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叩问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畅销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书作者以他多年的教育经验和观察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新思路和方法。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程度有了进一步提升,也明白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手段。
本书的核心思想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而非简单的传授知识。
作者认为,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往往扮演着知识的源泉和学习的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然而,这种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因此,作者呼吁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体多样性和潜能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书中列举了很多案例和实践经验,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其中一个例子是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
传统上,老师通常提问的方式是封闭性的,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而且往往是事先预设好的。
这种提问方式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相反,作者提倡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并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交流。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除了提问的方式,作者还强调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往往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学习方式。
因此,作者建议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适应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听从,这种模式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叩问课堂》则提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这种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1读了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思考,直言不讳解读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令人深思。
本书倡导了广大教师莫把课堂当成作秀和审视了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书,从而提出可实行的办法,让学生走出迷境。
交给教师课堂中的进退的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耐人寻味的案例小故事,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的一盏启明灯。
课堂是什么?这个最近简单的问题是《叩问课堂》直击的主题。
到底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还是学生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刚刚参加工作时,在教学中总是要按照着事先备好的课按部就班的教学生,总认为把预设好了的内容教会学生,这就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在课堂上,我成为了主角儿,自导自演。
学生的思维被我束缚,积极性慢慢减退。
当学生提出质疑或者疑问的时候,总不能第一时间给学生最好的解答。
更不用说抓住生成性的问题,进行引导。
既然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那应该怎样表演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那怎样在有效的40分钟内让学生都有所收获,能力都有所提高,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引领,能将知识学习扎实?这种种的问题一直伴着我,在矛盾和反思中一直迫切想知道答案。
本书直面抨击了,课堂重要的地位,对全盘否定了传统教育,带有西化味道教育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倡导让每位老师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陸,反对华丽,讲求朴素务实;不论传统现代,讲求实事求是。
从而让我明白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是不自觉的给学生贴标签,他是学习好的孩子,还有一些直接被归为差的学生的行列。
《叩问课堂》一章中提出:“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
”当今社会,考试成绩仍然占领着指挥棒的位置,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本(3篇)
2024年《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范本____年的秋天,我读到了一本名为《叩问课堂》的书,这是一本世界教育界知名学者著述之一,由中国教育学会出版的。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期待和思考。
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本书的读后心得和体会。
《叩问课堂》这本书的基本立意是要探讨教育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叩和思考这些问题,进而改进和完善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这本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一章都涉及到不同的教育问题,比如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等。
我觉得这种问叩的方式非常有启发性,因为只有不断地质疑和思考,才能够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
在阅读《叩问课堂》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课堂教学的重新思考和理解。
作者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信息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经验。
我深深地认同这种教学模式,因为我自己就是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取知识的。
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很少有机会去亲自实践和探索。
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既无趣又无效,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相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另一个我觉得很有意义的章节是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导致他们的教学水平无法提升。
作者呼吁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因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叩问课堂》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比如,作者质疑了对分数的过度依赖和评价的单一方式,提出了更加综合和多元的评价方法;他还提出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和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叩问课堂 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引言概述:《叩问课堂》是一本由美国教育家约瑟夫·巴克曼所著的教育类图书。
这本书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和批评,呼吁教师和学生们要勇于提问和思量,以创造更故意义的学习环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叩问课堂》给我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一、质疑传统教育模式1.1 传统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2 学生的被动角色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量和提问的机会。
1.3 学习效果的限制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限制,因为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辨能力2.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和激励,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发现。
2.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需要学会提问和思量,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质疑现有的观点和思量问题的多样性。
2.3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开放、尊重和包容的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三、建立合作学习的机制3.1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来共同构建知识。
3.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3 提供适当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应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匡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四、创造故意义的学习体验4.1 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真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4.2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实践性学习。
4.3 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总结:《叩问课堂》给我带来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思量和反思。
通过质疑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辨能力,建立合作学习的机制,以及创造故意义的学习体验,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故意义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2024年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2篇)
2024年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暑假期间我仔细读了周彬博士的《叩问课堂》,书中说。
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脸面而已,对此我思考很多。
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经常就课堂而看课堂,周彬老师告诉我们:要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地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性的海洋中营救出来。
当我们用更远的视点来审视我们每天都要走进的课堂,我们真正体会了周老师说的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脸面而已。
我们只有改变了我们自身,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改变我们的课堂。
课堂重要吗,这是肯定的。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
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生存与否____决定性力量。
要让教师上好课,让教师守住自己的脸面,我们就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不等于让教师在脸面上大做文章吗。
这种只重脸面,而不要内在品性的事情,是达不到目标的。
相反,长此以往,反而会让人变得更加的虚伪――只要课堂上过得去,课堂背后的东西就不再重要了。
可是,人能够只需要脸面吗。
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就课堂谈课堂,这种研究课堂的模式,与人类只研究美容,而放弃内在品性的塑造,是何等的相似。
如果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去听教师的课,并对他的课堂提出具体的意见,教师就能够有所改善与优化吗。
比如,当我们发现一位教师,他上课最大的问题,是自身逻辑混乱,这既表现在一堂课的结构安排上,也表现在对于具体例题的讲解上。
我们对他提出这个问题:以后上课要注意逻辑。
等到我们下次再去听他的课时,问题依旧。
于是,我们就抱怨这位教师,说他不接受我们的意见,这位教师也特别自责,因为他在课堂上已经尽力了,发现自己还没有取得进步。
慢慢的,我们对这位教师就丧失信心了,当我们对他丧失信心的时候,他对自己也就丧失信心了。
可事实上,教师课堂上逻辑混乱,这是个人逻辑能力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课堂外培养教师的逻辑能力。
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
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
《叩问课堂》是一本新奇有趣的书,它涉及到学习理念、认知困难、思维方式等多项内容。
这本书以中小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思考为出发点,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学习。
本书为我们介绍了各种思维技巧,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反思和思考分析,可以有效地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
本书还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思考的过程上。
它提醒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善于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只是简单地复制答案。
本书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为我们提出了学习不能放松,有责任心,追求知识的重要性。
本书指出,学习不能放松,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把学习作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来对待。
本书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些学习思想,比如“习惯决定习惯”,这一点特别重要,良好的习惯会让我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毫不重视学习习惯则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叩问课堂》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它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意义,引导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学习。
《叩问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学习有效的道路,帮助我们增强学习的能力,获得更高效的学习成果。
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
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叩问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的畅销书籍,作者是美国教育家尼尔·波顿(Neil Postman)。
他通过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批判,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和一些个人体会。
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现今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教育的质疑。
尼尔·波顿认为,教育现实已经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学生们不再追求真正的知识和智慧,而是只关注于追求高分和应试技巧。
教育体制重视的是标准化的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人文关怀的能力。
波顿在书中提到了“教育的目标”这个问题。
他认为,当前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他强调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能够自主思考、独立判断和积极参与社会的公民。
书中,波顿还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观点。
他认为,虽然教育技术对于教学的改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例如,教育技术可能会使学生过度依赖于电脑和互联网,削弱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他呼吁教育者在使用教育技术时要保持警惕,将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代替人类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教育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
学生们往往只注重应付考试,而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兴趣,这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与此同时,教育体制也需要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关怀。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高分。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和应试。
学生应该被鼓励去问问题、质疑现状,并且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外,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虽然教育技术可以提供一些便利和创新,但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削弱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在使用教育技术时,需要权衡其利弊,确保其真正为教学服务。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叩问课堂》是杨东平教授的著作,书中介绍了他多年来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作者认为现有的教育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来改进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和体会。
首先,教育应该是引导思考而不是灌输知识。
作者提到了教育的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另一种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而启发式的教育模式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教室,更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作者提到了美国的“体验教育”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立即在实践中应用。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还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而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和机会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作者提到了很多关于兴趣和个性发展的案例,如钢琴学习的例子。
有些学生对钢琴非常感兴趣,他们乐于去学习和练习,而有些学生对钢琴没有兴趣,强制他们去学习只会浪费时间和资源。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方式,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但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教育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兴趣和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叩问课堂 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是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畅销书籍,作者为张三。
本书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出发,深入探讨了当今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量和建议。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受启示,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本书对于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指出,当前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示式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教育差距。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体系无法彻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本书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量和建议。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知识。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问题,呼吁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惟独通过教育的力量,我们才干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社会的面貌。
总之,读完《叩问课堂》后,我对于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提升。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示式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问题,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我相信,惟独通过改革和创新,我们才干够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高效的教育体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叩问课堂 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是一本由李开复撰写的教育类图书,通过对教育领域的深入思考和反思,探讨了现代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书中指出了现代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因此,李开复提出了“个性化教育”的概念,主张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来制定教学计划,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其次,书中还讨论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李开复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例如,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学习资料。
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个性化地指导学生。
因此,李开复呼吁教育界积极探索和应用教育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李开复指出,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和学校却资源匮乏。
这种不平衡的教育资源分配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因此,李开复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教育公平的投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总的来说,李开复在《叩问课堂》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观点和思考,对于改革现代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个性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教育公平的追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深信,只有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起更加完善和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人才。
希望未来教育能够朝着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叩问课堂 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是一本由李宗盛编写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作者对教育、学校和课堂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教育现状的观察和对学校教育的思考,李宗盛向读者展示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在这本书中,李宗盛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却往往过于注重应试和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他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在书中,李宗盛还谈到了课堂教学的问题。
他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机械,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参与。
他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提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通过讨论和思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除了对教育和课堂的思考,李宗盛还在书中分享了一些他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对学生的关怀。
他回忆起自己在学校的时光,对老师的影响和教导表示感激。
他还谈到了他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努力和付出,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通过《叩问课堂》,李宗盛向读者传达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怀。
他呼吁改革教育体制,让教育回归本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他的观点和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在我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互动和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探索,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作为一个学生,我要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问题,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成长和发展。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叩问课堂》这本书是教育学家李战博士的著作,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下是我个人的读后心得和体会。
首先,《叩问课堂》的核心观点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导师。
”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和互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在叩问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
在书中,李战博士提到了一种被称为“问课”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
教师的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引导性的,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和富有激情。
另外,《叩问课堂》还强调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合作性。
传统的课堂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听众,而在叩问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这样的课堂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在阅读《叩问课堂》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者,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外,《叩问课堂》还提到了评价的重要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是注重考试成绩和单一的知识记忆,而在叩问课堂中,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模板(3篇)
《叩问课堂》读后心得体会模板《叩问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问题的书籍,它向读者提出了很多关于课堂教学的疑问和问题,并试图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如何改进教育方式提出了一些思考。
下面是我在读完《叩问课堂》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叩问课堂》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疑问。
作者指出,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以考试和分数为导向的,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容易让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境地。
同时,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作者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和建议。
他呼吁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要提供一个积极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同时,他还强调了教育应该是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改善教育方式和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读完《叩问课堂》后,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意识到,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者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永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同时,我也意识到,教育需要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外,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也更加关注了教育的公平问题。
作者提出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问题。
在我们国家,尽管教育是义务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资源在各个地区和学校之间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叩问课堂 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引言概述:《叩问课堂》是一本深入探讨教育问题的书籍,作者通过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观点。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叩问课堂》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评价、教育的角色和教育的未来。
一、教育的目标:1.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叩问课堂》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
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1.2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书中提到,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发展其潜能。
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1.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叩问课堂》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二、教育的方法:2.1 引导式教学:书中提倡引导式教学,即教师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2 项目制学习:《叩问课堂》主张采用项目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个性化教育:书中提到,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辅导方案。
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育的评价:3.1 多元评价体系:《叩问课堂》认为,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存在局限性,应该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学科知识的考核、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能。
3.2 质量导向评价:书中强调,教育评价应该以质量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追求分数的高低。
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读书心得《叩问课堂》
读书心得《叩问课堂》放假了,心里一下放松了,休闲的时候看了一些教育类的书,当然少不了周彬老师写的一本《叩问课堂》,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看完之后,对周彬博士自序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感悟: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或许置身于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习惯于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
旧调重弹、老调常弹,必然让人生厌,别人厌自然导致自己烦,怎么办?或许我们该象学生那样多补补课,充充电,不让自己的教学资源枯竭?或许我们应该象驾驶员,虽然技术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对高速路、山路、弯路、滑路,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学的要求,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减慢车速,或许那样学生会学得更愉快,车子开得更平稳,走过了泥泞,说不定师生齐心协力,教学的效果会惊人。
置身于课堂,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双求知的眼睛。
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想学好,我们也希望他们个个都很强,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样,就有多少种思想,但我们的要求是:做得最好,争得第一!于是望着几十双眼睛,我们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我们会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
他们也是聪明的,对于我们的所说所做,他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在我们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着我们期望的事而忘了差异的发展;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
叩问课堂 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标题:叩问课堂读后感引言概述:《叩问课堂》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教育类读物,作者通过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质疑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课堂教学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模式、学生参与、教师角色、评价方式和未来发展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育模式1.1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1.2 现代教育模式的优势1.3 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二、学生参与2.1 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2.2 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2.3 学生参与的障碍与解决方法三、教师角色3.1 传统教师的角色定位3.2 现代教师的新角色3.3 教师如何适应变化四、评价方式4.1 传统评价方式的局限性4.2 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重要性4.3 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五、未来发展5.1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5.2 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开放5.3 个性化教育的前景与挑战正文内容:引言概述:《叩问课堂》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教育类读物,作者通过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质疑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课堂教学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模式、学生参与、教师角色、评价方式和未来发展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教育模式1.1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和动手能力。
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潜力,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 现代教育模式的优势现代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和实践来构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种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能够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
1.3 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了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
例如,引入项目制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同时,教育部门也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为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保障。
二、学生参与2.1 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性学生的参与度是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
读《叩问课堂》心得体会《叩问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是美国教育家尼尔·波斯纳斯基(Neil Postman)。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首先,作者强调了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启发性的地方,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记住和重复。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通过提出深入的问题,鼓励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思考,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其次,作者批判了现有教育系统过于强调标准化考试和记忆的问题。
他认为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潜力。
标准化考试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反,他主张从学生的兴趣和天性出发,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转变。
传统上,教师扮演着知识的权威和信息的掌控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作者认为教师应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学生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通过提问和探索自己的知识。
最后,作者提到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格,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创造力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育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情商和情感能力。
通过阅读《叩问课堂》,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
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训练,更应该是一个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的过程。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叩问课堂》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教育类书籍,通过周彬博士的视角,引领我们思考教育的本质和课堂的运作。
整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
“课堂重要吗?这是肯定的。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脸面,还是学生的脸面,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脸面。
正因为课堂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成为教师生存与否的决定性力量。
”这句话凸显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它不仅仅关乎教师个人的声誉,也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师的生存状态。
“师爱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喜欢上读书。
在极端的情况下,或者在师爱没有得到很好表达的情况下,师爱反而有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读书。
”这句话提醒我们,虽然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但这种爱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反感。
这强调了教师表达爱的方式以及学生对这种爱的接受程度的重要性。
“有很多教师怀着教育的理想步入真实的课堂。
可当他们真正字啊课堂中行动时,却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不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且往往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这句话揭示了教师在实现教育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在复杂多变的真实课堂环境中,教师的教育理想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实现。
“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再远一点,我们就能把课堂看得更加清楚与明白;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消除对课堂已经充溢的感陸,培育更多的理性,或许这样才能把课堂从感陸的海洋中营救出来。
”这句话鼓励我们从更宽广的视角审视课堂,避免被情感所蒙蔽,以更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
这些经典语句反映了《叩问课堂》的核心观点: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需要我们用理性、批判的态度去审视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当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和表达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非常赞同周彬博士的观点,即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展示和成长的平台。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扣问课堂是一本好书,它为我照亮教育中前进的道路,解开我心中困惑的结,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方向。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剖析课堂之病症,让我陷入沉思,并获得心灵的顿悟。
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并有了新的认知。
观点一:跳出课堂看课堂。
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
如果就课堂论课堂,抛开课堂背后的本质,就会背离教育,渐行渐远。
这如同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人的内在品质。
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离课堂远一点,才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即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
像这样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老师换个角度看自己的课堂,作为一个旁观者理智的分析自己的课堂,换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
为我们的反思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书中帮助我们分析了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1教师教学思维不够清晰与接受的逻辑训练有关。
这是教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疏忽而导致的。
书中告诉我们,哲学课程与教育学课程都以培养教师的教学逻辑思维能力为主,为我们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指明了方向。
2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的混淆,在于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教学大纲的理解不够。
很显然作为一个专业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在专业上过硬。
观点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是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搞不好会“因爱致恨”,如果把“关心学生”转换成“关心学习”,在学生看来是功利的表现,对于考的差的学生他们或许不需要教师讨论成绩好坏,而是需要教师理解他本人的辛酸。
同时作者还告诉我们,教师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给学生以尊重和关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会爱上教师。
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爱的比率,要想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简单的增多感情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师的定位:在课堂教学或工作中寻找属于自己 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技巧是需要 的,学习策略也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并不是教 学技巧和学习策略,而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找准自 己的定位,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二、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 种观念
当我们用年长者的心态,以一个学科权威的 身份,去俯视我们的学生时,就会发现我们的学 生都是笨蛋,除了极少数的天才。当我们用朋友 的心态,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仰视我们 的学生时,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都是聪明的,除 了极少数的笨蛋。他们居然和我们一样笨,只是 我们的笨,表现在无法教会这些笨蛋;而他们的 笨,表现在无法领会我们的“教”。
◆你不是天才,却非要你自己的孩子是天才,那只能说孩子不是你的了。 ◆学生智商低,不是你老师的错,也不是学生的错,是他父母惹的祸! ◆不扼杀学生的兴趣就是对他的最好的培养。 ◆学生错误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时间,一是感染。 ◆职责不等于责任,教师只要也只能承担职责。
一、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为谁 而教
• 当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群体负责任时,教 师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去“关爱”每位同学的学习行为与日常生 活,而是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爱自己 的教育教学能力,当然包括如何用只能分 配给每位学生的少量的师爱换取学生对教 师更多关爱的能力。
•
爱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没有爱;不是我 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教师的,关 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爱只能在爱中去培 养;爱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内涵才是 完整的。 ——李镇西
三、并非只有“师爱”才能催生 教育
• 决定师生关系的并不是教师是否应该爱学生,而 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教师的 爱的比率。可是真正提高这个比率,需要的是教 育智慧,而不是简单地增大感情投入。因为感情 投入越大,感情的使用效率越低,教师对学生的 反感就更厉害。
•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你对学生学习行为与 日常生活的关心也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 因为你对学生学习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关心 而降低了对自己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要求, 或者丧失了提高自己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 机会,这也是对师爱的误读。
走近周彬,与导师一起“叩问课 堂”
武梅荣
周彬,教育学 博士,华东师范大 学教育学系、基础 教育改革与发展研 究所副教授。
◆优秀教师的标准:口才,逻辑,知识,态度。 ◆教材是压缩文件,老师上课是在解压文件,而考试又是在压缩文件, 我们就是在教解压和压缩的方法。
◆你经常地吼学生,就会让自己如花似玉的脸变成孙二娘。
•
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பைடு நூலகம்会改 变后进生,是后进生帮我教会了怎样教后进生; 我总是与学生商量着怎么学,怎么做。 ——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