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虽有佳肴导学案教案
初一语文20虽有佳肴导学案【DOC范文整理】
初一语文20虽有佳肴导学案第20课虽有佳肴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准确理解课文,认识“教学相长”的意义。
“教”与“学”的主体的不同,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理顺课文中逻辑论证的过程。
【情感目标】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对偶句,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文基本实词和虚词。
体会文言文体裁——“记”的特点。
【难点】体会本课文简洁、类比恰当、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学习方法自主学习,适当引导,合作探究,朗读背诵。
四、知识链接【作家作品简介】课文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
是中国教育史上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步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论著。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比如节选的这篇课文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上看仍然具有很大价值,值得重视。
【题目解析】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取题为“虽有嘉肴”。
五、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掌握生词读音。
嘉肴弗食旨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嘉肴:美味的菜。
旨:甘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所以。
困:不通,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通假字,通“悦”,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初一语文20.虽有嘉肴教案(最终定稿)
初一语文20.虽有嘉肴教案(最终定稿)第一篇:初一语文20.虽有嘉肴教案初一语文20.虽有嘉肴教案课题虽有嘉肴总第课时备课时间20__年__月__日主讲人学科语文年级七班级教案集体备课修改意见备注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主旨,体会作者所说的道理。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理解主旨,体会作者所说的道理。
考点、易错点:1.默写。
2.文言词语及语句翻译。
教学过程必须体现的环节: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分钟左右)二、自学指导三、学生先学四、检测(15分钟左右)五、后教(讨论更正)(10分钟左右)六、当堂训练(20分钟左右)七、教学反思教案集体备课修改意见备注教学设计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
请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主旨,体会作者所说的道理。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屏幕显示:1.听录音,给生字注音。
2.自由朗读一遍,如有生字请举手。
3.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4.朗读比赛,比谁能读准字音,读得顺口。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质疑问难。
教师指名朗读,他生听后纠错。
教师板书生字。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翻译课文。
屏幕显示:自学指导一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自学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及手头资料翻译课文,标出疑难处。
2.小组交流疑难。
3.6分钟后比比谁翻译的比较好。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教师指名翻译,其他同学补充,强调圈画重点词语。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课文内容屏幕显示:自学指导二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2.“教”与“学”的关系如何?能否在课文中找出清楚地说明两者之间关系的语句?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自学要求:1.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文中圈画批注。
2.有疑难可同桌小声交流。
3.6分钟后看谁回答的好。
交流明确:1.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导学案
三、预习检测: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
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
主备
授课
学生
班级
题目:虽有佳肴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自学交流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
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
是故自强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展示点评案
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二、 Nhomakorabea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
《虽有嘉肴》优质教案《虽有嘉肴》优质教案《虽有嘉肴》优质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课前预习】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嘉(jiā)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学(xiào)学半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 旨(甘美) 至道 (最好的道理) 善(好处)困(不通理解不了) 是故(所以) 自强(自我勉励)自反(自我反省) 故曰:教学相长 (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案4:第20课 虽有嘉肴
第20课虽有嘉肴学案 4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通过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阐述道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2.体会教与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通过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阐述道理的方法。
2.体会教与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时2课时课型精读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检查背诵、翻译,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聆听,思考明确学习目标。
1.文章引用《兑命》中的话有什么作用?2.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艺术特色?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展示交流分组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明确:《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证明论点——教学相长,说明教与学的关系,并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明确: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明确:(1)运用类比,引出论点,层层递进论证论点。
开篇举出嘉肴不食而不知其味,引出至道不学不知其善,进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层层推进,最终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使得论证严谨、有条理。
(2)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且作为有力证据。
知识补充:1.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20.《虽有嘉肴》 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理解“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等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理解“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等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生字词
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2)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意思是:
(3)、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今义: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今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
D、教学相长.也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弗食.,不知其旨也食:
(5)、文言句式
其此之谓乎?句,(用法)
(5)、一词多义
学.学半学:音意思:
学学.半学:音意思:
其.此之谓乎其:用法意思:
不知其.旨也其:用法意思:
2.结合资料,试翻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三)、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虽有嘉肴》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分析《虽有嘉肴》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探讨《虽有嘉肴》对人生的启迪和思考。
二、导学内容:1.背景介绍《虽有嘉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宴会上的丰盛食物,以食物为载体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闻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情感真挚而著称。
2.文本赏析《虽有嘉肴》开头写道:“虽有嘉肴,不如早回。
”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享乐的淡然态度,认为回归平淡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接着描述了宴会上的各种美味佳肴,但诗人却感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反映出人生追求的是心里的精神满足,而非物质享受。
最后以“何时是归期”作结,表达了对于生命终结的思考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
3.意象与修辞手法在《虽有嘉肴》中,白居易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鸡肋”、“脍细”等,通过对食物的描绘来抒发心里的情感。
同时,他还借助食物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使诗作更加富有深意。
4.启迪与思考《虽有嘉肴》通过对食物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虚荣与空洞,呼唤人们回归心里的深处,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诗中对于生命的短暂和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珍惜。
三、导学方法:1.朗读诗文,感受诗人情感;2.分组讨论,交流对于诗作的理解;3.撰写读后感,表达个人对于诗作的感悟;4.结合诗文背景,深入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四、课后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部分诗句;2.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诗作的理解和感悟;3.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4.钻研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虽有嘉肴》的进修,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虚荣的反思,引发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珍惜。
同时,通过对于诗作的赏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主要讲述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
全文虽然只有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和借鉴。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圈注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齐诵读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教学相长(zhǎng )弗.食,不知其旨也(fú)( zhǐ)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xúe)(2)、把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课前预习】1.背景资料《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3.预习(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导入新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一、预习反馈1.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
与《》《》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2.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古文朗读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意义单位划分法”: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七年级语文上册 20《虽有嘉肴》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0《虽有嘉肴》依据你掌握的材料,简略介绍一下作家作品。
《礼记》,又叫《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秦汉曾经各种礼仪作品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撰写。
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阐明称为“传”或“记”,《礼记》因而而得名,即对“礼”的解说。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准则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名篇,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首要叙述教育准则,教育内容和办法,论说了教育相长、按部就班、长善救失等教育经历。
全文尽管只要1229个字,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实践经历做了高度的归纳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开展发生过深远影响,并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阅价值,值得认真地研讨和学习。
1、了解《礼记》、《学记》相关常识,了解要点白话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办法,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1、圈注法。
2、小组协作评论法。
一、巧引进。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才智之源泉。
“四书”、“五经”别离是哪几部典籍?2、导语。
半部《论语》治全国,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咱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知咱们要勤于研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咱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有”教育咱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咱们接近《礼记》,领会为学之道。
二、齐吟诵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区分朗诵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掌握节奏。
(1)、读准字音教育相长(zhǎng)弗食,不知其旨也(fú)(zhǐ)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xúe)(2)、掌握节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0课《虽有佳肴》学案
20《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重点:快速准确翻译课文,掌握重要字词词义。
难点:理解本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资料链接:《礼记》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 ( )( )自强( ) 兑命( )学学半( ) 弗食( )2、熟读课文三遍以上,力求能背诵全文。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含义虽有佳肴 虽: 佳: 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知: 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 至道: 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强: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 长: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二、合作探究4、按照已经学过的七种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并在书上做好重点字词笔记。
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 虽有佳肴 导学案(人教版)
《虽有佳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虽有嘉肴》导学案
《虽有嘉肴》导学案=《虽有嘉肴》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
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复备:【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是故自强自反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
(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二、学习研讨(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
(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3、读懂文章,说说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目标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初步学会用串译整合法翻译全文。
自主预习
一、字词积累
1.重点实词
(l)弗食.,不知其旨也(动词,吃)(2)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3)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处)(4)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连词,所以)
(5)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也(反省自己)
(7)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8)故.曰(连词,所以)
(9)教学相长
....(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0)学学半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2.一词多义
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学然后
..知不足(这样以后)
3.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4.古今异义
(l)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2)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困难。
(3)强:古义:勉励;今义:与“弱”相对。
(4)旨:古义:甘美;今义:目的,故意,意旨。
二、文化常识
作家作品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一书的编定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成为十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素材积累
《礼记》名句积累
(l)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译文】能知道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做一个好
臣下,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的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
人。
(2)贤者钾而敬之,畏而爱之。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
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优点。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
之为君子。
(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养成良好的风俗,他一定要从教育人手。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问题一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弗食,不知(知道)其旨也”;有的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弗(不)学,不知其善(好处)也”。
你能否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日:“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问题二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道理?
探究从学习的角度看,“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当堂达标】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食,不知其旨也(不) B.弗学,不知其善.也(益处,好处)
C.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清) D.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自立,自强)2.下列哪句中没有通假字()
A.《兑命》曰:“学学半。
” B.尊君在不?
C.吾日三省吾身。
D.学而不思则罔。
课后提高
一、积累与运用
1.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薛谭学讴①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衡②,抚节③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讴:唱歌。
②饯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喝酒送行。
③抚节:打着节拍。
④遏:阻止。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②饯于郊衢③未穷青之技④自谓尽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5.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阅读《礼记》中的哲理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l)或.失则多( ) (2)或失则寡.( ) (3)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 7.下列“而”的用法属于顺承关系的一项是()
A.思而不学则殆 B.俄而雪骤 C.人不知而不不愠 D.长善而救其失者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l)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9.本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第一课件网系列资料第一课件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