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间社会学视角解读课堂空间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从空间社会学视角解读课堂空间形态

作者:苏琴

来源:《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2019年第03期

摘要:课堂空间是集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于一体的空间领域。从空间社会学视角对课堂空间形态进行解读可知,课堂空间有同心圈式课堂空间、扇形式课堂空间等多种类型。当前,我国的课堂空间存在学生权利和价值观边缘化、学生个性发展不充分、角色单一化及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基于此,从建立空间精神链、转变教师角色以及实现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建立生物链式课堂空间可以解决当前课堂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空间形态;同心圈式课堂空间;扇形式课堂空间;生物链式课堂空间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9)06-0071-03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场所。传统课堂空间是指由黑板、讲台、桌椅等要素形成的物质空间。亨利·列菲尔德将空间的代表和在空间中的生活经验列入空间实践的领域,扩大了空间的范畴,因此也形成了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于一体的空间领域。[1]课堂空间不应

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也存在于课堂之中。围绕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主体性交往活动的总和就形成了课堂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内的每个个体都具有特殊性。

一、当前常见的课堂空间形态

(一)同心圈式课堂空间

同心圈式课堂空间是指各种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课程空间形态。教师为全面掌握与控制整个课堂空间,会形成中心区域,中心区域主宰边缘区域,从而形成同心圈式课堂空间形态。同心圈式课堂空间通常由三层区域构成,即中心区域、中层区域及边缘区域。中心区域由在课堂中拥有绝对主导权的教师占据,全面掌握和调配整个空间的资源。中层区域由与中心区域价值取向一致的学生组成。这类学生有班级组织成员及优生。班级组织成员由教师遴选而产生,和教师接触最为频繁。优生一般学习成绩较好,能够获得教师较多的关注。边缘区域由所谓的差生构成,他们位于整个空间的最外层区域,远离课堂的中心。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边缘区域的学生获得教师关注的机会小,容易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

一般来说,如果教师自我意识太强,突出强调自身地位,牢牢把握住话语权,认为自己是课堂空间唯一的主导者,自然就不会主动接受学生的意见,反而会将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强加给学生,最终导致部分学生被排挤至边缘区域。这样同心圈社会空间形态就容易形成。

(二)扇形式课堂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