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世纪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合集下载

经略海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经略海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

经略海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海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的舞台已然转向大海,海洋经济成为各国竞争的中心。

面对眼前海洋的巨大机遇,中华民族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战略抉择,推进经略海洋的步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上浩大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展海洋经济的国家之一,其亲海传统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依靠海洋贸易和捕渔生活,开拓海洋辽阔天地。

宋朝“诸葛船舶”,明朝“宝船”和“大船队”,清朝“海禁”和“南海防务”,都是海洋文化的亮丽表现。

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始终把经略海洋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二、海洋利用的现状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海洋经济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中国的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国家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加。

截止2019年底,中国海洋经济产值突破8.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累计比重达到9.6%。

在这个过程中,海洋杂志、海洋云平台、远洋渔船、深海勘探船、海上救援船、石油钻井平台等一批高科技和国际化的海洋器材和技术不断涌现,显示出中国海洋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和产业优势。

三、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掀起海洋合作新潮流作为全球最大海上贸易通道,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到缔结21个“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平台,积极推动国际海洋合作,促进海洋技术转移和创新。

一带一路具有联通世界多条海上航线,连接着亚欧非大陆,使中国在东南亚、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区,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圈”,并使中国成为亚洲和世界海洋合作的中心地带。

四、南海问题与国际法南海问题是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中国拥有着7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其中的南海岛礁目前正在面临争议和质疑。

为解决南海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并通过和平谈判、互利合作、保持克制等方式应对国际法与地缘政治压力。

同时,政府加大了南海建设力度,不断推进南海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巩固中国整体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世界各海洋大国间展开的作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领域的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资源、海权力量竞争,说到底,是各自海洋文化力的竞争。

世界上的海洋文化主要有两大体系,一是以欧美为主体的西方海洋文化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主体的东方海洋文化体系。

但我国千百年来的中原农耕文化主体观念和大陆文化思维定势,导致了海洋意识、海洋观念的弱化,掩没了我国作为世界上重要海洋大国悠久、灿烂的海洋文明历史的显示度。

当代的世界一体化、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现代化的产物,我国在当代海洋国力竞争中发展当代海洋文化,无疑应建立在我国自己的海洋文化传统之上,对西方的海洋文化只能有选择地加以借鉴,而不能本末倒置。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报告首提“海洋强国”,虽着墨不多,却意义非凡。

什么是海洋强国,指的是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几千年来,中国都是大陆国家,对利用海洋的传统认知,只有“兴渔盐之利”与“通舟楫之便”而已。

传承至今,连小学生都知道,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边界线长约2万2千公里。

却较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

从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管控海洋到生态海洋、和谐海洋,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民族的又一次伟大觉醒。

历史反复昭示我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铁律。

建设“海洋强国”之路是中国走向永续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海洋国家围绕着海权的争端态势进一步加剧。

主要表现为资源争夺、岛礁主权、海域划界和通道安全等四个方面。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0.8%,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维护海权的斗争首先表现为海洋资源的争夺战。

为什么原来相对平静的南海会紧张起来,就是因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南海发现了储藏量可观的油气与可燃冰资源,被世界称之为新的波斯湾。

2020年国家公务员模拟考试【省级以上】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doc

2020年国家公务员模拟考试【省级以上】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0年考试录用公务员模拟申论试题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给定资料:1.全球海洋面积大约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面积的71%。

一般认为海洋资源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

根据国务院2003年5月9日颁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我国有海洋生物两万多种,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

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

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贮藏量6.3亿千瓦,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

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进行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

据我国科学家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储量大约30亿到70亿吨。

据有关部门测算,整个南海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大约230亿至3000亿吨,约占我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城。

南海海域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之一,其中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归中国管辖的海域。

国家海洋局某负责通知指出,要看过我国海洋资源这些数字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来说是非常有限的。

他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优势通常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管辖海域面积。

从这个指标上来看,我国在世界的排名大概是120名左右;第二个指标是海陆面积比。

我国这个比值是0.31︰1,世界排名大概100多一点;还有一个指标是海岸线长度和国土面积比。

这个比值我国在世界的排名90多位。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3784公里,素有我国“鱼仓”、“盐仓”和:“海洋公园”的美誉。

渤海是中国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开发力度加大,渤海的污染日益加剧。

濒临渤海的二界沟是某市最大的渔港,过去成立的海鲜商贩和饭店伙计基本上都到这里来上海货。

可眼下,尽管离休渔期还有一个月,但很多穿都停靠在码头没有出海。

马汉《海权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海权战略抉择

马汉《海权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海权战略抉择
马汉海权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海权战略抉择韩佶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10036摘美国历史学家马汉的海权论三部曲更是系统分析和阐述了海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使得作为地缘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海要源起于爱琴海的古罗马文明很早就重视海洋的意义20世纪权理论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汉 《 海权论 》 视 角下 的当代中 国海权战略抉择
韩 佶
( 辽 宁大学 国际关 系学院 1 1 0 0 3 6 )
【 摘 要】 源起 于爱琴 海的 古罗马 文明很 早就 重视 海洋的 意 义 , 2 0世 纪
论》 三部曲等相关著作 中, 突 出强调制 海权 对一 国 国家权 力 的重 要作用 。《 海权对历史 的影响 1 6 6 0—1 7 8 3 ) ) 就是 作 为爱 国军 官的 马汉 为 自己的祖 国称 霸海 洋所设 计 的“ 引 以为鉴 ” 的著作 。其 中
者, 并形成 了一套较之 以前完整 系统 的海权理论 。


马汉《 海权论》 及其核心思想

海权这一古老思想从 2 0 0 0多年前诞 生 以来就 与 国家 的兴 旺
与衰落联系密切 。海权论 的始祖 , 美 国历 史学家 阿尔弗雷 德 ・ 马
国, 要从战略 的高度 , 审时度势 , 综合 运用政治 经济外 交等各 种手
将少 数欧洲大陆国家相连 以外 , 主要是通 过海上航 线建 立的。在
这种背景下 , 地理学成为 “ 显学 ” 。地缘政 治学就是 这一 时期 在融
分为简单受益结构和复杂受益结构 。作为一个典型 的海陆 复合型 国家 , 中国不但拥有 9 6 0万平方公里 的陆地疆域 , 而且也拥 有按照 《 联合 国海洋 法公 约》 所 划定 的 3 0 0多万 平 方公 里 的海 洋 领 土。

海洋争端与中国和平崛起_以中韩苏岩礁争端为例

海洋争端与中国和平崛起_以中韩苏岩礁争端为例

2012年第4期6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海洋争端与中国和平崛起——以中韩苏岩礁争端为例张青磊(浙江警察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海洋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国家间政治利益争夺的集中地,21世纪的海洋开发与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焦点之一。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之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越来越多。

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也面临与多个国家的海洋权益和岛屿、岛礁争端,其中,中韩苏岩礁争端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问题。

这些海洋争端在吸引世界眼球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国的介入;同时,与中国有海洋争端的国家也出现了联合的趋势,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都是巨大的挑战。

本文以中韩苏岩礁争端为例分析了海洋争端与中国和平崛起,认为海洋争端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关键词】海洋争端;苏岩礁;中国和平崛起;挑战与机遇【中图分类号】D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24(2012)04-0062-04Marine Disputes and China’s Peaceful Rise——the Example of Suyan Rock Disput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ZHANG Qing-lei(Zhejiang Police College,Hangzhou310053,Zhejiang,China)Ocean used to be and remains an important area for nations to win the political interests.Marin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on is one of the focused social development issues in the21st century,which has seen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disputes about marine rights.With its peaceful rise,China is also involved in such disputes over marine rights and interests as well as over islands or reefs with many countries.One representative dispute is with South Korea over the SuYan Rocks.While attracting the world’s eyes,such disputes have caused the intervention by big nations;meanwhile,there appears an allying trend among those countries having marine dispute with China,which poses a huge challenge to the China’s peaceful ris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rine dispute and 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 from the example of SuYan Rock disput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and concludes that the marine dispute bring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China’s peaceful rise.Marine disputes;the SuYan Rocks;China’s peaceful rise;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第10卷第4期2012年12月Vol.10No.4Dec.2012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NINGBO RADIO&TV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2-09-14【作者简介】张青磊,男,山东梁山人;浙江警察学院侦查系教师;研究方向:东亚政治与国际关系。

“学习十八大报告知识竞赛试题”(1)

“学习十八大报告知识竞赛试题”(1)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及新《党章》知识竞赛1.____,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A 2012年11月14日B 2012年11月10日C 2012年11月8日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____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A 全面建设B 全面建成C 全面建立3.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国____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A 外向型B 开放型C 外贸型4.我们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____、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

A 基本理论B 基本制度C 根本宗旨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____相结合的产物。

A 世界形势B 党的建设C 时代特征6.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___。

A 根本方法B 核心立场C 第一要义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___。

A 根本原则B 基本要求C 基本途径8.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____。

A 理论指南B 指导思想C 思想武器9.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____。

A 第一要义B 核心立场C 精神实质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____。

A 核心立场B 第一要义C 精神实质11.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____。

A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 走科学发展之路C 走社会主义道路12.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____,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大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大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章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二、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三、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基本特征四、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一、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孙中山总结世界历史经验教训,把对海上力量的认识上升到事关国家兴衰的高度。

毛泽东主要从国家安全和海洋安全的角度,考虑海军建设和海洋发展问题。

邓小平不仅重视海军发展和战略海洋,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海洋争端的方法。

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军队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1996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由国家海洋局发布。

这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发展纲要,是我国进军海洋的政策指南。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要“实施海洋开发”。

2003年,国务院发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2008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建设海洋强国”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十九大报告: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习近平: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二)中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1、21世纪是海洋世纪,建设海洋强国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国际潮流的必然抉择。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当今世界各国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制高点。

习近平:“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

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

”为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或调整海洋战略和政策,为实现其国家战略目标服务。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

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

进入21 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许多国家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

自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封建王朝漠视海洋,疏远海洋,最终沦入有海无防、丧权辱国的悲惨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的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现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的道路。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5 个方面。

一、认知海洋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一是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加快基础研究,力争在知识创新上有所突破,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

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转化能力。

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

要重点抓好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海洋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试论海洋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试论海洋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文 化 的支 柱 性 思 想 , 对 中 国人 的 影 响 可 以说 是 它
郑 和下 西 洋 的壮举 激 发 了 中华 民族 儿 女爱 国热情 , 强 了我们 的 自豪 感 , 增 同时 它也 深刻 地
极其 深远 的 。儒家 思想历 来 强调 “ 中正仁 和 ” 、 “ 为贵” “ 和 、 己所 不欲 ,勿施 于人 ” “ 德载 物 ” 、厚 等 ,这就 使 中国人有史 以来天生就酷 爱和平 , 反 对 战争 , 其是厌恶侵 略战争 。我 国历代 的统 治 尤
者 在 对 外 关 系 上 大 多 采 取 的是 守 势 , 即 使 是 进
体现 了酷爱 和平 、 睦邻友好 这一情结早 就在 中华
民族 文化 中深深 扎根 。 个 民族 的传统 文化对这 一 个 民族 的气质 、行事等都 有长久深远 的影 响 , 我 们今 天提 出的“ 和平崛起 ” 的发展 战 略是悠 久 的 历史 、深刻 的文化 底蕴 和社 会经济发展 水平 、 和 平外交政 策共 同作用 的必然 结果 。
持 独立 自主的 和平外 交 政策 , 永远 不争 霸 、 不称
霸。
中 国在 2 l世 纪 崛 起 , l世 纪 是 海 洋 的 世 2 纪 。海洋在将 来 国家政治 、 济生活 中的地 位和 经
作 用 会 越 来 越 重 要 和倍 受 瞩 目。 么 海 洋 在 中 国 那 的 和 平 崛 起 中担 当一 个 什 么 样 的 角 色 呢 及 经济 高 速增 长对 世 界经 济政治 的影响 , 意识 到必须 向 国际社会 明确
自己在 这 方 面 的 态 度 和立 场 。 以 中 国政 府 在 刚 所
刚 出现一些 磨擦 时就做 出了“ 和平崛 起 ” 战略 的
历 史 、 治 、 济等 角度 尝试 分析海 洋 与 中国和 政 经

2015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

2015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

2015年政治中考时政热点专题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民族复兴一、热点材料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不久,习近平就来到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调研,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他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不久,他又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指出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正确方法论。

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提出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系统总结了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的“五大关系”,即: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六大问题。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就经济方面来说,《决定》各项政策的逐步细化和具体实施,必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和障碍,为经济发展增添更大推动力。

[www.z@*zstep.c%#^om]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芝麻开门,这门已经开了你就关不上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乃大势所趋,中国顺应了这样一个时代潮流,坚定不移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党章党史知识竞赛多选题

党章党史知识竞赛多选题

党章党史知识竞赛多选题1、十八大重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BCD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2、十八大提出,从2010年到2020年要实现“两个倍增”计划是( ACD ) A、国内生产总值倍增 B、进出口贸易额倍增C、外汇储备量倍增D、城乡居民收入倍增3、十八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新要求是(ABCD )A、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B、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C、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D、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4、十八大强调,在当代中国,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是(AB ) A、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 B、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C、以科技创新发展为支撑 D、以教育发展为基础5、十八大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新要求主要是(ABD ) A、互利共赢B、多元平衡C、以质取胜D、安全高效6、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B)A、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B、调动人民积极性C、维持团结稳定D、保证共产党长期执政7、十八大提出,完善基层民主的重点是(ABCD)A、扩大有序参与B、推进信息公开C、加强议事协商D、强化权力监督 8、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各民族(ABC)A、和睦相处B、和衷共济C、和谐发展D、和平共处 9、在中国特色行政体制改革中,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是(ABCD )C、廉洁高效D、人民满意 A、职能科学 B、结构优化10、十八大要求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强调指出,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是保障人民的(ABCD )A、知情权B、参与权C、表达权D、监督权11、十八大提出,党的民族工作主题是( CD )A、民族平等B、发展经济C、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D、共同繁荣发展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主要内容是(ABCD )A、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C、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D、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3、十八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国家和公民个人层面来说分别是(AC)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倡导忠孝、仁勇、俭让、节义 14、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和平海洋: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国家之间展开海洋权力争夺 和实力较量而形成 的。其思想 的来源和历史 的渊源基于 自 古希腊 、 罗马时代即 开始 的对地中海贸易线路与港 口商业争夺的海上战争传统 ; 而其近代的“ 现实” 思想观念 , 则来 自于其在寻 找东方“ 香料之路” 的航海中“ 发现” 了海外“ 新世界” 地盘后 , 由于争相实施侵 占、 殖民而引发的这些西方“ 发 现者 ” 之 间 的漫长 的残 酷 的相互 竞争 吞并 。这种 “ 现实” 思想 观念 的“ 代 表作 ” , 就是 1 6 0 4年 荷兰人 雨果 ・ 格 劳 修斯《 海洋 自由论》 、 1 6 3 5 年英 国人塞尔的《 海洋封闭论或论海洋 的所有权》 和1 8 9 0 年美国人马汉《 海权对历 史的影响》 等的先后出笼。《 海洋 自由论》 攻击 、 否认的是在此之前西班牙、 葡萄牙人的“ 海洋 占有权” 的理论 。
宣称 “ 任 何 国家 到 任何 他 国并 与 之贸 易都 是合 法 的 , 上帝 亲 自在 自然 中证 明了这 一 点” , “ 如果 他们 被 禁止 进 行 贸易 , 那 么 由此 爆发 战争 是 正 当 的” 。[ 1 】 这 种理 论看 似 主张 “ 海 洋 自由” 、 “ 贸易 自由” , 实 际 上是 为打 破别 人
第3 0卷
马车夫 ” 和“ 日不 落帝 国” 的; 英 国也正 是 以此为 “ 原则 ” , 通 过 大炮 打开 了无法 通 过 自由 贸易打 开 的 中国的大 门的 。西方世 界 这样争 霸海洋 的历 史似乎 在 “ 昭示 ” 世人 : 无论 什么 国家 , 只要想 在这样 的竞 争 中“ 脱颖 而 出”

方面继续挥舞“ 海洋 自由” 、 “ 贸易 自由” 的大棒 , 继续向着别人 的既得海洋地盘扩张、 占领。先是弹丸之 国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中国由贫困走向初步昌盛,由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由求温饱初步走向小康,发展迅速,大大超出国际上多数人的预想。

3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正运用他独特的魅力与激情实现着世界的和谐进步之路,实现着中国的自强发展之路。

30年过去了,中国某个乡村发生的事情成为世界媒体的报道焦点,地球某地的中国人成为全球新闻中的主角,似乎已经显得平常。

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起点,并用心去触摸这30年的变迁时,我们尤为深切地体会到,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伟大的转折已经完成,中国与世界彼此相互影响的时代已经开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感的民族,对于“历史性的变化”有着同样深沉的感悟。

整整200年前,拿破仑率领下的法军大举用兵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狼烟四起。

贝多芬于1808年完成了《命运》交响曲的创作,然而叩响中国命运之门的却是又一个多舛的百年。

整整一百年,韧性的抗争书写着峥嵘岁月,当光阴又过百年之后,2008年发生的一切告诉世界,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已经、正在并将继续主动积极地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这一作用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

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大幅增长。

二.中国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

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维护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维护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
3.中国海洋发展战略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需求。当前中国的国家大战略有三种基本需求,即发展需求、主权需求和责任需求。发展需求即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需求,此需求的满足既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保持强劲活力,同时更需要国际和国内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主权需求即保障领土、边界的不受侵犯,并最终全面实现国家统一以及与周边国家领土和权益争端的妥善解决;责任需求,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成为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有相当影响力、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国家,塑造负责任的地区和国际大国形象。从长远讲,三种需求的满足是互利的,但在局部的时间和空间内又会产生重大矛盾,甚至在同一需求自身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矛盾。中国国家大战略要满足多重战略需求这一基本现实,要求中国海洋大战略的构建要服务于国家大战略的多重战略需求,并实现彼此需求的平衡和互补,有效弥合或减缓不同战略需求之间的矛盾张力,进而服务于中国大战略多重战略需求的实现和满足。
中国在不同时期曾提出过建设“体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战略,也没见国际社会有多大的舆论反应,为什么对建设“海洋强国”这个问题,一些境外媒体竟如此敏感?原因在于,有人习惯地沿用“逢强必霸”的思维定势,把某些国家对外扩张的“历史轨迹”套用在中国身上。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日益强大的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就是“谋求海上霸权”,必然会加大海上军力扩张,必然伴随着“枪炮相加”的硝烟弥漫,必然对世界和平发展带来威胁。
三、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中国海权和维护海洋权益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引起境外媒体热议,一些媒体在报道评述的同时,也流露出“五味杂陈”的复杂心态。一些日本媒体表现得更为敏感,认为这是中国进军海洋的宣言,是对钓鱼岛问题的不点名回应,无疑会引起西方的关注和担忧。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知识竞赛试卷答案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知识竞赛试卷答案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知识竞赛试卷答案十八大报告部分根据题目要求,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开始答题:1.C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3.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国B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4.我们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A 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

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C 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6.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C第一要义。

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B基本要求。

8.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B指导思想。

9.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B核心立场。

10.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C精神实质。

11.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A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3.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A 二十一世纪。

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一、为什么要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我们党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提出的战略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对海洋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建设海洋强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和“发展海洋产业”,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则先后提出“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在新一轮海洋竞争中,我国在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显著上升,初步建立陆海资源配置与经济布局、海洋近岸开发与远海拓展统筹兼顾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建设海洋强国,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

海洋不仅孕育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自然循环,而且赐予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丰富资源、广阔空间。

在21世纪,沿海国家和地区纷纷将竞争的视野转向海洋,加快调整海洋战略,制定海洋开发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改变资源约束趋紧的局面。

建设海洋强国,还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的高度,从保护海洋空间安全出发,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高度关注海洋空间安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的新要求。

保护海洋空间安全是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保障。

各国维护海洋权益、拓展海洋空间的直接竞争愈演愈烈,围绕海洋资源争夺和岛礁主权、海域划界、航道安全的争端进一步加剧。

我国的海洋空间安全保护、海洋权益维护面临十分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国需要树立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空间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作者:郝苏豫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35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本文通过论述中国提出海洋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探讨新时期海洋强国战略的丰富内涵,认为应把中国海洋战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统一起来,坚持互利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走出一条互利共生、永续发展的强国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

一、海洋强国目标200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

历经10年之后,这个目标终于上升为国家政策,党的十八大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要“建设海洋强国”。

这是党的重大政治决策,“建设海洋强国”成为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國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

21世纪的海洋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联系纽带,成为各国展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新舞台。

从战略高度关注海洋,综合规划海洋事业的发展,已是当今各沿海国家的共识,世界许多沿海国家不断调整和制定其海洋战略和政策,以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在海洋上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理应分享人类共同的海洋财富。

我国经济已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发展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

中国的安全与发展需要走向海洋,拥有强大的海洋综合实力才能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海洋强国战略的科学内涵“海洋强国”既是指凭借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来发展海上综合力量,又是指通过走向海洋、利用海洋来实现国家富强,两者互为因果。

从海洋中获得更多的国家利益是世界各国海洋战略的最终目标,中国的安全与发展需要走向海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走向海洋。

历史经验表明,各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制定往往是国家对外扩张的信号。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第一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4.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要想维护中国的利益,只有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具体说来,第一,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除此之外,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伊斯兰极端势力已逐渐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大患。

第二,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第三,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

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第四,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

海洋利用的特点与开发前景

海洋利用的特点与开发前景
酷性和海洋资源的复合性,决定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对科学技术 的高度依赖性。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海域开发利用的空间也在扩展, 由浅海逐渐向深海迈进,对技术的依赖性也在增强。
5.海域使用共享性与外部性 共享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任何主体都可享用的资源,如国家公园、
野外游乐地、自然界的空气和阳光、公海等。海洋资源属于典型的公 共资源,其产权难以界定,例如,海洋水体覆盖下的生物资源可以游 动,深海和公海资源尤其如此。
2.海域使用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海域使用关联到海洋水文、地质、生物等多学科,涉及海洋水产、
交通、能源、旅游等多行业。海域使用具有多目标、多因素等综合特 征。因此,海域使用要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和生态保护为基本出发点,要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协调好各方面的 关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区域海洋经济与理论
海洋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特点与开发前景
一、现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1.海域使用的多宜性和使用方式的兼容性 海洋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自身的多功能性和多价值性,形成了同一
海域多种功能的重叠,相应地表现出海域开发利用的多宜性,如在一 定海域可以捕捞、养殖及航行,也可以开采矿物和制盐等。为此,海 域开发利用过程要考虑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选择资源配置的最优途径。 通过时空范围的限制和约束,使海域开发活动与海域主导功能协调一 致,保证海域的各种资源、环境价值都能得到科学、合理、充分的利 用。
当今,世界各沿海国家把海洋开发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 高度,加速向海洋进军的步伐,从而推动世界海洋开发活动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海域可持续利用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当代 人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需 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民需求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世纪与中国的战略抉择2013年01月30日来源:《云南社会科学》作者:陈利君(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兼论印度洋对中国的意义及应对之策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通道。

实施海洋战略和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高交通运输能力,维护能源和经济安全,拓展发展空间。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制定和实施了海洋战略,以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中国在加强海洋管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安全、推进海洋合作、捍卫海洋利益等方面与许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制定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紧迫问题。

21世纪是印度洋的世纪。

印度洋地区是美国“新两洋战略”的轴心,是波斯湾局部战争和印巴、巴以等热点冲突聚集地,是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策源地,也是几大文明冲突交汇的地区,其复杂性和重要性可比肩其他任何地区。

同时,印度洋地区资源十分丰富,其战略经济利益巨大。

这使得印度洋对于中国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和能源供应安全以及促进开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世纪呼唤中国经略海洋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

”从全球大航海时代开始,海洋就扮演着决定大国兴衰的重要角色。

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海洋作为对外输出商品、掠夺海外殖民地、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通道。

1890年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

在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下,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等都先后将其理论作为加强海军的重要依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原来不太重视海洋的国家(如美国等)也积极发展海军,以保护其海外利益。

由此世界海洋的争夺、海军的竞赛与较量日趋激烈。

当今的“海权论”者不仅主张国家要建立现代化的、强大的远洋舰队以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海外市场、海上航行、海外利益,而且主张把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外交影响投射到海洋,并借以影响陆上事态和进程。

鉴于海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全球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现代世界强国都从战略全局上关注海洋[1](P32)。

作为未来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海洋,正成为各国进行战略博弈的重要手段[2](P1)。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还是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的崛起都是通过海洋而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

从现在和未来看,由于海洋的重要性上升,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都必须重视海洋和经略海洋,切实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成为海洋强国,并在国际海洋机构中具有决策影响力。

从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看,兴衰荣辱也与海洋密切相关。

从秦汉的强盛、大唐的繁荣到明清的“海禁”和近代的海防危机以及现代的海洋权益争夺,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从当代中国来看,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中国大陆海岸线18000公里,岛屿6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公里,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300万平方公里,其中部分海域与其他国家的主张重叠[3](P85)。

从国家实力兴衰的历史进程看,中国正处于国力迅速上升的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日益彰显生机和活力。

正处在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由封闭的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的状态转变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与上述变化相伴随的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前所未有地向外扩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也越来越多地在海洋方面表现出来[4](P1)。

海洋是中国能否成为潜在的全球强国的决定因素。

1.中国崛起离不开海洋资源的支撑当今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剧增”三大威胁,而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生物、矿产、化学、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以及滨海旅游等资源[5](P38)。

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地球陆地上的资源难以为继,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6](P66)。

中国拥有辽阔的海域及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保证中国未来能源供应拥有新的来源,而且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柱和重要动力。

一方面,中国广阔的大陆架海底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而且种类齐全。

其中,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资源的“可燃冰”[5](P38)。

另一方面,一系列海水养殖关键技术的突破使中国的海水养殖产量大幅度提升,现在的产值比实施“863”计划前增长了近100倍,占世界海水养殖总量的74%,奠定了中国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的地位。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根据即将出台的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国海洋经济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全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9.7%提高到2020年的20%以上[6](P67)。

可见,不断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国现在和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图:中国海洋资源丰富,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中国崛起依赖于海洋通道的保障海洋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海上交通线是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

中国未来战略利益要求中国必须确保进出大洋的权利和确保海上机动的自由。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6420.5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18986.00亿美元,进口总额达17434.59亿美元。

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提高,且远远高于世界外贸依存度的平均水平。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突破50%,2006年更是达到67%的高点。

此后受中国经济转型、内外需结构调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7年开始逐步回落,2008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2%,2011年降至50.1%[7]。

随着中国贸易伙伴的增加和市场的拓展,保障海外经济利益和通道安全就变得更为重要。

2000年中国对欧、美、日的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6.47%、20.92%和16.70%(合计54.09%),2011年分别占18.74%、17.08%和7.76%(合计43.58%)。

尽管占的比重下降,但仍然占有较大份额。

而中国对自由贸易伙伴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份额不断上升。

其中,中国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出口额占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6.96%、0.63%、0.90%和0.49%上升到2011年的8.94%、2.66%、2.05%和1.68%[8]。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25378万吨,同比增长6%;全年进口原油共花费1966.65亿美元,同比增长45.3%;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比201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

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大国,且目前90%以上的石油进口需要从海上运输。

可见,海洋通道安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3.中国崛起必须有强大的海洋防务做后盾海洋防务直接维系一个国家的安全,中国作为一个背陆面海的正在崛起的大国,也必须有强大的海洋防务。

随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加快,海外利益和公海活动日益增多。

强化对海洋权益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海洋防务是保障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需要。

目前中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水平还比较有限,要保障中国领土和领海主权、维护国家统一、更好实施海洋管辖权和维护中国在世界海洋上的合法权益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传统的海防是对国家海疆和陆地的防御,而海洋防卫是对中国在世界海洋上国家利益的有限捍卫。

海洋防卫不仅把防卫区域由陆地和领海扩大到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而且增加了防卫内容,例如保护海上交通线、保卫中国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4](P215)。

因此,加强海洋防务已成为中国获取战略优势、提高威慑力、维护国家利益的迫切需要。

其次,海洋防务是保障中国崛起的需要。

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大趋势,其中经济的崛起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而它的经济重心就是防务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地带”,但这一地带却面对着诸多矛盾特别是复杂的南海问题,使其潜藏着巨大危险。

如何确保这一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控制周边海域、扩大沿海地区的海上战略纵深是中国崛起的必然战略选择[9](P47)。

再次,海洋防务是中国更好应对海上冲突、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保障。

随着中国海外和海洋经济利益的日益增多,所面临的风险也开始急剧增加。

如何保障中国公民在海上的人身安全以及中国的海洋经济利益,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对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已成为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一些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也频繁发生在中国海洋安全利益范畴之内。

因此,中国崛起必须加强海上防务建设,以维护中国的海洋利益。

二、中国经略印度洋的战略意义海洋时代要求中国经略海洋,而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升要求中国必须重视经略印度洋。

印度洋是中国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重要海洋,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使得中国经略印度洋的意义也更加凸显。

1.印度洋的地缘价值十分突出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总面积为7617.4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21.1%,地球总面积的14.9%[10](P225)。

印度洋地区分布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峡多,资源丰,航线密。

一位英国海军将领曾将多佛尔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形象地比喻为“锁住世界的五把钥匙”,印度洋就抓住了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三把[11](P250)。

印度洋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贯通欧亚非与大洋洲,东靠资源丰富的南中国海,并通过马六甲海峡和龙目海峡通向广阔的太平洋,北靠南亚次大陆并深入到“世界心脏地带”中亚,西北角有波斯湾和中东,通过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通往西欧,西有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直到好望角,与大西洋相通[12]。

印度洋不仅是世界的“仓库”,其周边拥有丰富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印度洋的“石油航线”是许多国家的“战略生命线”。

印度洋沿岸港口终年不冻,可四季通航,是印度洋沿岸各国出口石油、矿砂和进口机械、化工等大宗货物的必经之地,再加上大量的过境运输,使印度洋航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经济意义而言,印度洋周边是世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全世界70%的锡、45%的铬、30%的锰矿石、20%的铜、70%的黄金、85%以上的天然橡胶,波斯湾石油蕴藏量占世界的60%[13](P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