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板书) (1)

合集下载

建构新知

建构新知

【建构新知】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板书)(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板书)◇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板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可以用意识和物质替换)问: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应该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比如: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

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板书)学生:展示四个代表观点,在阅读课本基础上,进行归类。

(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板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大家是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呢?谁为“第一性”?①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参照P1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举例: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德国费尔巴哈“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

《第一课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一课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干系问题,掌握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对哲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性,掌握哲学的基本观点。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对生活实践的意义,如何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和相关观点的诠释。

2.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用于教室讨论和探究。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哲学家伏尔泰手持地图认真钻研的样子,一幅是学生在教室上积极讨论的场景。

引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强调这是哲学大厦的基础,是哲学钻研的首要问题。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并举例说明这一哲学问题的普遍意义。

2. 讲解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并举例说明历史上各种哲学派别的演变。

三、案例分析(10分钟)展示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基本知识进行分析,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四、小组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哲学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派代表进行发言。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教室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哲学基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哲学问题,培养科学精神。

六、课后作业(安置思考题)思考题:请运用哲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环境珍爱、教育改革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趣味导入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通过交流合作,加深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和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而讨论法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互动和知识建构。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避免过度拥挤,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擦除不必要的部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抽象哲学概念的难以理解和参与度不高。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实例来解释哲学概念,同时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习习惯: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可能需要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和思考。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具备以下前置知识或技能:
前置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观、价值观等基本概念,对哲学有一定的了解。
技能: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4.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哲学流派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帮助学生理解哲学观点的多样性和哲学讨论的深度。
5.总结归纳:在每个知识点讲解结束后,进行简短的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内容。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针对某个哲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准备小组报告。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 PPT演示:用于展示课程框架、关键概念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在视觉上把握课程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高二政治高效课堂示范课件+教学设计+随堂练习(统编版必修4)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高二政治高效课堂示范课件+教学设计+随堂练习(统编版必修4)

【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感受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2.能够理解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派别。

3.能够科学评价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2.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公共参与: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总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中国南极考察队完成第39次考察南极任务说起 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起 议题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从认识两种发展方案所体现的哲学派别说起 第一幕: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中国南极考察队完成第39次考察南极任务说起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任务返回上海》2023年4月6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考察队于2023年4月6日全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据悉,本次考察第三次实施“双龙探极”,于2022年10月下旬出发,共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

此次考察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现场作业,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断面所有站点的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和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探测,据此组织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第一课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一课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哲学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要求如下:1.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及其意义,了解哲学的探索过程;2. 掌握哲学在认识世界、指导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运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性,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做到知识的有效运用。

我们将重点讲述以下内容:1. 深入浅出地解析“基本问题”的具体内涵;2. 阐释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3. 探讨学生如何通过案例、实践活动来掌握哲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 搜集并整理相关哲学经典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支撑和补充;2. 准备多媒体教学材料,如视频、图片等,以增强课堂互动性和直观性;3. 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

同时,教师应提前预习教材内容,熟悉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内容及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课堂开始,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深思的哲学小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可以讲述“苏格拉底的苹果”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真理、认知和智慧的哲学问题。

通过故事引发学生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接下来正式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导入教师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包括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为新知识的引入做好准备。

三、知识讲解1. 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内涵及外延,使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分类:介绍不同的哲学派别对基本问题的看法,如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

2. 使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为后续学习哲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哲学是对世界、人生、知识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思考。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本体论问题(存在论问题)、认识论问题、价值论问题。

3. 哲学基本问题的作用: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促进社会进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内容及其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哲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内容及其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哲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出“你认为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

2. 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内容及其重要性。

3. 分析具体哲学案例: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哲学基本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课后作业1. 复习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是否有提高。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案例资料:选取一些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内容。

2. 第二周:分析具体哲学案例,进行小组讨论。

4. 第四周: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评价。

第二课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识记(1) 哲学的基本问题;(2)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

2、理解(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使学生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知道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及工具:1、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问题导学、讨论、探究等方式进行教学;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教师:上课!学生:起立!老师好!(二)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那有人说哲学是研究人生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是研究“心与物”的问题,有的人说哲学是研究“形与神”的问题,也有的人说哲学是研究宇宙中大的问题,还有的人说哲学是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等等等等,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呢?我们研究来研究去,终于有了答案,哲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多,但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那这个基本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

先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来预习10-12页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板书:哲学的基本问题1、是什么2、为什么)(三)讲授新课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好,看到这里。

《哲学基本问题》教学案.doc

《哲学基本问题》教学案.doc

《哲学基本问题》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第1框《哲学基本问题》导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运用: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学习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课前预习自主探究】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的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物质?观点、理论、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

什么是意识呢?如高山流水、房子汽车、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 。

跟踪练习: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英国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问:王夫之和贝克莱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有何不同?分属何种哲学阵营?(2) 跟踪练习: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材料二:“庄子梦蝶”庄子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

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

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

于是庄子就思考了这样的问题;庄子到底是蝴蝶还是人,梦境与现实谁是真实的。

马克思和庄子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有何不同?2019-10-06(新人教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第1框《哲学基本问题》导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运用: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教学案例《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案例《哲学的基本问题》

河北武邑中学课时授课教案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问题探究:你是否同意惠施的看法,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惠施的观点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认为两者不存在同一性,因此陷入了不可知论。

在生活中,我们应坚持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经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对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用以下图示表示: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问题情境课件展示课本《尚书·洪范》探究材料。

问题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计划、教学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就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板书: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1.1 课程背景1.1.1 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1.2 通过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观点,从而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1.1.3 本课程将引导学生探索哲学的基本问题,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哲学的基本问题概述2.1.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问题。

2.1.2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中世纪的宗教哲学、近现代的科学哲学等。

2.1.3 哲学的基本问题涉及广泛领域,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2.2 哲学的基本问题分类2.2.1 存在论:探讨实体的本质、存在的方式、存在的意义等问题。

2.2.2 认识论:探讨知识的来源、性质、限制等问题。

2.2.3 价值论:探讨价值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标准、价值的实现等问题。

2.2.4 理性论:探讨理性的本质、理性的能力、理性的局限等问题。

2.2.5 心灵论:探讨心灵的本质、心灵与身体的关系、心灵的认识能力等问题。

2.2.6 语言论:探讨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语言的表达能力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3.1 哲学的基本问题概述3.1.1 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哲学的核心议题。

3.1.2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应用。

3.1.3 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哲学的基本问题分类3.2.1 分别介绍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理性论、心灵论和语言论等基本问题,让学生了解不同哲学领域的特点。

3.2.2 以具体哲学家的观点为例,分析不同哲学流派的基本问题及其分歧。

3.2.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哲学的基本问题。

1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共22张)PPT课件

1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共22张)PPT课件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
点属于
A.怀疑论
B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
脑袋决策,给工作带来大损失。上述材料
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C
A .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
B .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

6.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C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Βιβλιοθήκη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
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
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
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

C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1《哲学的基本问题》(1)

2.1《哲学的基本问题》(1)
再问:等我们用食物把肚子塞满 了,我们还有饿的感觉吗? 存在
先有存在才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我思故我在
——“在我看来,凡是认 识的清楚的,明白的东 西,就存在。因为既然 认识的清楚。明白,就 真实了。而真实,即为 存在”。
西方理性哲学开创人:笛卡儿
认为意识决定了世界万物的存在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唯心主义
2、“万物皆备于我 ”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3、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5、“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6、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唯物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教师: 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学校:学校治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之间的关系 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 农民: 的关系 工人: 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的关系 医生: 处方与病情的关系
⑴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⑵ 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重要吗?为什么?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 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 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 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究人与世界的关系, 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对 此作出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 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 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 们对其它问题的回答。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doc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doc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doc第一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doc学习资料第一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分析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

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方式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

二、导入新课教学导言: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

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是以什么标准去划分它们的吗?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要来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会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去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己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做一个可知论者二、教学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三、教学分析本框分为两个目题,本课题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目分析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结合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同时进一步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的内容。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是从两个角度展开:即人们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者的内在联系是:是按照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而让学生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在学习时,学生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容易混淆,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影响对哲学的两大派别基本观点的认识。

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析,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到,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两大哲学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通过对书本知识的探究和学习,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展示材料:唐朝时佛教盛行,有一次,广州法性寺方丈讲授佛教经学,和尚们都在寺中端坐,聚精会神听讲。

忽然,一阵风把佛前的幡吹得左右摇晃。

两个和尚就小声议论起来,一个和尚说:“那幡在动呢!”一另一个却说:“不对,那不是幡动,而是风在动啊!“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和尚闭目平心静气插嘴道:“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分明是你们的心在动呀!”)——到底是谁在动?学生:风动、幡动、老师:那仁者的心动了没有?学生:动了。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知识检测:
板书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教学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会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分析去了解它。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庄子和惠施实际上是在讨论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休谟否认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发展提高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会面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
学生: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
教师: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请批评指教!有人说,生活处处皆哲学.吃是哲学、穿是哲学、用是哲学、思也是哲学,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有所了解,然而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一下教材、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框,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让学生对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

主要任务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分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

这为学生日后学习哲学诸问题作好了铺垫.弄清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对厘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帮助甚大,有助于学生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解释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懂得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

(2)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3)觉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2)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二、说教法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应秉着教学直观性原则,始终掌握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如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趣味导入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部分:关于哲学的前提讨论教材的主要观点:1、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谁是世界的本原?或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其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3、哲学的基本派别是根据对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形而上学~、辩证~)和唯心主义(主观~、客观~),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课堂讲授的主要问题:1、哲学的判定2、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3、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的判定1.问题的提出与实质(1)为什么要讲哲学的判定这个问题?(2)问题的实质:算作哲学的根据、条件、标准;称呼问题,和其相对的是实际问题。

2.如何考察哲学的判定? 化为哲学术语的使用问题。

称呼问题分为两个方面:——语词的含义(这是首先要确定的)——当下东西的内容二者一致,就可使称呼成立。

3.“哲学”的初始意义哲学这个词都出自古希腊语,不能根据现有的自称是哲学的人的解释,而要回到哲学这个词的发明者那里。

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一个复合词,字面意思是:“爱”+“智慧”。

4.“哲学”初始意义的展开汉语中的“哲学”是义译。

西周(1829 ~1897年)主观、客观、本能、概念、观念、归纳、演绎、命题、肯定、否定……“希哲学”(Philosophy/ヒロソヒ)在古希腊,有三个人对智慧作了解释。

“哲学”和“哲学家”两个词是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家”出现的早,是谦词;真正有智慧的是神,人只能追求智慧。

而智者自称是有智慧的人。

自称“哲学家”的早期古希腊学者至少有两人: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

哲学家从三个方面解释了智慧:相对于博学、意见、实例,这三者都不是哲学。

同时,他们还把哲学当作生活。

1)相对于博学而言的智慧博学有两个特点:①知道的事情很多;表现在质、量两个方面:——量:知道的领域多;——质:别人不知道,知道的东西奇特。

②对所知道的事情不解释、不说明,只是一个直接的报告;更不会把所知的一切统一起来,作终极说明。

哲学家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博学,真正的智慧是对所知的一切作统一的说明、终极的说明。

类似现在的提法: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

2)相对于意见而言的智慧把认识分为三种:①真理:一认识不需要凭借认识以外的其他条件,仅仅凭认识自身就能保证成立....。

②谬误:一认识不需要凭借认识以外的其他条件,仅凭认识自身就能保证不成立.....。

③意见:仅仅凭认识本身不能保证认识成立与否,需要认识以外的其他条件,才能保证成立。

(这种想知需要实知来检验)〖真理、谬误是非实证的认识;意见是实证的认识(实证:证明依靠理论分析以外的其他活动。

)〗在逻辑上成立,就相当于真理。

逻辑学处理的就是真理和谬误问题;而大量学科处理的是意见。

古希腊哲学家追求的智慧就是这里所说的真理,即自身能保证成立。

3)相对实例而言的实例是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如“桌子”这个词,可以有描述功能....,即指示实例;还可以有表达功能....,即表达思想,这是谈话中常用的功能。

语词的功能:──表达的功能:表达思想、认识;(原型)〖由内到外〗──描述的功能:指称、指示。

(实例)〖对象是外在的〗语词所描述的东西是语词所表达的实例。

实例──词的所指原型──词普通人关心的只是实例,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只关心语言的使用,不关心原型。

如:只关心美、正义、道德的一种种现象,不关心“美”、“正义”、“道德”本身是什么。

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区别在于:相对实例而言,要把握语词所表达的原型本身,这是哲学家的任务。

哲学表现为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

同时满足1)、2)、3)条件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至少满足1)、2)、3)条件之一的是非严格意义上的哲学。

4)哲学作为生活——是最自由的生活,是自己保证自己成立的生活,就如同自己保证自己成立的认识。

——哲学作为生活一是相对于依赖身外条件的物质生活而言的,二是相对于需要特殊训练的处理复杂观念的精神生活而言的。

——哲学生活是精神生活,但是要求的条件最少的精神生活,只要有所知就行。

二、哲学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一)、哲学问题的特点:主要在于超越性。

哲学问题就是具有超越性的问题。

超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统一性——针对我们所可能知的一切;发问的问题范围没有例外。

②终极性——问的是归根结底如何如何;因而没有前提、假设。

③必然性——哲学问的是只能如何如何;要求不包含相反可能性。

(二)、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1、一门学问的基本问题──即能不能有这门学问怎样才算一门学问的基本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看:1)从基本问题和非基本问题的比较看基本问题比起其他问题来,基本问题既是提出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从一门学问本身的建立来看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有这门学问,从这一角度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基本问题:一是这门学问的判定问题....,即这门学问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二是这门学问的可能性问题.....,即满足判定标准的学问能否建立起来;包括──总体可能性──局部可能性:一系列的概念、命题的可能,即能否成为这门学问的要素。

2、哲学的基本问题对“1”的形式套用:1)………2)………3、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四种通常论证:①是历史事实:大部分哲学家都这么认为;大部分哲学家都这么做。

②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所知一切的统一说明,哲学要把握一切的统一,而所知的一切可分为物质与精神、思想与存在,所以要把所知的一切统一起来关键是把思想与存在统一起来。

③因为一切认识与实践都处理主客观关系问题,所以主客观关系问题是一切认识与实践的基本问题。

④因为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所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指哲学的可能性问题。

哲学的可能性问题从形式上看,包括能与不能......、何以能...、怎么能.的问题。

假定:一可以谈到底(终极性);二只能这么谈(必然性);还有一个问题..:怎样保证实际情况正如所谈的一样?即思维(thinking)与存在(being)的关系问题。

因为人们只能根据设想在谈;即我们所谈的我们所知的一切都是在思想基础上的。

2)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提出①安瑟伦:对有限事物来说,思想和存在可以分离。

②笛卡尔:——寻求不容怀疑的知识体系的第一原理:绝对不可怀疑的知识;——不可怀疑的知识:“认为是”与“实际上是”不可分;——从已有知识中找不可怀疑的知识;——已有知识产生的途径——感觉和推理——都不能保证知识的不容置疑性;——结论:人类的一切知识可能都是错的,即已有知识无法保证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三)、哲学基本派别1、学科与派别从问题的角度看学科与学派的划分:1)学科的划分是根据问题来划分的;即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问题。

2)不同的学派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角度;这种不同是相互排斥的。

2、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派别,要求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表态。

3、基本派别是根据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明确回答来划分的:1)一元论与多元论①根据能否谈我们所知的一切来划分:一元论──主张对所知的一切能.统一起来加以说明;多元论──主张对所知的一切至少有两个以上不能统一的东西。

②一元论有两个基本类型:——一切都由一种东西产生、构成;——把一切看成是一个整体,强调整体。

③存在的问题#一元论:不能解释自.由问题....:...、多样性的生成问题#多元论:不能解释相互作用..。

..、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一元论,但吸收了多元论的特征。

2)唯物论、唯心论与二元论①唯物论、唯心论都属于一元论;它们所对应的是心、物二元论,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元论。

一元论:把我们所知的一切看成一个东西。

A.唯物论1)作为一元论:不管把所可能知的一切还原为什么,都是物质。

2)作为对自身成立的终极证明:之所以能由哲学理论自身证明自己与客观现实一致,是因为思想可还原为物质。

B.唯心论1)作为一元论:不管还原为什么,都是精神。

2)作为对自身成立的终极证明:唯心论也认为思想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统一的,但认为存在、物质统一于、归结为、还原为思想、精神,或者说,实知统一于、归结为、还原为想知。

C.庸俗的唯物论和极端的唯心论都取消了心、物的区别。

困难:要么取消思想与存在的差别;要么无法说明如何从其一产生或过渡到其二。

②二元论属于多元论。

主张有两个东西是不可还原的。

最典型的二元论是心、物二元论。

A.在心、物二元论看来,最不可还原、最具独立性的是两个东西──心、物;主要有两个理由:——心、物两个可以分别设想——心、物可以毫不相干地各自存在,可以彼此不发生影响。

B.在理论上的困难不能解释心、物相互作用、影响的理由。

在心、物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双方共有的东西──,才能相互作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承认了这二个元的相互还原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在哲学史上实现的变革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从两个角度讲:①从哲学的基本倾向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②从哲学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我们所知的一切的最普遍的本质、最普遍的规律的学说。

这是针对以往的哲学而言的。

以往的哲学把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科学,没有划分哲学与其他科学的界限。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变革表现在两个方面:1)实现了两个结合或两个统一唯物论 + 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 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2)把哲学由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变成了关于我们所知的一切最普遍的本质、最普遍的规律的学说。

说明:○1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以往的哲学所企图解决的很多问题都是“现实世界...、..以思辨的....是不能仅仅....各领域中的问题”,而现实问题非实证...的方式来解决的,从而不是“以思辨和非实证为主要特征”的哲学所能解决、所应解决的。

○2真正需要由哲学来研究解决的纯哲学...问题只是逻辑与辩证法问题。

○3在研究考察现实问题时,哲学只能对相应的经验材料的“处理方式及其前提”作批判的考察,既不能用来构造..具体的经验内...容.,也不能从任何普遍的原则推出....。

..具体的实践方案○4辩证一元论:辩证:两点论(对立统一)与重点论(对立面的地位不对等)的统一。

辩证一元论:一元论与多元论的统一,但又以一元论为主。

3.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两点论与重点论:既承认存在决定意识,又不把意识完全还原为存在,又承认双向作用;辩证唯物论一方面...主张物质与精神是统一..的,并且主张物质决.定.精神(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知道什么决定如何想什么),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二者的不可完全归约的一面,即精神不是物质,物质也不是精神,精神性所知只是物质性所知的主观映象,并且..承认思想对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