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公开课教案部编版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15《无言之美》--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5 无言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理解“无言”及“无言之美”的含义。
3、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4、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素养。
5、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无言”及“无言之美”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素养。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请学生说说读完这两句诗的感受。
2、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诗,然后让一位学生说说听完翻译与原诗的不同感受。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一篇美学作品《无言之美》也许会给你答案。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文中有难度的文言语句及诗句,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和诗句意思的理解。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
”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
天又说过什么话呢?”陶渊明的作品《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意思是风儿自南吹来,呵护着那新长出的禾苗。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意思是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三、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西方美学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其他重要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四、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 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 无言之美教案上课素材素材积累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补。
艺术欣赏有多重目的:认识、审美、交往、娱乐等,但艺术欣赏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净化人的灵魂,也就是它的美育目的。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形式美表达。
艺术家的灵魂总是通过情感的宣泄或隐或显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之中。
一切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高尚的、纯洁的、善良的灵魂。
艺术欣赏者正是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家灵魂的高尚,从而受到心灵的涤荡和洗礼。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 谚.语(yàn) 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 栩.栩如生(xǔ) 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无言之美-部编版
语文
年级/册
九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无言之美
教学目标
通过理解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通过“无言之美”来表现主题的,学生不好理解。
难点分析
学生对“无言之美”的理解很抽象,对于通过“无言之美”来表现什么主题不好把握。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向学生讲授什么是无言之美,通过感受“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并得出答案,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意蕴有深刻的认识,理解“无言之美”。
2.课堂小结:通过总结和主题升华,让学生深刻感受什么是“无言之美”,并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素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自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
2.小组讨论,感受“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小结
课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得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的结论,启迪读者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象的部分,还要关注空白部分,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1)请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论述了无言之美?得出什么结论?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无言到底指什么,它又美在何处?
(4)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5)品味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6)作者在文末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如何理解这句话?
2.读书指导法:通过读书来获得知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教案删除此段,因为它是问题而不是讲述文章内容的段落。
目标导学三:研究举例论证的方法1.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无言之美”的存在?明确:作者举了XXX小说中的细节、古代诗词中的意象、音乐中的旋律等例子来说明“无言之美”的存在。
2.请你举一个自己喜欢的例子,说明它的“无言之美”。
学生自由发挥,举例说明。
目标导学四: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1.什么是审美?明确:审美是指对美的感受和鉴赏。
2.为什么要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明确:良好的审美素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欣赏美的存在,提高生活品质。
3.如何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明确: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美术作品、多听音乐等方式来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教学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音乐作品,让学生通过感性的体验来提高审美素养。
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提高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明确:在这段话中,作者通过美术来说明无言之美。
他认为,美术作品不必尽量表现所有思想和情感,反而应该稍有含蓄,留下一部分让观者自己去领会。
举个例子,一幅画中的人物表情可以稍微含蓄一些,让观者自己去想象他们的情感,这样观者产生的印象和美感会更加深刻。
这就是美术中的无言之美,通过留白和含蓄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让观者自己去感受和理解。
本文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结尾的鸭子下蛋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作者没有出一言,却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无言的意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在绘画中,选择的美可以表现出无言之美;在文学中,意蕴的美可以表现出无言之美;在音乐中,无声的美可以表现出无言之美;在话剧中,静态的美可以表现出无言之美;在雕刻中,含蓄不露的美可以表现出无言之美。
本文教学不仅注重理清文章思路,还注重对“无言之美”内蕴的探索。
以诗歌为导入,再以诗歌为探究中心,深刻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无言之美。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5无言之美》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5无言之美》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言之美。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无言之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美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一定的程度。
但面对生活中的无言之美,他们可能缺乏发现和欣赏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无言之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无言之美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无言之美的热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2.学会欣赏和发现生活中的无言之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无言之美。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无言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素材: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讨论话题:提前准备一些关于无言之美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无言之美的图片,如大自然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引导学生关注无言之美。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给出的讨论话题,如“生活中的无言之美”、“如何发现无言之美”等,进行讨论。
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无言之美案例,如一幅画、一段音乐、一部电影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无言之美。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教案
第15课*无言之美【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认识无言之美的内涵。
2.学习灵巧选择正确、合理的论据,赏析本文语言。
3.培育审美能力,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无言之美”有三种境地,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言有尽而意无量” ,或是“其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下边我们一同商讨一下朱光潜笔下的《无言之美》。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认识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 1. 生字:意蕴 (y ùn)附丽(fù)神清气爽(yí)...临时 (qi ě)蛾眉(é)信手拈来(niān)...缥缈(pi āo)瞬间(qǐnɡ)目不忍睹(dǔ)...比如(p ì)谚语(yàn)绘声绘色(xǔ)...寥寂 (liáo)委婉(xù)独怆(chuànɡ)...词语:附丽:附着,依赖。
尽致:详细仔细,达到极点。
蛾眉:也作娥眉,指女子修长的眉毛,泛指貌美的女子。
神清气爽:心境宽阔,精神快乐。
轻描淡写:原指描述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绘声绘色: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传神,就像活的同样。
尽如人意:极其完美,极其美好。
指完满到没有一点弊端。
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符合。
闲情逸致:指安闲的心情和安适的兴致。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情景很悲惨。
手到擒来:顺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熟练地采纳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虑,就能写出来。
瞬间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好多变化。
形容变化好多很快。
栩栩如生:描绘或模拟得特别传神。
2.朱光潜 (1897 — 1986) ,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今世有名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惨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等。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5《无言之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无言之美》【教材分析】《无言之美》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第一篇美学论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内容较为抽象,文中涉及的“无言之美"是一个关乎文艺本质的美学问题,不仅适用于图画、音乐、雕塑等的创造,更适用于文学作品。
作者首先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然后分别列举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的实例,证明“言不必达意”和“无言之美",最后得出自己的美学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在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用于文学鉴赏实践,从而体会文学创作中的含蓄之美。
【学情分析】学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又涉及较多的艺术门类,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明确作者的观点,并且学会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目标导航】1.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2.梳理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前来应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垣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
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
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吗?我们在学完本课后再揭晓答案。
二、学习任务一:自读课文,明确观点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点勾画。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5课《无言之美》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无言之美》教学设计(一)学科和年级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无言之美》(二)教材分析《无言之美》为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
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晦涩难懂,相对抽象,文章主题“无言之美”属于美学与文艺相结合的研究范畴,是一种美感的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指不通过直接表露“美”,而是让人们通过想象、体验等方式,领悟作品中美的意境。
作者在文章开头通过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之后通过摄影、美术、文学、音乐作品中关于美的表达的相关论述,引出作者对于“无言之美”的观点,即“预期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且抽象的文章,但是由于本课的主题相对抽象,学生可能对美学领域和文艺创作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能够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知文章的内涵。
(四)目标预设1.理解课文中所表述的“无言之美”,包括其涵义和特点。
2.了解美学在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3.能够运用美学概念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
(五)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美学概念中的“无言之美”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无言之美”展开文学创作。
(六)设计思路与理念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无言之美”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
实际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无言之美”的涵义和特点,并能够运用美学概念分析和解读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
(七)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师:你认为美学是什么?它与艺术之间有什么关系?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描写了美丽的落霞和飞翔的孤鹜一同出现在秋水之上,与苍穹一色相连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
那么你觉得这种描写,与“秋天的景色真美,夕阳下的霞光、孤独的鹜鸟一同出现在被染成橘红色的湖面上,与天空呈现一片相同的颜色,这景象壮丽而和谐,给人一种,广阔无边的感觉。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无言之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无言之美”这一概念的含义。
2.通过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培养敏锐观察的能力,从生活中发现“无言之美”。
3.通过找寻生活中的“无言之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培养敏锐观察的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实际找到“无言之美”,领悟人生的真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讲授案例法、读写互动法。
2.板书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时间内容活动方式第一课时了解“无言之美”的概念课堂讲解法、板书法第二课时通过实例感受“无言之美”讲授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第三课时思考与分享:自己身边的“无言之美”读写互动法、示范法五、教学过程及重点难点突破方式1. 第一课时1.1 导入通过引出一张“极简主义插画”图片,让学生自由讨论这幅画的风格、创作方法以及想象中的画家等等,旨在引起学生对美的探索与思考。
1.2 正文讲解“无言之美”的定义、特点及表现形式,同时引入实例,让学生自己对这些实例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敏锐观察的能力。
1.3 小结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巩固知识,并且总结本节课内容。
2. 第二课时2.1 导入通过阅读生动有趣的故事、感性的诗歌或是充满艺术感的图片,从经验、情感、文学和艺术多维度感受“无言之美”。
2.2 正文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引导他们挖掘身边的“无言之美”,从中寻找与美相连的点。
2.3 小结我会根据学生成果的反馈情况,形成一份小结,在班上共同讨论,收集和整理各位学子的观点,形成一份带有感性色彩的总结,直观表达出“无言之美”能带给我们美好情感、和心灵体验。
3. 第三课时3.1 导入让学生在主题墙前落实自己思考的成果,由学生逐一分享自己的“无言之美”发现,并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发现这些美的方式和方法有何不同。
3.2 正文让学生在班级内互相交流,以团组形式,展示自己的“无言之美”作品。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无言之美》教案新人教部编版
第15课*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 了解无言之美的内涵.2.学习灵活选择正确、合理的论据, 赏析本文语言.3.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情境导入】同学们, “无言之美〞有三种境界, 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或是“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下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朱光潜笔下的《无言之美》.【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 掌握生字新词.2.了解作者.3.全文分为几局部?每局部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意蕴.(yùn)附.丽(fù)心旷神怡.(yí)姑且.(qiě)蛾.眉(é)信手拈.来(niān)缥.缈(piāo)顷.刻(qǐnɡ)目不忍睹.(dǔ)譬.如(pì)谚.语(yàn)栩.栩如生(xǔ)寂寥.(liáo)含蓄.(xù)独怆.(chuànɡ)词语:附丽:附着, 依附.尽致:详尽细致, 到达极点.蛾眉:也作娥眉, 指女子细长的眉毛, 泛指貌美的女子.心旷神怡:心境开阔, 精神愉快.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 就像活的一样.尽善尽美:极其完善, 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铢两悉称:一丝一毫都相吻合.闲情逸致: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 形容景象很凄惨.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 用不着怎么思考, 就能写出来.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 形容变化很多很快.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2.朱光潜(1897—1986), 字孟实, 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等.3.全文分三局部第一局部(1—3):引出论题:生活中充满“无言之美〞.第二局部(4—12):从不同的方面, 采用不同的论证方式, 论证了“无言之美〞.第三局部(13):归纳总结, 得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 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研读课文, 小组合作思考以下问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明确:首先, 用孔子的事例引出对“言〞与“意〞的特点及其关系的分析理解;接着, 举例阐述文学作品追求言不尽意;最后, 得出结论:文学之美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2.请概括说明第3段中作者认为“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的理由.明确:①“言〞是“达意〞的手段, 它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散碎的、有限的. ②“意〞是“言达〞的目的, 它是多变的、无踪迹的、混整的、无限的. ③“言〞不可能完全“达意〞, 只能概述其大概.3.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明确:同意, 美术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都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真实的, 假设美术作品说谎, 就脱离了现实生活, 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性.4.第9段以文学作品为例, 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说明言不能尽意, 也不必尽意的道理.5.请结合全文, 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明确:①“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无言〞中包含无限的情绪意旨. ②“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 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 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让读者获得美的体验.6.文中运用了很多古诗句作为道理论据,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请举两例.明确:《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都蕴含了“无言之美〞.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本文的语言艺术值得体味,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品读课文, 在书上标出并批注.例如:1.如何理解以下句子的含意?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 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明确: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绝不是生活的复制品, 应留有想象的空间, 增强文学的艺术性, 提高阅读的趣味性.2.为什么“而比拟起来,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九个字, 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明确:详细地描述仍不能尽意, 笼统地描述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到达了余味无穷的效果.3.如何理解“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这句话的意思?明确:文学作品让人获得美感固然因为其语言表现, 更因为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没有表达出来的情绪意旨.四、拓展延伸请说出至少两句能表达“无言之美〞的古诗词名句.例如:●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五、本课小结同学们, 本文以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 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而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最后归纳自己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启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 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局部, 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 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附板书设计: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教案(表格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教案(表格式)
教学内容及流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三、检测目
标
1、习题检测
2、总结本课
3、作业
1、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诗
句,哪些能体现“无言之美”?
请列举几例。
2、为什么“而比较起来,‘逝
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
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
多了”?
学生回忆整理,分
享交流,例如:日出
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
学生分析,预期引
导:详细地描述仍不
能尽意,笼统地描述
却给人留下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达到了
余味无穷的效
果……
学生谈本节课
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
学
后
记。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5.无言之美》研讨课教案_19
此中有真美,细辨不忘言——《无言之美》教学设计2019年3月29日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构、运用文艺类论述文的解读策略2、落实审美体验,增加审美知识,提升审美能力教学重点:1、把握核心概念“无言之美”以及重要概念“言”与“意”的内涵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拓展迁移,体验审美读出自己,思辩质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欣赏我们刚刚学习了《山水画的意境》一文,知道了所谓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所谓的体会意境的过程就是审美。
请你欣赏其中一幅,根据画面、结合题目,说说你感受到的美。
二、理解概念:1、这是一篇文艺性议论文,这类文章我们阅读时往往需要达成理解概念、理清关系、迁移运用、批判质疑这四个目标。
首先我们来完成第一个目标——理清概念。
课文我们已经预习了,接下来请大家抓住核心概念,找出表明观点的词语、句子,概括段意。
学生交流,找出关键句或概括段意。
2、连读划线句子,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把一整篇读成一小段!示例:从美术的角度研究,我们能明了无言之美。
言可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达意的,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语言和意象都要尽善尽美,和自然逼真,但言并不需要把所有的意思表达尽了。
照相虽然比绘画和自然逼真,但图画更能引起我们的美感,所以图画里的无言之美就是选择之美,文学作品中的无言之美就是不尽之意;音乐的无言之美就是无声之美;雕塑的无言之美是含蓄不露。
所以,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深越真切!方法指津:抓住关键词,连缀关键句,把一大片读成一条线,把一整篇读成一小段。
概括要有整体观念!三、理清思路1、虽说屏幕上的文字可谓言之有理,但表明观点还有言之有据,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个练习,来研究一下作者严密的论证。
这是文章阐述古诗中的无言之美的内容,请大家把7句诗还原到课文中去。
在诗词中,这样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譬如 A B ,本来没有表现诗人的情绪,然而玩味起来,自觉有一种闲情逸致,令人心旷神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无言之美教案(表格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 无言之美教课设计(表格式)课题15 无言之美课时1班别教时间具教1.认识看法词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看法。
学2.掌握文章内容,梳理阐述思路。
目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育优秀的审美修养。
标要点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育优秀的审美修养难点品尝山川画的境界,认识“境界”的实质,培育传统审美情味要点教学过程教课内容及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程一、明确目标大家学过美术,赏识过美术学生准备好教作品吧?材等学惯用品1、组织教课美术表现思想和感情,与其尽量表露,不如稍有委婉;与其吐肚子把全部都说出来,不如留聆听教师叙述,2、导入新课一大多数让赏识者自己去领悟。
思虑剖析,感悟理解由于在赏识者的脑筋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委婉比尽量表露的还要更为深刻。
3、出示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无言之美。
齐读学习目标下边,我们就来学习《无言之美》教师活动程二、施目1、作者作品介2、,夯字3、教范文4、学生自由朗文5、剖析作者怎样引出“无言”一以及无言从哪方面着手。
6、文章的段落次前大家本了,下边我先来认识一下作品吧。
教授: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交流中外的“梁”,是我国今世最盛名并得崇敬国名誉的美学大。
注意音:意 (y ùn) 心神怡 (y í)..临时 (qi ě)信手拈来(ni ān)..(pi āo) 刻(q ǐnɡ) 比如(p ì)...绘声绘色 (x ǔ) 寥寂(liáo)..解成:心神怡:描淡写:绘声绘色:尽如人意:两悉称:情逸致:目不忍睹:手到擒来教范,要求:听准字音,掌握奏学生朗文,剖析以下:(1)作者是怎样引出“无言” 一的?作者“无言”的意,从哪方面着手研究?教:作者第一从孔子与子的引出“无言”的;作者要研究“无言”的意,从美的点去研究。
( 2)文章能够区分哪几,写出粗心。
教提示:可分三部分学生手介,期:朱光潜(1897 —1986) ,代美学家、文理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无言之美
1.阅读文章,把握作者行文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一、导入新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大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与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美,更能打动你?
学生明确: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却没法像A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浑的意境。
教师再问:明明B句描写得更加详细,为何反而还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今天的课文内容,能解答这个疑问。
【教学提示】
教师亦可以选择其他意境深远的诗句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在言外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无言”现象,以便于深入把握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目标导学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明确: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明确: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
明确:“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的?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教学提示】
本文读来有一定深度,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理清论证思路,教师宜将上述问题先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过程中寻找答案,从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6.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明确: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目标导学三: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明确:正如作者探讨文学作品时的数个例子,诗歌本是极其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其包含的意境却是极其宽广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言语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是读来却似看见大漠的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予人以悲凉雄壮的美感。
然而,作者要描写出这宽阔宏伟之景,悲凉之意,恐怕书万言都难以说尽,这不是意味着作者将它们寓于无言之中了吗?这就是古典文学中深蕴的无言之美。
2.拓展延伸:品味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
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明确:以课文《孤独之旅》为例,文章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
作者不出一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三、板书设计
无言的意蕴要从艺术的观点去研究
绘画的选择之美
文学的意蕴之美
音乐的无声之美
话剧的静态之美
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无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