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人性的扼杀
宗教背景下的爱情悲剧
宗教背景下的爱情悲剧——读霍桑《红字》和霍达《穆斯林的葬礼》有感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两部作品,其中一部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红字》,另一部是中国回族女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社会体认的共识使得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两位文学大师创作了具有相同主题的两部文学名著。
这两部著作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都有着纯美的爱情,但由于宗教的束缚和第三者的迫害,最终走上了悲剧性的结局,惨淡收场。
这悲剧性的爱情虽说是来自不同国度和不同时代,却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
一、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凄美的爱情悲剧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说:“悲剧比别种戏剧更容易唤起人的道德感和个人情感,因为它是最严肃的艺术。
”霍桑的《红字》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可以称得上是最完美的悲剧。
它们分别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来唤起世俗人们的道德感和宗教神性压抑下的个人情感,使人们在看清了虚伪神权的阴暗面后,不断地走向自我解放和追求自由的道路。
海丝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韩子奇与梁冰玉,韩新月和楚雁潮一方走向了死亡,一方独自活着,但他们凄美的爱情却经久不衰,唤起了人们沉睡的情感。
《红字》以殖民时期的严酷教权统治为背景,描写了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
全书以耻辱的红色A字为线索,通过对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遭际的描写,反映了北美清教殖民统治时期社会的黑暗,可憎的清教统治者们用欺骗性的道德和严酷的宗教来为他们的野蛮行径做掩饰。
作品中年轻貌美的海丝特•白兰和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因爱相恋,但碍于宗教教规的限制和禁欲思想的禁锢,终不能在一起。
海丝特•白兰只能终身佩戴着“通奸”字样的红色A字屈辱且真实的活着,而丁梅斯代尔则继续着他的传教活动且不断地受着内心无尽的煎熬与折磨,最终走向死亡。
《穆斯林的葬礼》则写了一个穆斯林家庭60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且重点描写了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纠结的凄美爱情悲剧。
作品中的韩子奇和梁冰玉,他们本来可以过着各自原本的生活——韩子奇做玉器,梁冰玉继续学业。
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
雨果作品中的人道主义雨果许多小说探索人和人的命运,尤其侧重于探索第三等级的个人同封建宗教势力的对立和冲突, 揭露封建贵族和教会的不人道,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 为小人物要求人的权利, 同时通过作品里仁慈博爱的主人公来表现他强烈的人道主义理想。
将目光投向底层,歌颂真善美伟大作家伟大的作品,无不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
雨果的眼睛不是盯着那些凭借强力征服世界的强者,也不是盯着那些衣食无忧、享尽富贵荣华的世袭者或幸运者,而是将目光投向下层人和不幸者。
例如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把自己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寄托在加西莫多身上, 把自己对于人的美学理想凝聚在加西莫多身上。
加西莫多受封建蒙昧主义毒害, 原本粗野、蒙昧、凶恶, 是在仁爱的感化之下心灵复苏, 成为人道主义典型的。
他是一个丑八怪: 独眼、驼背、聋、哑、跛足, 却有着一颗金玉之心, 懂得真正的爱。
他冒着生命危险把爱斯美哈尔达从法场抢救出来, 带到圣母院避难。
在精心照科、保护爱斯美拉达过程中, 他才平生第一次燃起爱情的火焰。
为了爱, 他勇敢无私, 不怕牺牲。
“他宁愿受她的虐待而不愿见她痛苦, 他把一切痛苦藏在自己的心里。
”他的心灵是美的, 是善的, 对女郎的爱是真的。
他最初是克罗德使唤的工具, 一旦明白了真相, 愤怒地把他从教堂顶楼断然推下摔死, 然后永远躺在爱斯美哈尔达尸体旁死去。
在这里, 人性的真善美再次得到升华。
揭露封建教会,渗透人道主义雨果通过自己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来揭露教会,同时也通过,突出宗教势力的黑暗、虚伪、阴险, 揭露了教士的淫欲、残忍, 控诉了宗教对人类精神的压抑,进而对完美人性的热情歌颂和宣扬。
《巴黎圣母院》里的克洛德曾是一个具有优秀素质的青年,他勤奋好学,追求科学,对人充满了同情,独自抚养弟弟,又在人们的唾弃声中收养了奇丑无比的枷席莫多。
然而宗教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使他变成一个虚伪、刻毒的教士。
他道貌岸然,表面上过着清苦、刻板的生活,标榜高尚的德性,摒弃世俗的生活,甚至对节日的狂欢也表示反感和厌恶,内心却贪求女色,贪图享受,对世人满怀恶意。
和尚通奸的认识意义
和尚通奸的认识意义释正义再出证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不仅搞女人,而且还搞得怀孕了,有公安笔录为证。
这个事实除了证明和尚的功能正常外,还有很多认识意义。
第一,宗教信仰的力量是脆弱的。
物质的力量决定意识,宗教的标榜和俗人对宗教的崇敬,很大程度上出于他们的禁欲。
因为禁欲这事,在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和尚或者主教却能做到,所以应该表达我们的敬意。
可是,信仰的事情从来就不是决定性的,他是第二性。
决定者是物质,决定释永信搞不搞女人的是释永信脐下三寸的功能。
在以下情况下释永信是不会搞女人的。
一是有病疲软或者无能;二是连口吃的都没有就想不到搞的份上去;三是受胁制一旦搞了女人就有丢饭碗甚至丢生命或者危及亲友故欲搞不能;四是愚昧到不懂人道或者愚昧到对人道恐惧。
如果这些条件都不存在,有了公司有了豪车有了来谈生意的刘女子的诱惑,释永信脐下三寸这个物质的力量就要决定他搞女人这个意识了。
在此我们要高呼马克思主义万岁。
和尚和小姐开房(图片来自网络)第二、佛教是伪善的。
佛教虽经历代改造有了很多与俗世通融的内容,但对于高端的神职的规范还是认真的。
因为宗教戒律是宗教蒙骗信众以获得宗教利益的基础。
你连这些信条都不要了,人家就不信你了;人家不信你了,香火就不旺盛少林武功就没人修炼真金白银就赚不到,你就死定了。
从这里看,宗教的信仰完全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工具,既宗教是用来愚弄底层信徒和教外群众的,宗教的清规戒律在硬梆梆的物质利益面前除非伪装,就只有原形毕露。
我们看济公的癫狂和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就知道宗教信条的虚伪性或者灵活性。
所以,你千万不要把和尚的道德境界看得太高,他们淫秽起来,一点也不比常人差,他们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饮酒不淫欲,非不愿也,是不能也!第三,宗教改革势在必行。
在新的社会物质条件下,宗教存在的物质基础正在改变,苦行已经没有基础。
世俗化是宗教改革的必由之路,世俗人文主义是宗教社会发展的方向。
我们理解一个人信仰的自由,但我们同时也悲悯教条主义对人性的扼杀。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1. 引言1.1 概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著称。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并考察这种冲突对人性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解决方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概述,明确研究目标和意义。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探讨宗教信仰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扮演的角色,并剖析人性探索与宗教信仰碰撞所带来的冲突。
第三部分将重点考察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影响,包括伦理观念与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真理与宗教束缚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对人性善恶本质问题的思考。
第四部分将探索宗教信仰与人性和谐共存的可能性,包括理性思辨与宗教启示的融合途径、宗教世界观对个体情感需求的满足和引导作用,以及平衡自由意志与宗教规范的关系。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存在必然性进行总结,并探讨寻找宗教信仰与人性和谐共存的可能途径,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启示与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研究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存在的冲突,并探讨该冲突对人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个体自由意志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索宗教信仰与人性和谐共存的可能性,并提供对现实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深思和启示。
以上为“1. 引言”部分内容。
2. 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2.1 宗教信仰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作用在《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小说中,宗教信仰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刻画各个角色对宗教的态度,揭示了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在小说中,不同人物对待宗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表现。
其中,卡拉马佐夫兄弟们和他们的父亲费奥多尔·帕维洛维奇·卡拉马佐夫代表了对传统宗教信仰持怀疑态度,并试图通过理性思辨来解答人生意义问题的群体;而艾莉莎和佛谢尼娅则代表着虔诚地信仰上帝,并寻求神灵指引并过上虔诚的生活。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课后答案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课后答案【篇一:郑克鲁外国文学史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文艺复兴运动是如何产生的?答:文艺复兴运动出现在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社会历史的原因从根本上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1.1生产力的发展使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产生了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市场以及工商业,也产生了资产阶级。
随着环球航行的成功和海外掠夺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新兴阶级要求自由地发展资本主义,争取政治权利,首先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发起进攻。
1.2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西方利用中世纪东方的文明成果推进了海外贸易、扩张、掠夺等进程,人们活动的天地得以扩大,培养了人们的自信心,鼓舞着人们进一步探索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诸种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导致文艺复兴新文化产生的直接的原因2.2在13世纪前后的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已经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文化形态的胚胎和因子——城市市民的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性质完全不同于教会文学的市民文学,它本身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
在艺术上也表现出某些近代艺术的明显特征,体现出城市市民独特的文化品位。
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受到14世纪初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后,必然会适时而强劲地发展起来,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2.3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直接文化动因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被重新发现。
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给西方带回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
尤其是1453年土耳其攻陷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之后,大批东罗马帝国的学者逃亡到西欧,被中世纪湮没了近千年的古代文化在西方获得了被重新发现的机会。
资产阶级学者从这些古代文化中,发现了许多与封建神学相对立的精神,引发了一场研究古典学术的热潮。
宗教道德压抑下的人性——评《红字》中的海丝特
c苎,Z K教道德压抑下的人性——评《红字》中的海丝特孙晓敏(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通过对小说中不同生活阶段女主人公性格和心理矛盾的分析。
揭示了在清教道德统治下被压抑的人的本性。
真诚,理解。
宽容。
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
这些人性中关好的东西在清教道德中变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人们被迫生活在宗教的谎言中,压抑着自己的本性。
成为宗教统治下的替罪羔羊。
关键词:性格压抑清教道德替罪羔羊一、介绍《红字》是美国著名浪漫派作家霍桑的经典名著。
这个故事是发生在17世纪清教主义统治时期。
它介绍的是一个爱情悲剧。
海丝特爱上了诱骗她怀孕的牧师丁梅斯代尔。
因此她被惩罚而且要终生佩戴耻辱性的《红字》…A在其胸部。
后来她的丈夫发现了此事并且决定报复。
这个悲剧故事便这样发生在波士顿的一个小镇上。
在《红字》中,矛盾非常明显。
在清教主义的统治下。
人性追求幸福的本质和宗教道德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所有的矛盾编织成了一张网。
网中所有的丝线都和其他的相互区分但是却又在一些方面紧密联系。
人性的本质被压迫和禁锢。
一些走向反常,但是也有一些得到升华并且成为了美德。
故事中的几个角色都坠入了这种压迫。
他们有的被他们的罪与信念折磨着.有的被仇恨与报复的迷雾蒙蔽了双跟。
无论是哪一种.都很好地展示了他们被压迫的人性以及随着环境的变迁。
这种压抑的恶化。
《红字》很好的展现了清教主义观念习俗对人的精神,个性,本质和生命的破坏。
本文主要通过讨论女主角海丝特的生活经历。
揭示宗教道德的残暴和不人道。
二、对海丝特的性格分析l。
海丝特在惩罚下的抗争霍桑重点突出了海丝特的形象。
“这个年轻的女人身材高挑.高贵典雅。
黑色浓密的秀发。
那么的柔滑甚至于可以微弱的反射出太阳的光泽,美妙绝伦的面貌,完美的肤色.精心修饰的秀眉和深邃的黑眼睛令人过目不忘。
”[i](Ps i’海丝特穿着自己缝制的嵌入了精心设计的字母的美丽衣服。
她就像一颗璀璨明亮的黑夜中的星星。
《巴黎圣母院》: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信仰与人性黑暗
巴黎圣母院: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信仰与人性黑暗
简介
巴黎圣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是法国首都巴黎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
它在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中被更广泛地认识和描述。
这部小说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于19世纪,
在讲述爱情、宗教信仰和人性黑暗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世纪欧洲的宗教信仰
1.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据主导地位,巴黎圣母院就是基督教崇拜的象征之
一。
2.教堂被视为神圣之地,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朝圣者,他们来到这里感受神秘
力量。
3.宗教仪式、祈祷和礼拜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性黑暗背后的故事
1.小说揭示了社会的阶层问题,描述了主人公厄斯梅拉尔达与其他角色之间
的复杂关系。
2.讲述了神职人员的堕落与虚伪:大主教费罗尔和丑角克洛佩因代表着欺诈、
贪婪和自私。
3.通过描写女主角艾斯梅拉达经历的孤独、困苦和爱情的挫折,展现了人性
的脆弱和黑暗。
文化影响
1.雨果采用巴黎圣母院作为小说背景,为这座建筑物赋予了浪漫主义色彩,
并对后来世代读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巴黎圣母院也成为旅游景点,吸引全球观光客前来参观,感受雨果小说中
所描述的历史与文化。
结语
《巴黎圣母院》以它独特而令人难忘的方式展示了中世纪欧洲宗教信仰与人性黑暗两个极端。
作品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平和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性。
巴黎圣母院本身作为真实世界中的建筑,成为了文学的素材,同时也在文化层面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突围——简析《红字》的男主人公丁梅斯达尔
学 中亘 古不 变 的主题 就是对 于 “ 人性 ” 的一个 很好 阐释 。尤 其是 在 制 内心 作为一 个 自然 人所 应有 的种种 欲望 和 冲动 。但在 结识 白兰 之
一
个人 的 自然属 性终 于凌 驾在 宗教 戒律 之上 。红 字 的袒露 是对 于清
红 色的 “ ”字 。在世人 看来 ,这 样 的一 个红字代 表 的是 耻辱 ,而对 教 严苛 教规 的最 好抗 争 。而 丁梅斯代 尔 也是 这时 完成 了对宗 教束 缚 A
的解 脱 。尽 管其 肉身 已经死 亡 ,但在 世人 面前 ,在 精神 领域 ,重 生
文学评论
宗教枷锁 下 的人性突 围
— —
简析 《 红字 》的男 主人公 丁梅斯达尔
喻晋 殉
( 四川城 市职 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0 5 ) 10 1
摘 要 :美 国著名 作 家霍 桑 的作品 《 字 》为 我们 展 示 了一幅 在 宗教压 制 下 的爱 情 画卷 。在 清教教 规 和教 义 的束缚 下 ,男女主 人公 为 红 我 们上 演 了一部 “ 爱情 至上 ” 的 恋爱 悲剧 。特别 是 男主人 公 丁梅 斯代 尔作 为一名 牧 师 ,深 受清教 教规 的浸 淫。在 禁欲 主 义 的压 制 下 ,他 的爱情是 隐忍的 。而 正是 这种在 宗教 枷 锁下 的情欲 挣 扎 为他 们 的 爱情 添上 了一抹 重 彩 ,也让他 们 的 爱情在 “ 红字 ” 中永生 。 关键 词 :红 字 ;人 性 ; 清教 ;丁梅 斯达 尔 中图分 类号 :14 文献标识码 :A 2 文章编号 :1 0 — 2 X2 0 )1- 0 0 6 0 6 (0 9一 0 1- 1 0 8 9 西方 世界 自 “ 系 ”文 明以来 ,一 直有 张扬 个性 ,注 重个 人发 的主 人公 ,作 为上帝 代 言人 ,丁 梅斯代 尔受 禁欲 主义 的束 缚更 深 。 两 展 的传统 。尤其 是在 文艺 复 习之后 ,对 于 “ 人性 ” 的张扬更 是 达到 在 还没 有遇 到 白兰之 前 ,他虔 诚地 信仰 上帝 ,他 的言谈 举 止都受 到 了一 个前所 未有 的高 度 。随着 时代 的不 断发展 ,西方文 学 中流 派纷 严 苛 的清教 教规 约束 ,他 用神 职人 员 的规 范 来净 化心灵 。与其说 他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文艺复兴向西欧诸国的扩展(15世纪后期起 ) ——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作品
反映社会现实,体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英) 现人文主义思想 拉伯雷(法) 塞万提斯(西) 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巨人传》 《堂吉诃德》
揭示教会的专横 和社会的黑暗
文艺复兴的先驱
但丁是中世 纪的最后一位 诗人,同时又 是新时代的最 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核心思想)
人 文 主 义
用“人性”反对“神性” 以“人权”反对“神权” 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 特权和等级制度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兴起,持续 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了西欧所有 国家。 它使人们意识到必须打破封建统治 和宗教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强调 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为资 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的基础。
5、影响:反对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思想的束缚,
强调人的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二、文艺复兴代表人物:
诗歌: 但丁《神曲》 绘画: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戏剧: 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
但 丁
达芬奇
Da Vinci
意大利著名画家, 也是数学家、力学家、 工程师,多才多艺。 是文艺复兴时期的 “美术三杰”之一。
《蒙娜马太 门
多马
腓力
达太
彼得
约翰
雅各
小雅各
犹大
文学巨匠莎士比亚
四 大 悲 剧
《李尔王》
《奥赛罗》
《麦克白》 《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的实质:
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希腊、罗马 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对资产阶级 文化的追求与创造。 它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 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论中世纪基督教的思想禁锢
论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核心信仰的思想禁锢摘要:基督教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统治了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西欧,群众思想深受基督教神学教义的禁锢,特别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三位一体论和原罪与灵魂救赎论更是关系到人生的基本态度问题,宣扬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赎罪,拯救灵魂,这种思想充斥了整个中世纪西欧社会,它禁锢人们的反抗斗争精神,对一切不公平甚至残酷的待遇要学会忍让,屈从;将人的现世今生与上帝、罪、赎罪绑在一起,为了来世的美好生活,今世要遵从教会的旨意苦修。
这种长达千年的精神桎梏,真切的禁锢了中世纪西欧人们的基本思维,盲从信奉宗教宣传,人人是虔诚的基督徒,人人深陷基督教编织的思想禁圈里。
关键词:思想;禁锢;基督教中世纪时代,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教派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天主教教义与古代基督教一脉相承。
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成为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因此人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
恩格斯在他的著作《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了一个论断,就是“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1]这个论断完全符合西欧的情况,在这个宗教狂热的国度,整个文化领域受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人人秉承宗教思想,坚信上帝的旨意不容怀疑、亵渎和反抗,无条件的遵从、接受和执行,其中“三位一体论”和“原罪与灵魂救赎论”更是深入人心,不可动摇。
一、三位一体论“三位一体论”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之一,是关于有一个三位一体的神存在的主张,所谓三位一体即一个神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种形式,按这三种形式存在。
[2]这个神超乎世界之上,而又存在于世界之中,以其独特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存在着,是他创造了世界,按照他的意志推动世界的发展演变,对世界起支配和主宰作用。
面对所谓的神,人们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崇拜、敬奉和捍卫。
坚定不移的相信世界上的所有和人本身都是神的恩赐,失去神的庇护,人将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种思想先入为主的占据了广大人们的心境,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时刻心存敬畏,有利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是却让人们内心的不安全系数增加,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每课一得 你知道欧洲中世纪封建教会是怎样扼杀人性的吗!--re汇总
他是文艺复兴的 先驱,在文学、 美术、音乐、政 治、天文、地理、 历史、哲学、等 方面有很深的造 诣。
但 丁
《神 曲》
具有巨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 价值的伟大诗篇 有史以来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 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世界观
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
影响人类文化的经典著作、人类 历史上的优秀史诗
但丁作品的主导思想: 个人和人类可以战胜邪恶、淫 欲、强暴、和贪欲的引诱与阻挠, 到达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他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人的 理智的指引,不犯行为上的罪恶, 又能节制自己不犯感情上的罪恶, 通过自我修练,也能升入天堂,而 不需要神父和教会作为中介。
恩格斯称但丁为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 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 一位诗人”
达.芬奇自画像
达.芬奇,意大利人,生于 1452年,死于1519年,是 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著名画 家和科学家。他广泛涉猎数 学、物理、生物、解剖、地 理、工程和军事等各个学科 领域,是世界科学史上罕见 的多才多艺的学者。被恩格 斯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 人”。后同米开朗基罗和拉 斐尔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 “美术三杰”。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的艺术风格
达.芬奇基于人文主义思想,认为在自然的 创造物中,人是最完美的创造物。因而,他
十分注意研究人。他研究人体的整体美和外形美、 人体的比例和解剖,从人的姿势、动作、手势和面 部表术和现实的 关系。他指出自然是艺术的源泉,绘画是自然的
每课一得 你知道欧洲中世纪封建教会是怎样扼杀人 性的吗? 欧洲中世纪封建教会在社会上拥有至高无 上的地位,它以上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控制和 影响社会所有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强调知 识必须服从信仰,反对任何自由思想。教会宣 传说,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所以人必须服从 教会,虔诚地信仰上帝,求得上帝的宽恕和赦 免,这样,来世灵魂才能升入天堂。当时,教 会垄断文化教育,宣扬神是万物的主宰,人是 上帝的奴仆和羔羊,这就完全抹杀了人性和人 的价值。
《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与人性的冲突
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与人性的冲突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文学名著,被认为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哥特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描述了法国中世纪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同时探讨了宗教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冲突。
宗教对人性的影响在《巴黎圣母院》中,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主要角色和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通过描写当时的教堂仪式、神职人员以及信徒们,展示了宗教对人性塑造的力量。
首先,宗教赋予了主要角色善良和道德观念。
例如,雨果将女主角埃斯梅拉达塑造成一个心地善良、虔诚而无私奉献的人物。
她承受着世俗社会给予她的不公待遇,但依然保持着对上帝和他人的信念,并表现出宽容和仁爱之情。
其次,宗教在尼哥尔神父这样的角色身上体现了道德和欲望之间的冲突。
尼哥尔神父是一个忠诚于教会的天主教僧侣,他在宗教职责上正直无私。
然而,他也暗中面对着内心的欲望和情感冲动,这种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犯下了错误。
最后,宗教还为人性提供了安慰和希望。
在小说中虽然存在黑暗、矛盾和权力斗争等元素,但宗教信仰给予了人们对超越世俗苦难的意义。
它是许多角色寻求力量、指引和安慰的源泉。
宗教与个人自由的冲突然而,《巴黎圣母院》也揭示了宗教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冲突。
雨果通过描述各种社会阶层、不同信仰背景以及追求自由思想者来表达这种冲突。
一方面,巴黎圣母院所代表的宗教机构试图约束个人行为和思想。
例如,在小说中,大主教强调规矩与秩序,并试图控制人们的信仰和行为。
这种宗教权威的约束使许多角色感到束缚,无法追求自由和个性。
另一方面,一些个人追求自由思想、艺术创作和真理的渴望与宗教抵触。
例如,主角卡西莫多是一个独立思考者,他不满足于传统僧侣生活的限制,并追求着对新知识和自我发展的探索。
结语《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与人性的冲突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描绘宗教在塑造善良、道德观念以及给予人们安慰与希望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展示了宗教对个人自由和思想表达的约束。
这部作品引导我们去思考宗教与人性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在平衡二者之间寻找智慧与谅解。
红楼梦中的宗教信仰与人性追求的冲突
红楼梦中的宗教信仰与人性追求的冲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宝之一,它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创作和细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还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信仰与人性追求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宗教信仰对人性追求的影响,并阐述人物在面对宗教信仰与人性追求的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
红楼梦中存在着多种宗教信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佛教和道教。
佛教主张超脱尘俗,追求解脱和忏悔。
而道教则推崇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仙道。
这两种宗教信仰在红楼梦中分别由林黛玉和贾宝玉代表,他们的信仰与他们的人性追求产生了冲突。
首先,以林黛玉为例,她表现出对佛教的虔诚和内心的纯洁。
作为红楼梦中的红楼女主角之一,林黛玉具有深情和敏感的性格。
她之所以选择佛教信仰,是因为佛教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协调,这符合了她对纯洁和安宁的追求。
然而,林黛玉的佛教信仰在面对复杂的人事纷争和世俗欲望时产生了冲突。
她常常陷入自我矛盾和痛苦之中,无法摆脱对贾宝玉的爱恋,同时又感到这种爱恋与佛教信仰的冲突。
她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悲伤,这反映了宗教信仰与人性追求之间的矛盾。
与林黛玉不同,贾宝玉代表着红楼梦中的人性追求。
他性格豪放、开朗,对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使他追求享乐、激情和人间欢乐。
然而,贾宝玉在红楼梦中也面临着宗教信仰与人性追求之间的抉择。
他所处的环境充满着功利和贪欲,尤其是他世俗家族对他的人性追求有着强烈的制约。
贾宝玉虽然崇尚道教的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但他对世俗欲望的无法抵挡,使他陷入了人性与宗教信仰的冲突之中。
他对黛玉的爱恋、对美食的苦苦追求以及对红楼中花花世界的迷恋,都暗示了人性追求与宗教信仰的矛盾。
除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之外,红楼梦中还有其他人物也在宗教信仰与人性追求之间面临冲突。
例如,贾母作为贾宝玉的祖母,她信仰佛教,但也无法抵挡她对贾宝玉的溺爱;探春作为林黛玉的表妹,她对佛教感到迷恋,但又无法抑制对叔叔贾政的爱恋。
这些人物的存在表明,在红楼社会中,宗教信仰与人性追求的冲突并不局限于一个人,而是普遍存在于整个社会。
尼采的宗教批评及其意义
尼采的宗教批评及其意义尼采是19世纪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哲学、文化、伦理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洞见,并对宗教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本文将探究尼采的宗教批评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
一、尼采的宗教批评尼采的宗教批评从两个角度入手:其一是从信仰论的角度;其二是从道德论的角度。
(A) 信仰论的角度尼采认为,基督教的中心思想是上帝,而上帝是虚构的产物。
他认为基督教的信仰来源于怯懦、贫穷、悲伤、恐惧等负面情感,这些情感支配了人类的生活,使人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尼采认为,基督教的道德教义造成了一种强制性的信仰,它使人类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判断能力,又由于基督教的道德教义要求人类放弃自我,只有上帝才能给予人类生命和意义,这种信仰是一种奴性。
对此,尼采提出“上帝已死”的思想,他认为这意味着基督教教义已经失去了权威,现代人只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信仰或者没有信仰。
(B) 道德论的角度尼采认为,基督教的道德教义是一种剥夺人的本性的教义。
他认为基督教的道德教义否认了世界的本体和个体的本性,否认了人类的本性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
基督教的道德教义使人类失去了肉体与欲望的价值,并且剥夺了人类的力量,这种道德教义存在的结果是卑劣的文化现象、奴性的价值观以及不可识别的道德标准。
尼采认为,这种道德教义的消除是个体能够重获自由的前提条件。
二、尼采的宗教批评在当今社会的意义(A) 对教育的启示尼采的宗教批评为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启示。
现代教育体系应该注重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发掘和提升,而不是仅仅以灌输道德教义的形式满足教育需求,这样可以提高教育的自由度和质量。
(B) 对社会的警示尼采的宗教批评为现今社会提供了警示。
现代社会应该注重个体自由和自主选择信仰的权利,不应该让某种信仰或者文化横行,在个体自由的前提下保障社会和谐与进步。
结论:综上所述,尼采的宗教批评探究了基督教信仰和道德教义的本质,并提出了个体价值的重要性和信仰自由的观点。
对教育和社会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启示。
《〈费尔巴哈〉导读》
《〈费尔巴哈〉导读》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以其对宗教、人性和唯物主义的思考而闻名。
他的著作《费尔巴哈》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
本文将对《费尔巴哈》一书进行导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费尔巴哈的思想。
首先,我们可以从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入手。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类自我幻想的产物,是对人类内心欲望的一种表达。
宗教信仰的起源在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对世界的不完全理解。
人类倾向于将自身的愿望和未实现的理想投射到超自然的存在上,从而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和对未来的期望。
然而,费尔巴哈指出,宗教信仰实质上是虚幻的,它扼杀了人类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接着,费尔巴哈对人性的思考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传统的哲学将人类理解为超越自身的存在,而费尔巴哈则主张以人为本,将人的本质置于哲学思考的中心。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的塑造。
他反对抽象的理性主义,主张以具体的、有感性的存在为基础进行思考。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试图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并改变社会。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是他对哲学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精神、意识等抽象的概念只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他反对将精神界看作独立于物质世界的存在,而主张将精神界的一切现象都归结为物质的表现。
这样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之一。
此外,费尔巴哈对人类解放的思考也是他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解放需要从宗教意识形态和哲学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回归到人类自身的本质和需要。
他主张人们要通过思辨和批判的方式,逐步抛弃虚幻的宗教信仰和抽象的哲学观念,走向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社会运动和政治理论,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提供了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费尔巴哈对宗教、人性和唯物主义的思考对于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罪恶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信仰与罪恶概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重要作品,以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心理描写而闻名。
其中,宗教信仰与罪恶是该小说中两个重要主题之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罪恶之间的关系。
一、宗教信仰对于人性的影响:在小说中,宗教信仰被广泛描绘和讨论。
首先,主人公阿列克谢·尤里耶维奇·卡拉马佐夫就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他对于神存在、道德伦理等问题频繁进行思考和争辩。
其次,其他角色如德米特里和伊凡也涉及到自身对于神灵和信仰的纠结。
小说通过这些角色塑造了不同形态下人性受到宗教信仰影响的情况。
二、罪恶行为与内心挣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描绘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罪恶行为,如谋杀、诈骗等。
这些罪恶行为通常与人物内心的挣扎紧密相连。
通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的对话和行为描写,书籍展示了它们在宗教信仰下引发的道德矛盾和精神创伤。
三、宗教信仰与罪恶的解脱路径: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通过宗教信仰来探讨人类罪恶与救赎之间的关系。
通过阿列克谢·卡拉马佐夫和其他角色在信仰中的转变过程,他表达了无论一个人堕落多深,只要以真诚渴望归向神,就能得到悔改和拯救的契机。
结论:《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带有深度哲学讨论意味的作品。
宗教信仰与罪恶贯穿整个小说,在角色塑造和情节推进上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透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和宗教信仰的力量,探讨了罪恶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内心挣扎与解脱。
这种探讨使作品充满了深度和思考价值。
(以上内容根据《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宗教信仰与罪恶的主题整理而成)。
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影响
东西的宗教哲学思想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人性之初的认识。
东方儒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而西方基督教则坚信人一生下来就带有原罪,本恶。
这两种不同的见解,导致对人类行为上的认识也有着严重的偏差。
东方人在纠正人类行为,首先站在一个完人的立场上,去严格规范。
闭门思过,拷问灵魂,其实都是在用一种神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行为,这必然导致心灵上的煎熬,以致于最后对自己的完全否认,从而在精神上承受极大的压力。
人们经常会说:做人好累。
其实这句话应该是:做完人好累。
究其原因,是因为你让自己站在神坛之上。
西方人首先就确立了自己是人,而且是有罪的人。
人一出生,饿了要吃,冷了要穿,有好的东西就要抢,具有掠夺性和占有性。
在人的本质上具有人性和兽性两个方面,人性表现在对事物善恶是非上的辨识,而兽性的表现就如同动物世界里简单的掠夺上。
所以西方人在规范人类行为上,虽然也一样如东方思想接近完美,但它更具有宽容性。
人类社会中,规范人类行为的方式上都沿用着两条路线,一是法律,二是道德,法律规范了人类行为上的最低限度,也就是约束人们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而道德则有更高的要求,提出什么事情我们必须去做。
不违范法律不等于说就是好人,只有在合乎道德和法律的同时,才能确立人的善恶好坏。
法律依靠其特有的强制性,严格的规范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而遵循道德守则呢?更多的是依靠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在这方面东西方文化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宗教信仰。
西方基督教用赎罪的方式,劝人向善,用帮助他人的手段来谋求宽恕自己罪恶的灵魂。
以求得进入天堂。
东方佛教宣扬善恶因果,鼓励世人多行善事,以脱离苦难,往生极乐世界。
任何的一种宗教思想,其实都为了让人远离罪恶,让人性中的善在更大程度上压倒恶。
人类恶的本质源于自我。
当这种自我无限制的膨胀,就演变成极度自我的自私,最后漠视生命,导致犯罪。
记得前不久的沈阳街头,一个人昏倒在马路上四天四夜,没有人伸出援助的手,最后导致他离开人世,这就是排他的自私造成的漠视生命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说,和马家爵漠视生命连杀四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荆棘鸟》:宗教与人性的冲突
《荆棘鸟》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哈珀·李创作的小说,于1960年出版。
这本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方阿拉巴马州一个种族主义盛行的小镇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斯考特·费恩和他家人面对社会偏见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来展现了宗教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小说中,宗教被视为社会秩序和道德法则的象征。
斯考特的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并试图捍卫一个黑人男子汤姆·罗宾逊免于被错误指控强奸白人女性的案件。
然而,事实上,整个镇上大多数居民坚信汤姆有罪,因为他们将种族歧视和狭隘观念混淆在了对正义和真相的认知中。
宗教信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斯考特和他的妹妹向日葵与邻居农夫丹佛出于好奇而进行了一场探险,在这个过程中目睹了农夫丹佛表演伪装术并声称是神迹。
这显示了宗教作为人们寻求希望、信仰和安慰的来源,但同时也提醒我们,盲目相信可能导致错误和谬误。
小说中,宗教与人性之间的冲突通过斯考特对种族歧视的质疑和捍卫真理的努力得到体现。
斯考特和他的父亲表达了一种背离传统观念、追求正义、尊重他人价值和平等权利的意识。
然而,他们面临着来自社区成员的压力和责难,甚至陷入个人危险。
通过《荆棘鸟》,我们可以了解到宗教与人性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并引发思考。
小说展示了宗教信仰如何塑造个体行为以及如何与社会固有偏见相互作用。
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而言,在处理宗教与人性冲突时,重要的是保持理智思考和关注道德价值观,并采取公正而不偏见的立场。
总结起来,《荆棘鸟》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与人性之间复杂的冲突。
通过描写主人公斯考特·费恩及其家人在面对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压力和困境时如何反思宗教与道德法则,我们被激励去思考宗教信仰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并展示了处理这种冲突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探究《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与爱情的冲突
探究《巴黎圣母院》中的宗教与爱情的冲突引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讲述了被残暴且畸形的石匠卡西莫多斯所爱的美丽吉普赛女孩艾斯梅拉达在宗教与爱情之间的纷争。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这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和碰撞,以及对人性、信仰和社会构建的影响。
宗教与爱情的对立在《巴黎圣母院》中,宗教和爱情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冲突。
一方面,主要角色之一的卡西莫多斯深陷对上帝和宗教事务的执着追求中,无法自拔。
他把自己关在钟楼内,专注于钟表制造,并拒绝参与世俗生活。
另一方面,艾斯梅拉达则代表着浪漫爱情和人类欲望。
她渴望自由、尊严和真实的感情体验,追求个人幸福和爱的满足。
这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困难。
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压抑小说中揭示出宗教信仰对人性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压抑效应。
卡西莫多斯因对上帝的奉献而放弃了自我,甚至拒绝了与艾斯梅拉达相爱的机会。
他将自己视为上帝工具的一部分,摧毁了属于自己的激情和渴望。
这种极端宗教信仰导致了他内心的孤独和精神上的苦闷。
爱情力量对社会构建的挑战与此同时,爱情也对社会构建提出了挑战。
在《巴黎圣母院》中,尽管卡西莫多斯深陷宗教事务中,但他内心深处一直保持着对艾斯梅拉达无可动摇的爱。
他试图用自己残缺而畸形的外貌向她表白爱意。
这种跨越阶级、身体和美丑的爱情力量破坏了社会对于美貌和身份的刻板印象,挑战了既定的社会秩序。
结论《巴黎圣母院》深入探讨了宗教与爱情之间的冲突,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
宗教信仰是否应该压抑个体的欲望和追求?爱情是否应该被社会规范所束缚?这些问题挑战着人们对于宗教、人性和社会关系的传统看法。
通过小说中角色的命运,读者被引导去思考并对这些问题做出判断。
诚然,《巴黎圣母院》中宗教与爱情之间的冲突不断地使人思考,也给人带来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对人性的扼杀——《红字》与《巴黎圣母院》的对比研究学号:AS1001140 姓名:邹土娇摘要:本文通过《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与《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克洛德的对比研究,阐述宗教下的神性与人的自然欲求的矛盾冲突,“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揭示宗教对人性的扼杀,对人的精神的扭曲。
关键字:人性神性抗争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红字》与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闻名于世,都以宗教为题材。
比较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和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形象,两个同为神职人员,两人的形象虽有有相似之处,但一个令人憎恶,一个令人同情。
两位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时有一种相似性,都从角色的需求矛盾引申出了相同的主题。
在宗教禁欲主义的压制下,这些神父对待爱情,内心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神性与人性的抗争,体现了宗教与爱情永恒冲突的主题,都表现了宗教对人性的扼杀。
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禁欲主义一致,是呼唤社会文明进步的艺术表现。
正如黑格尔说:“情欲是人的自然本性,具有原始本能的特性,情欲是能动的,躁动不安的,本质上讲是不安于现状的。
”神性与人性的冲突就显得尤为激烈。
现在就情欲这方面简单的阐述克洛德和丁梅斯代尔是如何的遭受宗教的压抑的。
教士们虽然是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信奉着上帝,但他们毕竟是社会上的一员,离不开社会的影响,身上有着人类的本性。
别林斯基曾说过:“每个人都是包括情欲、感情、愿望、认识的独立的特殊世界。
每一个人的个性如果是普遍事物的表现,他就会渴求亲人的同情,爱情战栗般的陶醉,友情温暖的幸福,就会渴求感情的骚动,生活的风暴和险恶的考验,对障碍进行斗争。
”所以,作为一个人,教士们也会有人性的自然萌动,虽然这人性由于信奉着上帝一直被压抑,但一旦遇到适合的时机,就会如洪水冲破堤防,一泻千里。
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对待异性亦即自我情欲的态度上,尤其在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身上,这一点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自小接受宗教神学教育,培养了从小就懂得节制的习惯,自觉地远离繁华的尘世生活,远离那些欢乐的人群,将自己限制在宗教的世界里,建造了一个压抑自己人性的笼子。
他专心致志于神学事业,凭着他的聪明和勤奋好学,他不仅精通形形色色的教令,还研究别人极少涉及的领域,如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等,精通天文、地理及医学。
16岁时,他的学问就超过教堂神父和神学博士,18岁时承受了四大智能 (推理、判断、记忆、想象)的考验。
由于才华出众,20岁就当上了神父,成为圣母院最年轻的教士。
但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基本都是祈祷、学习、斋戒、灭欲,没有一个朋友,祈祷书、拉丁语、希腊语词典就成了他的伙伴。
由于从小就接受神学教育,他不仅自觉地奉行禁欲主义,而且认为如果一个神职人员放松了对自然欲望的约束,就会变成上帝的敌人,只有在“斋戒、祈祷、学习和灭欲”中,才能得到快乐。
他不近女色,只要听见女人衣裙的娑娑声便会马上把风帽拉下来遮住眼睛。
他还向主教提出“任何妇人,无论老幼贵贱一律不许进入修道院。
”他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自以为是快乐的。
当美丽、纯洁、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出现在巴黎街头时,他作为人的本性才复活了。
他的内心强烈的爱着这个少女,但是他是上帝的仆人,这可谓是大逆不道。
因此,人性和神性产生了冲突。
他被这种强烈的爱折磨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忍受着一种比死亡力量还要强大的苦刑。
副主教始终是一个人,不是没有感情的宗教的仆人,宗教的知识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要求。
作为一个人,他也有作为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爱。
基于这种人的本性、人的爱,他才愤愤不平,发出人性的呼喊:“究竟,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错。
”因此,人要想得到解放,就必须站起来反抗一切违反人性的生活条件,反抗压抑人性的宗教神性。
但是带着十字架的副主教既没有这样的勇气,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和觉悟。
他一方面憎恨宗教的非人性,一方面又在心里激起了对自己人性要求的憎恨。
人性与神性在他身上产生激烈的矛盾。
他极力把这双重的憎恨搅合在一起,使自己变成了一个无法解脱的疯狂的人。
于是在他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之后,他就设置了一系列的阴谋,劫持爱斯美拉达,失败后想到自己得不到她,就要把她毁灭。
进而诬陷她为女巫,把她送上了绞刑架,处在“人性”与“神性”双重压迫下的克洛德,最终也在自己布下的宗教网中毁灭了。
雨果曾宣称:“人是生来善良、纯洁、公正和诚实的,如果他的心变得冰冷,那是因为有人熄灭了他的火焰……”正是由于宗教的“非人性”,才决定了克洛德的畸形可怕爱情观,才有了他为人性的追求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成为了一个疯狂的魔鬼。
也因为这样,克洛德被看作是恶魔的化身,丑的代表,也成为了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
在他的身上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
可以说,他是在宗教压抑下人性异化的代表。
作者用满怀悲伤沉痛的笔力描写了克洛德步步陷入恶魔泥潭的过程,克洛德是被命运折磨的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
《红字》中的丁斯梅迪尔和克洛德一样,同样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他曾就读于英国一所有名的大学,精通词令,严于律己,充满了宗教的热情。
他也是一个博学多识,前途无量的牧师,很早地就立下了献身宗教的志向。
由于他对上帝的虔诚与热衷,使得他给周围人群带来了心灵上的安慰和鼓舞。
“每次布道,他那缓缓动人的天使般的言辞便从口中流出,这些言辞在他苍白清秀、虔诚善良的面容和情绪的带动下,流入了听道者的心中,照亮了他们至善的道路。
他把当代的学识都带到那荒野森林地里来....人们把这位年轻的牧师视为神圣的奇迹,他们把他想象为上天派来的使者的代言人,传达智慧。
在他们看来,就连他踏过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众多处女为他牺牲了情欲,愿永保贞洁,许多老人叮嘱儿孙死后要把自己的尸骨埋在他的身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丁梅斯迪尔以自己学识的渊博和对宗教的虔诚给了这个世道上的人们以某种慰藉,他是一个真正的教士,一个真正的宗教家。
但是,清苦的教会生活,呆板的教条,虽然一时禁锢了丁梅斯代尔这样虔诚教徒的内心,但一看见“身体修长,容姿完整优美到堂皇程度,乌黑丰茂的头发那么光泽,闪耀出阳光的颜色,她的面孔,除去润泽的肤色与端正美丽的五官之外,还有清秀的眉宇和深黑的眼睛”的海丝特时,他的“人性”就复活了,并且最终战胜了“神性”,与海丝特发生了关系。
但是,宗教精神像鸦片一样毒害着他的心灵,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使得他认为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是违反了教规,背叛了上帝。
他把自己与海丝特的爱情关系看成是“冒犯了一条神圣的法律”,把自己看成一个罪人,应该受到惩罚,但又不敢公开承担自己的罪责。
他既害怕和海丝特一起戴红字示众,受到世人的鄙视,又害怕上帝不饶恕他。
他常被痛苦的内心矛盾折磨得夜不能寐,他在密室中挥舞着鞭子像对待犯人一样抽打自己,似乎要用皮肉的伤痛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可怜的牧师一面受着肉体疾病的痛苦,一面还要承受着灵魂极度烦恼的折磨,同时又听凭他的死对头罗杰的任意摆布。
而就在这时,他的神学事业却迎来了高峰,得到了众人的夸奖,获得了灿烂的声誉,但这些只会使他陷入无边痛苦深渊之中。
他几乎丧失了理智,他的精神一直处在罪恶的痛苦和徒然的悔恨之中,心灵备受折磨,终于心力交瘁,成了宗教毒害的牺牲品。
人实际上是在两个世界里生活着:一个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现实世界,一个是人心理构成的内心世界。
这两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既有紧密联系,又充满矛盾斗争。
当外部世界以其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冲击人的内心世界时,势必会造成人的内心世界的断裂和混乱。
教士这种特殊的职业,使得克洛德、丁梅斯迪尔的人格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在上帝面前,他们必须是忠于职守的教士,不能违背神圣的誓言,必须保持灵魂与肉体的纯洁,终生为教会服务。
而在爱斯梅拉达和海斯特面前,他们又是有血有肉的男人,并渴望拥有正常人的欢乐。
心灵的一端是教士的职责和荣誉,另一端却是对爱人的刻骨铭心的思念,这两种力量在他们的身上交织着,对上帝的爱与忏悔,对情人的爱与忏悔一直处于激烈的抗争中。
这种人性与神性的抗争最终导致了一幕幕的人性悲剧。
克洛德为爱斯梅拉达而疯狂,他已经意识到永远侍奉上帝、守身独处是多么无聊,求知、宗教、修身、养性在人性的面前全是虚空,他要抛弃上帝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人生的幸福。
为情所困的他甚至憧憬,假如他自己不是教士,他俩原可以成为幸福的一对,享受美满的爱情生活。
但在宗教长期压抑下使得他对爱情有着一种扭曲的认识,加上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导致他丧失了理智,祈求通过错误的方式来获得爱情,比如他指使养子卡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使得爱斯梅拉感受到的不是甜蜜的美妙的心灵的颤栗,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恐惧。
这是克洛德的不幸之所在。
他不懂得爱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向往和情感的沟通,不懂得尊重对方,取悦于所爱的人;他不懂得爱不能强求,更不能用恫吓、威胁、劫持的手段去获得。
在追求不能实现时,便以绝望的恶毒的心理实施了对所爱之人的迫害和残杀。
他获取爱的方式令人感到的是恐惧、厌恶。
可以说,这出爱情悲剧实质上是克洛德心灵变态、扭曲的人性悲剧。
他终究没能改变时代造成的悲剧命运,没能挣脱宗教恶势力的罗网。
与克洛德不同的是,对性爱的误解则使丁梅斯迪尔痛苦的活着,倒不如死去一样。
他把自己的爱情看成是对上帝的疏离,因此不断的谴责自己,此后要做的事仅有对上帝的忏悔。
丁梅斯迪尔是一个宗教情愫最深的教士,也正因为如此,宗教成了他沉重的枷锁。
他一面憧憬着幸福的爱情,一面又说“除了在上帝给我指定的领域里,勉强过着的现世的生活以外,再没有旁的想头。
”与海丝特在一起使他感到快慰和温暖,但是他又不能抛弃上帝,他始终是冲不开宗教的藩篱。
他不但不会像克洛德那样发誓带着心爱的人逃到很远的地方去,而且连背弃上帝、离开教堂一步,他都不可能做到。
总而言之,他处在爱情与上帝不可兼得的矛盾痛苦之中。
两部作品中,克洛德、丁梅斯迪尔可以说都是上帝所选出的优秀代表,一方面他们博学多才、学富五车,是时代的骄儿;另一方面,他们跟大多数教士一样,都深受禁欲主义的毒害。
在西方宗教“禁欲主义”的阴影下,人性与神性处于激烈的抗争之中,但是结局往往是人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