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牧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以甘南州碌曲县为例

合集下载

游牧民定居视角下的村庄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

游牧民定居视角下的村庄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
城市发展战略 l 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A T E G Y
文章编 号: 1 0 0 9 - 6 0 0 0 ( 2 0 1 3 ) 0 9 - 0 0 7 0 — 0 5 中图分类号 : T U 9 8 4 文献标 识码 : B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 然基金地 区项 目 ( 4 1 2 6 1 0 4 2 ) j 2 0 1 1 年度省属高校基本 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项目 2 0 1 0 年度甘肃省高校 研究生导 师基金项 目 ( 1 0 0 1 — 2 2 )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
v i l l a g e s i n He z u o c i t y , a l l o f t h e v i l l a g e s wi l l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o u r c l a s s e s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s t r e n g t h
F u n c t i o n o f Wa t e r S u p p l y Ar e a s ” . Th e r e f o r e ,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s e t t l e me n t s o f n o ma d i c p o p u l a t i o n , s p a t i a l
d i s p l a c e me n t a n d s p a t i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 s e t t l e me n t mu s t b e g u i d e d . Th i s a r t i c l e s e l e c t s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e c o n o m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 , g e o g r a p h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 a n d ma n y o t h e r i n d i c a t o r s . Us i n g AH P me t h o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s t r e n g t h o f 4 1 a d mi n i s t r a t i v e

西北高寒牧区草原型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以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为例

西北高寒牧区草原型城镇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以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为例

律, 对于实现 人 口在 空 间上合 理 、 有 序分 布 具 有重 要
意 义[ 4 ] . 2 0世 纪 5 0年代 以来 , 国外学者 对城市人 口空 间分 布进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并应用 一 系列代 表性 的理 论模 型 , 如 C l a c k ( 1 9 5 1 ) 负指 数 密 度模 型、 S h e r r a t t ( 1 9 6 0 ) 正态 密度模 型 、 S me e d ( 1 9 6 3 ) 人 口密 度 的幂 函 数模 型等 , 揭示 了市场 经济条件 下西 方城市人 口分布
的热 点l _ 1 ] . 城市 人 口空 间 分布 形 态 是城 市 经 济 、 社会
和人 口结 构 在 城 市 空 间 范 围 内 的 地 域 表 现 形 式 , 是 城
市 在发展过 程 中城市 人 口在 城 市空 间 范 围内集 聚 的 结果 . 人 口的空间分布 与城市规划 具有 较强 的互 动关
口) , 占全 县 人 口 的 3 5 . 8 , 城 区面积 为 4 . 4 k m2 . 由 于县域其 他乡集镇 还处在发 育阶段 , 集 镇 配 套 设 施 不
完善 、 市 场发育 缓慢 , 县 城是 全县 城 镇 化 的主 要承 载
口为 5 . 4 7万 , 其 中藏族 人 口占 8 7 . 5 % 以上 , 牧业 人 口
为 4 . 6 5 万, 占8 5 %, 是一 个 藏 民族 聚居 的纯 牧业 县. 玛 曲县地处黄河上游 地 区 , 是 国家重要 的黄河 上游 水 源保 护 区域. 加 强该 区域生 态环 境 保 护 , 对 促进 大 区
心层 “ 优化” 、 中间 层“ 填 充” 、 外 围层 “ 提质” 的 目标 . 关键 词 : 西 北 高寒 牧 区 ; 城镇 ; 人 口空 间分 布 ; 玛 曲县 分类号 : ( 中图 )F 1 2 7 . 8 ; K9 0 2 ; C 9 2 2 文献标志码: A

高寒牧区产业体系构建的思考——以甘南牧区为例

高寒牧区产业体系构建的思考——以甘南牧区为例
比重有所提高 ,但仍发展缓慢 。
( )畜 牧 业是 国 民 经济 增 长 的主 推 力 二
随着社会主义 事业 的不断进 步 ,甘南牧 区 的经济建设 也取得 了非常显 著 的成 绩 。但从 总体看 ,甘南 牧 区的发展
还存在着许多不 容忽视 的薄弱 环节 。主要 表现 在 :农 牧 民
收入偏低 ,与城乡 统筹发展 的要求 不相 适应 ;农牧 村基 础 设施薄弱 ,与可持续 发展 的要求 不相适 应 ;农 牧业 内部结
( )传统的农牧经济容纳了绝大多数 的劳 动力资源 三

构失衡 ,与农 牧结合 优势转 化 的要 求不 相适应 ;农牧 业 产 业化经营层次较低 ,与农 畜产品加工增值 的要 求不相适应 ;
农牧业增长方式粗放 ,与发展现代农 牧业 的要 求不相适应 ;
社会事业发展 滞后 ,与全 面协调 发展 的要求 不相适 应 ;县
20 0 5年 ,甘 南 牧 区 国有 及 限 额 以上 非 国有 工业 企 业 单 位 仅
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 4 0 ,按 可比价格计算 ,分别 比 20 6 2元 03
年增长了 1 . 、1 . %。产业结构 由 “ 62 36 九五”末 的 “ 、 一
二 、三 ” 型 调 整 为 “ 五 ” 末 的 “ 、 一 、 三 ” 型 。 但 从 十 二
从 20 年甘南牧 区第一 、二 、三产业 产值 比例 和农 业 05 内部结 构比例 中可 以看 出 ,甘南 牧区产业 结构 具有较 为明
显 的农牧 经 济 的特征 ,农业 经 济 中畜牧 业 的贡 献率 很 大 ; 尽 管第 二产业 对 G P的贡献 率居 于三大产业首位 ,但相对 D 全省 和全 国其 他 区域而言 ,工 业发展 程度滞 后 ;随着旅 游 业 的发 展 ,第 三产业 比重逐年加大 ,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高寒牧区牧民生产经营行为研究——以甘南牧区为例

高寒牧区牧民生产经营行为研究——以甘南牧区为例

中 图分 类 号 :F2 36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3 3 20 )2 0 1— 6 0 3 26 (0 9 0 ・0 5 0
家 庭经 济在 我 国广 大 牧 区起 着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 尤 其 在高 寒牧 区 , 产 组 织 以 家 庭 为 主 , 民成 为 牧 区 最 生 牧 重 要 、 基本 的 生 产 单 元 , 生 产 经 营 行 为 诱 发 畜 牧 业 最 其 的结构 变动 和畜 产 品的 稳 定供 给 , 响 着牧 民收 入 和 区 影 直接 的单元 , 生 产经 营 行 为也 成 为 草 地 资源 可 持 续 利 其 用 的 内因 与微观 基础 。因此 , 究 牧 民 的生 产 经 营 行 研
域发展… ; 而且 , 个体牧 民作为草地资源利 用最基本 、 最 下 , 牧业 增 收 困 难 , 民预 期 收 入 具 有 较 大 的 不 固定 畜 牧
为不仅有利于揭示牧区经济发展 的内在机 理, 更有利于
寻求可 持续 的草 地保 护模 式 。文 章 以 20 06年 l 0月对 甘 南 牧 区进行 的实 地调 查 及 问卷 资料 为 基础 , 甘 南 牧 区 对
牧 民生 产经 营行 为特 征进 行 了实证 研究 。
1 研 究 区域及 数 据来 源
1 1 研 究区概况 .
甘 南牧 区雄 踞在 青 藏 高原 东 北 部 的甘 南 高 原 , 处 地 长 江 、 上游 , 黄河 是青 藏 高原 “ 中华水 塔 ” 的重要 涵 养 地 , 包 括甘 南藏 族 自治州 的碌 曲 、 曲 、 河 、 玛 夏 合作 4个 纯 牧 区县和 卓尼 、 迭部 2个半 农半 牧 区 县 , 于 典 型 的 高寒 属 牧区, 自古 以来 就 有“ 中畜牧 甲天 下 ” 称 ( 1 。 羌 之 图 ) 甘 南牧 区牧 民经 营行 为 封 闭 , 入 渠 道 较 为 单 一 , 收

高寒牧区综合竞争力研究——以甘南牧区为例

高寒牧区综合竞争力研究——以甘南牧区为例

i h i h c l a t rn r a n t e hg o d p su ig a e
— —
a c s fGa a u on m y St t a e o nn n A t o ae
ZH A N G u , ZH A O u — a R i X e y n, ZH A O a-i H il
r g o lde e o e i na v l pme s s t p, a he prn i l omp e t t od s s d o nt i e u nd t i cpa c on n s me h i u e t ma e t omp r tve k he c aai
关键 词 :甘 南 藏 族 自治 州 ; 区域 综合 竞 争 力 ;主 成 分 分 析 中图 分 类 号 :F0 1 5 6 .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8 2 0 ) 10 9 — 6 0 19 8 X( 0 8 0 — 0 20
Re e r h n n t e s nt e i o p ttv ne s s a c i g o h y h ss c m e ii e s
su yo y t ei c mp t ie e s Th eut h w ta h jrif e c gfco sfrtesnh s td f nh ss o eiv n s. s t ers l s o h t ema l ni atr o h y t ei s t o n u n s
伴 随着经 济全球 化和 一体化 的推进 ,区域综 合 竞 争力 已成为 区域发 展的核 心 ,区域研究 的一 大热 点[ ] 1 .但 在 以往 的研究 中 ,主要 以城 市综 合 竞 争 。 力 研究 为主 [ ] 4 ,而 对少 数 民族 地 区 ,特别 是 高 寒 牧 区的综 合竞争 力研究 则相 对较少 .然 而 ,这些 地 区是否具 有 较 强 的竞 争 力 对 我 国 能 否 实 现 战 略 安 全 、经济 安全 以及生 态安全起 着无 可 比拟 的重要 作 用. 以地 处青 藏高 原 东缘 的 甘南 藏 族 自治州 为 例 ,

不平衡发展格局下的重点建设点的辐射带动作用评价——以甘南州碌

不平衡发展格局下的重点建设点的辐射带动作用评价——以甘南州碌
农 民人 均 纯 收 人 3 2 7 8 元 。有 小 学 校 6所 , 在校学生 7 7 9人 ,
专任教师 5 0人 。 有 医院 、 卫生院 1 所, 医生数 l 8人 , 病床数 7 张。旅游业是 当地经济发展一大特色 。 阿拉乡位于碌曲县东部 , 平均海拔 2 8 0 0 m, 年均降雨量
( 2 0 0 5 — 2 0 1 0 ) 》 《 甘南州统计年鉴》 ,甘南州碌 曲县统计局相关 文件, 及通过对部分地区、 部分农牧 民家庭的走访调查所得出。 2 2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从碌 曲县重点建设点 的辐射带动作用人手 , 通过典 型调查 和抽样调查相结合 , 采取对 比分析法对所收集数据进 行整理分析研究 ,选择重点 区域 的实 际变化进行研 究论证 , 发 现地区 间存 在着 的各种 差异性 因素 是引起 区域 经济不平 衡 的发展的主要 原因[ 4 1 。以期为推动碌 曲县 民族 团结 和区域 经济快 速而协调地发展做出一定的帮助 。
人 口为 3 0 4 9 1 人, 藏族人 1 2 1 占总人 口的 8 2 %, 是一个 以藏族
为主 、 汉、 回等多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口 1 。 畜牧 、 旅游 、 水电、 矿 产是 碌 曲县 的优 势 资源 , 其 中畜
牧业 是碌 曲县 的支柱 产业 。碌 曲县 境 内草原辽 阔 , 草场 面
8 3 . 3 %, 其 中可利用 草场 面积为 3 5 . 7 4万 h m 。草 场 植 被 覆 盖率 9 5 % 以 上 。在 实 行 改 革 开 放 的 三 十 多 年 间 , 中 国 经 济
2 研 究方法 与数据 来 源
2 . 1 数 据 来 源
论 文 研 究 数 据 主 要 来 源 于 《甘 肃 省 统 计 年 鉴

浅谈甘南州牧民定居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甘南州牧民定居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甘南州牧民定居的现状与对策甘南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刘汉丽一、甘南州牧民定居的现状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结束牧民游牧历史、减轻政府管理成本、推进牧区走向小康的重要途径。

是继牧区实施草场承包制以后,牧区第二次大发展的标志性举措。

目前,甘南州牧民定居点建设的范围共有6个县(市),24个重点牧业乡,17351户,10.06万人。

近年来,结合牧区草畜双承包、退牧还草、易地搬迁等政策,甘南州将改善牧民住房条件作为实现牧民定居、推进牧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在牧民建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省、州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建设力度,使全州的6659户牧户基本实现了定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但目前仍有6686户牧民居无定所,占牧户总数的50.1%。

在已实现定居的牧户中,拥有砖木结构瓦房的1931户,仅占总牧户和定居牧户数的11.13%、29 %,其余均为简易、临时住房,房屋狭小、简陋,建房用材质量差,只能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离经济实用住房相差较远。

二、影响牧民定居的关键问题牧民定居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居住方式的改变,更是生产方式的跃迁,社会观念的变更。

实践证明牧民定居可以缓解草畜矛盾,有效遏制草场退化,有利于提高牧区综合效益。

但是,由于受自然、历史、文化、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和缺乏固定的生产、生活场所,目前,甘南州牧民定居点在建设规模、建设速度等方面与畜牧业发展速度仍然不相适应,关键是大多数定居点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定居点相对分散,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人畜饮水、照明、通迅、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由于资金紧缺,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单一,定居牧民仍然过着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放牧生活,农业受制于“天”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畜产品不能够及时进入贸易市场,二、三产业基本空白。

牧民定居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没有保障,牧民定居后干什么、靠什么生活的问题没有解决,给定居牧民留下了后顾之忧。

高寒牧区生态安全评价——以甘南牧区为例

高寒牧区生态安全评价——以甘南牧区为例
力一 状 态一 响 应 概 念 框 架模 型 的 指 导 下 , 用 熵 权 法 和 综 合 评 价 法 , 甘 南牧 区 的 生 态 安 全 状 况 利 对
进 行 定量 分 析 和 研 究 , 究 结 果表 明 : 南牧 区整 体 生 态安 全 状 况较 差 , 研 甘 纯牧 业 县 生 态 安 全 状 况好
N O 3, 0 8 . 2 0
To a t lNO 6 4
的茎 叶上 密布 绒 毛 , 落 的 绒 毛容 易 引起 呼 吸 系 脱 统类 疾病 , 且火 炬树 的分生 能力极强 , 抑制其 他植 物生 长 , 因而该 树种不 宜植 于医 院中.
2 5 种植 结构 单调 .
院 内的芳 香与街 道 上 的 绿树 相 互 辉 映. 住 院部 对 周 围 的绿 地也要 精心 布置 , 为病人 提供 活动场所 . 可设 置花 坛 、 泉 , 置坐椅 、 喷 放 棚架. 可采用 自然 也 式 的布置 , 成优美 的园林 庭 院 形 引.
阴离 子化 是有 益的 , 在水流 的冲击下 , 促进空 气 中 的 阴离子 的形 成【 . 场周 围应节 日期 间可 以用 一二年 生花 花 在 卉 装饰 . 息 区要 种植 高大的乔 木 以遮 荫 , 筑前 休 建 的绿化 以草 坪 为主 , 丛植 乔灌 木. 乔木 应 离建 筑 5
维普资讯
20 0 8年 第 3期 ( 第6 总 4期 )
牡 丹 江 师 范 学院 学 报 (自然 科 学版 ) J u n l f d n i g N r a ies y o r a o Mu a j n o m l a Unv ri t
3 2 植 物 的 搭 配 .
医院 区域 内植 物 结 构单 调 , 根 花卉 应 用 不 宿 足. 院大楼 后面 的绿化 区里只种植 了两列 白桦 , 医 白桦下 没有形成 灌草 结构 , 土壤 上无 草坪 、 花卉 等 绿化植物 , 有突兀 之感. 白桦对 土 壤和水 质要 求 严 苛, 否则 白桦 的树 干不 洁 白, 不到美 化 环境 的 效 达 果. 白桦应采用 片植 为主 , 可充分展现其 树干之美.

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及振兴机制研究

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及振兴机制研究

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及振兴机制研究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及振兴机制研究摘要:甘南地区是重要的藏族聚居区域,拥有丰富的传统聚落遗存。

本文将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总结了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并探讨了其振兴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宗教文化特征、地形环境、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是构成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的关键因素。

同时,通过继承传统建筑技艺、保护和修缮聚落遗产、发展特色旅游、加强社区参与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动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的振兴。

关键词: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振兴机制一、引言甘南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重要的藏族聚居区。

自古以来,甘南地区就是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甘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藏族传统聚落空间特征,并且这些传统聚落至今仍然保存完整。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传统聚落正面临着许多挑战,亟需振兴机制来保护和发展。

二、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1.宗教文化特征甘南地区信仰藏传佛教,聚落中的寺庙建筑往往占据核心位置,起到组织和统一聚落的作用。

寺庙建筑通常规划严谨,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藏族的信仰与文化。

2.地形环境甘南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山脉和河流交错分布,聚落往往依山傍水而建。

聚落的布局和建筑形式与周围地形相互协调,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空间结构。

3.社会结构甘南地区传统聚落的社会结构通常是以家族或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聚落中的建筑和空间划分往往与社会关系和族群身份有关,反映了社会结构的秩序和稳定。

4.居民生活方式甘南地区的传统聚落中,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与聚落的空间组织密切相关。

聚落中通常会设有公共集会空间、集市等,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三、甘南藏族传统聚落的振兴机制1.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通过培养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人,保证传统建筑技艺不断传承和发展。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保障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人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2.保护和修缮聚落遗产加强对传统聚落遗产的保护和修缮,防止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而造成的损失。

高寒牧区生态足迹

高寒牧区生态足迹

高寒牧区生态足迹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两屏三带”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影响到青藏高原本身,甚至深刻影响到全国的生态安全。

自从1987年《我们的未来》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已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作为可持续评价方法之一———生态足迹法,自1993年由加拿大生态学家Rees和他的学生Wachernagel[1-3]提出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应用于从全球到各个不同区域的时空尺度研究。

总体来看,在空间尺度上,从最初注重全球尺度到注重区域尺度(国家尺度、省区尺度和地方尺度);在时间尺度上,从单纯的静态断面研究延伸到长时间序列研究;在部门尺度上,从最初的一般生态足迹研究,拓展到水资源、食物消费模式、家庭收入、消费支出、旅游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绿色大学、国际贸易、项目、土地规划、荒漠化等方面,内容越来越丰富;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表现为对初始模型的不断修正和改进,另一方面,表现为延伸与渗透,将生态足迹分析法与其它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度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相结合。

尤其是是近10a来,生态足迹研究进展神速。

ThomasWiedmann等[4]提出将货币投入产出分析和现有国家生态足迹账户(NFA)相结合的方法,改进了原有的生态足迹和物流分析法,建立了生态足迹和物流方法与经济活动间的联系,反应了产业间依存关系对环境产生的间接影响。

由于生态足迹模型本身是一个静态指标,得出的结论都是瞬时性的,而它所要反映的经济社会系统随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Wackernagel.M[5]、C.Monfreda[6]、JustinKitzes[7]等通过解决计算生态足迹时间序列时暴露的概念问题,给出的改进方法增强了生态足迹结果的清晰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V.Niccolucci等另僻蹊径,提出立体生态足迹概念模型(3DEF)(threedimensionalEcologicalFootprintmodel),该模型有两个相关的尺度:表面积和高度,并指出该模型能更好地解释人类自然资本存量和资源流动的需求之间的差异[8-10]。

草原生态失衡与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博弈——以甘南碌曲为例

草原生态失衡与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博弈——以甘南碌曲为例

发展 相对滞 后 的少 数 民族 地 区开始 逐 步实施 。游 牧 民定 居是 游 牧 民实 现 现 代化 的重 要 途径 , 其对我 国 民族 团结 、 社会 稳定 、 区域 经济 发展 等都 具有 重要 作用 。通 过研 究 、 解 析 当前 的游牧 民定 居 问题 , 能够 更 进一 步 了解 、 认 清游 牧 民生存 的现 实情 况和存 在 的问题 , 这 具有 重大 的现 实意 义 。
善、 草 原 生 态得 以恢 复 中 才 能得 到 完 美 结局 。
[ 关 键 词 ] 甘 南碌 曲 ; 草原生态; 游牧 民
[ 中图分类号]1 3 6 6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1 — 5 1 4 0 ( 2 0 1 7 ) 0 1 — 0 0 3 7 , 我 国西部地 区生态环 境急 剧恶 化 , 引起我 国政府 的高度 重 视和 公众 的普遍 关注 。我 国西部 的生 态环境 较 为脆弱 , 森林 的过度砍 伐 、 草原 的超 载过牧 、 土 地 的过 度 开垦等 , 都导 致西
部土壤 的 沙化 、 荒漠 化更为 严重 。我 国西 部恶 劣 的生 存 环境 同时也 限制 与阻 碍 了西部 人 民 的生 活 品质
的提 升 , 尤 其是 与我 国的中东部 比较 而 言 , 生 活在西 部 的人 民整体 处 于相对 贫 困的境 遇 。游 牧业是 我 国 西部 草原 长期 以来 的生产 方式 , 但是 随 着 现代 社 会 的快 速 发 展 , 我 国的游 牧 业 面 临 着残 酷 而 无奈 的现 实, 导 致 了游牧业 的举 步维 艰 。当越 来越 多 的牛羊被 肆 意 驱赶 , 争 夺 着数 量 有 限 的草 场 资源 时 , 当越 来

高寒地区农村景观风貌整治规划探讨

高寒地区农村景观风貌整治规划探讨

高寒地区农村景观风貌整治规划探讨作者:王彦锋樊森孟夏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30期王彦锋樊森孟夏(中研智业东西部规划设计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如何避免新农村建设的风格单一、千篇一律的局面,怎样将属于高寒地区的地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好的融合到这一地区的农村景观风貌规划当中去,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从青海省东部农村景观规划实际案例出发,探讨该地区景观构成要素和景观空间布局,旨在找出属于高寒地区的农村景观特色。

关键词:农村景观高寒地区规划中图分类号:U416.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25-02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点要求,要着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农民对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大多仅停留在单纯复制城市规划中的小型住宅区和组团绿地成组的居住空间的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民的生活环境,满足了农村的发展需要。

但是在整体规划中,一味的强调功能的作用,使得很多地区不顾原有的农村地域特色,一味的生搬硬套东部沿海相对发达地区的作法,忽视了本地原有地域特色和景观的结合,忽视了属于当地的场所精神的营造,导致了新农村建设风格单一、千篇一律的结果。

在党中央的要求和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应充分利用高寒地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要素并融入到景观规划与设计当中去,探讨有地方特色的景观风貌规划。

本文以实际案例——青海省东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尕别列村村庄景观风貌规划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高寒地区农村景观的地域特色和构成要素,以及高寒地区农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景观规划原则,旨在为相关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1 案例背景1.1 地理位置青海省东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尕别列村位于县城西部,尕别列村北邻黄河川道,地处黄河南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位于海拔1840~2200 m之间。

高寒牧区游牧定居村落空间特征解析——以玛曲县阿万仓镇为例

高寒牧区游牧定居村落空间特征解析——以玛曲县阿万仓镇为例

城乡建设与发展高寒牧区游牧定居村落空间特征解析——以玛曲县阿万仓镇为例火晓琴,黄跃昊(兰州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游牧到定居的演变过程中,牧区定居点向乡镇集聚发展形成村落,其居住模式发生明显变化,形成新的村落空间格局。

以玛曲县阿万仓镇为例,对其定居点的村落布局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定居点演化形成“大聚合、小组团,分区定居”的整体布局特征,牧民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分离,村落空间充分展现了牧民丰富的居住生活样态。

[关键词]高寒牧区;游牧定居;村落空间;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 K928.5 [文献标识码]A高寒牧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影响,生活在此的牧民常年以游牧为主要生计方式。

近年来,游牧定居工程的实施,改变了高寒牧区传统游牧式的分散格局,开始以乡镇为中心聚居。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保障牧区生态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便是解决好居住问题。

甘南州玛曲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甘、青、川交界处,是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地,其生态地位突出。

作为甘南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在游牧定居的实施中,牧民逐渐脱离四季游牧转场的生产方式,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

这一转变过程不单是游牧民走向现代化的体现,更是游牧文化和多元化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村落空间不止是居住的公共场所,它更是文化表达的空间。

文章以阿万仓镇为例,对其村落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1 研究区域概况阿万仓镇位于玛曲县的地理中心位置,距县城约55km,东临齐哈玛镇、采日玛镇,西接木西合乡,北靠欧拉镇,南与青海省久治县隔黄河相望。

全镇属高寒阴湿类气候,年平均气温1.1℃,无绝对无霜期和四季之分,冷季漫长,暖季短促而反复无常。

全镇辖5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定居点所在地即为阿万仓镇政府所在的沃特村,其住户为各行政村的牧民。

沃特村作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在独具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基础上,大力发展牧区定居点特色。

甘肃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甘肃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甘肃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甘肃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传统村落逐渐成为甘肃省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旨在探讨甘肃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通过采用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我们发现甘肃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集聚和分散两种特征。

集聚分布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山谷中和水源附近,而分散分布则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

这种分布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等。

本研究对甘肃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引言传统村落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甘肃省作为中国的重要历史文化省份之一,拥有众多的传统村落资源。

然而,在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一些传统村落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因此,研究甘肃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甘肃省内多个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并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获取有关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关数据。

然后,利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得出相关结果并进行讨论。

3. 甘肃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两种特征:集聚分布和分散分布。

3.1 集聚分布集聚分布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山谷中和水源附近。

这些村落通常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丰富,农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

同时,这些村落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农耕文明,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成为了各种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3.2 分散分布分散分布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

这些村落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交通限制,这些村落往往与外界的互动相对较少,保存着更为原始和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

高寒牧区乡村生态智慧研究

高寒牧区乡村生态智慧研究

高寒牧区乡村生态智慧研究高寒牧区乡村生态智慧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乡村地区都面临着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挑战。

高寒牧区作为中国乡村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使得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研究和应用生态智慧技术来支持高寒牧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高寒牧区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其地理环境特点包括高海拔、陡峭的山地、寒冷干旱的气候以及有限的自然资源。

这些特点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水资源的匮乏、土壤贫瘠和植被稀疏。

同时,生态环境也面临着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用生态智慧技术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促进高寒牧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智慧技术是指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对乡村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智能化监测、管理和支持。

在高寒牧区乡村中,可以应用生态智慧技术来解决一系列问题。

首先,可以建立智慧农田管理系统,实现对土壤水分、养分和温度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和调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可以应用智慧水资源管理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约水资源的量。

第三,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智慧畜牧系统,实现对畜禽的行为监测和健康管理,提高畜牧业的效益。

此外,还可以利用智慧气象技术预测气候变化,为农牧民提供决策支持,减少灾害风险。

除了技术创新,高寒牧区乡村生态智慧研究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社会参与。

在推动技术应用的同时,需要积极培养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创新性。

通过开展农牧民培训和科普活动,可以提高他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乡村发展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到高寒牧区乡村生态智慧研究中,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技术创新与实施。

综上所述,高寒牧区乡村生态智慧研究是解决这一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应用生态智慧技术,可以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高寒牧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构建模式研究——以乡(镇)政府驻地村为例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构建模式研究——以乡(镇)政府驻地村为例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构建模式研究——以乡(镇)政府驻地村
为例
成亮;陈锦富;李巍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6(034)008
【摘要】藏族作为中国极具特色的民族之一,乡村聚落是整个藏区主要的人居环境载体,藏区城镇化的重点是乡村地区.甘南藏区位于中国藏区的边缘地带,是整个藏区的城镇化前沿地带,面临着更为紧迫的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该文围绕乡(镇)政府驻地村这一在广大藏区承担城镇化空间转移的基层特定村庄类型为研究对象,提出乡村聚落空间构成主要由居住空间、生产空间、公共空间(包括宗教活动空间、公共管理空间、公共服务空间、其他空间)等一系列特定空间组成,并以七个村庄为研究案例,分析和研究甘南藏区乡(镇)政府驻地村乡村聚落空间构建模式.
【总页数】5页(P118-122)
【作者】成亮;陈锦富;李巍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
【相关文献】
1.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组织模式研究——以甘南藏区为例 [J], 成亮;汤士东;李巍
2.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J], 成亮
3.乡村聚落公共开放空间的激活与营建——以广东英德九龙镇牛一村为例 [J], 张宏旺;王竹;孙炜玮;浦欣成
4.建筑人类学视角的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
以卓尼县完冒村为例 [J], 成亮
5.基于GIS的三峡库区低山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研究——以忠县涂井乡、石宝镇为例 [J], 谢玲;李孝坤;余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碌曲县气候资源分析及对牧业的影响

碌曲县气候资源分析及对牧业的影响

碌曲县气候资源分析及对牧业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 1973-2019 年碌曲气象站年均气温、≥0℃及≥10℃积温气象资料、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揭示近 50 年来碌曲县热量资源、降水量、光照资源的变化规律,并且探究碌曲县气候资源变化及对牧业的影响,最好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为进一步提高碌曲县牧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指导。

关键词:碌曲县;气候资源分析;牧业;影响;应对措施引言碌曲县隶属于甘肃省甘南州,是甘肃省的重要牧区之一,是一个以藏族为主要民族的纯牧业县。

全县总面积 52.98公顷,其中草场面积39.34公顷,占总面积的 74.25%,其中亚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沼泽化草甸等草地类型是碌曲草地的精华,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利用价值,而且是维护黄河、长江源头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碌曲草地出现了严重退化,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沙化的趋势,给依赖于碌曲草地植被而存在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安全埋下隐患。

因此,加强碌曲县气候资源的分析,掌握其对当地牧业的影响情况,并探索科学的应对措施,对于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科学合理安排畜牧业规划,推动当地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碌曲县气候资源特点1.1热量资源热量资源是人类生活以及农牧业生产的一种必要资源,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影响着热量资源的变化。

在这里从积温、平均气温两个气象因素探讨分析研究区热量资源特点。

1.1.1积温变化特点由1973-2019年碌曲县≥0℃、≥10℃积温的年际变化曲线能够发现(图1),≥0℃、≥10℃0℃积温均随时间的变化而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是77.544℃/10a、94.936℃/10a。

在近50年来,≥0℃积温的平均值为1846℃,最高值为2180℃(2010年),最低值为1565.9℃(1976年)。

碌曲县≥10℃积温在近50年的年平均值为1101.8℃,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为1497.3.3℃(2010年)和642.5℃(1976年)。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农牧业发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农牧业发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西北高寒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农牧业发展——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李志刚;段焕娥【期刊名称】《地理科学》【年(卷),期】2005(25)5【摘要】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江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

草场“三化”严重,森林遭到破坏,水资源日益紧张,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

其原因主要是脆弱的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结果。

生态恶化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

生态建设和农牧业发展,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生态经济思想,追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探索符合高寒生态规律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地域农牧业体系。

最后,从治理草场“三化”、建设牲畜集中育肥基地、建立有效的生态建设机制、依靠科技、调整农牧业地域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等6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总页数】5页(P551-555)【关键词】高寒民族地区;草场“三化”;生态经济;特色农牧业【作者】李志刚;段焕娥【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软科学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相关文献】1.甘肃民族地区特色农牧业发展创新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J], 王生荣2.基于"供给侧"的高寒民族地区村庄发展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为例[J], 王生荣;何亚玲;马利邦3.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农牧村城镇化发展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J], 王生荣;李巍4.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r—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 [J], 彭甘平;王郑澄;孙正宇;吴婵;钱多5.西北高寒民族地区居民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的影响——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例 [J], 陈少铧;赵海莉;李巍;李东泽;李鸣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以甘南州临潭县为例

多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以甘南州临潭县为例

多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以甘南州临潭
县为例
安玉源;刘鹏权;郭雅琦
【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3)3
【摘要】为探究多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点,以甘南州临潭县141个多民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

以ArcGIS 10.5为技术平台,借助最邻近指数、核密度测算、地理空间数据叠合统计等方法,从地形地貌、坡度、高程海拔、河川水系等自然环境要素,族群结构、历史移民、道路交通等人文条件探索多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临潭县多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凝聚分布的类型,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整体集聚,显著性较强”的特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影响临潭县多民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内在动力;影响多民族村落分布格局的突变动力是民族的演变迁徙、军事战争以及民族之间的分化与融合。

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多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规划和发展建议。

【总页数】8页(P20-27)
【作者】安玉源;刘鹏权;郭雅琦
【作者单位】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2.2
【相关文献】
1.山地区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为例
2.川西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
3.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下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例
4.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西省太行板块为例
5.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寒牧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以甘南州碌曲县为例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yout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lpine Pastoral Area—A Case Study of Luqu County of Gannan Prefecture王录仓 李 巍 李康兴 WANG Lucang, LI Wei, LI Kangxing摘 要 乡村聚落是中国聚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和宗教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布局处于自发选择的状态,普遍存在着布局散乱、人口规模小、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亟待优化。

以碌曲县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为基础资料,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高程、河流、路网、地域经济类型等方面对碌曲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型铸”作用,河流和路网格局对聚落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农区—半农半牧区—纯牧区聚落差异显著,从集群分布走向分散分布。

应用综合发展实力指数函数,将碌曲县行政村分为高(Ⅰ级)、中(Ⅱ级)、低(Ⅲ级)三个发展实力等级。

在综合考虑各乡村聚落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潜力、区位条件的前提下,对村落等级规模进行优化,将村落分为优先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异地搬迁型进行调控。

引入成本加权距离(cost weighted distance )和改进型场强模型,计算各个乡镇的辐射量,结果表明,最大辐射量出现在玛艾镇和郎木寺镇周围,且沿洮河河谷和国道213线形成南北两条辐射带。

因此得出结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要按照“中心带动,以点带轴,以轴带面,两翼互补,整体推进”的原则开展,最终形成“两心、两轴、两翼”的乡村聚落体系空间结构格局。

关键词 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空间优化;碌曲县Abstract: Because of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climatic conditions,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religious practices and other factor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ina have been in a spontaneous state for a long time.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scattered layout, small population size, large fl oor space, low rate of land use and so on.This thesis then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humanistic and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 ue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Luqu County. The factors include elevation, river,road network and regional economic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itude is affe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River and road network on the settlements has obvious guiding role,from agricultural areas to semi-agricultural andsemi-pastoral, to pure pastoral areas,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ettlements transform from dispersed to centralized .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trength index function, Luqu`s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divided into high (Ⅰ), medium (Ⅱ), low (Ⅲ) three development levels; Introducing Cost Weighted Distance and improved Field Model to calculate the radiation of townshi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ai and Langmusi town have the strongest radiation, and Tao River valley and along State Highway 213 are south and north two radiation belts. Therefor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ural settlements optimized core idea can be expressed as “a center, two axis”, the center led to points, the axis led to surface, wings complementary, overall progress, and strengthen 1 center (county), supporting 2 node stownships, Langmusi town and Shuangca town), perfect 4 townships (Gahai, Xicang, Larengaua, A’la), cultivating 5 key villages(Gaxiu, Gongba, Jiacang, Gongquhu, Zeca).Keywords: Rural Settlement;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nfl uencing Factors; Space Optimization; Luqu CountyDOI: 10.13791/ki.hsfwest.20170116王录仓, 李巍, 李康兴. 高寒牧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以甘南州碌曲县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 32(01): 102-108.中图分类号 TU-098.3文献标识码 B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7)01-0102-07作者简介王录仓: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教授,wanglc007@李 巍: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康兴: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41261042)◎传统聚落与人居环境0 引 言聚落(settlement)是人口居住、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是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1]。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和宗教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布局处于自发选择的状态,普遍存在着布局散乱、人口规模小、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国外乡村聚落的研究起步于19世纪,至20世纪初,聚落地理学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聚落的影响因素[2-4]、乡村聚落的类型与形态[5]、乡村聚落的空间地域组织[6-7]和乡村聚落生态[8]等4个方面。

我国的近代聚落地理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目前的成果主要涉及传统乡村聚落与人地关系研究[9-10]、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11-16]、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17-18]等方面。

对藏族地区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藏族地区传统聚落的类型与分布规律、传统聚落的更新模式、宗教对乡村聚落布局的影响以及聚落的气候适应性等方面。

如,安玉源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建成环境3个方面研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传统聚落的发展演变历程,并根据对甘南地区传统民居聚落和藏族地区传统民居聚落的对比研究,提出了甘南地区传统聚落的类型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传统聚落的更新模式[19]。

杨鸿彬、张雪梅、何泉等学者则认为,在藏族地区,乡村聚落的布局与规模都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聚落的布局通常以寺院为中心,围绕寺院布置,且寺院的历史越悠久、规模越大,其周围的聚落规模就越大[20-21]。

碌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理坐标为33°58′21″-34°48′48″、101°35′36″-102°58′15″E,国土总面积5 298.6 km2。

全县现辖2镇5乡,含24个村民委员会、95个村民小组以及地方国营双岔林场、李恰如种畜场。

2012年年末,全县总人口为3.4万人,以藏族人口为主(占总人口的88.33%),平均人口密度为6.48人/km2。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碌曲县的乡村聚落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和公路沿线,但规模较小,相对分散,呈现出集中与散布并存的空间格局(图1)。

近年来,随着草场承包、异地搬迁和游牧民定居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分布在生态敏感区且规模相对较小、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覆盖的乡村聚落逐渐被撤并,原有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

1 数据来源与方法由于基层居民点人口统计数据有时难以获取,故论文以碌曲县土地利用第二次调查数据为依据,从中提取居民点斑块面积数据,用以表征乡村聚落的规模;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从碌曲县DEM中提取乡村聚落、河流和道路等数据,从自然和社会人文两个方面出发,对影响碌曲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泰森多边形法(Voronoi)的CV值法并结合实地调研,对碌曲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格局进行分析。

2 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4种[22-23]:卫星式布局(以一个比较大型的聚落如集镇、中心村为中心,周围带几个较小的乡村聚落集聚斑块)、带状式布局(沿线状地物如串珠一般呈带状分布)、集团式布局(乡村聚落集中于一处)和自由式布局(村落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无规律的“满天星”式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