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象似性翻译观

合集下载

浅评林语堂先生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象似性原则的体现

浅评林语堂先生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象似性原则的体现

浅评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象似性原则的体现Demonstration of Iconicity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摘要:文章从汉语诗歌的篇章象似性原则出发,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从象似性翻译的角度研究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说明林语堂的译诗基本做到了“形神皆似”。

The paper is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conicity in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ased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eory, it is supposed to expatiate the achievements in resemblance both in form and spirit i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关键词:篇章象似性;汉诗英译;林语堂;形神皆似Iconicity English-targete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Lin Yutang resemblance both in form and spirit在翻译教学理念中,关于翻译是否需要理论的指导,至今仍然众说不一。

有人认为,翻译家不一定谙熟翻译理论,所以学生的翻译能力全靠在实践中培养提高。

此论固然有一定道理,却不免有失偏颇。

翻译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艺术和科学。

艺术和科学是有原理指导的,即使是技能,也有其理论根据。

而且,学生如果能够掌握一种科学的翻译理论的精髓,一方面能够开阔翻译学习和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翻译实践来总结翻译技巧,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感受翻译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卡明斯诗歌的映像象似性研究_卡明斯诗歌

卡明斯诗歌的映像象似性研究_卡明斯诗歌

卡明斯诗歌的映像象似性研究_卡明斯诗歌摘要:美国诗人卡明斯善用特殊的语言符号或有意地改变诗歌语言形式来表达情感,风格独特。

而语言象似性所关注的就是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的相似现象。

运用象似性理论能挖掘出卡明斯个性诗歌语言形式下蕴含的诗意。

关键字:卡明斯的诗歌;象似性;映像象似性;诗意1.引言爱德华・艾斯特林・卡明斯(1894一1962)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诗人,也是一位卓越的画家。

国内学者从文学角度、语言学角度对其诗歌作广泛研究;然而,极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其诗歌进行研究。

K.Wale认为,“文学广义上可被视作是象似性的,其形式可以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转引自王守元,1996:256)象似性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修辞手段。

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卡明斯诗歌中的象似性的映像象似现象,解读其怪异的诗歌形式和蕴含的诗意。

2.象似性理论的建构象似性这一术语来自皮尔斯的符号理论,是对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任意性原则的一种反说。

(王铭玉,2004:420)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可定义为,语言形式在音、形或结构上与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所指可表示客观现实、经验结构、概念框架等。

(王寅,2002:3)象似性皮尔斯将符号分为象似符、指示符号与象征符号。

象似符号又分为映像符号、图解符号和隐喻符号。

与象似符号相对应,语言象似性主要表现为映像象似、结构象似和隐喻象似。

映像象似性包括语音象似和视觉象似。

本文主要研究卡明斯诗歌中所体现的映象象似性的特点。

3.卡明斯诗歌的语音象似性分析3.1卡明斯诗的词句语音象似分析在词句层面的语音象似性指的是在句子中由象似的音位和音位组合而成的单词来表达思想。

例如,通过联觉来表达意图,形状,颜色,情感和力量等。

卡明斯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小诗《落叶》。

括号内的字母按顺序重新组合到一起是“aleaffallloneline”。

“a”是不定冠词,表示“一个”物体,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片树叶,随风飘落。

译诗缘何而_音美_诗歌翻译中的语音象似性

译诗缘何而_音美_诗歌翻译中的语音象似性

38译诗缘何而“音美”?——诗歌翻译中的语音象似性卢华国 张 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摘 要:许渊冲教授的“音美”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诗歌译论之一。

Nöth 象似观关照下的语音象似性为我们从语外和语内把握音美理论以及看待音美同音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并为诗歌翻译中音美的传达带来新启发。

关键词:音美;语音象似性;音似;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H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6539(2010)04-0015-05Phonic Iconicity in Poetry Translation: A New Perspective to Prof.Xu’s Theory of Prosodic BeautyLu Huaguo/Zhang Ya(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Prof. Xu’s “Prosodic Beauty” remains among the most in fluential theories of poetry transl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Nöth’s exophoric—endophoric distinction, Phonic iconicity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is theory in relation to Prosodic Resemblance and sheds lighton the rendition of Prosodic Beauty.Key words :Prosodic beauty; phonic iconicity; prosodic resemblance; poetry translation[收稿日期] 2009 - 3 - 3[作者简介] 卢华国(1979~ ),湖北十堰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词典学和翻译学。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科技信息.高校讲坛o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2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神似与形似谷秀春(山东大学山东陈怀凯威海264209)【摘要】无可讳言,诗,是艺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同样,译诗也是有着艺术美的创作.卷帙浩繁的译诗,有的青睐神似,有的偏倚形似,有的既"得意''而又不''忘形".本文首先点明诗歌的可译性,接着从批驳只"得意"却"忘形"的神似和亦步亦趋译其形的形似的角度,引出诗译中形神兼备的观点.【关键词】可译性;神似;形似;得意而不忘形1.引言英国诗人柯尔律治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Proseiswordsinthebest0rdepoetryisthebestwordsinthebestorder,(散文是井然有序的文字.诗是井然有序的绝妙好词).诗,"言"之"寺",可以理解为语言的殿堂.《五十奥义书》上也说,人之精英为语言,语言之精英为诗歌.诗歌.是诗人对现实的审美感受的提炼和集中,蕴涵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情趣.是一种集外在形式和内在神韵为一体的艺术性很强的语言艺术.然而,诗歌翻译却是颇有难度的艺术性很强的语言创作.正如许钧教授在一篇序中所言:中国古诗词曲翻译之难,恐怕不亚于李白在古时所感叹的蜀道之难.因而,有关诗歌翻译的理论探讨,在当代中外译学论坛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译诗,即要将诗由一种文化的艺术珍品译成另一种文化的艺术珍品,使诗的语言质地得以充分展示, 必须既"得意"而不"忘形".不能偏倚于某个方面,即隋动于中而形于言".2.诗的可译性不可避免地.要谈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可译性.文学翻译,难;译诗,更难.对此,翻译家们早已达成共识.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既要译得忠实于原文,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译出来的诗本身也应该是诗.因此,许多人认为诗是不可译的.然而.既然一首诗是经由语言所产生,那么"语言的文学性.文学的意思性,意思的可理解性,意思理解后的可表达性"等.都保证了一首诗有可被译出的可能性,不管其意义多么艰深难懂.一首谁都不懂的诗是不存在的,没有人懂,谁又敢冒昧地称其为"诗"呢?成仿吾在《论译诗》一文中指出:译诗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以我的一些的小经验而论.最初看了似乎不宜翻译的诗.经过几番推敲.也能完全译出.所以说,译诗是一种不可能的可能,不可译的东西只能是暂时的,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过去不可译的东西会渐渐可译.翻译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3.诗译中的"得意"而不"忘形"诗歌翻译中,有人亦步亦趋译其形,其神韵往往难以再现;有人大胆抛其形.其神韵往往又无可附丽.3.1只求形似而不顾神韵由于其形象性和形式感.诗歌得以区分于其它文学体裁.这种形象性和形式感包括声音,节奏,韵脚,象征,音乐效果等.优秀的诗篇,有的是通过音节的和谐,语言的对称.达到节奏的鲜明;有的是通过韵脚和平仄的交替,达到余音绕梁,声律和谐;有的通过句式的大体整齐.长短适宜,排列得当,达到诗人情感起伏的再现.毫无疑问,在译诗的时候.诗歌这种独特的形象性和形式感必须再现出来.让译语读者能够欣赏到这种独特文学体裁的奥妙之处.然而.如果一首译诗只是为了译诗而译,那么虽然保全了其诗的形象,呼应了其节奏,锤炼了其语言,却只能说是停留在形式体裁的层面上.而没有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精神本质,不能体现出诗歌的意境美,情趣美,格调美以及其它文化内涵.这样的译诗,正如许渊冲教授用数学公式表示的那样,1+1<2,称不上真正的译诗.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唏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136夜半钟声到客船.没有矫饰华丽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刻画了清冷的景色,描写了远客的思乡之情,但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诗人的缕缕乡思溢于言表,每阅此诗,丝丝乡情就会袭上读者的心头.这首诗有两种译法:Thesettingmoon.acawingcrow,thefrost—filledsky;Rivermaples,fisherman'Sflaresandtroubledsleep. FromtheGoldMountainTempleoutsideSuzhou. Thetollingofthemidnightbellreachesthewander'8boat.(《唐诗一百首》)AtmoonsetcrytheCroWS.streakingthefrostysky; Dimly—litfishingboatsbeneathmaplessadlylie.Beyondthecitywal1.fromTempleofColdHill, Bellsbreaktheship—borneroaiTler'8dreamandmidnightstil1.(《唐宋诗一百五十首》)第一种译法基本上译得形似;第二种译法则形神兼备.前者把第一句译成三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还原为中文,却:落月,啼乌,霜满的天.月落和乌啼的顺序颠倒了,只是一种情景和词语在排列上的形似而已.第二种译文中"cry"与"CroW"是双声,同时"cry"与"sky"又是叠韵,兼备了音美与形美,而且动词"streaking"是一种增词的用法,形容乌鸦的啼声滑破了霜天,打破了夜空原有的静谧,译出了原诗内在的言犹未尽的韵味.第一种译文把原诗第二句中的"渔火"相对应地译为"fisherman'Sflares",第二种译文则为"Dimly—litfishingboats". "Dimly—lit"(灯火昏暗)更能引起愁思百感,而且昏暗灯火氛围的营造.更勾画出诗人客居他方,孤独寂寞,愁绪备添的情景.尽管不能片面地以一斑而窥全豹.但这两处的翻译足以说明了第一种偏重形似的译法在传递诗人情感方面的欠缺;第二种译法则形神兼备,译出了原文内容所有而形式所无的东西.译诗时,不仅仅要将其译成诗.注意其韵脚,辞藻,修辞等,勾勒出其形美.同时,空有诗的外壳的译作只能称其为一泓死水,没有蕴涵原作的神韵于其中,就体现不出原作的活力.3.2单求神似而大胆抛其形古人云:诗言志.在我国."诗言志"和"言立意"的主张一直为许多学者所推崇.当代西方翻译学家纽马克提出,翻译要注意语言六个方面的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人际功能,审美功能.元语言功能(许钧,2004:155).因此,一些翻译家认为表达功能最为重要,翻译追求的应是神韵的表现.比如傅雷先生就主张.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反映在诗译上,许多人认为诗译中最重要的是神似,只要译笔传神.不必拘泥于形式.的确,讲究情趣美,格调美,意境美的中国古典诗歌一向注重神韵.正如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所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李芒先生曾经引用画家叶钱予的话,说明形与神的关系:"神是依附于形的,形不准,神也就失真,所以我们常说:'以形写神'."不妨以孟浩然那首家喻户晓的《春晓》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五言体唐诗,行文清新朴实,节奏鲜明和谐,情感真挚而丰富.初读时似觉平淡无奇,反复吟哦,便会感觉出此诗(下转第139页)科技信息0高校讲i~0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2期则性的规定,具体操作和执行有赖于这些街头官僚们.即使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在很早之前已做出调整,但基层政府仍然可以按照维护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运行.其次,评估的指标选择,按斯格特(2002)的分类,得到认同的指标一般有以结果为基础,以过程为基础,以功能结构为基础三种.以功能结构为基础的评估是注重组织有效运行的能力建设;以过程为基础的评估,是关注努力的过程即组织行动的数量或质量;以结果为基础的评估是关注组织的特定特征出现变化的指标.在实际的评估中,三者经常出现替代.中国各级基层政府基于本身的自由裁量权,经常以结果替代功能结构,于是效率目标就占据主导地位.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如果以病人的结果指标来评价医院组织的绩效,可能的后果是"医疗程序合理,但病人却死了."同样,是不是公安机关抓的违法人员越多,或者说执法机关罚款越多就表明绩效越显着呢?四,控制街头官僚与克服"目标异化"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基层政府绩效评估时之所以容易出现目标异化的现象,正是源于基层官员即街头官僚的利己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为了避免或者减少绩效目标异化的发生,必须控制这些官员的自由裁量权,换言之,控制官僚.如果这些街头官僚同时强有力地控制着最终的政策制定权,那么,如何保证对于官僚的民主控制,使得这些"自我任命"(Bovens,Mark&StavrosZouridis,2002)的政策制定者不折不扣地实现绩效目标的精神?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把绩效评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各个环节都以实现绩效目标为导向,强化对基层官员的约束力度.因此,要避免绩效评估的异化就需启动评估过程的两个机制. 寻找公民满意的平衡点.一个是启动问题导向机制,绩效目标是由问题诱发的,从有限理性的观点看来,是由"满意原则"的机制调节的.需要问的问题是谁满意?满意度是如何确定的?如果基层政府处于自我表现满意的状态.它必然会通过追求效率目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扭曲原有的评估体系.那么就需要关注政府是如何启动寻找机制,探究解决方案的.其中,结果与过程是不可分的.如果很难评估结果,过程指标会更受重视,政府倾向于收集过程指标,公民更青睐结果指标,控制官僚正是要约束基层官员使之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如公安机关惩治犯罪的努力固然会增进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但高居不下的犯罪率则会降低这种满意度,而犯罪率的高低不是公安机关所能完全控制的.约束基层官员的一种方法,就是要以法制化的手段找到促使评估主体与客体都满意的努力方向和前进动力.二是启动答案导向机制,是指基层官员得到一种新的手段,技术或认识角度后便主动用它来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约束的方向应该是下级政府是否具有不断学习,不断适应来克服有限理性局限性的能力.如当绿色GDP成为一种答案时,一些部门拿着答案去寻找问题(环境状况).当问责制成为一种答案时,一些政府部门纷纷效仿,改进自己的服务,它是由"模仿"机制调节的.保证绩效目标的真正落实,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看基层政府面对复杂变化,不确定环境下的长期适应能力问题.即所谓"学习型组织",看它是否具有促进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能持续发展;同时要看能否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学习重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约束措施.它不仅强调各基层官员的个人学习.同时强调团体的学习,强调组织层面的知识共享和持续不断的学习【参考文献】[1]Michels,Robea.PoliticalParties.『M]NewY ork:FreePress,1968,70.[2]Lipsky,M.TowardaTheoryofStreetLevelBureaucracy【A】-W.Hawley& TheoreticalPerspectivesonUrbanPolitics[c].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 1977.[3]Bovens,Mark&StavrosZouridis.FromStreetLeveltoSystemLevel BureaucraciesrJ】.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2002,62(2):174-184.[4]MichaelSp~nce.MarketSignaling.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1974.[5][美]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第四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40.[6]岳凯敏,徐光超.民众本位:当代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价值取向田.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4),104—108.[7]蔡立辉.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与方法分析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O02(5).[8]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5(12).132—143.[责任编辑:翟成梁](上接第136页)的"深衷浅貌,语短情长".这首小诗仅有二十个字,却寓情于景,诗意隽永.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不觉已东方泛白,表达出诗人对春的喜爱;次旬绘景,鸟声婉转,"处处"二字更显现了户外莺啼花香的无限融融春意;三句转为回想,在静谧的春夜,潇潇风声,沙沙雨声,让人沉浸于如烟似梦的意境中;四句回到眼前,花瓣的凋零让诗人不免感伤,惜春,伤春之情跃然纸上.可以说,诗人的确做到了王国维所感叹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曾在冯庆华先生所着的《文体翻译论》中,见过这样一篇译文:OneMorninginSpringLate!ThisspringmorningasIknow.Allroundmethebirdsarecrying,erying.Thestormlastnight,Isenseditsfury.Howmany,1wonder,alefallen,poordealflowers!这篇译文是散文体译诗,偏重于表达诗人惜春,伤春之情怀.着力体现了一种暮春将至,鸟啼花落,风潇潇,雨纷纷的情景.原诗如行云流水般平易自然,同时也韵味深厚,朗朗上口.而这首无韵的散文体译诗,诗行长短不一,缺乏音律感和节奏感,散文意味浓重.同时,将诗人伤春的情怀展露无遗,缺少原诗的隽永清新,低徊婉约.散文体译诗可以放开手脚,淋漓尽致地展现原文的神韵,但有些时候,则会忽视原文作者的风格,原文体裁的风格,原文语言的特点,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许渊冲教授的译文则照顾到了原诗的音美,意美与形美: ASpringMorningIndrowsyspringIspeltuntildaybreak, Whenthebirdscryhereandthere,Iawake, LastnightIheardastormofwindandrain. Howmanyblossomshavefallenagain.4.结论——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诗歌是一种有着两种明显特征的语言艺术.一是其形式感和想象性,二是其神韵感和精神性.从哲学唯物辨正法的角度看,形与神是诗歌的两个辨证统一的方面.诗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对"形"的敏感度远胜于其他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没有了形似,诗歌翻译就称不上一种如"戴着镣铐优美地舞蹈"的艺术创作,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没有形式就没有艺术,因为艺术总是籍形以传神;同样,神之于形的作用也很重要,无神则形同虚设."诗言志","言立意",这"志" 和"意"是诗人审美感受的提炼和集中,反映原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传递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营造其独特的意境氛围.在诗歌园地里.要想使诗译这朵艺术奇葩开得更为绚烂多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如许钧先生在一篇序中所言:由于诗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讲究意境和神韵,追求节奏和韵律,在形式方面给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对于诗译中出现的形与神的矛盾, 我们不妨力求形神兼备,既"得意"又不"忘形",以形载神,以形传神,以神达意,以意述志.【参考文献l[1]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论稿[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3]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t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6]许钧.翻译思考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7]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谷秀春(198l一)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陈怀凯(1982_~),男,山东莱芜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责任编辑:韩铭]139。

从象似性角度浅析李清照《醉花阴》英译本

从象似性角度浅析李清照《醉花阴》英译本

从象似性角度浅析李清照《醉花阴》英译本作者:黄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3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诗词是阐释文化的艺术。

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而文学语言中包含大量象似性原则,从而使作品本身达到形神兼备的效。

在古诗词英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象似性原则,可以使英译文尽量保留原词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意象,打破“诗歌不可译”这一观点,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这一角度来赏析李清照《醉花阴》的英译版本,分析源语到目的语中形式与意义的有效传递,有利于诗词文化对外传播。

关键词:象似性;诗词翻译;《醉花阴》[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一、象似性理论简介哲学界、语言学界、符号学界等领域的学者一直为“语言符号”与“所指意义”之间是否存在理据性而争论。

自二十世纪以来,由于受到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影响,很多语言学家接受了他所说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关系是任意性的观点,将视线局限于传统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的二元模式,即语言与现实。

尽管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但象似性理论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直到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登场,对传统语言理论进行批判,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语言是人类在对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即在现实和语言的二元模式之间存在“认知”这一媒介。

人类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了概念结构,语言形式在许多方面都与人们的经验结构,概念框架,认知方式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Ungerer,2015)。

在《论语言符号相似性》一书中,象似性被定义为: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二、《醉花阴》简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作,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发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从象似性角度评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从象似性角度评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堂有两篇最著名的译论——《 论翻译》 论译诗》 和《 。在《 论
翻译》 , 出了翻译 的三条标准 : 中 他提 第一是忠实标 准 , 二 第
随着 2 世纪 8 O 0年代 认知语 言学在西 方兴起 , 意性原 则 任
受 到了挑战 。象似性理 论认为 , 言形式 不仅 与 客观 的现 语 实之 间存在映照性 相似 ,而且 还与 人们 的 经验 结构 、 念 概
维普资讯
第 2 卷第 6 5 期 郑 州航 空工业 管理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 0 6年 1 2月 Jun f hnzo stt o eo at a Id s yMaae etS c c neE io ) ora o eghuI tue f rnui l n ut ngm n( oi Si c dt n l Z ni A c r l a e i
和 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完 全是任 意 的, 是有 一定必 然联 系 而 的。因此 , 象似性可 定义 为 : 言符 号在音 、 或结构 上 与 语 形
感上之色彩, 即一字之暗示力” 。具体到诗歌翻译, 林语堂
说“ 涛与散 文的区别在 于诗人能运 用语 言文字之 直接 的传 感力 , 使于意义之外 , 者 能得一种 之 暗示 , 到一种之 冲 读 受 动” 。从现代认 知语 言学 的角 度看 , 浯堂所说 的文字 的暗 林 示力 和感染力其实 就来 自于语言 的象 似性 , 即语 言形式 对
首先 , 汉诗 的象似 性原 则在 英 诗 中也都 普 遍存 在 , 因 此, 可以在译文 中用相似 的形式传达相似 的效果 。
其次 , 林语堂在 翻译 中对诗 歌的形 式 比较 重视 。林语
矛盾构成了研究的热点。自 从索绪尔于 2 0世纪初提出语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

苏轼诗词英译的象似性探究及对翻译的启示--以林语堂、许渊冲和Burton Watson英译作品为例于艳青【摘要】从诗歌语篇所应遵循的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形式对等和意义对应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在象似性原则指导下,对苏轼诗词英译的三个版本进行对比分析,证实象似性原则有助于诗歌形式、文体特征和思想内容的再现,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重现原诗的情绪和意境,达到“形神兼似”的翻译效果。

%Discuss the iconicity theory’s function as to the aspects of formative equality and meaning equivalence in poem translation. In the guidance of iconicity principles,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shi’s three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e that iconicity principles are helpful to reproduce th e poems’ form,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mak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poems reappear to the utmost extent,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spiritual and formal resemblance.【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象似性原则;苏轼诗词;“形神兼似”翻译【作者】于艳青【作者单位】济宁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曲阜2731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于其任意性而言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表现在语篇层面上的象似性得到了广泛关注。

浅谈古诗词中的象似性理论

浅谈古诗词中的象似性理论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谈古诗词中的象似性理论王琛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20世纪认知语言学蓬勃而生,随着一种新的学科的兴起,人们不可避免的会将传统与新兴相结合。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与经验息息相关,而古诗词可以说是人类丰富经验和认知的一种传递,为此认知语言学为传统诗歌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其中象似性理论对此颇有贡献。

关键词:象似性理论;古诗词;对外汉语教学作者简介:王琛(1994-),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音韵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97-01象似性理论最早由符号学家提出,源于索绪尔的任意性理论。

后经过质疑、验证、探讨,由认知语言学家进一步推进了该理论的发展。

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语言形式)和所指(语言内容)之间有一种特定联系,即二者之间存在理据性。

1.语音象似性语音象似 又称语音联觉、听觉象似性,指通过语音将文字与某事物相联系。

在诗词中以叠音词的表现最为常见。

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以“泠泠”之声描摹琴声,拟声词以其独有的生动性展现了琴声的清越澄明之感。

韩缜《凤箫吟》:“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此句中叠音词“重重”将游子漫漫路途尽显,加之“远水”、“孤云”更增离愁。

2.顺序象似性顺序象似 性指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利布列句子成分的次序。

此原则在诗词中常表现为时间顺序。

杜甫《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此诗按照由暮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的时间渐进,展现了诗人春宿的情况,当值的忐忑、寝卧不安展漏无疑。

陈克《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此词描写春日白昼,从“墙”写到“院”,从“院”写到“中庭”,从“中庭”写到“台阶”,从“台阶”写到“烘帘”,由外到内的写作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

从象似性角度评析韦利汉诗英译的得失——以其《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为例

从象似性角度评析韦利汉诗英译的得失——以其《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为例

110从象似性角度评析韦利汉诗英译的得失——以其《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为例■杜君艳/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摘 要:韦利在汉诗译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国内对其诗歌翻译的研究明显不足。

象似性理论认为,文学语言普遍具有象似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本文以象似性为理论框架,尝试性地从听觉象似性、视觉象似性和数量象似性三个方面对韦译《青青河畔草》的得失进行理据性的评析,以期为韦利汉诗英译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象似性 韦利 汉诗翻译 评析翻译批评对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实践乃至翻译教学的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翻译批评受到译界的普遍重视。

关于翻译标准,古今中外,新见迭出。

从严复感叹译事三难“信、达、雅”到许渊冲提出“三美”论,中国学者关于翻译标准的观点不胜枚举。

在西方,除了泰特勒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和奈达的读者反应一致论之外,也有学者提出了量化的评价标准。

目前存在的翻译标准大致可归为抽象类和量化类,在翻译批评实践中,抽象标准参照下的评价缺乏客观性,特别是在文学翻译批评中,量化标准又不好拿捏。

因此,“可操作性不强”(李晓敏、杨自俭,2003:17)便成为翻译批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文学翻译批评的批评机制和评级系统目前尚不完善,要确定一个统一的译文评价标准似乎不太可能。

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既重视内容又强调形式。

诗歌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而且体现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诗歌可吟可诵,从源头上来说与音乐、舞蹈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

诗歌翻译是一项极具挑战又极其重要的活动,它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诗歌翻译不仅仅是忠实、通顺的问题,译诗既要传达出原诗中包含的信息,即诗人的“情”与“志”,还要表达出诗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诗歌的“可译性”问题一直颇受争议,诗歌翻译通常被视为一门模糊艺术。

诗歌翻译批评活动也尤其复杂,不免落入感想式、经验式的窠臼。

苏轼词象似性分析

苏轼词象似性分析

苏轼词象似性分析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探讨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思维与现实的关系,认为语言的结构和形式反映所表达的概念和经验结构。

将以象似性理论为工具来探讨苏轼词。

基于宋词的语言形式具有极高的象似性,富有音律美,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标签:象似性;象似性原则;苏轼词1象似性理论简介被誉为“现代符号学之父”Charles S. Peirce最先提出象似性理论。

理论中将符号总共分为三类,即象似符、索引符和象征符。

象似符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其对象,它与所指对象之间存在性质上的某种象似性。

如照片、图像、雕塑等。

索引符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或者时空上的连接关系。

如路标、箭头、指针等。

象征符则与指称对象之间则存在某种约定俗成的关系,比如自然语言或一些种类的标记系统(丁尔苏,1994:11)。

再以象似符的抽象程度和相似特征所占的比例多少为依据,皮尔斯将象似符进一步分为三类:映象符、拟象符和隐喻符。

映象符是指在某种特性上与其所指称的事物相似的符号,体现在诗词里就包含声音相似和形体相似,如拟声词。

拟象符是指表示复杂的事物、概念或关系的符号,该符号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所指对象的各部分之间在序列、距离、数量等方面会存在对应关系。

与图像符的分类相对应,语言的象似性可分为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

映象象似主要涵盖拟声和语音象征等相关内容。

拟象象似涵盖结构象似和关系象似两个方面。

其中结构象似又可分为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和非对称象似性。

最后,隐喻象似需要借助其他事物表现,也就是符号与描述对象之外的第三个事物(张静,2010:22-23)。

2苏轼词象似性分析2.1语音象似语音象似属于映象象似的范畴,又称听觉象似性,语音象似性是将书面文字带给读者的视觉效果转化为某种听觉效果。

语音象似性是借助人类语音发音来模仿大自然中各种声音,诗词中主要体现为拟声词和语音象征(张静,2010:23)。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

诗歌翻译中的形与神一、诗歌翻译中的形似与神似所谓形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诗歌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

神似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

他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朱生豪也提出“保持原作之神韵”的观点。

他说:“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感赞同”。

所谓神,就是指原作之精神。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有丰富的感情、深邃的意境、浓厚的感染力以及强烈的艺术效果。

翻译时能保留原作的神当然最好。

但是否形与神就一定矛盾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有时形似就是神似。

一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神韵,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

原作有些比喻或联想形象、生动、逼真,有浓厚的感染力,情感、意境跃然纸上,在语言习惯上也与目的语接近。

这时,译作保持原作的形式实际上就起到了传神的作用。

保持这样的形式,翻译就能达到形似神似浑然一体。

但在许多情况下,形似、神似不可得兼。

翻译中的形神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茅盾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其中提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

”1929年6月,陈西滢在《新月》上发表《论翻译》一文,提出了雕塑和绘画说。

他指出:“翻译与临画一样,固然最重要的是摹拟,可是一张画原本临本用的都是同样的笔刷颜色,一本书的原文与译文用的却是极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因工具的不同,方法也就大异。

”陈西滢还把翻译分成三个等级,即形似、意似、神似。

陈氏的“三似”说与朱生豪翻译莎剧的神韵、意趣和硬译“三个层次”说如出一辙。

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结合自己的诗歌翻译经验也提出了“三似”说。

他在《翻译的艺术》中说:“为了传达诗词的‘意美、音美、形美’译文‘意似、音似、形似’的程度是可以变更的。

从语言“象似性”看诗歌意象翻译

从语言“象似性”看诗歌意象翻译

“ 模仿原 则” , 即形式模 仿意义 。文章 通过研 究诗歌 、 文字与绘 画三者 的关 系, 揭 示三者 间的“ 模 仿” 本质 。可 以利 用象似性原 则帮助译者从词 汇 象似 性 、 句法 象似 性及篇 章 象似 性 三个层 面分解 并 阐
释 原诗 : 通过词汇 象似性 帮助 阐释 并翻译诗歌 的“ 意 象” , 通过 句法象似性揭 示诗歌翻译 中形式与 内 容 的重要 关 系, 通过篇章 象似 性分析 诗歌 翻译 的 完整性—— 歌 意 象的 完整 、 诗 歌 形式 与 内容 的 完 整 。象似性理论 为诗歌翻译提供 了一个新 的视 角 , 有助于探 讨诗歌意 象翻译 的原则及 方法 。 关 键词 : 象似性 原则 ; 意象; 诗歌 翻译 中图分 类号 : H1 5 9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4 4 7 6 ( 2 0 1 3 ) 0 9— 0 0 6 8— 0 5 美 国著 名诗歌 翻译 大师亚 瑟 ・ 韦利( A r t h u r Wa l e y ) 认为“ 意 象 是诗 歌 的灵 魂 ” 。美 国著名 诗人 , 意 象 派
字产 生 于图 画 。“ 汉 字起源 于象 形文 字 , 它是 直 接从 原 始 图画 发 展而 来 的 。而西 方 字 母 文字 , 包 括 希腊 语 、 拉 丁语 、 斯拉 夫语 的文字所 使用 的字 母都 是 从腓 尼 基 字母 的基 础 上 发展 而 来 的 。 ” 英文 的 2 6个 英 文 字母
代 表埃 兹拉 ・ 庞德 ( E z r a P o u n d ) 认 为意象 是诗歌 的要 素 。王 昌龄在 《 诗格 》 中提 出 “ 搜求 于象 , 心人 于境 。神
会 于物 , 因心 而得 ” 。可 见“ 意象 ” 是诗 歌审 美 中的重要单 位 , 诗歌意 象 的翻译 因而显 得尤 为 重要 。在 诗歌 意 象翻译 研究 方面 , 象似性 理论 为诗歌译 者 和研究 者提 供 了一个 崭新 的视 角 。象 似性 理 论 由美 国符 号 学家 查

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象似性分析

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象似性分析

一一一一一一一语言学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象似性分析高培(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许渊冲运用象似性原则对中国古诗词的英译传神地再现了原诗作的音美、形美和意美,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该文将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具体探讨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象似性;许渊冲;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0-0179-021概述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其译作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很多著名翻译学家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和研究。

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涌现了众多翻译学家,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许渊冲教授。

中国古诗词中的象似性在许渊冲译作中得到了传神再现。

本文将从映象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三个方面具体探讨许渊冲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2象似性研究概述2.1象似性概念的提出及分类象似性这一术语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和现代符号学之父皮尔斯(Peirce )在十九世纪末提出的符号学理论[1]。

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把符号分为三种类型,即象似符(icon )、象征符(symbol )和指示符(index )。

象似符又分为映象符(images )、拟象符(diagrams )和隐喻符(metaphors )。

在此基础上,语言的象似性可被分为映象象似性(imagic iconicity )、拟象象似性(dia⁃grammatic iconicity )以及隐喻象似性(metaphorical iconicity )。

映象象似性重在语音象似和语相象似;拟象象似性包括结构象似和关系象似,可进一步细分为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 )、距离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 )、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 )、对称象似性(symmetric iconicity )、非对称象似性(asymmetric iconicity )以及标记象似性(markedness iconicity );隐喻象似性的形成则需要借助符号与对象之外的第三个事物隐喻的帮助。

象似性视角下《声声慢》的英译

象似性视角下《声声慢》的英译

象似性视角下《声声慢》的英译■唐 蕾/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声声慢》是中国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

象似性认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从语音、顺序、距离、标记和数量象似性五个方面,以林语堂的《声声慢》英译本为例,对其文本进行分析,旨为诗词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考究因素。

关键词:象似性 认知 声声慢 翻译 李清照一、前言李清照是宋词的代表人之一,李清照的词对于“愁”字的描绘和体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字里行间化无形之愁为有形,而有形之愁又千变万化,曲尽其意。

本文选用李清照《声声慢》林语堂的译本,从象似性的五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二、象似性研究简述象似性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理论,它存在于语言文字发展的始终。

国内外对象似性都有所研究。

王寅和赵艳芳将语言的象似性总结为语言符号在语音、语言形式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国内外对其分类多且各不相同,海曼(1985)注重研究成分以及关系象似,王寅认为句法结构中存在距离、顺序、数量、标记、句式、话题和滤减七种象似性,还有沈家煊、赵艳芳等人也略微不同。

皮尔斯最早提出隐喻象似性,他指出隐喻象似性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综上,本文总结将象似性归纳为语音、顺序、距离、标记及数量象似性。

三、《声声慢》原文及译文的象似性分析(一)语音象似性语音象似性指通过对某种声音的直接模仿,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语音还原,能使语言表达形式更加生动形象。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原文中的“点点滴滴”生动形象地模仿了雨滴打落在梧桐叶上的声音,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林语堂译文:“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nut |Keeps on droning: |Pit-a-pat, pit-a-pat!”,通过语音象似性巧妙的对声音进行模仿,拟声词“Pit-a-pat”还达到首字母押头韵的效果,并且各重复两次。

将单词用连字符连接起来,显示出一个声音发出来的时间很长,表现了雨的小,正好应对了原文的“细雨”二字。

象似性视阈下的诗歌翻译

象似性视阈下的诗歌翻译

象似性视阈下的诗歌翻译摘要象似性,或曰理据性,作为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近年来灵活运用于各类语言艺术之中,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

尤其是在诗歌译界,象似性的引用不仅有助于升华语言叙述的自然性,同时也使文字表达的真实感得以凸显。

本文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以澳大利亚当代诗人格兰·菲利普斯的三首诗歌译作为例,从语音、形状、顺序等典型象似性原则的角度出发,旨在阐明象似性理论指导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象似性诗歌翻译格兰·菲利普斯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结晶,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孔子曾说:“书以道事,诗以达意。

”不难理解,这里所提到的“志”和“意”就等同于我们日常所了解的“情感”,可见二者都传达着同一观念,即诗歌是情感的载体。

事实上,西方人也有同感,济慈就曾说过诗是“the true voice of feeling”。

然而,无论是汉语诗歌还是英语诗歌,除情感外,节奏也是其不可或缺的成分,这一点往往体现于诗体的结构与韵律上,正如朱光潜所言:“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者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

”(朱光潜,1997:7)对诗歌翻译而言,为了让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感受到同样的情愫,那么原诗所具有的特征,译诗自然也必须具备。

因此,诗歌翻译就要求译者忠于原作,尽最大努力在音、形、意三方面再现原诗之美。

象似性理论旨在分析文字本身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映照、彼此关联的相似现象,从而解释语言与现实世界、主观认知之间的理据关系。

将象似性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实践研究之中,有助于通过形式上的翻译,再现原诗的具象之美,从而为实现“形神皆似”的理想翻译效果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象似性理论回顾自20世纪初期以来,人们一直坚信索绪尔提出的“任意性”学说,并以此为指导,开展了一系列有关语言本质的研究。

埃德加-爱伦-坡诗歌的象似性赏析

埃德加-爱伦-坡诗歌的象似性赏析

埃德加-爱伦-坡诗歌的象似性赏析埃德加?爱伦?坡诗歌的象似性赏析一、引言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界文坛享有盛名。

作为一位具有创造力的诗人,他在其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为世人留下了八十多首诗歌。

然而,相关研究对其诗歌中语言现象的认知解释还不够。

象似性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指“语言形式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客观世界、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所表意义)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对应的现象”。

[1]296根据C. S. Peirce的分类包括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三大类。

而在诗歌语言中,Hiraga[2]18更是指出象似性是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

本文拟从爱伦?坡诗歌语篇中的各种象似性原则出发,阐释其诗歌效果产生的认识基础。

二、映象象似映象象似主要包括听觉上的直接模拟重现自然界声音的拟声词,和不能直接模仿声音却和某些意义有着模糊关系的语音象征,以及视觉上形体的象似。

无论是视觉上形体象似,还是听觉上拟声词和语音象征的使用,都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有益于诗人情感的表达。

在爱伦?坡的诗歌中,诗人的诗歌主题多是与死亡有关,因而他在语音层面的象似性选择多是为了其悲伤、哀怨情感的表达。

在爱伦?坡诗歌For Annie的第四诗节中,作者连用了7个拟声词moan、groan、sigh、sob、throb、ah和重复两次使用的throb。

生动地再现了,面对亲人即将离世时,众人的呜咽声、叹息声、呻吟声不绝于耳,悲痛欲绝的凄苦场景。

并且所有的拟声词都以现在分词“-ing”的形式出现,表现了一切都正在发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觉自己也是众人中的一员,惋惜哀伤。

语音象征是由于长期的使用习惯,特别是诗人的使用,使得某些因素与意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读者在欣赏诗歌时,能产生相应的联想。

Raven 中,长元音/i:/、/:/的使用,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的爱人的深切思念与呼唤。

诗歌的象似性翻译观

诗歌的象似性翻译观

诗歌的象似性翻译观王筱【摘要】语言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挑战和补充。

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象似性特点最为突出。

把象似理论运用到诗歌翻译中,探讨诗歌的象似性翻译观,以期对诗歌的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Iconicity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It is also a challenge and a complement to Saussure’s arbitrariness of linguistic sign. Among various literary genres, poetry has the richest presence of iconicity. The theory of iconicity to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 is studied to explore an iconic approach to poetry translation.【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象似性;诗歌英译;象似性翻译观【作者】王筱【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9象似性最早是哲学家和符号学家提出来的,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象似性的研究。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符号的任意观对语言符号的解释过于简单,主张把语言形式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置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并认为“语言结构反应人们在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和概念结构。

也就是说,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1]。

功能主义语言学家海曼(Haiman)和吉冯(Givon)是最早对语言的象似性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

在其专著Iconicity in Syntax和Natural Syntax对语言的象似性进行了系统详尽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许多语言 学家也对象 似性理论进行 了研究 。许国
璋对 “ 任意性 问题提 出疑 问 。他指 出 : ‘ 任意性 ’和
‘ 约 定俗成 ’不 是同义词 。……受语 言和社会双重 制约的 联 系 ,是理性 的联 系 , 不是 任意 的联 系。叫 】 王寅认 为 。 语 言符号在音 、形、义或表 达结构上与 所指有 映照性象似现 象 [ S l 。此外 ,胡壮麟等学 者也从 不同 的角度探讨 了对象 似性 ,也 有学者开始从修 辞和文体 学的角度研 究象似性 。
念结 构。也就是 说 ,语言 结构与人 的经验结 构之间有 一种
必然 联 系 l ” 。
接近象 似性 ( p r o x i mi y t i c o n i c i y) t 和顺序象 似性 ( s e q u e n c i n g
i c o n i c i y) 【 t 。
但很 少有 人从象似性 的视角来探讨 诗歌 的翻译 。因此 ,笔
者尝试从 象似性的角度来 探讨诗歌 英译 ,以期为诗歌 的英
译提供 一
功能主 义语 言学 家海曼 ( H a i ma n )和 吉冯 ( G i v o n )
是最 早对 语 言 的象似 性 进行 系统 研究 的学 者 。在 其专 著
I c o n i c i t y i n yn s t a x和 Na t u r a l S y n t x 对语言的象似性 进行 了 a 系统详尽 的研究 。海 曼将 “ 形式 相似 ,意义相近 的象似 原则 ,从 词汇扩大 到了句子层面 ,并得出 “ 结 构相似 ,意
象似性 最早是哲 学家和符号学 家提 出来 的 ,而认知语 言学 的发展 进一步推 动了象似性 的研究 。随着认 知语言 学
的发展 ,认知语言学 家们认为语 言符号 的任意 观对语言 符 号 的解释 过于简单 ,主张把语 言形式与所指之 间的关 系置 于认 知语 言学的框 架下进行研 究 ,并认 为 。 语言结构反 应 人们在 对客观世 界的知觉和认 知的基础上形 成的概念和 概
王 筱
l 1 6 0 2 9 ) ( 辽宁师范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辽宁 大连

要 :语言象似性 是认知语 言学 的一个重要 内容 ,是 对 索绪 尔的语言 符号任 意性 的挑 战和补充 。在 各种
文学体 裁 中,诗歌 的象似 性特 点最为突 出。把象似 理论运用 到诗歌 翻译 中,探讨诗歌 的象似性 翻译观 , 以期对
p o e t r y i s s t u d i e d t o e x p l o r e a n i c o n i c a p p r o a c h t o oe p t r y t r a n s l a i t o n .
Ke y Wo r d s : i c o n i c i y; t p o e t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 i c o n i c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An I c o n i c Pe r s p e c t i v e o f Po e t r y Tr a n s l a t i o n
Ⅵ NG Xi a o
( 1 r h e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 L i a o n i n g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Da l i a n 1 1 6 0 2 9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I c o n i c i y t i s a n e s s e n i t a l p a r t o f c o ni g t i v e l i n ui g s t i c s . I t i s a l s o a c h a l l e n g e nd a a c o mp l e me n t t o S a u s s u e’ r S a r b i t r a r i n e s s o f l i n g u i s t i c s i n. g Amo n g v a r i o u s l i t e r a r y g e n r e s , p o e t r y h a s t h e r i c h e s t p es r e n c e o f i c o n i c i y. t T h e t h e o r y o f i c o n i c i y t o t he t t r a n s l a i t o n o f
诗歌 的翻译研 究有所 启示 .
关键词 :象似性 ;诗歌 英译;象似 性翻译观
中图分 类号 :Hl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l 0 0 9 — 9 l 1 5 ( 2 0 1 3 ) 0 4 — 0 0 4 6 — 0 4
D0I :1 0 . 3 9 6 9 0 . i s s n . 1 0 0 9 - 9 1 1 5 . 2 0 1 3 . 0 4 . 0 1 2
第3 5 卷第 4 期
V o 1 . 3 5 No . 4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a n z s h a n T e a c h e r s Co l l e z e
2 0 1 3年 7月
正2 01 3
诗歌 的象似性 翻译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