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脾胃为后天之本_的文化渊源_贾成祥

合集下载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每日一练(2015.11.30)-卫生类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每日一练(2015.11.30)-卫生类

江苏事业单位考试每日一练(2015.11.30)-卫生类【导读】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2015年11月30日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每日一练,2015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请锁定江苏事业单位考试网。

1.(中医内科学) 形瘦颧红皮肤干枯的病人,多见于( )。

A.气虚B.阴血不足C.痰盛D.火旺【正确答案】BD。

【中公解析】阴血不足,筋骨肌肉皆失所养,日久可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失润;阴虚火旺,虚火上扰则颧红。

2.(中医基础理论)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

A.李中梓B.赵献可C.张介宾D.李东垣【正确答案】A【中公解析】李中梓在脏腑辨证方面特别重视脾和肾,他在《医宗必读》中专以“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命题展开讨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3.(中医-基础理论)交接于目内眦的两条经脉是( )。

A.手太阳与足太阳B.手少阳与足少阳C.手阳明与足阳明D.手太阴与手阳明【正确答案】A【中公解析】小肠经与膀胱经在目内眦相交接,故A4.基础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 )。

A.体重B.身高C.体表面积D.环境温度E.心率【正确答案】C。

【中公解析】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一般比安静时的机体代谢率低,但并非最低,因为熟睡时更低。

基础代谢率的高低与体重不成比例关系,而与体表面积基本成正比。

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记以kJ/(m2)。

5.关于每分肺通气量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力吸入的气体量B.每次吸入的气体量C.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D.每分钟进肺及出肺的气体总量E.无效腔中的气体量【正确答案】C【中公解析】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平静呼吸时,成人呼吸频率如为12次/分,潮气量如为500ml,肺通气量则为6L。

每分肺通气量随性别、年龄、身材大小和活动量的大小而有差异。

中医儿科题库(选择填空简答病案分析判断)

中医儿科题库(选择填空简答病案分析判断)

中医儿科题库选择题1 最早提出烧灼法断脐预防脐风的儿科专著是:《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第一章2 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古代医家是:钱乙第一章3 相传我国最早的儿科专著是:《颅囟经》第一章4 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的医家是:万全第一章5 不属于万全“育婴四法”内容的一项是:保养(四法:蓐养、鞠养、胎养、预养)第一章6 小儿出齐20颗乳牙的时间是:20~30个月第一章7 小儿营养不良是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第一章8 最早把“疳”列为脾胃病的儿科医家是:钱乙第一章9 小儿”稚阴稚阳”学说,是指其生理状态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第一章10 “纯阳”学说是指小儿:发育迅速第一章11 女孩的学龄期指:7岁~12岁第一章12 男孩的青春期指:11~18岁第一章13 人的乳牙有:20颗第一章14 人的恒牙有:32颗第一章15 小儿具有“稚阴未长”的特点,故患病后:易热第一章16 小儿具有“稚阳未充”的特点,故患病后:易寒第一章17 小儿患病后易趋康复的主要原因是:脏气清灵第一章18 新生儿期是指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满:28天第一章19 6周岁小儿按公式计算,体重应为:20kg第一章20 按公式计算,10岁小儿的身高应为:140cm第一章21 正常小儿前囟关闭的年龄是生后:12~18个月第一章22 小儿开始出乳牙的年龄是生后:4~10个月第一章23 小儿营养不良是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85%第一章24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突出表现这一特点的脏腑是:肺、脾、肾第一章25 小儿疾病谱中最为多见的是:肺脾系病证第一章26 肺系疾病成为儿科发病率最高疾病的原因是:肺常不足第一章27 小儿易见呕吐、积滞、厌食等病的原因是:脾常不足第一章28 《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牌、胃第一章29 新生儿在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散在黄白色、碎米粒样颗粒,称为:马牙第一章30 古代医家认为诊断小儿疾病最重要的是:望诊第一章31 小儿正常舌象是:淡红第一章32 面呈青色不属于:水饮证第一章33 小儿指纹淡红,其证候是:虚寒第一章34 随着小儿年龄的增加:脉搏减慢,血压增高第一章35 小儿面呈红色,证候多属:热第一章36 创立儿科“五脏证治法则”的专著是:《小儿药证直诀》第一章37 舌体不能伸出唇外,转动伸缩不灵,言语不清,称为:连舌第一章38 小儿“地图舌”是由于:胃之气阴不足第一章39 小儿指纹色紫主证为:热第一章40 小儿断奶时间宜在:8~12个月第二章41 下列除哪项外,均属病理性胎黄:黄疸10~14天左右消退(均属病理性胎黄: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疽退而复现、黄疸持续加深、黄疽3周后仍不消退)第二章42 患儿,3岁,体重14kg,身长86cm该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为:体重正常,身长偏低第二章43 婴儿(<1岁)服用的中药煎出量是:60~lOOml 第二章44 腮腺管口红肿,按摩肿胀腮部无脓水流出者称为:发颐第一章45 婴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阵哭闹,多为:肠套叠第一章46 乳食内积者睡眠多喜:俯卧第一章47 腹部疼痛者睡眠多喜:蜷卧第一章48 吐舌常因:心经有热第一章49 弄舌常因:心气不足第一章50 寤时眼睑不能闭之睑废属:肾虚第一章51 寐时眼睑张开不闭之露睛属:脾虚第一章52 病儿大便灰白不黄为:胆道阻滞第一章53 病儿大便赤白黏冻为:痢疾第一章54 胎粪不表现为:黑色第一章55 呼吸窘迫,面青不咳或呛咳,常是:异物堵塞气道第一章56 下列不属于个人史内容项是:过敏史第一章57小儿肌肤嫩薄,腠理疏松,清阳发越,入睡之时,头额微微汗出而无其他症者,多为:不属病态第一章58 小儿指纹主病,滞主:实第一章59 呼吸窘迫,面青不咳或呛咳,常是:异物堵塞气道第一章60 下列不属于个人史内容项是:过敏史第一章61 小儿肌肤嫩薄,腠理疏松,清阳发越,入睡之时,头额微微汗出而无其他症者,多为:同5762 不属于小儿基本脉象的是:弦脉第二章63 不属于儿科内治用药原则的1项是:处方峻剂速攻第二章(儿科內治用药原则:治疗及时审慎、重视先证而治、注意顾护脾胃、不可乱投补益)64 小儿哭声绵长,作吮乳状,应考虑是:饥饿第一章65 小儿哭声尖锐,忽缓忽急,应考虑是:腹痛第一章66 夜咳连声并伴鸡鸣样回声为:顿咳第一章67 咳声嘶哑如犬吠样为:白喉第一章68 午后低热伴盗汗多为:阴虚燥热第一章69 夜间手足心热伴胸满不食为:内伤乳食第一章70 不属于儿科内治给药方法的1项是:擦拭法第一章(儿科內治给药方法:直肠给药法、吹鼻法、气雾吸入法、注射给药法)71 小儿推拿疗法一般不用于治疗:水肿第一章72 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一般不包括:避免外伤第二章(新生儿护养的主要措施一般包括:拭口洁眼、断脐护哝、祛除胎毒、洗浴衣着)73 不适合断奶的季节是:夏季第二章74 不属于小儿添加辅食的原则的1项是:由粗到细第二章(小儿添加辅食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1种到多种、在婴儿健康时添)75 胎怯概念的要点是:出生体重低下第三章76 生理性胎黄自行消退的时间是生后:10~14天第三章77 下列不是湿热郁蒸型胎黄的临床表现项是:色淡晦暗(湿热郁蒸型胎黄的临床表现:面目皮肤发黄、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第三章78 治疗寒湿阻滞型胎黄的首选方剂是:茵陈理中汤第三章79 早产儿,出生时 2.3kg,现哭声低微,肌肉瘠薄,四肢欠温,指甲软短,骨弱肢柔,指纹淡。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

中医基础理论题库62.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63.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64.脾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65.66.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67.从化: 是指病邪侵入机体,能随人之体质差异、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时间变化等各种条件变化而发生性质的改变,形成与原来病邪性质不同而与机体的素质一致的病理反映。

68.69.70.71.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狭义之精、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等;狭义之精:是指生殖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也包括机体发育成熟后自己产生的生72.73.后天之精:来源于出生之后,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以及74.天癸: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

75.先天之本:指肾。

因肾藏精气,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为生命之源,故曰“肾76.77.78.肾为胃之关:胃主饮食水液的摄入,肾主糟粕水分的排出,如同胃之出口、关卡,故称79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80.81.82.胃气:①指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的功能;②仅指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③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83.大肠主津:指大肠重新吸收食物残渣中水分的功能,说明大肠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故84. 膀胱气化:是指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

尿液的生成,贮藏于膀胱,并经尿道排出体外,全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因而膀胱气化实际上是隶属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功能。

85. 三焦气化: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升降出入运行,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86.六腑以通为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87.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88.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89.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大专中医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专中医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专中医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的原因是:A. 脾主运化B. 脾主升清C. 脾主统血D. 脾主肌肉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A. 木运B. 火运C. 土运D. 金运答案:D3. 在中医中,五脏六腑的“六腑”指的是:A. 心、肝、脾、肺、肾、胆B.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C. 心、肝、脾、肺、肾、心包D.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胰答案:B4. 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是指:A. 呼吸的空气B.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C. 人的精神状态D.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5. 中医的“四诊”包括: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摸C. 望、闻、问、听D. 望、闻、切、摸答案:A6.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的“八纲辨证”?A. 表里B. 寒热C. 虚实D. 阴阳答案:D7. 中医理论中“肾藏精”的含义是:A. 肾负责储存精液B. 肾负责储存血液C. 肾负责储存精气D. 肾负责储存水分答案:C8. 中医中的“经络”是指:A. 人体内的血管B. 人体内的神经C. 人体内的气、血、津液运行的路径D. 人体内的淋巴系统答案:C9.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的“四气”?B. 热C. 温D. 凉答案:D10. 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的含义是:A. 肝负责调节情绪B. 肝负责调节血液C. 肝负责调节消化D. 肝负责调节呼吸答案:A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中医的“五行”理论中,以下哪些是相对应的脏腑?A. 木-肝B. 火-心C. 土-脾D. 金-肺E. 水-肾答案:ABCDE2. 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的含义包括:A. 心负责思考B. 心负责意识C. 心负责情绪D. 心负责记忆E. 心负责感觉答案:ABD3. 以下哪些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内容?A. 观察舌苔B. 观察面色C. 闻诊D. 问诊E. 切诊答案:AB4. 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A. 运化水谷B. 运化水液C. 运化血液D. 运化津液E. 运化精气答案:ABD5. 中医的“六淫”包括:A. 风B. 寒C. 暑D. 湿E. 燥答案:ABCDE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

内经试题答案

内经试题答案

内经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医的圣经,其主要包含哪两部分?A. 素问、灵枢B. 难经、金匮真言C. 伤寒论、金匮要略D.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答案:A2. 下列哪位医学家被尊称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珍答案:A3. “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观点出自哪部著作?A. 《伤寒论》B. 《黄帝内经》C. 《神农本草经》D. 《千金翼方》答案:B4. 中医理论中,五脏主要指的是心、肝、脾、肺、肾,那么六腑是指哪六种?A. 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B.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命门C.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D. 胃、小肠、胆、三焦、膀胱、命门答案:C5. “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B. 人体内部各器官的相互协调C. 人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D. 人体生理与心理的统一答案:A二、填空题1.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四气调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和。

答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2. 在中医理论中,__________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答案:气血3.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维持需要阴阳平衡,其中“阴平阳秘”是指__________。

答案: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两者相互协调,不偏不倚4.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运六气”是用来说明__________的周期性变化。

答案:自然界气候与人体生理、病理5. 在中医理论中,__________是人体抵御外邪、调节体温、润泽皮肤的重要物质。

答案:津液三、简答题1. 请简述《黄帝内经》中的“三因制宜”原则。

答:《黄帝内经》中的“三因制宜”原则是指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环境和病情三个因素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具体来说,就是要考虑到病人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因时制宜)、以及病情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因病制宜),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脾胃乃后天之本,养生当先健脾胃

《黄帝内经》:脾胃乃后天之本,养生当先健脾胃

《黄帝内经》:脾胃乃后天之本,养生当先健脾胃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所有生命活动都有赖于脾胃的运行。

若脾胃受损,即会多病减寿,小到感冒、大到肿瘤,都与它有关。

俗话说,胃病要“三分治,七分养“。

中医上,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

那么,脾胃不好会有哪些表现?在中医学中脾胃病被称为千古难治之病。

脾胃不好就会引起饮食不思,食欲不振,吃了不易消化,多纳则饱胀,有不消化的残渣菜叶,或有闻食则恶心欲吐者,苔薄白,脉沉弱无力,面色黄白少华,肌瘦不荣,胃纳欠佳等症状,所以脾胃病,易伤脾胃、肝肾、心肺、气血……引起全身疾病,具体表现为:1、升降功能失调脾胃功能失调,运化能力就会下降,食物堆积体内,机体吸收不了营养,代谢废物无法顺利排出体外。

初期,有头晕、困倦、便秘、腹泻、恶心、食欲差、消化不良等症。

长期如此,可致肥胖、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病。

2、运化水湿失调若脾胃功能失调,水湿排泄就会出现障碍,使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

初期,有口苦口臭、舌体齿痕、尿黄而短、便溏、四肢沉重、五心烦热、水肿、湿疹等症。

但若脏腑失调,血行迟缓不畅致血瘀,轻则舌质青紫、脸色晦暗、身体疼痛……重则脏器下垂,易发疾病。

3、统血功能失调脾胃差,会使统血功能失调,一则运化无力,气血生化无源,体虚衰弱,常有食少、腹胀、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须发早白等症;二则气血虚亏,固摄无力,易出血,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等,常感倦怠、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纳呆便溏等。

针对脾胃病带来的这些症状,我们日常如何养护脾胃?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四怕生气。

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因此除了少食生冷食物,规律饮食,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医艾灸的方法来调理。

在春分前后施行助阳祛寒的“艾灸灸法”,可以健脾暖胃,柔肝伸筋。

中医全科考试试题

中医全科考试试题

中医全科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要是指:A. 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B. 脾胃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础C. 脾胃是人体抵御外邪的主要器官D. 脾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2. 下列哪项不是《黄帝内经》的主要学术贡献?A. 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B. 确立了“脏腑经络”理论C. 创立了“四诊合参”的诊法D. 形成了“八纲辨证”的体系3. 中医对于“痰湿”的理解,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痰湿仅为呼吸道分泌物B. 痰湿是体内水液代谢异常的产物C. 痰湿与脾胃功能失调无关D. 痰湿不会上扰心神4. “四君子汤”主要用于治疗:A. 气虚血虚B. 气滞血瘀C. 湿热内蕴D. 阴虚火旺5. 中医认为“肾藏精”,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A. 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B. 肾精与生殖功能密切相关C. 肾精的盈亏不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D. 肾精的充足与否关系到人的寿命二、简答题1. 请简述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及其临床意义。

2. 描述“脉象”在中医诊断中的作用及其常见脉象类型。

3. 阐述“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应用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三、论述题1. 论述《黄帝内经》对中医学发展的历史影响及其现代价值。

2. 分析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可能性。

3. 论述针灸治疗原理及其在现代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四、案例分析题1. 患者,男,45岁,长期工作压力大,出现头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请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2. 患者,女,30岁,因饮食不当导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请结合中医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提出治疗建议。

3. 患者,老年男性,70岁,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逢气候变化即发作,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气短。

请依据中医的整体观念,分析其可能的体质类型和治疗原则。

五、综合题1. 结合中医养生理论,设计一套适合都市白领的养生方案。

中医、中西医资格考试五脏六腑别称必考点

中医、中西医资格考试五脏六腑别称必考点

中医、中西医资格考试五脏六腑的别称必考点
(关注:百通世纪获取更多)
【中医中西医】医考必考点:五脏六腑别称
五脏六腑的别称是中医类考试中的重点,今天不如就随小编一举把这个考点攻破!我们把医师考试大纲细则中涉及到的所有的五脏六腑别称都摘出来,供大家参考。


心为君主之官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肺为娇脏,又名华盖
肺者气之本
肺为气之主
肺为水之上源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肝者将军之官
肝藏血而为血海
肝为刚脏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腰者,肾之府
肾为气之根

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
中清之府之称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胃为太仓
胃为水谷之海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主液。

大肠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主津
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膀胱为津液之府
三焦
三焦者,中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三焦为孤府

脑为元神之府
脑为髓之海
更多历年考试真题请点击百通世纪医师资格进入>>医师资格考前押题密卷+视频+真题免费送
本次资料包含的临床执业医师、临床助理医师、口腔执业医师、口腔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助理医师、中西医执业医师、中西医助理医师、乡村助理等……。

脾胃与气血的关系-先天精气宝

脾胃与气血的关系-先天精气宝

脾胃与气血的关系
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五行属土,具化生万物之功,秉坤性,有厚德载物之功。

脾胃虚则精微不化,中气不生,气不生血,而导致气血两亏,气为血帅,气可生血,可统血。

观之脾胃虚则气虚,则血虚,则不生血,则不统血。

脾胃为人体气血之本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维系生命的根本,而气血的充养有赖于胃气。

气血是健康之本,气血之充足皆由脾胃无所伤,而后能滋养气血的缘故,若脾胃之气既伤,则气血也不能充而衰少,则人体阴阳失衡,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气血的盛衰全在脾胃,所以一定要重视脾胃,所以说养生当调脾胃,医学认为脾胃是精气升降的枢纽,胃之功能全赖脾之运化,脾与胃,一属脏,一属腑,互为表里,胃之受纳,腐热,以通降为顺,脾之运化,转输,以升为健,脾与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

所以说脾胃疾病都是气血惹的祸脾胃疾病重在补气,原则在于调气补气。

脾胃跟人们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脾主运化,心与小肠相表里,脾胃相表里,一内一外。

脾主四肢肌肉,鼓的声音能振奋脾气,脾出问题四肢无力。

脾主口唇,说话周不周全取决于脾胃的功能,左脉心肝肺,右脉脾胃。

脾主运化水湿,人体中的水需要脾来运化,脾虚容易出现水肿(肝硬化)。

脾主运化津液,能吃饭但不胖是脾虚,脾虚容易出现半身不遂。

口服液,
2、胃腹熟发酵的作用,老年人吃面条不好消化,吃馒头好消化,胃气不足,吃什么便什么,胃气不足,肾气不够,所以胃是仓库。

只有脾气足才能更好的运化食物生发气血,使充足的气血濡养五脏。

因此气血是人生的唯一能量封阳口服液是补充气血的最好佳品。

如何理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何理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何理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013-10-09《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可见脾胃不分家,养好脾的同时也要养好胃。

巳时是脾经值班,不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脾胃并称。

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

在五行中,脾属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顾,土能生化万物。

脾与胃,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脾与胃共同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

《素问·灵兰秘典论》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营养物质,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

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之就会多病减寿。

胃主受纳,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1333332636331脾主运化。

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

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应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的运化有赖于胃阳的动力,胃的受纳有赖于脾阴的资助,而且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完成纳运过程。

脾恶湿故多湿证,胃恶燥故多燥证,临床常见脾虚湿困、胃阴不足者。

胃主降浊。

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进入小肠,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为和;脾主升清,脾气上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输布到全身发挥其营养功能,故脾以升为顺。

中医试题判断及答案

中医试题判断及答案

中医试题判断及答案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

()答案:正确2. 针灸治疗时,所有的穴位都可以随意选择。

()答案:错误。

针灸治疗时,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

3. 中医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答案:正确4. 拔罐疗法属于中医的外治法之一。

()答案:正确5.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答案:错误。

中医理论中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包括金、木、水、火、____。

答案:土2. 在中医的诊断方法中,“望”指的是观察病人的____。

答案:面色、舌苔等3. 中医认为“心主____”。

答案:神明4. 中医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____。

答案:咸5. 拔罐疗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负压作用于皮肤,从而达到____的效果。

答案:活血化瘀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答案:中医“治未病”是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志管理等方法,预防疾病的发生。

2. 描述一下中医的“八纲辨证”。

答案:中医的“八纲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将疾病的性质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以此来指导治疗。

3. 请解释一下“五运六气”在中医中的含义。

答案:“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中用来解释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一种学说,其中“五运”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气候因素,而“六气”则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

4. 中医中“气血”的概念是什么?答案:在中医理论中,“气”指的是人体内的一种基本物质和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血”则是指人体内的红色液体,负责营养和滋润身体各部位。

气血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论述中医的“整体观念”及其在治疗中的意义。

答案:中医的“整体观念”是指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基层中医人才培训试题答案

基层中医人才培训试题答案

基层中医人才培训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主要依赖于以下哪个因素?A. 气血B. 阴阳C. 五行D. 脏腑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的四诊方法?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切脉答案:D3. 中医中的“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指什么?A. 脾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B. 脾胃的健康直接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C. 脾胃是人体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D. 以上都是答案:D4. 下列哪项是中药的五味之一?A. 酸B. 甜C. 苦D. 辣答案:A5. 中医认为,心开窍于哪一项?A. 目B. 耳C. 舌D. 鼻答案:C二、判断题1. 中医的“五行”理论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

(错)2.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来决定治疗方法。

(对)3.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对)4. 中医的“经络”理论是指人体的血管和神经网络。

(错)5. 中医药物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不能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对)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医的“阴阳”理论。

答:中医的“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的。

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保持动态平衡。

在人体中,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 何谓“气血津液”?它们在中医中有何作用?答:气血津液是中医学中的三大基本物质。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负责推动和温煦身体;血是营养身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在脉中循环,为身体各部分提供营养和滋润;津液则包括身体内的各种液体,如唾液、泪液、关节液等,它们起到润泽和保护身体的作用。

3. 请解释“脏腑”的概念及其在中医中的重要性。

答:脏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负责储藏精气,六腑则主要负责传导和转化。

中医特长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特长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特长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中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功能是:A. 藏精B. 藏血C. 主运化D. 主疏泄答案:A2. 五行学说中,木对应的季节是:A. 春B. 夏C. 秋D. 冬答案:A3.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四诊”的内容?A. 望B. 闻C. 问D. 切答案:B4. 中医中“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要负责的功能是:A. 运化水谷B. 储藏精气C. 调节气机D. 统摄血液答案:A5. 根据中医理论,下列哪项不是“肝”的功能?A. 疏泄B. 藏血C. 调节情志D. 运化水液答案:D6. 中医认为,下列哪项不是“心”的功能?A. 主血脉B. 藏神C. 主肌肉D. 主神志答案:C7. “肺为娇脏”,主要功能是:A. 主气B. 藏血C. 运化水液D. 疏泄答案:A8. 中医中“肾藏精”,主要指的是:A. 精液B. 精气C. 精神D. 精血答案:B9. 中医理论中,“脾”的主要功能是:A. 运化水谷B. 调节情志C. 疏泄D. 主神志答案:A10. 中医中“肝主疏泄”,主要指的是:A. 疏泄情志B. 疏泄水液C. 疏泄气血D. 疏泄痰湿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中医的“四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寒、热、温、凉2. 中医的“五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酸、苦、甘、辛、咸3.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______”,而“心开窍于______”。

答案:耳、舌4. 中医理论中的“三焦”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焦、中焦、下焦5. 中医的“六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风、寒、暑、湿、燥、火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学习《内经》谈脾胃为后天之本

学习《内经》谈脾胃为后天之本

学习《内经》谈脾胃为后天之本
王建平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7(000)001
【摘要】脾属土,居中央,生化气血,故为后天之本。

一脾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故称脾胃为“水谷之海”。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胃相协,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以营养周身。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又云: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王建平
【作者单位】衡水地区卫生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从《黄帝内经》时间养生学谈脾胃病防治 [J], 翟兴红
2.从《内经》十二官谈中医重脾胃思想 [J], 陈志勇;邓翀
3.从《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探讨失眠病机——从中焦脾胃气机谈失眠的治法 [J], 蒋涛;王宇其;梁超;潘敏娟
4.谈脾胃为后天之本及临床应用 [J], 蔡少杭
5.浅读《内经》谈临床治疗疾病须重视脾胃 [J], 冯晓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脾胃为后天之本_的文化渊源_贾成祥

_脾胃为后天之本_的文化渊源_贾成祥

【理论探讨】“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文化渊源贾成祥(河南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河南郑州 450008) 摘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涵,对后世医家的医学思想和医疗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探明这一学术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这一学术思想本身必然具有重要的裨益。

关键词:中医;脾胃;后天之本;文化基础 中图分类号:R22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8)10-0721-02 中医学从奠定其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开始,就十分注重脾胃。

《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原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从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到李中梓提出脾胃为“后天之本”,从张仲景提出“四季脾王”,认为脾虽不能独主一时,但无时不被其所主,到《景岳全书·杂证谟》“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

”从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到明·周之干《慎斋遗书·辨证施治》“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都从脾胃与其他各脏的关系说明了脾胃的重要,以及中医学对脾胃的重视。

中医学重视脾胃理念的形成,固然有赖于古人在生理意义上的认识。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人体生命之核心———“精气”的生成与输布的简要说明。

精气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和脾的“散精”而成,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文化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文化思潮是形成这一理念的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

科学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科学的向导。

尤其是在自然科学还处于奠基和形成阶段,文化导向对科学所起的作用更是无法估量的。

在中医这一生命科学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人文精神的踪影,处处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印痕。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黄帝内经》脾胃理论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脾胃理论,欢迎大家分享。

《黄帝内经》脾胃理论从解剖、生理、脉法、发病方面,研究《内经》对脾胃的认识,从而为现代临床找到理论依据。

脾胃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与胃共居中焦,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

”所以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古代先贤就对脾胃的正常功能及异常变化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现代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胃的解剖结构的认识《灵枢肠胃》中指出“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

”《灵枢平人绝谷》又进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满”;“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

”可见,尽管当时的条件极为有限,古人对脾胃的基本认知仍起始于解剖实证,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测藏。

这对当时逐步认清脾胃的诸多功能是很有帮助的。

2、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经脉别论》中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脾胃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通过受纳、运化、升降,以化生气血津液而奉养周身,故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痿论》说:“脾为胃行其津液”;《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

胃者,五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可见,《内经》对脾胃相互关系的重要性已有较深认识。

《黄帝内经》:“脾胃为后天之本”,一些常见的健脾生血方法

《黄帝内经》:“脾胃为后天之本”,一些常见的健脾生血方法

《黄帝内经》:“脾胃为后天之本”,一些常见的健脾生血方法《黄帝内经》:“脾胃为后天之本”,一些常见的健脾生血方法。

对于脾胃,中医养生历来是非常注重的,在《黄帝内经》里,就将其表述称“后天之本”,或者“气血生化之源”。

后世医家也在此基础上,更是推出“得胃气者生”之说。

对我们的日常养生而言,脾胃的呵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脾胃强健,能吃能喝的,身体相对就不会太差。

如果一个人脾胃虚弱了,饮食减少了,身体再好也好不起来。

那么,如何更好地调理我们的脾胃呢?一、劳逸结合:内经认为,“脾在志为思”,更有“思虑伤脾”之说。

一个人如果思虑过多,思想负担过重,就会影响削弱脾的运化能力,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状。

大部分人都会有过思虑多饮食不思的经历,就像心情不好时,吃什么都不香一样。

所以,养脾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避免思虑过多,如何更好地避免思虑过度,那就要做好劳逸结合。

也就是说,该工作时就认真工作,该休息时又能放松自己,工作时紧张,休闲时放飞自我,这样张弛有度,才能让心理包袱彻底放下。

二、按摩健脾:1、三阴交:三阴交位于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用左手拇指揉按点压该处,两侧交换进行。

2、天枢穴:位于肚脐旁边两寸处,双手放在腹部的两侧,中指按压该处,同时顺时钟按揉即可。

3、隐白穴:位于足大趾甲根部内侧,用拇指按压、旋按该处即可,左右两侧交互进行。

4、阴陵泉:位于膝关节附近、胫骨内铡下缘,双手扶着两个膝盖,拇指自然下垂,指尖旋转揉按该处即可;5、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双手拇指按压、揉按该处,力度以自己觉得酸胀为度。

6、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第一根骨下缘,用拇指按压旋按该处,以自己觉得有点酸痛即可,两侧交互进行。

三、饮食健脾:脾胃是食物的“处理器”,消化吸收都由它们负责。

如果饮食过度、饮食偏嗜,都有可能伤害脾胃。

所以,避免饮食所伤,是健脾的第一要务,避免毫无节制的饮食习惯,比如饥饱不匀、饮食不规律等,也尽量避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以及一些辛辣厚味,都应该得到控制。

中医三基试题及答案03

中医三基试题及答案03

中医三基试题及答案03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功能是:A. 主藏精B. 主运化C. 主疏泄D. 主血脉答案:A2. 五行中“木”对应的季节是:A. 春B. 夏C. 秋D. 冬答案:A3.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四诊”的内容?A. 望B. 闻C. 问D. 切E. 摸答案:E4. 以下哪项是“八纲辨证”中的内容?A. 虚实B. 表里C. 寒热D. 气血E. 脏腑答案:A B C5.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其主要功能是:A. 主运化B. 主藏精C. 主疏泄D. 主血脉答案:A6. 根据五行相生理论,木生火,火生:A. 土B. 金C. 水D. 木答案:A7.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指的是:A. 调节情绪B. 调节饮食C. 调节睡眠D. 调节呼吸答案:A8. 中医诊断中的“望诊”主要观察的是:A. 舌象B. 脉象C. 问诊D. 切诊答案:A9. 五脏中,与“心主血脉”相对应的是:A. 肝B. 脾C. 肺D. 肾答案:C10. 中医理论中,与“肾藏精”相对应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血C. 脾藏气D. 肺藏魄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些是中医“四气”的内容?A. 寒B. 热C. 温D. 凉E. 燥答案:A B C D2. 五行相克理论中,木克土,土克:A. 金B. 水C. 火D. 木答案:A3. 中医“五脏”包括: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答案:A B C D E4. 以下哪些是中医“六腑”的内容?A. 胆B. 胃C. 小肠D. 大肠E. 膀胱答案:A B C D E5. 中医理论中,与“肝主疏泄”相对应的是:A. 心主血脉B. 脾主运化C. 肺主气D. 肾主水答案:B C 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

(对)2. 五行中“金”对应的季节是夏季。

(错)3. 中医的“四诊”包括望、闻、问、切。

管理学_盐城师范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管理学_盐城师范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管理学_盐城师范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第一部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是答案:伤寒杂病论2.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是答案:张锡纯3.五脏之气旺于长夏的是答案:脾4.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答案:水与火5.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答案:前半夜6.肝旺影响脾健运,称为答案:木旺乘土7.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答案:曲直8.证概念确切表述是答案: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9.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来自于气的哪项作用答案:推动10.元气对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的,称为答案:元阴11.血虚的病人每兼气虚的表现,其原理是答案:血能养气12.下面哪项在津液排泄过程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答案:肾13.心在志为答案:喜14.具有“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的腑是答案:小肠15.具有“传化糟粕、吸收水液”功能的腑是答案:大肠16.循行于上肢内侧面的前、中、后的经脉,分别称为答案:太阴、厥阴、少阴17.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由前往后循行的经脉分别是答案: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18.循行于背部正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答案:督脉19.具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作用的是答案:阴跷脉和阳跷脉20.体质是指人体的答案:身心特征21.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答案:寒邪22.下列哪项是火、燥、暑邪共同的致病特点答案:伤津23.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答案:怒伤肝24.以下情况,可以进行针刺的是答案:月经不调25.以下情形不宜使用汗法进行治疗的是答案:气血两虚者26.在血的生成过程中,具有主要作用的脏腑是答案:脾27.“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答案:对立制约28.具有调节血量功能的脏是答案:29.“水火既济”指哪两脏之间的关系答案:心与肾30.气出入受阻,突然昏厥的病理变化为答案:气闭31.明清时期对命门学说的形成贡献较大的医家有答案:张介宾赵献可3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答案:辨证论治整体观念33.下列哪些属于气的运动形式?答案:升入降出34.津液的功能包括答案:充养血脉滋润濡养35.肺主宣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答案:把脾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至头面,外达于皮毛肌腠排出体内浊气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36.脾主运化的作用,体现在答案:运化水谷运化水湿37.胆的别称包括答案:清静之府中精之府38.十二经脉在体内的交接方式包括答案: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9.发病与下面哪几项密切相关答案:正气不足邪气偏盛40.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答案:调养脾胃保精护肾形神兼养顺应自然4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疗局部的病变,也必须从整体出发答案:正确42.卫气循脉内流注全身,从而发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探讨】“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文化渊源贾成祥(河南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河南郑州 450008) 摘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涵,对后世医家的医学思想和医疗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探明这一学术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于认识这一学术思想本身必然具有重要的裨益。

关键词:中医;脾胃;后天之本;文化基础 中图分类号:R22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250(2008)10-0721-02 中医学从奠定其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开始,就十分注重脾胃。

《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原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从李东垣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到李中梓提出脾胃为“后天之本”,从张仲景提出“四季脾王”,认为脾虽不能独主一时,但无时不被其所主,到《景岳全书·杂证谟》“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

”从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到明·周之干《慎斋遗书·辨证施治》“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都从脾胃与其他各脏的关系说明了脾胃的重要,以及中医学对脾胃的重视。

中医学重视脾胃理念的形成,固然有赖于古人在生理意义上的认识。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是对人体生命之核心———“精气”的生成与输布的简要说明。

精气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和脾的“散精”而成,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

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文化思潮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文化思潮是形成这一理念的理论支撑和理论基础。

科学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科学的向导。

尤其是在自然科学还处于奠基和形成阶段,文化导向对科学所起的作用更是无法估量的。

在中医这一生命科学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人文精神的踪影,处处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印痕。

“阴阳五行之于中医,乃是不完备的科学知识和不完备的哲学理论的结合[1]”。

要认识中医理论,就必须探寻中医理论所形成的文化基础。

而影响和促使“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中医理论形成的文化思潮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

阴阳家用阴和阳的特性来整合万物并对之进行分类,五行理论认为宇宙间任何可以分为五的事物都与五行有关,以此来整合万物对之进行分类。

作为阴阳五行理论之源头的古代术数的核心在于研究“天人之际”,认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

以后的阴阳五行家以此推衍,以五行、四方、四时、五脏、五色、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相互配合,以推测事物,将这种思想理论化。

及至汉代,阴阳五行家的理论几乎完全混入了儒家。

西汉经学大师都采用阴阳五行家的言论来解释儒家经典,所谓今文经学,其突出的特色就在于此。

董仲舒更是把儒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说,把儒学神秘地合理化。

或者说,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了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具有神学内容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说:“唯人独能偶天地。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

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

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孔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天之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2]”在五行学说中,土不仅是五行中的一行,而且在五行中占据着至尊的地位。

如《国语·郑语》说:“史伯对曰: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太平御览》第十七卷时序部五行条引佚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者:地,土之别名也,比于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职也。

”《国语·越语》说:“唯地(土)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容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

”《庄子·在宥》说:“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管子·水地》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阴阳五行家的代表人物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也是从“土德”开始,把土放在首位。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指出:“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土居中央,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

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

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

人官之7212008年第14卷第10期2008.Vol.14.No.10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 e Medicine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矣;天官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3]”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家无不重视“土”,这说明“尚土”意识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

这种思想意识的出现绝非偶然。

尊土尚土亲土爱土是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德。

从远古女娲以泥造人的美丽传说到后稷教人稼穑,从先秦的“男乐其畴,女修其业”到周文王演八卦,尊土为“五行”之首,从唐朝的“地为天生,人为地显”到宋朝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天为人之父,地为人之母”。

究其根源,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文化的产物。

农业以土地为基础,土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源。

所以“土”在中国先民的心目当中是最为神圣的,这也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二是政治原因。

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黄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而黄帝“以土德王”。

再加上按照邹衍“五德终始说”的理论,黄帝“土气胜”,大禹“木气胜”,商汤王“金气胜”,周文王“火气胜”,继之而起的大秦帝国就应当是“水气胜”。

那么,代秦而立的大汉王朝也就当然地“土气胜”。

为了维护大汉王朝的统治,为了论证大汉统治的合理性,汉儒们就大张旗鼓地极力宣扬五行学说中“土居中央”的理论。

更有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以后,为了使经学更加神圣化和神秘化,以更好地服务于政治,朝廷对经学非常重视,多次组织经学研讨会,有时甚至是在皇帝的亲自主持下进行。

其中,东汉章帝时的白虎观(洛阳京城的北宫)会议影响最大。

白虎观会后由杨终、班固撰集其事,写成会议纪要,名为《白虎通义》,简称《白虎通》。

《白虎通》进一步发挥了《春秋繁露》物类比附的手法,将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各种自然现象相比附,把自然界的秩序和封建社会的秩序更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

其中特别突出了五行学说中“土居中央”的理论,进一步提出:“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土扶微助衰,历成其道,故五行更王,亦须土也,王四季,居中央,不名时。

”作为五行之一的“土”,被解释为五行之首,“土”为君,而君的地位又代表了中央,成为五行之君。

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君主的地位和中央政权的至高无上,把“土”说成是一切物质元素中最根本的元素和社会组织中最高的主宰,这是神学目的论的进一步深化。

汉代的思想家用阴阳五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框架结构,五行学说成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而上的理论。

当时的医学家也就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对人体五脏关系的阐释。

正是因为有了“王四季,居中央,不名时”和“比于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职也”这样的观念作为基础,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 `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4]”这完全是用五行学说中“土居中央”的理论作为方法论来架构脾与其他四脏的关系。

阴阳五行家通过阴阳、五行构建宇宙图式,试图对宇宙做一个系统、全面的说明。

在他们看来,整个宇宙是有序的整体系统,万物的变化都在阴阳、五行的性质和关系所规定的框架之中进行。

阴阳五行家通过类比在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几乎涵盖了天下所有的事物,试图对宇宙万物作一个系统的解释。

这种类比存在于自然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存在于自然事物之中的类比是具有可比性、科学和真实的。

于是,脾胃在五脏中的地位也就由此推演出来了。

到后来,刘河间说:“土为万物之本,水为万物之元……根本者,脾胃、肾也”,指出了脾土本气盛衰与疾病证候表现间的关系[5]。

明代末年的李士材认为:“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

”指出:“上古圣人……见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脾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5]。

从以上医学著作和古代医家对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学说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支撑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和他们论证的逻辑方法就是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中“土居中央”的思维路径。

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中“土居中央”的思想正是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文化之源。

不仅如此,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整体系统也都是在五行学说的框架内得以系统化和进一步完善的。

当然,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以及中医对五脏关系的阐释反过来又大大拓展和丰富了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之间就是这样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1] 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8.[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二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3]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313.[4] 程士德.素问注释汇粹(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31.[5] 严世芸.中医各家学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0,308.收稿日期:2008-03-14作者简介:贾成祥(1962-),男,河南淅川人,副教授,医学硕士,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研究。

72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8年第14卷第10期2008.Vol.14.No.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