说,下面的词换完位置后是什么呢?生:大大的嘴巴,瘦瘦的身子。
师:说得真好,在你表达的时候,写作文的时候,如果灵活运用这些词语的位置,一定能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
现在,我们就把这些叠词送进课文中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一只只毛绒绒的小鸭子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师:三个叠词勾画出了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现在,你就把这三个词放在你的语言运用中来试一试,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大家为什么叫它丑小鸭?生1:因为丑小鸭长得非常丑,所以大家都叫它丑小鸭。
师:很好,但是,老师有点失望的是还没有用上叠词呢!生2:因为丑小鸭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所以大家都叫它丑小鸭。
师:哦!他把那几个叠词说得很响亮,我就更清晰地知道了,丑小鸭长得那么丑,我都有点为丑小鸭难过了。
可和它一块出生的小鸭子长得可漂亮了,可可爱了,我们看看吧!(出示幻灯片:两只可爱的小鸭子)生:发出了“哇”的惊叹声。
师:是不是好可爱啊?同学们不知道吧?叠词有时可以把丑小鸭写得那么丑,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把鸭子写得那么那么可爱,那么那么漂亮,我们来试试好吗?生:小鸭子的毛黄黄的,嘴巴扁扁的,身子胖胖的,真是漂亮极了,可爱极了。
远离虚假美丽,打造生命课堂论文
远离虚假的美丽,打造生命的课堂传媒大王默多克曾预言:人类即将进入一个虚拟社区生活的时代。
是的,历史已然演进到信息时代的全新一页!蓦然回首,我们发现自己已经生活在一个似真似幻的网络世界里了。
网络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与现实隔离的虚拟世界,没有面具,没有外衣,没有了人情世故、身份等第、清规戒律等种种人为的桎梏和压力,在那里人可以活得真实自然,游走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里,释放出本我的激情,畅快淋漓地转移了现实的许多压抑束缚和尴尬。
在这个拥有真实和虚拟的双重世界里,人类可以体验着人生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幸福快乐。
但另一方面,在这个虚拟与真实快速切换的时代里,也要警惕虚拟和真实性之间来回切换可能产生的“晕眩”,就如转得太快的陀螺,分不清东南西北。
追求生命本真的新课程课堂理念叶澜教授说过: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教育生命化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和期待,而课堂作为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平台,应先溶入生命化的光环之中。
何谓“生命化课堂”·生命化课堂是具备蓬勃生命力的真正课堂!它能够充分释放学生天性,深刻挖掘学生潜能,给予学生收获和快乐。
其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
直面生命,回归生命,是课堂改革的原点,更是课堂改革的终点!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
因为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
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一个好的“情境创设”,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理想课堂的精彩演绎为了追求生命本真的新课程课堂,我校课堂教学研究提出了“双循环”“三?二”制校本教研活动模式。
就在这样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上,做课的五年级王老师推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堂习作课——《“感恩父母”话题作文》。
课堂因质疑而生动
课堂因质疑而生动——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质疑意识的研究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所以只有教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那么在当下实行的教育改革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呢?(一)学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
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质疑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质疑意识产生的前提。
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
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
只有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二)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是基础。
1、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的心理。
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
学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适的,只要他们态度认真,老师也不批评他们,使学生解除思想顾虑。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问,进而做到善于发问。
2、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语文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加以引导,发挥主导作用。
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地方质疑:①从课题质疑。
②从记叙文的要素处质疑。
(3)从文章的思路处质疑。
(4)从文章的重点词句处质疑。
(5)内容矛盾处质疑。
(6)从内容没有写清楚(或没写完)处质疑。
小学语文500字教学教学论文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质疑
精心整理小学语文500字教学教学论文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质疑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2013-7-2217:24编辑
短论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
因为学生的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疑”开始,又在“疑”中得以发展。
低年级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得不到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往往对文章一知半解。
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今后的语言文字的应用都有很大的障碍。
要解决这一难题,老师首先要明白如何“授之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文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水平。
要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一、从疑难处质疑。
让质疑的火花照亮学生的课堂论文
让质疑的火花照亮学生的课堂论文【摘要】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
古人说得好:"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会问,走好迈向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陶老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而《新课标》也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
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批评争论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学生提问不能抓住主题,而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
因此,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
如何引导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疑问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提问题、爱提问题、会提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提问机会,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问题意识,让学生的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平时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意识:1.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
用质疑激发生命的活力
用质疑激发生命的活力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陈献章说:“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
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就数学学科而言,课堂中生命的活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质疑上,以及一个又一个疑问的不断解决上。
数学质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导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通过阅读文本和探究活动,由学生提出困惑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班内质疑提升,师生共同解决疑惑,最终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的一种教学方式。
质疑式教学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质疑为特征”,包含设计导案、自主预习、合作交流、质疑提升、选择作业、反思梳理六个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疑的课堂更具生命化
有幸聆听过一节“生命化教育”汇报课——《丑小鸭》和专家的点评,感受到了一节语文课的双重精彩。
先来看教学片段:
师:星期五的时候,我们初读了课文,相信那只最后从蛋壳里钻出来的丑小鸭,那古怪丑陋的样子,一定还留在同学们的印象里,请你轻轻地打开课本,找出描写丑小鸭长相的句子,大声地读给所有的老师听,让他们感受到你百灵鸟一样的声音。
生: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它丑小鸭。
师:读得真好,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这三个叠词,给我们呈现了一只好丑好丑的小鸭的形象。
其实,把这些词换个位置,它的意思还是一样的,比如:毛灰灰的,可以说是灰灰的毛。
谁来说一说,下面的词换完位置后是什么呢?
生:大大的嘴巴,瘦瘦的身子。
师:说得真好,在你表达的时候,写作文的时候,如果灵活运用这些词语的位置,一定能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
现在,我们就把这些叠词送进课文中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一只只毛绒绒的小鸭子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师:三个叠词勾画出了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现在,你就把这三个词放在你的语言运用中来试一试,用上“因为……所以……”,说说大家为什么叫它丑小鸭?
生1:因为丑小鸭长得非常丑,所以大家都叫它丑小鸭。
师:很好,但是,老师有点失望的是还没有用上叠词呢!
生2:因为丑小鸭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所以大家都叫它丑小鸭。
师:哦!他把那几个叠词说得很响亮,我就更清晰地知道了,丑小鸭长得那么丑,我都有点为丑小鸭难过了。
可和它一块出生的小鸭子长得可漂亮了,可可爱了,我们看看吧!(出示幻灯片:两只可爱的小鸭子)
生:发出了“哇”的惊叹声。
师:是不是好可爱啊?同学们不知道吧?叠词有时可以把丑小鸭写得那么丑,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把鸭子写得那么那么可爱,那么那么漂亮,我们来试试好吗?
生:小鸭子的毛黄黄的,嘴巴扁扁的,身子胖胖的,真是漂亮极了,可爱极了。
师:说得真好,叠词用得棒极了,谁能再说一遍,让我一听就好喜欢这些漂亮的小鸭子呀,跟丑小鸭的感觉完全不同。
生:瞧,小鸭子的毛黄黄的,嘴巴扁扁的,身子胖胖的,真是漂亮极了,可爱极了。
(说时突出了加点的词)
师:要是老师来说,我喜欢粉色,我会这么说:瞧,小鸭子的毛金灿灿的,嘴巴粉嘟嘟的,身子胖乎乎的,真是漂亮极了,可爱极了。
有这么多鸭哥哥鸭弟弟衬托着它,丑小鸭显得更丑了,我都有点
难过了,我们一起难过地读一读吧!
生:齐读“它的毛灰灰的……”
感悟:《丑不鸭》是小学低年级的一篇课文。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感受到,教师重在词、句及语感的教学,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刘老师抓住描写丑小鸭长相的三个叠词进行教学:调换词的位置,放在“因为……所以……”的句式中来运用,进而让学生体验,叠词不但可以用来突出丑小鸭的丑,也可以用来形容小鸭子“漂亮极了,可爱极了”。
从词到句,由浅入深,水到渠成,学生听、说、读、用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可谓匠心独运,精彩纷呈。
再来看看专家的“点评”:
“生命化教育”专家张文质先生并没有直接对这节课进行点评。
他首先和学生进行了轻松的交流,然后话锋一转,问学生:学了这一课,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经过短暂的思考,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天鹅蛋为什么会跑到鸭子的窝里去呢?(这时,有几个学生刷地把手举了起来)
张(指张文质先生,下同):这个问题其实蛮有挑战性的,我不知道安徒生有没有想过,你来当一下安徒生。
生1:我觉得可能是天鹅妈妈飞的时候,不小心将蛋掉进去的。
(听课师生哄堂大笑,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看到学生议论纷纷,张先生强调:当一个人发言的时候,其他同学要安静地注视着他。
生2:不可能,这样早碎了。
生1:它孵蛋的窝边,草很柔软,就不会碎。
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3:天鹅妈妈下的蛋被鸭妈妈捡走了。
张:在这篇课文里有没有交待?
生:没有。
张: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可以到安徒生的原文里寻找一下,因为这篇课文是根据原文改写的。
编辑老师可能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们想到了比他们更高明的问题。
如果原文中找不到答案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丑小鸭》这个童话是安徒生想象出来的,我们也可以借住他的方法,想象一下,给它找到合理的解释。
在张先生的追问下,学生又接二连三地提出了几个问题:
生4:丑小鸭变成天鹅以后,自己没感觉吗?它非要低头看一下水面才知道?
生5:丑小鸭被农夫捡走之后,经过多长时间变成白天鹅的?
生6:既然它是一只天鹅,为什么出生的时候是一只小鸭?
张先生引导着学生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又问:现在还有没有问题?很多学生回答:有!
张:从现在开始,发现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讨论,然后,将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来,好不好?
学生开始热烈讨论。
生:我的问题是——
张:是你的问题还是小组的问题?(强调小组讨论后的问题)生3:我们组的问题是:天鹅飞的那么高,鸭子能看到天鹅吗?张:这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鸭子的视力问题。
有没有人知道?我建议大家上网百度一下,鸭子的视力怎么样?
课进行到这里,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张先生最后总结说:在我们的课文里面,有许多问题隐藏其中,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堂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发现问题,同时有能力,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感悟:听完刘老师的课,我还在思忖,如此精彩的课堂,专家会怎样来点评呢!而听了张先生和学生的对话,则有一种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感觉,就象同课异构的一节新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高明的教师不是把问题教没了,而是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课堂。
张先生鼓励学生质疑、并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他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质疑欲望,学生们在他的鼓励下即时提出的问题,有的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才能回答,有的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完成。
有疑的课堂更深入,有疑的课堂才灵动,有疑的课堂更具生命化。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刘老师教学生“学”,张先生教学生“疑”,学、疑结合,珠联璧合的一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