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和提高国家医疗服务水平,所实施的一系列医疗体系、政策和措施。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推行的一种社会保障机制。
通过医保制度,人们可以在生病时得到合理的医疗费用报销。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指为了提供全民健康服务和保障人民健康权益,建立的一套包括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在内的卫生系统。
通过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以提高医疗水平和保障人民的健康。
三、医院管理制度医院管理制度是指为了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和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规范医院管理行为的一套制度和规定。
通过医院管理制度,可以加强对医院的监管,防止医疗乱象和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医疗服务定价制度医疗服务定价制度是指为了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保障患者的利益,建立的一套医疗服务定价机制。
通过医疗服务定价制度,可以防止医疗乱收费和过高的医疗费用,保证人民能够得到合理的医疗服务。
五、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建立的一套风险分担和救助机制。
通过医疗保障制度,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救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六、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指为了保障人民得到安全、有效和负担得起的药品,建立的一套药品安全检测和供应机制。
通过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可以防止假冒伪劣药品和高价药品对患者造成伤害和负担。
七、医疗技术评估制度医疗技术评估制度是指为了准确评估医疗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医疗决策依据的一套制度和方法。
通过医疗技术评估制度,可以提高医疗技术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保障人民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八、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医疗纠纷调解制度是指为了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关系和维护社会稳定,建立的一套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和程序。
通过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可以及时解决医疗纠纷,化解矛盾,保障医疗秩序和公共安全。
新的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查房结果及发现问 题的记录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和建议的记录
疑难病例需进行讨论
疑难病例讨论目的:提高诊疗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讨论范围: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复杂病例 讨论流程: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主持,召集相关医师参加 讨论结果:提出诊疗意见,形成书面记录
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
讨论目的:明确 疑难病例的诊断 及治疗方案
,
汇报人:
目录
第一次接诊的科室负责
第一次接诊的科室负责:首诊负责制度要求第一次接诊的科室对病人进行全面检查、诊断和治疗,不得推诿或拒 绝
诊断不清需会诊:若第一次接诊的科室无法确诊,需及时组织会诊,邀请相关科室或专家共同讨论
需转科治疗需协调:若病人需要转科治疗,第一次接诊的科室需与接收科室进行协调,确保病人得到妥善治疗
记录与报告:对危急值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如医务科、护 理部等
及时报告危急值并处理
危急值的定义和 范围
危急值报告流程 和时限要求
危急值处理措施 和记录规范
及时报告危急值 并处理的意义和 价值
记录危急值报告及处理情况
危急值报告的定义和范围
危急值报告的流程和规范
危急值处理的方法和措施
查房后需及时记录查房情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查房时需认真查看病人病情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查房时需注意与病人沟通技巧
查房内容及目的
查房内容:了解患者病情、诊断依据、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 查房目的: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医患沟通
记录查房过程及结果
查房时间、地点、 参与人员等信息记 录
查房目的、内容及 重点问题记录
审批程序: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前,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级别,并经过相应的审批程序。审批程序包括科室主任 审批、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审批等。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和制度安排,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和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医疗核心制度。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全体居民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旨在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该制度通常由政府主导,并与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为居民提供医疗费用的补偿。
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是指国家或地区按照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建立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网络。
这包括医院、诊所、社区卫生中心等医疗机构的建设以及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配置。
三、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监管的制度。
这包括了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质量控制、流通和使用的各个环节,旨在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
四、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对医疗人才的培养、选拔、评价和管理进行规范的制度。
这包括了医学教育、医务人员注册和执业管理、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五、医疗质量监管制度医疗质量监管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制度。
这包括了医疗机构的评审、医疗行为的规范、医疗纠纷的处理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六、医疗价格和费用管理制度医疗价格和费用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对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费用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制度。
这包括了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医疗费用的报销和支付方式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指国家或地区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体系建设。
这包括了疫情监测和预警、卫生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八、医疗保健标准和规范制度医疗保健标准和规范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对医疗保健实践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制定和管理的制度。
这包括了临床实践指南、医疗保健质量标准、医疗保健信息标准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各项措施和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各国都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
以下是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1. 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的组织管理、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
2.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质量评估等。
3. 医疗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包括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的执业注册、培训和考核。
4.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设备的选购、验收、维修和使用规范等。
5. 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配送、存储和使用规范等。
6. 护理管理制度: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质控和护理文化建设等。
7. 医患沟通制度:包括医患双方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以及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等。
8. 医疗事件报告制度:包括医疗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等。
9.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包括患者信息的保密和合理使用,以及电子病历的建立和使用规范等。
10. 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制度:包括医学伦理的培训和宣传,医生和护士的职业道德规范等。
11. 患者权益保护制度:包括患者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投诉处理等方面的规定。
12. 医疗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包括医疗机构的质量认证、评审和评价等。
13. 医疗安全教育和宣传制度:包括医患双方对医疗安全的教育和宣传活动。
这些核心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够有效提高医疗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同时,也能够促进医疗机构的发展和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范本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范本医疗安全是指在医疗过程中,有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各项措施和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各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以下是对这些核心制度的详细描述,不含首先、其次、另外、总之,最后等分段语句。
一、医疗安全责任制度。
医疗机构应落实医疗安全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医疗安全责任制度。
该制度明确医疗安全责任的划分和落实,确保医疗安全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医务人员准入和执业行为规范制度。
医务人员准入制度应建立医学人员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考试和审查,严格筛选医务人员。
执业行为规范制度应对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进行规范,明确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责,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权益。
三、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流程和标准,建立医疗质量和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可靠。
四、患者医疗知情权保障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患沟通和知情权保障制度,明确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内容,保障患者知情权的实施。
五、不良事件上报和处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全面的不良事件上报和处理制度,鼓励医务人员发现和报告不良事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事故,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六、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使用制度。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制度,建立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
七、手术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手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手术风险评估和手术操作规范等,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八、感染控制和防控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控制和防控制度,包括感染控制规范和感染监测制度等,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的安全。
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
医疗机构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明确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流程和指挥机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十、护理规范和质量评价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的紧要保障,而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是指保障医疗安全的13项制度,这些制度是医院和医务人员必需遵守的基本规范。
下面,我将认真介绍这13项制度。
一、责任制。
订立医疗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医疗安全纳入全院管理体系,每位医务人员都应带着责任和使命感认真对待医疗安全工作。
二、制度化建设。
全院全部的医疗安全措施应建立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完善医疗风险评估和安全防范制度等管理体系。
三、安全教育。
医务人员应适时接受医疗安全学问培训,提高医疗操作技能及安全意识等本领,强化医疗安全教育。
四、沟通与合作。
加强医疗团队的沟通与合作,协调各医疗科室围绕医疗安全开展合作,加强对高风险患者的关注和管理,适时发觉安全隐患。
五、医用耗材管理。
全面推行RFID技术,对医用耗材进出、使用和回收进行全程追踪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和耗材的全程安全。
六、安全事件管理。
建立医疗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适时快速处置医疗事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七、患者权益保障。
尽可能地保护患者隐私权、知情权、自由选择权、公开知情权等权益,为患者供给全面安全的医疗服务。
八、医疗质量管理。
医院应依照医疗质量管理的标准开展工作,进行质量监控、评估和不断改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九、环境管理。
医院应依照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建立环境安全保障制度,确保医护环境清洁、舒适、安全,消防设备完备,从而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
十、职业健康防护。
医务人员应带着职业健康防护意识来开展工作,对医疗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强化个人的职业保护。
十一、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医疗信息的管理,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防止医疗数据泄露或被篡改。
十二、规范医疗行为。
医务人员应依照国家或地方有关规定和行业惯例规范行为,不被非法诱导违反专业操守和行业规范。
十三、健康管理。
医院应依据患者、医务人员等生活习惯和健康情形,建立健康管理制度,激励医务人员加强体育磨练,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整体素养。
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1、首诊负责制度1.首先接诊病人的科室为首诊责任科室,第一位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及首诊责任人。
首诊负责是指对所接诊病人,特别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上报、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2.首诊医师除按要求进行病史、体格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已明确的病员应积极治疗或收入相应专科住院治疗。
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室治疗。
3.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应及时收人相应专科住院。
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4.抢救危重病人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急诊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拖延和拒绝抢救。
首诊医师应及时书写相关医疗文书,因抢救病人未及时记录时,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5.重毛病人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病人进行抢救,并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
需要会诊及转诊的,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检查并给予相应处理后再转到有关科室会诊及治疗。
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
如提前离开,在此期间发生的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6.对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须先抢救,后补办相关手续。
不得因强调挂号、交费等手续延误抢救时机。
7.凡确诊或疑诊法定传染病应填写传报卡。
8.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L报院领导或医务处。
9.挂号室力求鉴诊基本正确,接诊急诊病人的护土应作好预诊、分诊,药剂、放射、检验等科室对注明有“特急”或“急”标志的处方、检查单等应及时处理,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10.无夜间、急诊值班的科室(如高压氧、超声中心等科室),应安排电话值班,重危病人急需该科室诊治时应随呼随到。
【监督检查】1.医务人员特别是急、门诊医师应认真学习和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并作为考核科室和个人的重要指标。
门、急诊病人入院应与收住科室预先联系好;急诊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人院应派专人护送并做好交接手续。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8818(管理制度范本系列)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详细版The Daily Operation Mode, It Includes All Implementation Items, And Acts To Regulate Individual Actions, Regulate Or Limit All Their Behaviors, And Finally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编辑: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详细版提示语:本管理制度文件适合使用于日常的规则或运作模式中,包含所有的执行事项,并作用于规范个体行动,规范或限制其所有行为,最终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
,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分级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
现将各项制度要点整理如下: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要对所接诊的病人负责,不得推诿或拒绝病人。
2、首诊医师除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己明确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对症治疗,并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待明确诊断后,负责转有关科室治疗。
3、首诊医师开具的各种检查单,当班不能出结果者,应交给下班医师或与病人约定时间处理。
4、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收住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须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5、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医院是人们生病求医治疗的地方,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医疗行为和管理流程。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一、医德医风制度医德医风制度是医院最基本的制度之一,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端正医风,严守医德,恪守职业操守,做到真心为患者服务。
二、诊疗质量管理制度诊疗质量管理制度是医院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保障,包括病历书写规范、医技操作规范、药品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疗行为合理、规范、安全。
三、医疗安全制度医疗安全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包括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设备维护制度、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等,有效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四、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药品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管理,包括药品采购、存储、分发、使用和报废等方面的规定,严格控制药品的流通和使用环节。
五、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指导,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记录规范、病情观察与护理措施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
六、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和有效管理,规定了医疗器械的购置、验收、维护、保养和报废等环节,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
七、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是对医院员工的管理规范,包括人事招聘、岗位配置、绩效考核、职业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规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八、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对医院财务运作的规范管理,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核算、费用控制、收支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和运营的正常。
九、信息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是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数据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包括信息安全管理、电子病历管理、医院信息系统运维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十、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是推进医院科研工作的基础,包括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的规定,促进医院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医学进步的推动。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1. 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并实施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进行。
2. 医疗质控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质控体系,监测、评估和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
3. 患者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患者安全制度,包括对患者的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4. 医务人员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医务人员安全制度,包括员工的岗前培训、职业防护和劳动安全。
5. 医疗设备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设备安全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6. 药品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药品安全制度,包括采购、存储、配送和使用药品的安全管理。
7. 感染防控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防控制度,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和医疗废物的处理等。
8. 输血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输血安全制度,包括血液安全的管理和检测。
9. 病历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病历管理制度,包括病历的书写、保存和隐私保护。
10.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包括对不良事件的调查、报告和处理。
11. 病理标本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病理标本管理制度,包括标本的采集、保存和使用安全。
12. 医疗卫生信息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安全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医疗信息的安全。
13. 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目录1、首诊负责制度 (02)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04)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07)4、会诊制度 (09)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2)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13)7、术前讨论制度 (18)8、查对制度 (19)9、医生交接班制度 (22)10、新技术准入制度 (23)11、病历管理制度 (28)12、病历书写规范 (30)1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43)首诊负责制度【制度】1.首诊负责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病人特别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2.首诊医师除按要求进行病史、体格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已明确的病员应积极治疗或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员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治疗。
3.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员,必须及时收入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4.如遇危重病员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急诊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5.对已接诊的病员,需要会诊及转诊的,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检查后再转到有关科室会诊及治疗。
【监督检查】1.医务人员特别是急、门诊医师应认真学习和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并作为考核科室和个人的重要指标。
门诊病人入院应与收住科室预先联系好;急诊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入院应派专人护送并做好交接手续。
2.医务科对全院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实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处理。
3.凡不执行制度造成医疗差错、事故、医疗纠纷或医院经济损失,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制度】1.科主任、主任医师(含副主任医师)每周查房1~2次。
重点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重危病人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及治疗;决定邀请院外会诊;抽查病历和其他医疗文件书写质量;结合临床病例考核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对“三基”掌握情况;分析病例,讲解有关重点疾病的新进展;听取医师、护士对医疗、护理的意见。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手术分级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
现将各项制度要点整理如下: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要对所接诊的病人负责,不得推诿或拒绝病人。
2、首诊医师除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己明确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对症治疗,并及时请上级医师指导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待明确诊断后,负责转有关科室治疗。
3、首诊医师开具的各种检查单,当班不能出结果者,应交给下班医师或与病人约定时间处理。
4、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收住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须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5、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6、对己接诊的病人,需要会诊及转科者,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负责转到有关科室会诊及治疗。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科主任、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周2-3次,查房在上午进行,住院医师对所管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
2、对危重病人,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医师临时查病人。
3、查房前医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械等,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
经治的住院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历,当前病情,并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主任或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出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4、经治医师应将各次查房内容作认真科学的记录,以便记录完整,反映出病程的转归,治疗疗效等动态变化。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重视和遵守的基本原则,为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建立和完善医疗安全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以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
1. 患者身份确认制度为了防止患者身份混淆或错误,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身份确认制度。
该制度包括核对患者的身份证件、患者信息记录、患者住院号等信息,确保在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 临床操作规范制度医务人员应按照标准的操作规范进行临床操作,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明确的操作规范,为医务人员提供正确的操作指南和流程。
3. 药品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存储、配药、使用和处置符合相关规定。
该制度应包括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配药、监控等环节,以减少药品错误和药品安全问题。
4. 医疗器械使用与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包括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入库、使用和维护等环节。
该制度应明确医疗器械的使用范围、规范操作流程,以确保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
医疗机构应建立和完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对病患及救治环境进行有效的感染控制和预防。
该制度包括消毒灭菌措施、医疗废物处理、手卫生等方面,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6. 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鼓励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地报告并处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
该制度应建立科学的报告流程和处理机制,以及对不良事件的事后追踪和分析,以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7. 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对患者的投诉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和处理。
该制度应包括投诉受理、调查、处理和反馈等环节,以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8. 医疗安全培训制度医务人员应接受医疗安全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安全培训制度,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考核,确保医务人员具备足够的医疗安全知识和能力。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2、二级医师查房制度3、分级护理制度4、疑难、危重病例会诊讨论制度5、死亡病例讨论制度6、危重病人抢救制度7、会诊制度8、手术分级管理制度9、术前讨论制度10、查房制度11、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12、医师交办制度13、手术安全检查制度首诊负责制第一条第一个接诊病员的科室为首诊科室;第一个接诊的医师和首诊医师。
第二条首诊医务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热忱的服务态度,接诊后做好接诊登记(门诊日志登记),严禁互相推诿,严格按照医疗规章制度完成本职责范围内的各项任务。
第三条首诊医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按规定书写病历(要求字迹清楚,签名要清晰可辨);如果诊断处理有困难,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门诊患者如果第三次就诊未能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好,必须立即请上级医生和相关专业会诊,否则由此引发的纠纷由第三次接诊医生和科室负责。
第四条如系他科疾病或合并他科疾病,不得擅自让患者退号;应在完成首诊并书写病历后(包括必要的辅助检查),请有关科室会诊;在会诊科室未接收病员前,仍由首诊科室医师负责。
第五条会诊双方科室对病情有争论时,首诊医师应主动向科主任汇报,或邀请有关科室上级医师共同会诊。
对诊断已明确或诊断不清,但病情多属他科情况时,该科须主动接收患者,不得故意刁难首诊科室。
第六条遇有多科情况,经各科上级医师会诊后仍有困难或争议,不能决定时,由首诊医师报请院长裁决。
第七条遇有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可立即邀请相关专科协同抢救,被邀请科室应无条件派出医师按急会诊规定时限到达,积极参与抢救;应邀会诊医生原则上为主治医生以上职称人员,如时间不允许,一线医生在向科主任汇报的同时到达请会诊科室参与抢救,上级医生接通知后应及时了解患者救治情况,必要时尽快到达参与抢救;抢救结束后,经治医生在规定时间内书写抢救记录,参加抢救人员应包括所有在场医务人员(包括会诊医务人员)。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十三项核心制度医疗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医疗机构和患者的安全,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以下是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1. 医疗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责任,将医疗安全纳入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内容。
2.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安全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利。
3. 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建立医疗差错的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事故和差错,以避免再次发生。
4. 医疗质控制度:建立医疗质控机构和质控人员,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监控,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5. 医疗流程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流程,确保医疗过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6.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和可靠使用。
7. 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规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置,确保药品和器械的安全有效。
8. 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和准确。
9. 患者权益保护制度:保护患者的知情、自主和隐私权益,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安全感。
10. 医务人员培训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规范医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
11. 紧急救援管理制度:建立医疗急救系统,保证突发事件和抢救工作的迅速响应和有效组织。
12. 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管理制度:强化医务人员的医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安全。
13. 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机构,及时处理医患纠纷,维护医疗秩序和社会和谐。
这些制度是医疗安全工作的基础,通过严格执行和监督,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发生,提高医疗机构的安全水平。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医院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为了保障医疗服务的质量和顺利进行,医院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核心制度。
下面将阐述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其包括:1.人事制度:明确人员录用、培训、管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院有足够的合格人员和有效的管理。
2.临床路径制度:明确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路径,规范医生的医疗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和满意度。
3.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规范医院内病原体传播的防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4.药品管理制度:确保医院的用药安全,规范药物的采购、储存、配发和使用,防止因药品错误导致患者不良反应。
5.医疗器械管理制度:规范医疗器械的购置、使用、保养和报废等流程,提高医院医疗器械管理水平。
6.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医疗质量目标和质量评价指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7.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明确医院内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流程,加强对不良事件的追踪和解决,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8.医患沟通制度: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明确医患沟通的方式和原则,提升医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9.医学伦理规范制度:明确医院内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医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10.罚则制度:明确医院内各项违规行为和违纪行为的处理措施和处罚标准,形成有效的约束力。
11.病案管理制度:规范医疗文件的记录和管理,确保医疗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2.投诉处理制度:规范患者投诉的受理和处理流程,及时解决患者的投诉,维护医院的声誉。
13.紧急医疗救护制度:明确医院内紧急医疗救护的组织和管理原则,提高医院对危急病患的抢救能力。
以上十三项核心制度涵盖了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保障了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医院需要严格执行这些制度,不断优化和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二、一级护理 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病人,可以确定为一 级护理:①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病人;②手术 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病人;③生活 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病人;④生活部 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病人。 2.护理要求:①每小时巡视病人,观察病人 病情变化:②根据病人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③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④根 据病人病情,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 如口腔护理、压疮护理、气道护理及管路护理 等,实施安全措施;⑤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 导。
12.凡会诊中涉及患者转科问题,会诊科室必 须优先安排床位接收转科病人,各科室须安排 专人负责转科事务,会诊医师应负责通知科室 转科负责人并协助病人转科,若超过72小时, 邀请会诊科室可报医教部,医教部将通知会诊 科室主任解决并落实相关人员责任。 13.已会诊病人若会诊效果不满意,邀请会诊 科室可向医教部及时申请再次会诊,同时告之 己会诊医师姓名及会诊情况,医教部接到报告 后将进行调查核实,若确需再次会诊,将于30 分钟内通知相关科室科主任安排专家解决,再 次会诊必须掌握指征,必须由治疗组长或主治 及以上医师提出,不得未经会诊而直接向医教 部提出再次会诊申请。
3.会诊时限 (1)急会诊应在接到会诊通知后10分钟内到达会诊科 室。 (2)普通会诊应在收到会诊申请后24小时内完成。 4.会诊程序 (1)科内会诊 由医疗组长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讨 论,住院总医师负责记录讨论意见,主管医师将综 合性意见记录入病历。 (2)科间普通会诊 由主管医师提出,经病房医疗组长同意后,书写请 会诊记录并填写会诊单,被邀请科室接到会诊单后 安排相关亚专业医师在24小时内前往会诊。会诊医 师到达申请会诊科室后,主管医师或住院总医师必 须到场介绍病情并协助会诊工作的开展。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三项医疗核心制度一、制度目的及适用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利益,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适用于本企业内医疗人员、患者及相关工作人员。
二、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2.诚信守法:遵守医疗法规和行业规范,保持诚信,做到廉洁医疗。
3.关注患者:尊重患者,关心患者合法权益,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 医疗质量控制1.执行国家、行业和企业相关的医疗服务规范及质量标准。
2.始终确保医疗行为符合医疗伦理和法律要求,不得实施无效的或不必要的医疗措施。
2. 医疗记录管理1.医疗人员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确保医疗过程可追溯。
2.医疗记录应保存完整,不得篡改或删除。
3. 医疗事故、事件报告1.积极报告医疗事故、不良事件和医疗差错。
2.建立医疗事故、事件的调查和处置机制,追究责任,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 临床路径管理1.制定和执行标准化的临床路径。
2.根据病种和医疗技术的特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效率和效果。
四、医疗安全管理制度1. 患者安全1.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要进行保护,不得泄漏或滥用。
2.遵循消毒、划分、隔离等医疗安全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2. 药品安全管理1.药品管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药品的来源可查、质量可控。
2.药品购置、存储和使用应符合规范,避免过期药品的使用。
3. 医疗器械管理1.医疗器械管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2.医疗器械的购置、维护和使用应符合规范,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安全有效。
4. 紧急救护管理1.建立紧急救援机制,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事件进行及时处置。
2.培训医疗人员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应急救护能力。
五、诊疗行为规范制度1. 医疗执业资质1.医疗人员应持有合法有效的医师执业证书,严格按照执业范围开展诊疗工作。
2. 禁止违规行为1.禁止医疗人员违规行为,如虚报、过度医疗、断章取义等违背伦理和法律法规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障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2010-11-01 来源:成都誉美医院目录十三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分级护理制度4疑难、危重病例会诊讨论制度5死亡病例讨论制度6危重病人抢救制度7会诊制度8手术分级管理制度9术前讨论制度10查对制度11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12医师交接班制度13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3个)首诊负责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是体现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对患者高度负责,防止因推诿病人而贻误救治时机,保证患者来院后得到认真、及时诊治、抢救的一项重要制度。
为了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制定医院的相关规定,望各科室、部门遵照本制度严格执行。
一、凡来院就诊的患者尤其是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必须认真负责地进行诊治和抢救。
二、属于两科以上多科属疾病的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进行认真负责的诊疗,并根据病情需要请专科会诊。
三、必须转科治疗的患者,须经转入科室会诊同意。
转科前,由首诊医师开写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
转出科室需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室,向值班人员交待有关情况。
四、凡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拒治。
五、因技术力量、设备条件限制本院不能诊治,必须转院的患者,首诊医师在征得医务处、总值班、业务院长同意后方可执行,并提前与相关医院联系;如估计患者途中可能加重病情或死亡者,应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若患者家属要求转院,要做好相关的医疗文书记载。
转院途中,需有我院医务人员全程护送。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为了确保三级医师负责制的认真执行,各级临床医师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保证患者得到连贯性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各级医师的医疗水平,培养良好的医疗行为和医疗习惯,制定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查房频次及时限1、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至少1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等有关人员参加。
住院期间,对一般病情的新入院患者的首次查房应在其入院48小时内完成。
对危重患者,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应即时查房,并有查房记录。
2、主治医师查房对一般病情患者的查房每日至少1次,由住院医师及有关人员参加,住院医师负责记录和落实诊疗计划。
对危重患者应随时查房,但至少不少于每日两次。
3、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要全面负责,对一般患者每日至少查房两次,危重患者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检查处理,执行上级医师指示,书写整理病历,及时完成病程记录,汇总、归纳、整理、分析各种检查化验结果,出现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负责检查医嘱执行情况。
参加科室值班。
二、查房基本规范1、查房前,在交班会上应明确查房的患者及患者数,以掌握本次查房的概况并能对查房时间加以控制,避免故此失彼。
2、下级医师及参加查房的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如病历、影像学资料、化验检查报告、所需检查器材等。
3、查房应严格掌握医师级别,做到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
4、查房时应衣着整洁、佩戴胸卡,站立时应有站姿,不得斜倚乱靠。
查房不得交头接耳,更不允许说不适宜的语言,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
5、查房时各级医师站位应予严格规定。
主任医师站立于患者右侧;主治医师站立于主任医师右侧;住院医师站立于患者左侧,与主任医师相对;护士长站立于床尾;其余相关人员站于周围,但应与主要查房人员保持一定距离,以确保充分的检查空间。
6、带教学生应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各种检查与操作,并必须征得患者本人同意方可进行。
三、查房内容要求1、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应及时解决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并能体现出当前国内外最新医疗水平的进展。
审查对新入院疑难病症或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计划。
审查重大手术的适应症及术前准备情况。
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包括对各级医师的指导,重点帮助主治医师解决在诊疗工作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抽查医嘱和护理执行情况及病历书写质量。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新入院、危重、诊断未明、分型不清、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听取医生、护士的反映、倾听患者陈述,对出、转院标准进行判断并及时上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
对下级医师的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具体帮助和指导。
检查医嘱执行情况。
3、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危重、疑难、新入院、诊断不清及手术患者,同时有计划地巡视一般患者。
审查各种检查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意见。
检查医嘱执行情况,修改医嘱及开特殊检查医嘱。
听取患者对治疗和生活方面的意见并提出建议。
负责修改实习医师书写的病历,帮助实习医师做好新入院患者的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工作。
住院医师要详细记录上级医师的诊疗意见,认真执行上级医师的指示,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
负责书写病历相关内容,要求对危重患者随时检查并记录。
分级护理制度应根据病情、医嘱执行护理级别,并在病人一览表上作相应标记(特级以红三角、一级兰三角标记、二、三级不作标记)。
一、特级护理(一)适用对象:1、病情危重随时需要进行抢救的病人;2、各种复杂、疑难、新开展的大手术后需要重点观察的病人;3、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和“五衰”的病人等。
(二)护理要求:1、设专人昼夜守护,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2、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随时准备抢救。
3、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危重病人护理常规,保证监护仪使用中的有效性;实施护理操作安全性;呼吸机管路消毒灭菌的可靠性。
4、制定护理计划,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5、准确记录出入量,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书写及时、准确、客观、完整。
二、一级护理(一)适用对象:1、重症、大手术后需要严格卧床休息的病人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2、生活部分自理,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病人。
(二)护理要求:1、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常规,确保病人安全。
3、制定护理计划,认真细致做好晨、晚间护理、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需要。
4、按需准备急救器材、药品及物品,应急措施到位。
5、根据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三、二级护理(一)适用对象:1、急性症状消失、病情趋于稳定、生活部分自理的病人;2、老年、幼儿、慢性病不宜多活动的病人。
(二)护理要求:1、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按常规为病人测量生命体征2、按护理常规护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指导病人提高自护能力和康复训练。
3、生活上给予必要协助,了解病人病情及心态变化,满足其身心需要。
4、根据病情做好一般护理记录。
四、三级护理(一)适用对象:各疾病康复期、生活能自理等的病人。
(二)护理要求:1、按时巡视,按常规为病人测量生命体征。
2、按护理常规护理,了解病人病情及心态变化,满足其身心需要。
3督促、指导病人进行自我护理,做好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4、做好一般护理记录。
疑难、危重病历会诊讨论制度一、对疑难患者1、各病区对确诊困难或疗效不确切的患者,应在科主任或副主任以上医师指导下尽快完善各项检查,进行病历讨论。
2、全科每周进行1次疑难病例讨论,各病区疑难病例必须提交全科病历讨论,以最终确诊,并明确治疗、手术方案。
讨论须由科主任或副主任主持,相关医师参加,术者必须参加,病历及记录本中应详细记录。
讨论前经治医师应准备好相关材料,必要时检索文献。
3、对科内讨论不能明确诊治方案的患者,应报告医务处,以组织全员相关科室联合会诊,或请院外专家会诊。
4、节假日或急诊疑难患者应由值班组副主任医师主持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做好详细记录,并向科主任及院总值班汇报,以明确诊治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二、对危重患者1、各治疗组(或病区)在病房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带领下,应及时讨论、确定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护患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记录病程。
2、在每日下午下班前,主管医师应向科主任汇报病情,及时发现诊治过程中的问题,调整治疗方案,并在病历中做好记录。
3、对于特殊危重患者除以上讨论外,应及时组织全科讨论及相应科室的全院讨论。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一、患者入院24小时后死亡,必须有死亡病例讨论,特殊情况下,入院不足24小时死亡者,也应讨论。
二、死亡病例讨论应在患者死亡后1周内(特殊情况立即讨论)在科内进行,由各病区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医师主持,全体医护人员参加。
三、死亡讨论记录中必须注明参加人员姓名和专业技术职称。
四、发言记录应包括主管医师汇报病史及抢救经过,各级医师发言要重点突出,应涉及分析病因、对抢救措施的意见及国内外对本病诊治的经验和方法。
五、应将讨论结果做好记录,结论意见应包括对死亡原因的认定和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六、死亡病例讨论,各级医师的发言内容记入《死亡讨论记录本》。
死亡讨论综合意见记入病历。
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一、临床抢救工作必须有周密、健全的组织分工。
由科主任、主任或副主任医师、护士长负责组织和指挥。
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紧密配合开展抢救。
二、抢救器材及药品要力求齐全完备,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量储存,用后及时补充。
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设备性能及使用方法,做到常备不懈,做好交接班。
三、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应根据病情按疾病抢救程序及时给予必要的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包括电除颤)、配血、止血等,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以便进一步采取有效的诊疗手段。
四、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详细做好抢救记录,并注明抢救时间,对病情复杂、抢救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向医务处(节假日向总值班)汇报,必要时组织科、院有关人员会诊救治。
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24小时有专人负责,对病情、抢救经过及各种用药要详细交待并做好记录。
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下口头医嘱,如确因情况紧急需下达口头医嘱时,护理人员执行时,应复诵一遍,并与医师校对药品后执行,事后医师据实补记医嘱,防止发生差错事故。
六、各种抢救器材、药品用后及时清理、消毒、补充,物归原处,以备再用。
七、及时向患者家属或代理人讲明病情,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以取得家属或代理人的理解配合。
八、抢救结束,医护人员应做好抢救小结,并写出抢救记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会诊制度对于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佳、多科属以及病情危重需会诊者,应及时申请会诊。
一、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
一般会诊,应邀医师应在24小时内完成,并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
如需专科会诊的轻病员,可到专科检查。
院内急会诊,会诊医师接通知后必须立即前往,并在10分钟内到位。
二、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同意并召集科内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三、院内多科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务处同意,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科室人员(科主任或有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参加。
医务处应在向业务副院长汇报后,参加并主持会诊。
四、院外会诊需要申请院外会诊的病人,由经治科室主任提出,并填写院外会诊邀请函,报医务处同意,并与有关医疗机构联系,确定会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