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合集下载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型”,有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海外捐赠是“人缘情感纽带型”,有利于公民树立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次分配更重要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而不是制度约束,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一种分配形式。

在总体收入水平比较低,社会文化不发达的情况下,第三次分配表现为分散、零散、短期、自发的个体行为,往往不易彰显出来。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分配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群体的,其作用才能够明显的发挥出来。

2.大力提倡实现第三次分配的意义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道德矛盾的凸显,褒扬社会的慈善行为,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慈善公益组织,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努力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经济调节和社会关系协调作用,对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阶层摩擦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和社会结构失衡问题。

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依然坦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

目前政府通过税收与财政杠杆进行二次分配并没有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表现为政府失灵。

我国财政收入在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9373.2亿元,而中国的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白津夫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体现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05年为3.2∶1,全国收入差距的60%以上出自于此)、区域之间(东中西部已有的收入差距,由于倾斜式发展战略实施而被进一步扩大)、行业之间(有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4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1.6倍,按全要素收入来分析,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相差5~10倍)、阶层之间(收入最高的20%群体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群体的收入的33倍)。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公基常识
【最新版】
目录
一、初次分配
二、再次分配
三、第三次分配
四、公基常识
正文
一、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资本等)所创造的价值,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比例,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的过程。

在我国,初次分配主要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即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进行分配。

此外,初次分配还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进行分配。

二、再次分配
再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过程。

再次分配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通过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税率,对低收入者征收较低税率,从而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也可以对收入进行再次分配,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三、第三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基础上,通过慈善、捐赠等社会行为进行的收入分配。

第三次分配主要依靠道德力量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富人帮助贫困人群,实现社会和谐。

第三次分配有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四、公基常识
公基常识是指公民基本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公基常识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对于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来说,具备一定的公基常识是提高写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三次分配制度的名词解释

三次分配制度的名词解释

三次分配制度的名词解释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逐步实现资源和财富的公平分配,通过政府和市场的相互作用,实施三次分配。

三次分配分别是: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最后分配。

首先,初次分配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将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与生产报酬(如工资、利润等)相联系的一种分配方式。

在这个阶段,市场根据供需关系和价值判断来决定生产要素的收入。

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获得工资,资本拥有者通过投资经营企业获得利润。

初次分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

其次,再次分配是指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和纠正,实现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

政府在这个阶段通过税收收入,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以弥补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的不足。

再次分配的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弱化市场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确保社会各阶层的基本权益。

最后,最后分配是指通过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来解决那些由市场机制和再次分配无法解决的分配问题,以确保社会的整体福利。

最后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

政府在这个阶段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福利救助等政策,通过提供经济援助和社会支持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三次分配制度并非完全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初次分配决定了再次分配的基础,再次分配则为最后分配提供了条件和资源。

三次分配制度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发展成果,同时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

然而,三次分配制度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初次分配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少数人拥有过多资源而大多数人资源匮乏。

再次分配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这种不平等,但由于各种原因,再次分配结果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

此外,最后分配的福利救助制度也在面临着资源紧缺和管理不善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应该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督,提高市场机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同时,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力度,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第三次分配:理论、实践与政策建议

第三次分配:理论、实践与政策建议

第三次分配:理论、实践与政策建议一、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分配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第三次分配作为一种新型的分配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通过道德、文化、社会机制等多种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再次分配的过程。

它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旨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以及政策建议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阐述第三次分配的理论依据,包括社会公平理论、正义理论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第三次分配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实践情况,揭示其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挑战。

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我们将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第三次分配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第三次分配的理解,推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1. 第三次分配的概念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三次分配,也被称为社会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通过社会公益事业的方式,对个人收入进行自愿、非强制性的再次分配。

它主要依赖于社会道德、公众自觉以及慈善组织的力量,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第三次分配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三次分配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主要基于市场效率和贡献,再分配则主要由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

这两种分配方式难以完全消除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第三次分配通过社会公益事业,能够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第三次分配对于提升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还能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水平。

同时,这种公益行为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次分配还能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什么是第三次分配

什么是第三次分配

什么是第三次分配?为区别现有的“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

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派,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则”。

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对前两种分配的补充,对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公平有重要意义:1、弥补市场失灵方面:通过对低收入群体技术要素的补给,提供慈善培训增强其技能,通过资本要素补给,给予他们一定的创业资本,从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差距,而且其本身也符合市场效率要求,能总体上增加社会财富。

2、弥补政府失灵方面:通过第三次分配可以弥补因税收问题造成的收入差距,同时高收入者的无偿捐赠势必会直接减少他们在整个社会中所占的收入比重;可以弥补因政府转移支付造成的收入差距,慈善在教育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如希望工程),一方面直接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为家庭成员获得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从长远角度看是一种智力救困;此外也是对政府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客观上缩小了收入差距。

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和社会结构失衡问题。

有利于缓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弥合社会裂缝。

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4.1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责任引导型”第三次分配主体,要加强引导作用,建立完善税收激励机制,降低慈善捐赠的“交易”成本,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赠积极性。

在2006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写进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的内容,而在2007年的“两会”上,企业所得税法通过,在其中第9条里规定:企业发出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可见,我们国家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现在也正在探索和起步之中。

共同富裕背后的深意什么是三次分配为何当下提出怎样落实

共同富裕背后的深意什么是三次分配为何当下提出怎样落实

共同富裕背后的深意:什么是三次分配?为何当下提出?怎样落实?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会议聚焦于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两大问题。

其中关于共同富裕与三次分配的问题引起了诸多讨论。

会议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为何在当前时点提出共同富裕的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会带来哪些影响?具体落实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多位专家。

提出共同富裕背后:消费需求不足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当前时点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该问题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收入分配问题。

“现在中国还是一个哑铃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大概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过低。

”徐洪才表示,未来要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难度很大,所以这时候就要考虑到收入分配结构优化的问题。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总体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持续拉大,这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长期看也会损害持续发展的基础。

同时总体财富积累也使得现在的中国逐步有条件着手实现共同富裕的事业。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高中政治时政热点 “第三次财富分配”

高中政治时政热点 “第三次财富分配”

高中政治时政热点“第三次财富分配”一:背景8月17日我国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

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三次分配正在成为开创中国特色公益慈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政策抓手。

二:什么是第三次分配1.含义: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础上,以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 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的分配。

2.主体:社会力量。

3.目的:承担社会责任。

方式:募集、自愿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

三:总结一次分配就是工资,由市场主导;二次分配就是社保,由政府主导;三次分配就是公益,由社会道德驱动。

简单来说,初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分配,一般是通过工资和年终奖来体现;二次分配是由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进行的再分配;三次分配则是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

四:三次分配的必要性从国家角度:第三次分配是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发展的选择首先,从国家发展来讲,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第三次分配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其次,从社会发展来看,第三次分配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方式。

第三,从经济发展来看,第三次分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是企业通过与社会互动提升内外部效益的重要举措。

【跟踪训练】1.(2021年山东高考3).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国出台了许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不仅直接帮扶了贫困群众,而且提高了市场机制的益贫性。

推动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推动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摘 要 : 第一 次分 配 重 效率 ,第 二 次 分 配 重公 平 ,作 为 第 一 、 第二 次分 配的 补 充 形 式 ,
第三次分 配则是 以民间捐赠 来弥补政府调节的不足 。它有具体、敏锐 、及 时的调整收入 弱势群体 生存水平的特 点。虽然 慈善事业在我 国有 了一定的发展 ,但 目前仍然存在很 多 问题 。因此 ,缩小贫富差距 ,减 少社会冲突,提升公众社会责任 感和凝聚力就有必要 大 力推进 慈善事业 ,搞好 第三 次分配 ,对于构 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慈善 ;市场 中图分类号 :F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8 3 2 1 )0 07 0 0 16( 0 0 9—0 8 0 0 0— 2
科学之友
Fi do S i c m tus rn f c neA ae r e e
21年0 0 0 3月 ( 9) 0
推 动 第 三次 分 配 ,缩小 贫 富差 距
吴 冰 罗新 平 ,
( .信阳师范学 院,河南 信阳 440 ; .信 阳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 信 阳 440 ) 1 600 2 600
院教授 白津夫在接受 《 中国经济周刊 》 记者采访时分析道 ,目 前我 国的收入差距体现在城乡之间 ( 乡居 民的收人差距 2 0 城 05 年为 32: , 0 8 . 1 2 0 年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 8 元 , 57 1 农村 居 民人均纯收入 4 7 1元 ,全 国收入差距 的 6 6 0%以上出 自于 此) 、区域之 间 ( 东中西部 已有 的收入差距 ,由于倾斜式发展 战 略实施而被进一步扩大 。2 0 0 3年 ,西部地 区人均 GD P仅 为东 部地 区的 4 0%。从 2 0 0 0年到 2 0 0 3年 ,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 GD P的差距 已由 75 8元扩 大到 了 920元 。G P增长率 的差 4 5 D 距也 由 25 . 4个百分点扩大到 83 . 9个百分点 ) 、行业之间 ( 有数 据表 明,从 20 0 0年 一 04年 ,4年问行业差距扩大了 1 20 . , 6倍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的重要制度安排。

这三种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在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在初次分配上,国家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基本经济制度,确保国家对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国有企业等重要资源的掌握。

这样一来,国家能够合理管理和配置这些资源,在初次分配上形成了相对公平的机制。

在中国,初次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制定的劳动合同、工资和福利制度来实现。

国家通过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保证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通过调整工资水平和提供社会福利,保证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

其次,在再分配上,国家通过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财富的再分配。

税收制度是国家通过征税来收取财富的一种制度安排。

通过税收的再分配,国家可以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调节财富的分配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中国的税收制度通过逐步完善,不断扩大纳税人范围,减少中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同时加大对富人的征税力度,实现贫富差距的缩小。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保障措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劳动者,将财富再分配的惠及范围扩大到了更广泛的群体。

最后,在第三次分配上,国家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实现财富的最终分配。

社会事业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公益事业包括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灾害救助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加大对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投入,国家可以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实现财富的公正而可持续的分配。

中国在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上的投入持续增加,通过改善教育条件、提高医疗水平、加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这三种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富分配体系。

通过初次分配的相对公平、再分配的合理调节和第三次分配的综合保障,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

我国三次分配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全国居民的收入进行分配的三个环节:市场分配、政府再分配和个人再分配。

这一制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社会公平、提高公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分配环节,居民通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以劳动力和资本为基础,通过劳动、投资等方式获取收入。

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劳动生产力和资源配置情况,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

市场分配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市场分配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均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实行了政府再分配制度。

政府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以达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目的。

政府再分配通过税收调节个人和企业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通过福利政策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政府再分配不仅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还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各种扶贫政策,积极推动收入再分配,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除了政府再分配,个人再分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人再分配是指家庭和个人在拿到收入之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对收入进行再分配。

比如个人之间的亲朋好友间的互助、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支援等。

通过个人再分配,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求,增加了社会的凝聚力。

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

市场分配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政府再分配是调节分配不公平的手段,个人再分配是人际关系的延伸。

这三个环节共同构成了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框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第二篇示例:我国的三次分配制度是指国家对社会总收入进行分配的过程中,将社会总收入分为工资收入、利润收入和财产收入三个部分进行分配的制度。

对完善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体系的思考

对完善我国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 : 国 民收 入 ; 第三 次 分 配 : 慈善 文 化 ; 公 益 组 织 中 图 分 类号 : F 1 2 4 .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1 9 9 9 ( 2 0 1 3 ) 0 7 — 0 0 8 8 — 0 3
作者简介 : 闫联 飞 ( 1 9 8 6 一) , 男, 陕 西 西安 人 , 中共 重庆 市委 党 校 ( 重庆 4 0 0 0 4 1 ) 硕士研究生 , 研 究 方 向为 经济 与 社 会 可 持
社会 责 任 , 鼓励 先 富 的人 在 自愿 的基 础上 , 拿 出部 分
财富。 通过 慈善 等方 式来 帮助 弱势群 体 ( 见表 1 ) 。
市场 机 制 下 的第一 次 分配 追 求 效率 ,难 免造 成
偿付 相应 的代价 。 ( 3 ) 多元 性 。第 三次 分配 参 与 主体 有 个人 、 组 织 和 团体 三 种 , 其 中 民 间 团体 ( 慈善 公 益 组 织 ) 在 当今 社 会第 三 次分 配 中发 挥着极 其 重要 的作 用 。在 我 国 最 典型 的模 式 有社 会 团体 和基 金会 两 大 类 。 民间 资 源要 素 的捐赠 , 其捐 赠 的主体也 是多元 的 。这 些捐赠
续 发 展
收 稿 日期 :的十 八 大 报 告提 出 , 在“ 十二五” 期 间要 使 人 民生 活水 平全 面提 高 , 基 本 服务 均等 化 总体 实 现 , 就 业 更加 充 分 , 收入 分 配差 距缩 小 , 中等 收入 群体 持 续 扩大 , 扶 贫对 象 大 幅减少 。但 是 , 要 实 现这 些 目标 还 有 很 多 问题需 要 解决 ,其 中就 包括 贫 富差 距 持续 拉
收 入差 距 和贫 富差 距 不 断扩 大等 问题 。政 府 主导 下

热点08 第三次分配(解析版)

热点08 第三次分配(解析版)

热点08 第三次分配热点解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分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体现了公民参与帮助弱者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

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的重要内容,让慈善成为一项全民主动参与的日常活动。

我们要给弱势群体多一份“嘘寒问暖”、多一份“雪中送炭”,让社会爱心充分涌流,让慈善行为无处不在。

知识链接:(一)经济生活角度1.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2.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3.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有利于规范分配秩序、平衡收入分配关系、引导人们向善行善,促进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政治生活角度1.人大加强慈善立法,推进慈善捐助事业法制化进程。

2.政府履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依法打击慈善捐助事业中的各类违法失职行为。

3.公民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依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

(三)文化生活角度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是“微公益”慈善文化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我们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引导人们的慈善行为。

3.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我们要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让人们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中央提的第三次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

中央提的第三次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

中央提的第三次分配,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今天可能有点枯燥,但是财富分配对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值得花些时间。

就在昨天,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这是跟调节全社会收入挂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无论第几次分配,归根到底就是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国民财富的切割,包括增量的也包括存量的。

做好财富分配,让财富更多的流向普通人,让社会更加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我们才能说改善了民生,才能让更多的人敢于生育,我们的社会也能够减少一些戾气。

中央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非常坚定的,现在已经调动了几乎所有的力量,包括本次提到的“第三次分配”,这在全世界也是首创。

改革,要看具体措施,更要看决心。

那么这三种分配都是什么呢?初次分配,简单地说就是“市场的手”。

谁更有效率谁就赚的更多,如果只有这种手段,一定会导致极度的贫富差距,最终也会伤害效率。

再分配,就是“政府的手”。

用政府的强制力,比如税收、转移支付等再次调节财富分配,损有余补不足,包括过去几年一直做的脱贫攻坚、个人所得税等都是。

“第三次分配”,全世界目前唯有中国提出。

有的人把“第三次分配”简单认为是公益慈善,那想的就窄了。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的一大法宝就是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在收入分配上也是一样的,就是相信大家的精神觉悟。

而这些年也证明了,中国人拥有这个世界少有的群体精神,概括的说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2008年汶川、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等等,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也不断壮大,更乐于帮助他人,尤其是帮助咱们中国人自己,无论身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

正是咱们国人的精神,让中央相信,靠道德、文化、习惯等等软性的精神力量,社会能够自觉自愿地从人的精神、道德、良知出发,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这跟靠政府强制力逼着干大不一样。

更重要的是,假如在某个情况下,比如发生大的灾害,市场暂时失灵了,政府也暂时失灵了,就得靠社会自觉行动来实现,这就是“第三次分配”极为特殊的作用。

共同富裕三次分配的内容

共同富裕三次分配的内容

共同富裕三次分配的内容
共同富裕分配,是指国家重新将财富平均分配给全体人民,以保障每个家庭都不受贫富差距的影响。

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分配”一直被公认为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佳途径,被称为“社会理想的具体代表”。

最近,我国政府宣布将实施一系列“共同富裕三次分配”政策,旨在弥补社会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让每个人都能够共享国家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红利。

首先,政府将针对贫困家庭实施“低收入补贴”,对于收入较低的家庭给予1000元现金补贴,以帮助这些家庭解决财政困难;其次,政府将实施“物质保障”政策,分发冬季暖衣、农副品等免费物品;第三,政府根据家庭不同能力和发展水平,对一些贫困家庭进行一定程度的教育补贴,以帮助孩子继续学业。

这项“共同富裕三次分配”政策的实施,能够使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让每个家庭都能够从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中受益,当前贫富差距也会得到进一步缩小,也是为了让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不仅如此,“共同富裕三次分配”也推动了数字化的普及与便利,从而有助于城乡的发展和经济的一体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多更大的可能性,体现了政府把全民福祉放在首位的理念。

通过共同富裕三次分配,政府为贫困家庭提供了更大的支持,让每个人都能够有更好的生活,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的重点在第三次分配

共同富裕的重点在第三次分配

共同富裕的重点在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发展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经济原则之一。

与“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相比,“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三次分配的内涵、目标和重要性,探讨共同富裕的关键。

首先,第三次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支出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收入再分配。

它弥补了市场机制产生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在中国,第三次分配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

政府通过提供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推动相对贫困人口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

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相对较大,存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第三次分配,可以调节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通过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也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如果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上下层次之间的分化将使社会不平衡不稳定,从而阻碍经济发展。

通过第三次分配,可以调节收入差距,激励人们参与经济活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其次,第三次分配有利于提高社会公平和正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如果没有有效的再分配机制,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加剧。

通过第三次分配,可以调节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公平度,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稳定性。

最后,第三次分配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共同富裕并不是简单的再分配,而是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他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扩大消费需求。

特别是在当前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可以带动更大规模的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210987487_我国第三次分配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10987487_我国第三次分配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次分配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V V 荆浩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这是党中央将第三次分配划入收入分配制度体系中,肯定了红十字会等公益组织、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收入分配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第三次分配在收入分配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也把目光投入到了对第三次分配的研究中。

一、三次分配的概念及作用初次分配是最为直接的,也是最为基本的收入分配机制,它是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

也就是说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能够带来的直接性的收入,如工人投入劳动力所能获得的工资、资金投入所能获得的报酬等。

初次分配是无须政府干预的市场上理性人的一种自发行为。

再次分配是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之后在全国或者地方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各级政府利用行政权力通过制定财政政策(主要是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等方法,在社会福利、补贴、医疗和保险等方面提供给人民的资金或制度保障。

它是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而影响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行为。

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补充,是公民、企业组织自发的以募捐、自愿捐赠等公益慈善方式对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它凭借精神动力,遵循道德准绳,勇担社会责任,通过政府慈善机构、民间慈善机构向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原则,高效率对应着高收入,以此来激发社会成员创造社会财富的热情。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通过政府税收来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达到相对公平;另一方面发挥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稳定器作用,促进社会均衡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了高质量发展后,对收入分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不能很好地解决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分配机制,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作用。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完善第三次分配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完善第三次分配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完善第三次分配2011年1月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完善第三次分配摘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涉及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其中第三次是在社会道德力量作用下,个人或家庭自愿缴纳、捐献等非强制方式进行的分配。

目前我国初步拥有了第三次分配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基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因此,必须要完善第三次分配,从而促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第三次分配正文: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利益分配与再分配的制度,涉及社会中的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生产要素贡献进行的分配;第二次是由政府按照兼顾效率与分平原则,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方式进行的分配;第三次是在社会道德力量作用下,个人或家庭自愿缴纳、捐献等非强制方式进行的分配。

第三次分配的主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与政府,而是慈善公益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

第三次分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地位和作用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

目前,我国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没有发挥出来,不过这也说明我国第三次分有很大潜力。

时至今日,发展第三次分配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第三次分配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及特征国民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第一次分配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分配。

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生产要素的供给者依据要素的数量和质量,通过等价交换和公平竞争获得相应的要素报酬,由于生产要素的禀赋和贡献不同,以及其他的外在因素,市场分配必然形成收入差距;第二次分配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财政转移和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由政府实施的二次分配。

第二分配是为了克服市场分配的不足,实现社会公平;第三次分配是在弥补第一次分配的缺陷和第二次分配不足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再一次进行的分配”。

通过三次分配解决收入分配难题

通过三次分配解决收入分配难题

通过三次分配解决收入分配难题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分配份额呈现双增加态势,而居民的分配份额则有所下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有扩大的趋势。

如何做大蛋糕、分好蛋糕,成了全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

就此,人民网理论频道将连续推出“如何分好蛋糕”系列报道,围绕提高居民收入的紧迫性、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提高劳动收入占比的措施,以及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广大网友读者们参与讨论。

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而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则是政府的良知。

政府的这份良知,可以细化为哪些措施,以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此,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

厉以宁表示,多年以来,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下降的,这就需要改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格局。

可以从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三个环节着手解决。

针对中国目前收入分配现状,厉以宁提出了收入不应只有市场、生产要素进行首次分配,而是要政府加强调节、引导慈善事业的三次分配理论。

厉以宁表示,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可称为“第三次分配”。

厉以宁说,第一次分配中,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解决收入分配:第一,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因为物价上涨,最低工资标准不提高,当然无法提高劳动收入水平问题,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就下降了。

而且一旦最低工资标准有所提高,其他相应工种和等级的工资待遇就会提高。

第二,农产品售后价格要逐步提高。

在农村,种粮食是最不挣钱的,种粮食的人是很穷的,所以农产品售后价格需要逐步提高。

第三,要大力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农业产业化,让农民从延伸产业链条中得到更多实惠。

厉以宁认为,第二次分配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对贫困户和灾民的救济。

三次分配,你怎么看

三次分配,你怎么看

三次分配,你怎么看?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引起了高度关注。

什么是三次分配?“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有哪些内容需要关注?以下节选自知乎网友、微博上的一些观点↓↓↓知乎网友@不周山: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分配。

一般来说通过工资和年终奖等体现出来;第二次是由政府按照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侧重公平原则,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这一收一支所进行的再分配;第三次是在道德力量的推动下,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

第三次分配方式最早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其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与市场经济》一书中提出来的。

微博@梁斌penny:富豪才有资格参与第三次分配,中产不知道需不需要。

微博@光远看经济:关于共同富裕的大战略,理解的关键是二次分配,就是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并通过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等扶持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现在,媒体和专家在热炒第三次分配,显然是偏离了主题。

高收入群体通过捐助等手段的三次分配只是辅助形式,不是主要途径。

知乎网友@黄医湿:难以促进共同富裕,是因为富裕阶层的人所使用的钱生钱手段并不需要交税。

说说我们最常见也是最让人诟病的例子,房地产。

房价高吗?高。

而且高的离谱。

富裕阶层在获得了大笔资金后,拿去买房,买商铺,之后出租,通过租金来实现资产增值,钱生钱。

资产还是自己的,但是又可以获得一笔不需要交税的收入。

如果你想通过租金来收税,那么房东肯定会想办法把钱转移到租客头上。

所以对租金下手没用,而是要让多出来的房子没法赚钱,甚至是亏钱,只靠这一点,就可以让很多人喘过气来了。

减少开支,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一种手段。

多出来的钱,你存银行也好,怎么搞都好,但是不能通过房地产进行资产增值,才能有效控制贫富差距。

共同富裕是非常难的。

有钱人的钱因为大多数不需要交税,使得有钱人越来越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是我国分配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前两次分配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启动晚,困难多,目前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捐赠救助社会习惯和公众行为,因此需要从政府、企业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来推进第三次分配体系建设。

关键词:慈善捐赠第三次分配贫富差距收入差距形成的社会不公问题是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会对社会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带来一定影响。

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是党和政府一直努力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在经济和社会急速转型的现阶段,需要我们确立公平、公正、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出台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其中尤为不可忽视的就是以慈善捐赠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分配。

1.以慈善捐赠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可分为三次分配。

第一次分配是由市场按照效益进行分配;第二次分配是由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以社会保障等转移支付的形式进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使已经分配到个人的社会资源通过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方式再一次进行分配。

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内容是慈善捐赠,包括扶贫、助学、救灾、济困、解危、安老等形式。

它是第一、第二次分配的补充分配形式,具有能够具体、敏锐、及时地调整收入弱势群体生存水平的特点。

其基本原则是自愿原则和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它一方面是自发的,另一方面是责任的体现。

从运行形式上来看,第三次分配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例如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多方资源对自然灾害的救助,红十字会或慈善总会的救助、捐赠等;“市场形象主导型”,例如公益广告、希望小学、企业捐赠等;“人缘情感纽带型”,如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型”,民间互助常见于一人下岗或失业亲友共同扶持,孩子升学、求学面临学费压力时亲友的帮助,以及体现海外华人对祖国感念的海外捐赠等。

从三次分配的主体动机来看,政府引导为主导的政策性捐赠是“责任引导型”,影响力强,带动范围广泛,有利于实现国家职能;以市场形象为主导的公益事业、企业赞助等是“利益引导型”,有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海外捐赠是“人缘情感纽带型”,有利于公民树立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次分配更重要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而不是制度约束,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一种分配形式。

在总体收入水平比较低,社会文化不发达的情况下,第三次分配表现为分散、零散、短期、自发的个体行为,往往不易彰显出来。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分配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群体的,其作用才能够明显的发挥出来。

2.大力提倡实现第三次分配的意义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道德矛盾的凸显,褒扬社会的慈善行为,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慈善公益组织,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努力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经济调节和社会关系协调作用,对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阶层摩擦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和社会结构失衡问题。

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依然坦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

目前政府通过税收与财政杠杆进行二次分配并没有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表现为政府失灵。

我国财政收入在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9373.2亿元,而中国的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白津夫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体现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05年为3.2∶1,全国收入差距的60%以上出自于此)、区域之间(东中西部已有的收入差距,由于倾斜式发展战略实施而被进一步扩大)、行业之间(有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4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1.6倍,按全要素收入来分析,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相差5~10倍)、阶层之间(收入最高的20%群体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群体的收入的33倍)。

看来,我们还非常有必要发挥另一只手的力量,即动员民间资源,通过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进行第三次分配。

在这种背景下,加速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促进第三次分配格局的形成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二,有利于缓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弥合社会裂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和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必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教育和引导先富起来的人们,兴办慈善事业、捐助慈善事业、扶贫济困,可以让先富起来的人们树立起乐善好施的良好社会形象,赢得广大社会公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尊重和理解,化解贫困群体的怨愤情绪和不平心理,减少针对富裕阶层的报复犯罪行为和不稳定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分配具有的作用是前两次分配所不可替代。

第三,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事业为主,慈善事业是一项文明而崇高的事业,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展示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古老而又传统的美德,应该在新形势下不断发扬光大。

慈善事业又是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社会经济良性运行,推进社会法制建设,遏制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作用。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企业,“爱心”积累多了,整个社会就逐渐和谐,我们的国家也就更加繁荣富强!此外,主动、积极参加慈善、捐助和志愿活动,帮助了别人,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快乐,可成为提高生活质量和人生境界的新天地。

3.当前我国第三次分配面临的问题3.1贫困人口多,救助需求量大,第三次分配面临的任务重。

反映贫富分化的基尼系数在我国已达到国际警戒线的上限。

我国城乡居民基尼系数1984年为0.24,1990年为0.32,1996年为0.33,2002年为0.46,2004年为0.47,20年翻了一番。

据一份保守的数字统计,中国每年有近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有2200多万城市低收入人口享受低保,有75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

另外还有6000万残疾人和1.4亿6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帮助。

3.2捐赠款数额少,第三次分配基础薄,分配格局尚未形成。

在一些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等第三次分配的总量大概占GDP的3%~5%,而在我国现在只占0.1%。

目前中国非盈利组织28万,2002年人均善款0.92元,占当年人均GDP的0.012%。

2005年民政部直接接受社会捐赠加上其他社会慈善组织的捐赠款不到8亿美元,人均捐款以最为富裕的上海为例仅为1.7元人民币。

同时,中华慈善总会统计,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

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

我国志愿服务参与率按目前4000万人计算,为3%。

相比较,美国共有160万个非营利组织,掌握的资金670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9%,非盈利部门的雇员1100万,占全美支薪雇员的7%。

美国2005年慈善捐赠为2602.8亿美元,人均捐款额约870美元。

3.3观念落后、慈善意识普及率低。

观念落后也是造成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以上的公民认为慈善事业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

知道中华慈善总会的人数不足一半;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虽然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还是通过工作单位、学校、居住街道、慈善组织进行捐赠,而“经常主动捐赠”的人数很少;大部分公民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机构不了解,甚至从未听说过,慈善意识普及率较低,还未形成捐款捐物、扶助弱势群体的意识;很多公民误解慈善事业属于政府的救济行为,而实际上慈善事业是民间的扶贫济困行为。

2006年8月24日,香港首富李嘉诚表示,他将把个人财产的1/3(约480亿港元)捐赠出来用于慈善事业。

就在两个月前,世界第二大富豪、75岁的美国投资家巴菲特签署捐款意向书,正式决定向比尔·盖茨夫妇创立并掌管的慈善基金会捐出其85%以上的财富——约375亿美元,创下世界上个人慈善捐款额之最。

至于盖茨夫妇,目前已捐献出了300多亿美元,并且已签署好遗嘱,死后除给子女留几百万美元外,其余99%以上的财产都将毫无保留地捐给社会。

然而在中国内地,不少富人自己挥金如土,却舍不得捐出点钱来做善事,这就是一些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冷漠病”。

3.4慈善组织和活动缺乏法律规范。

落后还表现在中国没有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实体内容的法规条款或行政文件,如慈善公益组织制度、财务制度以及机构的活动领域,如募捐善款、救助项目开发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

支撑慈善事业、慈善机构的相关法律的不完备、乃至缺失,使得民间的慈善组织难以壮大。

4.加速推进第三次分配体系建设,逐步形成普遍的捐赠救助等社会习惯和公众行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使得社会上的分配能够比较合理,这既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实质所在。

“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能得到更多的报酬,首先富裕起来。

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次分配则要讲社会责任,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的医疗、文化、教育和生存条件。

”这种递进式的“讲效率,讲公平和讲社会责任”的三次分配观不能仅仅停留为一种理想的层面,而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氛围去保障这种理想的实现。

4.1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责任引导型”第三次分配主体,要加强引导作用,建立完善税收激励机制,降低慈善捐赠的“交易”成本,调动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赠积极性。

在2006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写进了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的内容,而在2007年的“两会”上,企业所得税法通过,在其中第9条里规定:企业发出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允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中予以扣除,可见,我们国家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现在也正在探索和起步之中。

同时政府要加强对捐赠组织的建设和政策扶持,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

国家要用财政资金支持扶持优秀的慈善组织,使其做大做强,按照市场机制,把慈善募捐的资金更多以基金形式进行资本化运作,加强监督,提高透明度,真正把其用好用足,用出效益来,放大回报社会的效应,实现更大范围的相对公平,为第三次分配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4.2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作用,培养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