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 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6 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而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这一重要概念。
教材首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安排了三个实验活动,分别是“压杯入水”“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推理,逐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阶段,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和形象的描述。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还缺乏清晰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2、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2、教学难点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乌鸦喝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问题导向法: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接下来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中的第二课。
二、说学情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固体、液体这类物质,并且对空气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上来探究;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难以理解,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在理解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2.探究目标: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实验、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和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使用以下教法学法:创设以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内化概念。
六、说课前准备为了达成目标,实验材料准备如下:①三个完全相同且连通的空瓶、漏斗、量筒、气球;②可插入试管的锥形瓶、打气筒、水槽等。
七、说教学过程接下来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个环节: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孩子们用塑料袋进行“抓空气”和“放空气”小游戏,初步感知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师生合作,小组探究我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连通器中的水位高度变化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在进行实验之前,我先向学生展示往敞开的连通器中注水。
静止时,连通器中水面相平。
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根据以上实验步骤(盖紧3号瓶盖,用气球封住2号瓶口,再往1号瓶中注水),小组探究实验如下。
一名学生操作,另一名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是1号瓶中水位高于连通管口;2号瓶中有一点点水,且瓶口气球鼓起;3号瓶中没有水(并学生记录),直观感受空气占据一定空间。
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6课,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的,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于组成空气的粒子间的空隙较大可以随容器的大小而变化,所以空气既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膨胀扩张。
教材首先以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入,认识水和石头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实验做一个初步的猜测后,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实验验证。
之后,在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变化的。
二、说学情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
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
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
三、说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通过实验探究突出重点。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说教材和实验地位(一)本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2节。
(二)本实验既是第1课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压缩空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打下坚实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
既培养学生兴趣又提高想象力,改进后的实验有趣又有效,体现出实验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但研究方法仅限于使用感官简单地观察和描述空气。
通过上一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难以理解,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三)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五、实验器材学生准备:两个去底的透明塑料瓶、一个保鲜袋、一根橡皮筋、一个乒乓球、一个量杯、500m1染红的水。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演示实验器材:一个透明矿泉水瓶(装有半瓶水)、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一个杯子。
六、实验创新要点(一)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1塞在杯底的纸巾容易掉落。
3.如果学生用湿的手触摸纸团,感知纸团的干湿比较模糊,影响正确判断。
4.水槽较大,水要足够多,这样费水费时,实验过程中水位高低变化也不明显。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课稿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和理解科学知识。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研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探究和理解科学知识。
2、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入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和特点。
3)研讨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4)拓展应用:通过小挑战活动和应用练,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六、说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思考,及时反馈和指导学生的研究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研究和思考能力。
2、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和综合评价,检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改进提供参考。
本节课采用了四种教学方法:想象法、表现法、实践法和探究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通过感知产生亲身体验和浓厚的研究兴趣,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研究,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在学法上,本课采用了尝试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和小组合作研究法。
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提高学生研究的自主性。
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通过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学生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在第二阶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汇报交流,最终解决问题。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空气占据空间吗》,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是“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六课,通过前五课的学习对于水和空气的基本性质有了一些基础的认知和比较,本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跟其它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
同时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
2.过程和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的空间多少(体积)是可以改变的。
难点:设计实验,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改变的。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固体、液体这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科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更直观、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验设计理念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因此本课实验环节的设计是循序渐进的,选用的实验材料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一步步,不但可以直观形象的探究总结出科学概念,更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发现科学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本课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提出问题在课的开始,教材原设计的是用乌鸦喝水这个童话故事导入。
我觉得这一处设计有两点不足之处:不直观,缺少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
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间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第六节内容2)它属于3)在前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空气是存在的,空气和水一样是生命之源,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以及占据空间的变化,为后面学习空气是否有重量作下铺垫。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知道空气和水一样是生命之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探究能力不强。
通过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但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没有深入了解,并且不知道空气占据空间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因此,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引导学生解释空气占据空间后的一些变化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并且空气占据空间可以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学会用比较分析法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并且设计实验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思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科学源于生活,科学用于生活。
四、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2)难点: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学会用对比分析法比较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异同。
五、教法学法教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学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对比分析,观察法六、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老师材料:七、教学过程蜡烛在水中燃烧引入乌鸦喝水空杯纸巾实验漏气的漏斗注射器八、板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1、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2、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水占据空空气占据发空间可以间不会发生变化生变化共同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4.6《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新版)教科版
空气占有空间吗下边我将从教材、学生、教课目的、教课重难点、教课准备、教法学法、教课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后反省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说教材《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以培育科学修养为主旨,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研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所以在教课时我突出“任务驱动”的特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对目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本课内容是经过察看、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和认识空气的性质与用途。
所以,我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了从头安排:第一课时我将指引学生认识“空气在哪里?”,并经过“‘捕获’空气”和“转移空气”认识空气拥有能够流动的性质。
第二课时,我将采纳察看、实验、剖析等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空气还拥有占有空间的性质。
这一课时的安排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从前并无直接波及到“空间”这个观点,而该课又是牢牢环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需在学生学习压缩空气从前指引他们知道什么是“占有”和“空间”。
第三课时,我将指引学生认识空气能够被压缩以及压缩空气的应用等知识。
今日,我要点来说第二课时的教课方案。
二、说学生三年级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察看常常只逗留在一些表面现象,常常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吸引,研究的展开随兴所至,研究过程简单,这需要教师指引他们向更深层次研究。
在学本课前,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四周,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能流动,没有必定形状的气体。
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学生常常对空气的认识逗留在找空气的层次上。
所以,我们就要借助空气与其余物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着手实验中认识空气和其余物体同样,能够占有空间。
三、说教课目的依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质状况,我制定以下几方面目标:1.知识目标:经过本课的研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科学能力目标:经过本课对空气占有空间的研究,培育学生仔细察看、擅长思虑、擅长倾听和踊跃沟通的习惯,以及依据事实进行剖析、猜想和考证的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1【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空气能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用对照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察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异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实验研究发现空气是占有空间的。
【教课难点】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方法与手段】合作研究、实验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 个玻璃瓶、1 个玻璃杯、2 个注射器、4 根吸管、纸巾2 张、1 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课过程】一、空气占有空间1.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指引学生思虑: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假如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涨吗?2. 出示资料,用这些资料可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涨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 联想平常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4. 知道学生疏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察看并思虑: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假如橡皮泥没有完整塞住瓶口,水能上涨吗?是什么原由让水上涨的?假如停止吹入空气,水还可以上涨吗?假如想让瓶中的水不停上涨,你们的方法是什么?5. 分组实验达成后,沟通。
要点解说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 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展望: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润,为何?2. 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虑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备掉下来。
3. 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虑。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它也占据空间。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实验结果。
但是,学生对于空气这种无形的物质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也占据空间。
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2.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也占据空间。
通过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引入到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气球、水杯、吸管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实验操作:将一个气球吹起来,然后用一个水杯扣住气球,气球会变得很小。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空气是一种物质,也占据空间。
向学生解释,空气是一种无形的物质,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但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也占据空间。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实验操作:用吸管将水杯中的水吸出来,水杯内部的空气就会占据水杯的空间。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于空气是一种物质,也占据空间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向学生介绍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范文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范文《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1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本活动是在学生认识空气和知道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可以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奠定基础。
二、动画导入,提出问题在活动伊始,播放多媒体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以旧知带新知的形式引入。
这样导入,适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据瓶子底部的空间大了,水就会慢慢上升,乌鸦就能喝到水。
从而使“占据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
同时也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之后,充满幻想和好奇心的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呢”,从而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空气占据空间吗?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实验原型,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再缓缓将杯子垂直移出水面,通过观察纸巾没有湿,来证明空气占据了空间。
我认为该实验虽然操作简单,但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空气不可见,原实验很难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空气的流动。
(2)、如果实验时杯子不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过程中,总有一些学生不小心把纸团打湿,从而影响结论的产生,同时,实验桌上散落着一个个湿纸团,既浪费材料,又不够卫生。
(4)、实验操作时,学生不小心会把衣袖弄湿。
因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
四、实验改进1、实验材料:水槽、瓶盖上有小孔的无底塑料瓶、乒乓球、水、橡皮泥2、实验要求:把塑料瓶对着乒乓球竖直压入水底,不移动瓶子,你能让乒乓球听你的话,分别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从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吗?看谁能想到更多不同的办法?分组先讨论,然后再做实验。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崌峪小学郭学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一、说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空间”。
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
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二、说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222、能力目标:能进行简单的对比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对比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能利用维恩图对水与空气的不同进行比较,并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3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实验结果的事实,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四、说教法与学法: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课前活动”“问题延伸”“空气占据空间吗”“用事实证明”“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包括空气的存在、颜色、气 味等。但是读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没有思考过,也缺少具体的实证。因 此,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对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具 有一定体积的特点,有很好的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并知道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 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验证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 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借助身边的事物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样?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板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能 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五、说教法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 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 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 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空 气能占据空间吗》。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通过上节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 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 不着的空气。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 说,会存在一些争议。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 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
说教材:一、教材体系:《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六课,是在学生通过1~4课的学习,对水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了什么是液体的基本特征后,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
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学情分析:学生对固体、液体这
类比较具象的物质占据空间易于理解;而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于刚刚接触科学学习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会变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组织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理念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
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所以本课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者、观察者和探究者,教师定位于引领者、合作者。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我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参与,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制作法、演示法。
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能力目标: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小矿泉水瓶、1个乒乓球、2个
注射器、4根吸管、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按照“问题——假设——论据搜集——结论——交流共享”这些环节设计的,通过组织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实践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对“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体”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感受。
本课具体安排了四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1、指导学生探究纸杯中的纸会湿吗。
2、指导学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指导学生对水和空气进行比较。
4课时。
教学时间:1学法:/说教法教学流程:本课主要分四个环
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在课的开始,我是用播放多媒体动画“乌鸦喝水”的故事,以旧知带新知识的形式引入。
这样的导入,符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据瓶子底部的空间大了,水就会慢慢上升,乌鸦就会喝到水。
从而使“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
对学生来说,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之后,充满好奇心和幻想的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在自己的心中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呢?”。
教师适时追问“你们还想研究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探究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被激发,进而自然过渡到本课的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第二环节包括两个部分的探究活动。
第一部分的探究活动:主要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在塑料袋当中收集空气”或“用向饮料瓶中注入空气的方法迫使饮料瓶中的水流出”这两个实验其中的一种实验。
从而用实证的方法得出空气也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并完成记录单。
教师首先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再让学生利用材料进行分组实验。
此时,教师参与到各小组探究活动中,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播,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
可以让学生将橡皮泥取出,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
这样做易于让学生理解,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
当.
各小组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并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解释,这将对后面的活动有意义。
第二部分的探究活动是: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这是一个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
但是这个实验也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浪费材料;二是此实验方法关于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比较明显,但后续实验即水进来把空气赶走的现象不够直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测,
这样做既鼓励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可以使教师从中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空气会占据空间。
教师操作之后让学生就地取材利用身边实验材进行同样的实验。
学生实验后,要让学生解释纸没有湿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学用科学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环节:对比实验、深入探索空气占据空
间的变化在这里指的是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或扩张到一个较大的
空间里。
而固体、液体一般情况下都能保持占据空间的大小不变。
对于这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很模糊,为了学生能够有一个清楚直观的认识,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的时候和水相比,有什么不同呢?”由此把问题引向深处,继而借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注射器开展下一步探究活动。
学生对注射器的活塞向内压或向外拉,会导致注射器中的空间变化,对于这一现象大多数学生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
教师采取了放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在实验之前,先让有经验的学生对注射器基本构造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对如何开展此项探究活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教师可做适当补充,并友情提示学生在两次实验操作中,用.
同样大小的力,以保证实验公平。
同时,还要提示学生为防止空气从注射器管口跑出,不要用太大的力进行实验。
接下来学生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可以请学生对注射器内空气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教师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并且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解释空气变化的原因。
这是物质概念的一次升华,让学生尝试着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
学生解释的情况可能有较大差异,只要表示出组成空气的粒子的间距发生变化就可以了。
最后让学生填写水和空气的比
较的结果,完成教材80页最下方的维恩图。
水和空气的维恩图是重要的评价学
生科学概念发展的依据,收集学生的图表并且反复多次使用,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总结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寻找空气占据空间和利用空气占据空间可变化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让学
生能够解释其中的原理。
学生对原理的解释不做过高的要求,能说明问题即可。
?
通过这部分的内容,把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把学习引向生活。
因为《新课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尤其通过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更是给予了学生发挥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学以致用,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彰显学生创造的才华。
这也正是体现了教育要以人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