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脾胃为后天之本_之涵义刍析_张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中 早 有 提 及 脾 胃 之 气 可 温 煦 其 他 四 脏, 《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 者,五脏之本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说: “脾与胃 以膜相连”。《素问·五机真脏论》云: “脾脏者,土也, 孤脏,以灌四旁者也。”《素问·厥论》曰: “脾主为胃 行其津液 也。”《金 匮 要 略 》首 篇 指 出“四 季 脾 旺 不 受 邪”,其含义即中焦脾土旺则人体健。《周慎斋医学全 书》说: “土为中州,贯乎四脏,而为阴阳气血之所赖者 也。”“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杂病源流犀烛》写 道“脾 气 充,四 脏 皆 赖 煦 育,脾 气 绝,四 脏 安 能 不 病。 ……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8]《医方考 · 脾胃 证治》云: “盖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 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9]由此可见,脾运化功能的 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气血的盛衰以及各脏腑的 功能,调理脾胃可以达到调治其余四脏病变的目的。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最 重要的 物 质,《素 问 · 调 经 论》: “人 之 所 有,血 与 气 耳。”血气的化生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周 慎斋医学全书》: “脾胃者,气血之原也。”[1] 1. 1 脾胃乃生血之源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 “血 气者,人之神。”血液是行于脉中,遍及全身,具有丰富 营养和滋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血液由营气、津液 组成,而两 者 均 来 自 脾 胃 所 化 生 的 水 谷 精 微,故《灵
收稿日期: 2015 - 03 - 16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 2013CB531701) 作者简介: 张秀( 1986 - ) ,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脾脏
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 王彩霞( 1963 - ) ,女,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
辽宁中医杂志 2015 年第 42 卷第 9 期
·学术探讨与论述·
Baidu Nhomakorabea
·1651·
DOI∶10. 13192 / j. issn. 1000-1719. 2015. 09. 019
“脾胃为后天之本”之涵义刍析
张秀,王彩霞
(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摘 要: 脾胃五行属土,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后天之本。本文从气 血化生之源、与他脏的关联及气机升降方面,论述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的升、降、出、入有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 动的作用。 2. 1 脾胃气机升降之渊源 早在《内经》中有如此描 述来论述脾胃 为 气 机 升 降 之 枢,《素 问 · 经 脉 别 论》 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 道,下 输 膀 胱,水 精 四 布,五 经 并 行。”脾 气升清,将水谷精微源源不断输至心肺,心得之则血运 正常,肺得之则才能行之主气司呼吸的功能; 胃气降 浊,则小肠可泌别清浊,大肠可传导糟粕,水谷得以正 常消化吸收。《灵枢经·营卫生会》亦云: “中焦亦并 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 精微,上 注 于 肺 脉,乃 化 而 为 血。”这 其 中 也 暗 含 了 脾 胃之气升清降浊的功能。[4]
李东垣对脾胃气机升降理论进一步论述,在其《脾 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曰: “盖胃 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 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 升已而下输膀胱,行 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2] 这说明脾胃输布水谷精微的同时也排泄糟粕,充分体现 其枢纽作用。脾之于胃,同居中焦,属性为土。脾为脏, 属阴,喜燥恶湿,得阳始运; 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得 阴始安。两者以 膜 相 连,互 为 表 里,叶 氏《临 证 指 南 医 案》中有“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 和”之说,[5]升者,升水谷之精微,降者,降饮食之糟粕。 二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转输。《医碥》曾明 确指出: “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6] 2. 2 五脏正常运行赖于脾升胃降 心属火居上,肾属 水居下,心肾相交,必须依赖脾升胃降的转输作用,脾 气上升,引肾水上济心火,胃气下降,使心火下温肾水, 达水火既济之功。肝五行属木,主生发,气从左升; 肺 五行属金,肃 降 为 主,气 从 右 降,此 一 升 一 降,脾 胃 居 中,升清降浊,使之平衡。正如《医骗》所云: “肝主升, 肺主降……心主动,肾主静……静藏不致于枯寂,动泄 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 脾中和之德所主也。故曰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 纽。”[6]喻昌在其《医门法律》中亦如此描述: “上焦不 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降也。夫胃受 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荣一身也。” 这些皆阐明了脾胃为升降之枢纽。[7]
Key words: spleen and stomach; foundation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 source for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Qi and blood; functions of the aseending and deseending
·1652·
辽宁中医杂志 2015 年第 42 卷第 9 期
气,春升之气,皆胃 气 之 别 称 也。”[2] 可 以 看 出,气 的 生 成中与后天脾胃密切相联。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 水谷则死。”《灵枢 · 五味》云: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 衰,一 日 则 气 少 矣。”可 见,水 谷 是 生 命 活 动 的 主 要 来 源,运 化、受 纳 水 谷 则 是 脾 胃 的 生 理 功 能。正 如《素 问·六节 藏 象 论 》曰: “脾 胃 …… 仓 廪 之 本,营 之 居 也。”;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 下焦”; 《灵枢 · 本神》: “脾藏营”; 《素 问· 玉机真藏 论篇》则云: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不及,则 令九窍不通”。以上论述皆进一步说明脾胃为气血化 生之源。[3] 2 气机升降之枢纽
自《黄帝内经》起,中医各家皆重视脾胃,《素问· 灵兰秘典论》曰: “脾胃者,仓廪之官”,李东垣在其《脾 胃论》中也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从生”,李中梓之《医 宗必读· 肾为 先 天 本 脾 为 后 天 本 论》云: “盖 婴 儿 既 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 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 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 之本在脾。 1 气血化生之源
ZHANG Xiu,WANG Caixia (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 Both the spleen and the stomach pertain to earth in the five elements,which are in the the middle energizer,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spleen governs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while the functions of the stomach control the reception. And they share out the work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jointly accomplish the task of the digestion,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ood,and so they are the foundation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the foundation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from the point of view in source for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Qi and blood,association with other Zang and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Qi movement.
究方向: 脾脏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E - mail: wang_cai@ 126. com。
枢·决气》说: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 枢·营卫生 会》说: “人 受 气 于 谷,谷 入 于 胃,以 传 于 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 中,卫在脉外。”《灵枢·营气》亦有: “营气之道,内谷 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 者行于经 隧,常 营 无 已,终 而 复 始,是 谓 天 地 之 纪。” 《灵枢·邪客》又指出: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详尽的阐 明了营卫气血的物质基础是脾胃化生的水谷 精 微。 《慎斋遗书》说: “人以血为主,胃乃生血之源。”[1] 1. 2 脾胃与气的生成 《难经·八难》曰: “气者,人 之根本。”气 是 一 种 不 断 运 动 着 的 具 有 超 强 活 力 的 精 微物质。人体之气包括先天之精气、后天吸入的自然 界清气及脾胃之气,而脾胃之气的盛衰,直接决定人体 元气之盛衰。元气藏于肾,由肾之精气化生,继之得脾 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不断充养,经三焦运行周身,故《灵 枢· 刺 节 真 邪 》说“真 气 者,所 受 于 天,与 谷 气 并 而 充 身也。”李东垣亦在其著作《脾胃论》中云: “……元气 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 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 充。”又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 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 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 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 之。”“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
3 五脏之本,濡养他脏 3. 1 脾与心 心属火,主血脉,藏神; 脾属土,主运化, 藏志。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及运行方 面。气血充足,血脉通利,方可内濡脏腑,外充肌腠,发 挥濡养滋润的作用。要使心的此功能正常发挥,必须 有充足的气血作为物质基础。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兼 可统血,脾气健旺,化源充足,统摄血液行于脉中; 若脾 气虚弱,不能统血,血溢脉外,心血不足,则出现“心脾 两虚”之证。 3. 2 脾与肝 脾主运化,司统血; 肝主疏泄,司藏血。 肝主疏泄,可 调 达 全 身 之 气 机,肝 属 木,木 克 土,木 气 和,则脾胃之气和;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和 顺,调畅一身 之 气,亦 调 畅 肝 气,正 如《素 问 · 保 命 全 角论》所云: “土得木而达”。再者,肝脏体阴而用阳, 疏泄与藏血的功能均以脾胃化生的气血为基础,脾胃 健运,则肝血充足,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血藏充足则目 得之濡能视,爪得之养能握,正如《素问·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3. 3 脾与肺 肺属金,脾属土,两者为母子关系。肺 主气司呼吸,肺主之气为宗气,由自然界之清气及脾胃 化生的水谷之气合成,再由肺朝百脉之功转输至全身 以濡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期间,宗气赖于脾气的运 化功能将水谷输送。其运化水液亦是如此。若是脾气 虚弱,水谷精气化源不足,宗气不足则肺气虚; 若肺气 虚损,宣降失常,水湿内停,形成痰饮,可见“脾为生痰 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之可选用“培土生金”法。 3. 4 脾与肾 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二者在 生理上的 关 系 主 要 表 现 为 后 天 资 先 天,先 天 促 后 天。 脾气健运,精 微 化 生,有 赖 于 肾 阳 的 温 煦,因 此 有“脾 阳根于肾阳”之说; 而肾中藏先天之精,全赖脾胃化生 的后天水谷的不断滋养充盈,水谷精微充足,则肾中精 气充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功能正常。另外, 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液,若二者功能失常,则出现小 便频数、失禁,或尿少、水肿、腹水等。
关键词: 脾胃; 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 升降之枢 中图分类号: R223.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19( 2015) 09-1651-03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Meaning of Foundation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最 重要的 物 质,《素 问 · 调 经 论》: “人 之 所 有,血 与 气 耳。”血气的化生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周 慎斋医学全书》: “脾胃者,气血之原也。”[1] 1. 1 脾胃乃生血之源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 “血 气者,人之神。”血液是行于脉中,遍及全身,具有丰富 营养和滋养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血液由营气、津液 组成,而两 者 均 来 自 脾 胃 所 化 生 的 水 谷 精 微,故《灵
收稿日期: 2015 - 03 - 16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 ( 2013CB531701) 作者简介: 张秀( 1986 - ) ,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脾脏
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 王彩霞( 1963 - ) ,女,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
辽宁中医杂志 2015 年第 42 卷第 9 期
·学术探讨与论述·
Baidu Nhomakorabea
·1651·
DOI∶10. 13192 / j. issn. 1000-1719. 2015. 09. 019
“脾胃为后天之本”之涵义刍析
张秀,王彩霞
(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摘 要: 脾胃五行属土,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后天之本。本文从气 血化生之源、与他脏的关联及气机升降方面,论述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的升、降、出、入有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 动的作用。 2. 1 脾胃气机升降之渊源 早在《内经》中有如此描 述来论述脾胃 为 气 机 升 降 之 枢,《素 问 · 经 脉 别 论》 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 于肺,通调水 道,下 输 膀 胱,水 精 四 布,五 经 并 行。”脾 气升清,将水谷精微源源不断输至心肺,心得之则血运 正常,肺得之则才能行之主气司呼吸的功能; 胃气降 浊,则小肠可泌别清浊,大肠可传导糟粕,水谷得以正 常消化吸收。《灵枢经·营卫生会》亦云: “中焦亦并 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 精微,上 注 于 肺 脉,乃 化 而 为 血。”这 其 中 也 暗 含 了 脾 胃之气升清降浊的功能。[4]
李东垣对脾胃气机升降理论进一步论述,在其《脾 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曰: “盖胃 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 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 升已而下输膀胱,行 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2] 这说明脾胃输布水谷精微的同时也排泄糟粕,充分体现 其枢纽作用。脾之于胃,同居中焦,属性为土。脾为脏, 属阴,喜燥恶湿,得阳始运; 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得 阴始安。两者以 膜 相 连,互 为 表 里,叶 氏《临 证 指 南 医 案》中有“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 和”之说,[5]升者,升水谷之精微,降者,降饮食之糟粕。 二者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转输。《医碥》曾明 确指出: “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6] 2. 2 五脏正常运行赖于脾升胃降 心属火居上,肾属 水居下,心肾相交,必须依赖脾升胃降的转输作用,脾 气上升,引肾水上济心火,胃气下降,使心火下温肾水, 达水火既济之功。肝五行属木,主生发,气从左升; 肺 五行属金,肃 降 为 主,气 从 右 降,此 一 升 一 降,脾 胃 居 中,升清降浊,使之平衡。正如《医骗》所云: “肝主升, 肺主降……心主动,肾主静……静藏不致于枯寂,动泄 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 脾中和之德所主也。故曰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 纽。”[6]喻昌在其《医门法律》中亦如此描述: “上焦不 行者,清阳不升也。下脘不通者,浊阴不降也。夫胃受 水谷,故清阳升而浊阴降,以传化出入,滋荣一身也。” 这些皆阐明了脾胃为升降之枢纽。[7]
Key words: spleen and stomach; foundation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 source for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Qi and blood; functions of the aseending and deseending
·1652·
辽宁中医杂志 2015 年第 42 卷第 9 期
气,春升之气,皆胃 气 之 别 称 也。”[2] 可 以 看 出,气 的 生 成中与后天脾胃密切相联。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 水谷则死。”《灵枢 · 五味》云: “故谷不入,半日则气 衰,一 日 则 气 少 矣。”可 见,水 谷 是 生 命 活 动 的 主 要 来 源,运 化、受 纳 水 谷 则 是 脾 胃 的 生 理 功 能。正 如《素 问·六节 藏 象 论 》曰: “脾 胃 …… 仓 廪 之 本,营 之 居 也。”;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 下焦”; 《灵枢 · 本神》: “脾藏营”; 《素 问· 玉机真藏 论篇》则云: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不及,则 令九窍不通”。以上论述皆进一步说明脾胃为气血化 生之源。[3] 2 气机升降之枢纽
自《黄帝内经》起,中医各家皆重视脾胃,《素问· 灵兰秘典论》曰: “脾胃者,仓廪之官”,李东垣在其《脾 胃论》中也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从生”,李中梓之《医 宗必读· 肾为 先 天 本 脾 为 后 天 本 论》云: “盖 婴 儿 既 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 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 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 之本在脾。 1 气血化生之源
ZHANG Xiu,WANG Caixia (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 Both the spleen and the stomach pertain to earth in the five elements,which are in the the middle energizer,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spleen governs the transpor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while the functions of the stomach control the reception. And they share out the work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jointly accomplish the task of the digestion,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ood,and so they are the foundation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the foundation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from the point of view in source for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Qi and blood,association with other Zang and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of Qi movement.
究方向: 脾脏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E - mail: wang_cai@ 126. com。
枢·决气》说: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 枢·营卫生 会》说: “人 受 气 于 谷,谷 入 于 胃,以 传 于 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 中,卫在脉外。”《灵枢·营气》亦有: “营气之道,内谷 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 者行于经 隧,常 营 无 已,终 而 复 始,是 谓 天 地 之 纪。” 《灵枢·邪客》又指出: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详尽的阐 明了营卫气血的物质基础是脾胃化生的水谷 精 微。 《慎斋遗书》说: “人以血为主,胃乃生血之源。”[1] 1. 2 脾胃与气的生成 《难经·八难》曰: “气者,人 之根本。”气 是 一 种 不 断 运 动 着 的 具 有 超 强 活 力 的 精 微物质。人体之气包括先天之精气、后天吸入的自然 界清气及脾胃之气,而脾胃之气的盛衰,直接决定人体 元气之盛衰。元气藏于肾,由肾之精气化生,继之得脾 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不断充养,经三焦运行周身,故《灵 枢· 刺 节 真 邪 》说“真 气 者,所 受 于 天,与 谷 气 并 而 充 身也。”李东垣亦在其著作《脾胃论》中云: “……元气 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 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 充。”又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 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 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 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 之。”“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谓清气、营气、运气、卫
3 五脏之本,濡养他脏 3. 1 脾与心 心属火,主血脉,藏神; 脾属土,主运化, 藏志。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及运行方 面。气血充足,血脉通利,方可内濡脏腑,外充肌腠,发 挥濡养滋润的作用。要使心的此功能正常发挥,必须 有充足的气血作为物质基础。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兼 可统血,脾气健旺,化源充足,统摄血液行于脉中; 若脾 气虚弱,不能统血,血溢脉外,心血不足,则出现“心脾 两虚”之证。 3. 2 脾与肝 脾主运化,司统血; 肝主疏泄,司藏血。 肝主疏泄,可 调 达 全 身 之 气 机,肝 属 木,木 克 土,木 气 和,则脾胃之气和;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升降和 顺,调畅一身 之 气,亦 调 畅 肝 气,正 如《素 问 · 保 命 全 角论》所云: “土得木而达”。再者,肝脏体阴而用阳, 疏泄与藏血的功能均以脾胃化生的气血为基础,脾胃 健运,则肝血充足,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血藏充足则目 得之濡能视,爪得之养能握,正如《素问·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3. 3 脾与肺 肺属金,脾属土,两者为母子关系。肺 主气司呼吸,肺主之气为宗气,由自然界之清气及脾胃 化生的水谷之气合成,再由肺朝百脉之功转输至全身 以濡养脏腑组织、四肢百骸,期间,宗气赖于脾气的运 化功能将水谷输送。其运化水液亦是如此。若是脾气 虚弱,水谷精气化源不足,宗气不足则肺气虚; 若肺气 虚损,宣降失常,水湿内停,形成痰饮,可见“脾为生痰 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之可选用“培土生金”法。 3. 4 脾与肾 脾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二者在 生理上的 关 系 主 要 表 现 为 后 天 资 先 天,先 天 促 后 天。 脾气健运,精 微 化 生,有 赖 于 肾 阳 的 温 煦,因 此 有“脾 阳根于肾阳”之说; 而肾中藏先天之精,全赖脾胃化生 的后天水谷的不断滋养充盈,水谷精微充足,则肾中精 气充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功能正常。另外, 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液,若二者功能失常,则出现小 便频数、失禁,或尿少、水肿、腹水等。
关键词: 脾胃; 后天之本; 气血化生之源; 升降之枢 中图分类号: R223.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19( 2015) 09-1651-03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Meaning of Foundation of Acquired Co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