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中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案必修3(生物)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3节群落的结构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重点)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重点)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2.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

3.种间关系(对点连线)【提示】①—c—Ⅲ②—b—Ⅳ③-d—Ⅰ④-a—Ⅱ错误!探讨错误!:尝试用曲线表示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提示:探讨错误!: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思考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V分别属于哪种种间关系?提示:捕食、寄生.错误!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
① ② ③ ④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4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2)图中④与②相比,结果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③ ② ① ④ (2)不同 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 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
(备选习题) 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 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 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一个池塘中含有的种群数量 A [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 错误;我国沿 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 正确;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 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 正确;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研 究种群的数量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 正确。]
3.探究步骤
{ ) (1)制作取样器
准备—— (2)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 ) (1)去表层落叶
取样—— (2)取一定土壤样品 (3)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

{ ) (1)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
采集小动物—— (2)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 ) (1)设计表格便于记录
观察和分类—— (2)借助动物图鉴查清名称 (3)使用放大镜、实体镜观察
水平结构 镶嵌分布 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2)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本节课承上启下,既对之前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知识进行了巩固和应用,又为后面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做好了铺垫。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生物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生物。

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事例、模型、短片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设计思想本节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配合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问题—探讨—整合的模式加以完成。

在引入本课时,通过剖析池塘中的各种生物,使学生明确池塘中某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各种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的了解,并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思考的氛围,通过插入小视频播放,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的过程愉快而轻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理解不同群落的区别。

2、掌握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并能举例。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2、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1、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教案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高中生物】高中生物教案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自主学习】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什么是群落?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结论:1、群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2.群落的物种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观察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考: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得出何种结论?结论:3.种间关系阅读课本72-73页剩余内容,回答:(1)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2)种间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3.群落的空间结构观察课本中的图4-11图4-12图4-13,思考:(1)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课堂检测】●基础题1.水深200米的海水内的植物群落()A.只有垂直结构B.只有水平结构C.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有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无2.长白山区,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带,造成这种分层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B.水分C.温度D.土壤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包括()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温度大小D.生物种群的特征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食物关系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7.在某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间有直接可间接的营养关系●拓展题: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得到下图,据图回答:(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43群落的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案43群落的结构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物种组成3.举例说明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及空间结构4.掌握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自主学习内容一回顾旧知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a.条件:和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 t=N0λt。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 = 出生率,种群增长__________或达到平衡(稳定)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又称“K值”。

二、基础知识感知:㈠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概念要点:①;②;③。

判断以下是否属于群落层次,若不属于请说明原因。

(1)一片草原上的全部蒲公英。

(2)一片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

(3)某菜市场上出售的鸡鸭鱼蘑菇木耳和蔬菜等所有生物(4)一片果园中草本植物小灌木果树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2.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2)关系;(3)群落的情况;(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6)群落的和;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案(1)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案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1.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连线]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A图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1)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影响因素植物:阳光。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B图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1)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2)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探究原理(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方法步骤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鄂尔多斯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群落(×)(2)群落中某一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群落丰富度下降(×)(3)“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2.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 )A.种群和群落B.种群和生态系统C.群落和种群D.群落和生态系统解析:选A 草原上的全部黄羊是一个物种的生物,因其包括本物种全部个体,所以是种群;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

3.下列哪项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解析:选A 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研究出生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为研究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 第4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 (1)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 第4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 (1)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嘚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嘚问题,描述群落嘚结构特征。

(C:理解)2、描述群落嘚结构体征。

(B:识记)3、种间关系。

(C:理解)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嘚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嘚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学习生物群落嘚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嘚尺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种间竞争嘚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嘚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嘚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嘚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嘚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2.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嘚角度描述群落嘚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嘚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嘚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嘚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嘚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二)归纳提炼“群落”嘚概念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嘚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嘚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嘚概念。

根据学生嘚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嘚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嘚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嘚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嘚问题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嘚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嘚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嘚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嘚探究活动。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群落的结构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群落的概念、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1.群落:(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特征: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

3.种间关系:连一连:将种间关系、特点、实例连起来。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3)意义: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空间结构的类型: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方法:(2)实验步骤:(3)得出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物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海南及从沿海到内陆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发现越靠近热带及沿海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请分析影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提示:温度和降水。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知识点一种群与群落、种间关系的比较1.种群和群落的比较:比较项目种群群落研究对象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区域的所有种群组成单位生物个体(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个体)生物种群(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主要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和空间特征等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关系群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是各个种群的集合体特别提醒:①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群落则是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群落的结构1.群落是指同—时间内聚集在—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生物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6.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一、群落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1.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连线]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A图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1)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影响因素植物:阳光。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B图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1)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2)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探究原理(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方法步骤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鄂尔多斯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群落(×)(2)群落中某一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群落丰富度下降(×)(3)“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3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3

群落专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专题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第四节,是前面所学种群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二: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土壤中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并掌握相关曲线3、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4、学生能理解什么叫群落的演替,并说出它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过程导入:首先我们来一起做个简单的判断题: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鱼是否属于一个种群?很显然不是,那他们属于一个群落么?不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种群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群落。

在研究种群的基础方法之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群落进行研究探究点一:群落及其种间关系既然群落是所有种群的集合,那么我们想知道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一个群落中究竟有多少个种群或者多少个物种,引入概念: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植被群落与温度湿度的关系,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总结: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丰富度愈高,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在我国广袤的疆土上,从南到北温度逐渐降低,从东到西降水量逐渐减少,不同地区的群落丰富度也有较大差异。

如果我们想研究一个群落的丰富度,地面的植物动物可以直接观察计数,但是土壤中还存在大量小动物,他们的丰富度应该怎么去调查,首先随机采集土壤样品,采用的方法叫做取样器取样法,土壤中这些小动物运动能力比较强,但是体积比较小,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已不再适用,我们选择了两种新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扩展到高中阶段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1.在一般情况下,调查种群密度常采用取样调查法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法;3.调查华南兔的密度适宜采用法;4.调查环毛蚓的密度则可采用法;5.调查水华蓝藻的密度则可采用法;6.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酵母菌计数方法采用法;7.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__________常用的方法8.采集、调查估算总体细菌个数的采用法在调查中我们会发现,各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精编1)2018-2019高中生物上学期第13周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精编1)2018-2019高中生物上学期第13周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提出问题:如何解释资料1中出现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分别饲养和混合饲养时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分析: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通过图片举大象与狮子争夺水源、水稻与稗子之间的竞争例进一步说明说明是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受其食物、栖息条件的制约)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例,如:农村种田时,在玉米的下层栽种菜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垂直结构的意义就是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
水平结构:讲解群落的水平结构及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列举群落水平结构的事例(如:受水制约,芦苇、泽泻等水生植物与松、杉、柏树以及仙人掌、沙棘等植物分布不同;鸭子、青蛙与鹰、黄羊、沙鼠等动物生活环境不同。受温度影响,从赤道往北,森林群落的分布为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针叶林等)
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并回答:群落。
自主地思考、讨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得出问题的答案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环节2
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
该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群体便是群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群落是指同—时间内聚集在—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生物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6.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一、群落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1.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种间关系[连线]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A图表示群落的垂直结构(1)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影响因素植物:阳光。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B图表示群落的水平结构(1)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2)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探究原理(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方法步骤制作取样器→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鄂尔多斯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构成群落(×)(2)群落中某一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群落丰富度下降(×)(3)“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5)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2.一片草原上的全部黄羊和一片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在生态学上分别称为( )A.种群和群落B.种群和生态系统C.群落和种群D.群落和生态系统解析:选A 草原上的全部黄羊是一个物种的生物,因其包括本物种全部个体,所以是种群;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属于群落。

3.下列哪项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A.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解析:选A 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为研究出生率,为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溱湖湿地公园有多少个种群为研究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4.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B.水葫芦与浮萍C.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D.螳螂与黄雀解析:选A 在种间关系中两物种均受益的是互利共生关系,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而选项B、C、D的关系分别是竞争、寄生和捕食。

5.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

这种现象反映了( )A.种群的密度B.群落的丰富度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选C 题干中描述的是从上层的乔木层到中层的灌木层再到地面的群落的垂直结构。

6.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温度湿度D.光照食物解析:选D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核心要点一| 群落及群落的种间关系1.群落概念的内涵分析(1)“同一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2)“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范围,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

(3)“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4)“集合”: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2.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关系3.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分析[名师点拨] 明辨四组易混淆的种间关系(1)竞争和捕食: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

②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但要注意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属于种内斗争,不属于捕食。

(2)寄生与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获得营养物质。

(3)寄生与共生: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不同的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4)生存斗争与竞争: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括竞争,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如图所示: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

[题组冲关]1.下列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座山上的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鲫鱼C.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动物、植物及真菌D.一片草原上的各种草、昆虫、牛、羊等所有生物解析:选D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A、B、C项均不是指全部生物。

2.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

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科研人员利用3年时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与小粒种子植物是寄生关系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解析:选D 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且两者生活空间相同,说明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蚂蚁和啮齿动物与植物之间是捕食关系;由于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因为被捕食强度大幅下降而数量剧增,小粒种子植物占劣势,进而蚂蚁的数量减少。

3.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图乙中b生物对a生物的进化有害无益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竞争与种内互助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解析:选B 甲图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乙图中是捕食关系,b生物与a生物共同进化;图丙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会存在,后期X的竞争者消失,随之X数量增多,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核心要点二|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分析地球上,在海平面-200 m~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同时动物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充分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①B处的结构分析如下:②C处的结构分析:由于不同光质其波长不同所含有的能量不同,导致穿透力不同,其中紫光的穿透力最强,而红光的穿透力最弱,导致了不同藻类的垂直分布。

影响动物分布的同样是栖息场所和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A处,地形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原因是不同高度的温度不同。

除上述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外还有: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土壤盐碱度、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题组冲关]4.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错误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的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选A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一个种群,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不属于群落的结构;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其食性、栖息场所有关;淡水鱼的分层和其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5.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态。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选C 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水平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海洋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决定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核心要点三|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捕捉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①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这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2.实验步骤3.用具分析(1)诱虫器(A图):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因此其会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吸虫器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4.注意事项(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2)小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

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

(4)在装样土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5)本实验调查的对象是样本内肉眼可见(可借助放大镜、实体镜)的所有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的种类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