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文物拍摄浅析
可移动文物多视角三维重建的拍摄方法探索
摘要:通过数字摄影与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完成多种可移动文物的三维重建工作。
为满足Agisoft Photoscan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要求,在进行可移动文物的多视角影像获取时,针对形态各异、种类繁杂的可移动文物,需要采用不同的拍摄方法,保证可移动文物三维重建的最佳效果。
一、三维重建和影像拍摄随着三维重建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全方位空间信息采集和展示的技术优势,三维重建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考古研究和博物馆展示中来。
其中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不仅能够完全满足考古遗址、文物信息提取的精度要求,更因其使用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在考古、文博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数字摄影测量(Digital Photogrammetry)是基于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取所摄对象以数字方式表达的几何与物理信息的摄影测量学的分支学科。
计算机对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进行处理,使用计算机视觉(其核心是影像匹配与影像识别)代替人眼的立体量测与识别,完成影像几何与物理信息的自动提取,重建空间物体的三维模型。
多视角三维重建是以数字相机作为影像获取工具,从多角度围绕被拍摄物体拍摄多幅数字影像,然后使用三维重建软件根据数字摄影测量原理,对获取的全部数字影像进行相互匹配,生成被拍摄物体的表面三维点云,加载影像信息后得到真实的三维模型,实现被拍摄物体三维模型重建的技术。
目前在考古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三维重建软件是Agisoft Photoscan。
Agisoft Photoscan是一款基于影像自动生成高质量三维模型的优秀软件。
由于这款软件无需设置初始值,对照片的拍摄顺序位置没有严格的要求,无论是航拍还是地面拍摄的影像都可以使用。
它可自由选定是否使用控制点,而在使用控制点的设置下就能够生成真实坐标的三维模型。
Agisoft Photoscan可生成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及带精细色彩纹理的DEM模型。
文物摄影技术探微-最新文档资料
文物摄影技术探微一、文物摄影器材文物摄影器材最好是数码相机,它的优点是不需要胶片和冲洗,拍摄较为简便,拍摄的数据可直接存入电脑,更好地数据化管理。
文物摄影中镜头一定要有中焦镜头和长焦镜头,考虑到有些文物体积太小,最好备有一只微距镜头。
照明用的灯具最好使用电子闪光灯或柔光箱。
三脚架是保证文物图片清晰度的首要因素,所以在拍摄时必须使用三脚架,有利于构图和调焦,避免因手持拍摄而引起的抖动,保证图片质量。
文物摄影中有时用大画幅专业相机,大多没有内侧光装置,需要用外置测光表,要选择可测闪光和持续光源的测光表。
反光板、粘胶、偏振镜等都是必备的,这样工作起来才得心应手。
二、文物摄影用光除了考古现场摄影外,摄影文物主要依靠室内灯光,因此应备有三、四支以上摄影灯,最好是使用柔光箱为好。
测光拍摄的文物立体感强,是最理想的光源,背景光是用于背景照明,起到分离背景与文物的作用。
光的强弱,应依不同文物的性格而异,光的主次也只能伴随器物的造型各部位的主次关系而分别安排。
不分强弱主次一概采用大量光是没有艺术表现力的。
但是光比也不应太大,太大的反差,会使文物的细部层次损失。
尽量做到用光讲就,反差适中。
光斑的处理。
光斑多出现于器物的边、角、沿及光滑等部位,而且随灯光的投射方向不同而变化。
实践表明,为消除或减弱光斑,通常使用偏光镜,投影的处理,在多灯照明下拍摄文物,应避免交错重跌的投影,与此同时设计一个好的投影,这样既可使画面简洁、美观,又可以到均衡画面和增强其空间感的作用。
用好主光和辅助光,主光与辅助光的比例、光位的高低等都要控制好。
只有用好光才能拍出好的文物图片。
三、文物摄影构图文物摄影构图是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选择角度时,就要仔细琢磨和推敲这些古代工匠的用心所在,找出它的最佳角度,尽可能表现出文物的全貌和细节。
四、文物摄影背景文物摄影的背景配置应简洁,色调素雅,一般采用黑、白、灰三种颜色。
主要用以表现器物的质地。
包括器物与背景以及背景本身的明暗对比,亮的文物用暗的背景,暗的文物用亮的背景,使文物摄影作品的色调与影调在和谐中有对比,统一中有变化。
浅析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策略
文化艺术研究 A Study of Culture and Art183浅析可移动文物的有效保护策略周汭聪(顺德区博物馆,广东 佛山 528000)摘要:博物馆的可移动文物是博物馆的珍贵文化财富,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文化水平不断地提升,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不断进步。
文物藏品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重点部分,做好文物藏品管理工作对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可以了解博物馆目前的文物保管情况,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综上,如何进行博物馆中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让文物“活”起来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文物保护;可移动文物一、引言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都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国家十分珍贵的文化财富。
做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把握好文物保护与文物的利用,可以将文物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为社会提供效益,为科研创造价值。
文物容易受到自然因素、保存环境、人为因素等影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因此,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可以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扰,延缓文物的衰败速度。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进一步促进文物保护的技术发展。
二、影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首先要提及的便是温度及相对湿度,我们知道低温有利于大部分文物的保存,若温度过高可能会直接加速文物的变质速率。
例如,纸质文物可能会由于高温而加速老化,而且温度过高会使有害气体进行扩散、骤增,使得微生物的繁衍加速,造成文物的保护受到影响。
而相对湿度对于不同的文物有不同的影响,不论是金属类还是非金属类文物,都会受到它的影响,造成腐蚀、生锈或是物理形变等情况,造成可移动文物的变质与损坏。
其次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影响。
博物馆藏文物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甲醛、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
这些空气污染物进入文物展览的环境,和文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从而造成文物的损坏。
再次是光线辐射,一些含有紫外光、红外光的光线照射在文物上,给文物带来慢性的损害。
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和安全分析
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和安全分析作者:金研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20期摘要:可移动文物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
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可移动文物一旦遭到破坏,不仅会影响文物的文化价值,而且会阻碍文物的传承,是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重大损失。
因此,需要相关单位以及普查人员引起高度重视。
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始终以保护文物安全为前提,在保证文物不受破坏基础上落实各项工作,提高普查水平。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文物普查;文物保护;安全可移动文物是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而且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可移动文物的调整和控制。
自2012年起全面落实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将可移动文物进行归类和整合,促进文物管理向现代化和信息化趋势发展①。
然而,由于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对普查人员职业素养和综合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较高。
在实际工作中,普查人员稍有疏忽就会对可移动文物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其文化价值。
因此,重视文物保护,保障文物安全,是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本文就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文物保护与安全问题展开分析,以期能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1 保证普查环境安全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特点,它包括运输、拍摄、鉴定、记录、归箱等,只有具备充足的空间范围,才能够完成可移动文物拆卸、包装等。
与此同时,为避免可移动文物受气候、温度等因素影响,需要保证普查环境安全、整洁、明亮。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1 可移动文物普查场地收藏单位在选择可移动文物普查场所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充分保证文物和普查人员的安全,并且场地须有充足空间范围和齐全的安防设施,为普查人员有足够的空间展开普查工作提供保障。
第二,可移动文物在普查过程中受温度、湿度、灰尘等诸多因素影响,甚至对文物造成不必要损害。
因此,在场地选择过程中,收藏单位需要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杜绝普查场地存放食物、饮料、易燃易爆物品、电源、火源以及普查人员的办公用具和私人物品。
浅谈文物静物摄影
浅谈文物静物摄影[历代文化遗物统称文物。
文物摄影在摄影分类中,属于静物摄影范畴。
以文物为对象的摄影,就是要通过摄影家的审美观点和独特视角,运用相机和感光器材的功能,发挥摄影艺术纪实的优势,再现历史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反映祖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如何拍出一幅优秀的文物摄影作品,怎样利用摄影造型手段创作出生情并茂、艺术欣赏价值交相辉映的文物摄影作品?有待在实践中研究、探讨和总结。
一、文物摄影特性与摄影角度的选择文物摄影与其它摄影比较,有其不同的特性。
这是因为文物本身是历史的见证,文物摄影作品的社会功能,除了满足一般读者的了解与欣赏之外,还要符合文物考古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科学眼光。
前者侧重文物摄影作品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和文物造型、色彩、质地的逼真性。
文物摄影工作者,要认真考虑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力争达到艺术和科学性的完善统一。
如拍摄考古发掘和专供考古研究工作的文物照片,应重于科学性。
而拍摄艺术图象则应多讲究艺术性。
当然,好的文物摄影作品应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和交融,这正是文物摄影区别于其它一般静物摄影的特性,也是文物摄影工作者执着追求的崇高艺术境界。
文物摄影,首先应全力找出一个最能展现造型纹饰、色彩、质地等特点的角度,即文物欣赏的代表面。
角度的选取,是能否展示文物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关键。
角度选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寻找最有代表性、最美、最动人的一个观赏面。
一张好的文物照片,既是古代艺术的再现,又可从中感受到摄影工作者注入其中新的艺术生命。
因此,我们拍摄的文物照片,就有一个角度的利弊权衡。
拍摄角度的选择,还要有利于表现器物的立体感和画面布局的动与静、疏与密的关系。
器物摄影画面往往是孤立的一件文物,有时会使人感到单调和呆板。
它不像其它摄影,可以有背景的利用和陪体的响应,就更需要我们仔细观察、感受、鉴赏文物内在本质中的动与静、疏与密的关系,利用角度的变化,处理好画面上下左右的黑白安排,并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上面比下面空得多一点为好,左右则以器物造型动静方向和疏密关系而定。
考古摄影中可移动文物的拍摄 以“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拍摄为例
文 图 / 王琎以“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拍摄为例2020年12月15日,“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开幕。
受疫情影响,此次展览以图片展为主,这样一来,只能通过图片来还原文物原件。
虽然这是一个遗憾,但也是一次从未有过的尝试,对于整个展厅的展示效果,文物图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此,想介绍一下此次展览中可移动文物拍摄的一些技术问题。
提到考古摄影中可移动文物的拍摄,大家会有一些疑问,这不就是文物摄影吗?为什么还要细分为考古摄影中的可移动文物拍摄?著名文物摄影家王璐提出的文物摄影定义是:“以文物为对象的摄影,就是要通过摄影家的审美理想与科学态度,运用相机和感光器材的功能,发挥摄影艺术纪实的独特优势,再现历史文物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物摄影”可分为可移动文物的拍摄和不可移动文物的拍摄。
“考古摄影,简单地说,就是把现代摄影技术运用于考古、文博工作之中,揭示其科学、历史、文化、艺术内涵,从而形成特定技巧、方法的一种特殊的摄影形式。
”这是徐中煜先生做的考古摄影的定义。
这个定义其实很宽泛,考考古摄影中可移动文物的拍摄古摄影包含了田野发掘的拍摄和出土文物的拍摄。
对这次“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展示文物进行的拍摄工作,就是考古摄影中出土文物的拍摄,定义为考古摄影中可移动文物的拍摄更为准确。
自2009年起,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组建中乌联合考古队,追寻古代月氏人的踪迹。
2017年,故宫博物院也加入了中乌联合考古队。
中乌联合考古队主要工作目标是调查、发掘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天山两麓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
至今已经在撒马尔罕、卡什卡达里亚、苏尔汉河等地开展多次考古调查工作,并发掘了以撒扎干(Sazagan)、拉巴特(Rabat)、谢尔哈拉卡特(Serkharakat)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遗址。
可移动式CT为博物馆文物分析提供新思路
可移动式CT为博物馆文物分析提供新思路近年来,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的重要场所,一直致力于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移动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逐渐受到博物馆界的关注和应用。
可移动式CT 技术通过非破坏性的方式,为博物馆文物的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一、可移动式CT技术简介可移动式CT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将文物放置在移动式CT设备中,利用X射线的原理获取文物的内部结构信息,而不会对文物产生任何破坏。
与传统的CT扫描相比,可移动式CT具有操作简便、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等优点。
这种技术已经在医学和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今也开始在博物馆文物的分析中发挥作用。
二、可移动式CT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分析中的应用1. 文物材料鉴定博物馆文物的材料鉴定是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环节。
可移动式CT技术通过对文物进行扫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文物内部的构造和材料组成,从而帮助鉴定文物的材料类型和制作工艺。
例如,通过CT扫描可以准确判断一件青铜器的铜料成分和铸造工艺,为文物鉴定提供了新的手段和依据。
2. 文物病害检测博物馆文物的病害检测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方法主要依靠目视观察和经验判断。
可移动式CT技术可以提供文物内部的三维结构信息,帮助鉴定文物是否存在隐性病害和受损情况。
比如,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到陶瓷器表面下的细微开裂和修补痕迹,为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精确的参考。
3. 文物复原重建在文物保护和研究中,有些文物可能出现严重的损坏和破碎。
可移动式CT技术可以通过扫描文物的不同部位,获取其准确的形状和结构信息。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利用三维打印等技术对文物进行复原重建,使其重新呈现原貌。
这为文物修复和展示提供了便利,并且能够减少对原文物的二次破坏。
三、可移动式CT技术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可移动式CT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分析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提供文物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图像,帮助研究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文物的构造和特征。
可移动文物保护内容
可移动文物保护内容可移动文物保护:守护历史,传承文明一、引言可移动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载体,它们承载着古老文明的记忆,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科技和社会生活。
保护可移动文物,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方法、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二、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要性1.见证历史:可移动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文化、科技、艺术和社会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2.传承文明:可移动文物是古老文明的传承者,它们承载着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创造力。
保护这些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确保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
3.教育意义:可移动文物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
通过对文物的展示和研究,我们可以激发公众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
4.艺术价值:可移动文物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
保护这些文物,就是保护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三、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方法1.修复与保护:针对受损或破损的可移动文物,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修复与保护,以恢复其原貌和延长其寿命。
这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保护和生物保护等多种技术手段。
2.预防性保护:通过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控制光照、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预防文物受到损害。
同时,加强文物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保存状态。
3.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可移动文物进行数字化扫描和存储,建立数字档案库,以便在需要时进行虚拟展示和研究。
这不仅可以减少文物在展示和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还可以扩大文物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4.法律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可移动文物的法律保护力度。
严厉打击文物盗窃、走私和破坏等犯罪行为,确保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四、可移动文物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1.资金不足:保护可移动文物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复费用、保存环境改善费用、安保费用等。
可移动文物的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
可移动文物的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随着计算机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对考古发掘的遗址、遗迹、出土文物等进行三维重建的理论与方法日臻完善。
其中多视角影像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快速生成高质量的三维点云模型、具有真实纹理的三维模型、高分辨率的正射影像图、立面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等数字成果,进而可以绘制遗迹平面图、等值线图等图件,成图精度高,速度快,操作简单,为考古发掘、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可移动文物的三维重建对于考古现场信息获取、存档、绘图,以及数字博物馆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东大杖子M40:16彩陶簋盖的三维重建为例,探讨可移动文物三维建模的精度与方法等问题。
一、可移动文物的控制测量与精度分析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生成的三维模型没有真实的空间关系信息,不能直接量取模型上空间点位之间的距离等数据,所以在进行多视角影像拍摄时必须设立3个以上的控制点。
生成三维模型之后,通过控制点的三维坐标数据对其进行绝对定向,将三维模型安置在给定的坐标系中,才能够量取空间点位间的距离,并且在生成的正射影像图中准确添加比例尺等。
一般电子全站仪的测量精度最高可控制在2~3毫米,无法满足对可移动文物进行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所以不能使用电子全站仪进行控制测量。
比较简单的办法是拍摄多视角影像时将可移动文物放置在坐标纸上,对文物与坐标纸一起建立三维模型,然后从模型中的坐标纸上选择3~4个明显格网点作为控制点,将格网数值换算成相对坐标数据后对三维模型进行坐标控制。
但是运用坐标纸进行控制测量的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坐标纸上放置文物后很难保持纸面平整,影响控制测量的精度;其次,坐标纸一般都是蓝色或橘黄色格网,光线反射后会影响文物的正常色调;第三,坐标纸上规则格网不断重复,对三维重建过程中的自动匹配产生干扰,降低控制测量的精度。
所以需要设计制作独特的测量控制板。
图1 控制点与检查点分布图图2 控制测量板与高程检查点制作的控制板应该选择浅灰色图案,设置有4个红、黄标志的控制点和4个黑、黄标志的检查点(图1),使用彩色激光打印机将图案打印在较厚的铜版纸上,然后与平整的环氧树脂板粘贴在一起。
技巧|移轴拍摄古建筑
技巧|移轴拍摄古建筑移轴镜头是可以实现偏移与倾角功能的特殊镜头,在建筑摄影、风光摄影,以及广告摄影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非凡的表现,是拍摄这些题材的专业利器。
其作用主要是用来修正以普通广角镜拍照时所产生出的透视变形,以及调整焦平面,改变清晰点。
下面,笔者就结合近几年拍摄古建筑的具体实践浅谈一下移轴镜头在古建筑摄影中的运用。
紫禁城苏唐诗摄(使用移轴拍摄的效果)做到横平竖直与一般建筑摄影一样,在拍摄古建筑时,首要关注点应放在“横平竖直”上。
而由于建筑物的高度一般都比拍摄者高,拍摄者想要拍摄建筑物的全貌,就需要倾斜相机进行拍摄,于是拍出的照片就会出现“下大上小”的汇聚效果。
镜头本身是没有变形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透视问题,使用移轴镜头正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做到横平竖直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可以先把相机水平放置,对准被摄古建筑,然后转动镜头至镜头可沿垂直角度“Shift”移动,然后平移镜头至可以拍摄建筑物即可做到横平竖直。
其他实现横平竖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机水平,后期裁切。
即:把相机水平放置,不偏不倚,使用广角镜头,先横平竖直地拍下被摄古建筑,然后后期时再进行二次构图,把多余部分切除;二是相机倾斜,后期校正。
即:倾斜相机,先把被摄古建筑拍全,然后再利用Photoshop软件的“滤镜—镜头校正”功能去解决“横平竖直”问题。
这两种方法均可实现“横平竖直”,但最大的缺陷则是画面品质大大下降。
《风雨广济桥》这幅图片就是使用普通广角拍摄的,建筑可以看出明显畸变,我们通过后期可以实现“横平竖直”的效果,但画面的信息量大大减少,其画质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上面这幅是一张使用普通广角镜头,通过故宫午门门洞拍摄太和门的效果,因为从下向上拍摄,必须倾斜相机机身。
所以拍摄出的建筑物产生了明显的变形。
下面这幅图就是采用移轴镜头,同样焦距为17mm,移轴镜头拍摄出的效果工工整整,有效地实现了横平竖直。
佳能5D Mark IV相机,佳能TS-E 17mm f/4L镜头,ISO 100,光圈F/5.6,速度1/125秒。
不可移动文物展示利用的经验和思考
不可移动文物展示利用的经验和思考【摘要】本文探讨了不可移动文物展示利用的经验和思考。
在我们首先讨论了如何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定期保养和维护工作。
我们探讨了如何有效展示不可移动文物,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展示空间。
接着,我们分析了展示不可移动文物的利用价值,包括吸引游客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我们也探讨了展示不可移动文物的文化传承意义和教育意义。
在我们强调了不可移动文物展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展示利用不可移动文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未来展示不可移动文物的发展趋势指明方向。
展示不可移动文物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文物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展示利用、保护、文化传承、教育意义、可持续发展、发展趋势、重要性、经验、思考、利用价值1. 引言1.1 不可移动文物展示利用的经验和思考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珍贵遗产,展示和利用这些文物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和尊重历史,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教育。
在展示不可移动文物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经验,以确保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
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我们应该确保文物的环境稳定、干燥并且能够避免任何损害。
定期检查和维护文物,避免暴露在阳光和潮湿环境中,可以有效延长文物的寿命。
有效展示不可移动文物需要精心设计和策划。
展示场馆应该能够突出文物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同时还要让观众能够舒适地欣赏和学习。
合理的展陈布局和展示方式可以大大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
展示和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对于传承文化、教育普及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重视这些珍贵的遗产,切实保护和展示它们,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2. 正文2.1 如何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文物往往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保护。
以下是一些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方法和经验:1. 控制环境条件:不可移动文物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包括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
无人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在哪里
无人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优势在哪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记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科技手段的应用变得日益重要。
在众多现代科技中,无人机以其独特的优势,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无人机的灵活性是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大显著优势。
相比传统的地面监测方式,无人机可以轻松地穿越复杂的地形和空间,到达一些人力难以企及的地方。
比如在陡峭的山峰、幽深的峡谷或者高大的建筑物顶部,无人机能够迅速抵达并获取清晰的影像和数据。
对于那些位于偏远地区或者地形复杂的文化遗产遗址,无人机的灵活性能够大大提高监测和保护的效率。
无人机的高效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优势之一。
它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的巡查工作。
以往,依靠人工巡查文化遗产区域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还容易出现疏漏。
而无人机可以快速起飞,按照预设的航线进行飞行,通过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快速收集大量的图像和数据。
这些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回地面控制站,供保护人员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种高效的工作方式,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地开展。
在获取数据的准确性方面,无人机同样表现出色。
它可以搭载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和传感器,对文化遗产进行精确的测量和监测。
无论是建筑物的尺寸、形状,还是地形的起伏变化,无人机都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
这对于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精确的数据,保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遗产的现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
无人机还具有非侵入性的特点。
在对文化遗产进行监测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无人机不会对遗产本身造成直接的接触和破坏。
这与一些传统的监测方法,如搭架子、近距离触摸等相比,极大地降低了对文化遗产的潜在损害风险。
特别是对于那些脆弱、易损的文化遗产,非侵入性的监测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无人机能够在危险环境中作业。
浅谈静态文物展示生动化的科技手段
浅谈静态文物展示生动化的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文物展示也逐渐向数字化、生动化方向转变。
传统的文物展示方式往往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因此运用科技手段对文物展示进行生动化处理,成为了当下展览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就如何运用科技手段使静态文物展示生动化进行探讨。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是将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画面或者是由现实场景拍摄而成的全景图像,利用头戴式显示设备、运动捕捉设备等设备向观众展示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
在文物展示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历史场景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物的魅力。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古代建筑、文物的原貌,让观众在虚拟的环境中感受历史文物的独特魅力。
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技术,通过摄像头等设备捕捉到真实环境中的图像,然后将虚拟信息叠加在真实图像上,最终呈现给观众。
在文物展示中,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的文物、场景叠加在现实世界中,让观众通过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并与文物进行互动。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拍摄文物,然后在手机屏幕上看到文物的虚拟复制品,并且可以进行旋转、放大、拖动等操作,从而更加生动地了解文物的细节及历史背景。
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相结合的技术,可以生动地展现文物的故事、历史背景及相关信息。
在文物展示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沉浸式的展览,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为观众呈现文物的故事、相关历史事件等。
可以通过视频展示文物的制作过程、使用场景等,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四、交互式展示技术的运用交互式展示技术是一种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并互动的展示形式。
在静态文物展示中,可以将观众引入文物的故事中,让他们通过触摸屏、体感设备等参与到展览中,与文物进行互动。
可以设计一些互动展示区域,让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查看文物的详细信息、观看相关视频,或者利用体感设备参与文物的仿真体验等。
可移动文物拍摄浅析
可挪动文物拍摄分析一、相机的设置熟读相机说明书并随相机携带。
1、光圈尽量使用更小的光圈,以获取更大的景深。
2、快门使用相机光圈优先模式,矩阵测光,由相机自动般配快门值,依照拍摄照片的直方图,合适增添或减少曝光赔偿。
使用三脚架,有益于构图和调焦,使用线控、遥控或延时自拍模式来开释快门,防止手指按动快门惹起的机身震动。
3 、ISO使用相机能够设置的最小ISO,使画面更为细腻。
4、焦距再好再贵的变焦镜头两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镜头畸变,能够经过改变相机和被摄体的距离使用镜头中间段的焦距来防止畸变。
5、白均衡依据所使用灯光的色温调理或在拍摄现场对 18%中性灰灰板设置。
二、背景文物拍照画面中,背景常常要占去1/2 的面积,因此要充足利用背景,让其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在拍摄时一般选择中性灰至白色或黑色至白色渐变背景纸,使用时将颜色较深的一端挂在高处让其自由下垂到器物台上,再圆滑地转向平台,使背景与台面无显然界线。
每拍摄完一个物体后实时清理,防止残渣破坏背景纸,影响下一个物体的拍摄。
三、灯光影室闪光灯: 3 台, 200W以上,带架子、柔光箱,引闪器。
文物拍照大多半在灯光照明的条件下拍摄,因此第一要认识灯光照明的一些特色。
灯光照明主要有散光灯和聚光灯两种。
散光灯的照耀成效是光照宽泛、平均,光的强度由照明区到非照明区渐渐减弱,而聚光灯照明集中、激烈,光的强度由照明区到非照明区减弱。
拍摄文物大多半用散射光,由于它的光强性质靠近于自然光,合适于人物视觉习惯。
布光时同时考虑主体和背景,使之达到有条有理、对照适中的成效。
在室内用协助灯拍摄,可采纳 45°双灯配光法:用两盏灯放在照相机双侧呈 45°角,两灯和拍摄物距离相等。
或用三灯配光法:一灯作主光,稍高,和被摄物体成偏 45°;一灯作主辅光,在照相机的另一侧,除去主光所产生的暗影,或许放在相机的近侧与镜头平行;另一灯放在主体的顶部。
两种方法均可。
文物摄影的赏析
文物摄影的赏析
文物摄影是以纪实为主,真实的还原器物的原貌是其第一要义,真实、完整是文物摄影科学性的主要表现。
在此基础上,文物摄影可以通过布光、摆放构图等方式使照片的观赏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这种艺术性的提升一定是建立在其真实性未受影响的前提下的。
文物摄影师不仅要在摄影方面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摄影器材进行拍摄,表现出器物的艺术美感,还要求摄影师拥有一定的文物保护知识,对文物本身的科学、艺术价值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拍摄时既保证能展现文物的文化、艺术价值,又能避免在拍摄中对文物造成损伤。
文物摄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性劳动。
要做好这项光辉的事业,这需要更多的文物摄影工作者和文物摄影爱好者在拍摄实践中集思广益,共聚力量。
文物摄影技法研究
文物摄影技法研究摄影艺术是当下非常流行的艺术门类,而文物摄影是摄影艺术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文物摄影拍摄对象比较固定,拍摄方法也比较传统。
人物摄影或者风景摄影都有很多不同的要求,文物摄影虽然不及人物或者风景摄影要求多,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文物摄影更多地关注摄影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同时还要注重欣赏性、艺术性等。
文物摄影需要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出发,展现历史文物特有的艺术性和科学价值。
本文就文物摄影的技法进行简单的地研究和探索。
文物摄影的独特性要研究文物摄影的技法,首先要清楚文物摄影的独特性。
文物摄影分为两类,一类是平面摄影,另一类是立体摄影,两者虽同为文物摄影,但是两者的拍摄结构是不同的,拍摄方法细节也不尽相同。
平面摄影相对于立体摄影容易一些,从追求艺术表现和审美的角度来说,平面构图重视摄影的透视性。
在成品的影像上注定水平线条和垂直线条,尤其是字画拍摄,更加要求横平竖直的效果。
在拍摄油画的时候,要尽量防止反光面和反光点,最好不要讲灯光直接投射到油画画面,最好通过反射,让自然光三开,充分地展现油画的立体效果。
对于玉器、石器、瓷器等文物拍摄,除了表现物品本身的工艺,更要表现出文物的立体感,要突出文物的形状,造型,质感,是文物最原始的形象得到完美的展现。
玉器拍摄要将玉器玲珑剔透的质感展现出来,青铜器的拍摄要将器物外表的花纹雕刻展现的淋漓尽致,瓷器的拍摄要将瓷器细腻的釉色展现出来等。
文物拍摄的独特性是其他摄影艺术无法展现的,在文物摄影中,抓住文物摄影独特的特点,对于拍好文物摄影具有很大的帮助。
1.文物摄影的光线一般情况下,文物摄影通常是在室内进行的。
在室内拍摄,一定情况下依赖于自然光,但更主要的是依赖灯光。
根本上除了对考古现场进行摄影,其他的文物摄影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并且为了找到最正确的光线,通常需要四五个专业的照明工具,同时还要赔上相同个数的柔光箱。
运用侧光进行拍摄的文物的立体感是比较强的,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光源,而背景光是起照明的作用的,背景光可以把背景和文物进行别离,使照片的层次更加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移动文物拍摄解析
一、相机的设置
熟读相机说明书并随相机携带。
1、光圈
尽量使用更小的光圈,以获得更大的景深。
2、快门
使用相机光圈优先模式,矩阵测光,由相机自动匹配快门值,依据拍摄照片的直方图,适当增加或减少曝光补偿。
使用三脚架,有利于构图和调焦,使用线控、遥控或延时自拍模式来释放快门,避免手指按动快门引起的机身震动。
3、ISO
使用相机能够设置的最小ISO,使画面更加细腻。
4、焦距
再好再贵的变焦镜头两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镜头畸变,可以通过改变相机和被摄体的距离使用镜头中间段的焦距来避免畸变。
5、白平衡
根据所使用灯光的色温调节或在拍摄现场对18%中性灰灰板设置。
二、背景
文物摄影画面中,背景往往要占去1/2的面积,所以要
充分利用背景,让其为主题和内容服务。
在拍摄时一般选择中性灰至白色或黑色至白色渐变背景纸,使用时将颜色较深的一端挂在高处让其自由下垂到器物台上,再圆滑地转向平台,使背景与台面无明显界限。
每拍摄完一个物体后及时清理,避免残渣损坏背景纸,影响下一个物体的拍摄。
三、灯光
影室闪光灯:3台,200W以上,带架子、柔光箱,引闪器。
文物摄影大多数在灯光照明的条件下拍摄,所以首先要了解灯光照明的一些特点。
灯光照明主要有散光灯和聚光灯两种。
散光灯的照射效果是光照广泛、均匀,光的强度由照明区到非照明区逐渐减弱,而聚光灯照明集中、强烈,光的强度由照明区到非照明区减弱。
拍摄文物大多数用散射光,因为它的光强性质接近于自然光,适合于人物视觉习惯。
布光时同时考虑主体和背景,使之达到层次分明、对比适中的效果。
在室内用辅助灯拍摄,可采用45°双灯配光法:用两盏灯放在照相机两侧呈45°角,两灯和拍摄物距离相等。
或用三灯配光法:一灯作主光,稍高,和被摄物体成偏45°;一灯作主辅光,在照相机的另一侧,消除主光所产生的阴影,或者放在相机的近侧与镜头平行;另一灯放在主体的顶部。
两种方法均可。
灯光的位置不是一成不变,利用闪灯的造型灯,根据实际拍摄的物体调节灯光的位置。
前侧光是沿着拍摄方向并成45°~90°角方向照射来的光线。
用这种光线照明可以突出表现粗糙和有凹凸花纹的器物,如陶器上的绳纹、铜器上的饕餮纹、甲骨上的刻字或器物上的附着物(布纹、席纹等)。
根据侧光角度大而阴影短,角度小而阴影长的特点,在拍摄凹凸起伏的器物时要采用高位置的侧光,反之要采用低位置的侧光。
如果凹凸变化很小,侧光的位置就要很低,甚至采用接近90°角的正侧光,才能把要表现的细部刻画出来。
另外,玉器、石器、骨器上的加工痕迹,古纸、丝织品的纤维组织,需要用聚光灯的侧光来照明。
而凹凸起伏比较明显的器物,如陶器上的纹饰、铜器上的铭刻及铜镜、纸币、印章、封泥、瓦片、陶片、墓志、碑文、砖刻、画像石、石雕、玉雕和骨雕等,要用散光灯的侧光来照明。
运用侧光照明要防止光比过大或光线不均匀的现象,通常采用加辅助光的方法克服以上缺陷。
后侧光属于逆光的一种,它能有效地增加器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对于塑造物体的轮廓十分有效。
后侧光一般要高于器物,使器物至少有两个受光面(上面和侧面)这样有利于勾勒器物的大部分轮廓。
如果后侧光使器物的1/4~1/6处于高光下,3/4~5/6处于暗面。
这时就必须使用辅助光。
辅助光不但可以增加暗部的亮度,充分体现暗部的花纹,尚可减淡后侧光形成的器物投影,使器物的投影在
画面上浓淡相宜,恰如其分。
四、拍摄角度
要找出一个能概括器形特征的最佳观赏面,还要尽力表现它的造型美的角度。
文物中有大量诸如罐、鼎、杯、尊等有口的器物,口是这类器物的重要外形特征。
拍摄时,要选择适当的角度与高度,准确地将口形表现出来。
角度的高低,一般以看清口形的前后沿为宜。
文物的拍摄一般是在画面居中的位置,但如果器物本身是有方向性的,就要考虑整个画面的布局,拍摄时相机高度的变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拍摄高度有不同的效果
平拍:是指照相机拍摄位置与被摄体的高度相同,也即照相机平视拍摄,它的特点是不易产生形变,拍摄画面亲切自然。
俯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位置高于被摄体的高度,也即照相机从上向下拍摄。
俯拍一般较多地用于陶院落等大场面摄影,它能产生较好的空间感,尽可能全面的表现出土文物的全貌及院落内一些具体细节。
仰拍:是指照相机的拍摄位置低于被摄体的高度,即照相机由下向上拍摄。
仰拍一般用于强调和夸张被摄体的高度,但拍摄时会引起被摄体的形变,尤其在拍摄距离较小时,形变就更加明显。
如拍摄陶楼时,就可使相机略低于陶楼的中心线,向上仰拍,能表现陶楼的高大,如果是俯拍就容易
压低建筑物。
五、不同质地器物的拍摄
文物按质地划分,主要有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字画等。
文物的质地不同、形状不同,拍摄时使用的器材不同,拍摄方法也各不相同,运用的光线也不一样。
1、玉器的拍摄
一定要把玉器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表现出来,在拍摄时要注意顶灯光线的控制,尽量使背景与器物分离,增加立体感,表达空间深度与环境气氛:
从器物后面来的光线,勾勒出器物的轮廓线条,又表现出玉器晶莹剔透的质感;
一支主灯可从器物的侧面打光,为表现器物细如毫发的阴刻线纹路和精湛的浅浮雕;
第三支辅灯可在较远的地方,对正面给以较弱的辅光,照亮整个器物,以表现器物整体效果。
玉器在拍摄时摆放存在一定的难度,象玉质较薄而透明的玉佩、玉壁等,往往还有镂空纹饰,如果平放,会缺乏立体感。
为让器物立起来,尽可能用微小、坚固的东西支撑在文物后面,这样,照片上不会有明显的支撑痕迹。
对一些较大的器物,可准备一块白色橡皮泥,按需支撑点的大小粘在文物后面,扩大支撑面。
2、瓷器的拍摄
瓷器因表面光滑,灯光照射下产生强烈的光斑,可使用洗洁精、肥皂水均匀地涂抹在瓷器的反光处减少反光程度,尽量运用小光圈以获得清晰的轮廓。
3、青铜器等立体文物的拍摄
此类文物的摄影,要注意表现它们的形状、质感和立体感,使原器物的形象得以真实再现,突出立体感的重点在于布光,顶光的恰当运用可勾勒出文物的器形,主光与辅光要注意光比,不要形成大平光,不利于立体感的塑造
4、字画的拍摄
字画拍摄时要注意透视问题,保证字画不变形,就要求相机要与字画完全平行,从取景器中观察字画的四条边框是否变形,如果是上大下小,就是镜头上部离字画的距离小于下部的距离,左右的变形也是同一道理,所以在拍摄时一定要保证相机镜头与字画保持水平。
字画的布光要求整体光线均衡,一般是从左右两侧各打一支灯,呈45度角照射,中间部位是两支灯的交汇点,并保证各部位的受光量一致再拍摄。
总之,文物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大小悬殊,文物摄影也要根据文物的不同而采取与之适应的方法,只要不断地总结,勇于尝试,一定能够探索出一套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备的文物摄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