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间性的成因
浅析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乡村文化
摘要:对于沈从文来说,具有原始野性的和纯真色彩的湘西世界是最具诱惑力的,他沉酣于拙朴的“边城世界”,醉心于那几条古巷和那几弯清河,倾爱于大胆的娼妓和勇敢的船夫,歌颂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的质朴率真的自然人性人情,他用散文诗化的语言把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感自然流畅的表现出来。
没有刻意雕琢,也没有丝毫华丽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呈现给世人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满溢着生命力的王国。
关键词:湘西元素沅陵女子人的本性都市文明文学魅力一、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湘西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三十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心中的“湘西世界”,创作结集约有80多部,成书较多。
代表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月下小景》《边城》《长河》,散文有《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有《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元素谈到一个世界,无外乎两个面,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湘西世界”也不例外。
通过接触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他骨子里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总是不经意在他的笔下流淌,徘徊不散,似乎他许多文章的结束语都应该有这么一句:我是真切的眷念着家的人。
写到他的湘西,总不会忘记提到常德的船和沅陵的女子。
(一)常德的船常德的船有各种类型,诸多变化。
有三桅大方头船,专作装盐用,船体较大,也叫“大鳅鱼头船”;有专门运粮食越湖的乌江子,显得如白面书生般的秀气斯文;有如北方汉子般霸气外漏的洪江油船;有只行驶在酉水一带的白河船;有制作单薄脆弱并缺少个性的辰溪船,也叫“广舶子”;还有如水鸟般轻巧快捷的洞河船,在河面上掠来掠去;还有秀拔灵便的麻阳船;有专门载客人来往于桃源密境的桃源刘子,更有甚者,集众家之所长,做各种生意。
那里的船承载了沈从文太多的回忆与情思,《边城》里摆渡的翠翠,在船上营生的娼妓,靠拉船过活的青年和老人,在《湘行散记》中,沿路的风景便是在船上所见。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DOC)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摘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有特定的丰富的民俗风情,又有山水的描写和人的描写,使读者始终感受到藏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的心理与积淀,千百年的苗族精神。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如进入苗族民俗博览会。
沈从文湘西小说充满了浓厚的苗族文化,本文探讨了他对苗族文化情有独钟的缘由,并从他的小说创作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民间艺术体验的文化的精髓。
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描述,同时渲染民族地域风情,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是现代文明,研究湘西苗族文化精神的独特内涵,让人感觉粗狂的少数民族美和他们独特的方式生活。
关键词:沈从文;苗族;湘西文化;风情AbstractIn Shen Congwen's work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distinctive regional features, both specific and rich customs, the description of scenery and people, to make the reader always feel the hidden in the mountains of Miao people deep psychological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many centuries of Miao nationality spirit. In Shen Congwen's works, such as entering Miao customs expo. Shen Congwen Xiangxi novels filled with strong Miao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e has a soft spot for a reason for the Miao nationality culture, and from his novels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life and folk art experience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In the description of Xiangxi Ethnic Areas, rendering national region character and style at the same time, Shen Congwen "s literary works is i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mutatis mutandis to show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culture of Miao Nationality in Xiangxi, make the person feel mad rough minority that beauty, beauty and their unique way of life and way of life from.Key words: Shen Congwen; Miao nationality; Xiangxi culture; style目录一、引言 (1)二、沈从文小说苗族风情概述 (1)(一)沈从文小说苗族题材背景 (1)(二)苗族文化情结特点 (1)三、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分析 (2)(一)《神巫之爱》的苗族祭祀风俗 (2)(二)《媚金、豹子和那羊》苗族高尚精神 (3)四、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文化特点 (3)(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人文环境 (3)(二)独特文化精神生活特征 (4)(三)体现苗族文化的价值 (5)五、结论 (6)参考文献 (8)致谢 (9)一、引言在众多的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无论是歌唱爱情的男女也好,边城渡口老船夫和他的生活悲惨的自发的孙女,或炊烟缕缕中的耕牛,五花山果园主人的收获,文字作品和你有同样的生活丰富和美丽,给你美的享受。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
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俗特色:沈从文湘西题材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1~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用古朴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精心描绘了湘西人民独特的世态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突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以教益和启示。
他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以“乡下人”独特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了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他认为“不管是做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1]他的湘西题材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民俗特色,更是让人犹如置身其中,读后又不仅掩卷沉思。
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
他的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形成,和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沈从文十四岁投身行武,1917年至1922年漂游于湘西沅水流域,浪迹湘川黔边区,看尽了人生黑暗面而产生厌恶心理,在作品中便构建至善至美的湘西世界,从而与都市社会相对立。
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特殊的气质,给他带来多彩的幻想。
他本身又有着苗、汉民族的血统,使他具有柔软又倔强的性格,宽厚又敏感。
对生活的忠实和爱,是沈从文众多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而长久地像沅江里的活鱼一样,水淋淋欢蹦乱跳葆有充沛生命力的秘密。
民俗包括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既有物质文化方面的内涵,又有精神方面的内涵。
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的习俗和生产交易的习俗上;精神文化方面则有更为广泛的内容,有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婚丧礼仪习俗等;又有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如:节日习俗、语言艺术等。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的小说主要就是表现了作家对民族意识和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再现了湘西农村形形色色的婚姻悲剧和描摹了湘西充满风情的环境和民俗美。
下面笔者就尝试用自己粗浅而又稚嫩的笔调,就这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充满民俗风情的生活环境提到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湘西生活环境,不得不说他笔下的“河”。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
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
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
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
"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
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
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
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
试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民间故事
摘 要: 沈从文是 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一个备受读者欢迎 的作 家, 他 以湘西为背景 的小说创作 , 受到湘西 民间故事的深深影响。 他 的小说汲取 了大量的湘西民 间故事养分 , 湘 西民间故 事是他创作 的源泉之一 。这主要表现在其 小说题材 、 艺术手 法、 乡土语
言三个方面。
关键词: 沈从文 小说 ; 民间故事; 艺术手 法; 乡土语 言
第 5期
遵 义 师范 学院 学报
J o ur na l o f Zun yi No r ma l Co l l e g e
Vo 1 . 1 6 , No . 5
0c t . 201 4
2 0 1 4年 l 0月
试析 沈从 文小说 中的湘西 民间故 事
莫华 秀
( 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 南 吉首 4 1 6 0 0 0 )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9 . 3 5 8 3 ( 2 0 1 4 ) . 0 0 7 3 .v e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f o l k t a l e s f r o m n o v e l s b y S h e n c o n g - - we n
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愈深切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17用这句话来评价沈从文显然是很贴切的沈从文正是把文学的根深深扎在了湘西的民间才使自己的小说语言有了民间故事的特点从而又有了醇厚的民间意总之沈从文从湘西民间故事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并进行了活用赋予其现代意义使之成为他小说创作成功因由之一
第 1 6卷
M 0 Hu a — x i u
(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J o u r n a l i s m, J i s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J i s h o u 4 1 6 0 0 0 , C h i n a )
论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在中国文坛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
他的乡土小说带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他是湘西地域文化的抒写者。
文章论述了湘西地域文化对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地域文化小说创作创作风格一、湘西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沈从文独特的地域“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在沅水流域的凤凰县,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
几千年来,这里聚集了古楚文化、蜀文化与苗族文化,进而形成了特殊的湘西文化,也因此造就了湘西浓厚的文化底蕴。
沈从文从小生长在这样的氛围下,形成了喜欢探索自然、思索自然的敏感性格,也因为湘西文化及人民的朴实、抒情、唯美及温暖,让他儿时便在心里种下了湘西的种子。
由于他受湘西地域文化的影响,便在鲁迅带领的“乡土小说”的树枝上长出了一个新杈,开创了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学”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湘西的山水经历对他的创作题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不论是孩提时代的游玩,还是从戎之后的奔波,都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最多的便是湘西山水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题材主要为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
不难想象,湘西故土从正面影响了他的湘西生活题材,从反面成就了他的都市生活题材。
家乡湘西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他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向母体,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地域小说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
二、自然、淳朴的民风民俗对沈从文创作的启发及影响。
湘西是一个静谧、和缓、永恒的世界,那里有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永远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和沅水文化,有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
那里的人展示着最本真的生活态度及最本能的真善美。
“爱美”表现于妇女的装束方面给人一种简单、朴素、异常动人的印象,“热情”多表现于歌声中。
沈从文敏感而善于捕捉个人感受体验,他继承了湘西人激情、质朴、敏锐的特性,喜欢接触新事物,害怕沉溺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摘要:提及沈从文,史上惯以“乡土作家”称之。
其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涉及他的家乡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字里时刻流露出对故乡的爱。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他就像江边的一个船夫,边划船边看景边感悟。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风情;文化意蕴一、研究缘起——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选择取向(一)沈从文概况及其特色分析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1]。
二十二岁时,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
[2]身为凤凰人的沈从文,湘西的民俗风情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
在《从文自传》中,他写道:“我就是一个不愿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3](二)沈从文作品的民俗价值确定——以小说为例进行研究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一卷·后序)中写道:“说到学力,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另外我有点话,我没有读书,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兴趣吧。
” [4]凭借写作,沈从文从一个他口中的“乡下人”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他也曾受到许多人的批判。
在1948年写的《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放在反革命反人类的位置上大肆批判。
[5]所幸的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其作品中隐含于乡土风俗之下的独特的美感终于为世人所见。
二、风情画卷——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特色沈从文出生、生长都在湘西地区,他的小说作品中许多都是关于湘西地区人情风貌的描绘。
其中交通民俗、节日民俗、婚丧礼仪、神巫崇拜、民歌俗语等在小说中体现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
从沈从文小说看湘西的民间文化
小说《柏子》中的主人公水手柏子用在江上辛苦一个月挣来的钱和积蓄的精力一夜功夫全花在妓女身上,从不曾要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反而觉得这还“合算”,不仅抵消了打牌输钱的损失,还把下个月的快乐提前预支了。而那些做“生意”的妓女也有她们自己的准则:不相熟的,先交钱再关门,人既相熟,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无论是柏子,还是那些妓女们,她们都是在湘西土生土长的,都是大自然的儿女,在自然纯朴的“湘西民间文化”陶冶下,他们身上满蕴着天真质朴、自然单纯的特质。既使在性爱面前,也是那么地大胆,无需任何的矫饰。这是处于“自然无为”状态中的湘西人张扬自然本真的个性的体现,彰显了“湘西民间文化”的原始本真美。沈从文“湘西世界”中的女性皆姣好无比,恬静而又柔美似水。她们向往着宁静自足、自然和谐的生活。她们的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概括。
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将这种“湘西民间文化”的真善美以及特质——人性的健全、生命力的雄健和个性的原始本真阐释得意蕴深远。
在小说《看虹录》中,沈从文从性的角度来说明“湘西民间文化”洋溢着雄强的生命力。在沈从文看来,性爱是人的生命力的象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湘西民间文化”的代表,她在原始本真、质朴而又大胆的“湘西民间文化”熏陶下,在自然性爱的欲望面前,是十分的大胆直接的,毫无半点心机,这纯属原始欲望使然。女主人公在客人面前不仅不感到羞涩,而且向客人展示了湘西女子特有的柔美与纯洁,勃发着生命和人性的激情。她暗示客人,是生命就应该燃烧,把心中的放肆的欲望本真地释放出来才是人性所本,才是人自然的状态。然而,小说中的男客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象征)表面上是正经的绅士,拒绝了女主人自然的性爱要求,内心却正在意淫着女主人:“我要吻你的脚趾和脚掌、腿和膝,以及你那个说来害羞的地方。”很显然,男客人在腐朽没落的传统道德文化的侵蚀下,已经变得十分的怯弱与无能,生殖力不足和营养不良。这从反面证明“湘西文化”的自然人性是多么的纯洁与真实。沈从文所说的“书”中的“女人”,并不是什么色情文化,而是洋溢着生命活力、人性本真、原始自然三者统一的自主自为、朴素单纯、原始本真的爱与美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湘西民间文化”。
沈从文的民间民俗文化
沈从文的民间民俗文化09级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刘锐099038摘要: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是一个具有土家族血统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土家族文化传统的作家,他以湘西民间优秀文化精神及城市下层民众的优秀品德为参照观察“现代”文明,从而发展了自由主义的保守性,成就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家。
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描写,通过过一个故事的叙述来体现出自己深刻的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沈从文眼里所看到的社会民间的生活形态。
关键词:沈从文民间文化湘西民俗文化说到沈从文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关系。
“文化保守主义”的主旨是指那种立足于传统文化,力图融合古今,也有选择地吸纳外来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倾向或思想派别。
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政治上可以很进步、很革命,甚至十分激进,但对待民族文化传统却很谨慎。
沈从文自身是土家族人,出生于湘西,受到湘西文化的影响,其个人的文学作品风格也将这种文化融入其中。
尤其是受到当时历史客观环境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的湘西自治运动,在使沈从文心中原有的湘西民族的自主自由精神自觉化的同时,也给了他以“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并从此构成了他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民族文化基础。
到北京后,一方面是北京的文化自由精神与丰厚传统文化的培育,使他有了“京派”风度;另一方面是自己生活的困苦,加上湘西人的固执,又使他形成了“乡下人”的精神气质。
正是这二者的结合,使他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甚至使他成为“京派重镇”。
因此,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更多的是侧重于在城市下层人民的体现。
沈从文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
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俗文化
引言纵观20 世纪的中国文学界,沈从文无疑是很闪亮也很独特的。
作者用充满灵性与诗意的语言为世人勾画出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湘西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实勤劳的人民的影响成就了沈从文特殊的个性气质,他自称为“乡下人”,“依恋于对‘乡下人’生活的体认和再现,从而使之成为湘西生活的自觉的叙述者。
”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民俗文化关系密切,湘西民俗是沈从文创作源泉。
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湘西特有的节目,奇异的地方风俗,神秘而古老的巫楚神话传说的描述,带有极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通过描写这些独特的湘西文化表达对自然的生命形式、原始人性的赞美和作家对民族意识及人物心态的深刻关注。
同时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他以一种热忱和抨击的态度对民族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又多与民俗中的陋俗相连)“作了一种善意的记录”(《沈从文文集》十二卷P86 花城出版社),在他的追寻与探索中虽不无悲凉的气氛,伴随着严峻的民族危机感,同时也表现了“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
这也正是他的湘西小说中民俗特色的风格。
每每人们读后,犹如一杯醇酒,总是使你不断地去思索、回味。
本文试图通过对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的几类突出民俗的探讨来展示湘西人民自然、健康的生命力,从而引起我们对湘西民俗传承的重视和自我发展的反思。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六类突出的民风民俗:婚恋民俗、巫楚文化、民居文化、丧葬民俗、节日民俗和湘西山歌,构成了一幅至纯至美的湘西民俗风情画。
一、婚恋民俗正如沈从文所言,湘西原是“被历史所遗忘”的角落。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以后,湘西仍停留在原始或半原始状态,当然这里的风俗习惯也就仍然滞留在原始的落后状态,作为民俗现象之一的婚俗就不能不浸染上这历史的痕迹,因而影响到男女青年的婚姻问题。
一方面婚俗中的陋俗导致了许许多多的婚姻悲剧。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原始或半原始状态,湘西的婚俗里同样也有着自然淳朴的气息,也造就了许多天真烂漫的爱情佳话。
试论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民间意识
沈从文作 为 2 0世 纪 中 国文 学 史 上 的优 秀作
家, 他创 造 的湘西 世 界 不仅 在 中 国文 坛上 具 有 独 特的文 学价值 和 审美 意 义 , 且 他 的 创作 也 大 大 而 丰 富 了 中 国文 学 的 面 貌 。然 而 提 及 沈 从 文 的创
不 少 现代作 家 的笔 下 早 已存 在 , 但作 为理 论 观 念
摘 要 : 沈从 文 的湘西小 说 中洋溢 着湘 西人健 全美 好 的人 性与 强大 旺盛 的原始 生命 力 , 以
及 湘 西人 自由 自在 的生活方 式 与崇 尚 自由的精神 , 而使 他 的湘西世 界呈 现 出 了独特 的魅 力 。 从
之 所 以如此 , 因为沈从 文站 在 了民 间的文化 价值 立场 上来 关注 民 间、 现 民 间, 现 出 了一 是 表 体
层 次 的概 念 , 具 备 以下 特 点 : , 是 在 国家权 它 一 它
力 控 制相对 薄 弱 的领 域 产 生 的 , 存 了相 对 自由 保
活 泼 的形式 , 够 比较 真 实 地 表达 出 民 间社 会 生 能 活 的 面貌和 下层 人 民的情绪 世 界 ; , 二 自由 自在是 它 最基本 的审美 风格 。三 , 它既然 拥有 民 间宗教 、 哲学、 文学 艺 术 的传 统 背 景 , 政治 的术语 说 , 用 民 主 性 的精 华 与封 建性 的糟 粕 交 杂 在 一起 , 构成 了 独 特 的藏 污 纳垢 的形态 ,因而要 对它作 一个 简单
XU on — a H gy n
、
( p r me to De a t n fChi e e n s ,Lu y n n tt t fTe hn l g o a g I s iu e o c o o y,L oy n 7 0 0,Chi a u a g4 1 0 n)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民俗描写
( 漯河师范 学校 ,河南 漯 河 4 2 0 ) 6 0 0
在我 国文坛 上沉寂 了 3 年 之久 的沈从 文从 8 年代开始 中这样写 道 : 端午 日,当地妇女 、 0 0 “ 小孩 子 , 不穿 了新 衣 , 莫
全茶 居然如 “ 出土 文物 ”( 自己戏称语 )一 样受 到 国内外学者 额角上用雄 黄蘸 酒画个 王字 ……大约 上午 十一 点左 右 , 沈 ” 的重视 ,他 的作 品 日 受 到读 者 的喜 爱 。那 么 ,他作 品感人 峒人就 吃 了午饭 ……莫 不倒 锁 了门 ,全 家到河边 看赛船 。
性 格上的矛盾 。 的 自相 矛盾之 处 ,只能从 他的 时代来加 以 中提 出许多重 大音 乐美学 思想 , 他 对我 国古代艺 术美学 的发展 解 释 。他故 意走极 端提 出 “ 无哀乐 ” 声 ,其 本意还 是在 于反 起 了重要 的作 用 。
论沈从 文湘 西小说 的民俗 描写
吕 爱 琦
由 于地 域不 同 ,风俗 也各具 特 色 。鲁 迅先生 说 :“ 地方色 人和鸭子 的竞 赛 ,直 到天 晚方能完 事 ” 有 。这样 的喜 庆风俗是
彩 的,倒容易 成为世 界 的, 即为别 国所注 意 。 ”打 开沈从 文 何等优美啊 !自然 ,这 优美的习俗 中也离 不开民歌 。 的作 品 ,湘西 美丽 的山 山水水 和奇特 的风 俗 人情 便纷 至沓 沈从 文 的家乡流传 着许 多 民歌 ,并 盛行 唱歌之风 。《 长 、《 、《 、《 、《 来 :碧水 环绕 的山城 ,元霄 的爆 竹烟火 ,端午 的龙舟竞 赛 , 河 》 三三 》 萧 萧》 秋 》 雨后 》等作 品都 反映 了当地 萧萧 》 中 ,当花 狗大一边 在野地 里劳动 , 中秋 的舞 龙耍 狮 ,男 女对歌 ,军 民同乐 ,孩子 的取 名 ,办丧 唱歌 的风俗 。在 《 事 的绕 棺下葬 等等 ,无不新 奇别致 。山花流水般 的风俗描写
沈从文湘西小说语言特色的成因探析
会影响作家语言风格 的形成 。这就必然要触及 到语言风格的 同样 的题材 , 有 的让人看过后就完事 了 , 有 的则看过后给 个人的主观 因素 。 “ 个人风格是 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所有那 人留下一些 印象 , 并且是想忘掉它也办不到 的好印象。 沈从文 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 ,所有那些为他 和别人所共 有的东西 的作 品属 于后者 。 读他 的作品 , 似 品茗一般 , 甘醴在 口, 唇齿生 之后所 获得的剩余 和内核 。Ⅲ " 香, 回味深远。 我们只会 觉得 自己的心绪也如同他 的文字一样 作家的性格 、 气质等精神禀赋是风格中最关键 的因素。 这 在缓缓地 向前流动 , 那 么慵懒 , 那 么散淡 , 没有 大喊 大叫 、 大哭 也就是说, 作 品的语 言风格“ 可以告诉 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学 自 大闹的冲动 。 身的东 西. 而且是心灵的本质与文化 的普遍特点 。【 ” 此时 , 作者似乎 已经引退 , 剩下的只有欣赏者与作品的交 在秀美的凤 凰小 城中 , 沈从文度过多彩多姿 的童年 。 涓涓 流 , 这种阅读快感就成为读者作用于作品的结果 , 这意义仿佛 流水的浸润和新鲜有趣 的乡间生活使他形成 了敏感 的艺术 洞 是读者的劳动所得 , 与作者似乎关 系不大 。 察力 。 从 1 4岁起 , 他开始 了军旅生活 。 此后五年多 的时间里 , 参考文献 : 沈从文 随军辗转 流徙 于湘 、 川、 黔三省边境及长达两千余里 的 [ 1 1 许子东 : 郁达 夫新论『 M1 . 杭州: 浙江文艺 出版社 , 1 9 8 4 沅水 流域 , 其间 的所见 、 所闻、 所感 , 铸就 了他悲悯温厚 、 仁 慈 年版. 的性格 。这些都对他 的语言风格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他在《 自 f 2 1 韩毓 海 : 锁链 上 的花 环f M 1 . 长春 : 时代 文艺 出版社 , 传》 中写道: 1 9 9 3 年版. “ 死蛇的气味 。 腐 草 的气 味 。 屠 户身上的气味 。 烧 碗 处 土 窑 『 3 ] 刘 西渭 : 咀 华集 ・ 画梦 录『 M 1 . 广州: 花城 出版 社 , 1 9 8 4
湘西文化对沈从文小说的影响
1.人性美
沈从文从民族文化中吸取精华,对民间语言进行锤炼,靠个人悟性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路,文字优美、文章流畅,简约古朴,文字儒雅,字里行间都是爱意。
沈从文是优秀的文学作家之一,在自身经历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随之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他重点在写人性,追求真实的善良人性,同时这也是其创作的起初和终端.沈从文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联系。不少人在对沈从文进行研究时都谈及他的自卑情结,认为自卑情结对其创作道路和写作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沈从文一直觉得自己是乡下人,其实他并不是乡下人,他进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分子。倘说导致他写作风格形成的直接原因,其中有一点是他的自卑情结,那么他的家世则是隐藏在小说深处,沉淀在沈从文心灵角落的间接原因。沈从文出生于军人世家,“他的家庭情况还是不错,在物质方面可以得到的比一般家庭的孩子幸福的多。”[ 沈从文.从文自传[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3]。周围人潜移默化,潜意识的都捧他,这些都促成他内心优越感的形成。但不料家道中落,沈从文再也不能舒适地充满优越感地躺着,做着无忧无虑的梦。14岁的时候被送去当兵,这是沈从文第一次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并给他从未有过的自卑感。之后来到北京,又被都市的氛围压得喘不过气来,原想在北京考个大学,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处境艰难、孤苦无依,穷的窘迫和性的苦闷在他的早期小说中充分显现。沈从文的个人经历沉淀于内心深处,他的整个生活、创作道路中都笼罩着坎坷经历的阴影。同时,沈从文小说写作风格的形成也受到时代、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沈从文在家乡度过了他一生的前四分之一,读透了由湘西人事编成的社会全书,饱览了由沅水孕育出的民族悲欢史。二十年后,他怀揣对大学的渴望,走出湘西,成为一名作家,但仍活在如诗画般的乡梦里。他一生创作的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湘西展开的,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湘西,是他创作的源泉,情感的寄托。他的作品溢满家乡的味道,在乡土气息和现代意识交织的同时,也不乏对其的忧虑。沈从文的乡土情结伴随着他毕生的创作,他用丰富细腻的笔触,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在混乱嘈杂的现代环境中,描绘出一幅自然、清新的图景。他试图找寻那些未被现代文明所破坏和扭曲的人情、人性。沈从文说:“我们的故乡,就是‘六溪蛮’所在的地点,这个地方到现在,在城市中生活的人都不会在意,倘若一个地方是最初始,最接近原始人所处的地方,那么这里将是一块巨大的宝藏,我们生活在此应该感受无比的幸福。[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9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古朴的世俗民风与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构成了他创作中的独特的风格。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对沈从文小说写作风格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沈从文作品中“梦幻湘西”形成的外部因素浅析
沈从文作品中“梦幻湘西”形成的外部因素浅析湘西是沈从文的一个梦幻而熟悉的地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作品中“梦幻湘西”形成的外部因素浅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作品中“梦幻湘西”形成的外部因素浅析作为一位作家,在二三十年代乃至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坛,沈从文无疑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份独特的存在。
在小学都没有毕业的知识积累与文化修养背景下,他以自己那一份极为独特而丰厚的边缘化乡村经验和边地土著部队的军伍生活经历为资源,以温和节制、自然素朴的叙事态度和清新秀丽、从容舒放的文学语言,在当时的文坛上吹奏出了一曲浪漫温馨、柔美婉约的乡村牧歌,为久居都市的文化精英及市井读者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哗与尘嚣的神秘奇特、淳朴自然而又清丽柔婉的“梦幻湘西”,为现代文坛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乡土世界。
从整体上来说,沈从文创作的乡土小说确是可以看成他所做的一个“梦”,只不过这个“梦”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
其实,对于自己的湘西小说及一些自叙传性质的作品中具有的“梦幻”特质,沈从文自己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其早期的作品中他曾这样写道:“……一个人单单做梦,做一切的梦……我是专做梦的人。
”“我是一个但适宜于白日做梦的独行人。
”“只能靠着做梦来填补痛苦的寂寞旅途”;沈从文:《沈从文散文全编》,凌宇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5、75、82页。
在其后来的文字中,即使50年代那样严峻的政治环境中,他依然承认这一点:“至于文字中一部分充满泥土气息……故事在写实中依旧浸透一种抒情幻想成分”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文集”第11卷,第70页。
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对沈氏作品中“梦幻湘西”内容的新奇性和形态的特异性作更深入的考察,而是要着重探索一下在当时文坛以鲁迅所开拓和领导的伟大“乡土批判”传统为主流形态的乡土小说领域,沈从文却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这样一个文学乡土的“梦幻世界”,其原因究竟何在。
对于“诗意梦幻”这一创作倾向的取予,在沈从文身上到底有哪些独特的外在因素与机制提供了必要条件或发挥了重要作用呢?基于这样的疑问,本文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沈从文因何爱写有关湘西的小说
沈从文专写湘西爱恶哀乐的乡土生活和下层人民特异生命形式的小说。
大约1928年后,他的这种小说首先成熟了。
这些作品描述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民风,加上对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由此,托出了沈从文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此类带有“牧歌”情调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表现压迫、批判愚昧、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乡土文学传统略有不同,作品将湘西人的血液,注入到背负古代文明的沉重包袱、现今却落后颓败的中华民族的肌体中去,体现了沈从文的文化理想。
《边城》描写茶峒城边撑渡船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的纯朴生活。
当地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而翠翠一直没有明确表示。
她实际上在端阳赛龙船时节对傩送已经有了含蓄的感情,却像长久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
两兄弟按习俗为翠翠唱了一夜山歌,翠翠发现了傩送的歌声。
天保明白自己无望,出门闯滩不幸身亡。
傩送负疚远行。
爷爷在一个风雨之夜塔倒后离开人世,从此,翠翠一个人守着古渡口,等待傩送回来。
但傩送可能明天回来,也可能永远不回来。
小说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下层人物形象三者统一,锻造成完美和谐的诗境,使人在纯美恬静中产生无法忘怀的悲剧感,堪称沈从文作品中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
《长河》是沈从文抗战后的主要作品,描写沅水辰河流域一个盛产橘柚的乡镇枫树坳的生活。
滕长顺的橘园远近有名,他的女儿天天是天真纯美的湘西少女,看祠堂的老水手满满是个饱经风霜、坚韧达观的人。
然而连绵不断的内战、不知所以的“新生活运动”以及镇上的保安队的存在,已经使边远乡村社会保有的那一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就要消失干净。
天天面对的世界要比《边城》中的翠翠和《三三》中的三三的世界险恶得多。
《长河》表现现代文明侵入湘西,具有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它是《边城》真正意义上的姊妹篇。
小说《丈夫》所写是在当年湘西常见,却为别的地方很难理解的现实——黄庄地方太穷,乡下种田为生的丈夫把妻子送到大河码头妓船上,逢年过节,像探亲一样来探妻子。
徜徉于沅水流域的畅想——略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
徜徉于沅水流域的畅想——略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俗特色随着沈从文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他的作品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
不同的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研究者,都按照各自所处的时代与个人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逼近这一“有机体”,有着自己的发现和阐释。
由此而构成了一个不断接近沈从文本体,又不断丰富沈从文本体的永远没有终点的流动过程。
正是这独特世态人情的和湘西人民不断的发现和阐释,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才得以辉宏和光大。
我认为,沈从文小说及其创作最突出的成就是他那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来的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湘西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
其间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它不仅为“乡土文学”添加了风采,更为中国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形成了沈从文小说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湘西、千里沅水流域广泛流行的民俗事象,经沈从文加工、提炼并大量运用到小说中。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袭的文化心理现象。
它既包括民众传统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传统的社会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许多内容。
它给人们的言行以巨大影响,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传统文化不包括民俗,没有什么人不是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民俗氛围中。
民俗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正是反映和表现了这一特征。
一沈从文在一九三一年所写的<<甲辰闲话>>中,为自己的创作定下了一个总的目标,便是要为他的家乡—边陲极境的湘西,写出“故乡的民族性与风俗及特殊组织”(《沈从文选集·后记》四川人民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间性的成因作者:张宏建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8期内容摘要: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所描写的湘西山民,有着优秀的品质,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时不时“感动”和“教育”作品的叙述者。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根本的问题是民间立场的引进”。
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间性创作的客观事实,已毋庸置疑。
而这个客观事实,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尚待研究。
对此,我们可以从民间文化形态、民间审美理想和民间审美立场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间成因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当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者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被启蒙者进行思想启蒙的时候,沈从文在他的湘西题材小说中,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无论是他这些作品的叙述者还是作品中的人物,并没有如启蒙者那样存在批判与被批判、启蒙与被启蒙的现象,实质上却相反,那些对其他新文学者看来应该是被救治对象的湘西山民却有着优秀的品质,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时不时“感动”和“教育”作品的叙述者。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根本的问题是民间立场的引进”。
对于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间性,本文试图尝试选择一个角度,从民间文化形态、民间审美理想和民间审美立场三个方面探索其形成原因。
一、“湘西世界”的民间文化形态陈思和在《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中,为“民间文化形态”下的定义是:一、他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
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
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三、……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地处湘、鄂、黔边区,为云贵高原的余脉区域,山脉纵横,河流众多,地势险恶,古代称“五溪蛮”。
对这个区域,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羁縻政策(截止清改土归流止),这促成了湘西社会政治结构总体上比较松散的局面,即使在大一统专制政治下,湘西社会内部也有比较大的相对自由独立空间。
总体而言,湘西自古以来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
恶劣的自然环境,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得这里的人们在民间政治、民间宗教、民间艺术文学等方面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从而出现了专制统治与族长管理制度相互依存的态势,汉文化与巫楚文化相互渗透的格局,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风俗长期共存的现象。
在这种常态下,这个区域的人们形成了自己的生存发展观,如湘西人视生存为第一要务,相对而言,其它的道德观念就比较淡漠。
这种民间文化风貌逐渐形成了它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最终,凝固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形态。
沈从文选择湘西作为他小说创作的题材,势必受到这种湘西民间文化形态的制约。
整个小说故事只有在这种文化形态下,才有某种“真实性”存在,否则,小说的情节就无法推进、展开,小说故事更无法承担起某种审美价值和作家的深远理想。
在小说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展开小说主人公故事前,用大量的文字描写故事的背景和环境,介绍“当地”的民间文化,如《丈夫》,开头述说农村妇女为了生存在河街码头做“生意”的常态,这使得丈夫和老七的故事具有了浓厚的民间性;《柏子》,全文不到4千字,开头却用了将近1100个字写河上水手们的雄强、自由自在、无拘无促的民间生活状态,也只有在这样的民间文化形态下,才能产生像柏子那样正直、大胆、朴素、善良等自然品性。
二、通过对民俗民谣写作,使整个小说形成一种无形的磁场,这个磁场制约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如《萧萧》,小说以“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开场,又以它为结束,用民俗喜庆反衬凸显悲痛,又以“随意唱着那自编的山歌”推进小说情节的开展;《月下小景》,小寨主傩佑与其钟情苗族女子的悲剧命运根源于民间文化的陋习恶俗:“女人只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许与第二个男子结婚。
”否则,“常常把女子用一扇小石磨捆在背上,或者沉入潭里,或者抛到天坑里。
”三、通过对民间传说故事,或直接改写,或以此为依托,营造一种民间文化,展现边地山民的品性,如《媚金,豹子和那羊》,原先传说中不合理的部分使之合理化,豹子为何爽约,他不是因为贪睡,而是为了守约而爽约,这一情节的合理化,使得故事突出赞颂湘西边地山民守信的品格和真挚爱情的主题。
对民间文化,沈从文将它当作一种向民间文学接近、学习的过程,并且明确提出,对民间传说、故事要做到“人弃我取”。
可见,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民间性直接受其湘西民间文化形态制约。
除了上述三点外,沈从文小说中的风物、风俗描写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湖南湘西独特的地域性,使其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形态。
这种形态直接决定了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民间性,而其民间的自由自在审美与原始愚昧并存,也在小说中有着具体的表现。
二、同哀同乐的民间审美理想“首先,民间的理想……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的……其次,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
其三,……他们自觉把个人立场与民间立场很好地结合起来……”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中说:“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了,教给我体念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
在离开湘西之前的20来年时间里,沈从文流窜于湘西特别是沅水流域的大街码头,对那里山民的喜怒哀乐十分熟悉,十分理解。
后来几次返回湘西,对湘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他也非常清楚。
所以,他一直强调,我的作品旨在“替他所见的这个民族较高的智慧,完美的品德,以及其特殊社会组织,试作一种善意的记录”,来表现“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小说里,沈从文甘愿把自己看作是他所努力描写的“湘西世界”民间中的一份子,感受着湘西山民“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并与他们同哀同乐。
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叙写,正是建立在这种独特感受基础之上的。
因而,他的湘西题材小说所寄寓的理想,必定是有着丰富乡土情愫的民间审美理想。
在小说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家深深理解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如柏子,注定一生在水上漂,收入微薄,随时有生命危险,“若说这生活还有使他们在另一时回味反省的机会,仍然是快乐的”,这快乐,来自于河街岸边那短暂的相会。
作家理解这些水手的快乐,就如理解他们的苦难一样,对此,就如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写道的那样,“我因为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汗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隐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二、在遵照民间生活自身逻辑的基础之上,作家流露出了与小说人物一样地担心、恐惧、焦虑和躁动,如《〈长河〉题记》,写道:“‘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长河》中,乡间人一面说“买橘子”不要钱,另一面又担心着要来的“新生活”,这时候,人们生活开始躁动不安起来,这躁动不安的心理正式对当权者的一种社会批判。
以三十年代中期沅水流域的农村生活为题材,一如既往地叹息农村社会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在都市文明冲击下无可奈何地瓦解和丧失。
三、自觉将个人立场与民间立场相结合,如《夫妇》,通过“捉奸”这个故事,将民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状态展示了出来,在对如何处置这对新婚夫妇中,写出了乡民们自身的暴虐心理,展示了乡民们那种对城里人的崇敬、对村中“特权者”的敬畏,以及维护道德风尚的怪异方式,这才是民间的真实生活;又如《龙珠》,龙珠被赋予了人类一切美好的德行,理所当然地成为本民族崇拜的偶像,由此也给他的爱情带来了苦恼,本族少女从不敢有非分之想,“做那荒唐艳丽的梦”。
除了上述之外,还表现在语言和文体上。
沈从文的语言“充满泥土气息”,他曾说“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文体上,作家文体的形成是“他对自己的情感记忆有了一种特别的把握”,“对对象的把握是和这对象本身一同产生的,你甚至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
沈从文永远将自己视为“湘西世界”中的一份子。
这内在决定了他湘西题材小说审美理想的民间性,而他这种同哀同乐的民间审美理想,必将是他湘西题材小说具有民间性的重要原因。
三、自主选择的民间审美立场湘西世界渗入到了沈从文的灵魂深处,就如他常好以“乡下人”自居一样。
1923年,受“五四”余波影响,独自来到北京。
这时,沈从文已经过了20岁。
从一个人心理机制的形成发展来看,这时候,已基本发展完成,再说,沈从文这20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岁月。
出生在湘西一个显赫的军旅家庭;读书的时候,“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
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逃学这一年,造就我一生的性格与感情”;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颠连流荡于湘、川、黔、鄂四省边境地区,留下了有关沅水和它的五个支流、十多个县分的城镇及几百个大小水码头的人事安乐和风俗景物的深刻印象,看过兵士们割韭菜一样地杀人。
湘西世界,给了他灵性,铸就了他心性,也给了他日后对世间万物进行取舍的智慧。
他一再地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
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样式……”1923年来到大都市北京,当他用从湘西土地和人情中得来的知识和教养,关照打量和处理经营人事的时候,却处处犯困。
刚到北京,处处受困,没有饭吃,没有住处,遭遇了升学失败,求职碰壁,投稿受挫,处在社会最底层,遭受着绅士淑女们的鄙夷、羞辱目光;在身处都市、主流社会中,他发现“大多数人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有全都是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有着“近于被阉割过的寺宦观念”,另一面表面上做出绅士、俊才风度,思想深处却似人生为游戏。
在“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对立与互参”下,作家失望于现代物质文明浸染下都市人的人性异化,而,湘西的人事、山水幻化成为温馨的记忆,充满了温情。
如此,作家对自己家乡越发的深爱,试图用“湘西世界”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生命异化和人性扭曲。
于是,人性探索成了沈从文坚持艺术道路的思想中轴。
他说:“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