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关系研究
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第一章概述财政体制改革是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是指对一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旨在提高公共财政管理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将从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理解财政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 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把财政资金从单一领域向具有战略性、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兴领域、新兴产业和新增长点倾斜,加快发展新动能和经济结构转型。
这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经济活力。
2. 完善财政体制,推进市场化改革。
财政体制改革可以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
例如,实行全面预算制度、建立精算管理制度和完善税收体系等可以规范财政运作,提升财政部门的管理能力,从而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推动市场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加速经济转型。
3. 降低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财政体制改革不仅重视长期效应,也是考虑到短期效应,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政府调控和预算管理,并通过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措施,降低宏观经济波动,进而增加经济发展的韧性。
第三章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
目前财政资金还存在分配不均衡问题,各区域和部门之间的财政收入差距较大,相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2. 预算管理需要加强。
当前中国政府的预算管理还相对单一,欠缺精确性和可持续性。
需要加强财政运作、预算管理的信息公开、透明化和流程化等方面的建设,降低财政管理成本和风险。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国家,拥有着广袤的疆土和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协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差异明显,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情况。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和服务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区生产总值差异明显。
我国东部地区的生产总值通常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是遥遥领先。
2. 城乡发展差距悬殊。
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相较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大,产业基础扎实,经济持续增长;而农村地区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民收入较低,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距。
3. 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
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之外,内地地区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发展差异,一些省会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明显优于其他中小城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以及城市之间。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
1. 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
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存在着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的沿海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而西部地区山地、沙漠等自然条件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 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一些地区因为政策和制度上的限制,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比如财政投入不足、市场监管不力等问题。
3. 人口迁徙和城市化。
东部地区由于工业和服务业发达,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人口过剩和城市化过程。
而西部地区因为产业结构单一,吸纳人口的能力有限,导致了人口外流。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财政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2 0 [ 作者简介 ] 郭少康 , 经济学院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 区域经济。 ①文 中四大板块划分 , 东部地 区包括 : 北京 、 天津 、 河北 、 山东 、 上海 、 江苏 、 浙汀、 福建 、 广东 、 海南十个省市 ; 东北 地区包括 : 黑龙江 、 吉林 和辽宁 三省 ; 中部地 区包括 : 山西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安徽 、 江西六省 ; 西部地 区包括 : 内蒙古 、 宁夏 、 陕西 、 新疆 、 西藏、 青海 、 甘肃、 四川 、 重庆、 贵州 、 云 南、 广西十二个省市。
块 之 间的差距 。( 人 均 G D P与人 口数 所 占
的 比重 。
文章选取 人均 G D P作 为衡 量 区域经济差 距 的指
标。 由于我国从 1 9 9 4 年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 , 而且考 虑到人均 G D P的核算涉及地区人口统计 , 在1 9 9 3 年
.
在 我 国 区域发 展 战 略转 变 的 过程 中 , 区域 经 济 发展 差距 也 在不 断地发 生变 化 。本 文采 用泰 尔指 数 来 计 算 地 区 差 距 ,并 把 全 国区 域差 距 分 为 五 个 部 分: 东 部地 区 的 内部 差 距 , 东北 地 区 的 内部 差距 , 中 部 地 区 的 内部差 距 , 西 部地 区的 内部 差 距 与 四大 板
年 。其 中 1 9 9 4年— 2 0 0 8 年 人均 G D P数据 来源 于《 新
中国 6 0年统 计资 料汇 编》 , 2 0 0 9 年_2 0 l 1 年人 均 G D P 数据来源于 《 中国统计年鉴 2 0 1 0 } ( 中国统计年 鉴2 0 1 1 》 和《 中国统计年鉴 2 0 1 2 1 。 以1 9 9 4 年为基期 , 数据经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折算后得到可 比价人均 G D P 。 各区域泰尔指数计算的结果如图 1 与图 2 所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一、引言我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地域特征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实施协调发展政策,其中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入手,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探讨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建议。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东部沿海地区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高,产业结构较为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而西部地区以青海、贵州、甘肃等省份为代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能力弱,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2. 形成差异的原因(1)地理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适合发展海洋经济和外贸。
而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制约了经济发展。
(2)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东部沿海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向该地区聚集。
而对于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相对较少,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
(3)资源配置不均。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金、技术和市场资源,而西部地区资源匮乏,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协调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 为落后地区提供资金支持。
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拨款,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2. 优化资源配置。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源向落后地区的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财政政策可以适度增加对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和财政支出,鼓励其向落后地区输出资源和技术,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和资源互补。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政策调控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政策调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日益凸显出来。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速度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有地理、自然等因素所致,也与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控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政策调控的作用。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1.地理和自然条件差异导致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更容易发展海洋经济。
而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和资源短缺,发展相对滞后。
这些地理和自然条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发达地区多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而欠发达地区则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
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3.人口和人力资源的差异导致的差异人口和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源数量存在较大差异。
人口较多的地区往往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推动经济发展;而人口较少的地区则受限于市场规模和人力资源短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二、政策调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产业政策的调控地方政府通过出台产业政策,引导和促进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例如,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等。
通过政策调控,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向高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2.基础设施投资的调控地方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域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
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既可以提高地区经济的生产效率,也可以吸引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金融和财政政策的调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金融和财政政策,提供对不同地区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吸引企业和资本向特定地区流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如何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协调。
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接着探讨了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协调的措施。
在研究中发现,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有调整和优化的空间。
总结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指出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我国财政政策的进一步改进和区域经济协调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财政政策、协调、研究、引言、正文、结论、现状、作用、调整、优化、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日益凸显。
一方面,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内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流失严重,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形成了“两极分化”和“四化不全”的局面。
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质量,也制约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亟待政府财政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深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探讨区域经济协调的财政政策措施,认识财政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中的作用,并提出财政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建议,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协调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了解和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和趋势,有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
深入研究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明晰财政政策在调控经济方面的作用机制,为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财税体制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税体制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财税体制改革是指通过改革财政和税收制度,调整中央与地方各自的财政收支和权责关系,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家治理等目的。
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财税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经济转型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财税体制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财税体制改革促进了地方经济对外开放。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央掌控所有外贸进出口权,地方政府无法直接参与对外贸易活动。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逐渐获得了更多自主权,可以自主制定并实施对外贸易政策,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这种变化促使地方政府更加侧重于经济开放和招商引资,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财税体制改革加强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协调和合作。
改革前,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不明,常常出现“赚钱归地方,花钱归中央”的情况。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央逐步增加对地方的财政调控和监管,改善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往来,提高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赋权和监管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可以采取更有力的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家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财税体制改革还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在财税体制改革前,地方政府通常采取以发展大城市为主的模式,导致“城市病”加剧,城市与乡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改革后,中央通过调整地方财政补助、税收分配等措施,促进了地区和城乡之间的资金和资源流动,扩大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空间,加强了中西部地区及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实现了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总的来说,财税体制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引导地方政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和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
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发展还需要在完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加强监管、优化税收结构等方面持续深化。
基于地区经济差异的中央与地方财政体制研究
如何 应对 我 国地 区经 济 差距 拉 大 趋 势 ,成 为
全 国关 注 的 经 济 和 政 治 问 题 ,更 是 财 政 理 论 界 面
这些 问题 的 研究 和解 决 对 于进 一步 完 善我 国的财 政体制 ,推进经济 的均衡发展都有 重要意义 。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 的重 大课 题 。我 国地 域 广 、差 距 大 、行 政 区划
Wu a 3 0 0,C ia) h n4 0 6 hn
Ab t a t o i l me tdf r n itd f c ls s m 。f s ywemu tma e ar a o a l i iin o o e a d f a ca sr c :T mp e n i e e t e s a y t f a i e i t s k e s n be d vso f w  ̄ n n n i rl p i l
发展水 平 的地 区能 否 实 行 不 同 的财 政 管 理 体 制 ;
2 1 / 4 总第 3 6期 000 9
文章编号 :10 —18 (00 4— l2— 4 0 1 4 X 2 1 )0 0 1 0
商 j ff , - E 究
C MME I L R S A H O RC A E E RC
基 地 经 差 的 央 地 财 休 研 于 区 济 异 中 与 方 政 制 究
l h n e in s a aa c a g t d ls o l a e t e dv so fr go a c n my a d fn n ils s m s a i me to r go a f c lb n e tr e s f l i l mo e h u d tk h i i n o e in e o o n a ca y t a i l i e
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分析-财政学论文-财政税收论文
财政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分析-财政学论文-财政税收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以“分税制”为基础的现行财政体制,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财力保障。
但从近年来财政体制运行情况看,现行财政体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财政体制;县域经济;影响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由财政政策来支撑,财政体制作为经济发展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对各级政府间财政利益进行分配,对各级尤其是下级政府采取何种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分税制”改革以来实施的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改革发展需求不断深入,现行财政体制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尽快加以解决。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现行财政体制是以“分税制”财政体制为基础,以财政激励机制为手段,伴随财政“直管县”改革、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不断调整完善的新型财政管理模式。
该体制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地方收入增长机制,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财力保障。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收入规模逐年扩大。
主体税种实行中央与地方分享,极大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县域之间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发展局面。
下面,以某县为例,就近十年情况分析来看:201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1.84亿元,是2009年的5.37倍,年均增长18.3;2019年境内财政总收入实现21.29亿元,是2009年的7.6倍,年均增长22.48;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2.5亿元,是2009年的8.25倍,年均增长23.49;乡镇(街道)财政收入也实现新的突破,2019年乡镇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实现4.14亿元,是2009年的10.91倍,年均增长26.99。
另一方面,政府财力稳步增长,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财税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财税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税制度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财税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究竟有何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一、财税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 财政体制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财政体制是指政府的收益、支出和债务管理制度。
财政体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政府的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支配更加严格,地方的自主权也受到了限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地方政府的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 税制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税制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税收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税制变化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比如增值税的改革,增值税率不同于进项税率,实行了按照税户销售的方式分摊到每个环节,因此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而言,其税负比例就会不同,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地区的经济环境。
二、区域经济对财税制度的影响1. 区域经济发展对政策制定的影响现在的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制定政策的。
因为地方经济的低迷会直接导致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从而无法满足政府的支出需求。
而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能够稳步增加,从而给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和建设。
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财政制度的制定是有影响的。
2. 地方经济对地方税收的影响地方经济的繁荣对地方税收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方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地方财政的收入增长,从而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
而如果地方经济发展不佳,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会相应地下降,从而降低了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地方公共服务的质量。
总之,财税制度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财税制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的发展,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然带动了财税制度的改革。
因此,政府需要科学制定财税政策,提高政府财政的管理能力,合理分工,协调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财政的影响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财政的影响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城市财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与城市财政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财政的影响,并针对这一影响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财政的积极影响1. 市场规模的扩大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城市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意味着城市企业的产出量和销售额的增加,从而为城市财政的税收收入带来增量效应。
2. 劳动力市场的扩张区域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各类企业在城市的设立和拓展,需要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扩大了城市的劳动力市场。
这样,城市的就业岗位增多,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为城市财政的居民收入税带来增量效应。
3. 投资增加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包括国内和国际的投资。
这样的投资流入为城市提供了更为充分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于疏解拥堵、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内容等方面,同时也可以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财政的消极影响1. 土地供给的紧缩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供给紧缩和土地利用效率的不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样一来,城市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项目所需的土地供给不足,从而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税收收入的增长。
2. 资本流出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意味着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和实现规模集中。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优质的资源和投资机会也可能会向周边地区集中,或者企业跨区域迁移。
这样,城市将失去一部分企业所带来的税收投入,从而影响了城市财政的健康发展。
3. 竞争压力的增加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加剧。
因为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等原因,周边地区可能更具有优势,从而吸引了一批批的企业和人才。
在这样的竞争中,城市需要付出更多的企业和人才的流失代价,同时也需要为了吸引企业和人才而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并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招商引资。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改革
经济发展中的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改革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日益成为焦点话题。
财政政策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利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供求关系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而财政体制改革是指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和完善的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就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首先,财政政策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的比例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调整经济运行的总量。
例如,在经济低迷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过热时,可以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需求,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其次,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结构,对不同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比如,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设立补贴政策和减免税收等方式来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最后,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财政税收制度来改变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和共享发展。
例如,在税收方面,可以通过增加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率和对高收入者进行财产税征收来实现收入再分配,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二、财政体制改革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财政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财政体制改革可以提高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和效率。
通过建立健全的财政预算制度和监督机制,可以实现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防止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其次,财政体制改革可以推动地方财政的协调发展。
在财政体制改革中,要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约束和指导,避免地方政府举债过高和财政风险的发生,实现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协调发展。
最后,财政体制改革还可以促进财政机构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改革现有的财政管理机构,建立行之有效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工作的效率和公信力。
三、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改革的互动关系财政政策和财政体制改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财税体制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
财税体制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不断增长,财税体制改革成为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财税体制改革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其与区域协调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财税体制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财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解决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中,财税体制改革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财税体制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支撑,是改革的牛鼻子。
其次,财税体制改革能够解决我国财政支出不平衡的问题,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最后,财税体制改革也可以完善我国的税制,彰显税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针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结构性矛盾,财税体制改革也面临着大量的挑战。
其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明显,大量的财力和资源被浪费或被滥用,这导致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无法全面、快速、平衡和协调。
其二,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难、成长难也成为重要的障碍因素。
其三,当前的税制还比较繁琐,有很多税费是重叠的、重复的存在。
这种现象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因此,财税体制改革应该从理念、政策法规、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
二、财税体制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财税体制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建设息息相关。
财税制度是国家的经济制度之一,其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在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中,财税体制改革又成为了关键因素。
首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财政分权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调节地区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距,促进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化的情况下的互动合作。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分权的良性互动,促进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推动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成为了财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其次,地方税费体系、税制和税基改革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地方税费体系和税制改革可以支持地方政府解决地方债务问题,减轻企业负担,调整生产基础,促进地方和企业发展。
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分析
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区域财政政策作为指导和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区域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围绕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区域财政政策旨在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使得经济社会发展愈加均衡和可持续。
财政政策不仅仅关乎经济,也关乎政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区域财政政策的语境是宏观的,但是实践需要考虑个体和微观的因素。
区域财政政策的目标不仅仅是追求经济的增长,同时还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由此可见,区域财政政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十分重要。
二、主要的区域财政政策1. 财税调节政策财税调节政策是指财政部门通过改变财政税收的高低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减免税收、差别税收、税制改革等措施。
在很多国家的实践中,财税调节政策通常被用来促进区域的和谐发展,强调整个地区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2. 支出调节政策支出调节政策是指财政政策的支出方面,通过财政部门的一系列非税收入和非税支出的调整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通过提供补贴、投资地方政府、建设基础设施等措施,加速区域发展。
3. 债务政策当区域财政政策无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时,地方政府还可以借入贷款来解决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这就是债务政策。
一般来说,借贷的成本较低,因而能够带动区域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三、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地区的经济结构、自然环境、人口等。
这些因素为财政政策带来了制约与挑战。
因此在制定财政政策的时候,还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如在环境受污染的区域,就需要重点考虑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在人口普遍老化的区域,需要发展养老产业。
同时必须根据区域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示范分析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具体影响?这是一个比较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以中国山东省为例,详细分析区域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
地方政府财政和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财政和区域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逐年增长。
然而,在财政支出的同时,地方政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方政府财政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当前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地方税收。
在税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逐渐独立,成为一个自主的财政主体。
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通常会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一旦财政收入减少,政府以往的财政支出就会面临困难。
其次,政府的财政支出往往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然而,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否合理和有效,也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果政府的财政支出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将会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反之亦然。
此外,地方政府还需要考虑如何防范财政风险,保证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在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方面的需求往往很大,但是财源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必须通过合理的财政手段优化财政支出,提高政府的财政效率。
而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更应注重如何防范财政风险,避免财政收支失衡、财政风险等问题。
最后,当前地方政府财政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还有很多。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负债率不断攀升、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等情况不容忽视。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强化财政管理和风险防范,同时注重提高政府的财政效率,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地方政府财政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政府的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政府也需要注重防范财政风险和提高财政效率,同时注重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平衡。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地方政府财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探讨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探讨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具体作用和实施路径。
一、背景介绍财政体制是指国家财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包括财政分权、预算制度、税收制度等。
财政体制改革是指对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旨在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财政体制改革的意义1. 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财政体制改革可以消除地方政府间财政不平衡问题,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高效。
2.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改革后的财政体制可以更好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深化改革开放。
财政体制改革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吸引外商投资,为国内外市场参与者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财政体制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 促进投资和消费。
改革后的财政体制可以通过降低税收负担、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激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和消费,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 改善财政负担结构。
财政体制改革可以优化税收制度,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提高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 加强财政监管和风险防控。
财政体制改革可以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和财政监管机制,避免财政风险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4.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财政体制改革可以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提高地方财政自主权,激发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四、财政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1. 推动预算制度改革。
建立绩效导向的预算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监管,提高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
2. 优化税收制度。
降低税负,简化税制,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提高税收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3.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加强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的划分,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4. 强化财政监管和风险防控。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和风险评估。
5. 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
2021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财税机制的关系
2021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财税机制的关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与这种区域协调问题密不可分。
我国国土面积大,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差异性、社会文化背景复杂性极大,交通运输业发展较慢,总体经济发展面临多方面挑战。
所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为突出,更应受到重视。
现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和有效治理,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会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区域差异衍生出来的矛盾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进而妨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迫切需要引起强烈关注,因此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地理区位优势和财税机制改革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基础原因是地理区位的条件差别,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条件是财税机制改革。
因此,促进财税机制改革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1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基本认识1.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财税机制的含义本文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界定为:东中西部、沿海和内地的发展机会平等、区域经济之间交往关联互动密切、形成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相关学者对财税机制的基本认识理解有着较大的不同,本文笔者界定的财税机制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运用财政税收以实现经济发展及其他政府职能的相关法律制度。
1.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财税机制的关系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影响条件是财税机制。
因为国家调节市场机制的主要手段是财税机制,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也是财税机制。
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也证实:财税机制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作用。
我国政府陆续采取了促进中西部同东部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
实践也证明,给予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资、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等手段,缩小了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摘要:区域经济的振兴和有效发展是推动我国社会良好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然而当前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会导致社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因此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健全的财政政策体系,推动各个区域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本文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区域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财政政策;均衡;措施;政策体系我国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关键是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化、均衡化发展。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现实情况不同,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区域不平衡发展现象较为突出,如果政府不对这种情况进行缓解,势必导致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加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则较低,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较大的阻碍作用。
基于此,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制定健全科学的区域经济协调政策体系十分重要。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1.地理区位因素地理区位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区位不同,所以经济发展环境也不同,这就会导致其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主要有草原、冰川、石川、沙漠等,这些复杂的地理环境势必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其不能像东部地区一样实现快速良好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不仅地势较为平坦,而且离海较近,能够进行海陆空交通网的建设,这就能够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作用,从而推动其经济取得更高的发展水平。
也正是由于这种区位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2.区域开放政策因素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优先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因此其对外开放的时间要比其他地区早,加之该地区具有较大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快速吸引外资。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尽管在近几年,政府已经采取一些措施加强地区协调,但发展差异仍然较大。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不仅影响着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且对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加强财政政策的协调。
第一,加强财政分配的公平性。
不仅要求中央政府分配收入和支出,而且要求地方政府遵循公平原则分配收入和支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央集中管理的税收和财政利益未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公平分配从而导致了区域间的巨大差距。
因此,政府应当通过调整财政分配机制,确保各个地区的利益能够得到公平分配。
第二,加强跨越阶层的合作。
各地区具备不同的发展优势,如北方的农村就垂钓旅游和农业旅游等优势。
为了促进有所谓“弱势、贫困地区”的发展,政府应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同时与该地区合作,共同推进市场的发展。
这种合作可以通过建立联盟、共同投资和共同扩大产能等方式进行。
第三,政府应积极发掘本土市场的潜力并促进地区经济的转型。
有些地区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差距,缺乏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条件。
政府应该加强地方政策的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地方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并加强技术创新。
第四,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由于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不如东部地区,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和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优化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推进经济现代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总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政府需要增强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重组,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尽管以上提到的措施已经被许多地方政府采用,但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政府的执行力度,现在急需政府加强指导与督促,推动各项措施的切实实施。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财政政策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愈加突出,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以财政政策的角度探讨协调的策略和措施。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现状1、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东部地区一直都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均比较完善,外资、各类企业和人才流入较为持续、比较广泛,因此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同时,东部地区还具有比较优越的区位和交通环境,便于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贸易活动。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内陆地区的代表,并不具备东部地区那样的天然条件和外部环境优势,其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但是,广东、浙江等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迁移”和政策的引导下,中部地区开始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转移和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源的流入,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其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市场环境较为不利,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但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潜力也是巨大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但随着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其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导致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1、外部环境影响外部环境影响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上文所述,东部地区由于其优质的区位条件和交通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流入,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反,西部地区由于其所处地理条件相对较为偏远,外部资源和资金流入难度较大,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2、政策因素政策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政策对不同的地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国家鼓励中部地区发展制造业,因此中部地区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中心之一。
3、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对于区域经济互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少基础设施的地区难以实现快速的经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关系研究※1: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
※2:本文据以计算的数据资料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
2.各区域GDP占全国比重变化的比较。
各区域产值占全国比重变化方面,基于较高速度的增长,中部地区的产值比重止跌回升,尽管还不是很明显;而西部地区虽然产值增长趋势好于东部地区,但由于基数低,产值比重仍然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产值比重在前一个阶段较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后一个阶段基本维持未动。
这也就是说,实行分税制三年后,东部地区与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大体维持在实行分税制前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差距一直扩大的势头得到了抑制。
见表2。
表2:各区域总产值比重,单位:%。
1990年 1993年 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3.各区域人均GDP水平的比较。
从绝对差距来看,中部与东部、西部与东部的差距继续扩大。
前者由1993年的2083元扩大到1996年的2383元;同期后者由18元扩大到4801元。
但中部与东部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1993年是1:,1996年为1:;西部与东部的相对差距则继续扩大,由1993年的1:扩大为1996年的1:。
从增长率来看,中部地区明显加快了步伐,东部地区有所放慢,西部地区则略有提高。
这与各区域GDP总量增长情况基本一致。
见表3。
表3:三大区域人均GDP增长率,单位:%。
1991-1993年 1994-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综上分析可知,实行分税制三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中部地区增长势头强劲,GDP总量及人均值的增长率居三大区域之首;总产值所占比重止跌回升;人均GDP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东部地区GDP总量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
西部地区虽然GDP总量及人均水平增长率均有所提高,不过由于增幅小,加之基数低、基础差,总产值比重及人均GDP水平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继续扩大。
综合起来看,中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虽然没有缩小,但差距扩大的势头基本得到了控制,大体维持在实行分税制前的既定格局。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势头得到抑制的原因分析1.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以及“梯度发展”效应,开始逐步体现、释放出来。
鉴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局面,党的十四大报告就这一问题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和布局合理化。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多次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战略布署,并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理论界和经济界也纷纷呼吁缩小地区差距;中西部地区自身开始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东部地区的政府和也伸出了合作与援助之手。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引导作用逐渐体现了出来。
此外在客观上,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传导机制是由东部先向中部,然后再向西部传递,亦即“梯度发展”效应近年来由东部开始向中西部逐步释放。
这些就使得中部地区在近几年有了较好的宏观环境和发展机遇,经济发展得以明显加快,从而带动了整个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
2.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布局和投资力度,尤其是对中部地区,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目前,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据我们研究,1991-1993年,投资增长率与产值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1994-1996年,这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高达。
经过近几年来的宏观调控,全国盲目膨胀的投资规模得到了抑制,增幅明显回落,实现了适度增长和低通胀的目标。
但在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布署下,各区域的投资紧缩力度有所区别,东部幅度最大,达个百分点,其次是西部为个百分点,中部最小,仅为个百分点。
这就使得分税制三年来中部地区的投资增长率在三大区域中最高,从而其产值增长率也就最高。
见表4。
表4:各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单位:%。
1991-1993年 1994-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此外,在项目布局方面,近年来举国瞩目的特大项目,如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黄河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等均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尤其是在中部地区。
这些项目的开工和建成,大大地带动和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期更将发挥出引导和促进作用。
3.中西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逐步加大,市场化程度加深。
十四大以来,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明显加大,表现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了,市场化程度加深了。
以追求效益为先的非国有部门的投资,虽然从绝对额及占本区域总投资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还比较大,但从其比重变化趋势及增长率来分析,中西部地区还是好于东部地区的。
从比重变化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提高了、、9个百分点,东部最低,中部最高。
从增长率来看,1994-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也是东部最低,中部最高。
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比较快,尤其是中部地区。
见表5、表6。
表5:各区域非国有部门投资占本区域总投资比重,单位:%。
1990年 1993年 1996年中部西部表6:各区域非国有部门投资增长率,单位:%。
1991-1993年 1994-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4.在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下,东部沿海地区一度膨胀的泡沫经济得到抑制和逐步消除,产值虚增的成份得到削减,经济过热发展局面得到改变。
前一阶段东部地区产值增长过快,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扩大,因素之一是东部地区泡沫经济占了相当份额。
我们以房地产业投资为例,来考察前些年泡沫经济的膨胀及其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的消减过程。
1991-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全国房地产业的基建投资增长率分别为%、%、-%、-%。
但这一剧烈波动在区域间表现明显不同,见表7及。
表7:各区域房地产业基建投资增长率,单位:%。
1991-1993年 1994-1996年东部中部--如果将近年来上海因浦东开发而正常增长的因素剔除,那么,1994-1996年东部地区房地产业的投资增长率为-%,东部跌幅高达个百分点,西部仅为个百分点。
各区域房地产业投资占基建投资的比重变化也大不相同,东部仍为剧烈波动,中部小幅波动,西部则相对稳定。
由此可知,东部地区泡沫经济的控制和逐步消除,也是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不再继续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见表8及。
表8:各区域房地产业投资在基建投资中的比重,单位:%。
1990年 1993年 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三、财政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关系1.实行分税制以来各区域财政收入状况的比较。
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收入口径有了较大调整。
按新体制口径计算,各区域财政收入增长率均呈现出上扬趋势,中部最快,增幅提高了个百分点。
东部发达地区增长仍较快,增幅也有较大的提高。
不过,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增幅偏小,分别低于东部和中部11、17个百分点。
这与区域产值增长情况大体一致。
见表9。
表9:各区域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单位:%。
1991-1993年 1994-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2.现行分税制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双重影响。
从上述实证分析可知,分税制后的区域财政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
从理论上讲,国家财政分配是国民经济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分配比例和形式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区域经济。
但是,这种影响的程度大小、特点如何,取决于财政分配份额、转移支付形式、转移支付力度等因素。
我们认为,我国现行财政分配体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
首先,分税制对区域济的影响之一就是,通过规范地方税制,促进财政合理征收,公平税负,从而为地区经济均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以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例,来说明实行分税制前后税负变化情况。
在分税制前,东部这一比重由高变低,西部则是由低变高。
东部地区财政收的少,藏富于的就多,西部地区则反之。
西部地区税负重于东部地区,就不利于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实行分税制后,东部地区由低变高,西部地区则由高变低。
东部地区税负提高,产值增长便会减速,差距扩大便会受到限制。
中部地区的这一比重相对较低,而且一直趋于下降,税负持续较低,发展环境就比较宽松,经济就得以快速发展,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就得以逐步有所缩小。
见表10及。
表10:各区域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单位:%。
1990年 1993年 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1996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以老口径收入计算。
其次,从各区域上划中央“两税”占地方实现财政收入总额比重来分析。
分税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将增值税的75%和消费税的全部上划为国税,其目的之一就是加大中央政府的财力集中度,以便调节地区利益,逐步实现均衡分配。
但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税收结构的差异,以及体制设计本身的不足,导致实际运行结果与目标并不完全相符。
各区域上划中央“两税”占地方实现财政收入总额比重的实际情况是,东部最低,中部居中,西部最高,这一点是不利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经济以增加两税收入的。
见表11及。
表11:各区域上划两税占实现财政收入比重,单位:%。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最后,从各区域“两税贡献度”来分析。
所谓两税贡献度(以a表示)是指:a=各区域上划中央“两税”占地方上划“两税”总额的比重-各区域产值所从道理上讲,各区域上划中央“两税”占地方上划“两税”总额的比重,与各区域的产值比重应基本相当。
因此,当a=0时,表明地方的贡献度适当;当a>0时,表明地方贡献度高;当a<0时,表明地方贡献度低。
照此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贡献度应大于零,而西部地区的贡献度应小于零。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贡献度小于零,中部尤其显着,而西部地区却是远大于零,这是有利于东部尤其是中部地区发展,而不利于西部涵养财源发展经济的。
见表12及。
表12:各区域两税贡献度,单位:百分点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东部中部西部--------3.我国财政现状决定了财政对缓解地区发展差距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一,从现实出发,目前财政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还不到11%,国家总体财力有限,国家财政本身就是吃饭财政,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预算内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直线下降,对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促进、引导作用越来越小。
见表13。
表13:财政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和总投资的比重,单位:%。
1990年 1993年 1996年基建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预算内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第二,从中央对地方财政的再分配来看,在现行的财政体制和既定的转移支付制度下,中央对各地的人均财政援助额(包括两税返还)与人均GDP水平的相关性并不高,其相关系数仅为;而且通常是高收入地区获得的人均援助额高于低收入地区。