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建筑企业改制的思考
新形势下国有建筑企业制度改革思路
新形势下国有建筑企业制度改革思路近年来,中国建筑企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成为国内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有建筑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形势下,国有建筑企业制度改革呼之欲出,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就国有建筑企业制度改革的思路进行探讨。
首先,国有建筑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效益。
当前,国有建筑企业存在着制度层面上的不合理性,如权责不清、内部决策难以高效实施等问题。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制是改革的首要任务。
国有建筑企业应摒弃过去依赖政府资源和支持的思维模式,推进行业市场化理念,注重企业内部效益的提升。
为此,建立健全权责明确、合理分工的职责制度是必要的,并建立科学有效的内外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
其次,国有建筑企业应积极创新业务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新技术和新模式的不断出现,国有建筑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业务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国有建筑企业应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加强研发能力,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国有建筑企业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国有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新兴领域的开发,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第三,国有建筑企业应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升人才素质。
国有建筑企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人才是其发展的关键要素。
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国有建筑企业应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员工培训和学习。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和组织效能。
另外,国有建筑企业还应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第四,国有建筑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公众参与。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国有建筑企业应注重保护环境、关心员工福利、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尊重社会利益和公众意见,将企业发展与社会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建设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国有 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及思考
孔 庆 燕 兖 州煤 业 股 份 有 限公 司 济 宁 三 号煤 矿 2 7 2 1 6 9
摘要 : 国有 企业 改制是 当前社会 主 义市场经 济 发展 的重要环 节 , 国 企改制的 目的是促 使 企业成 为独 立 的经济 实体 , 成 为 自负盈亏 、 自主 经营 的商品 经营者 , 是 现代 企业制度 改革 重 大举措 。本 文主要 探讨 了国企改制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 并提 出相 关 解 决 对 策 。 关键 词 : 市场经 济 ; 企业改制 ; 国有资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 , 在 社会主义市 场建设 中起着骨干和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 复杂的系统工程 , 应充分认识到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 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同时应看到这项工作的艰 巨性和长期性 , 必须有步骤、有计划的 分 阶段实施。传统的 国有企业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 代企业制度 , 尽管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 , 改制中部分问题得到基 本解决 ; 但一些实质 问题依然存在 , 给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 的整体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 国企改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 需要我们进一步摸索和学习 , 如何在保持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 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 如何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 系, 防止 国有资产流失, 充分实现其应用价值 , 实现保值增值等等 。 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
题上 。而改制后 , 很多企业出现 问题 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过程 中 出现了失误。我们也看到 , 许多国企即使改制比较完全 , 但管理没有 跟上, 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 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不佳。
建筑企业改制实施方案
建筑企业改制实施方案一、前言建筑企业改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改制,企业可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市场竞争能力,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企业改制的实施方案,提出一些改制实践的建议和思路。
二、建筑企业改制的意义1、优化组织结构:传统建筑企业多为行政管理体制,决策效率低下,运行成本高昂。
改制可以通过简化决策程序、分散决策权等方式,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效率。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制可以把企业内部的资源整合,使其得到更好的利用,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率。
3、强化市场竞争能力:改制可以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环境,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灵活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建筑企业的改制需要结合市场环境、企业自身条件、战略定位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改制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三、建筑企业改制的实施方案1、确定改制的动因和目标建筑企业改制必须明确改制的动因、目标和相关的经济和组织操作的原因和前提。
企业可能进行改制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增强市场竞争力、减少经营成本、拓展新业务等。
企业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改制的目标和所需的改制方向。
同时,建筑企业应该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展市场环境调查、资源整合、业务重新组合等,找到最优方案。
2、选择适合的改制方式在管理层面上,企业改制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股份制改制、合并重组、分权分散、转企改制等等。
针对建筑企业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可以寻找改革机会,选取最合适的改制方案。
3、推进流程管理改制需要实施流程管理,从制定计划和项目清单、多种改革方案的选择和组合、推进和细节把控、改革管理的总体实施,到改革后阶段管理运营,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流程管理也需要一些创新的思路,例如组建改革推进领导小组、选出专门的责任人、重点推进方案的全面策划和实施。
4、差异化研究通过与现有成功企业的比较研究,寻找建筑企业改制的长效机制,找到具体抓手,推动差异化研究,实现达到最佳状态的结果。
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积极意义思考
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积极意义思考汇报人:日期:•引言•国有企业改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有企业改制对社会的影响•国有企业改制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案例分析目•国有企业改制存在的困难与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进行改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改制的背景与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02国有企业改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效率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改制,国有企业可以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市场反应能力。
增强市场反应能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国有企业改制注重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国有企业改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拓展国际市场国有企业改制有助于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海外业务,提高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可持续发展03020103国有企业改制对社会的影响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改制后的国有企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推动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工作,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新的投资和经营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企业,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通过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技术,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来满足生产需求。
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04国有企业改制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激发企业活力提高决策效率推动企业内部改革增强员工积极性03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01增强研发能力02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05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案例分析改制过程改制效果改制背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改制案例改制背景改制过程改制效果06国有企业改制存在的困难与对策建议改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有企业员工可能对改制存在抵触情绪,难以接受新体制。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资产划转要“足”。
充分的改制本钱是国企改革胜利的关键。
将参加改制企业的资产全部划入政府控股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由国资公司进展融资筹集改制本钱,是全面推动企业改制工作的关键和前提。
离开了资产划转,就无法筹集改制本钱,企业改制就永久是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务必要将应划入国资公司的资产足额划到位,坚决防止国有资产在划转环节流失。
在资产划转的实际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及其主管部门以大局为重,照实将企业的地产、房产等资产划转到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觉,普遍存在政府先期摸底把握的状况与实际划入的状况有肯定的出入。
其主要缘由是摸底时,时间比拟仓促,状况把握得不是很精确,但也不排解个别企业可能有意瞒报、漏报。
为坚决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纪律。
建议由纪检监察、国资监管部门牵头,以文件的形式,再一次明确资产划转的纪律,强调对有意瞒报、漏报的要进展严厉查处,坚决做到不交资产就交帽子。
二是搞好核查。
对资产划转过程中消失较大误差的重点企业,由国资监管部门组织业务部门上门进展现场核查。
三是重新申报。
要求企业再一次申报国有经营性资产。
四是严厉处理。
对经过上述三个程序后,仍旧有意瞒报、漏报的,要进展严厉处理。
负有直接责任的企业负责人,改制后,暂缓或不予以组织安排;对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分管领导,赐予相应的处理。
改制气氛要“浓”。
兰州的无震荡改革提示我们:国企改革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必需广泛宣传,争取广阔职工群众支持和理解。
我们肯定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气氛,把企业改革变成企业职工的自觉行为,让他们理解改革、承受改革、支持改革。
一要营造改革大势。
要在各项前期预备工作根本到位的前提下,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
同时,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集中时段,进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做到播送有改革声音,电视有改革图像,报纸有改革文章,使改革成为人们谈论的主题。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思考
( 国石油 黑龙 江销 售分 公 司 人事 处 , 黑龙 江 中 【 摘 哈尔 滨 10 1 ) 500
要 】 一些 国企 虽然成功通过改制, 只有现代企业之形 , 但 无现代 企业 产权 清晰、 权责 明确 。 管理科学、 持续发展之
实。 国有企业改制 , 应从强化 国企 内部 管理 , 高 国企领导者的素质, 提 加强政 府对 国企服务职能等方 面入手 , 以发展 为导 向,
以产权为核心 , 大力推进 国有 大 中型企业产权 多元化 改革 , 即积极推进股份 制改造 , 鼓励 引导外 资和 民营资本参 与国企改
革 。 保 国企 改 制 成 果 的 实效 性 。 确
【 键词 】 国有企业 ; 关 企业 改制 ; 问题与 思考 ; 对策建议
【 中图分 类 号】 F3 80
Ke r s Sa e wn n ep s s r s u trn f ne r e , rb e d t o g t, y wo d : tt-O e E tr r e , e l cu lgo tr i s p o lmsa u hs d i r e p s n h
a ds g e t n n gsos u i
【 标 识 码】 A 文献
Th g t n h sr c u i fS a e ou h so t e Re t u t rng o t t —Ow n d En e p ie e t r rs s
U Ni
A s at Sm ces l s utrdS E (aeO ndE t p ssm r y oss eom o oe et p ss i ot e n b t c: o e ucsfl r t c e O sS t w e ne r e) ee s sh r m dm e r e t u - r s uyer u t - ri lp e t f f n ri wh t o h
建筑企业企三年改革心得
建筑企业企三年改革心得一、为什么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经过多年改革,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
同时,国有企业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增长,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一系列趋势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破除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选择。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方向道路决定命运,方向决定成败。
要高度重视、自觉维护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
改革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增强、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无论怎么改革,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不可消弱、不可动摇、不可替代。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到位;毫不动摇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坚强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要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让人民更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可靠、最雄厚、最先进的物质力量就在国有企业。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论文
对国有企业改制问题的看法以及建议引言国有企业改制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改制国有企业,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进程。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改制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市场竞争性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市场竞争,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可以激发其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资本运作的需求:改制可以通过引入外部投资和股权运作,提高企业资本利用效率和企业效益。
•提升经营效率: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非常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面临一些问题:1. 内部管理问题国有企业改制往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内部管理改革,包括体制机制改革、人员职能调整等。
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利益关系,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人员流失等问题。
2. 资产重组问题国有企业改制中,涉及到资产的重组和整合,而这通常需要进行繁琐的审批程序和政策调整。
由于资产重组涉及到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所以往往面临复杂的政策和利益博弈。
3. 经济效益问题虽然改制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的改制效果并不理想。
这主要是因为改制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和政府部门在利益分配上存在一些矛盾,从而影响到改制的效果。
针对问题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内部管理改革改制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内部管理改革,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管理混乱、人员流失等问题。
可以通过提高员工待遇、加强培训等方式,招揽和留住优秀人才。
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内部创新活力。
2. 加强资产重组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应加强对资产重组的规范管理,确保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关于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责任。
国有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效率低下、资产流失、员工福利不均等,这些问题亟待采取改革措施来加以解决。
近年来,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展开,但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建议来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对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国有企业要实行股权激励制度。
传统上,国有企业的员工薪酬往往是固定的,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创造力和责任心不强。
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国有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制度。
通过给予员工股权或股权期权的方式,让员工分享企业的成长和利润,让员工把企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经营,从而真正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国有企业要实行市场化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在过去长期以来受制于计划经济的体制,往往是按照政府指令来进行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缺少市场竞争机制。
这样一来,很难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性,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为了让国有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建立起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让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灵活调整生产经营,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
国有企业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国有企业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腐败问题,业务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企业效益不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有企业必须强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以确保企业运行的规范有序和效益最大化。
国有企业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国有企业的人才队伍在结构组成和素质水平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团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来促进改革的顺利推进。
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和发展
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和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有建筑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时期,实现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建筑企业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如何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有建筑企业如今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改革思路1、由政府主导改革国有建筑企业是国家资产和人民利益的代表,其改革必须由政府主导。
政府要根据国有建筑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以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改革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国有建筑企业改革。
同时,要强化监管和约束机制,确保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2、多元化经营国有建筑企业一直以来的单一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变性,在改革中需要实行多元化经营,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海外投资等方式,完善国有建筑企业的投资结构。
3、推进管理创新国有建筑企业在改革中需要加强管理创新,实行精细化管理。
要加强内部的沟通和协作,完善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在管理上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
二、改革措施1、压缩规模解决过剩产能问题国有建筑企业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缩减规模,解决产能的过剩问题。
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推进产业升级的方式,优化发展格局和调整发展方向。
同时要加强内部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2、创新模式推动技术升级国有建筑企业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实行创新模式,推动技术升级。
要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化。
3、改善员工福利和待遇国有建筑企业改革需要改善员工福利和待遇,提高员工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通过制定更加有利于员工的福利政策,提高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加强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展望国有建筑企业作为国家梦想的代表,其改革和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后,国有建筑企业应加强自身的改革实践,推动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的加快。
同时,企业发展还需要聚焦新需求,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创造更多高品质工程,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论国有建筑企业改制的重点及相应对策
论国有建筑企业改制的重点及相应对策国有建筑企业由于历史和行业特殊性等原因,在改制之路上举步维艰,其原因在于产权不清和公司治理的缺失,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案。
标签:国有建筑企业改制产权激励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企业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主力军,其改制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但大多国有建筑企业改制无法深入,企业虽仍存在,但经济效益日渐滑波,人才大量外流,企业面临的困境日益严重。
国有建筑企业改制无法深入虽与国企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密切相关,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影响国企改革的最基本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没有真正切入到点子上来。
一、改制前没有真正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企业的改制工作事先没有真正保障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而关于改制的政策法规又限制得较死,与广大职工期望值差距太大。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职工劳动强度及职业危险性大而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广大普通职工的经济积累相当少,但家庭负担却相当之重,抗风险的能力很弱。
企业改制后职工所得到的补偿不过几万元。
广大职工领了这几万元钱后失去岗位,个人前途一片迷茫。
对这样的改制方案结果,职工哪里还会支持呢?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站在职工群众的角度,维护职工群众利益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护。
企业在制订改制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职工利益。
要在改制中做好人员的分流与安置工作,既要减人,又要保证稳定。
人员的分流与安置工作的好坏是改制成功的又一关键指标。
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要严格按政策办事,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
如果说后面的路子打开了,改制的问题就不大。
二、国有施工企业改革的方向及核心问题不甚明确国有企业改制应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进行。
一直以来政府先是强调转机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又提出要国退民进,请建筑能人搞活机制。
当企业好不容易实现了政企分开,放开了手脚,可随之而来的是“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
这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分开,即政资如何分开,而这将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践中的难点之一。
浅谈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浅谈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叠加政府和企业去杠杆和还债高峰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国有企业特别国有建筑企业正面临着极大存挑战。
为有效解决国有建筑企业内部矛盾,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完善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其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只有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本文分析了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就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一、三项制度改革内涵三项制度改革指国务院对国企的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分配。
1992年6月《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提出要实现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制度。
简而言之,本次改革打破“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
2001年3月,国家经贸委会同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和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再一次把企业内部改革提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议事日程。
国企解困是这一轮改革主题,通过三项制度改革,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精简高效,提高了国企竞争力但也涌现了大量职工下岗。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2015年在国企改革的具体方案,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积极进展,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健全,优胜劣汰,经营自主灵活,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
”这标志着新一轮三项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二、国有建筑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在劳动制度方面,一是要规范国有建筑企业劳动合同制度,企业与职工要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确定劳动关系;二是要优化国有建筑企业的劳动组织结构,根据国企实际情况,对标国内外优秀的建筑企业,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三是在国有建筑企业内部推行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对竞争上岗和在岗职工,进行岗位动态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建立和完善内部淘汰办法;四是加强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内部劳动管理。
最新 国有建筑施工单位升级改型的实践和思考-精品
国有建筑施工单位升级改型的实践和思考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相应的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是企业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达到新的企业形态的过程。
作为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惟有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及时调整战略方向,才能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1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1. 1 注重战略指引,实施超前谋划“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企业不仅是企业一切行动的指南和总纲,也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梦想和希望,一个好的发展战略,能够充分激发企业和员工的最大潜能。
始终坚持把企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作为战略规划的出发点,从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的视野,超前谋划企业在不同阶段的产业布局。
坚持超前谋划,建筑施工企业应针对经营规模、业务布局和资源现状,提出切合自身实际的战略目标,体现战略对企业实力和机会的匹配。
坚持立足长远,在制订战略规划时,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的变化,行业发展的趋势及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及时地加以分析研究,树立“小胜靠机遇,大胜靠战略”的理念,坚持眼前与长远相结合,规模与结构相适应的方针,对影响和制约企业长远协调发展的体制和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进。
坚持统筹推进,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理性地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造性地推进产业布局调整。
着力从技术创新、统筹发展、重点突破、队伍建设上下工夫,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全方位保证。
1. 2 注重资源整合,理顺管理关系企业要发挥最大的管理效应,就必须下决心精简管理环节,杜绝重复管理和多头管理,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资源。
只有理顺了内部管理关系,总部作为决策层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子系统的协调上,从而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效果。
通过管理上移的方式,减少管理层级,降低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将规模较小、业务相近的子公司实施吸收合并,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
探讨现代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措施
探讨现代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措施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国有企业内外部发展环境面临着重大变化。
本文以国有建筑企业为例,主要对现代国有企业改革转型升级思路与措施进行论述,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国有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改革;思路;措施前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保持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对促进国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有管理者,必须站在战略新高度上,运用新思维、制定新思路、谋划新路径,为企业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制定科学可行的战略规划,谋划企业有效管控和转型升级。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应当承担社会所赋予的责任,在与社会交流中通过全体职工的言行或企业形象,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起到一个净化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当前国有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业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许多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比如行业增速急剧下滑、人工成本快速上升、工程款回收困难、建筑业新开工面积明显减少等等。
尤其是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形势的急转直下,政府楼堂馆所的停建,建筑企业的生存压力倍增,竞争加剧,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纷纷倒下,而想瓜分建筑市场“蛋糕”的企业竞争实力更强,在一个项目上的争夺更为激烈。
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自身所处的地位,上有建设单位,下有承包公司,处于中间层面的建筑企业则要承受来自上下游之间的压制,面临的困境重重。
当前建筑业可谓是“冰火两重天”,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方面,传统建筑市场进入存量期甚至萎缩期,传统建造方式管理粗放、链条割裂、浪费严重,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建筑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艰巨挑战。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三大国家战略稳步推进,国家和地区各类基建投资规划密集出台。
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积极意义思考
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积极意义思考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国企的改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虽然改制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改制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国企改制的重要积极意义。
提高企业效率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下,国企效率总体较低,存在很多浪费和低效的情况,导致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弱。
通过改制,可以引入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更灵活的市场机制,提高企业效率,并且能够引进更多专业人才,提高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水平。
深化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制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改制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负债率,促进企业的独立自主经营。
同时,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会资本,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从而增强经济运行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优化产业结构国有企业改制可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改制,可以剥离低效产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升级。
同时,通过调整企业产业结构,能够推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提高了我国产业和经济结构的竞争力。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有企业改制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改制过程中,国企能够通过更加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企业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盈利。
这不仅有利于国企的经营,也有助于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和激发整个产业链的活力,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
推动企业全面升级国有企业的改制可以引入各种市场机制,使企业效益更加优化和升级。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逐渐摸索出更加适应市场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改制不仅是一次机会,更是企业全面升级的机会。
综上,国有企业改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不仅是推进市场化经济改革,也是推动企业全面升级的必要手段。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改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科学规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形势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新形势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新形势下国有建造施工企业转型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量经济新常态下,国有建造施工企业进展面临极大的困境。
国有建造施工企业必须主动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增速放缓的客观现实,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带来的企业进展压力,通过调结构、提质量推动企业转型进展。
为此,文章对新常态下国有建造施工企业转型进展中面临的问题开展探讨,为国有建造施工企业提出了转型进展的路径与策略。
在我国社会进步快速进展过程中,国有建造施工企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经济进展,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由此也给国有建造施工企业带来极大的竞争压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有建造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多进展,在建造市场上取得更大优势,就必须实现治理与进展创新,为国有建造施工企业转型进展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
一、经济新常态下国有建造施工企业转型进展面临的问题(一)进展理念降后,缺乏进展战略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建造施工企业对市场反应比较“迟钝”,应对方式不脚,主要是国有建造施工企业在进展理念上趋于保守。
一方面,国有建造施工企业的治理高层采纳的是“任期制”,这就导致企业高层专注于任期目标,存在短期进展观念,只希翼在任期内制造业绩,求得个人进展,因而缺乏长期进展战略眼光,在进展上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企业进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另一方面,国企内部竞争力度不大,员工进取意识不强,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进展的需要。
(二)成本增长较快,利润增速放缓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有建造施工企业在竞标中压低报价,导致工程项目营利能力下落,企业利润增速放缓。
由于建造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工成本大幅度增长,造成项目成本增长较快,加之企业垫资较多,项目结算困难,项目风险较大,使企业财务面临巨大压力。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压力较大目前,一部分国有建造施工企业业务比较单一,多元化进展不脚。
项目结构简单,行业内业务同质化,项目区域固定,市场风险较高,转型压力极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国有建筑企业改制的思考2010-04-28 10:58【】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处于转型。
在转型期,中国企业面临更残酷的竞争,对于国有企业,改制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第一步。
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冗员和社会负担问题等,如不尽快解决,将成为其发展的极大不利因素。
而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出资人、债权人、企业和职工等多方面的利益,因此,改制必须系统思考,统筹解决各方面问题。
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企业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主力军,建筑企业的改制工作在党的十六大后将全面展开。
建筑行业的特殊性需要企业在改制过程中重点关注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
下面将从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企业的基本特征描述开始,结合改制咨询实践,谈一谈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建筑施工企业改制的思考。
一、我国建筑业的特性1.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建筑行业2002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527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04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位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第4位。
建筑业的产业发展带动了建筑业队伍规模的扩大和从业人数的增加,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特别是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我国有各类建筑企业47820个,从业人员3893万,行业构成基本属于人力和劳动密集型行业。
2.建筑企业具有市场准入及地域属性的明显特性在我国,相对于其他一般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建筑企业具有市场准入制度—资质审批制度。
资质是建筑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我国建筑业的市场准入首先要求企业具有足够的注册资金及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并有一定数量的技术、管理人才。
企业资质分为总承包、专业承包与劳务分包三大类,在每类中又分为若干级,如总承包12个序列中又分为特级总承包、一级总承包、二级总承包和三级总承包四个级别;资质的获取实行审批制,高级别资质必须通过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获得。
因此,资质既是对新进入者的行业壁垒,也是对已进入者的行业保护。
建筑企业的地域性是这个行业的又一重要特征。
地方保护为众多建筑企业的生存提供了市场的保护,即使在今天,各地仍都在采取各地措施严格控制市场。
如上海等城市利用民工工资管理来清理外来建筑企业,北京的奥运工程全部落入北京企业的手中。
目前,地方中小建筑企业很难在大城市立足,要进入市场,一般都靠收购目标市场的建筑企业。
这也是中国不能由建筑大国成为建筑强国的重要原因。
3.投资风险小--先有交易,后有产品虽然建筑企业目前承受着垫资与被拖欠的困扰,存在着项目资金运作的风险,但总体来看,企业的投资风险小,而且这种风险是可预测的、较为确定的。
从建筑企业的业务流程来分析,第一步是签订合同,这是一种交易行为,是一种先看不到实物的交易,在签订合同后一定时间内建筑企业才能提交图纸或最终实物。
因此,这种交易必须是基于甲方对乙方的信任,先有交易,后有产品。
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般是先有商品后有市场,这就意味着买方还未付款给卖方之前,卖方已投入了大量资金,购置了机器设备和其它固定资产,生产出的商品存在最后能否被市场接受的问题,先有产品,后有交易,因此,其投资风险很大。
4.管理社会化更明显建筑产品是为买方量身定做的,好与坏一般都是买方必须承受的,因此,买方必须参与管理。
而一般商品的买方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及最终质量不负责任,产品的生产过程与质量完全由卖方负责(有的国际先进企业出现了客户参与产品生产的作法)。
另一方面,建筑市场和建筑商品的社会性很强。
一项工程无论在什么地方建设,都得取得规划部门的同意,还涉及安全、环保问题。
不是发包商或承包商一家的事,要顾及社会各方的影响,政府一定要参与监管,社会各方要参与监督。
因此,建筑项目的管理体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这种管理的社会化特点要求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素质和较强沟通协调的能力。
5.产品质量与成本具有不确定性建筑工程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最为复杂的产品生产管理过程。
建筑企业的产品是在野外活动中形成的,每次产品的制造成本、质量随时间、天气、地点改变而变化,因而造成其成本难以控制,质量也随时、随地而产生差别。
建筑企业的最终产品形成所需材料多种多样,原材料的采购价随工程项目的时间、地点、采购量大小甚至采购者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成本单价,影响工程的实际造价,如外表相同但内在不同的材料差价可能超过100%。
因此产品质量与项目成本具有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一般是由一线经营者—项目经理来控制的。
6.行业竞争不、竞争日趋激烈建筑行业的不规范竞争体现在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严重,暗箱操作充斥市场,“优不胜、劣不败”是建筑企业竞争的结果。
建筑施工企业在这种不规范中承受着“三座大山”即压级压价、垫资垫料和拖欠款,很多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款被拖欠达十年之久。
现在变本加厉,还需要先给甲方打一定数量的“保证金”。
整个交易关系都要倒过来了。
建筑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国电、铁路等行业主辅分离,专业施工单位都冲向房建市场,竞争主体增多,竞争加剧。
入世国外工程承包商的进入,国有建筑企业资金、技术、运营模式遭受挑战。
总结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便于在改制时系统考虑:建筑行业既是低门槛低投资行业,又是低利润有风险的行业;既是职工多负担重的行业,也是人力资本作用突出的行业;既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国有资本必须尽快退出的竞争性行业;既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管理密集型行业,更将是资金密集型行业。
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大多是高负债企业,净资产甚少。
二、国有建筑企业改制的重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按照八部委的859号文件和国办公96号文件精神(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国有企业改制应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进行。
最多采取的方式转让国有股权的公司改制模式,通常采取“双置换”即国有股置换、职工国有身份置换。
1.国有建筑企业改制的目的——国有股退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国有资本从企业中退出,国企改制为非国有企业。
按十六大精神,国有资本要战略性退出,国有资本只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发挥作用,即使在这两大领域,国家也只采取控股的方式,不能全资控股。
建筑施工行为是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不属于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领域,因此,本阶段的改制不是把国有企业改好的问题,而是国有资本的大量退出,改为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政府的角度讲,政府应该逐步回归公共管理,国家只对国有资产负责,不再对企业负责,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受公司法约束,而不再是政府的行政干预。
而要真正达到国有资本退出的目的,还必须改变职工的国家身份。
未来的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就是就业关系,是市场关系,即企业需要且本人愿意则达成契约关系,双方有一方不愿意就不能达成契约关系。
只有员工的身份转换了,机制才有转变的可能。
改制没有固定的模式,政府也要求企业改制要“一企一策”。
建筑企业一般采取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模式。
①“双置换”改制,通过“两个转换”,实现“两个走向”,即国有企业产权和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的双重转换,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和国有企业职工走向市场;②鼓励和支持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入股,经营者持股和职工持股;③引进战略投资者,通过增资扩股,扩大其他股权比例;④与优势企业重组;⑤管理者收购。
2.实施股权激励,以股权约束经营者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是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制成功的标志就是是否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制度是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虽然同样作为企业制度安排的基本内容,但是相对来说产权结构又是治理结构的基础。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它的产权结构不合理,而寄希望于通过巧妙的安排来达到合理的治理结构,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企业的产权结构比较合理,那它的治理结构要想达到合理化就比较容易一些。
所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很重要的。
现代产权制度要做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归属清晰”就是企业产权要清晰到自然人,国有产权是不可能清晰到具体个人的,因此是归属不清的,所以应调整为自然人产权;“流转顺畅”,即要求产权是可流动的,上市流动是一种方式,还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还可通过企业内部转让流动。
在国有独资模式或者国有股比重过高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往往缺乏机制改革的动力,因此,过去许多改制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机制不彻底改变,企业效率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
由前述分析可知,建筑企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更加突出,在改制过程中必须重视对这些人力资本的激励,要通过购买国有资产或国有股权来实现。
这种激励同时是一种约束。
改制后,贡献得到了一定的补偿,人力资本没有了身份的约束,将按市场方式流动。
人力资本却正是建筑企业的最大特点。
建筑企业是项目制企业,一线经营者是既是生产者更是经营者,是企业利润的直接创造者。
事实上,项目经理既有资质,更有无形资产。
建筑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一线经理离开本企业的平台,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因此,改制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对一线经营者的股权激励问题,并为其安排合理的激励制度。
因此,建筑企业与一般企业改制不同之处在于:在给予公司管理层持股的同时,对于骨干层的一线经营者必须通过持股的方式进行激励与约束。
不管是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还是两级管理两级核算,项目经理是企业的财富,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就是市场认可的无形资产,个人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的无形资产结合,就可以占领一片市场。
当然,除了股权的激励,还应该为这些经营者设计具有激励力的薪酬模式,如对一线经理,特别是实行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的建筑企业,对项目部(或分公司)固定上交比例,剩余部分按模拟股份制的方式实行第二次分配,调动项目部(或分公司)的积极性。
这种模拟股份制的方式被子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它解决了对项目部(分公司)的激励问题,同时也有效解决了约束问题。
下面是一个反面的案例。
某建筑集团的下属控股公司1999年通过职工持股会的方式改制,持股会48%的股份,其中原总经理与书记各占2%,集团控股,虽然不是直接任命,但建议权很大,持股会推荐的董事基本上也是原公司的管理层。
集团实行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只对控股公司的经营者。
改制后,政府与集团要求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书记被“选”为董事长,集团只考核董事长,总经理由董事长来考核,关系调整后,表面上是治理结构顺了,但内部关系反而乱了,合力减小了。
还是一种行政模式的治理机制。
更重要的是员工身份没有改变,虽说“人随资产走”,但劳动关系没有触及,只是分流的人通过补偿转换了身份,但在职人员仍然是国家人、企业人,因此三项制度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