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和宗,族亲和宗亲有何区别?
家族与宗族的概念的区别
(一)
家族,是以家庭为核心实体的以血缘与性关系为纽带的人类社会自我协调的结构性产物和基本单位,是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双重互动的必然结果。
家庭是家族的基本构成单元,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正是借助于血缘关系扩展成家族。
1《管子·xx》:
“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
”南朝宋鲍照《数诗》:
“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
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
” 宋曾巩《徐孺子祠堂记》:
“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趍死而不避。
”中的“家族”就是此含义。
而宗族是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通常在同一聚居地,形成大的聚落,属于现代意义上模糊的族群概念。
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并构成的居住聚落;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
《尔雅·释亲》中有:
“父之党为宗族。
”所以,宗族常表现为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聚居在某一区域,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利益共同体。
汉班固《白虎通·宗教》:
“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
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中的“族”就是宗族的意思。
1xx:
《家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文明指向》,《中国文化报》,2010年。
1/ 1。
宗、族、姓、氏等四者之间的关系
宗、族、姓、氏等四者之间的关系宗、族、姓、氏等四者之间的关系-----张建华这是一篇从网络上裁编的文章,写的不错,但当你念到结尾时,基本就成了糊涂浆一盆了。
所谓宗族者,先秦之社会基本组织结构也。
远古先民,聚而成族。
繁衍生息,人口日多。
渐而族大,故乃分宗;渐而宗大,故乃分族;渐而族多,故乃成国。
是故,国下有族,族下有宗,氏下有姓。
所谓姓氏:氏者,族之名也;姓者,宗之称也。
今人以为氏乃姓之分支,其大谬不然也。
所谓宗法者,宗族家法也,立宗、立族之家法也。
宗法始于商人,商人宗法乃自然而成之法也,非一成不变者也。
周人宗法不同于商人宗法,亦不同于先周宗法。
周人宗法,今尚可确知;而商人宗法、先周宗法,惟知其大略而已。
有宗族,始有姓氏。
而国人姓氏之源起于何?国人姓氏之沿革若何?我试论述之。
家国天下家国天下者,先秦社会之基本结构也。
国者,邦也;邦者,城也。
国者,商谓之为方,周谓之为诸侯也。
商代之方国,一城乃一国,概莫能外者,商国亦如斯也。
周朝分封天下诸侯,诸侯分封众卿大夫,始有一国数城。
家国天下所言者,天下乃聚天下之国而成。
国乃聚国内之家而成,或言国乃聚国内之氏族而成。
是故,家者,氏族也。
商者,方国联盟之盟主,故不可谓之为商朝,以其非大一统之王朝也。
商者,商代也,商文化时代之省称也。
商时之天下,北至今日之蒙古草原,南至长江,西至川陕,东至海。
盖仅黄河中下游流域而已。
商时之天下,方国林立,互不统属。
至商末,乃归入三大方国联盟。
一曰商,一曰周,一曰东夷。
商末世之两代商王,帝乙、帝辛父子,连年征伐东夷,以至国力大损,乃为武王一战而灭。
至斯时也,天下之国,皆周家之诸侯矣。
是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武王克商,家国天下之格局乃成。
直至始皇帝一统天下,废分封,立郡县。
天下之格局乃由家国天下而至家天下矣。
贵族社会商代者,商文化时代之省称,中国之城邦社会也。
周朝八百年,中国之封建社会也。
商代之城邦社会,周朝之封建社会,皆可称之为贵族社会。
祖、宗、族的联系与区别
祖、宗、族的联系与区别
祖、宗、族的联系与区别
祖:本义为“给力的先人”。
形声字,从示,从且,且亦声。
“示”指“先人”;“且”本形为“男根”,本义为“生育”,引申义为“增加人口”“增加帮手”“增加力量”,一般用为“加力”“给力”。
“示”与“且”联合起来表示“给我们子孙力量的先人”。
“祖”给子孙力量的主要表现就是:给子孙以众多的堂兄弟或族人。
一旦有事,这些亲戚就会看在同祖同宗的份上伸出援手。
东汉·许慎《说文》:“祖,始庙也”。
从示,且声。
具有血缘关系的,父辈以上的才能称为“祖”,只说一个“祖”字,指得姓始祖,如朱姓的得姓始祖是邾侠;如果在“祖”字前面加上一定的词汇,则表示不同时代的祖先,如:始迁祖、一世祖、二世祖、八世祖、......、曾祖、高祖等。
宗:会意字。
从宀示。
示,神祇,宀,房屋。
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
本义:宗庙,祖庙)
宗,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祖宗。
宗庙。
宗祠。
具有血缘关系的祖辈的兄弟及后裔称为宗。
族: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
族长。
家族。
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称为族。
宗即家庭,族指宗族,由宗聚集而成族。
每一个家庭随着人口繁衍,规模扩大,家庭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迟早会分居析产,分裂为若干个新家庭。
但这些家庭之间在精神和物质方面还可能保持着一定的统一性,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宗族关系。
同姓、同宗、同族和同祖有什么区别?
同姓、同宗、同族和同祖有什么区别?“宗”、“祖”、“族”到底有多大的差别,与之对应的“宗功祖德”、“祖宗”、“宗族”、“大小宗”又是何意?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题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从而开启了中国白话文普遍化应用的序幕,从那日起,中国人文化普及率呈井喷式发展,而与之形成相反效果的却是国人的文化水平逐步降低。
以至于,今日的我们在谈及“姓氏”、“祖宗”等词语时,于字面上根本无法还原其真实意义,这也便是白话文与文言文在实际应用中最切实的效果。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句之意大致如下:诸侯国君主过世,异性之人在屋外吊唁,同姓在宗庙,同宗在祖庙,同族在父庙。
如此观之,同族<同宗<同姓,而理所当然父庙<祖庙<宗庙,如此或许已经明了,族最小,祖和宗有些混淆。
祖与宗的关系按甲骨文中拆字组合,祖=示+且,“且”在甲骨文字形为祖庙状,由“土”形转化而来,象征着祖先崇拜,“祖”字面意思为又又,及示的二重进阶关系;宗=大+示,代表大示。
以甲骨文中代表五代关系则是以示为基准:太祖(示之曾祖);祖(示之祖父,祖=示且,又名太宗);宗(示之父亲,宗=大示);示(示,表示当世);小示(示之子,下一代)。
甲骨文果然是象形文字,文义直观明了。
由上可知,祖>宗>族。
祖、宗和族的确切意义显然,单纯知道祖、宗和族的排序并不能满足我们对它们的求知欲,何况甲骨文时代的意义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这些字面意思早已失去了实际应用的意义《礼记·祭法》云,“有虞氏禘黄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
孔颖达疏,“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
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按此意思,“祖”代表法理上的第一世,诚如“祖先”之一,祖为最先出现的第一人;而“宗”为“祖”以后,有功勋、名望或成就之人,故而后世有“大宗”、“小宗”和“宗族”之说。
《左传·襄公十二年》杜预针对“祢庙”注曰“父庙也。
氏族、宗族、家族三者之间的区别
氏族、宗族、家族三者之间的区别什么是氏族氏族是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
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血亲复仇、收容养子等)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
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
几个氏族可以联合为部落;氏族人口繁殖后,可以分化为多个氏族;氏族人口锐减后,也可能并入、依附其他氏族。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
早期是氏族内婚配,但禁止长辈与晚辈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甚至禁止与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婚配;后期则是氏族间联姻,也可能有抢亲。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
氏族经历母权制和父权制两个发展阶段。
母权制是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和早期群婚制的必然产物。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无法确定孩子的父亲,只知道孩子的母亲;妇女经营农业,管理家务,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她们在氏族中居于支配地位,世系按母系计算,财物归母系血缘亲族继承。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群婚制向对偶婚制的过渡,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人们可以确切知道孩子的父亲,世系改按父系计算,财物改由父系血缘亲族继承,男子成为维系氏族的中心,母权制遂被父权制所代替。
什么是宗族宗族,指同宗同族的人。
“族”,指父系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姓为中心(称“宗子”或“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
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族内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联合体。
家之父受制于族之宗子,即所谓“父,至尊也”,“大宗,尊之统也”。
宗族是一单系结构,其世系是按男姓而非由男女两姓共同排列的。
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如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中的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
大家知道什么是“祖”,什么是“宗”吗?
大家知道什么是“祖”,什么是“宗”吗?中国人都知道,无论你姓甚名谁,祖宗就是你家族的祖先。
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和清明,我们多少都要搞个很有仪式感的祭祖活动。
历史上历朝历代总有些皇帝的称号带着“祖”或者“宗”,显得非常霸气。
比如,唐太祖和唐太宗,宋太祖和宋太宗。
这就说到重点了,就像姓氏的“姓”与“氏”不同一样,“祖”和“宗”是有区别的。
什么是祖,什么是宗呢?通常情况下,一个家族里开基立业的第一位祖先,被称为祖,紧接着第二位祖先,就是宗。
给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称号列个单子,就能明白八九分了。
汉高祖刘邦,汉高宗刘奭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高宗赵构元太祖铁木真,元太宗窝阔台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后被改为明成祖)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高祖、太宗这些称呼,都是给皇帝起的庙号。
通常,凡是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被后世称为“祖”,第二位皇帝就是宗。
(也有任性的朝代,把祖和宗随便用,比如明代就有朱棣后来又被改为“成祖”了,清代则有三位“祖”,上面列出来的也并非每个朝代第二个皇帝都是宗)在过去,由于战乱等原因,许多家族的先人被破离开家乡,另外找个地方安家立业。
这位开辟新家的先人,我们就称之为“始迁祖”,或者始祖。
在家族祠堂里,牌位上的列祖列宗,代表的就是家族的历代祖先。
既然说到祖宗,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大家熟悉的词“祖宗十八代”。
(小编知道你们到联想到了什么~~)那么这个“祖宗十八代”说的是什么呢?其实,这“十八代”指的就是往上溯九代加上往下数九代的十八位成员!上九代,按次序排列为:父母——生己者祖——父之父曾祖——祖父之父高祖——曾祖之父天祖——高祖之父烈祖——天祖之父太祖——烈祖之父远祖——太祖之父鼻祖——远祖之父下九代,按次序排列为:子——父之子孙——子之子曾孙——孙之子玄孙——曾孙之子来孙——玄孙之子晜(kūn)孙——来孙之子仍孙——晜孙之子为云孙——仍孙之子耳孙——云孙之再普及一下,我们所指的祖宗,通常指的是和你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
宗族文化丨氏族、宗族、家族的区别
宗族文化丨氏族、宗族、家族的区别发现国内杜氏宗亲,挖掘杜氏渊源,弘扬杜氏文化,传播杜氏宗亲信息摘要:家族、宗族、氏族、部落是构成早期国家和民族的最为基本的单位,它们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
那么,氏族和宗族的区别是什么?宗族和家族的区别是什么?氏族和部落的区别是什么?氏族和宗族的区别家庭,在这里的概念应该等同于人类学中的术语nuclear family,即由一夫一妻加上其未成年子女所组成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考古学的发现中,其源头已可以溯及到仰韶文化前的半坡和姜寨,其距今约六千多年。
但是当时的家庭模式限于当时的生产力,一夫一妻这两位成年人的劳作很难单独谋生,仍然需要依靠整个氏族的力量来得到维持,因此那时候的所谓的家庭模式是不成熟的,并不构成基本的社会单位。
而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慢慢家庭模式发展成一种父子两代所构成独立的直接生产并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存续的社会单位,这时候家庭就不仅仅是原始氏族中的一种血缘关系所连结的结果,更是有了财产的关系。
而根据台湾学者杜正胜的观点,其认为:亲属之间的亲疏划分是以共财作为准绳,因为同居一般都不会构成问题。
所以,这里笔者需要对本段开始的家庭的概念进行一些修正,谓:由一夫一妻与其未成年子女共同组成并且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外独立的财产的模式。
家族,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常用的服制来描述就是属于五服之内的以血缘和姻亲关系组成的模式。
在这里是否也有家族内对财产共同享有呢?答案是不确定,因为这种条件下,共财的难度会远远高于核心的家庭模式。
因为家族的共财首先需要一个明确的族长,其次这个族长需要有管理的才能,最后还需要有一整套规范来作为族长管理族内财产的准则。
而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导致经济交易行为的效率极低,而且还会带来大量的家族成员之间的财产的纠葛,不利于“同居共财”的家族伦理倡导的原初作用。
因而家族共财的情形呈现的是多样化的趋势。
即便是聚族而居,每个家族还是视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共财。
宗族,这一个概念是前面两者的一种扩展的情形,一般宗族就是由若干的家庭或家族来构成的模式,一般定义为五服以外的同姓虽共祖,但疏远至五服的情形,因而只能称之为宗族。
族和宗,族亲和宗亲有何区别?
族和宗,族亲和宗亲有何区别?■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尽忠尽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人生几十年,国人崇尚精忠报国、尊祖敬宗、孝敬父母。
一定程度上来说,一直在民间流传的修族谱、修宗祠、修祖墓的“三修”传统,是炎黄子孙弘扬传承尊祖敬宗的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觉行动。
当然,如今也有不少人崇洋媚外,淡化了家国情怀,对亲情熟视无睹,对族规置若罔闻,心中除了自己没有别人,更不懂什么“宗族”、“宗亲”与“族亲”。
笔者谨此浅析“宗族”“宗亲”等相关概念。
(族亲参加祭祖活动)族与宗“族”的本义是聚集。
古代聚族而居,引申指家族、宗族、氏族、民族。
“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
”“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参加祖先祭祀的,通常称为同一宗族,故引申有祖宗、同宗家族等意义。
一般情况下,按照我国民间传统习惯,同姓家族里面“五服”以内,则称其为“同族”,也叫同一家族;“五服”以外,则称为“同宗”,也叫同一宗族。
(“五服九族”关系图——一般情况下,“五服”指的是五种不同种类的孝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
)何谓“五服”?“五服”就是以自己为中间点,前四代和后四代共九代人(即“九族”)称为“五服”。
简单来说,“五服”即“九族”,“九族”即“五服”。
“五服”是在“九族”的范围之内的,一个人从自己往上五代、往下五代、往左五代、往右五代,就是“五服”。
所谓“亲不过五服”,就是这些亲属关系,因为自己居中,上下左右五服关系的人,就是九层,亦谓之“九族”。
“宗族”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十几代以上的同姓族人。
“宗族”里面包括了“家族”,“宗”在前,“族”在后,宗的范围更广,族的概念则为细。
可见,家族和宗族的区别在于家族血缘近,宗族不只是有血缘近的关系,还包括了超出“五服”之外的遥远稀薄的血脉关系。
(宗亲相聚举行祭祖活动)族亲与宗亲一般来说,民间流传的习惯说法是,同姓则为“宗亲”,同祠堂则为“族亲”。
宗亲与族亲的区别是什么?
宗亲与族亲的区别是什么?宗亲与族亲的区别是什么?⽥绪科博主语:社会发展到我们这⼀代⼈,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现在⼈们家族意识普遍淡薄,尤其是⽣活在城市⾥的⼈,对亲属的概念仅限于爸爸和妈妈的直系亲属,这两条直线⾎脉亲情概念了,⽽对于家族的各种亲属概念,很多⼈是⼀知半解、模糊不清,甚⾄使⽤混乱,更甚者对家族⼈员间的亲情置若盲闻、冷若冰霜。
但是尊宗敬祖、孝字当先是我国的古⽼传统,家族中成员认亲戚是有宗法的,是要认宗亲族亲的,也就是说在⼀个姓⽒的⼤家族⾥亲情⽆间,⼤家都可以攀到亲戚。
对亲情熟视⽆睹、对家族漠不关⼼、对先祖不尊不敬是对⼈性的侮辱和亵渎!那么我们来谈⼀下⽬前最常⽤‘宗亲’和‘族亲’的区别吧。
九族五服图‘宗亲’与‘族亲’具体的区别⼀、宗亲,指同宗的亲属。
语出《吕⽒春秋·⼤乐》:“故能以⼀听政者,乐君⾂,和远近,说黔⾸,合宗亲。
”它是我国古代亲属分类之⼀,另外是外亲、妻亲。
⼆、族亲,即同族的亲属。
(1)同源于⼀个祖先的男系⾎亲。
如⾼祖⽗、曾祖⽗、孙、⽞孙等。
)旁系男系⾎⾎亲。
如族曾祖⽗、族祖、族兄弟、从祖、从⽗、从祖兄(2)旁系男系弟、亲兄弟、伯⽗、叔⽗、兄⼦弟⼦、从⼦、族⼦、族孙等。
(3)本宗男系⾎亲的配偶,即嫁⼊本家的⼥性。
如曾祖母、祖母、母、⼉媳等。
(4)本宗未出嫁的⼥性。
如未出嫁的三从姐妹、未出嫁的再从姐妹、未出嫁的堂姐妹、未出嫁的亲姐妹、未出嫁的⼥⼉、未出嫁的侄⼥等。
宗亲就是五服之内的外姓亲属。
宗亲不⼀定是本家族的⼈,与本家族有亲戚关系的五服内亲属都算宗亲,现宗亲⼀词概念与古代⼜有所外延,使⽤更为⼴泛。
如果是本家族的亲属,则称为“族亲”。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嫁进来的还是本家族的只要是亲戚关系咱们就都是宗亲,族亲则必须是⼀个姓⽒的直线下来的亲属成员。
族亲包含在宗亲之内。
⼀句话:“族亲是同⼀个家族的成员之间的称呼;宗亲是⼀个姓⽒成员和与之有亲情的成员之间的称呼。
”如:我们归德⽥⽒始祖德甫公的所有后裔家庭所有后裔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应称成员相互之间应称为族亲;⽥⽒始祖⽥完的所有后裔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应称成员相互之间应称为族亲;⽥⽒始祖⽥完的为宗亲,更⼴泛地说⽥⽒与陈⽒同为妫满后裔,相互之间也可以宗亲相称......。
关于家族和宗族的一些知识
关于家族和宗族的一些知识第一篇:关于家族和宗族的一些知识关于家族和宗族的一些知识什么是堂兄弟姐妹?什么是表兄弟姐妹?堂兄弟的下一代又叫什么?堂兄弟和表兄弟之间又有什么区别?这些你都知道吗?如果你还不是很清楚,那么花点时间看完下面的一些相关知识。
家族由若干个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
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古代的家族一直是以父系的血缘联结的,而若干出自同一男性祖先的家族又组成宗族。
《尔雅?释亲》即把由同一高祖父传下的四代子孙称为宗族,实际上有些宗族还可包括更多的世代。
家族和宗族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合二为一。
所以,我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它主要实行于统治阶级内部,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贵族世袭统治、治理国家和管理臣民的国家机器的代名词。
它是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萌生于殷商,定型于周朝。
一般人们所讲的宗法制度,主要指的就是以西周为典型代表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确定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地位继承秩序的同时,又规定这种特权地位的继承人应该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把部分权力和财产分配给宗族中的其他成员。
一、祖先崇拜所谓祖先崇拜,就是相信祖先的灵魂不灭并且可以成为超自然的一部分而加以崇拜。
祖先崇拜是在图腾崇拜逐渐消失的过程中产生的。
母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技能的提高和对生殖现象的逐渐理解,人们不再愿意把被自己征服的动物认作祖先,而以神化面貌出现的祖先取而代之;又因为母系氏族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神化的祖先也由女性变成男性。
中国进入夏、商、周的早期奴隶制社会后,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建立了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根本准则的宗法制度,所以祖先崇拜始终偏重或仅限于男性。
宗、族、家谱等称谓浅释
宗、族、家谱等称谓浅释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
《说文》释:“尊祖庙也。
”汉贾谊曰:“流派所出为宗。
”又《礼丧服小记》释:“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
”所谓别子,是指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
这里可释为别子本代称其上为祖,而别子之后裔称其上为宗。
其概念是一祖之下的后裔划分为不同类型。
按“宗”的含义,实还是一祖之下所有的后裔。
至于宗谱则应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其一支,或只记其一支,均还不为宗谱,这就是宗谱区别于家谱的地方。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联属,其旁支别属。
”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均可上溯为同祖。
他们“共相联属”的,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
族众依然是一宗之下,宗之与族,族之于家。
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族体之下的基本单位是家,所以冠用“族谱”名的谱牒应是某宗下的一个新开辟的族体。
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宗族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
例:某支迁某地形成一个族体,它的谱系则是族谱。
从整体意义上,它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宗族体系,所以族谱既不同于宗谱也区别于家谱。
什么叫家谱?古释:“有夫有妇然后为家。
”又“家,谓一门之内”。
所谓家谱,狭义地讲应是一直系内的本家之谱。
汉以前,见之于正史载录的谱牒类书多以“世家”为名,且属王侯大夫及有社会重大影响的人物才具有。
如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
至汉,以“世本”为书目,专门记录姓氏、世系、居、作。
例:世本十五篇。
至隋,属谱牒的籍名多样,如:家传、家纪、家记、家史、世系、家牒、谱记等。
按正史《隋书》载,首先出现在正史载录中有“家谱”冠名一书的为“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隋之后,在《新唐书》中,以“家谱”冠名的才真正开始多起来,如“谢氏家谱”、“薛氏家谱”、“颜氏家谱”、“李用休家谱”等。
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书艺文志是秦汉以前著述的总录,隋书经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总录。
”那么“家谱”一名的取用应在汉至南北朝时期。
宗族文化丨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祖”、“宗”?
宗族文化丨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祖”、“宗”?
'祖宗'在现代汉语中是作为一个词出现的,指一个家族的上辈,尤其指较早的先人,也泛指民族的祖先。
古汉语中,'祖'和'宗'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
'祖'最初泛指祖先。
在宗法制度下,人们特别看重家族的始祖及历代祖先的身份地位,祖先的地位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血缘和这个人在家族谱系中的地位。
所以,历代贵族掌权以后,都要为始祖和历代祖先建立庙宇,这个祖庙也被叫做'祖'。
而'宗'就是始祖之后历代先人的庙。
后来,也把开始创业的人叫做'祖',继承大业的后来人叫做'宗'了。
如从汉代起,帝王的庙号,始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宗等。
'祖宗'连用,指的就是祖先。
民间常有这种说法:出五服了。那么出五服还属不属于宗族?
民间常有这种说法:出五服了。
那么出五服还属不属于宗族?出五服还属于宗族。
要了解出五服还属不属于宗族?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宗族?什么是五服?五服与宗族之间有什么联系?了解清楚了这些,就知道出五服属不属于宗族了。
宗族介绍宗族,指同宗同族的人。
以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后代世代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
宗族又称为家族,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或几十代人。
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祠堂(宗祠),记录宗族历史的主要资料为族谱(家谱)。
现在太多以同一姓氏的人为同一宗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五百年前是一家”,指的就是偶遇同姓的人的套近乎的话语。
“五服”介绍五服是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加粗)。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人。
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农村所说的“五服”,指的是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这九代以外的本家族的人是“出五服”的人,关系较远。
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宗族是一个大家族,只要是同姓同个血脉的族人都是宗族。
而“五服”表达的只是血缘比较亲的近亲,比较常走动的亲戚而已。
“出五服”的意思类似这句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还了了”,表达亲戚之间的亲疏关系的意思。
农村有句俗语,叫“亲戚三代、宗族万年”,同宗同祖的宗亲,时隔再久、相距再远,都是不可背弃的,所谓“一笔难写两X(姓氏)字”、“天下X(姓氏)姓是一家”是也。
所以“出五服”是属于宗族的,只要是同姓氏的族人都属于宗族人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宗族的概念
宗族的概念
宗族是指由一群人组成的血缘关系密切的家族群体。
它是传统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家族组织形式,成员之间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宗族在社会和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扩展,更是一种社会单位和组织。
宗族通常有自己的规则、传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还会有自己的领导结构和决策机制。
宗族成员之间通过互助、合作和支持来维系内部关系,维护和传承族族内的共同利益和文化传统。
传统上,宗族往往与特定地区或领土紧密相连,有时还拥有自己的土地和财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宗族的影响力和地位已经逐渐减弱,但它在某些社会中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
族谱上的称谓,你看得懂吗?
族谱上的称谓,你看得懂吗?【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太祖】:指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魏晋以后,特别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用“祖”作为庙号已经泛滥。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指大宗的嫡长子,又指族长和皇族子弟。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古代诸王公侯嗣子之称谓,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之称谓。
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
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
一、必须是同姓。
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
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
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考妣】:父母又称为考妣。
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八母】: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
宗是什么意思
宗是什么意思
宗是一个概念,它既可以指宗教、民族、家庭也可以指家族或家族企业。
它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共同维持和传承的伦理、实践、文化和仪式。
宗族是指一个家庭或社会群体的共同成员,通常伴随着共同的祖先、宗教信仰、宗族传统和内部道德规范。
宗族能够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它们可以提供一种遵循宗族传统和伦理的社会思考和行为准则。
它们有助于建立新的社会结构,当在宗族传统中创造新的行为准则时,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运作。
宗族也能够影响社会秩序,它们可以在社会中建立一种秩序,在这种秩序中,人们可以在宗族传统的框架内做出自己的决定。
宗族的重要性也体现在文化传承上。
宗族传承的特点是它对文化、道德和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拥有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在社会中传承一种文化的历史,同时也保护传统文化的历史。
它能够激发新的伦理、社会观点和行为,因此能够改变一个社会的文化。
此外,宗族传承可以培养一种强烈的家族伦理意识,使新一代家族成员更加尊重自己的家庭文化,并有能力保留和发展它。
同时,宗族还可以为家庭企业提供支持。
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常常受到宗族传统的影响,通过宗族传统,家族企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宗族传承可以团结家族成员,加强家族感情,使家族成员之间更加团结,更好地为家族企业发展服务。
总之,宗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宗教、民族和家族社会有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可以为宗族传承提供支持,而且能够促进企业发展,
使家族拥有更长久的发展前景。
宗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可以为我们提供社会思考和行为准则,保护传统文化并影响社会发展。
宗族的近义词大全
宗族的近义词大全宗族的近义词大全宗族的近义词:系族宗族的意思:一.同一父系的家族:~制度。
宗族的拼音:[zōngzú]近义词的意思:一、宗女:君主同宗的女儿。
即宗室之女。
二、宗申:宗申产业集团(ZongshenIndustrialGroup)始建于1992年,创始人左宗申。
是集研制、开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民营科工贸(高科技)集团,旗下拥有包括上市公司宗申动力在内的全资和控股子公司30家。
三、宗禋:对祖先的祭祀。
四、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现实世界在人们意识里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等,把希望寄托于“天国”或“来世”。
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便产生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形成了最初的宗教。
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常常利用宗教为其统治服务。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
中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五大宗教。
五、系族:一姓世代相联之宗族。
六、宗法:一.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制度。
~社会。
七、宗心:信仰之心。
八、宗室:宗室,是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对君主父系男性血亲的称呼。
历代皇族称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历代就此规定不一。
历代均专设官衙来主管宗室事务,如“大宗伯”、“宗正”、“宗正寺”、“宗人府”等。
九、宗门:一.宗族;同族。
二.祖宗的法门代指道教:把道教称为盘古正宗,又称玄门。
为华夏文明嫡系相承者;泛指嫡传承继。
三.指本门教派。
十、宗敬:尊敬。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有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汰私婆,亦名文殊师利,住此城里,爽悟多智,事无不达,以清浄自居,国王宗敬师事之。
”《北齐书·高乾传》:“高乾,字乾邕,渤海蓨人也。
父翼,字次同,豪侠有风神,为州里所宗敬。
国学文化常识宗法笔记
宗法笔记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族:表示亲属关系。
九族分别为以自己为中心的上4族和下4族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此为同姓的族。
三族有三说:(一)父子孙为三族;(二)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三)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
昭,穆: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
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大宗、小宗:周代设立宗法制后,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五世以外,便不再有小宗中国宗法的特点是:(一)亲属关系拉得远;(二)亲属名称分得细丧服:丧服分为五个等级,叫做五服。
五服的名称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第一,在丧期中可以看出重男轻女的情况。
第二,在丧服中又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别甚严。
第三,在丧服中明显地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
亲戚:亲:有血缘;戚:无血缘但两家有婚姻关系;"亲"与"戚"连用,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què)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
这个“亲”便在九族之内。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按照五服所代表的亲疏关系,九族之内的人都是有丧服的。
无服的叫做党,如父党,母党、妻党。
山海经 (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和宗,族亲和宗亲有何区别?
社会发展到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现在大家家族意识普遍淡薄,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
对亲人的概念只限于爸妈的直系亲属,而对于家族各种亲属的概念,大多都是一知半解,不太清楚,甚至使用混乱,更有甚者对家族人员间的亲情冷若冰霜。
但是尊宗敬祖,孝字当先是我国古老的传统。
家族成员里认亲戚是有宗法的,是要认宗亲族亲的。
在宗族概念里,只有宗亲之称,而没有族亲之谓。
当然,社会上也会有族亲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所说的族亲,则与宗亲的名词属性不同,是个形容词,是指不同宗族之间的亲近——异姓族群之间或不同民族间的亲和。
因为族亲与宗亲是属于不同词性,所以“族亲和宗亲有何区别”之问,其实是个伪命题。
实际上,提问者是想问族和宗有何区别。
那么,族和宗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宗的本意是祖宗,延伸意是同根同源。
因此,宗族中的宗,是指同源同祖。
所以,宗是指以纵向为主导的亲缘。
族的本意是族群,延伸意是同类。
因此,宗族中的族,既可以指同源同祖的族,也可以指不同源祖的族。
所以,族的亲缘关系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
由此可见,与宗比较,族的内涵比较宽。
族,可分为六个层面。
1、家族,2、氏族,3、姓氏族,4、同行族,5、民族,6、国族。
1,家族。
一般指同姓同宗的若干代宗亲。
如民国时期的四大家族、封建社会时灭九族的九族。
这里要说明的是,九族为什么是属于家族的范畴?九族是指父系四族、母系三族、妻系二族。
父系四族包括本家族、出嫁姑母的所属家族、出嫁姐妹的所属家族、出嫁女儿的所属家族;母系三族包括外祖父家族、外祖母的娘家家族、出嫁的姨母所属家族;妻系二族包括岳父家族、岳母的娘家家族。
由此可见,九个家族里,每一个家族都分别是“同姓同宗的若干代宗亲”,所以说,九族是属于家族范畴。
2,氏族。
一般指同姓同宗的很多家族组成的族人。
名称头衔或冠以开朝始祖之名,或冠以开居始祖之名,或冠以名人之名,或冠以地域之名。
如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氏族、苏轼氏族等等。
3,姓氏族。
指同姓同宗历代族人。
如陈姓族人、李姓族人。
为了区分同姓而不同宗,一般在姓氏前面加上“堂口”——发源地名。
如颖川钟氏。
4,同行族。
指不一定同祖宗、不一定同源地、不一定同性别或年龄的同类人。
如上班族、月光族、丁克族等等。
5,民族。
指种族。
如汉族、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彝族、瑶族、黎族······。
6,国族。
指一国各族。
如我国56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
上述六个层面之族,前三个层面的族,与宗共性,即表示以纵向为主导的亲缘,相互之间具有或远或近的血缘关系。
而后三个层面的族,则与宗毫无共性,即使族中有所谓的亲缘,也仅仅是横向的友谊关系,相互之间不存在一般的血缘关系。
由于族与宗具有共性,因此两者之间会有同义词。
如族人和宗人、同族兄弟和同宗兄弟等。
但由于历史习惯的称谓固化,有些词语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如宗庙不可以叫族庙,宗亲不可以称族亲。
等等。
如果根据上述族的六个层面就来判断,族的内涵等于并大于宗,就不对了。
宗的有些词义,族是不可及的。
如儒宗、宗师等等。
说到宗族,最后想说说“宗社”这个词。
何为宗社?其实就是宗庙与社稷。
中国的历代皇朝,都把宗族兴盛和江山稳固放在首位。
其具体体现在皇宫前的“左宗右社”,即左建宗庙右建社稷坛。
所谓社稷,社是指土地神,稷是指五谷神,社稷合言寓意就是江山。
所谓社稷坛,可以理解为臣服一统的各个民族。
所以,社稷就是“各族”的演义。
可见,“宗社”之义,其内涵的实质就是宗与族——宗兴族统。
一句话:“族亲是同一个家族的成员之间的称呼;宗亲是一个姓氏成员和与之有亲情的成员之间的称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